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6.3K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多篇

歐亨利小說讀後感 篇一

有人說讀書有什麼好處,那我來告訴你,讀書能讓你在低谷時逐漸步入高潮;能讓你在悲傷中感到一絲愉快;讓你在無聊時感到有趣。這就是書的魅力。歐亨利是美國的短篇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二十年後》等,曾被評爲“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王。”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麥琪的禮物》,這裏講述了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忍痛割愛互贈聖誕禮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讚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純真的愛情。

《警察與讚美詩》也是我喜歡的小說之一,講述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流浪漢蘇北,因爲寒冬想去監獄熬過,所以犯罪,但沒有如願,最後他在教堂裏被讚美詩所感動,想要從新開始,改邪歸正的時候,警察卻將他送進了監獄。該小說展示了當時美國下層人民無以爲生的悲慘命運。

通過這兩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美國人民悲慘的命運和生活的艱辛。

富蘭克林說過:“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讓我們在書的海洋裏遨遊,讓我們的知識豐富起來吧!

歐亨利小說讀後感 篇二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一個知識的殿堂,是人類最好的精神食糧,也是人生的方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本中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讀書是爲了更好地獲取更多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幫助自己創造,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讀書最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一本好書能使一個人思想精密,見解精闢,道德高尚。那些內容粗糙,雜亂的“劣製品”完全就可以不讀。最近我們讀了一本名叫《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的書,讓我記憶深刻。

歐·亨利出生於1862年9月11日又名奧·亨利。歐·亨利的“歐·亨利結尾”既在意料之外,又會在情理之中。

歐·亨利的小說中我很喜歡《最後的常春藤葉》。本篇小說寫了一名很窮的年輕畫家得了重病,天天什麼也不幹,也沒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她堅信自己會死,每天躺在醫院的病牀上數着院裏一棵老常春藤的葉子落完了,自己也就該死了,可一位老畫家貝爾曼聽到後就很想救她,於是在一個晚上,她在院裏的牆上畫了一片葉子的故事。讀完後讓我特別感動的是畫家貝爾曼,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一位年輕畫家瓊珊的命,令我十分佩服。其中還有一篇文章叫《麥琪的禮物》意義也十分美好。

在聖誕節的前一天,貧窮的德克拉想給大夫一個驚喜,於是把自己的頭髮賣掉了,換來了20元錢,給丈夫買了一條白金錶鏈,可丈夫因爲也想給德克拉買禮物賣掉了自己的手錶,買了德克拉想要的那一套梳子。可沒想到他們賣了自己最貴重的東西可沒換來什麼。這可能就是愛情吧,爲了自己心愛的不惜賣掉自己最貴的東西。

在往後的日子裏還要讀更多有趣的讀,讓我們一起迎接它們的到來。

歐亨利小說讀後感 篇三

清晨的一抹陽光落在書桌上的一本書上——《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翻開細細品讀。

歐·亨利是美國傑出的小說家,他的作品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爲“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歐·亨利的代表作,是寫美國格林尼治村三位貧窮畫家相濡以沫、彼此幫助的故事,是一曲美好心靈的頌歌。蘇和復西的鄰居貝爾門是一個畫了一輩子畫卻還沒名氣的畫家。不久,復西得了嚴重的肺炎,而且病情越來越重。她把生命的希望寄託在窗外最後一片藤葉上,以爲藤葉落下之時,就是她生命結束之時。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儘管屋外的風颳得那樣厲害,而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但它仍然長在高高的藤枝上。於是奇蹟出現了,復西沒有死。原來是一直默默無聞的老畫家貝爾門,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爲了畫上最後一片藤葉,身體本來就差的貝爾門着了涼,染上了肺炎。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終於完成了他已等待二十五年的傑作。

