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十六年前的回憶讀有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8.46K

十六年前的回憶讀有感【精彩多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讀後感 篇一

李大釗,一個至今還發着光的名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六年前的回憶讀後感。

那時候,張作霖是奉系軍閥,他勾結帝國主義鎮壓共產主義小組,很多共產黨人士都被抓了去。李大釗爲了不使敵人明白共產黨的祕密,就把一些文件燒掉。他一向堅持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直到有一天他被憲兵抓走了。在看守所和法庭上,他大義凜然,持續着自己的冷靜。1927年4月28日,他英勇就義。

是什麼到底是什麼讀文後我不禁想到,是什麼使李大釗一向鎮定自若,而且他明知當時形勢嚴峻,危險萬分,還依然沒有聽朋友的勸告,沒有離開北京,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是信心,是李大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他堅信共產主義的革命會勝利,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也不改變信念。要勝利,就得有犧牲。李大釗這種臨危不懼、大無畏的精神,令我深深折服。他對工作有着高度的職責心,自己明白北京很危險,但卻不肯離開,因爲他還沒完成自己的任務。

李大釗的犧牲,重於泰山。它是爲革命事業而死的。想起他應對憲兵、偵探的殘暴,毫不害怕,那麼勇敢,怎能不叫人敬佩呢

在那個時代,還有很多像李大釗一樣的共產黨員,爲革命而光榮犧牲了。這些烈士,會永遠被載入光榮的史冊。革命先烈們,你們永遠散發着燦爛的'光芒!

目送的讀後感 篇二

《目送》是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感悟性的散文集,其中包括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等等,寫出了人生的失敗和脆弱、失落與放手。而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書中名爲《目送》的散文。

目送與兩個故事有關,一個是作者和自己的兒子華安,另一個是作者與自己的父親。與兒子的目送,一次是從華安上學的第一天,他們手牽手走到了教室門口,華安揹着書包進入教室,但又不斷地回頭,他們的視線像是隔着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場隔空交會,直到兒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另一次是華安十六歲那年到美國交換,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直到通過安檢也沒有回一次頭。與父親的目送,一次是父親開着廉價小貨車送當時身爲大學教授的作者去學校,父親覺得車子與女兒身份不符後匆忙開走,留下作者對着汽車尾氣默默目送。另一次是作者在火葬場的爐門前,目送着巨大的棺材緩緩滑行的場景。在兒子和父親的這兩個故事的結尾處,作者都寫這麼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雖然是同樣的一句話,但包含的情感卻是截然不同的。對子女,父母的陪伴呵護固然是孩子成長道路最重要的東西,但人生的道路漫長久遠,孩子也要成熟,他們也需要自己去面對很多事情,這是精神上的獨立,也是成長的代價。所以對孩子背影的目送,父母不必追,這不是對孩子的疏遠,而是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默默支持和鼓勵,站在前面獨當一面的終究要是孩子自己。而父母也要理性地愛,不是一味地當孩子的保護傘,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脆弱。對於父母背影的目送,也不必追,只要在有機會陪伴父母的時候,多花些時間和心思去陪伴他們。父母終究是會老的,也會不在我們身邊,看着父母的背影漸行漸遠,不必心懷愧疚和不安,而應坦然地面對,因爲追也追不上。

《十六年前的回憶》讀後感400字 篇三

我讀了這篇《十六年前的回憶》的課文,深深地被感動了。

1920xx年4月6日,軍閥張作霖帶人到李大釗家中逮捕李大釗還有他妻子和女兒。李大釗被捕後,敵人慘無人道的對他進行拷打,但他堅貞不屈始終堅守黨的祕密。4月28日,英勇就義。真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這位革命先烈李大釗爲了新中國的成立,爲了我們這天的幸福生活竟然不屈服於嚴刑拷打,不爲高官厚祿所動。拋頭顱,灑熱血。還有許許多多的像李大釗一樣的頂天立地的革命英雄,他們爲了解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民而英勇犧牲了。我們深情緬懷他們,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人民英雄革命先烈真是永垂不巧!

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我們這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的幸福生活真是來之不易呀。

爲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像李大釗這樣的英雄的死就比泰山還重。人民英雄都是好樣的。

在李大釗被捕後與敵人作鬥爭的事蹟,我感受到了李大釗的高貴品質。

我們這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就應珍惜這天的幸福生活。如今,我們就應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報效祖國。

十六年前的回憶讀後感 篇四

在《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文章中,李大釗寧死也不說出自己的同黨,這是多麼團結的精神啊!在我們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團結起來,不是嗎?不管多少件事情,不管多少個人,只要我們在一個團隊,那麼我們的心就應該聯在一起,用同一個目標去迎接挑戰。

李大釗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我認爲是他的沉着,不管在被捕時,還是法庭時,他始終保持冷靜,一點也不慌亂。每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候,我們常常會不耐煩,甚至會發脾氣,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的便是冷靜。

我們應該平靜地想想是哪個地方做得不對,哪個地方需要改正,怎樣才能解決它?而不是去煩惱,發脾氣,這樣只浪費時間,浪費精力而已。而且在任何事情面前,我們都不能顯出慌張的樣子,特別是人說你犯錯誤,而你沒犯錯誤的時候,而原因就是這樣只會讓人以爲你在害怕,這件事是你錯了。所以沒錯就是沒錯,我們永遠都有理由,都是清白的,慌亂什麼呢?怕什麼呢?我們本身就沒錯。

我們應該一起學習李大釗的精神,遇事不慌則會救己,團結則是勝利。只要對那麼我們就應該挺起胸膛,不能屈服於人,要有自己的個性。

讀《十六年前的回憶》有感 篇五

開學的第二節課,我們就學習了《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主要圍繞着共產黨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後,在法庭上,不管已經受了多少苦,都堅強與敵人作抗爭的故事。

正像毛主席寫《爲人民服務》這篇文章時借用的一句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李大釗同志的死,就是比泰山還重。因爲他是爲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爲了共產黨的祕密不被破壞,中華兒女美好的明天,寧死也不向敵人透漏半點消息,最終被敵人絞死。

此時我不禁又浮想聯翩:樂於助人的雷鋒,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當代女英雄任長霞,勇敢的放牛娃王二小,等等。他們都是爲人民的利益而做事,他們永遠是爲人民服務的,他們的死都比泰山還要重!而那些被判祖國的漢奸,他們因爲怕受到打擊,所以轉身向敵人投靠,將人民的祕密都告訴了敵人,讓敵人又瞭解了一項機密,更深的打擊我們的祖國。他們這種人的死,連一根雁毛也不值。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能控制人生的長度,卻能控制人生的寬度。人,無論怎樣都會有平凡的一生,爲何不做些爲人民服務的好事,來充實自己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