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通用多篇)

讀後感3.18W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通用多篇)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1

《傾城之戀》是一篇中篇小說,當時的張愛玲還很年輕卻成名了,不愧是天才作家。

《傾城之戀》早被香港人拍成了電影,我沒有看過,這是值得慶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電影,看書時腦子裏就有了先入爲主的印象,閱讀的興趣便減了大半。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較早期的一箇中篇,也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個二十八歲的離過婚的沒落大戶人家的女兒白流蘇,回到孃家,慘遭哥嫂排擠,卻意外地將其七妹的相親對象範柳原奪了過來。流蘇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們在感情上錙銖必較,不肯輸對方半步,最後由於香港戰爭的爆發,戰世的混亂才使兩個相對無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蘇是相當渴望這場婚姻的,正象蘇青所說: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求歸宿的心態總比求愛情的心來的更切,雖然取悅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還是笑吟吟的。

相對於白流蘇,我本人更喜歡範柳原,他在某些方面還是表現了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難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給流蘇打了四次電話,前兩個電話是爭吵的,最後一個電話柳原這樣說:

流蘇,你的窗子裏看得見月亮嗎?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

這在整篇小說裏,是難能可貴的浪漫。

小說的尾部很耐人尋味。

四奶奶決定和四爺離婚,衆人都派流蘇的不是,流蘇離了婚再嫁,竟有這樣驚人的成就,難怪旁人要學她的榜樣。

令人莞爾。

掩卷之餘,我更驚歎作者的成熟與事故。寫這部小說時,張愛玲只有二十三歲,難以置信!何以一個二十三歲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筆觸!難怪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個天才,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女作家。

不難看出,張愛玲的小說充滿着小資情調和危險意味,王安憶曾說:張愛玲是虛無的。我在讀張的小說時,更多的體會是現實的蒼涼和生命的疑問。

一個浪漫主義者讀張愛玲的小說,將會是一種極其痛苦的折磨:因爲要承受從夢想的巔峯跌落至現實底谷的打擊。

於是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2

《傾城之戀》敘述的是一個寄居在孃家的離婚女人,白流蘇,遇上了一個原本是介紹給她七妹的男人——範柳原。範柳原對流蘇有一點點愛意,但這點愛不足以讓玩世不恭的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而流蘇恰恰卻只要一紙婚契。她知道愛情不能天長地久,而婚姻能提供給她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的好一點而已!在纏綿的情話營造的虛幻的氣氛中,展開的確是一場無聲的戰爭,就像故事所處的大背景——太平洋戰爭!他們各自設立了精妙的陷阱,期待着獲獵對方,卻都不能如意,流蘇滿懷着惆悵回到上海,以退爲進,期盼着範柳原能妥協,能給她一份尊嚴,去生存!

然而,一個秋天,流蘇已經老了兩年———她可經不起老。於是範柳原的一個電報又把他牽回了香港。滿懷着無奈何失敗的心情,流蘇已甘心於情婦的身份……

戰爭成全了白流蘇,使她得到了範太太的身份。而範柳原卻不再和她鬧着玩了,他把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在一般人眼裏是張愛玲擅長寫悲劇小說裏難得的喜劇,但在我看來,《傾城之戀》是徹頭徹尾的大悲劇———傾城之悲哀!她從人的劣根性與道德觀的殘缺揭示了這個徹底的大悲劇。城之將傾,國將不國,一個封建的離過婚的女人的生存又要建立在一個不想締結婚姻的自私男人的不長久的愛情裏,一切的一切危如累卵,可竟還有人羨慕,視流蘇爲榜樣。悲哀的年代!悲哀的城池!悲哀的男人和女人!

