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四世同堂》有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21W

讀《四世同堂》有感【精品多篇】

讀《四世同堂》有感 篇一

寫在前面的話

讀書與作文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讀書可以開闊眼界,積累素材;可以豐富思想,提升境界;可以借鑑方法,學習表達。所以,詩聖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本期編選的作文,均取材於學生自己的閱讀。這幾篇作文,不但表達了作者對所讀作品的感悟,而且聯繫現實生活表達了自己的認識。這些作文的可貴之處,是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如何從讀書中獲取寫作的素材,汲取思想的營養。多讀書,才能寫出好作文,即是編選本期作文的主題。當然,精於立意,巧於構思,善於表達,也是這些作文共同值得學習的地方。(劉宇新)

作品:

讀了《四世同堂》,我百感交集,心中有憤怒,有遺憾,然而更多的卻是羞恥和疑惑。

暫且不說冠曉荷、大赤包那些賣國求榮的漢奸,他們坑害百姓巴結日本人的手段確實令人不齒,單說人心本來就有善惡。假如日本人不侵略中國,那些漢奸也會成爲爲害一方的惡人。然而,最讓我感到恥辱的是北平百姓在日本人欺凌下選擇的逃避。

整篇小說有衆多人物,基本描繪出了抗日戰爭期間北平社會的全貌。但在故事裏所有出現的人物中,自發參加抗戰的只有祁瑞全一個人,就連錢默吟也是在被日本人逼上絕路時才覺醒反抗的。在那個困難時期,善良的北平人都對日本人恨之入骨,面對威逼利誘,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不合作,但同時又選擇了懦夫最擅長做的事忍耐。

北平淪陷,城中居民沒有組織參與大規模的武裝反抗,都極其老實地做了良民,不僅自己遭受折磨,他們一手創造的安定環境也間接地爲日本帝國主義的進一步侵略擴張奠定了基礎。

我一直不理解,像那些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輕人,他們自然知道武裝鬥爭纔是拯救民族的最好方法。他們讀過書,不缺知識;他們恰同學少年,不缺精力;他們敢愛敢恨,不缺熱血!那這羣在當時足以代表中國未來的新青年,爲何不願站起來,領導其他被奴役的人抗爭呢?還有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市民,早已在困苦的生活中磨練出了堅強的內心與體魄,有的甚至粗通拳腳,但是他們也只願在閒暇的時候用最骯髒的語言詛咒日本人,而從不敢考慮奔赴戰場從軍殺敵。這又是爲什麼呢?

祁瑞宣,是小說中的一個正面形象。他寧可餓死凍死也不願爲日本人做事,但他也認爲要把全家四代都帶出城去參加抗戰是很困難的。然而,畢竟事在人爲,只要主觀上想逃出日佔區,總還是有辦法的。想想那些婦女和老幼,完全可以到後方做義民。把北平人困在城中的,是日本人,但也是他們自己。我隱隱約約地,彷彿感受到存在一種外力,在不斷地壓抑着人們心中的鬥爭慾望。這難道就是被熱愛和平修飾了的中國懦夫文化嗎?

我猛然想起,小說開篇齊老太爺說的只要存夠三個月的糧食和鹹菜就能消災避難。或許這句話反映的民衆心理,便是造成中國近代百年屈辱歷史的一個原因吧?

點評:

自己的發現與永恆的價值。

《四世同堂》的作者老舍,以抗日戰爭爲背景,描寫了北平小羊圈衚衕里人們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的生活,是一部謳歌弘揚中國人民偉大愛國精神的不朽之作。而高昂同學在閱讀《四世同堂》之後,他的感受是爲北平人民在日本人的欺凌下選擇的逃避感到恥辱。他希望青年學生站起來,領導被奴役的人們去抗爭;他希望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市民奔赴戰場從軍殺敵。對此,有人可能認爲高昂同學有些幼稚、偏激。那麼,應該如何看待他的這種閱讀感受呢?

