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滿分高分合集

讀後感1.72W

圍城讀後感滿分高分合集

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靈魂,故而就擁有他人不能理解的孤獨。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圍城讀後感滿分高分集錦,方便大家學習

圍城讀後感滿分高分集錦1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一些片段(這本書情節連續性不強,確實可以跳着讀),最近才—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不恭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的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爲自己起了最好的藉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爲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沉浮,他們的行爲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圍城讀後感滿分高分集錦2

《圍城》如同一面鏡子,折射着人性的種種予盾與不同,譬如:懦弱與剛強,虛僞和誠直,哀傷和樂觀……諸如此類種種,可能顯現於不同人身上,亦可能在同一人身上表現出來。即,人自身性格的矛盾衝突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衝突。

《圍城》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撒謊又着得羞恥,不願與人同流合污又隨波逐流,有羞恥心而使他十分痛苦,從而憤世嫉俗,從而頑世不恭。這種情形,相信每個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有此體會:身處沼澤,渴望脫困而又不能自救,有意或無意的使其他人也陷入其中不得出。如同簍子中的蟹,互相虯結,彼此鉗制,都不能出去,而苦苦掙扎。

就像人在親人摯愛面前總是任性、蠻不講理的,但在其他人相處時又不斷妥協。明明是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對象不同,性格卻又有天壤之別。想來,其心中也是有些矛盾,卻無法改變,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圍城”?

人總是不滿足,人的願望總在不斷變着,幸福感對於人來說僅僅是剎那間的感覺,當這種感覺隨着時間漸漸消失,隨之而來的將是巨大的空虛感,只能尋求下一個目標,以使自己的人生不至太過蒼涼。就像被困於城內,出城無門,只好在其它方面尋求些樂趣,不讓自己太無聊並掩飾着自己的無奈、無能,裝作副忙碌而成功的樣子,演給他人和自己看。這種矛盾感,讓人痛苦,甚至於無力掙扎。

生活,總在別處。自己的人生總是充斥着可憐、可悲、可嘆的基調,而別人的人生卻都是美好的。人一邊羨慕他人,一邊痛恨自己。彷彿這樣就可以使自己顯得不那麼無奈。

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靈魂,故而就擁有他人不能理解的孤獨。此爲宿命。就像人既是羣居動物,又是獨居動物。就像人總是需要與人保持一定距離,以獲得某種安全感。

以上是很久之前讀過《圍城》之後寫的讀後感,現在看着總有恍然如夢的感覺。就好像自己正在經歷當年所理解的“圍城”。不斷的囿於一個又一個圍城之內,不斷的逃出來,接着又不斷的身不由己陷入僵局。不知何時才能衝破圍牆。

圍城讀後感滿分高分集錦3

琦君曾有感人肺腑的言語:“我們從大陸移植來此……生活上儘管早已能適應,而心情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故鄉的一事一物呢?水果蔬菜是家鄉的甜,雞蛋鴨肉是家鄉的鮮……”。家鄉的風物無不魂牽夢縈着海外遊子,成爲他們追憶往昔情感之根。

“我”思念故鄉的特產小吃:春酒、糉子、楊梅、桂花滷、桂花茶……尤其是元宵燈花,家家邀飲春酒,是最令人興奮的。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捧着一大包回家。母親在冬天泡下八寶酒,到喝春酒時,就會請大家共同品嚐,此酒可以補氣、健脾、明目。母親怕“我”貪杯太補了,會流鼻血,是不允許我多喝的。每次喝完春酒回來,母親總要聞“我”的嘴巴,但“我”還是偷偷地舔了舔指甲縫的八寶酒。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一種老酒,顏色深黃,因此又叫黃酒。這是中國自釀的酒,具有中國民間的科學方法。這種酒有點兒酸,氣味噴香,在酒里加幾個雞蛋,再加些糖那就非常美味可口了,可以補心、補血。曾經,我哥哥從紹興帶來了一對紹興老酒,說是給父親喝的。我對於這苦老酒,卻是喜歡的,但只能說是喜歡而已。普通的酒味,不外乎辣和甜,這酒卻是焦苦味;普通的酒是白色或黃色或紅色,而這酒卻是黑色的,像藥水似的。聽哥哥說,紹興花雕是十年陳釀,所以這酒非常的濃,而且異常香甜。聽哥哥的朋友說,這酒的醞釀方法很特別,是將已經釀過了的高粱,鍋上重炒,再行釀,結果都以爲比平常的酒還好,因其味焦苦而色黑,故叫作苦老酒。苦老酒與外國的白蘭地及葡萄酒、金波酒相比,自然無其名貴,但我所喜歡的還是苦老酒,也不是因爲它的苦味與黑色,而是喜歡它的鄉土風味。