小說的結尾完全顛覆讀者的遐想,原來以爲要死的人活了,所有人都認爲不可能有絕世之作的老畫家卻畫出了,激發垂死之人強烈求生慾望的神聖作品。《最後一片藤葉》充滿了感傷氣氛。作者用這樣出乎意料的結尾來讚美了窮藝術家之間“相漏以沫”的友誼,突出地刻畫了一個捨己爲人,以自己的生命創作出畢生“最後的傑作”的老畫家的形象。這和《警察與讚美詩》那外表高貴而內心險惡的“上等人”形成了鮮明對比,揭示了社會淹沒人才,注重外表的現實發人深省。引起讀者對友誼的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友誼?是關係場上的互相利用卻又笑面相迎的朋友,還是寂寞時叫出來喝茶吐露心事的朋友,又或者是救你於危難之際的患難友人?

有人曾說過:“什麼是愛,愛就是無限的寬容,些許之事亦能帶來的喜悅。愛就是無意識的善意,自我的徹底忘卻。”

《麥琪的禮物》就道出了愛的真諦。一對小夫妻在聖誕節來臨的時候,雙方都精心準備了一件特殊的禮物,丈夫傑姆爲了給妻子的美髮配上一套梳子,賣了自己的金錶,買了梳子,妻子德拉爲了丈夫的金錶賣了自己的美髮,買了一條錶鏈,當他們互贈禮物時,才發現自己準備的禮物已不是對方需要的,其實不然,他們得到了比梳子和錶鏈更珍貴的禮物——愛。

表面上看他們極不明智地爲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家各自最寶貴的東西,但我深深地感到,他們彼此深愛着對方。他們能犧牲自己最貴重的物品,爲的是給對方買來最好的禮物。可是雙方賣掉了自己貴重的物品,那麼對方的禮物已經不適合自己了,而他們做這些事的時候,都是爲了對方着想,根本沒有考慮自己。正是因爲他們互相愛着,而且是深深地愛着對方,纔會有這樣有趣的結局。古語云:患難時刻見真情。縱觀我們當今的環境名利當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完全以利益爲重。道德、親情、愛情被金錢衝散的支離破碎。爲了利益與金錢夫妻分道揚鑣,兄弟反目,朋友相互猜疑,彷彿只有功利纔是第一位的。而然這篇文章卻能時時喚起人們內心的本善,使之能夠讓人還能夠體會到世間真情的祥和與溫暖,主導的人性並不是爾虞我詐,見利忘意。我們要去關愛別人,這樣別人纔會愛我們,正是有了愛,人與人之間纔會相互理解,人與人之間纔有溫情。人與動物之間也是因爲有了愛,動物纔會信任人類,不傷害人類,與人類和平相處。愛的力量真的是很偉大的,有一首歌裏面就唱到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特雷莎修女所說:“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讓我來愛,直到受傷。我們每個人應該發揚自己奉獻的愛心,去關愛世人讓這個世間變的更加美好。

他的每篇短篇小說都是那麼的經典,那麼地發人深思。若真要我選出一篇我認爲最棒的一篇,那我覺得應該是《police和讚美詩》了。文中,一個名叫蘇貝的流浪漢,由於無家可歸又飢寒交迫,便千方百計想到牢獄裏去。牢獄裏溫暖,有皇糧吃,又不用再到外面去乞討。爲此,他去豪華飯店打算吃一頓,好讓他在去牢獄的路上不再飢餓;他故意打碎玻璃,還站着不逃,等着police來抓;他在一家飯館白吃白喝,渴望能被抓去監獄;他調戲路邊的少婦,想引起的注意;他入室搶傘,又侮辱傘主人,希望能罪加一等……然而這一切都沒有如願,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沒有讓他進入牢獄,享受所謂的溫暖、皇糧、住所。

但當他在讚美詩音樂的薰陶下覺醒時,上天卻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在他下定決心好好做人時,將他逮捕。結局還是那樣神祕不測。讀完後,我啞然失笑。流浪漢的命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又沉思良久。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 篇四