張愛玲筆下的雙城,在地理上,是流蘇和柳原來來去去的那兩座城:上海與香港。白流蘇的兩城之間的歷程反映出心境的起伏。上海是流蘇家人的所在地,代表着一傳統守舊、充滿壓力的世界;香港則是一個冒險的新國度,代表着所謂的現代文明,是白流蘇打算放手一搏的賭局。

雙城,在心理上,又是流蘇和柳原心中各自構築的城。柳原的城建築在對自由無拘愛情的渴求上;流蘇的城卻是建築在所謂的經濟利益上,她需要一紙婚契作爲保障。最初,內心一樣孤獨的範柳原只想戀愛,他需要一個紅顏知己;白流蘇想結婚,需要一個體面的丈夫,好讓她出淨胸中一口惡氣。兩個人於是展開了一場愛情攻防戰。範柳原想攻破上海女人白流蘇期待婚姻的心城,而白流蘇則想攻破範柳原只要愛情的心城,一對現實中的自私男女,於是這場心戰就顯得旗鼓相當精彩萬分。而對他們的愛情攻防戰而言,太平洋戰爭是一個轉折點。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3

張愛玲,這一廓在我心中沒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讀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裏更品其平添的一份淒涼。她在蒼涼的基調中刻畫一個個悲哀的女性。她極度不滿“過渡階段新時代”女性的生存狀況,於是,基於對文化敗落命運的思考,把筆下的女性推向絕望。別人評價她做爲一個職業女性,思想尚停留在“舊制度”間,認爲結婚找個安樂窩比在社會上打拼更適合女性。而我認爲,是當時的社會逼她產生無奈的思想,於是,她逼筆下的女主角一個一個看似自願其實無可奈何得往火坑裏跳。

很多人以爲《傾城之戀》中白流蘇想依靠範柳原的婚姻關係擺脫白公館的時間。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彌頑不靈。在我看來,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無從選擇。

白流蘇已經結過一次婚,已經從白公館逃出過一次。張雖然沒有直接描述白與前夫的生活狀況,但從衆人口中旁敲側擊。當得知前夫逝世時,大家勸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離過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婦,讓人家笑掉了牙齒!”三爺勸說:“六妹,話不是這麼說。他當初有許多對不起你的地方,我們全知道……”從着裏可以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這中不幸不僅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在三爺的另一段話中加以追究:“想當初你哭哭啼啼回家來,鬧着要離婚,怪只怪我是個血性漢子,眼見你給他打成那個樣子,心有不忍……”中更證實了所謂的婚姻安樂窩實際上雞犬不寧。我們暫且不追究白在夫家爲人處事如何,從“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變成了敗家子。

回到孃家來,眼見得孃家就要敗光了——天生的掃帚星!”可以看出前夫的品性惡劣。那麼,這段婚姻的失敗不是不幸,而是脫離虎口。回孃家也是理所當然的依靠。但親人並沒有給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當作恥辱的典範,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費工夫。文中道:“白公館裏對於流蘇的再嫁,根本就拿它當一個笑話,只是爲了要打發她出門,沒奈何,只索不聞不問,由着徐太太鬧去。”可見,她在孃家中已經絲毫沒有地位,這些情人比陌生人還要可怕。女人最苦莫過於在外面受了傷害投靠最親的人卻遭到拋棄,而且把她當作笑料。其實孃家人也有苦惱:既想着把她轟出去,又苦於沒地方着落。好在,出現了性格怪癖的範柳原。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4

輕輕開啓書的扉頁,縷縷墨香如醇醇楊柳風,在心間縈繞書香氤氳中,我與李白·杜甫暢談詩歌,與魯濱遜一起冒險,同曹操縱論天下英雄,和林黛玉一起品味葬花詞。

近幾天讀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我喜歡張愛玲,喜歡她冷眼看繁華的清冷,而,《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筆下唯一溫暖而瑣碎的愛情。這個愛情以一個大悲慘爲前提爲背景。其中生死離別都只在毫釐之間,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全在命運中。故事中的男女主只是命運手中牽船上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們不堪一擊。命運通過戰爭成全了他們。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總得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的選擇。

範柳原到最後一刻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生死契闊我們自己那做得了主。”一個善於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爲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放縱勞累之於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終究只是一個女人。

喜歡小說的最後一段話“流蘇到了這個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邊,一個人剛富有了兩重身體,也就蒙了兩重危險。一顆子彈也許打不中他,也許打中她。他若是死了,他若是殘廢了,他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她若是受了傷,怕拖累他,也只有橫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沒有孤身一人死得乾淨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這般想,別的她不知道,這一剎那,她只有他,她也只有他。