應當看到,小說作者所寫的時代生活,距離今天的學生已經久遠。同學們對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下人民淪爲亡國奴的生活狀態不十分了解,認識上有侷限,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也應當看到,一部創作於1943年的《四世同堂》,在歷經70年後,還能夠激發起青年學子心中的憂憤,引發其深思,這正是史詩般地展現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偉大曆程及生活畫卷的《四世同堂》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和傳世價值。由此,再看高昂同學以自己的理解對老舍筆下的北平和生活在那裏的人物做出的評判,就可以說他是在用心閱讀,用心思考,是將自己真實的閱讀感覺寫出來。當然,相信高昂同學以及今天的學子們會隨着閱歷的不斷豐富,去形成新的、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讀《四世同堂》有感 篇二

讀名著,讀名家,他們是經過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的沉澱,經住起考驗,經得起咂摸,語言各有特色,蘊含着思想透視人性的財富。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是部經典,拍成電視劇的人物形象至今還在腦海裏,人到中年後再讀又是一番理解。她分爲《惶恐》《偷生》《饑荒》三部,有人說這是仿照但丁《神曲》的三部,我比較認同。

小說的歷史背景放在日寇鐵蹄下的老北京,近景是“小羊圈”衚衕。書中娓娓道出衚衕內所有人的悲喜怒哀及在非常時期的命運。邊讀邊歎服作家貼近着每個人物的心理,直接或間接地道出他們的心聲,讓你隨着每個人物行走轉換着你的情感產生無限的浮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部作品是老舍在日本投降後於重慶見到來看望他的妻子後開始寫的寫的,構思在戰亂中。我想戰亂的許多故事使他產生創作的衝動。激情下必有好作品,八十多萬字的鉅著由此誕生,衝擊力經久不衰。

對人物的愛憎。

正面人物:瑞宣,瑞全,錢默吟,高弟,尤桐芳,李四爺一家,日本老太。反面人物:大赤包、胖菊子,冠曉荷,瑞豐,藍東陽,招弟,丁約翰,牛教授。.。.。.

夾縫裏求生存的:祁老爺子,天佑夫妻,韻梅,白巡長,程長順,野求,衚衕裏的其他小人物。

瑞宣算是這部書的穿針引線的人物,他一肚子的學識卻深受傳統教育的薰陶,在家與國前選擇了家,在大是大非前選擇了是。他鼓動身邊的每一個能調動的人勇赴國難。他先是拒絕爲日本人做事並苦悶地活着,後明白合作後能更好的挽救未來而全身投入救贖,從此獲得最大的人生價值活得很踏實充實。

我們同樣是有國有家的人,同樣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強盛,也曾爲失去方向時徘徊苦悶無奈。是“獨善其身”還是“兼濟天下”,是莫言還是振臂吶喊,當現實殘酷地展現在面前時沉默的還是大多數。“忍”的文化深入骨髓,不忍怎麼過,得過且過。日本的忍術是爲了更有力的`打擊,而我們的忍成了軟骨病。與世無爭的錢默吟經過一番磨難站起來了,高弟在家破人亡後覺醒了,李四爺遭到欺辱後反抗了,桐芳爲着美好的未來犧牲了。這些人物無不給我們無限的反省深思。

大赤包老舍連個名都不給她,可見對此人極度的厭惡。對她的一切——穿着打扮,行事風格,心裏活動盡所有文字醜化。這是一個老佛爺,憑着一點錢一點地位以爲世界都是圍着她轉,懿旨派揚,損人利己,自以爲是。她腐朽了自己不算把周圍的一切都污染了,丈夫,女兒,狗肉朋友,最終自己沒落下好下場,她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沒有好結果。

藍東陽着墨不多,老舍對其的厭惡達到了極致——在報紙上發表了幾句歪詩,發現聖賢的屎是臭的就自以爲是學者,痛恨周圍一切比他好的人好的事。只有大家纔有這樣平常中洞穿,平常中見犀利的言語。野求爲了生存替日本人做事,自己恨自己不說最終結局是衆叛親離。所以做人的基本底線得堅守,小文夫妻那種精神貴族做派只有也只有老舍能描摹得出。待人的若即若離,不卑不亢,沉浸於自己的天地中,與世無爭。可惜只因小文太太沒正眼看日本人被槍殺,小文的反抗也是那麼弱小而賠上了性命。其他的小人物們只會嚼舌,遇到需承擔責任時都成了縮頭烏龜。

