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中學生孔乙己讀後感

讀後感1.06W

中學生孔乙己讀後感

孔乙己是誰?他是魯迅筆下的一個人物嗎?不,他不是,我們身邊也存在着不少孔乙已。而讓我們仔細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過看客。有人說過,一箇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相比,中國人是一條龍,日本人是一條蟲。而當一羣人中國人和一羣日本人相比時,中國人是一條蟲,日本人是一條龍。這句話的出現,就是因爲中國存在太多太多的看客。下面爲大家精整理了一些關於孔乙己讀後感,請您閱讀。

孔乙己讀後感1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夥計“我”在一個酒店所遇到的一些有關孔乙己的故事。

有趣的是,魯迅在他的多篇小說中提到咸亨酒店,而今這家酒店在魯迅的故鄉浙江已是非常有名了,是該省非常著名的老酒店了,許多人說去紹興就一定要在這家酒店住一住,中國人中讀過書的幾乎沒有不知道這個酒店的,可誰知它今天竟發展到如此地步了,也許多半是沾了魯迅的仙氣吧!如果我工作後有時間是一定要去這家酒店住一宿的,興許能體味到一點魯迅的氣息。

讀書年代,學了這篇文章,記得的只有一句可笑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那時候在下課的空閒時間裏,我和同學經常喜歡拿這句話來互相開一些玩笑。我想當時我沒能從文章裏學到些有價值的東西,卻熟能生巧地把這句經典的話沿用了十幾年了。

現在重讀後,感觸很深。我想魯迅的文章中有許多讓人難以理解,看不透,而這篇《孔乙己》算是非常好懂的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比較單純,沒有很深很複雜的內涵藏在文中。作者通過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一方面對孔乙己這種思想腐朽而且潦倒的老一輩知識分子加以批判,一方面通過對冷漠麻木人們的諷刺來諷刺批判腐朽的封建社會。

孔乙己的特徵主要有:

1。性格上,好面子,庸懶,思想腐朽。

從文中幾處可以看到,如酒店的其他客人說他偷了何家的書時,他辯駁說:“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竊書和偷書實質上是一回事,可到了他那裏,倒還分出這種可笑的差別來,實在是腐朽至極。還有,別人問他“爲什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他又立刻加以辯駁,而且每次都滿口之乎者也,文縐縐的,但他的這些話並沒有讓客人們手到絲毫困窘,反而成了他們的笑柄,一齊“鬨笑起來”,於是,“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2。生活上,貧困潦倒。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居然一件長衫穿了有“十多年”,而且髒了不洗,破了不補,冷天裏也是那麼一件薄薄的長衫,且不說衣服要怎麼質量好、怎麼華麗,且不說他人有多懶,他竟然沒有錢去買一件換洗的或禦寒的衣服,他一旦有了錢,就來咸亨酒店喝酒了,而且時常要欠着酒錢,實在令人感到可悲。

從文中看,孔乙己是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的,經常偷別人家的東西,又經常因爲去偷被發現而遭打,屢偷屢發現屢打,偷技未免也太差了,從這也看出他這人也是比較愚蠢的。沒有正經的固定的工作,不認真地去想法謀生,卻低賤地充當一個小偷,品性差而又沒有志氣,根本不值得可憐。

這一出出不僅是人生悲,家庭悲劇還是社會悲劇,這些悲劇的罪魁禍首使我們不完善大學聯考,其實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他們的教育制度就做的很好。對於大學他們採取寬進嚴出的政策。這樣一來不僅能源學子們得大學夢,還能讓學子們能學到更有實際意義的知識。

孔乙己本身被賦予了一種悲劇的命運,最終也只有一個悲劇的結局。

孔乙己讀後感2

魯迅筆下的人物多是畸形的,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在體格上。尤其是在思想上。孔乙己則當仁不讓了——自然不例外!

世態炎涼,回到現實社會中放眼觀看,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遠見卓識了。——某些人似乎生來就是被衆人取笑的,直至死亡都不會得到哪怕沒有任何毫無作用的憐憫了!

現實生活中,被人取笑的人非常的憤恨,漫罵取笑自己的人後卻又轉而取笑其他所謂“更值得取笑的人”,以此來填平心中的溝壑。轉而復始,始而復燃,便也都是孔乙己了!於是乎,我們將魯迅先生所萬分鄙夷的精神發揚光大了!

由此便也想起了自己。我是不是孔乙己一類的人呢?

也許吧!我不否認自己會被別人嘲笑取樂,亦或是自我解嘲。可那又能怎樣呢?我的心態是平衡的,我的內心是明淨的!因爲我堅信自己不是孔乙己。

因爲我沒有象他那樣讀書卻做苟且之事,象他那樣去賣弄自己的看似輝煌實則無稽的“高深學問”。我的所作所爲無愧於世人,便也就無愧於自己了。

相反,我卻爲那些嘲笑我的人感到無奈!因爲他們在忠貞不二的吞噬着自己的靈魂!他們在昧着良心嘲笑着本不應該被嘲笑的人或事。其實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經不起打擊的!我鄙視他們!