看一個人的小說,要以瞭解這個人開始。歐亨利一生命運坎坷,常與落魄的小人物們在一起,逃亡7年後在獄中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最終成爲了和莫泊桑、契訶夫齊名的短篇小說巨匠。這也大概鑄就了他淳樸幽默的小說風格,也讓他擁有了寬廣的胸懷。毫無疑問,《麥琪的禮物》和《警察與讚美詩》是歐亨利經典的代表作品。

《麥琪的禮物》描寫了一對夫婦各自賣掉了自己的寶物給對方的寶物添彩,讓人回味深長,它不僅告訴我們真愛無價,更凸顯了命運的現實在高貴的真愛面前的冷酷。《警察與讚美詩》戲劇性的結尾讓人啼笑皆非卻又沉思良久。他告訴我們人終要爲自己的所作所爲付出代價,正可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告訴我們當人想做一件事時,可能必須要無可奈何的放棄了。這就是人類的“悲劇”;然而真正積極樂觀不會等到這悲劇的發生。的確,歐亨利十分擅長結尾。他經常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伏筆,作鋪墊,最後在結尾處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被稱爲“含淚的微笑”。我想歐亨利把小說的靈魂全都凝結在結尾,讓讀者在前的似乎是平淡無奇的而又是詼諧風趣的娓娓動聽的描述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作者精心設置的迷宮,直到最後,忽如電光一閃,才照亮了先前隱藏着的一切,給讀者一個大大的驚喜。描寫小人物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另一大特色,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歐亨利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深諳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同時也切身感受過統治階層制定的法律對窮人是如何無情。因此,他把無限的同情都放在窮人一邊。在他的筆下,窮人有着純潔美好的心靈,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摯深沉的愛情。但是他們卻命運多坎,弱小可憐,孤立無援,食不果腹,身無居所,苟延殘喘,往往被社會無情地吞噬。這種不公平的現象與繁華鼎盛的社會景象相映照,顯得格外刺目,其中隱含了作者對自己命運的憤憤不平。

總之,歐亨利爲我們不僅留下了寶貴的文學作品,更爲我們留下了“一粒沙裏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現實主義思想。

歐亨利小說讀後感 篇五

提到經典文學,有點像是中藥材。我們深知它們是有益於身心的,能夠滋養我們的文學素養,但大多數作品想要拿起,總要鼓足勇氣,抱着點吃苦的自覺。好在我們還有歐亨利。

提起歐亨利,必然會想起短篇小說,他和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從個人來說,我最喜歡歐亨利。他的作品就像是甘草,百轉千回的情境轉換,劇情反轉散發着誘人的清甜,其中的深意又不斷透出一絲令人警醒的苦意。他的創作生動又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揭露了當時資產階級“唯金錢至上”的扭曲價值觀,展現了下層社會的“小人物”艱辛的生活和動人的品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佈局謀篇別具匠心。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點閱讀了部分文章後的體會。分別是《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愛的犧牲》、《二十年後》和《阿卡迪亞的過客》共五篇。

1、愛永遠是打動人心的法寶

“愛”是文學創作最大的母題,有着能夠打動人心的魅力。

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麥琪的禮物》裏,黛拉和吉姆這對小夫妻爲了能夠給對方買一份心儀的聖誕禮物,卻忍痛捨棄了自己最寶貴、最引以爲傲的東西——黛拉如瀑的長髮和吉姆祖傳的金錶。

陰差陽錯,他們帶回的禮物失了用武之地——長髮換回的是與金錶相配的銀錶鏈;金錶買來的是與秀髮相得益彰的玳瑁梳子套裝。在這樣戲劇化的劇情中,兩顆深愛對方的心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大家面前。

有一個小細節很有意思:吉姆送這份禮物是因爲發現了黛拉對這套價值不菲的梳子的渴盼——儘管她因爲深知家庭狀況從未有過一絲一毫擁有它的念頭,只是單純地羨慕過、眷戀過;黛拉送白金錶鏈是因爲她發現吉姆工作時需要看時間,卻因爲金錶配了一條簡陋的舊皮繩而只敢偶爾偷摸瞧上一眼。從中可以看出,夫妻倆對對方的在意,也爲我們“怎樣送禮”做了一個教科書式的示範。