正反方人物的衝突中我看到作者明確的愛憎態度,對筆下正面人物的喜愛對反面人物的厭惡毫不保留也毫不吝嗇筆墨。小說中人物由彷徨逐漸明確方向,由可愛逐漸醜惡,由熱情逐漸木訥,由不自主逐漸奮起的變化展現無遺,最終結尾匆匆地展現“好人好報壞人惡報”的現世觀撫慰着讀者善良的脆弱的心靈。

小說中情節固然吸引讀者,人物的命運更牽掛着讀者,更有小說中人物的提煉,透過人物看到人性看到人生。幾個場景的衝擊給我留下深刻的影響。錢默吟大兒子死在中秋,正值瑞豐接近大赤包一家。小妞子拒吃共和麪死在抗戰勝利的那一天,全文結束。讀罷回味悠長。讀完後覺得瑞宣韻梅瑞全身上都有善良人的影子,大赤包以及她的附庸就活在我們身邊。

對國家的重認識。讀了此書後我深刻感受到侵略者永遠是殘忍無情的,他們是爲掠奪而來——做紙棉衣給前線的僞軍,發明創造共和麪,活埋生病的人,利用漢奸特務,一旦有閃失就會翻臉無情。對自己的人一樣,男人打仗,男人死後女人充軍妓。他們在殖民地上永遠是一等公民永遠凌駕於被殖民者之上。

沒有國哪有家更何談個人的生存,難怪國難當頭時那麼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國榮家榮人榮,國辱家辱人辱。儘管身邊還有有許多不好的現象,有呼籲聲就有拯救的時刻。

一部鉅著的語言、思想、手法豈是一篇小小的感受說得盡道得完的。繼續讀名著吧,遠離快餐書籍。名著讓人更深刻更通透更豁達。作者:劉宏

讀《四世同堂》有感 篇三

前幾天,我閱讀了《四世同堂》這本老舍的書。這本書講了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統治下北平城內的亡國奴的生活,讀完了這本書,我感到心中十分澎湃,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這本書主要講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八年日本統治的北平城內的小羊圈衚衕這個地方鄰里之間發生的事情。但這本書不僅寫了這些事,還在這些事中濃縮了整個北平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的狀況,寫出了老舍對於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華北的罪行的痛恨,以及對在北平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讚揚,表達了老舍的愛國的情感,通過《四世同堂》中大量的人物刻畫將北平的這個地方寫的活了起來。

《四世同堂》中有兩個對比最鮮明的人物:錢默吟和冠曉荷。前者是有骨氣的一位老人,而後者是一個只想生官發財的小人、漢奸、走狗,錢默吟原本是一個每日作詩賞花的清閒的老人,冠曉荷是一個在衚衕中最受人討厭的人,當日本侵略者到來時,他們因爲不同的選擇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錢先生由於被誣害入了獄,在獄中受盡了苦難,但在獄中,他漸漸明白了國家安定的重要性。在他出了監獄之後,他在一座寺內當了一個聯絡的祕密的通信員,在一段時間後,他再次被捕入了獄,但很快,日軍投降,錢先生被放出,成了大家心中的英雄

反觀冠曉荷,他在日軍來到初期就如蒼蠅一般活動了起來,爲做上官他不惜一切代價,最終下場則是被他所熱愛的日軍活埋進了土裏,妻子大赤包在當上所長後也死在獄中,他與錢先生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四世同堂》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鮮活的北平,從中我們可以感到老舍的愛國情懷,它教了我們愛國的道理,教給了我們有國爲纔有家的道理。

讀《四世同堂》有感 篇四

記得我看完舒先生的《四世同堂》後恰是某個冬日的黃昏。朔風已止,冰雪早融,殘陽的餘暉成了地上的陣陣落紅。一句話總在腦中縈繞,總在心頭翻涌:小羊圈裏,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這部血淚的結局末句美好的讓我心動,白描的敘寫成全了“青”“靜”的衚衕,也掀起了我內心深處對北平的萌動。

戰亂時的北平與我隔了多遠呢?很近,不過百年的光陰荏苒,再也不用穿越了古國數千載的風聲去尋覓感動,再也不用跋涉了他鄉逾萬里的征程去探求憂忡;但又很遠,超過數輩的夢魘輾轉,再也無法親眼目睹,再也無法親身體會。不過愛上層樓,欲說還休。

