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被討厭的勇氣的讀書心得感悟新版多篇

讀後感2.02W

被討厭的勇氣的讀書心得感悟新版多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篇一

法國哲學家薩特說過一句話:“他人即地獄。”我們生活在社會環境當中,免不了受到家庭和社會關係的影響。他人的思想和觀點會塑造我們的人格。而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不僅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入門書籍,也告訴了我們如何奪回自我塑造的權利。

心理學兩大巨擘,阿德勒和佛洛依德的心理學是迥然不同。瞭解過弗洛伊德心理學的人們知道,弗洛伊德強調小時候的'創傷會影響以後的性格。網上也有許多人控訴自己原生家庭的信息,認爲原生家庭毀了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說還要孩子組成了“父母皆禍害”的討論組發泄情緒。然而事物是一體兩面的,有壞處必有好處,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主觀改造世界的一面。比如說盲人在觸覺和聽覺上的敏銳程度要高於普通人。這樣來看“上帝爲你關上一座門,就會爲你打開一扇窗。”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古人也說過禍福相依。如果能用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禍事,心靈也能回覆平靜。原生家庭貧困的人固然沒有享受生活,可鍛鍊了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但如果一直抱着怪罪他人的念頭,認爲自己的失敗都是由他人造成的。這種自怨自艾又怨天尤人的觀念,將導致人不斷墮落。不要認爲處於低谷就是壞事,能從地獄中爬出來的人,一定比常人更容易登上高峯。

其實回過來思考佛洛依德這個人,他研究得最多的是精神病人。用研究精神病人的理論爲自己的墮落找藉口實在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在心理學上,阿德勒支持目的論,佛洛依德支持原因論。佛洛依德的“原因論”,認爲現在的結果是童年時種下的因,是過去時。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則是現在時,他認爲現在出現的問題只不過是你自己爲自己找的藉口。比如找女朋友這件事,如果是弗洛伊德來分析,他會認爲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爲你從小缺少母愛,不擅長與女人交往。而阿德勒則認爲,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爲,你內心的目的是爲了逃避失敗而不斷找藉口不去嘗試。

在人際交往方面,阿德勒的啓發更令人發省。中國人總是擅長鄙視別人的,大學老師鄙視高中,高中鄙視國中,國中鄙視國小,國小鄙視幼兒園。更不用說省份之間的鄙視,性別歧視和學歷歧視。阿德勒認爲個人要通過對社會的奉獻來成長,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爲了奉獻社會,而不是壓過別人。所有人都是與我平等的生命體,縱然有差別,也無高下之分。對待他人要尊重和接納,但是不要讓他人的觀點來影響自己的成長。例如學車過程中,有些人總是學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爲他太在意教練的看法了,尊重教練固然必要,但是沒必要把教練的意志強加到自己身上。你的目的是練好車,犯錯是正常,如果因爲教練一兩句話你就不敢犯錯了,那你永遠練不好車。重要的是你在練車過程中的成長,而不是達到教練的目的。從這裏看,阿德勒心理學既是集體性的,也是講究自我的。他將他人和自我的關係擺的明明白白,不要想着操控別人,但是絕對不要被別人操控。我認爲,歧視別人的人內心是自卑的,歧視得越厲害,內心越自卑。結合社會經歷思考,也是如此。去政府部門辦事,就能深刻體會到什麼叫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如果你厭惡被他人歧視,那就不要歧視他人。只要不加入鄙視鏈這場遊戲,他人的看法於我何有哉?

最後,也是前面所說,要注重過程而不是目的。我再補充一點,注重現在,而不是寄希望於未來。知乎有個問題是說:到底是現在去追喜歡的人,還是努力致富後再追。我認爲的`是,什麼年齡段就做什麼事情。如果你青春年少,就盡情去試錯、去愛、去奮鬥。如果年老,就思考如何造福後人。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任務,且不說財富自由的難度多大。重要的是你在追求女生的過程中,對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現在網上有種思潮,不戀愛,不交友,不結婚,不生子。我認爲是不對的。他人即地獄,反過來他人亦是天堂。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而生存,我們要在人羣中尋找自我價值和存在感。雖然我們的教育在交際能力方面缺失,可我們自己要不斷完善自我的交際能力。這可能很難,對於內向者來說。可是這是一場必須得玩,而且要玩的贏的遊戲。社會的鐵則就是,善於抱團的人總是贏。而家庭和友人,是團體的最小單位。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這是廣爲流傳的尼布爾祈禱文。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認清自我,接納自我,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升自我,改善自我。每個人都應該成爲更好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篇二

最近,讀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內心頗有感觸。

凡事都不會一蹴而就,總是要通過長期的積累,以達到足以爆發能量的那一刻。人生經歷的積累,決定了我們在“當下”能做的事,而我們當下所做的積極的事,無一不是在爲未來獲得想要的幸福打基礎。不被那些痛苦的記憶束縛,但也絕無可能跳開所有經歷,單憑想入非非就能無往不利。否定人生經歷對個人“當下”的影響,等於否定自己人生經歷的真實存在,就是把自己架空在“幡然醒悟”的這個時間點,像是自己主動在向阿爾茲海默症靠攏一樣,迫不及待地要把人生最珍貴的東西刪除。因果從來都是相互依存的,並形成貫穿時間的鏈條。我們需要正視在鏈條當下的環節中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所處的環境,在限定的選項中做出合理的選擇。這是人生中最困難的一件事,但可以確定的是,把心靈和意志的力量作爲主要參考是很荒唐的,客觀世界從來都不會爲此做出妥協。

