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重格物 明心境——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讀後感9.3K

重格物 明心境——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重格物 明心境——學習《大學》心得體會

房山區南窖鄉社區成人職業學校 陳平

 

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大學》原爲《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爲《四書》,從此《大學》成爲儒家經典。《大學》一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均有啓迪意義。

 很早以前就接觸過這本書,最近也經常在早晨基礎教育的學校裏聽到朗朗的讀《大學》的孩子們的聲音,每次聽到我的思緒都不禁會出現短暫的停頓,仔細分辨讀的是哪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對於像《論語》、《大學》這種儒家經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優秀的、經典的道理是永恆的,是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的,這是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我覺得我的態度應該是比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對諸如《大學》這樣的中國經典文學的理解是膚淺的,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但總礙於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一直停滯不前。

 也許是機緣巧合,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北京教科院組織的“北京市農村成人教育骨幹教師培訓班”,並以學員的身份參加了“中華傳統文化講師團培訓”,其培訓的內容就是《大學》。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認真的聆聽了包括學習大學的重要意義、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等內容,從學習者的角度聽取了馬教授對大學的講解。下面就說說我的學習感悟,也是爲了完成老師的作業。

且不說國家政策要求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單從儒學在中華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發揮的影響與作用來看,就是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的。再者,在物質生活高度發展的今天,金錢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蝕等,影響着中國年輕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華兒女。從這一點來看,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拾“明明德”與“克己復禮”,就顯得尤爲重要了。那麼作爲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提升個人國學文化底蘊,也應該做一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這一觀點在開班當天王東江處長那熱情洋溢的講話,那充滿期待的口吻,證實了我的觀點。所以,我非常感謝教科院安排的這次培訓。

馬教授那種待人謙和的性格,給我以長者和儒學弘揚者的感覺,而講解的內容給我以行政領導或者退休老幹部感覺,換句話說,我是學到了從政層面的大學。

回憶整個學習內容,給我最深刻的是“格物致知”、“明明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是最樸素的道理,都是修身的範疇,但是在生活中做起來還是有些困難的。

“格物”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釋爲,即物而窮其理。簡單理解爲觀察分析萬事萬物並解其根本,轉化爲人心靈之認識,而得其道,並以致其知。 明代王陽明認爲格爲“正”,物爲“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糾正意念的不正, 克服內心的非道德意識, 從而恢復其本體的至善或“良知”。也有佛學大師認爲“格物致知”是格除掉人心之物慾,方能顯其本有真知。這些解釋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或者生活環境中產生的,雖看着不盡相同,但歸結起來都是深層次的挖據事物本質,而獲得某些知識或者達到某種境界。在我看來“格物致知”其實就是探究、認識事物的規律或本質,而獲得知識或真理,更深層的含義如果從“致知格物”的角度來理解,就是做事情我們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格物致知”又怎麼會有“拔苗助長”的故事。在當今社會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應該謹遵“格物致知”。

對“明明德”的理解,分歧不多,意思是人要弘揚光明的德性。用在當下就是弘揚正能量。作爲農村教育工作者要以格物致知的態度去明明德。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千古錦句,在這裏不多說了。

四次培訓結束,留給我更多的是思考,學校裏雖然有繞樑的《大學》讀書聲,而沒有幾個孩子懂得它的含義,甚至沒有幾個老師說的上來,更不用說“學而時習之”了。生活中誇大其詞、拔苗助長、精神空虛的也大有人在,我希望有關專家和領導能掀起一陣重拾儒學經典之風,希望北京教科院的領導和老師出一套有關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諸如《身邊的經典》之類的教材或者微課,以爲廣大公民提供優質的傳統文化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