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國小生《最後一課》讀後感3篇

讀後感3.26W

第一篇:小學生《最後一課》讀後感3篇

國小生《最後一課》讀後感3篇

篇一:國小生《最後一課》讀後感

我第一次讀你,並沒有感覺到什麼,就像在喝一瓶無味的礦泉水。我沒有特別在乎你,可能是因爲我讀不懂你吧,可能是因爲我沒有認真讀你。在柳老師強烈對你的讚美下,我再次讀了你。開始理解你的心情,理解你的煩惱,理解你的憂愁。

《最後一課》,很大白話的課題,無非就是上學的時候在學校上的最後一課唄。故事內容卻不是這樣。

小弗朗士因爲覺得法語課沒意思,就出去玩了,途中看到一些美麗的景象還有普魯士兵在操練,心想着:趕緊去學校,要遲到了!他風一樣的跑去學校,但是他還是遲到了,本來他想着韓麥爾先生會責罵他,但是韓麥爾先生卻很溫和的說:“快坐好,小弗朗士,我們開始上課了,不等你了。”加之早晨班裏同學們安靜的坐在位子上的景象與以往吵吵鬧鬧的景象大有不同,小弗朗士越來越詫異,他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的着裝與以往也是大有不同,最後他得知最後一課的意義,小弗朗士愈來愈自責,說:自己當時爲何不好好學習法語呢。在一堂堂課程中,小弗朗士的愛國精神慢慢生長,同學們與鄉親們的愛國情懷,愈發愈讓韓麥爾先生不捨結束這最後一課。

愛國,一個作爲國家的人民最基本的感情。隨着時代的變化,漢語已不被中國人喜愛,多數人追求英語,韓語等諸多外國語言。但是,你們身上的黃色皮膚,黑色頭髮,黑色的眼睛,是屬於誰的呢?

篇二:國小生《最後一課》讀後感

我很同情小弗郎士那小鎮上的人們,或者說,是很同情“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們。失去了學習祖國語言的機會是痛苦的,成爲亡國奴的日子更是痛苦。這痛苦,來自於失去。

小弗郎士不久前還對法語頭痛不已,然而,短短的時間內,他便覺得“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他的轉變使我驚訝,他的愛國熱情讓我感動,同時,他的情感也給了我一些啓示。

爲什麼人往往在失去某種東西時,纔會感受到它的重要,才知道後悔,才知道責怪自己?或許有些東西,失去了還可以再尋回;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也無法尋回的。就像小弗郎士,他一定會責怪自己當初爲什麼要貪玩。爲什麼不認真學習,爲什麼那麼討厭韓麥爾老師,爲什麼……其實這種感受不一定在當了亡國奴之後纔會深有體會。比如,和形影不離的朋友爭吵以致友誼破裂;因爲虛僞而失去身邊人的信任;爲了追逐名利而失去生活的快樂……這時後悔已來不及了。

有了小弗郎士的前車之鑑,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不要經歷痛苦的“最後一課”。

篇三:國小生《最後一課》讀後感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髮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爲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爲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第二篇:《最後一課》讀後感(3篇)

《最後一課》讀後感(3篇)

範文一: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髮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爲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爲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

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範文二:

國中語文第一冊選編的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土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力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

小說,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說,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啓示嗎?

因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着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聖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幹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後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雖然小說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後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着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花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從小弗郎士思想行爲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節之中,我們應該從中受

到一點怎樣的啓迪呢?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的主人,是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提高教學質量起着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要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啓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鼓足上進的風帆、乘風破浪不斷向着新的高峯攀登。

第三篇: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髮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爲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

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爲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第三篇:最後一課讀後感

最後一課讀後感共有範文兩篇:

範文一: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髮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爲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爲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本文由本站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範文二:

國中語文第一冊選編的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土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力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說,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說,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啓示嗎?

因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着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聖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幹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後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雖然小說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後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着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花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從小弗郎士思想行爲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節之中,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一點怎樣的啓迪呢?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的主人,是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提高教學質量起着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要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啓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鼓足上進的風帆、乘風破浪不斷向着新的高峯攀登。

第四篇:《最後一課》讀後感

今天您在我心中最可敬

------《最後一課》觀後感

師愛永恆,師愛永駐。這是我看了《最後一課》這部電影的感受。

《最後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在2014年5月12日下午,一位名叫譚千秋的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突然,所有的人都感覺到了課桌椅和電燈在晃動,幾秒之後,天崩地裂,老師爲了救四個沒有逃出教室的學生而犧牲了自己。

