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讀後感9.38K

第一篇: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這是第一次讀張愛玲的小說,相對以前讀的那些,她的小說很短,但讀完的心情卻是沉重的。“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是蒼涼”。

小說的開始,通過小雙和鳳簫兩個丫鬟的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以及大致的情況交代了。其中女主人二奶奶——曹七巧的形象也出現在眼前。“來自麻油店、嫁給了一個病怏怏的丈夫而且在姜家也沒有什麼地位”。

似乎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她的結局是悲劇。出身卑微的她,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大家庭,不是因爲她自身有多好,而是因爲她所嫁的丈夫是殘廢,做官人家的女兒沒人肯嫁他。可即使嫁到了姜家,她依舊是卑微的,婆婆、妯娌冷落,甚至連丫鬟也可以在私底下說她。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這時她是讓人同情的,或許當初她沒有嫁進姜家,這一切會有不同的結果,她的人生或許是另一番景象。

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終於離開了這個束縛的家,本以爲她的人生可以換一種方式,可結果卻只是從一個牢籠換到了另一個牢籠。這一次的她是自己心甘情願被金錢鎖住。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爲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爲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似乎就像小說的名字一樣,《金鎖記》,這個徹底被金錢鎖住的女人。

“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因爲這枷鎖,“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孃家的人恨她”。她似乎什麼也沒得到,有錢,生活卻過得不是那麼的有意義,沒有遇到真正關心喜愛她的,甚至最終連自己的兒女都恨毒了她。

這時候對她是怨恨的,無論她經歷了什麼,是苦是甜。一切就到此爲止,給自己的孩子留有一份自由。別讓他們再次經歷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那些。可七巧或許曾將這樣想過,只是慢慢地一切又恢復到了原來的軌跡。

其實在那個年代,作爲女人,能夠依靠的更多或者說唯一的是男人。七巧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姜季澤,兒子姜長白。丈夫是“沒有生命的肉體”,對她而言“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從丈夫這裏她得不到任何的安慰。小叔子姜季澤是她曾經喜歡的人,只是這在外尋花問柳的人,也有他自己的原則:“不惹自己家裏人”。後來當姜季澤再來找她時,她卻認爲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從丈夫、季澤那裏得不到愛,她便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當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後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當女兒找到了對她不錯的男人——童世舫,訂了婚,卻被母親七巧硬生生拆散,這不夠,當她知道女兒依舊和童世舫交朋友時,她請童世舫吃飯,她卻用“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給她噴煙。後來也是爲了病,抽上了這東西。小姐家,夠多不方便哪!也不是沒戒過,身子又嬌,又是由着性兒慣了的,說丟,哪兒就丟得掉呀?戒戒抽抽,這也有十年了。”來徹底毀了自己的女兒。她似乎在逼自己的女兒走上自己曾經走過的那條道路。這時的她已經完全喪失了母性。

其實在現在,我們依舊能找到七巧的身影,只是可能不像七巧那樣瘋狂。或許就像張愛玲說的“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還沒完也完不了”似乎也表明像七巧這樣的人還會出現,或許只是換一個人換一個地方而已。不是沒有發生,只是還不知道而已。

常常覺得自己不是那樣的市儈,或許愛錢,卻絕不會像七巧那樣爲了錢,懷疑一切靠近自己的人,也無法想象這樣的生活會如何繼續下去。但是這一切是建立在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好的,也許當自己身處在七巧那樣的年代,或許連活下去的念頭都不知道是否還存在。即使活着或許也不一定做得比七巧好。

就像面具一樣,或許一開始只是好玩,但戴的時間久了就成爲身體的一部分,再也摘不下來了。也許有一天也會像七巧那樣或許是在不情願的狀態下,戴上了那“黃金的枷”,時間久了,想摘也摘不下了。

第二篇: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讀後感範文

祁方宏

張愛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滿傳奇色彩,她的性格聰慧、執着、特立獨行、不受束縛,她對周圍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獨到的認識,她的作品悽幽、穠豔、蒼涼,充滿了人性的主題。《金鎖記》是她的早期作品,發表時她不過只有二十三歲,但作品已經是相當成熟,從取材的視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現技巧方面,都有突破,當時及後世的評論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金鎖記》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家庭爲原型的。小說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爲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後,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裏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隻限於和她開開玩笑。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着她,是因爲向她要東西。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爲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爲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着“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繫的。作爲女人(不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她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生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慾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麼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不過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季澤是她心中愛着的人,喜歡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裏卻不敢太造次,只限於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後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爲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攆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因爲猜疑,她放棄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爲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但此後,她拋棄了這麼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託。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着情慾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後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都不能給她愛,作爲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說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願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作爲正常的女人卻因爲金錢原因嫁給了一個廢人,這種違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女人大多是無法反抗的),最後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小說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說充滿了“人生味”(張愛玲語)。在張愛玲看來,什麼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寫道:“有掙扎、有焦愁、有慌亂、有冒險,所以‘人的成份’特別的濃厚。我喜歡它,便是因爲‘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這便是她對於“人生味”的解釋吧,就是人生的本來狀態,人和社會的複雜性,“虛僞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樸素”(張愛玲語,出自《自已的文章》),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理解。比如對七巧拒絕姜季澤求愛時描寫,就是真僞並存,虛實共有,使人物更加可信、鮮活。

