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愛彌兒》讀書心得

讀後感2.6W

《愛彌兒》讀書心得 

《愛彌兒》讀書心得

啓蒙時期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是一部教育小說,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說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表達了他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書中虛擬了一個貴族子弟愛彌兒,盧梭扮演了愛彌兒教師的角色。盧梭記述了愛彌兒成長的過程,心理特徵以及自己對他傾注了25年心血,對他實行種種教育,最終將他培養成"社會中的自然人"。該書從1762年問世,至今有250多年了,其中很多的教育理念放在今天依然是潮流的呼籲。

初讀本書是在大學時期的教育理論課程上,讀完書後,處在象牙塔裏的我,對盧梭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能提出如此先進的教育理論是多麼的了不起,並對他的“教育應該遵循自然法則”深以爲然。盧梭說人是自然的人,主人公愛彌兒也如此。因此,一切都應遵循自然。比如在學說話上,不能操之過急,要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學說話。盧梭作爲法國的啓蒙思想家,反對舊式教育,提倡教育應當遵循自然之道,主張教育應該“迴歸自然,發展天性”。想來魯迅所批判的封建教育不正是說封建教育沒有順應自然法則,扼殺了孩童的天性麼?童年就應該是五彩斑斕的,可封建教育體制下的孩童卻得在先生戒尺的威逼下背誦自己也不理解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這讓魯迅先生深惡痛絕。他對《風箏》中寫的踩爛弟弟的風箏一事懊悔不已,認爲自己就是剝奪了弟弟作爲孩童的愛玩遊戲的天性。所以,什麼年紀該讀什麼書該做什麼事,我們不能以成年視角去要求孩子,盧梭這種分年齡段的方法確實對現代教育制度影響很大。

可如今再讀此書,我卻糾結在了這本書的一些片面的觀點當中。我實在佩服盧梭這個從沒有親自撫養過自己孩子(他的五個孩子都送去了育嬰園)的人對教育的理想化,這還真的是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的烏托邦類書籍,這是盧梭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模式,愛彌兒是他理想中的被教育好了的“自然人”,最後是像電視劇一樣的大團圓結局。可我們掩卷思考:每個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都會有圓滿的結局麼?個體的多樣性哪裏去了呢?那種純粹的按年齡段把體育、智育、德育等截然分開的施教方法是否太過片面呢?例如:盧梭認爲2-12歲自然教育時期的兒童智力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這個時段不主張讓愛彌兒接觸書本。我國國小階段的孩子年齡在6-12歲之間,而如果國小階段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書,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時代在進步,在發展,我們有很多觀念需要更新,誠然,考慮盧梭所處的社會時代,他的很多提法是有其先進性的,而且在糾錯過程中,矯枉過正的做法是可以被接受的,但站在今天這個時點同時看那個時代的主流觀點和盧梭的觀點,我看到的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對教育的目標也是從一個桎梏進入了另一個桎梏。從唯成功論到逃避世俗,從完全服從社會屬性到完全拋棄社會屬性,在他反覆強調的自然中讓我看到的恰恰是“非自然”,如同近年來流行的一種教育體系,與現下流行的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相反,他們在鼓吹的一些教育模式應該就是深受盧梭影響,提倡不要讓孩子做不適合自己年紀的事,比如六歲前不能讓孩子看書,看電子類產品,很多父母深信不疑,一發現孩子看書或者看手機或電視就如臨大敵,慌不擇道,忙藏書、藏手機毀電視、、、、、、他們不知道的是時代在發展,我們要根據時代和孩子的發展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的篤信某一種教育理論。要知道當教育體系有着毫無彈性的嚴苛規定時,被犧牲的往往就是每個具體受教育者的差異性。

又比如盧梭認爲“母親是孩子的真正保姆,而父親是孩子真正的老師。”這種想法無疑是很偏激的,在現代社會父親和母親都同時扮演着保姆與老師的角色,並沒有盧梭描述的那樣分工如此明確。只可惜還是有很多人在推崇盧梭這一觀點,認爲“慈母嚴父”就應該是最好的教育模式,母親就只負責孩子的餵養及飲食起居不參與教育,而父親纔是真正教育者的角色,這中返古的觀念真是令人咂舌。

在這裏談我的這點心得,不是否定盧梭的教育思想,正如我在開篇所說,他的很多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崇的,但讀書一定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纔不會被書困住。作爲教育者我們要思考我們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是成爲社會棟樑承擔社會責任,還是發現自我實現自我?前兩個目標如果可以一致是最完美的,如果發生衝突要怎樣選擇?這其實是教育者最需要關心的基本問題,但是這個前提是要充分考慮受教育者自身的條件和環境,否則,只出於教育者一廂情願甚至不成熟的想法就要把受教育者放在一個模子裏作出一個其心目中美好的形象,這個從底層邏輯來說跟納粹想篩選出完美基因創造一個完美世界是一樣的。換言之,對任何要求它人去過一個被設定的人生以期達到自己理想的人都要加以警惕。

讀書就是不斷吸取給養的過程,如果一本書能讓你越讀越有體味和思索,那麼這一定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愛彌兒》無疑就是這樣一本書,多讀一次就會讓你多一些收穫。

標籤:愛彌兒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