除此以外,《最後一片葉子》中蘇和瓊茜之間深厚的友情、老貝爾曼粗魯言行背後的呵護之意、《愛的犧牲》裏撒下的“謊言”中喬和黛莉婭夫婦希望對方能夠沒有負擔地繼續自己的藝術夢想的付出、《二十年後》中立場對立的兩個故友心中不爲時光所磨滅的諾言、《阿卡迪亞的過客》裏因爲愛而選擇互相坦誠,脫下華麗假面具的勇氣,都能讓人在酸澀中品到一絲甜意。

2、意料之外是引人入勝的法寶

小說要好看,劇情必須不落俗套,故事的發展要有反轉。如果一個故事,看到開頭,讀者就能猜到結尾,即使語言再精彩,對話再有趣,總是少了幾分令人撫掌的魅力。

歐亨利的小說就很好看。即使在今天,很多梗都讓人覺得“欸,在我的意料之外誒”。我們想不到黛拉剛爲錶鏈減去長髮就收到了梳子;想不到吉姆才爲梳子捨棄祖傳金錶就收到了錶鏈;想不到二十年前的好友都記得二十年後赴約,卻成了一正一邪的對立方,要面臨正義和友誼的抉擇;想不到兩個在高檔旅館度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投緣而相愛的青年男女坦誠過後竟然是有過關聯的兩個艱難謀生的小職員……

這樣意料之外的情節安排,是引人入勝的法寶,引得你不知不覺一口氣看完整個故事。

3、知識淵博是文采飛揚的法寶

歐亨利的作品不僅情節精彩,而且非常有內涵。文采飛揚說的就是他了。他的小說裏隨處是“用典”,古希臘故事、聖經故事、歷史故事,信手拈來。不喜歡的人覺得這是掉書袋,我個人卻很欣賞這種恰到好處的“裝”。

仍然拿《麥琪的禮物》來舉例。乍一看到題目,我們會覺得故事的主人公必然是“麥琪”。但是,歐亨利告訴你,做人不要想得這麼簡單。文章講的是一對叫“黛拉”和“吉姆”的小夫妻之間的故事,和麥琪沒有半毛錢關係。麥琪屬於音譯,即聖經裏的“TheMagi”指的是自東方而來,專程到馬廄裏給聖子送禮物的三位智者,《麥琪的禮物》意在讚賞夫妻倆將對方放於心間,爲了對方能夠捨棄自己的心愛之物,最終心血白費,卻並不因此而懊悔,因感受到對方的真情而喜悅、感動,認爲這是一種大智慧。

正如文中所說:“在一切饋贈禮品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在一切饋贈又接收禮品的人當中,像他們兩個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

實話說,我不贊成前一句,我覺得他們倆的行爲真是笨的可以,賣掉自己僅有的寶貝,只是爲了送給對方一件滿意的聖誕禮物。他們明明可以以這僅有的寶物爲資本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的!但我卻很贊成後一句。我覺得在事情沒能如我們所願的情況下,他們的反應很值得我們學習:不沉溺於辛苦取得的完美聖誕禮物無用武之地的悲傷,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感受到背後愛人的心意,表達自己的感動,這是多棒的相處之道啊!

最後,引用歐亨利的一句話做結束語:“人生是個含淚的微笑”,究竟是苦澀多還是甜味重,端看你怎樣去對待生活!

