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高二的圍城讀後感

讀後感2.97W

高二的圍城讀後感

總之,只有做好了與命運抗衡的準備,圍城再高,你總能飛出去。正如貝多芬所說的那樣——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決不向命運屈服。抵抗也許是徒勞,但不抵抗的抱怨卻連希望的影子都看不到。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高二的圍城讀後感,請您閱讀。

高二的圍城讀後感1

在看這本錢鍾書的圍城之前,我曾經問過別人,這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她想了想,說這本書讀起來跟宮心計一樣,主要是女人之間的鬥爭很激烈。

於是懷着這樣的印象,我翻開了書本的第一頁。而當我把書本合上的時候,我對這本書的感觸並不只是女人之間的鬥爭而已,而女人之間的鬥爭,可能更多地體現在文章開篇的船上,在鮑小姐與蘇文紈之間的明爭暗鬥,而文章更多地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劃,非常精彩到位,我甚至可以這麼說,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錢鍾書先生刻劃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鮮明的,比如李梅亭,讀者剛開始乍一看還以爲是老好人,而在孫柔嘉生病的危難之時,連一顆仁丹都不願貢獻,非要趙辛楣和方鴻漸給錢了才肯施藥,可見此人是個吝嗇貪財的人,從之後的王美玉事件,偷藏私房錢買紅薯以及在三閭大學的種種表現都可以體現出來。

文章的重點人物全都是海外留學歸來的高學歷人員,即使方鴻漸的文憑是從新西蘭的騙子手裏買來的。知識分子在民國時期的種種遭遇,在錢鍾書的描寫下,變得非常諷刺。

相信很多看過圍城的人對蘇文紈的境遇都表示很惋惜,蘇文紈從在船上開始就已經看上了方鴻漸,在方鴻漸與鮑小姐分開之後,利用了種種手段,讓方鴻漸、趙辛楣以及曹元朗3個男人圍着她團團轉,而她的內心真正喜歡的,只是方鴻漸而已,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纔會這麼做,方鴻漸雖然正義但膽小,骨氣不足。可見他和蘇文紈根本不是一路人,可見他們基本是不會在一起的。蘇文紈內心雖然愛着方鴻漸,但她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一次偶然的際遇下,把唐曉芙介紹給了方鴻漸,假設唐曉芙不出現的話,方鴻漸就有可能與蘇文紈完婚,更不會有後來這麼多的苦日子了吧,但錢鍾書先生並不願讓唐曉芙這一天真活潑的女子嫁予方鴻漸,反而讓其鬧翻了跟蘇文紈的關係,被周家趕了出來,蘇文紈死心之後,不願嫁趙辛楣,而肥頭大耳的曹元朗卻與她臭味相投,我實在不能接受一個海外歸來的女子,滿腹文化的女子最後的結局竟然是走私化妝品的道路,以及之後對方鴻漸夫婦的諷刺,此時她的貴婦人形象與之前對比之下,諷刺的味道就非常濃了

而對於孫柔嘉,我的看法是,她其實是這本書中最適合方鴻漸的女子。她的家境較好,而且還有一個疼她的姑母,而方鴻漸在跌倒起伏下,財力已經所剩無幾,但她還是願意追求自己心之所向,方鴻漸心裏愛着唐曉芙,作爲一個傳統的男人,他內心並不願接受一個財力家境在他之上的女子,而孫柔嘉處處體貼他,爲他所想,方鴻漸被逐出校門,她也放棄工作跟着他,方鴻漸找不到工作了,她拜託姑母給他求了一個崗位,方鴻漸沒有骨氣的時候,她也激他,讓他振作起來,她不允許自己的奶孃瞧不起他,趕回來罵了她的奶孃。但這樣一個追求所愛之人的女子,最後還是和他分開了……是方鴻漸不夠勇敢,還是孫柔嘉的不好呢,這本書的結局即是沒有結局,給讀者的感觸在內心圍城的進進出出之餘,剩下的只有人情的冷漠而已。