小說的語言簡練、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對話上頗有《紅樓夢》的風格。注重製造典型場景和人物心理刻畫,借鑑了電影的一些表現手法。小說不足的地方我認爲在某些地方主觀性太強,比如對曹七巧主觀上爲什麼那麼看重錢,交待得不夠,令讀者推斷起來就有些牽強。在刻畫人物時也有這種缺憾,做不到象《紅樓夢》那樣不露痕跡地表現人物的內心和性格。這也許是現代小說的特點,但仍然給人有些突兀的感覺。

第三篇: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爲“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爲“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爲,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可以說是張愛玲頂峯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

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爲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於得以脫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於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人終於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爲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終於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爲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係、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說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說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說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說最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說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說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裏還是嚮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着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着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爲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爲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爲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爲她就是被自己所

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說,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經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

,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樂;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儘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後來再見大哥,哭鬧過後,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溫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後,她不也會躲在窗戶背後看着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愛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溫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我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張愛玲,確實是個奇女子。不但是她的經歷,還奇在她的文章。願一讀再讀,細細把玩,趣味無窮。

第四篇:試析張愛玲與《金鎖記》

試析張愛玲與《金鎖記》

摘要:張愛玲是現代作家中的“異數”,她一上路就是巔峯,一出手就是經典。她作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特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浮華和孤獨的背後,卻只追求歲月靜好、現實安穩。這樣一個精靈作家的筆下孕育出了諸多令人折服的女性形象。傅雷稱其《金鎖記》是文壇最美的收穫。本文試析《金鎖記》,藉以品讀張愛玲。

關鍵字:與衆不同個性 《金鎖記》 曹七巧

正文:

愛玲長得並不美,但她16歲時在聖瑪利亞女校寫成的歷史小說《霸王別姬》,據說在見地上已比郭沫若用同樣題材寫成的《楚霸王自殺》“過國之而無不及”。她作爲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家,吸引千萬雙眼睛的,也許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作品散發出的獨特芬芳。她夢一樣的傳奇經歷,她的怪癖、清高與孤傲,她謎一樣的身世、謎一樣的性情,構成了她的“美”,她有說不盡的美麗。

愛玲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她將藝術生活化,又將生活藝術化,同時卻又對人生充滿悲劇感;她出身名門,同時卻又幻想着去當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同時卻又遠離羣衆,冷漠而又寡情;她通於人情,達於世故,同時卻又在衣着打扮、待人接物方面,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裏可以同讀者套近乎、拉家常,同時卻又在現實裏與人保持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曾經大紅大紫、出盡風頭,得到電影明星般的風光,同時卻又深居簡出,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她有說不盡的哀愁。

張愛玲出身浮華世家,卻家道中落,有吸鴉片、討小老婆的父親,及一個留學法國學藝術的母親。她早年成名,卻累受挫折,和“漢奸”的戀愛,大陸淪陷後她從上海到香港的逃難,還有她在美國的掙扎。體味了人生沉浮的愛玲骨子裏是講究實際,她追求平凡而永久,因爲對這個世界的不肯定,她有着別人無法理解的危機感。現實的無情,導致了她對世界的悲觀,她要拼命地抓住一切可以享用的人生美好的東西,這一切又直接影響了她的文藝審美觀。張愛玲的文藝審美態度是悲涼的,她不喜歡壯烈,而更喜歡的是悲壯,蒼涼。所以她以兩性關係爲主要寫作範圍的作品中,我們幾乎讀不到大團圓的結局。然而僅憑其最難處理的小說《金鎖記》的成功處理足以見其天分和功力。

愛玲的小說人物不是心理有病就是身體有病,有的甚至心理、 身體都病了。《金鎖記》中的曹七巧便是其中一個,七巧以家人爲對象,在渴慕貪戀與妒恨虐待之間滑動,令人毛骨悚然。