歐亨利小說讀後感 篇六

最近在讀歐·亨利短篇小說,其實我這個人記憶力太差,讀外國文學從來記不住名字,又長又複雜;其次對於外國文化不太感冒,很多別人認爲精彩的情節,或感人的部分,我都get不到點上。無意中看到一本歐·亨利短篇小說,當時想,沒事兒做,看着好玩。

第一個故事是《麥琪的禮物》,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寫作方法,故事中間穿插着許多作者的話。雖然作者是講述者,但是不應該把自己的話寫進來,說實話,我不太喜歡。

關上書,出去走一圈,發現真無聊,還是回宿舍看書吧。又拿出這本書,突然覺得很有趣誒!德拉和吉姆是一對恩愛夫妻,聖誕節快到了,德拉想給吉姆買一個禮物,可是沒有錢怎麼辦呢?

他們家有兩件引以爲傲的東西:德拉的頭髮,吉姆的金錶。德拉爲了聖誕節禮物,把自己的頭髮賣掉,給吉姆買了一條配金錶的金鍊。等吉姆回家,看到德拉的頭髮,他很震驚,因爲他賣掉了自己的金錶給德拉換了一整套梳子。他們都賣掉了自己最美好的東西,只爲了給對方買一份禮物,這種美好的愛情,不是人人都向往的嗎?

當然,我最喜歡的是《帶傢俱出租的房間》,這是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一個青年苦苦尋找自己的愛人而來到這裏,他到處打聽愛人的消息,結果失望了。突然,他聞到了一股木樨花(桂花)的香味,那是它愛人最喜歡的香味,他翻遍了屋子,想找到她的痕跡,他向房東打聽,都沒任何線索。回到屋子,他堵上了所有門縫,默默打開煤氣。歐·亨利是不會給你這樣一個簡單的結局,跳轉到房東的對話,房東說她騙年輕人,因爲那房子原來有個年輕女子用煤氣自殺,重點在於:年輕女子眉毛上有一顆痣。

這讓我心碎,也讓我興奮——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寫法,簡直讓我激動得睡不着,我模仿他,也寫了一篇同類型的小說。當然,只能說是東施效顰,很多東西還得多學習。

無論如何,我不會放棄,一定要加油,相信我的小說夢終有一天會成功。

歐亨利小說讀後感 篇七

歐·亨利短篇小說選》是美國短篇小說大師歐·亨利作品的選集。書中,社會上那些巧取豪奪,坑蒙拐騙,利慾薰心,爾虞我詐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們的醜惡行徑,被揭露無遺。通過他們的種種表現,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讀者展現了“文明社會”的黑暗與滑稽本質,弱肉強食與天良喪盡的現實,並喻示在金錢萬能,唯利是圖的生存環境中,人性的異化和畸變。

然而在衆多對醜惡人性的描寫之中,也不乏許多使人肅然起敬的“小人物”,讓人對荒誕,滑稽的故事漠然一笑之後,感慨萬千。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位感恩節的紳士》這篇文章,它讓我真正領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故事講了兩位美國紳士——其中一人根本不能稱之爲紳士,他只能說是一個常年受飢餓折磨的窮人。在他們之間有個奇怪的約定——每年感恩節,窮人便會坐在聯邦廣場噴水池對面人行道旁邊東入口右面的第三條長凳上,等待着老紳士的到來。老紳士來了之後,會帶這位飢腸轆轆的窮人飽餐一頓。這就是他們之間神聖的約定。對老紳士而言,一頓飯錢簡直微不足道,但是,他卻從其中找到了助人的樂趣。而窮人的目的也並不完全是在於那頓豐盛的飯菜,更重要的是能使一位老人如自己所願。

這個傳統延續了九年之久,第十年的感恩節,窮人照慣例走在去約會地點的路上。可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半路上,窮人被一幢住宅的管家請進了門,並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大餐。原來住宅的主人——兩位老太太,也有一個奇怪的傳統——在正午把第一個飢餓的路人請進門,讓他大吃大喝,飽餐一頓。飢餓的窮人抵擋不住事物的誘惑,暢開肚子,吃了起來。當他心滿意足地走出住宅時,纔想起了和老紳士的約定。但他還是如約與老紳士碰了面。老紳士將他帶到了一處餐廳,窮人爲了不掃老紳士的興,只能裝作飢餓難奈地狼吞虎嚥起來。儘管窮人那時只剩下挪動身子和呼吸的確力氣了。窮人吃完後,老紳士付了帳,兩人便道了別。

