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張愛玲赤地之戀讀後感

讀後感9.05K

第一篇:張愛玲赤地之戀讀後感

張愛玲赤地之戀讀後感

張愛玲赤地之戀讀後感

我是深愛着張愛玲的,讀她的作品總能讓我激動得熱淚盈眶,幸福得快要窒息。書中的每一處描寫都那麼溫柔細膩,又那麼犀利毫不留情,與內心產生共鳴,她是有讀心術嗎,能把所有心理描寫刻畫入骨,每次情不自禁想要一口氣看完,卻又怕看到結局。她描繪的常是小兒女,筆間卻是大格局啊!

昨天把《赤地之戀》看完,簡直驚呆,不敢相信這是她寫的,然而又確定也只有她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我害怕了她的看穿一切,敬畏了她的預見性。

在圖書館、書店,我從來不知道張愛玲還寫過《赤地之戀》,它是被封禁的,我只陶醉於她寫的情愛小時,癡迷她筆下的大上海、小兒女。原來,她是更優秀偉大的作家!偉大得很多人竟不知這一切!

爲什麼《赤地之戀》我彷彿那麼熟悉,裏面的場景就像在哪見過,他們說的話總感覺在哪聽過,那些嘴臉彷彿在哪出出現過。我同情、擔憂着劉荃,是不是也被人同情擔憂着,身在局中的我,有什麼資格爲書中的人物捏把汗!

我很想讓周圍的人都讀一讀,讀一讀張愛玲的非愛情小說有多麼偉大,可以甩開內地作家一個囯!

第二篇:略翻《赤地之戀》有感(非讀後感)及自我控訴云云

未能終卷,有兩個原因:1,略翻《赤地之戀》有感(非讀後感)及自我控訴云云。是澳洲網速過慢

2。則是實在不忍觀

第一個原因,主要是託詞,因爲我馬上轉到了另一篇文章,寧願去看虛無縹緲的《夜訪吸血鬼》,也無法靜下心來閱讀這一段幾近真實歷史的文字。我雖自以爲憤青,大抵還是用一種很中立的眼光去看。可是良心實在是

無法忍受這樣的罪惡,又裂開來了。其實,自我離開育才以來,心就一直很痛,很痛。從一個馬克主義的堅實支持者成爲一個徹底的反對者,其中的痛苦辛酸實不足對外人言訴。從離開自己曾經宣誓可爲之殉葬的祖國,到準備移民去一個從來不瞭解的外國,真的是一件我從未想過的事情。還記得國中時,有那麼一次出國學習的機會,我欣然欲往。結果卻出人意料的失敗了,原因是我說我在美國有一位遠房親戚,竟然說我有移民傾向。知道結果的我氣得瘋了,大大地發了一次脾氣,把自己的一副眼鏡都給扭了。果然是一個奇蠢的女孩子。。。後來當我決定移民的時候,想起這麼一件事,終究還是慘慘笑了。有些賭氣的成分,也有些不屑。

而如今,當我掙扎於回中國還是不回去的時候,更加要重重地鄙視自己一次,不忠不孝不信不義。害怕,害怕回到那樣的土地,又很想,很想回家去,讀後感《略翻《赤地之戀》有感(非讀後感)及自我控訴云云》。 自私自利的我一味擔心那樣的不明食物與污濁空氣,忘記了親人,忘記了祖國。懦弱無能的我一心害怕過激言論帶來的後果,不記得祖母的殷殷想念。。。哈,這樣的我又與《赤地之戀》中的劉荃有什麼區別呢?就算我的良心沒有失去,在商場看到直直摔倒的老人會與蜂擁而至的澳人一起攙扶,看到掉在地上的衣服會自動幫助拾起,努力集款捐給災區,又有什麼用呢?一樣虛僞,一樣令人厭憎,連我自己也只能選擇討厭自己!我知道大約就只是“尋得桃源好避秦”,呵。睡時謊說去與陳轉老祖對弈,醒時撫琴看書作詩繪畫不理凡事。既無用與雙親,更無益於社會。這樣的我,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現在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寫出來,然後悠遊於世間吧。