我期待着衆人都能夠釋然的活着,不掙太多名和利,爲了自己而活着!我更期望那些被嘲笑到擡不起頭來的人們能夠堅持下去,只要自己認爲是正確的!

對孔乙己語言的描寫,一方面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揭示了孔乙己的命運;一方面與其它的“暗線”(如長衫、臉色、捱打)互相照應,互相推進,成功地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問題、弊病。我們不是孔乙己,我們無愧於世人。

孔乙己讀後感3

初讀《孔乙己》,第一種感覺就是輕鬆,可笑。可細細咀嚼後,我辨識到這篇小說含蓄的意味很深沉。作者魯迅寫《孔乙己》爲了揭出爲封建科舉制度所殘害的讀書人的病苦,同時也爲了反映當時社會世態炎涼,人際關係的冷漠無情。

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因爲他熱衷於功名利祿而釀成了逸惡勞,自欺欺人,自命清高的性格。也正因爲這種性格而造成孔乙己的悲劇的產生。所以說,造成孔乙己的悲劇,完全是因爲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科舉制度誘使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祿,死讀書;孔乙己又不充分利用自己的營生條件,好喝懶做,終日靠偷東西來過活;另外以丁舉人爲首的封建統治階級摧殘孔乙己等方面都是造成他悲慘遭遇的原因。

我十分同情孔乙己的悲慘遭遇。對於他“吊着打”“打折了腿”等遭遇覺得他十分可憐。但對於這些事,難道那些民衆都無動於衷嗎?這就是作者的另一創作意圖。

“店內外充滿了快樂的空氣”。這句話,我本以爲孔乙己與衆人都是融洽相處。而實際上只是酒客們的冷酷和麻木不仁的嘲笑。他們嘲弄孔乙己的迂腐可笑。他們不但不可憐、同情孔乙己,還嘲弄他。還有掌櫃自私、冷漠的,卑鄙的嘴勝,更顯出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心勢利。這都是封建等級制度侵蝕民衆的心靈,使民衆麻木不仁。

如果孔乙己不甘失敗,發奮圖強,就不會有這般悲劇的出現,更不會有咸亨酒店的嘲笑聲了。

孔乙己的悲劇,咸亨酒店的笑聲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等級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的侵蝕的可悲世態的集合體。這就可知道當時社會有多少這類悲劇的產生,有多少人被這封建社會的制度所毒害……

孔乙己讀後感4

《孔乙己》出自魯迅之手,描寫了當時的封建社會。而孔乙己這個人的經歷,卻恰恰說明了社會的黑暗。當看到這篇文章,不禁對當時的他感到惋惜。

孔乙己,那個蒼老卻高大的人,似是出現在我的眼前。

“孔乙己。”一個嘲笑的聲音自咸亨酒店傳出。只見一個身着襤褸的人走到裏面,要了兩碗酒和一小碟茴香豆,交了錢,便在臺上吃起來。

想必他就是孔乙己了,明明擁有高大的身材,卻一直以文人的清高自稱。明明比那些人窮,卻不屑與他們交流。真是一個懶人,不付出怎能得到回報?我笑着看着他。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一個人高聲喊道。孔乙己下意識地縮了縮,睜大眼睛對那個人說道:“你,你怎能污人清白……。”

我笑意更濃,真是睜眼說瞎話。

“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那個人繼續朗聲說道。孔乙己頓時漲紅了臉,結巴地爲自己辯解,衆人鬨堂大笑。待他喝完半碗酒,臉色漸漸變好了以後。又一人出來質問:“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嗎?”他看着那個人,露出不屑。

我輕笑着搖了搖頭,縱然你識字,也混不上半個秀才。

笑聲漸漸小了下來,我見他想教小夥計識字,那人不理他,他便輕嘆。一羣小朋友圍住他,他便給他們發豆吃。

我原以爲他還是善良的,誰想卻是一人一顆,又護住碗,像保護珍稀糖果的小孩子一般。孩子們便笑着散去。我挑眉看着他,真是小氣,而且那句話不是那個意思。

“孔乙己竟然敢偷丁舉人的東西,打折了他的腿。”

我愣了愣,笑意漸無,抿緊嘴脣,他雖是罪有應得,可是,他真的就應該被折了腿嗎?不免於去同情他,他只不過要討生活啊。

之後,我看到孔乙己坐在墊上爬過來,要了一碗酒。便在臺下喝起來,手上指甲裏都帶着泥。完畢之後,他便是又爬回來。

我看着他落魄的姿態,心裏有什麼堵得慌,眼前有些朦朧。孔乙己,那個落魄懶惰的書生,如今已變成這副模樣。在人們的笑聲裏悄然離去,在寧靜與寒雪中告別人世。

終於,一滴晶瑩的淚花順着臉頰流下。一生貧困不幸,死前人們嘲笑,沒有一個人關心他,他則永遠只是一個人,一個貧困識字的人,……罷了……

孔乙己讀後感5

血,冰一樣冷?

