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歷史書籍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5.6K

歷史書籍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一

歷史是勝利者的榮耀。今天,我讀了一本驚心動魄的故事書——《探索歷史》,使我受益匪淺。

古人云:“天下大勢之所迫,人力之所能移也。”這句話是我從《飢餓的小女孩》一文中得到的道理。1982年至1984年,非洲發生了特大號饑荒,有1。5億人口到1。8億人口受到飢餓的威脅。書上有一張圖叫“飢餓的孩子們”。受到飢餓威脅的孩子們,在一條泥濘的路上爬着找吃的,因爲他們已經沒有力氣再爬起來了,一個小女孩趴在公路上艱難,爬着、笑着,一步又一步,艱難的向前方爬去。突然,一隻禿鷲飛了過來,它站在那裏,等待着小女孩的死亡……我不由的驚歎:“天下大勢至所迫,人力之所能移也。”

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在自然的漸進中,有悲傷、有歡樂,當然也有可笑的。

《一世的清官,一次的錯誤》這個故事是有關於包拯的。包拯是宋朝鼎鼎大名的清官。他剛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案子。有一個人犯了罪,被抓進開封府大牢,案律要被罰處杖刑。要知道,當時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準會皮開肉綻,那犯人怕受皮肉之苦,於是,趕緊找人花錢買通了小吏,小吏一看這麼多錢,鬼迷心竅便答應了。上堂的時候,犯人大喊冤,小吏爲了配合,上杖便打,包拯見了,當堂訓了小吏一通,而那犯人卻少受了刑罰,從輕發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一個人的優點如果被小人利用,也終將會成爲缺點,所以越是平常有效的經驗,越是要小心。

筆觸生動,重現往日硝煙戰場,戰火紛飛。直擊戰場幕後,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明爭暗鬥,讓我們翻開歷史,認真品讀它的傳奇色彩!

歷史書籍的讀後感 篇二

捧起《史記》,動魄)本站○(驚心;放下《史記》感慨萬千……

《史記》記載了3500多年的歷史,上至古時代時傳說的皇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作者司馬遷妙筆生花,再現了羣雄逐鹿,鬥智鬥勇的故事。書中許多人物的品質也值得我們學習,如: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着;張賽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然……

在《史記》中我最喜歡的片段就是《項羽本紀》。《項羽本紀》中的項羽在走到絕路時,還能爲騎士表演突圍、斬將、奪旗,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是彌足珍貴的。但最令我感動的還是項羽在與愛妾虞姬訣別時,一遍又一遍的慷慨悲歌、淚流不止。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還有着這樣的兒女情長,在我看來,這正是一個英雄最必不可少的東西——情義。

說到情義,那一定少不了伯牙和鍾子期。他倆的情義可謂是家喻戶曉,令人羨慕。自古以來就有許多關於情義的名言,比如宋代王安石:人生樂在相知心。還有唐代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見情誼是多麼的重要。

歷代文人對《史記》都有着很高的評價。魯迅稱他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足以體現他在歷史文壇的地位。且史記還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用紀傳的形式記錄了西漢武帝前的各色歷史事件,改變了如《春秋》等編年體格式記敘方式,開創了文書編纂的先河。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所謂前車之鑑,後車之師便是這個意思。讀史,就是從前人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吸收營養。

且《史記》中有許多其他史學家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這很容易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收入書中,用犀利的語言,寫真實的故事,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爲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歷史如夢,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我輩當努力,誰與爭鋒!

歷史書籍讀後感 篇三

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儀式已經過去,至今仍歷歷在目。抗戰英雄老兵和新一代中國士兵,那一句句“爲國爭光,爲人民服務”,道出綿綿不絕的自豪。

70年回首,那段悲愴的歷史,中國,貧瘠、落後;國人,愚昧、懦弱、麻木,被人笑作“東亞病夫”。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帝國主義企圖將中國變爲殖民地。僅是南京大屠一殺,就有30多萬中國人,死在列強刀口下。重慶大轟炸,南橋寺大屠一殺,衢州細菌戰……帝國主義用中國的火藥發明,嘲笑了我們的大刀長槍。但,曾經的英雄們奮起反抗,義無反顧,爲國捐軀,是如此慷慨激昂,只要一聲號角,就前赴後繼,無暇生死,何等大義凜然。

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去敬畏這段歷史。在那個年代,人們記憶裏深埋着最原始、最基礎的一愛一與責任,所以他們奮勇殺敵,馬革裹一屍一。而今社會裏的新鮮血液扎堆在“好漢坡”遊玩,“僞裝者”被奉爲良心抗日神劇,簡直自欺欺人。正如陳秋實在《我是演說家》裏講的那樣:“中國拍抗日劇用的攝影機大都產自日本,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怨恨這段歷史?”

於我看來,歷史只不過是過去的紀實,無需義憤填膺,更不用耿耿於懷,敞開心胸安然接受,並吸取弱肉強食,落後必捱打的教訓,着眼於眼前學業,紮實打好基礎,也需多接觸周圍事物掌握常識。閒時外出 遊歷開闊眼界,忙時一一抽一一出一份報紙關心實事。

真正的一愛一國不是單單瞭解一段歷史,也不是看了幾集抗日劇,而是要努力學一習一技術,與時俱進,即使亂世之中依舊能成爲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