畢竟,我國的領導人還是在爲國爭光的不是麼?當澳洲總理龜縮在堪培拉沒有警車護衛的小宅子裏時,我國的某位領導人的後人正在悉尼幾千萬的豪宅裏享受;當我看到澳洲國會大廈那比育才食堂大不了多少的會客廳時,大約也鄙視了一回這樣的小家氣。更好笑的是,那些沒什麼素質的議員,竟然當堂吵架,哪裏比得上正襟危坐的共和國脊樑?

最後,還是貶低一下自己吧。以墨子門徒自鳴的某女,竟然無法待在工農聯盟的國家,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附:李某某的忠心門徒被唰了一把。當紅底白字的大條飄揚時,前面那一排整齊臨時調來的學生隊伍,以及搖頭的澳洲警察,讓某女錯以爲是:歡迎某某來澳接受某某批評的大字報表演。我國領導人的幽默細胞以及急中生智着實讓某女唯有佩服二字而已。

第三篇: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1000字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

自從結識了張愛玲,便體味到了什麼纔是真正的"蒼涼"。蒼涼,是深埋在骨子裏的一根刺,你不動它,相安無事,你一觸它,便錐心刺骨。現在的人少有體味到蒼涼的了,因爲它太沉、太重,傷身,亦傷神,現代人極少有去做這種於己無利的事了,因而,我們丟失它已經很久了,偶爾拾起,也不過是匆匆一瞥,隨即丟下罷了。所以說,張愛玲去了,它所代表的那種蒼涼感也便跟着不見了。嗚呼!悲哉!

有些文字,讓人一看便想落淚。不是因爲故事感人,也不是因爲人物悲催,就是一種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情愫,它將你慢慢帶進書裏,走進它的故事裏,然後你的感情便被套牢了,抽不開身,漸漸沉淪,情動處,便會忽的一下子,淚流滿面。這種文字,就像是一種毒藥,慢慢侵進你的身體裏,你明知道,卻無法抗拒。張愛玲便是寫出這樣文字的人,你讀她的書,就是在飲最毒的鶴頂紅,就算是死,也死的悽美,死得足以讓人一生銘記!你看,那白鶴的頂冠多美啊,我情願沉醉在那樣的絕美中!

愛玲在《傾城之戀》中說過:“有些傻話,不但是要揹着人說,還得揹着自己。讓自己聽見了也怪難爲情的。譬如說,我愛你,我一輩子都愛你。”女人是很少有能抵擋住這種說的頗有技巧的情話的,近乎赤裸,卻又讓人感覺不到低俗。流蘇一直保持的矜持在範柳原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也近乎崩塌了,這話很好聽,誰說不是呢?試探?防備?懷疑?在那一刻,也該都放下了吧!只是兩個人,兩個戀人,在說這小情話,中間沒有隔着戰爭炮火,不用顧忌家世背景,卸下一切,除了對你的愛。

傾城之戀,有時竟不如一頓粗茶淡飯,粗茶尚能解渴,淡飯尚可果腹,而傾城的愛戀呢?它就像是一場盛世的煙火,絢麗奪目,卻終不能長久。記得曾經問過一個朋友他爲什麼遲遲不肯戀愛,他反問一句:“戀愛能當飯吃嗎?”我愣在當場,想要反駁一句,卻終究轉身離去。我能說些什麼呢?難道要我告訴他:戀愛雖不能當飯吃,卻可以填補空虛,溫暖人心嗎?呵呵,多麼蒼白無力啊!