(在這之前可以描寫一些地震時的場景,增強畫面感,爲後面的一個驚恐的畫面做鋪墊,儘量做到用生動形象的詞語還原當時的畫面,那種驚恐、害怕以及後面老師的英勇形象刻畫得更加真實感人) 地震發生時,所有的孩子都飛快地瘋跑出了教室,但是因爲地震太厲害(用些其他的事物側面烘托出“地震得太厲害”,如桌椅的晃動,房屋樹木的倒塌等等,不要總是用人的驚恐去無數次描寫一件事情),使得四位學生被困在教室裏。(這裏情節可以再細緻的描寫一下,地震發生,所有的人的心肯定都是恐懼害怕的,在逃離時即使老師再怎麼有序指揮,肯定還是有混亂,老師、學生當時在遇到地震時面對那麼多人的集體逃命,唯恐死去的表情,你可以抓住幾個寫寫)老師當時站在教室門口,組織着學生逃離,在其他學生都逃離的時候,老師聽到了幾個孩子的喊叫,他衝進了教室,叫他們躲在講臺底下(這裏就也能應該有四個學生的臉部表情和老師的神情的刻畫以及他們慌亂的步伐和急迫的跌撞,桌椅和樓棟的搖晃,刻畫出那個危險的畫面,而老師卻義不容辭的大無畏精神),然後,他便撲在講臺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他們。在一次次的餘震當中,他時時刻刻地安慰着學生,叫他們不要慌,叫他們怎麼求生,和他們聊天。在最後一次餘震中,漸漸裂開的房頂終於倒了下來,砸在了老師的身上,老師也因此不幸犧牲。

我們從觀衆的角度上來看,會覺得這個老師偉大,在這種關鍵時刻不惜一切地保護學生,他忘記了自己還有妻子,還有一個女兒。如果我們拋開一切地去把自己當做其中的一個學生,那會是怎樣的感動。在災難來臨的時候,老師本能地,不假思索地去撲在講臺上,自己承受痛苦。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無私的舉動,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震撼的本能反應!

在學生犯錯時,你積極面對,相信學生,那時,我給(動詞用得不恰當)感動了;在災難發生時,你奮不顧生地撲在講臺上,那時,我感動了;在一次又一次的餘震當中,你忍住痛苦,安慰學生,保護學生,那時,我感動了;在你說“哪有老師不疼愛學生?”時,我感動了;在最後的那一刻,你的後腦被房頂的石塊砸中而死,學生哭着喊着“譚老師”,那時,我感動了。

到最後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片名的含義。就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他用行動給四個學生上了最後一課;就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他用自己偉大的人性光芒照亮了學生;就

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他伸開雙臂保護學生的姿勢詮釋了愛與責任。這是我們心中的好老師,這是一個真正的人民教師!

昨天我曾未聽說過您的名字,今天您在我心中最可敬,山搖地動,天崩地裂,您依然沉着冷靜,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不顧一切地用身體作支撐,大愛鑄就不朽的靈魂!(後面三段的其實寫得還可以)

評語:整體來說,這篇作文的字數對你們來說達標了。但是,文章的語言缺乏感染力,雖然電影感染了你,但對於我這個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來說,你的文章卻沒有讓我感受到和你一樣的感動。情節空洞,有些時候,你的語言運用是否恰當,決定了你的文章的生命力。因爲這是你的即興創作,也很好的測試了你的語言能力和反應能力,想想,爲什麼影視的語言會讓你那麼感動,因爲他們的表情,他們流露出的最真實的情感,特技只是那很少的一部分,沒有哪部電影會專門靠特技來獲勝。

第五篇:最後一課(讀後感) 劉

《最後一課》觀後感

當百年難遇的汶川大地震襲擊大地時,當地動山搖、混亂不堪的場面籠罩災難中的人羣時,會有人不顧自己的安危,去保護身邊的人嗎?會有人弓着腰,展開用愛製成的雙臂,頂着千斤重的講桌、房屋嗎?會有人咬着牙,用自己的身軀保護蜷伏在自己身下的4名學生嗎?答案是:一定會有的!沒錯,這個人就是《最後一課》中的譚千秋老師! 看完《最後一課》後,我的心裏不斷涌現出譚老師那弓着腰的身影。每想起這個場面,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抽泣,因爲他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4個同學的一生,這種捨己爲人的精神,不正是師德的充分表現嗎?他張開用愛製成的羽翼,奮不顧身地保護學生的“姿勢,”一定已經紮根在人們的心中了吧。譚千秋老師,這無私無畏的老師!爲學生付出的多,爲自己想的少,就好比魯迅先生的行爲一樣——爲別人想的多,爲自己想的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在和平的年代,譚老師應該不會“橫眉”,但對他親愛的學生,他卻真正做到了“俯首”,做到了像牛一樣的忠誠。 《最後一課》中折射出的不僅僅是譚千秋老師那偉岸的身影,因爲他只是數千萬老師中一個最典型的代表。生活中,這種“無私無畏,盡職盡責”的老師在我們身邊身邊隨處可見。看——老師們爲了我們,頭髮漸漸地白了,臉漸漸地消廋了,皺紋漸漸的多了……看着她們像慈母一樣無私無畏地,

全心全意地爲我們着想,難道我們不應該感動嗎?不應該讓淚水“嘩嘩”嘩嘩地傾訴我們的心意嗎?

譚千秋老師雖然走了,但是他卻活在了每一個人心中。正像臧克家寫的那樣“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譚老師不僅活在每一個心中,而且,他的身影一定比以前更加高大,這高大的身影,必將閃射出更加輝煌的亮光,引領着更多的人緊緊追隨在他的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