《金鎖記》刻畫了一個心理變態的女性——曹七巧。在麻油店站櫃檯的七巧是自由而潑辣的,她可以站在街上和賣肉的朝祿調情,這些是符合她的小市民身份和那個文化環境的。但當她嫁入姜家,貴族家庭的環境就要求她在“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的封閉圈中走完“夫雖賤爲貴”的從一而終的道路。因而外在的實處的家庭狀況和七巧本有的心態產生劇烈地錯位,這就使得七巧原有的貼近人性的正面性格逐漸並完全扭變逆轉爲戕害人性的負面性格,同時又嫁接了貴族家庭的種種思想、生活態度。她的心理畸變軌跡主要圍繞兩個軸心,錢和情,而這兩種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30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30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30年輕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曹七巧原本是一個麻油店站櫃檯的姑娘,處於社會的中下層的小市民羣體範疇。七巧得以憑藉一個小業主女兒的身份做成門第頗高的姜家二奶奶,之因爲她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兒都不會要的“骨癆”身子。因此她正常的情慾難以得到滿足且受到很厲害的壓抑,但壓抑並不能使情慾熄滅。相反,越是壓抑的厲害,越是要通過反常的方式尋求出路。情慾得不到滿足導致她對金錢的瘋狂追求。最初,她用黃金之夢來抵擋情慾之火,結果當情慾變相地借金錢之慾顯形時,她便喪失了人性。爲錢,她視兒女的幸福如糞土,葬送了所有與她有血親之情的人的幸福。

七巧是因爲季澤的原因才嫁到姜家的,“爲了遇見季澤,爲了命中註定和季澤相愛”,多少個寂寞難熬的日子裏,她都沒有忘記這個美好的初衷,然而時間的流逝和無情的現實迫使七巧一點點失望下去,她慢慢蛻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她不顧一切地撈取能夠得到的物質的東西企圖以此彌補感情上的缺失,但對於季澤,她從來都沒有真正忘記過以致後來季澤來看望分出去的七巧,說出了那一段確實有點兒感情的話語時,七巧驚得陷入了片刻的眩暈之中。可是畢竟此時的七巧已經不是當初爲了愛嫁到姜家去的七巧了,她知道什麼才能使她生

存下去,她更加知道季澤想要的是什麼,於是她暴怒,她發瘋,她果斷拒絕了姜季澤。季澤走了,決絕的七巧卻又滴着眼淚,暗自傷心。

如果說對季澤的渴望是七巧人性的表現,那麼泯滅了那點愛,她便徹底地套上了黃金的枷鎖,變成了地道的瘋子。不幸她還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瘋狂不僅使自己走向毀滅,而且將身邊的人拉來做陪葬。“30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周圍的人都恨毒了她”,但是她無法控制自己,只能讓瘋狂拖着她往絕路上走。瘋狂來自黃金欲,而黃金欲變成盲目的破壞力量,又是愛情得不到滿足的直接結果。她要報復,報復她爲黃金付出的代價,不顧一切,不擇對象,情慾就是這樣盲目地支配着人。七巧的悲劇是無可奈何的,她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悲劇的根源在她的本性中,她擺脫不了。

七巧的兒媳婦芝壽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犧牲品。在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的大家庭裏,她苦苦掙扎着。她也是被曹七巧的黃金枷所劈殺的一個。由一個正常、健康的女孩子,最終被逼得走上絕路,即使是死後也難以寧靜。

即使對自己的親生女兒,曹七巧也滿懷怨毒。她看不得長安在戀愛後日漸紅潤、有光澤的臉龐,背地裏不知恨了多少回,最後更是破口大罵,使盡了惡毒的詞句。她變態的心理已經容不下任何幸福的東西,對於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加以破壞,用那沉重的黃金枷角瘋狂地劈殺着。斷送了女兒的婚姻,斷送了長安一輩子的幸福。

不能說曹七巧生來便沒有人性,便是如此惡毒。在她的回憶裏,

年輕的時候也滿懷着愛情的理想,“她哥哥的結拜弟兄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都曾經喜歡他。只是爲了金錢的追求,她嫁入豪門,從此開始了人性扭曲的過程,最終不僅自己一輩子都戴着黃金枷,連她的兒子女兒也被禍及。

如果以婚姻作爲一個女人一生的分水嶺,愛玲筆下婚前的女人都是天真、純潔、完整;而婚後的女人則是扭曲、陰沉而千瘡百孔。婚姻可以說是女人一生的重要門檻,因爲她代表女人性的啓蒙亦是性的壓抑,女人是宗法婚姻的“交換物”,又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滿懷情愛幻想的女人在婚姻中註定要幻滅與覺悟。張愛玲真實地觸及了這以社會現實,附之緊湊的結構、節奏和明晰的色彩,成就了血肉豐滿、思想波動乖戾的女性形象。