高二的圍城讀後感2

第一次聽說《圍城》,是老師的一句:“學校就是座可怕的‘圍城’,還沒上學的孩子嚮往這裏,而歷盡寒窗的你們卻想早日‘逃脫’!”對老師的崇拜油然而生,但老師緊接着的一句卻解開了謎團:“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很值得細細品讀!”從那以後,我的生活圍城裏多了一本名副其實的《圍城》。

駕馭語言令人欽佩初拿到這本書時,僅僅是渴望着此起彼伏的情節,值得反覆咀嚼的哲理。一目十行,不加品味。但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竟開始一字一句的反覆琢磨,甚至思緒飄飛。外面的世界彷彿真的和我斷絕了一切關係,只有這本《圍城》纔是我的全部。是的,我深深地被錢鍾書先生駕馭語言的功力所折服。字裏行間,都充斥着作者的奇思妙想。他可以把鮑小姐比作“真理”,那“赤裸裸的真理”當然還是“局部的真理”;他可以把蘇文紈說成是方頭鋼筆化成的,因爲身段消弱,輪廓線條太硬;對,他更可以豪邁地將我們的一切比作一座座“圍城”,因爲生活就這樣地充滿哲理……是的,在這樣的比喻中,處處蘊藏着作者的詼諧,更蘊藏着他對生活,對社會的深深諷刺。這諷刺是《圍城》的靈魂,也正是這樣的諷刺,賦予了《圍城》深刻的時代意義。雖然人物純屬捏造,情節也“虛無縹緲”。但給人的驚人的真實和震撼,恰恰是作者所想要傳達。可以感受,他對生活有多麼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要向錢鍾書先生致敬。

品評文字碰撞思想“圍城”,多麼難懂的一個詞。通讀《圍城》,就更加發現自己的短淺。小說中的方鴻漸,彷彿一直帶着我們出入於各個城堡之中,從他的虛假文憑,到蘇文紈的傾心之愛;從唐曉芙的活潑純真,到三閭大學的爭權奪利;從孫柔嘉的心機不斷,到祖傳老鐘的“噹噹”作響……在《圍城》裏,我們可以深深地領會作者的用意所在——確實是“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或是“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亦或是方鴻漸的:“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作者以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造型呈現着同一個本質,生活就是圍城。雖然,《圍城》可算得上是愛情小說,但不得不承認,錢鍾書以他獨特的風格,詮釋着整個人生的價值,與社會的百態。也許,我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心情,他的思想。但我體悟着,思考着,進步着。在我的圍城裏,我感受到了思辨的快樂,體會到了品味的美妙,也看到了思維與思維碰撞的火花;觸摸到了摩擦產生的電流,流遍過周身最終匯於大腦,使你覺得自己的神經充滿着活力與激情,我品讀着這豐富多彩的人生。

感悟人生憧憬未來沒有了書,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在交流裏信手拈來《圍城》神韻,定會令這次交談的內涵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那源自於錢鍾書先生的深邃與多元,是他給予了我貼近生活的勇氣。其實開頭的那句對“圍城”的引用,有我的發揮成分,因爲我在生活中找到了“圍城”的身影。當我真正步入高中時,才發現生活是這樣的乏味,但又一日一日的循環往復。正值暑假閒暇時的我,無數次憧憬着高中的幸福生活;而坐在教室裏的我卻驀然回首,時光已逝,進入“圍城”的我,纔想起城外的美好,並再一次地思索着下一座城池地光輝、神聖。是呵,這一座座“圍城”另多少人心煩意亂,但人人都繼續着自己的憧憬。我也是這其中的一員。不論那城池多麼的神祕、莫測,我依然懷揣希望,因爲着一座座城堡正是我們的希望與目標。

第一次聽說《圍城》,是老師的一句:“學校就是座可怕的‘圍城’,還沒上學的孩子嚮往這裏,而歷盡寒窗的你們卻想早日‘逃脫’!”對老師的崇拜油然而生,但老師緊接着的一句卻解開了謎團:“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很值得細細品讀!”從那以後,我的生活圍城裏多了一本名副其實的《圍城》。