“哈哈”、“嘻嘻”,腦海裏不斷迴響着、盤旋着咸亨酒店內外那一片開懷的鬨笑聲。我的心突然抽緊,再抽緊。渾身上下的血像停止了流動,變得像冰一樣冷。

不知爲什麼,孔乙己總是令我聯想起很久以前鄰居里的一位老人。時間久遠得連她的姓氏也已經模糊,但還清晰地記得她瘦小的身影和眼中那一片從不改變的安詳而又帶着一點點落寞的神情。老人當時已經有差不多70歲了,可身子看上去還挺硬朗她一個人住着一間不小的房子,據說是老伴過世了,一兒一女都在外地工作,便只剩下她孤零零的。老人不愛在屋裏待,天天都搬把竹椅子坐在曉馬路上看來往的人,間或和在外閒笑的其他鄰居拉家常。老人很熱情,也很健談,見了每個熟人就大老遠地招呼,因爲她天天坐在那兒,幾乎每個人她都認識,都叫得上名來。老人的手藝想來也不錯,她常自己做許多種好吃的小零食,炒瓜子啦,豌豆糕啦,見個孩子都要給一些,孩子們都願意和她親近。老人也是很喜歡孩子的,見了任何一個,她有些昏暗的眼睛裏就立刻散發出一種明亮的神采,那麼慈和親切。所以後來,漸漸地有一些年輕的媽媽因爲有事,把孩子放在老人手裏,老人每次都高興得心花怒放,每次孩子都戀戀不捨地不肯離開她的懷抱再後來,就有了老人的家裏同時有三四個孩子的盛況。那一段時光,老人眼裏的落寞幾乎不見了蹤影,總是洋溢着觸手可及的喜悅

但老人畢竟是上了年紀了,突然地,老人開始劇烈地喘息,咳嗽開始她還忍着,後來越來越厲害,她的腳步開始瞞珊,臉也變得蠟黃。漸漸地,媽媽們不再把孩子抱到她跟前,她的屋子裏便沒了孩子的吵鬧聲。老人整天坐在路口的小椅子上,呆呆地看着來往的人們,偶爾伴着撕心裂肺的咳嗽聲。我不敢再去注意她的眼神,而鄰居們,依舊匆匆忙忙地從她面前走過,似乎並沒有人注意她的變化。再後來,老人下樓的次數越來越少,終於有一天再也沒有出現過。後來聽說,老人的女兒從外地來探視她,看到她已經徹底起不了牀。

事情已經過去許多年,老人的形象像一縷輕煙被風吹散。她的慈祥,她的孤獨,都彷彿不曾在旁人的心裏留下一點痕跡。

所以我真的感覺很冷,忍不住顫抖。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無情,無論怎樣的人,你自己的悲歡生死、刻骨銘心、驚天動地,之於旁人,只不過是塵世中匆匆掠過的一痕灰影,不會觸動他們心頭的半絲感觸。血,真的像冰一樣冷?

孔乙己讀後感6

有哲人說過,悲劇是永恆的美。我認爲,悲劇之美中又以悽美最爲動人。《孔乙己》就是這樣一部悽美的偉大作品。

《孔乙己》的悽美又妙在它完全隱在冷峻的語句中。通篇文章找不到一個帶有感情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個帶有強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讀者自己去體會。故事的視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場景“咸亨酒店”的櫃檯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過這樣一個場景呈現在讀者面前。但通過這樣一個“窗口”,卻可以洞悉孔乙己悲慘的一生,體會種種人情世故,這需要多麼高超的技巧。

作者以貌似冷淡的語句給你敘述着上世紀初隨處可見的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一個好吃懶做,迂腐,手腳不乾淨,讀過點書,還殘存點做人的尊嚴的人因爲偷竊被人打斷腿,最後消失在這個人世間。本來,這樣的故事乏善可陳。但經過先生的妙筆,孔乙己那有一點自以爲是,有一點迂腐,有一點善良,同時,更有一點可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永遠地紮根在讀者腦海裏。

孔乙己的形象如此豐滿而複雜,與高度符號化的阿Q相比,孔乙己多了一點“人氣”,多了一點“性情”,更令人垂憐,更貼近生活。他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他既值得同情又讓人不齒,他的悲劇既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卻是社會的責任。同時,在他悲劇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丁舉人們的殘酷和掌櫃們、看客們的麻木冷漠,以及對社會的絕望。

《孔乙己》行文暢白明瞭,讀不到半個精美字句。讀完後你會覺得孔乙己一定是有這麼一個人,就在紹興,就在咸亨酒店裏,先生只不過把這個人原汁原味地寫進了文章裏。

孔乙己的人生在“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冷漠的重複中一點一點地落下帷幕。沒有悲愴的生離死別,沒有愴天哭地的哀號,沒有,沒有、什麼都沒有。最後,這個人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而這種沒有淒涼的淒涼,沒有悲哀的悲哀卻更加徹心徹骨,更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