我細細摩挲過每一書頁的字裏行間,切切讀過每一鉛字的滄桑厚重,掩卷後也深深沉思過每一人情的獨特鮮活。這是一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中無數原本平凡的人們傾情上演的因戰爭牽扯而勉強存活的悲劇,屬於北平、屬於歷史的悲劇。它真切又無奈地刻畫了被逼尋死的商人、冷眼旁觀以致誤入歧途的學者、市井勢力的婦人……這人間的大戲臺如何能與文氏夫婦戲臺上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小人間相媲美?這紅塵太苦太污太錦簇,這人情總浮總疏總麻木,每個人一定要歷經人生匆匆聚散,嘗過塵世種種煙火,承擔歲月帶給我們的滄桑,還需掙扎輾轉於炮火烽煙、槍林彈雨的炮烙,兀自堅守珍重。可是當那一場遠去的戰事被春水浸泡,秋風吹拂,早已淡去痕跡時,“小羊圈裏,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經歷了戰火硝煙後的平靜帶走了那些屬於戰火疲憊的時代瘡痍。流年分明安然無恙,山石草木依舊毫髮無傷,只是曾經許過諾言的城池在低過屋檐的光陰裏早把韻味深藏。

戰爭只是增添了人世常有的悲歡離合,北平還是北平,人們依舊是人們,仍要繞着鍋臺打轉兒,哄着懷裏膝下的孩子防着哭了病了。年節裏,剩下的人們仍會聚在一起就着白茶缸子,說着不變的家長裏短,大口灌着碎茉莉花茶葉沫子沏的茶水時街上正好傳來叫賣的吆喝。夏天裏,仍能在祁家大院裏的棗樹下乘涼、趕象棋。北平這座城池特有的美景仍然長盛不衰的讓人們嚮往、渴慕。

這場災難,讓多少人成熟,讓多少人覺悟,讓多少人失去生命,又讓多少人堅定了努力活下去的信念?我不曾知道,無從知道也無從探覓,只是私自心下想着:經過戰火洗禮、經過災難砥礪的民族一定更能珍愛和平、好自珍重。

於是,風帶走了歷史,喚醒了新的希望。北平草木心,笑着活下去。

讀《四世同堂》有感 篇五

近來,讀完了老舍先生的革命小說著作——《四世同堂》,書中幾個家族的命運牽動了我的神經,思緒也伴隨着捲入了他們幾代人的離合悲歡,如感同身受一般,握着拳、皺着眉又或突然叫着好地細細看完了一頁又一頁。

我厭惡着那時侵略而來的日本,向我們揮舞着帝國主義罪惡的屠刀;我厭惡着像冠先生、瑞豐、藍東陽那般投敵而去的漢奸、走狗,帶着侵略者猙獰地撲向自己的同胞;我怨着那怯懦無爲的民國政府,守不住諾大的北平城;我怨着那明哲保身的祈老人,以及與他一道那數萬萬被壓迫着不敢發聲的中國人。

可剩下的一羣人,我卻只有尊敬和熱愛。當中有代表了革命立場、信念堅定的老大瑞宣、老三瑞全,有從未被漢奸父母同化動搖絲毫的冠家小姐高第,他們這羣年輕人,就是那個黑暗年代的希望,也是讀者對故事後續發展僅剩的美好期待。我在今天——日本投降七十三週年的紀念日裏,最想要紀念的便是故事中的錢家老二——錢仲石。