世人都渴望得到愛情,女人尤其是。你不用急着反駁我,是的,我承認,是有很多人放棄了愛情,轉而選擇了金錢、虛榮或是其他更爲現實的東西。但你不能否認,他們對愛情是存在渴望的,如果魚和熊掌能夠兼得,誰人又會放棄呢?現實太過殘酷,他們只是做了一種自認爲對的選擇,至於會不會後悔,那是他們自己的事了。如果說,流蘇最終沒有和範柳原在一起,那也絕對不是因爲他們愛得不夠,而是天地不仁罷了。所以,我們也不要去不齒那些放棄愛情而去選擇其他的人了,畢竟,愛情不是在每個人心中都是排第一的。我渴望,但我沒法,只因我還有別的牽掛,所以,我只好捨棄你。誰又能忍心責怪這般無奈的人呢?

朋友啊,緣分到了,就去愛吧,哪怕在愛情跟前會變的卑微,或許,你會如愛玲說的那樣,在塵埃裏開出一朵花來呢!

第四篇:張愛玲讀後感

讀《張愛玲的傾城往事》有感

論文摘要:

張愛玲的一生我已找不到用什麼詞可以形容了,她風輕雲淡,卻又轟轟烈烈。年少時的孤芳自賞,遭遇愛情後的癡心不悔,遲暮時的離羣索居。這樣一個女子,在風起雲涌的上海灘舞出了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正如張愛玲對胡蘭成說:“因爲懂得,所以慈悲。”乍一聽好像懂得,但深究之下,竟不知道張愛玲想表達的是什麼。懂得什麼?又是對什麼慈悲?或許這世間沒有人能真正讀懂張愛玲,張愛玲亦不需要別人懂得,她一直風輕雲淡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關鍵詞: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讀完了《張愛玲的傾城往事》並沒有過多的話想說,縱觀張愛玲的一生,我覺得她是一個清淡的女子,偶爾露出一絲濃烈的酒香。她在《我的天才夢》中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爲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張愛玲只有十九歲,但是她已經知道了自己與文字將會相伴一生,她是爲文字而生的人。文章那驚世駭俗的結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現在讀來有了一絲淡淡的憂傷。

張愛玲一生中,最濃墨重彩的莫過於胡蘭成。《甄嬛傳》中的一句臺詞非常適合形容這個男人“賤人就是矯情”。然而,就是這個男人是張愛玲一生的情劫。她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的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我不知道胡蘭成

對張愛玲有着怎樣的吸引力,竟讓她說出這樣的話來,總之他們相愛了。作者在書中說:“歲月其實待張愛玲不薄,在她最美好的時刻,給了她一段愛情。無論這個男人是否值得她付出芳心,但她的生命總是要有這麼一個人。不然錯過了,只能怪流光不解風情,無端負了華年。”我不知道這段情到底是否應該出現,但我猜想,張愛玲能說出“因爲懂得,所以慈悲”這句話,她大概是沒有後悔的。在張愛玲的心裏,胡蘭成是一個風光霽月的男子,美如春花,瘦如秋水。所以即使胡蘭成年長她十餘歲,有家室,還有複雜背景,她還是義無反顧的愛上了他。

張愛玲註定是與衆不同的女子,當胡蘭成試問張愛玲對結婚的想法時,張愛玲說她沒有怎樣去想象那個。她與胡蘭成的結合也是這般的波瀾不驚。胡蘭成後來說:“我與愛玲只是這樣,亦已人世有似山不厭高,海不厭深,高山大海幾乎不可以是兒女思情。我們兩人都少中曾想到要結婚。但英娣竟與我離異,我們才亦結婚了。是年我三十八歲,她二十四歲。我爲顧到日後時局變動不致連累她,沒有舉行儀式,只寫婚書爲定,文曰: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爲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上兩句是愛玲撰的,後兩句我撰,旁寫炎櫻爲媒證。”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這是我聽過最浪漫的諾言,可惜,這一切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胡蘭成要走,張愛玲不曾多做挽留。即使張愛玲知道,無盡的時光對於風流成性的胡蘭成來說,是一劑毒藥,但她不會要他許下承諾,引文任何承諾都抵不過瞬間的相守。但千里