《金鎖記》得到了中國著名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的高度評價:“毫無疑問,《金鎖記》是張女士截止目前爲止最爲完滿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爲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曹七巧的故事必然會結束,然而其形象卻將永存於讀者心中。曹七巧是現代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女性形象,具有強烈的悲劇感與震撼力。其人性的扭曲也從一個側面寫出了中國傳統女性的不幸,強烈地揭露了冷酷的封建性所造成的人性泯滅的巨大陰影以及人們生活狀態的荒誕混亂。我們也可以從張愛玲塑造的曹七巧這一形象中看出她的無奈與悲哀,她對美好世界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悵惘與迷失,這樣一位亂世才女,連同她那獨具個性的文章必將成爲後人心中一道永遠

亮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1 《一個真實的張愛玲》張盛寅 編東方出版社2014年12月;

2 《張愛玲傳》 西嶺雪 著 東方出版社2014年5月1日

3 《張愛玲傳》 任茹文 王豔 著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14月 11 月1日

4 《張愛玲的傾城往事》 白落梅 著 2014年2月1日

5 《張愛玲全集》 張愛玲 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5月1日

6 《張愛玲傳》張貞元 編著工人出版社2014 年1月1日

語言文化系

09漢語言趙銀萍1號

第五篇:從張愛玲的金鎖記看命運的鬼臉

從張愛玲的金鎖記看命運的鬼臉

新聞三班(編輯出版學)李亞強19 讀張愛玲,是帶着異常的好奇去接近這個充滿着傳奇色彩的奇女子。張愛玲的文曾有淺讀,而金鎖記,則是所讀其習作中的第一部小說。

金鎖記講述的是出身商人家的女子曹七巧嫁入書香門第的姜家,丈夫的殘疾和姜家的勾心鬥角的生活賣掉了她的一生。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爲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張愛玲出身書香門第,有着李鴻章的外祖父的貴族血統,因父母感情不和,自小便與繼母生活得不到應有的愛,在張愛玲的眼中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有此出身便不難了解她對被封建枷鎖束縛的女人命運的刻畫的深刻和同情和作品中表現出的那種荒涼。書中的七巧的命運無疑是封建女性悲劇的縮寫。七巧的丈夫是殘疾的,她沒有過過正常的夫妻生活,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而當她剛嫁入姜家時她還有着美好的青春一個女子應有的可愛。可她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愛,就連對季澤的那點幻想也不得不在自我的保護面前土崩瓦解,她面對的是一具活着的屍體,只有木然,只有漠然。而她的出身和舉止是如此的與這個家格格不入,無疑成了最大的笑柄,於是她本有的那點女孩的青澀和可愛一天天的消失,她本性中隱含的自卑,嫉妒和刻薄一天天的暴露出來。她笑着去傷害着別人,也被別人傷害着。

她的命運是不幸的,所以理所當然的,她也容不得別人的有着幸福的生活。她妒忌媳婦的婚姻,於是她把兒子留在身邊,努力的去打探媳婦的不對,破壞着兒子的婚姻,把兒熄折磨致死,甚至一次次的拆散和打破女兒的愛情。終於她成功了,成功的把女兒和兒子留在了身邊,過着自己牢籠中的生活,把他們的身體和思想都封鎖起來,把女兒長安變成了另一個自己。讓兒子和女兒重複着自己的悲劇命運。這時的她早已是曾經的小女孩,她已經成了一個病態的心理扭曲着的封建社會的維護者。曾經的她被婆婆壓迫着,喘息着,而如今,她作了婆婆,擁有了曾經渴望的權力,於是她作着每個封建社會婆婆應該作的去維護和彰顯着自己的那點權力。

和張愛玲的另一本代表作傾城之戀主人公相比,她的命運是如此的悲慘。同是舊社會的棄婦,封建社會的弱勢羣體,但不同的是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相比,

她沒有顯赫的出身背景,沒有書香門第女子的言行的安分和知書識禮。這彷彿成了她命運悲劇的必然原因。這便彷彿是一件商品的出廠地和品牌不同便註定了她的應有價值。於是我們看到的是張愛玲不惜以傾城的代價去成全了白流蘇的愛情,雖然白流蘇早已不是什麼大家閨秀,但她還是出身書香門第的,有着高貴的血統,這樣的女人在那個年代還有着她的銷路。而七巧那一點點小小的愛情渴望則便是在她的身體得到自由之後,依舊受着那點出身的限制,受着那思想的限制。

整整一本書中,七巧的可愛之處是如此的少,幸福是如此的稀有,命運是如此的坎坷,,她的命運中透露出的是一種荒涼,一種深入骨髓的亂世的荒涼。這也是張愛玲書中的一個永恆的主題,有風花雪月,美,但不稱爲愛情,而七巧,透過七巧的命運,我們看到了那個遠去社會的一張鬼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