故事裏的這個家庭雖然姓“錢”,可卻不愛錢,與世俗污穢、金銀銅臭沒有半分的牽扯,他們反抗地最迅速、革命地最堅決、抵抗地最徹底,而結局也最悲壯,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錢家老二從來沒有“具體地”出現在讀者面前,從登場到受難死去,都是以“形象”的方式藉由書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或是對話展現出來。首先是他最早的外貌性格形象,作者通過冠家小姐高第對他的情愫引出,他“長相英俊可愛,喜歡機械和汽車”,在高第心裏“哪怕是個汽車伕,也比跪下向日本人求官做的強得多”,是女孩子暗自傾心的“理想英雄”,這些描寫頓時讓我對仲石的角色充滿了好奇;然後是他奔赴革命的形象,從他的父親錢默吟老先生和瑞全的對話中引出,“他來和我告別,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我的兒子——一個開汽車的——可是會在國破家亡的時候用鮮血去作詩!我丟了一個兒子,而國家會得到一位英雄!”,他的形象瞬間高大了,這位依然沒有正式登場的年輕人,竟是如此的果決勇敢,毅然成爲小羊圈衚衕裏最早奔赴戰場的戰士;最後是慷慨就義的形象,從小崔繪聲繪色的描述中引出,“他摔死了一車日本兵”、“北平人也不都是窩囊廢”,錢仲石就這麼死了,在書裏還沒有正式“亮過相”,沒有半句臺詞,彷彿一個微末的“小角色”,被作者急匆匆地用壯烈的死亡把生命畫上了句號,但他果然成爲了一個英雄。

我是如此地喜愛這個角色,甚至於他死後都不願再碰這本只教好人“送死”的書,不願去面對錢家接下來更悲哀的命運——錢老先生入獄受刑、錢老太太自殺、錢家老大病故,以及北平城愈發黑暗殘酷、羣魔亂舞的局面,從他的死亡開始,故事的負面情緒達到了第一次頂峯。作者把他的死作爲推動故事發展的“引線”,太過於殘忍,讀者們卻又不得不接受,因爲這就是現實、就是命運、就是當時的中國。

錢仲石是《四世同堂》裏第一個死去的角色,帶給我的震撼是書中其他角色所沒有的。在我看來,雖然作者寫的“輕描淡寫”,但他的死亡卻“重於泰山”,與北平淪陷之初,人們的彷徨徘徊、不知所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彰顯了愛國青年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偉大民族氣節,給了張牙舞爪的日本侵略者行動上和精神上的沉重打擊,用行動表明“我們這還有多少多少這樣的人,你們大隊人馬來,我們會一個個凌削你們”。正是因爲錢仲石的犧牲,鼓舞了瑞全、高弟,驚醒了中國千千萬萬還在“沉默”的人,掀起舉國抗戰、共赴國難的熱潮!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仲石兄,我實在很難將你視作一個“小角色”,你做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你該是受人敬仰、萬世稱頌的英雄,哪怕你只是個故事裏虛構的人物,可我看到了你的形象背後,真真實實和你一同站在日軍飛機大炮前慷慨赴難的革命前輩們,我想老舍先生也是透過你去歌頌這羣鮮活的、無畏的、不朽的年輕人吧。

仲石兄,料想在如今這和平昌盛的世道,你便終於可以安安心心繼續做自己的汽車伕了罷。

讀《四世同堂》有感 篇六

祖國是我們的母親,她哺育了我們成長。可幾千年過去,她也承受了千災百難,美麗的面容千瘡百孔,我們的職責就是捍衛她,保護她!讀了《四世同堂上》後,我的愛國之情更加強烈。

書中主要講述了祁家四世同堂在北平的一個衚衕裏生活。當時正值抗戰時期,祁家頂樑柱祁瑞宣雖然想參與抗戰,但迫於家中需要只好留在北平。三弟祁瑞全在他的鼓勵下逃出北平去抗戰。可二弟祁瑞豐夫婦卻去巴結衚衕裏的冠家,與冠曉荷一同爲日本人做事,成爲了漢奸。不僅如此,冠家還陷害錢家,致使錢家家破人亡。可惜最終祁瑞宣被日本人抓去,祁家陷入慌亂之中。

書中,祁瑞宣的愛國精神令人感動,他有知識有能力,卻沒有投靠日本人,祁瑞全更是直接上前線與日本人搏殺,他們雖然沒有錦衣玉食,精神上卻是富有的,他們都有一顆愛國之心!截然相反的是,祁瑞豐和冠曉荷根本不關心國家存亡,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見風使舵,成爲日本人的走狗,甚至不惜以陷害他人來提高自己的位置,這種人真是可恨!