過去是珍貴的記憶,未來是熱切的期盼,此時此刻卻是轉瞬即逝的,讓你來不及思考。前一秒的思考影響着你的當下,當下的思考影響着你的下一個此時此刻。思考與行爲,互爲因果。三思而後行,成熟理智的行爲大體上是滯後于思考的。直到當你暫停腳步反省自己時,或許纔會發現蘊含在之前的“此時此刻”中的得失。這就是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意義。不論怎樣的哲學,都無法斬斷這樣因果的鏈條,就像無法斬斷時間一樣。過去是經驗,未來是引導,所以鼓吹“活在當下”的所謂“哲學家”們是不負責任的。那種生活態度,是不敢承擔完整人生的怯懦表現,是對真實生活消極的逃避,實際是以“簡單的人生”爲藉口,來掩飾自己的悔恨和苦痛,讓自己陷入無根據的癲狂的熱情中。

我覺得真實而勇敢的人生,應該是認識過死亡的真相後,仍然熱情積極地面對生活。不害怕回顧無法挽回的過去,坦然地接受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一切都會迎來終結,以最大的責任心對待發生在我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至於人生的意義,相信每個人的看法會不盡相同。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有效的潤滑劑即是“妥協”。不論妥協會令人如何卑微,如何使人不悅,它的效果立竿見影,每個人必然會使用這樣有力的工具通過犧牲某些“需求”,使自己的另外一些“需求”得到滿足。“需求”爲自身,“妥協”向他人。“妥協”即會犧牲“需求”,就如同“得失”之間辯證關係,導致我們完全意義上的人生必然無法實現。

這即是我所洞察的人生,不論溫和還是殘酷,樂觀還是悲觀,但我覺得我能夠爲我所知而感到幸福,一種有限卻坦然的幸福。

關於《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篇三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健(自由作家)。全書採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爲“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爲“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閱讀相關的書籍絕不是爲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爲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後記裏也說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敘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裏沒有太專業晦澀的詞彙,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麼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於把現在的困境歸結於過去的原因,而甘願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藉口;比如我們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自於人際關係,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鬥,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夥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鬆;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於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於當下,認真地過好現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纔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被討厭的勇氣的讀書心得感悟 篇四

心理學家阿德勒出生於1870年,雖然年代久遠,但他的觀點一直影響着我們。例如,“發生什麼事不重要,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才重要”轉換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態度是,發生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麼看,怎麼詮釋,就等於你決定了某一個版本的世界。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很不同,對於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卻覺得沒什麼。就拿分手這件事情來講,有人在分手後覺得很難過,整個人都很悲傷,覺得可惜,成爲了遺憾;也有人抱着輕浮的態度,傲慢的姿態來看待分手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後產生了憤怒,憎恨的情緒,因而又導致了某些令人難以啓齒的後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這段已經結束的感情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讓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從而驅使自己改變,在這段戀愛中得到成長。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如是說。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但是反觀自己的過去,我想說:過去並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爲已經發生過的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明白,讓我成長,纔有瞭如今的我。修正了許多問題,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卻也仍不完美。不同時期的我,不同狀態下的我,對過去的看法,也是盡不相同,所以“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在不斷改變。

我談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差一點觸摸到了愛情的高度。在一起兩年的時光,雖說分分合合,卻也惺惺相惜,當時是快樂的,想起來是幸福的,最後沒繼續走下去,只留遺憾滿滿。那時候不懂事,讓我喜歡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積攢了失望,是我的問題,也是成爲遺憾的根源,很對不起她……但是我覺得始終有機會,去彌補。心中默許,乾坤未定,我們在頂峯相會,我還想看到你的笑臉。

其實兩個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無作用的,因爲要在一起的最終是兩個人,最後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頂多是外力給了一點暗示,推倒壁壘的依然是自己。無論情感曾經多麼殘缺,結局一定歸於平靜寬廣,如果不是,那它還不是結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說過的話,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那個瞬間在無可挽回的事實前,學會了從容不迫,在大勢所趨時,學會了不動聲色,開始保守的給予,迅速的放棄,遊刃有餘的周旋。在那些衆口一辭的節日裏,將最好的情感夾雜在尋常祝福中,試圖矇蔽隱祕的初衷。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篇五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直接將它列爲我在20_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採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啓發,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係;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係,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裏的一段話:“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纔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這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涌流勇進,找尋屬於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爲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篇六

可以說是對於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爲裏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讚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麼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麼辦會有點尷尬。

然後總會給自己設置不同的未知困難,比如我想轉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轉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後我不在廣州,然後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生,就預想着有個困難在那裏,我跨不過去怎麼辦呀?欸欸,就是這麼事多,我自己看着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癒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生事情導致結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爲因,導致現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症狀或者說是抑鬱症。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爲我需要纔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鬱。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爲一次經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它,我至少戰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藉口,我現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爲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不能因爲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爲沒有得到任何人的誇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有人說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於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於主觀的看法。

文中主要觀點之一是學會課題的分離,如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理性上分析,別人怎麼想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再說了沒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總是放大自己身邊的小事情,陷入一種過度思考的情況。這裏課題分離我只講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書哦~~

來接受心理諮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於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說的,“我想一輩子做個釣魚人,像個白癡一樣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魚的心情了。”其實往往是自己傷害自己,所以,也想對那些抑鬱的人說,不要和自己糾結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沒有錯。

文中還提到人生的意義,這完全是一個主觀問題沒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現在有了答案,也會隨着時間自己的三觀改變而改變,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它意義,你想有它有什麼意義就有什麼意義。

最後,要關注於當下,不要執着於過去,也不要過於浮躁地想要看到未來,當下纔是進行時纔是最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