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51W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多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一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徑。——題記

我喝下十二杯酒,暢說人生。我頗爲喜歡這種濫話題——人生與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味承受無盡的知識而不加思索,以無涯隨有涯,終將殆矣。

我總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晝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過這樣一句話,“我閉上眼時,是黑的,那我睜開眼時,一定會看到光明嗎?”但,無論如何,我都喜歡這個世界,愛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訴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歡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爲着生活,別無其它目的。”不被他人左右,這是我的生活,僅屬於我,我沒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着它。我不願沉浮在深淵中,我想嘗試所有,無論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過,但也勇敢過。朱光潛有言:“學離不掉問,不會起疑問便不會有學。”對未知的好奇與興趣便是思考及疑問,學起於問,因有問而求索,從而實現學的目的。

宋濂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趨百里外,因問求答,對不解提出質疑,對興趣之處虔心求索,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苦學便是問而後學的過程。學貴有疑,引領學者上下求索,從而獲得真知。李時珍生於醫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十分癡迷,發掘醫理藥性,求根問底,不斷探索,加之醫學上的天賦與慧根,著成《本草綱目》,造福天下蒼生。學當有疑,以推成出新,尋回重重迷霧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於質疑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理念,兩個鐵球同時落下,用事實否定千年定律,推動物理學的發展。因有疑問,問而後究,終獲箴言;因有質疑,從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斷完善現代理論體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起疑基於思考,基於批判性的思維。即使是天之木鐸孔子,亦曾櫛風沐雨向老子求學。

學貴有疑,疑而後問,乃是一種謙卑的姿態。覽盡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塵,不過天地蜉蝣、滄海一粟,當以謙卑的態度,不斷求索質疑,汲取新知,彌補自身的瑕疵。不思則罔,不疑則殆。行成於思,學貴有疑,秉求索之心,懷疑而究之,方成學問之道。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二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這本小書是朱光潛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留學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朱光潛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青年人的赤誠關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一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每封書信,每個不同的話題,探討讀書。作文,升學選課等等,面對青少年的迷茫,他總是傾心盡力地給與忠告,亦師,亦友。他會在每封信結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談笑笑,跑跑跳跳!”會爲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笑容和藹,目光溫和,眼裏總含着笑;縱然滿頭銀髮,身形消瘦,不變的是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

一封封書信,引着我們去思考生活學習。

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該讀怎樣的書?朱光潛先生給了讀者青年一個滿意的答覆。讀完後細細深思,信裏所寫的,不正是我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於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但好書應多讀,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快讀,…第二遍須慢讀。”

一本小書,十二封信。我知道,這本書帶給我的力量,會讓我繼續昂首闊步地走下去。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三

這本書裏的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的句子,雖然裏面有些章節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

看起來這十二封信的主題毫無關聯,實則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下面就我對本書的某些章節談談我的感想。(括號內的文字爲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一旦下定決心要讀書,就算是國家總統,也會有時間讀書。)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的多,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們看書不在於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書,即看書的速度;也不在於看書的多少,即看書的數量。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很多學生一味讀死書。這方面尤以高中生爲代表,一天到晚抱着課本、練習題鑽,到最後考試,可能因爲知識不夠全面就被淘汰下來了。因此忙也要看書,且要看的全面。)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後,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四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後,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達爾文在自傳裏曾經說過,他幼時頗好文學和音樂,壯時因爲研究生物學,把文學和音樂都丟開了,到老來他再想拿詩歌來消遣,便尋不出趣味來了。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

許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現代出版的新書。因爲許多流行的新書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纔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於無數遍。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爲現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惟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

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像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他們——你和我自然都在內——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於哲學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達想象。所以國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五

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後,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個主題,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作者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獨一無二的見解。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作者豐富的學識和內涵。

朱光潛老先生在開端便推薦了很多書目,但坦白來說,看過的寥寥無幾。每天的時間總是在一睜一閉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學業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更不必說靜下心來,去品味一本書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關於讀書的名言,我們背起來朗朗上口,但從沒有真正做到過。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每天抽出點時間讀書是很重要的。是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但仔細想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去讀書並不難,我們不必從中得到黃金屋,也不必從中得到顏如玉,能夠保持願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聖水,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作者並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啓迪我們,促進我們思考。在《談動》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爲我們的生性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就想獨自一人呆着,什麼都不做。但之後細細想來,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傾訴,我們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說;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但有時,發泄自己的情緒也不是一件壞事。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着“好無聊!”。路上邂逅的鳥語花香,如霧般輕柔的雨,粗獷熱情的陽光,與日月對歌的山峯都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爲自己尋找樂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說的“如入寶山,你絕不會空手回去的。這本書總是可以讓人在浮躁中尋覓到一處寂靜,引人深思。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六

對於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裏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讀書”、“談動”、“談靜”這三篇。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峯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後,收穫只限於當時,後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於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於感受,在於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後不留下半點痕跡。