一個國家能否強盛在於這個國家的人是否熱愛自己的祖國。這讓我想起曾經學過的《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狼牙山五壯士是真正的英雄,寧願跳崖犧牲自己也要保衛祖國,他們雖死猶生!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愛國英雄:王二小、劉胡蘭、董存瑞、楊靖宇……他們懂得“有國纔有家”,他們是我們的榜樣!

這本書真是給我極大的震撼。它讓我認識到:雖然我們現在還只是孩子,但只要多積累知識,懷揣一顆愛國之心,將來就一定能爲祖國打造出更美好的前程!

讀《四世同堂》有感 篇七

今天,我整理書廚時,無意中發現了一本《四世同堂》,書已經有些破損,紙張也泛黃了。我想:這本書真舊,肯定沒什麼好看的。便把它放了回去。可是,我轉念一想:要是不好看,爸爸怎麼還會收藏那麼久?想着,我便隨意翻了幾頁。一開始,覺得書裏出現的人太多了,根本就讀不懂,後來,我一頁一頁的看,終於發現了它耐人尋味的地方。

《四世同堂》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發生的故事。主人翁是一戶生活在小羊圈衚衕裏的人家和他的鄰居們。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衚衕,但那裏面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卻足以代表那個時代全中國人民的不同心態,有年過半百隻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害得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也有爲了升官發財,虛僞的賣國賊大赤包,祁瑞豐……

在這本書中,老舍先生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表現出了人們那濃濃的愛國情。但是,讀着讀着,我又不禁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們一個有着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泱泱大國會被日本侵略?我覺得,正是因爲像大赤包,祁瑞豐這樣的人太多了,祖國纔會被欺負,所以,我們一定要熱愛祖國,同時,也是愛我們自己。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幸福,但依然不能忘記愛國。我們可以好好學習,建設祖國,可以隨手撿起廢紙,保護環境,也可以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將它發揚光大……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讀《四世同堂》有感 篇八

一本《四世同堂》,一段抗戰史,一把辛酸淚。小說真實地再現了八年抗日戰爭中的國與家,反映了小羊圈裏的小人物對家國利益的不同追求。

《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的小羊圈衚衕作爲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衆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話惶惑、偷生、饑荒的社會心態,再現了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他們都是些小人物,但是對革命的態度是不同的,國與家的利益有時候是有衝突的。在這部小說裏,我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無奈,看到了中國北京老一代市民的忠厚老實,看到了長房長孫的糾結與痛苦,看到了漢奸走狗的無聊無恥,也看到了主動投身革命的新一代青年的形象。

祁家是在小羊圈衚衕裏生活得最長久的一家,也是最德高望重的一家,小羊圈衚衕裏的最長者祁老人備受鄉鄰愛戴。祁老人及其兒子天佑老人忠厚老實、善良慷慨,是北京了老一代市民的典型,祁老人很享受當前四世同堂的局面,卻不料日本一顆炮彈打開了中國國門,也打開了他的家門,最初他以爲只要在家關上大門,插上門閂,準備好糧食足矣,直到他的重孫女小妞子活活地餓死,他纔開始有了反抗意識。

祁瑞宣是小說中着墨最多的一個人物形象,它是集多種角色於一體的矛盾人物,他是知識分子,是熱血男兒,在國家危難時理應拋頭顱灑熱血;可他同樣是長房長孫,是父親,是丈夫,因此他又必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面對日寇的入侵,他無法像瑞全那樣一走了之,他只能終日處於痛苦與矛盾中。

當時的知識分子是無奈的,錢家詩小羊圈衚衕裏的第二家,錢詩人原本與世無爭,平時只喜歡弄一些花花草草、寫詩作畫,過清貧的生活。當他得知他的兒子被日本人殺死時,爲報子仇,他逐步從事地下工作,爲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爲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而野求先生迫於生計,無奈之下不得不向日本人低頭;同爲知識分子,他們選擇的方向是不同的。

冠家是生活在小羊圈裏的另外一家,他們一家連同瑞豐夫婦是漢奸的典型,漢奸都沒有好下場。大赤包賣國求榮,最後冤死獄中;冠曉荷始終自稱良民,爲日本侵略事業竭忠盡智,最終得到一個被活埋的下場;招弟在整個家庭的薰陶中一步步走向墮落,只爲了浮華的外表,她的手上沾染了無數無辜百姓和革命戰士的鮮血!她墮落,她骯髒,她沒有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死在初戀情人之手或許是她最好的歸宿;貪圖富貴的瑞豐夫婦最終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高第、瑞全、小文夫婦、錢詩人的兒子等是新一代青年的代表,他們熱愛祖國,誓死反對侵略,爲中華民族譜寫了一篇篇勝利的 篇章,也實現了崇高的生命價值,他們是民族的自豪與驕傲!