駕馭語言令人欽佩初拿到這本書時,僅僅是渴望着此起彼伏的情節,值得反覆咀嚼的哲理。一目十行,不加品味。但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竟開始一字一句的反覆琢磨,甚至思緒飄飛。外面的世界彷彿真的和我斷絕了一切關係,只有這本《圍城》纔是我的全部。是的,我深深地被錢鍾書先生駕馭語言的功力所折服。字裏行間,都充斥着作者的奇思妙想。他可以把鮑小姐比作“真理”,那“赤裸裸的真理”當然還是“局部的真理”;他可以把蘇文紈說成是方頭鋼筆化成的,因爲身段消弱,輪廓線條太硬;對,他更可以豪邁地將我們的一切比作一座座“圍城”,因爲生活就這樣地充滿哲理……是的,在這樣的比喻中,處處蘊藏着作者的詼諧,更蘊藏着他對生活,對社會的深深諷刺。這諷刺是《圍城》的靈魂,也正是這樣的諷刺,賦予了《圍城》深刻的時代意義。雖然人物純屬捏造,情節也“虛無縹緲”。但給人的驚人的真實和震撼,恰恰是作者所想要傳達。可以感受,他對生活有多麼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要向錢鍾書先生致敬。

品評文字碰撞思想“圍城”,多麼難懂的一個詞。通讀《圍城》,就更加發現自己的短淺。小說中的方鴻漸,彷彿一直帶着我們出入於各個城堡之中,從他的虛假文憑,到蘇文紈的傾心之愛;從唐曉芙的活潑純真,到三閭大學的爭權奪利;從孫柔嘉的心機不斷,到祖傳老鐘的“噹噹”作響……在《圍城》裏,我們可以深深地領會作者的用意所在——確實是“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或是“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亦或是方鴻漸的:“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作者以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造型呈現着同一個本質,生活就是圍城。雖然,《圍城》可算得上是愛情小說,但不得不承認,錢鍾書以他獨特的風格,詮釋着整個人生的價值,與社會的百態。也許,我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心情,他的思想。但我體悟着,思考着,進步着。在我的圍城裏,我感受到了思辨的快樂,體會到了品味的美妙,也看到了思維與思維碰撞的火花;觸摸到了摩擦產生的電流,流遍過周身最終匯於大腦,使你覺得自己的神經充滿着活力與激情,我品讀着這豐富多彩的人生。

感悟人生憧憬未來沒有了書,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在交流裏信手拈來《圍城》神韻,定會令這次交談的內涵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那源自於錢鍾書先生的深邃與多元,是他給予了我貼近生活的勇氣。其實開頭的那句對“圍城”的引用,有我的發揮成分,因爲我在生活中找到了“圍城”的身影。當我真正步入高中時,才發現生活是這樣的乏味,但又一日一日的循環往復。正值暑假閒暇時的我,無數次憧憬着高中的幸福生活;而坐在教室裏的我卻驀然回首,時光已逝,進入“圍城”的我,纔想起城外的美好,並再一次地思索着下一座城池地光輝、神聖。是呵,這一座座“圍城”另多少人心煩意亂,但人人都繼續着自己的憧憬。我也是這其中的一員。不論那城池多麼的神祕、莫測,我依然懷揣希望,因爲着一座座城堡正是我們的希望與目標。

我要感謝《圍城》教給我的一切,如果能有那麼一天,我一定會在捧起它,咀嚼着這精神的食糧,一定會是另一番感受。

高二的圍城讀後感3

看《圍城》首先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裏面人物語言的風趣睿智。整本書處處都有新奇形象的比喻,這些比喻或諷刺或幽默,總在適當的時候出現,給小說的敘述輸入新鮮的血液,彷彿給那炸土豆條抹上番茄醬一般——令人百般回味。當然純粹的搞笑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而《圍城》語言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在給人一笑之後還可令人百般品味,在風趣的背後是豐厚的內涵。例如“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一句,乍一看讀者臉上必定是一笑,然而細細品味之後,你會發現你不得不由衷地認同這一句話,越加品味便越能覺得其哲理之所在。