故事的結局是——兩人在回家的路上都暈了過去,被送進了醫院。窮人是因爲吃得太撐,幾乎撐破了胃,而老紳士,一位在前些日子還家財萬貫的富翁則是因爲三天三夜沒有吃東西,身體脫虛,而在路上倒了下來。

讀這篇文章就好像是在嚼一隻橄欖,甜味中帶了一絲酸澀,讓人在漠然一笑之後,思索良久。

文中的主人公,充其量不過是兩個“小人物”,然而反映初等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性魅力卻是那些“大人物”,“權貴們”所無法匹敵的。

那位老紳士在身上只剩下一點錢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不去赴約,但是他看重的不是金錢,而是誠信,他寧可餓死也不願意食言。相比如今社會上一些只要自己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擇手段的人來說,老紳士的人性魅力顯露無遺。再看那個窮人,儘管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受什麼教育,但是他比任何受過良好教育的“權貴”都充滿魅力——那是人性的魅力,他可以對老紳士說自己已經飽了,可他爲了圓老紳士的心願,咬緊牙關,把飯菜吃得乾乾淨淨。也許這很可笑,可是卻是不是多麼偉大,多麼令人欽佩!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性的偉大力量,我也立志要像那兩個紳士一樣,不求活得轟轟烈烈,但求真真實實,充滿意義,有所追求!

歐亨利小說讀後感 篇八

我看了一本書,叫做歐亨利小說。這本書很好看。歐亨利寫的都是短篇小說。但是每個故事在最後都會有一次戲劇性的改變。當你真的高興的時候,他又給了你一個悲傷的結局,當你感到傷心的時候,他又會給你一個爲之驚喜的結局,當你感到高興的時候,他又給了你一個悲傷的結局。

歐·亨利(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國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最後一片葉子》、《二十年後》等。

1862年9月11日,歐·亨利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曾當過銀行職員、藥劑師等。1896年2月,歐·亨利因受到盜用公款的指控入獄,後逃亡洪都拉斯。1898年再次入獄,期間開始發表作品。1902年,歐·亨利移居紐約,成爲職業作家。1910年6月5日,歐·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國紐約去世。歐·亨利與契訶夫和莫泊桑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曾被評論界譽爲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百科全書”之譽。

我最喜歡他作品裏頭的最後一片樹葉,講的是一個得了肺炎的女士,認爲窗戶外面的常春藤上最後一片葉子,掉落時就是自己的死期。他有一個朋友,是一個老頭,每天都在那嚷嚷說要換一副偉大的作品。可是他的畫布上還連根線都沒有呢。他聽到這位女士說她自己的死期就是那片樹葉掉落的時候很生氣。但是那片樹葉始終沒有掉落。大家都覺得很奇怪,但是老頭卻病死在自己的家裏了。而他死的時候渾身溼透。手裏拿着顏料,最後一片樹葉其實早就掉落了,那個老頭在那風雨交加的夜晚,把那個葉子畫了上去。因爲那邊院子沒有掉落所以女士的病好了,但是他自己卻又染上了肺炎死了。

他專門偷保險箱裏頭的東西。最後他被抓住了,他改邪歸正。在一個小鎮上開鞋鋪,生意十分興隆,他和銀行長的女兒要結婚,而且他正打算把那個開保險箱的工具扔掉,就在他們要舉行婚禮的那天。銀行長女兒的妹妹被困在了保險庫裏頭。如果不及時打開保險庫,就會窒息在裏頭。可是這個保險箱是新版,還沒有設置鎖,打不開了。這位小偷拿出了那撬保險箱的工具,把他妹妹給救了出來,可是他走了,因爲別人都知道他本來是一個小偷。我覺得這個結局十分揪心。

總之歐亨利的小說都是這樣讓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