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閱讀幼兒園科學領書籍心得體會交流

讀後感2.69W

  近日,我們園各位新老師在各自閱讀了一本有關幼兒園科學類的書籍後,我們聚集在一起有了一個閱讀心得交流會。俗話說: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是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同理,一位老師閱讀了一本書,掌握了有限的知識,但是四位老師在一起,交流各自的閱讀心得,就是共讀了四本書,獲得了更多的知識。本着互相學習的宗旨,我們每位老師都毫無保留地貢獻了自己對於閱讀幼兒園科學領書籍後的心得。

閱讀幼兒園科學領書籍心得體會交流

許老師帶來的一本科學書籍叫《幼兒園科學探究故事》,《幼兒園科學探究故事》這本書通過一個個完整的科學探究故事,告訴我們幼師以下幾點:

1.如何挖掘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點,引導幼兒進行持續縱向的探究;

2.如何觀察、記錄、解讀和指導幼兒的科學探究行爲;

3.如何引導幼兒有效記錄和交流自己的探索結果;

4.如何把科學集體活動與區域活動地整合到一起;

5.如何進行有效的敘事記錄。在充滿趣味性的閱讀中,不知不覺獲得理念的自省和提升。

其中,許老師對書中的第二個環節的“觀察”“解讀”印象是最深刻的。觀察,是洞悉孩子行爲發出的具體動機的必要動作。幼兒園教育也可以說成幼兒教育,無論是文化教育還是心理教育。兒童的世界,大人並不能主觀上去判斷,而是通過觀察孩子日常行爲去解讀,得到結論。那如何進行“解讀”,“觀察”呢?這可能是大多數幼兒園老師都爲之困惑的一個問題,但是《幼兒園科學探究故事》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答案。

許老師舉例子告訴我們說,這本書中提到了關於蝸牛的一個案例,題目是《和蝸牛在一起的日子》。這個案例讓她印象深刻的原因就在於它的細緻,從討論蝸牛的生活環境到如何爲蝸牛建一個舒適的家等等,層層遞進。在討論環節,老師逐一記錄幼兒的觀點,整理成表,分爲“關於蝸牛已經知道的”和“還想知道的”,簡單明瞭。在探究的過程中,任何細微的點都能衍生出一系列小故事,解讀出幼兒的思想。案例中幼兒的一次提問就引發了“蝸牛有沒有嘴巴”的系列故事探討,也讓我們知道對“觀察”“解讀”有了新的認識。

接着,陳老師帶來的一本科學書籍叫《幼兒園科學教育》。陳老師說:“閱讀完後,我對幼兒科學教育感觸很深,對什麼是幼兒科學教育也有了一定的瞭解,科學教育活動,是指教師利用周圍環境,爲幼兒提供材料和機會,讓幼兒通過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一種活動。隨着新《綱要》的頒佈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也由封閉走向了開放,由靜態變爲動態,這樣的轉向爲幼兒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幼兒處在這樣一個生動、自由的學習環境中,使他們有了足夠的科學探索與發現的機會和時間。那麼作爲一名平凡的教師,這本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如何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投入到科學探索活動中,體驗科學活動的探索樂趣呢?我願意把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知識與大家共勉。

1.要選擇最基本的科學經驗。因爲集體教學活動是要求所有幼兒都必須參與的活動,就要求其內容也必須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學知識內容。而對於那些以拓展幼兒的知識面、激發幼兒更廣泛的探索爲主旨的內容,則可以放在遊戲活動中,或是通過其他一些形式來進行,比如閱讀科學圖書。

2.要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在設計集體教學活動的課題時,還要注意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集體教學活動的內容不能一味追求新穎感,否則就不能達到激發每個幼兒的活動興趣的目的。應該選擇那些具有“適度新穎性”的,又必須和幼兒的生活經驗有相關聯繫的,並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學習新的內容。

3.要選擇適合開展集體學習活動的內容。有些內容很有趣也很重要,但不便於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比如要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這個更合適在家庭中進行,每天作好記錄。而那些需要幼兒集中探索、共同學習、相互啓發的內容,以及需要通過老師的引導和總結讓幼兒獲得知識的內容,就比較適合設計成集體教學活動。”

陳老師在分享完自己的心得體會後,徐老師也帶來了自己的一本科學書籍《蚯蚓,影子和旋渦》。徐老師說買的時候出於好奇:爲什麼那麼多教材推薦這麼一本書?而且買來發現是非常薄的一本書,一共才128頁。被稱爲科學領域的經典著作?本書介紹幼兒科學領域的三個方面:生命科學,物質材料,空間科學。整本書中理論部分較少,並不是教材類的,主要完整的呈現了8個科學教育的案例,尤其是蚯蚓和水的兩個案例尤其精彩,是學習幼兒科學教育非常生動和直接的補充。其中各個案例中作者的點評短小而精煉。本書呈現了一種思考幼兒科學教育的新方式。基於人們日益深刻地理解和認識到,即使是最年幼的學習者,也是有能力的思考者和理論的建構者,本書明確了科學探究能力和適合於幼兒的科學概念的重要性。而且,本書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將科學從一開始就融入課程的有力例證——創造一種能夠發展語言、數學思維和社會技能的內容。

回憶我們在幼兒園開展的教學工作,但凡涉及科學內容的,總是容易引起幼兒強烈的探索慾望,引發他們濃厚的興趣。比如:吹泡泡、踩影子,比如:玩磁鐵、觀察雨後出現的蝸牛等等,所以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但是,爲什麼這些活動都沒能深入並持續下去呢?因爲缺少了對幼兒的持續研究、深入研究的引領。

在三位老師分享完自己的閱讀心得體會後,我也給大家分享了一本科學書籍《幼兒園科學區》,書中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參考的科學活動案例,也有關於科學區域、自然角等創建的實用建議,對於我們教師進行班級科學區的創建、佈置自然角、引導幼兒進行科探活動等,都具有很多的指導意義。在細細閱讀之後,我覺得關於“材料”這方面還是收穫頗多的。在材料的選擇與提供中,我覺得材料的這一段最有啓發,也深有感觸。在材料中,作者建議在門口設置一個“百寶箱”,專門用來收集來自家庭的各種廢舊材料。這樣,在活動開展時,幼兒就可以根據需要有目的地來尋找材料。這個專門的“百寶箱”不僅能讓幼兒親身體驗到廢舊材料利用的意義,也可以讓幼兒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我們班級裏也設置了很多紙箱子作爲百寶箱,讓幼兒在裏面放置了各種從家中收集來的廢舊材料,有牙膏盒、糖果袋子、餅乾桶、各種瓶子……有了“百寶箱”材料多這個優勢,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慾望也越來越強烈了。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選擇與提供對於整個活動的開展是非常重要的。每次活動開展之前,材料的選擇與提供還是值得反覆推敲與思考的,更需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摸索和積累經驗,使自己和孩子們一樣,不斷地有收穫。

交流會後,大家心裏都產生了共鳴,科學現象五彩繽紛,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慾望。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啓蒙教育,作爲幼師應以科學素質早期培養爲宗旨,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興趣,鼓勵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慾和探索慾望。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我們新教師要多讀書,讀好書,從而能找到正確引導幼兒科學探索的方法。我們新教師更要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教育領域中進行科學教育契機的捕捉,從而能隨時瞭解幼兒的興趣所在,能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更有效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並從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