上面是初看《圍城》時對文字的感觸。而當看完了全文時,我又不得不對人物的命運有所思考。最後鴻漸的命運可以說是當時一些知識分子的命運的真實寫照。他有着一種特有的淳樸。這可以從他買假文憑時候的心理活動中看出,雖然作假,但是卻依然在心理上保持着正直,以讀書人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而他買完假文憑之後,卻不去使用它,因此只在三閭大學混到了個副教授的職位。相比之下,那些買文憑並且厚着臉皮拿出來的人的醜惡嘴臉可見一斑。不得不說這是對黑暗社會的一種真實寫照。

而另一段反映現實的地方,則是他們去三閭大學路上的所見所聞,以及同行的人們的所作所爲。公路站長的只認外表穿着,司機的暴躁,李梅亭的乘機倒賣藥品,無不顯示着社會的空虛,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落後與污濁。相比之下,鴻漸倒是有一種特別的可愛了。

而小說描寫鴻漸在上海生活的兩段,其中在戰爭之下,人們的思想卻是麻木的,依然聚會玩樂,上層社會人們的生活依舊腐朽,諷刺意味更爲濃重了。

總之,初讀《圍城》一書,以上便是一些膚淺的感受,或許,其中有些更加深層次的含義,要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及日後的細細品味纔可以得出吧。

高二的圍城讀後感4

《圍城》是一本值得我們用心去讀,用心去思考的書。進入高中之後,每位大學生都會對自己的個人有了更多的要求,爲自己制定計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或是在大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或是在大學生考得一些證書,或是在大學鍛鍊自己能力,或是在大學收穫一份愛情。如此種種,給自己找到了充實大學生活的理由。我也是在個從大學聯考路上走來的一名懵懂的大學新手,迷茫、忙碌、壓力仍然會時刻籠罩在身邊,在這個讓自己有些慌亂的大學生活中,我遇到了《圍城》這本書,它讓我忙碌的生活有了一片閒暇的時光,幫助我緩解了疲勞,又使心靈得到解放。也讓我在這個人生的岔路口稍作停留,稍作了思考。

小說中的主人公方漸鴻的婚姻像是一座圍城,在結婚之前,他還在圍城之外觀望,亦或羨慕,亦或衝動着。想法設法地想要衝進去,似乎那裏纔是自己靈魂的殿堂。可是當他邁進了婚姻的圍城之後,他才知道,似乎一切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美好了。又想法設法地想要出來。這是對人性無知的一種諷刺。作者通過寫回國、戀愛、找工作燈一系列事件,把一個人物的性格靈魂一針見血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方漸鴻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帶着玩世不恭的態度處世,又有一點良心。但是性格決定命運,他希望做“大人物”,本身就讓自己進入了這座虛榮的“圍城”。在對待愛情和婚姻方面,他同樣是玩世不恭,決定了他一生婚姻的失敗。

《圍城》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生活裏纔是真實的,每個人都心裏勾勒一幅美妙的愛情藍圖,追到愛情就希望爲愛情找一個溫暖安定的歸宿——婚姻,可是往往曾經的海誓山盟都會成爲玩笑,是真是假,連去爭辯的力氣到最後都捨不得出了。生活告訴我們:結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當愛情被歲月侵蝕,成爲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昇華爲親情了,更有一份責任在其中。

雖然婚姻離我們還遠,但是對於一部分大學生來說,戀愛似乎就在眼前。但是,畢竟校園中的戀愛更多還只是在象牙塔裏面的童話故事,不管公主和王子怎樣堅信“最後能幸福生活在一起”,那都是經不起時間推敲和現實考驗的幻想。也許很快就會發現,愛情會成爲了兩個人的枷鎖,只有結束才能打開,才能更好走下去。這時,昔日的那些誓言都會在在現實面前低在頭顱,一切不堪一擊!。

可是爲什麼,還是會有那麼多的人還是會在這座愛情的“圍城”外久久駐足或者希望自己也能衝進去,那是因爲有些東西看起來很美好,很誘人。所以在圍城之外就算擠得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可是即使有了愛情又如何,面臨畢業找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愛情變成一種責任,就會讓人覺得失去它原本的美好感覺。很多人就會對此失去耐心,想要擺脫,想要從中逃離。另一方面,愛情也可能成友誼的枷鎖,曾記得一朋友跟我說過,她與一異性好朋友無話不談,平時可以天南地北地扯。可是當後來男生向她表白,之後,兩個人就再也沒能像之前一樣推心置腹的談話了。最後,她放棄了那段愛情,成就他們永遠的友誼。此類情況絕非特例,在很多時候,沒有必要要用一種很特定的關係來約束彼此,只要志同道合地做朋友,也是人生一大美事,友誼纔是最寶貴的財富。所以,我的好友選擇明智,她勇敢逃離那座“圍城”,因此能獲得開心,收穫友誼。