讀《傾城之戀》初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放才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張愛林這個清冷的女子,總愛將殘忍的真話隱在淡淡的哀愁裏不經意間說了出來,讓人分明感覺到哀傷卻又毫無辦法。張愛玲的文字爲我築起了一個清冷的夢,一個藝術的夢。

書能香我何必花,品讀張愛玲,讓那令人心顫的的清冷裝點我的夢。

讀書真好,如品香茗,餘音繚繞,沁人心脾。讀書是休閒,是收穫,同時也是享受。讀書爲我築起了一個夢。讀一本書,寫下一個夢。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5

近段,聽朋友推薦讀張愛玲的作品,對張愛玲其人早有耳聞,只是無緣拜讀其作,偶然看了電視劇《傾城之戀》,心有所動,便買了一本細琢,想體味一番書中描寫與劇中演繹的落差究竟在何處?

相比而言,我更欣賞劇中的白流蘇,文雅而不缺浪漫,莊重而略帶叛逆,任性而又不失自尊,一個在孃家衆親人的譏笑,冷漠和無情的壓力之下,而致使她不得不選擇離開的女人,她想要獨立卻無更大能力,想要自強而又奈,抱着對愛情的一絲僥倖期待和違心不爲,而被迫投入範柳原的懷抱。她雖不值得尊敬,卻也沒讓人感覺可悲,可憐!

範柳原邀白流蘇的香港之行是“用心”的,而白流蘇的接受也有“有心”的,一個“用心”用在“只想曾經擁有,卻未想天長地久”,一個“有心”有在對愛情的“僥倖”期待,敢用一生去做籌碼,範柳原認定白流蘇無力逃出他的“手心”,白流蘇賭定自己將會是範柳原一生牽掛不忘的女人。不僅僅是因爲她被範柳原的風度和魅力所征服,還爲了擺脫那最痛苦的成分—————家庭的'壓力!因此,她不惜將自己暫時“淪”爲情婦!

如果不是香港城市的淪陷,也許真的改寫不了白流蘇“情婦”的無奈命運,之所以範柳原最終會選擇和她結婚,她在某種程度上真的應該感謝戰爭!在戰爭中,讓兩個對愛情都存有私心雜念的人徹底結合在一起,真切感受到:當成千上萬的人死去,當成千上萬的人痛苦着逃命生存,而唯有他們彼此還可以相互擁抱,相互依靠,乃至相互安慰,掩護,生存時,在那一瞬間,兩個人內心的自私轉化成諒解和真誠,兩顆心才緊緊地貼在一起。是呀!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人生尚且如此,何況愛情!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生死離別都由不得我們個人來支配,可我們能夠選擇,並且能夠做到的是,永遠和相愛的人,一起手牽着手,微笑着,一直走下去,一生一世都不離開!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6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是我有一次在圖書館偶然發現的。當初,我是被它的書名深深的吸引的。還記得我第一次讀《傾城之戀》時,讀到“流蘇不知道,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的愛情,還是因爲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後,我終於理解了書名,確實香港的淪陷成全了白流蘇與範柳原的這段愛情非常的浪漫,當時的話就是說非常的羅曼蒂,第一次讀完後,我覺得流蘇是幸福的,她得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現在回頭看,也覺得當時的理解是如此的膚淺。張愛玲有很的著作,然而,我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情有獨鍾。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重讀一遍,每讀一次我便對它有一個新的詮釋。