《四世同堂》主要是以小羊圈裏祁家、錢家、冠家三家爲代表,真實形象地再現了北京小市民在國家危難時的選擇;有的時候,國與家的利益並不是一致的,對某些人來說,忠孝也不能兩全。爲了保家衛國,他們有的舍小家爲大家,積極投身於革命;爲了名利虛榮,也有的人去當漢奸走狗、賣國求榮。老舍爲本部小說取名爲《四世同堂》,卻描寫了一部民族抗戰史,高度地讚揚了那些舍家衛國的革命者形象,也揭露諷刺了那些爲貪圖名利不惜賣國求榮的漢奸形象。以小見大,假如全民族抗戰,沒有漢奸,沒有其他情感,人人爲國而戰,那麼近代以來的屈辱戰爭,我們能不能逆轉乾坤?衆志成城足以抵抗堅船利炮。當然國與家的利益,忠與孝的品德也是人們自古以來就考慮的問題。

《四世同堂》體現了老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家國利益的思考,尤其是對轉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民性格進行冷靜地審視與考察,反映了當時水深火熱的中國社會和中國小市民痛苦的覺醒歷程,進一步引發了讀者對家與國的思考及傳統文化的審視。

讀《四世同堂》有感 篇九

這本書共分三部,反映八年的淪陷生活,生活容量大,涉及抗戰中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50多起,人物、階層複雜,小羊圈衚衕有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有孤兒寡母小夫妻;有獨門獨院的祁家、錢家、冠家,有七八家擠在一起的大雜院;有做買賣的祁天佑,有不問世事的錢默吟;有出走抗日的祁瑞全、摔死一車鬼子兵的錢仲石,有好吃徽做、無恥而沒心沒肺的祁瑞豐、媚敵求榮的冠曉荷。

在八年亡國奴的生活中,小羊圈的人們生老病死,而更多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迎來了日本投降的這一天。 老舍先生曾自謙地說:“我只不過是善於講故事而已。”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截取的是生活中一個斷面—北平淪陷期間,反映了橫向的生活—小羊圈衚衕的居民們的亡國奴的生活。故事情節互爲因果。例如錢仲石摔死了日本兵,冠曉荷就要以此作爲巴結日本人的資本,在大赤包的慫恿下告了密,這是他墮落的開始,也是錢先生反抗情緒日益高漲的開始。 這篇小說以祁家、錢家、冠家的生活及家庭變化爲主要線索,在淪陷之前,祁老人對生活的要求僅是能讓他過上八十歲的生日,這是他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他的長孫祁瑞宣是個有民族自尊心,又有家庭倫理觀念的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錢默吟是個不問世事,一心養花、飲酒的詩人,冠曉荷原來是稅務局長,後丟官在家,成天吃喝玩樂,被祁、錢兩家瞧不起。

北京淪陷後,祁老人開始認爲最多不過三個月,後來開始爲自己過不好生日恨日本人,再後來才認識到日本人不僅是不讓他一個人過生日,是不讓中國人活了,當他的小曾孫女餓死後,他抱着她直接找日本算賬去了。祁瑞宣在淪陷初期爲盡孝沒能與瑞全一起離開北平,但在後期也參與到反日的各項活動中來,錢默吟先生,在逆境中從事抗日活動,冠曉荷、大赤包夫婦是鮮廉寡恥的典型,只要有官做、有錢樓、能討得日本人高興,他們什麼都願意去做,最後也得到應有的報應。小說把這三戶人家—具體的、有限的時間和小天地裏的中國平民在北平八年淪陷過程中民族主義的昇華與沉澱,從有限的世界見出無限的世界,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文化積澱中的精粹與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