圍城讀後感滿分高分集錦4

《圍城》是我認爲我有史以來讀的最快的一本書了。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爲他的人物性格很鮮明,他的內容很合我的胃口,甚至主人公方鴻漸的一些經歷和我頗有相似之處。

我一開始,只是把這本書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說來看的,只是爲了圖個樂子,也並沒有想寫讀後感,於是,就迷迷糊糊地,一口氣地讀了200多頁(全書共300多頁),這時我十分納悶,我一般看小說,200多頁會讀上半月。於是,我詫異地頓了頓,把書合了起來。

這時,我看到書的名字:“圍城”—《圍城》,我驚呆了,當時,我憑題目感覺《圍城》這本書是寫一些抗日戰爭時期的事情—“圍城”嗎?即八路軍把日本鬼子圍在一座孤城裏無路可逃,被迫投降一類的事,但是,內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對不上號,它倒是講了一個上海的青年,出國留學後,騙個博士學位。回國時和回國後發生的事,我不由得再一次不信任地看了看書,並懷疑這本書是否印錯了,是不是誤打誤撞地把一個別的作家的什麼別的著作印了過來,但事實表明,書是對的。

我無奈,小憩後,繼續看了下去。

我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書看到一半的時候,就想知道結尾,一番內心激戰後,良心逐漸敗下陣來,好奇心逐漸佔了上風,於是,便翻至其末,以觀其後果,但此“後果”使我大失所望—這本書的末尾不是結尾,而是什麼錢夫人寫的“附錄”,記錢鍾書與“圍城”。

我看下去,還沒看到一半,便猛地把書合上,萬千的思緒嘎然而止,學着趙辛楣罵孫柔嘉的架勢嗔道:“楊絳這傢伙,沒事寫這個幹甚!這不可好,文章不用讀了,內容不可捉摸了,我成看害者了,冤啊!”

但是冤歸冤,我還是一口氣地把這本書讀完了—它的內容太精彩了。

其實,“圍城”所講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鴻漸身陷“圍城”的情況,楊絳在寫《錢鍾書與圍城》時,曾提到了方鴻漸結婚後處境如身陷圍城。

的確,方鴻漸在訂婚前甚至結婚前和孫柔嘉的關係還算比較好,但婚後二人動不動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開始她以前說過不會吃的陳醋,而且李媽是她的姑媽,鴻漸家的兩個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惟恐天下不亂,幫他們添油加醋,但在最後的爭吵後,兩人深刻反省,他們雖然不可能永遠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夠有所收斂,使身陷的狀況好轉一些。

但我認爲,主人公身陷圍城的狀態並不光是這一點就造就了的。

於是,我運用超常的想象力,便想到了我自己,我國小時,我因爲學習成績頗受大家的好評,但升入國中後,這一切“只是父母在給孩子的博士學位”罷了。

於是,我整天擔驚受怕,怕被別人恥笑,但我的老師,家長對待我就像當時蘇文紈方鴻漸一樣,不過,我的心理想着玩,就像方鴻漸在想唐曉芙。

我於是暗下決心,無論做某件事情,都要像方鴻漸最初對唐曉芙一樣對待它們,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但我立下了決心,就盡最大力來將它實現。

我也知道,任何一件事,都有一個“孫柔嘉”,不管“她”是好還是壞,我們都要接受“她”,千萬別與“她”合不來,過不去,否則,下場很慘的。

圍城讀後感滿分高分集錦5

印象中,好象有人說:“《圍城》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小說!”。對於什麼是小說,怎樣稱得上是小說,我不敢置喙?被譽爲現代文學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變形記》開頭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已在牀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小說,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再往深一層想,也許這句許真的說對了,說《圍城》是一本小說,倒不如說是一本充滿睿智的書更適合。小說,一般都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可並不是所有的小說都能給人啓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但《圍城》就像一面鏡子,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什麼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態。我真的很驚詫,驚詫於作者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致信。   《圍城》全都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和逼真。文中對當時社會環境的着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雲只是點到爲止,一筆帶過,我卻覺得這正是本書的成功處,因爲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爲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我敢說,象方鴻漸的不學無術,董斜川的附庸風雅,曹元朗的庸俗無聊,褚慎明的欺世盜名,孫柔嘉的胸府心計,鮑小姐的輕浮膚淺,李梅亭的厚顏無恥,高鬆年的老謀心,這一類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後還會有;至於“文化沙龍”的無聊,三閭路上的奇聞逸事,學校裏的人情世故,上海灘上的稻樑謀,大家庭內的口舌是非,無不這樣真實,又這般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