其實《傾城之戀》的情節很簡單,講述一個離異後寄居孃家的白流蘇遇上了一個熱愛風花雪月的花花公子範柳原,白流蘇急於找一個歸宿,然而,範柳原卻因童年的悲劇,對家庭失去了責任心。在兩人步步爲營,玩心理戰術的一番愛情角逐後,故事最終以大團圓結局的收場。當第一次讀完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戰火中成就一段傾城之戀。經過細讀與深思後,覺得雖然結局是圓滿的,但是心中總是有些難以釋懷的地方。比如說,白流蘇與範柳原最後結婚了,不見得範柳原受到過的傷痛便不復存在了,故事最後的那些話:“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從這句話中,我覺得範柳原沒有放棄他原來的世界,他依舊是那個逢場作戲的範柳原。白流蘇雖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範柳原的愛,但卻不是全部,白流蘇 是可憐的。“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覺得範柳原同樣是可憐的。他的經歷絕對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在這個利慾薰心,爾虞我詐的社會裏,範柳原是個歷經滄桑的人,所以即使他與白流蘇成爲夫妻但並沒有真正的對白流蘇敞開心扉。我覺得他們的愛情就像時下這些都市愛情,雖然愛着,卻又殫精竭慮耍着手腕,保持着那點點曖昧,怕自己愛得比對方多,怕自己受到傷害。

白流蘇一個受人唾棄的寡婦,在一羣自私自利的兄嫂的欺壓下,無容身之處的窘況,她急切尋找歸宿。徐太太跟她說,找事是假的,找個人才是真的。張愛玲說“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着異性的愛,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一點賤”。我覺得那個時代的女性都是可悲的,女性的社會地位價值要看她的男人,女人要依附着男人才得到尊重。白流蘇要去香港了,她所謂的家人不敢得罪她。在她一無所有的回來後,就只是一頓的冷嘲熱諷。張愛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她筆下女性是新時代下的舊女性,有着舊式的文雅修養,不可能在外拋頭露面的工作。曾看過有人評論她筆下女性形象幾乎都是日益沒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難,不是衣不敝體、食不果腹的經濟上的窮困,而是無家可歸、無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我覺得說得非常的貼切,我覺得白流蘇是自私,當時社會環境下,像白流蘇這樣的女性,這樣的環境下,想當然想抓住範柳原這根稻草。同樣,範柳原也是自私的,他對白流蘇費盡心思,卻沒想過要娶她,就是等她投懷送抱。在這場愛情的角逐裏,最後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結局也是完滿的白流蘇得到了婚姻卻對自己未來有一種說不出的虛無感。對於我個人的愛情觀裏,我卻覺得是不夠完美的。

讀完《傾城之戀》,也許有人說太好了,是大團圓結局。但我看到最後一段話“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蒼涼的故事時,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種悲涼感。我覺得《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給自己一個童話,張愛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都市作爲背景,展現了人性的墮落,精神的扭曲等等,給人一種苦悶壓抑的感覺。看了張愛玲的作品,我覺得她有着一個自己的獨特情感世界,她紮根於低處,細細的觀察着人性。我聽有人說過一句話“她作品寫到芸芸衆生,嘲諷,刻薄,最後心還是軟了,這都是基於她的這種深藏着的愛。”剛開始,我有些迷惑不解,我不懂,爲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她的作品。我也覺得張愛玲的文字很美,讀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韻味。後來,我發現她筆下人物的心理活動,細膩而敏感。有許多話語,讓人產生一種共鳴吧,因此很多人都愛上這個奇女子的文字。

不僅張愛玲的作品是驚豔世人,張愛玲本人就是一個傳奇。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她是紅透半邊天的才女,她的人生經歷也堪稱傳奇。透過她的作品,我看到一個傳統的東方女子,低調,華麗,孤寂,冷傲。張愛玲的愛情如同白流蘇那樣是轟轟烈烈的,但是上海的淪陷卻成全不了她與胡蘭成,最後以悲劇收場。她的愛情正正是印證“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這句話。很多人覺得張愛玲遇人不淑,但是我覺得張愛玲是敢愛敢恨的女人,張愛玲對待自己的愛情是一種愛了就是愛的態度。她說,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正是這樣,即便他有家室,即便他背信忠義,即便他寡情薄倖,在他背叛後仍然不離不棄,直到他不再需要她。正是一個如此超凡脫俗的奇女子,纔到用筆給我們畫就一部部話劇讓我們讀清,讀懂一個動盪時代的歷史,讓我們領悟最悲愴的人生之謎。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7