在《談動》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爲我們的生機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我們就會想要一個人,什麼都不做。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樣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打電話,我們硬要自己保持尊嚴不打;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其實情緒是要發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緒,爲什麼不直接任性一次,讓情緒自由發展呢?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着“好無聊!”美麗的花草、可愛的小鳥、深刻的知識,都無法提起我的興趣。()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爲自己尋找樂子。

剩下的《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我們感受不是特別的深刻。只是覺得《談十字街頭》裏面有句話很有感觸:“強者皇然叫囂,弱者隨身附和,舊者盲從傳說,新者盲從時尚,相習成風,每況愈下。”“我們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沒在十字街頭底影響裏去。”至於《談多元宇宙》,我會傾向於將這篇文章理解成,時代的對一件事物的評價有很多標準,不同標準下的判斷有所不同,所以應該辯證,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七

“編理由”就是一種自我挫敗和自我設限的行爲。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衆膚淺頑劣,因爲民衆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

我們要能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戀愛是至上的,是神聖的,所以也是最難遭遇的。“道德的宇宙”裏真正的聖賢少,“科學的宇宙”裏絕對真理不易得,“美術的宇宙”裏完美的作家寥寥,“戀愛的宇宙”裏真正的戀愛人更是鳳毛麟角。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爲準。一般人誤解戀愛,動於一時飄忽的性慾衝動而發生婚姻關係,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慾。我爲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願爲縱慾辯護;

文學上只有好壞的分別,沒有新舊的'分別。青

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裏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祕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祕訣。

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

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八

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後期限了,纔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裏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麼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會把讀書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能每天堅持了。現在終於知道我爲什麼減不下肥來了,原來是我沒有下定要減肥的決心,也沒有拿出要減肥的魄力,更沒有做到所謂的堅持。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着網絡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變爲自己的饒有興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佔滿了,那麼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麼,也不知道用什麼來打發自己的閒暇時間,那麼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迴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並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於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後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多麼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慎云云,其實對於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裏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羣裏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九

朱光潛朱先生的文筆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筆拈來,字字珠璣,暢讀便深感其美,大約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張情於理先,道德先於法律,無情則無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說“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嚥,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人生亦如飲茶,“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尋得人生之“趣”與“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談到“學問”,亦有其主張。到底是“通”還是“精”自古爭辯無數,朱先生的主張是先博大而後精深,如沒有以“博”爲基礎,則如空中樓宇,被人恥笑。“中國學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談高遠”,根基在各門手藝中都見其利害,如扎馬步之於武功,氣息之於歌聲,根基穩固樓宇才矗立不倒。

談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針見血,“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爲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而人如能順着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蟲魚一樣,不計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爲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們纔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沒有悲劇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壞事,腹痛不止,本無意功課,然捧書小品,心亦明朗開來。連文字亦優美起來。故見修養之影響。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十

我們的生活過得太躁。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後,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個主題,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在我看來卻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顯示着這位美學大師的學識淵博,相比之下,我們太過渺小。渺小的我們可能一生本就達不到那種高度,卻仍不肯踏實下我們那顆浮躁的心。

先生在開端便推薦的那些書目,坦白講,看過的聊聊無幾。每天,我們都忙忙碌碌,有時連午休的時間都被佔用。志願者活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大賽、學生會工作,每天忙到不可開交,沒時間上課、沒時間做作業、更沒時間看書。每天熄燈後,靜靜躺在牀上,好累,卻想不出來我們都做了些什麼,對被消費的時間又充滿愧疚,無能爲力的進入夢鄉。一個月後,又發現我們想做的一件都沒有做成。我們真的很忙嗎?答案,不忙,浮躁且急於求成。

每天抽出點時間讀點書,在朱光潛先生看來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會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們都在忙,不過應該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看看書,並不一定要獲得黃金屋,至少可以修身養性,增加修養。俞敏洪大學四年讀了800本書,現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書,這還是要算上放假的時間。我們四年下來,能看上80本書的人,應該都算不少了吧。我們缺少的不是看書的時間,而是一顆願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罷了。

十二封信如碗聖水般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給我們的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引發着我們的思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劉同,用他親生的經歷,引發着每個共鳴器發出自己聲波;用他奮鬥的經歷述說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經說道:現在的學生,特別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一個如何能夠快速成功的方法,越來越焦急,可大多數只停留說,遠離了做。是啊,我們多麼渴望成功,能夠有一番作爲,太着急了。一顆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個踏實前進的自己。劉同像哥哥一樣勸誡着衆多的弟弟妹妹“現在大學生很多說話會經常傷害到他人,用詞不準確,需要多讀書。”

誠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的我們,是時候需要靜一靜了。“終南捷徑”隱居是入仕的捷徑,同樣靜心是我們成功最大的捷徑。我們一直在苦苦追尋,奔波於各個講座,希望能從中獲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們卻錯過了最簡便的一種。

十二碗聖水喝下,明一詞: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