之外的張愛玲,她的心,終究惶惶不得安枕。

自此一別,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似乎也成了秋風中的落葉,漸漸飄落。無論是周訓德還是範先生胡蘭成給張愛玲的傷害遠不止是他的多情。高傲如張愛玲,是不需要別人施捨愛情的。張愛玲給胡蘭成寫了一封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的考慮的,彼時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信裏還附了三十萬元給胡蘭成。這段傾城之戀就這樣結束了。

張愛玲對愛情太過於慈悲,慈悲的令人心疼。每每讀到她的語錄心裏總是在感慨她對愛情的獨到見解,也心疼她爲愛肝腸寸斷。幸好受傷之後張愛玲還能說出:“是從你起,我才學會了,怎樣,愛,認真的??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後還是要愛的??”在美國張愛玲遇到了賴雅,她生命中的第二任丈夫,一個極具文學天賦的窮困潦倒的外國老頭。他們的婚姻平淡,是的,只能用平淡來形容。張愛玲所有的時間除了寫作掙錢,就是照顧賴雅的身體,他們常常爲夜宿何處煩惱。倘若張愛玲只是一個人,想必她在美國的生活會很愜意,只需一間屋,每日粗茶淡飯足矣,閒時伏案寫作。於張愛玲來說這是最好的生活狀態了吧。爲了心中的情,張愛玲甘願爲生活所困。

在賴雅死後,張愛玲一直在美國獨居。她的小說在臺灣又一次大熱,一切彷彿又回到了那個風情萬種的上海灘。但是張愛玲始終沒有回過大陸,也許是這片土地有她太多太多的回憶,她思戀卻又害怕回到故土。晚年的張愛玲頻繁的搬家,家當越來越少。張愛玲說過:“只

有年輕人是自由的。年紀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習慣的泥沼裏。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張愛玲徹底的遠避塵囂,她渴望被人遺忘,過着與人隔絕的生活。

一九九五年中秋節前夕,張愛玲在家中長眠,沒有人知道這個孤獨的老人已經與世長辭,直到五六天後房東發現,通知了林式同。

很多人都說張愛玲是一個性情冷淡之人,但爲什麼她的一生都與情分不開。在她冷靜的外表下,是一顆火熱的心。張愛玲永遠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第五篇:重讀張愛玲作品之傾城之戀

重讀張愛玲作品之《傾城之戀》

回家的路上,一個人。雨,還在下。

“咚咚?咚咚?”

信箱裏,顯示出“老師讓寫一篇關於《傾城之戀》的讀後感,不少於600字?”突然間,心思彷彿被帶到另一個世界。

模糊卻又猶新的記得,第一次讀張愛玲的作品《傾城之戀》,還是在兩年前的仲夏,在當時來看,“故事講述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旅程。”現在,卻不然。關於張愛玲有很多評論和著作,我看這些,有一個常見的意見,就是她的作品比較悲觀,沒有塑造英雄。有一位評論家,曾引用張愛玲在《金鎖記》裏面的一句話來概括張愛玲的小說,就是“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

品讀張愛玲的作品,其實就是品讀張愛玲這個人物本身,很多讀過《傾城之戀》的朋友,大多都會以很美、很感人的言辭來形容這則故事,僅以這些文字來涵蓋,未免有些單薄了,或許可以說他只讀懂了作品的二分之一,沒有讀懂作者本人。

記得,故事的結尾這樣寫道“香港的淪落成全了她,但是在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也許是爲了成全她,一個大都市淪陷,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

是活着的人,都逃不過現實的安排,凌駕於現實之上的是理想,所謂的理想,它又是什麼?又在哪裏?

??

前後讀《傾城之戀》不過時隔兩年,感想是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