“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是什麼因,什麼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爲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天上萬的人死去,成天上萬的人痛苦着,跟着是驚天動地的大變革……”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卻《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尾巴。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樣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恐怕還是要受道德譴責的。白公館無疑是守舊的,他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館有這麼一點像神仙的洞府:這裏悠悠忽忽過了一天,世上已經過了一千年。可是這裏過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在家裏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再無其他。寂寞倒是其次。

而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寫於1943年的上海,張愛玲出生於封建式的望族家庭,她的生活便是成長在父權制度底下,1943年,就是很接近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那時候很多中國地區陷入戰爭的局面,可是上海沒有,這時候的張愛玲就是在上海,遠離這種戰局,也讓她有機會去回顧中國社會的父權真相,更使她有機會可以暫時避開父權的支配,那《傾城之戀》就是在這種恍如切斷心理的狀態下釀造產生的。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張愛玲看來,所謂言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無情的言情。每個人都在追求什麼,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虛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間,多半讓世情的虛無吞沒言情。愛恨離愁僅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記了對白的悲喜劇,靜默中說與別人聽,賺了別人的嘆息,忘記了自己的眼淚,回頭看看“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脫不了鏡花水月罷了。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8

《傾城之戀》裏最有名的那句話:“這一炸,不知炸斷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仔細玩味這句話,“被炸斷尾巴”的故事的主語應該是“別人”。這也讓我們從範柳原這句幽默的戰爭調笑中似乎隱隱看出故事最終大團圓的結局。第一次讀完傾城之戀,那是一種深深的快意,傾城的戰火中傾城的愛戀。

童年時的陰影以及少年時與人的爾虞我詐,讓範柳原已經傷痕累累了。他的閱歷猶如滄海——過早看透了人世的蒼涼。所以纔會用紙醉金迷的生活來麻醉自己,忘卻痛苦。

然而,香港一戰的動盪讓他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懷疑,並且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與白流蘇的結合。很多人因此沉浸在閱讀的喜悅中,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故事最後的那些話:“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他把白流蘇當作名正言順的妻,卻沒有完全放棄他身後的世界。而原因就在於,戰爭讓他意識到他對白流蘇的感情,可是他卻不願意讓白流蘇徹底地瞭解他——他把心扉再次關上了。範柳原是幸福的,在這個利慾薰心的世界裏,白流蘇是純潔的;範柳原也是不幸的,因爲直到最後他都沒有與白流蘇完完全全的心靈相通。最終,他的悲劇就在於他那猶如大海般滄桑的心靈,而正是這份滄桑讓他本能的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心靈相通的愛情。

相對於範柳原的滄桑,白流蘇的生活則應用苦澀來形容,離婚歸家,寄人籬下。她對範柳原說:“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着呢。”這戲虐的話,帶有調侃的味道,卻也隱含着苦澀。對於一個出身較好的良家女子,白流蘇選擇成爲範柳原的情人,是對自己名譽與命運的孤注一擲。她就像一隻蝴蝶,尋找自己的歸宿,最後,“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可是白流蘇自己也有點悵惘,因爲雖然她達成了自己結婚的目的,卻覺得這一切不過是機緣巧合,所以她纔會隱隱不安。可以想象,與範柳原相比,她的底色是純潔的。也許範柳原早就看透了她接近自己的原因,但也正是這份可笑而可愛的心打動了範柳原吧。白流蘇是幸福的,因爲範柳原愛她;白流蘇也是不幸的,因爲範柳原的閱歷讓他擁有大海般的滄桑,而她沒有。

但流蘇沒有選擇,只有這條也許可以通向幸福之路,可是天知道,每一條路都並不幸福。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