高二的圍城讀後感5

是曾經的俗人俗世紛紛擾擾爲他設了一座悲哀的城,抑是不願踏破圍城的自己不做掙扎?只聽得最後鴻漸與柔嘉永遠不斷地爭吵,訴說着內心的煩惱,不息於耳……

鍾書先生寫的《圍城》一書,展示了方鴻漸這個小人物一生的故事,只覺得既可笑又可悲。和蘇文紈的愛情,原本便是一場鬧劇,文紈的自視清高,使得方鴻漸只得敬着她。文紈以爲走進了他的圍城,不過一直在城外打轉罷了。唐曉芙的溫婉,也許纔是他想要的。但曉芙不是優柔寡斷的方鴻漸,告別了他便在淚花中目送他遠去。夜闌盡處,閃爍的心火,映出決絕的容顏。孫柔嘉的精明,讓方鴻漸竟一步步走進她的城。但這並非他本意。於是最終只換來無休止的爭吵。在三閭大學的知識分子中,方鴻漸看到了圓滑,迂腐,一切讓他不適,這再也不是當初他夢想的大學了,但他依然未作掙扎。一切的一切,如書中所言,如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

方鴻漸註定是一個悲哀的角色。悲其不爭,哀其不幸。當在文紈,柔嘉的咄咄逼人中,他只得屈服。他就是這麼一個人吧。可當他遇到曉芙,他願意與驕傲的文紈做一個了結,只想傾訴內心的想法。可當說了之後,明明被他感動的曉芙卻說不願看到他,他本願爲她付出一切卻再未回頭。愛,是滄海遺珠。

有時,愛是堅韌的東西,可有時,它只是一池碧水,一榭春花,一陌楊柳,一窗月光,天明之後,就要乾涸,萎謝,褪色,消失,短暫到,不能用手指寫完——等待。

可即使方鴻漸與唐曉芙走在一起,或許結尾也不是那麼美滿。就如他心心念唸的三閭大學,曾以爲會幹出一番事業,最終卻也無法結尾。正應了小說題目——圍城。人們總有想得到的東西,愛情,事業,夢想…可當你真真切切的得到了之後,你卻覺得想逃脫一切,忘了最初的目的。

一個人最困難的不是追求,因爲你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最難的是堅守,堅守最初的信仰。

這讓我想起一位先賢,莊子。飄搖不羈,輕輕拂過塵世萬千。他冷眼看盡世間不平卻牽腸掛肚,到底是無法看穿。面對張口即得的楚國相位,他心中又何嘗不是思緒萬千。先秦諸子,誰不想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但他最終選擇了朝敦夕月,落崖驚風。“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他明白那是自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的一生只屬於明月清風。面對名利,他一直淡然以對,心中清泉不捲起一絲塵泥,心中明月朗照乾坤。

如今,我們不會選擇像莊子那樣成爲一名隱士,但依然要堅守住那份清風明月自在懷的心境。

也許人多是這樣,你不捨,他舍,你捨得,或者他就捨不得,如果離開是必然,不如留一個空白,即使不回頭,日後想起也不會覺得那麼逼仄。那麼看來,唐曉芙當初的離開,在看似遺憾的背後,卻是最好的決定。

在生活的座座圍城中,我們拼命的到城裏去,最終卻倒想出來了。也許一開始就不要進去便沒這煩惱了。可我們的一生總該有些追求啊,最重要的是,在得到後的淡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否則,就像方鴻漸一樣,生活在永遠的痛苦中。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可即使時光千迴百轉,當我們迴歸心海深處,那片幽藍深靜中,我是鮫人,依然會爲你落淚成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