又有誰知道流蘇的下個故事是喜是悲?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9

一直覺得張愛玲是個清冷的女子,用一雙冷寂眼神看世間所有繁華熱鬧,寫感情總是毫不留情地剝去種種溫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沒有任何修飾。讓人看了頓生悲涼。《白玫瑰與紅玫瑰》中那段最爲經典的話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就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質。這個女子就是這樣,將殘忍的真話隱在自己淡淡的哀愁裏不經意地說出來,讓人分明感覺到悲哀卻又拿她毫無辦法。《心經》裏父女之間的畸戀,《金鎖記》中無愛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瘋狂的報復,一切讓人感覺的都是冰冷的,人與人之間最爲溫暖的感情,也只不過是一種利益的表達,這種種,只是人的一種絕望的掙扎。

而《傾城之戀》應該是張愛玲冰冷的筆下,唯一溫暖而瑣碎的愛情。可是這段情感的圓滿又非常不幸地以一個大悲慘爲前題爲背景。那便是一個城市在戰爭中的陷落。其中生、死、離、別,都只在毫釐之間,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運手裏,故事裏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運手中牽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們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們能做的只是相愛,剩下的事,交給命運,而這一次,命運通過一場戰爭成全了他們。

柳原看着白流蘇道:“這堵牆,不知爲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那時候再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於“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看到範柳原在電話裏對白流蘇說“生死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時,不可抑制得哭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卻有別於時下的愛情故事,它沒有那麼強烈,沒有那麼多的甜言蜜語,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帶着淡淡哀傷的壓抑的與時代與命運相系的感情。

小說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但終,一對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實的愛情。

也是,這也是張愛玲內心所期許所向往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的。”也許愛情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做平凡的夫妻。“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正如她也曾經這樣許願。但終成空,只是鏡花水月。

她那樣清高孤傲的女子,寫盡人間風月把世情看得玲瓏剔透,也逃不過情的劫難。有一種人本質上冷而清冽,如張愛玲。不輕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華,燒得炙熱璀燦,愛得千迴百轉。爲了胡蘭成,她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爲了他,她原諒了他跟另一個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費卻仍然是她給的。於胡蘭成的種種自私、劣跡,種種遭常人譴責處,而張愛玲僅僅一句說話:“因爲懂得,所以慈悲。”就將所有言語化爲菸灰。爲了愛情,她這樣一個孤高的女子,也變得卑微,將自己低到塵埃裏,只求一段平凡的愛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終只換回滿心神傷和黯然憔悴。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但這個曾經懂她的人,終讓這朵開在塵埃裏的花萎謝了。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10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裏反覆吟詠的一句話,它不僅僅表達了張愛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對感情的最高憧憬。

是啊,無論什麼樣的女生,最後都是期望結婚的。正因只有婚姻能代表這個男生是真的愛自己,它是男生對一個女生最高的承諾。

電影讓人感動的地方也正是在那裏。範柳原終究是娶了白流蘇啊!不管他一開始有幾分真心,不管這中間他用了多少玩女生的慣常伎倆,不管他們來來回回持續了多久的"拉鋸戰",試探了多少對方的真情假意。

但最終他是娶了她呀,是當着外人對她說了句:不,她不是白女士,她是範太太。

就爲了這句活,流蘇淚如雨下,正因她已經等得太久太久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正因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顛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着,跟着是驚天動地的改革。

我堅信是戰爭成全了流蘇,成全了範柳原的真心,經歷過生死的人會不一樣,是生死將範柳原從一個風流公子變成了一個能安下心來居家過日子的男生。

如果我是流蘇,不知道我會不會要感謝這場戰爭,或許會吧。

這樣說好像很不人道,但在那流離失所的亂世裏,我會只想和所愛的人做一對平凡的夫妻。

記得以前看《天若有情》裏王琪和方以安討論位置問題。方以安說:一個人的位置就應是在對方心裏。王琪聽了,笑笑說:那是正因你還年輕,一個人只有在他家裏有了位置,才說明在他心裏有了位置。娶了白流蘇的範柳原纔是讓人感動的範柳原,否則也只但是是和所有的男歡女愛一樣玩了一場曖昧的遊戲,縱然使人傾心,卻不會讓人感動。

不管是什麼成全了他們的感情,最終他們是走到了一齊。不想去感嘆戰爭的殘酷,不想去感嘆女生的悲哀,只想爲他們說一句:真好。"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真好。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杯具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杯具更像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