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37W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多篇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篇1

《種樹郭橐駝傳》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著的一篇流傳千古的散文。歷代各種古文選本多選入此文。

橐(tuó)駝即駱駝,“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窿然伏行,故鄉人號之駝”。主人公姓郭,原名不詳,因爲身體殘疾,背駝得很厲害,衆人就以“郭橐駝”稱呼其人。

郭橐駝的絕技在於善於種樹,“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凡是經他之手栽種或是移植的樹,不但都能成活,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得既早又多。

箇中訣竅何在?郭橐駝給出的答案貌似十分簡單。“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強調自己並非高人一等,成功的祕訣首先在於順應植物生長的客觀規律。但也不是“無爲而治。“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只要在栽種或移植的過程中,保持樹根的舒展,把土培得平整,搗得嚴實,移栽時儘量保留樹木原來所生長的土壤。做好這些基礎工作後,不必再多動,不必再焦慮,該幹啥就幹啥去,等着到時候枝繁葉茂,花果飄香吧。

郭橐駝也指出了其它植樹者的問題所在。“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然。”一類人做事潦草敷衍,違背樹木的本性,沒有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另一類人“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焦慮多動、急於求成,時不時摳摳樹皮,搖搖樹根,觀察長勢,考察指導,反而扼殺生機、適得其反。

大道至簡。郭橐駝這番種樹的道理,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組織都有很強的現實的借鑑意義。人才培養、子女教育、組織管理、政策制訂都要尊重客觀規律,既不可撒手不管,聽之任之也不可關心太過、急功近利。爲政者、管理者重在做好“舒本培土”的基礎工作,切忌好高騖遠,朝令夕改。中國足協此前對於職業聯賽、青訓的一些做法,就可以說是和郭橐駝的種樹之道背道而馳,因而鬧出了不少笑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和種樹更是有相通之處。

教育主管部門如果不是在教育投資、師資培養、教材編寫、教法改進、質量提升這些根本性的基礎性的工作上下工夫,而是整天在會考、大學聯考考幾門,算幾分等細枝末節上忙於炫技、頻頻“改革”、急功近利、撈取政績。視人才培養和選拔若兒戲,令教師、家長和學子無所適從。和那些“他植者”有何異哉?古往今來的某些爲政者、管理者違背客觀規律,沒定力,瞎折騰,捨本逐末,花樣百出。和那些“他植者”又有何異哉?

本文首段有一處貌似閒筆,卻是神來之筆。儘管被鄉人以“橐駝”二字稱呼,然而,“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面對鄉人以自己的生理缺陷取的不無嘲諷之意的綽號,主人公不但不以爲忤,反而稱讚取得恰當,甚至拋棄自己本名,改以“橐駝”的外號自稱。吳小如先生評價說,柳宗元不着痕跡地描寫出了這位勞動者的“善良”性格。這豈止是善良,這分明是內心強大啊!面對別人的取笑,不慍不怒,欣然接受,勇於自嘲,大智若愚。有這樣胸襟的人,和那些太“把自己當根蔥”,自視過高的人比起來,必定少一分焦慮,多一分淡定;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實幹;纔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抱負。成事之道,不在技巧,而在本性。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篇2

郭橐駝雖然是一個種樹之人,但是卻在勤耕細作之中發現了萬事的發展規律,這和他細緻的觀察和良好的心態是分不開的。

郭橐駝這個人,他雖然患有駝背的毛病,脊背弓起,彎腰而行,就好像駱駝一樣,鄉人們都嘲笑他,但是他並沒有因爲這個而放棄自己,看不起自己,反而愉快地接受了外號。儘管上天給了他那樣的外貌,他也沒有去埋怨,只是順從地接受了現狀,並且調整了心態,也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他活的很好,至少他是快樂的。或者說,因爲他的心胸開闊,因爲他的心態,他比大多數人要活得快樂。

人們常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成功總是和付出努力分不開。然而,現實中汗水固然重要,可往往成敗的關鍵則是我們的心態。

成功的關鍵在於心態,欲速則不達。急功近利的結果只是使自己與目標背道而馳。牛頓在劍橋大學期間,由於鼠疫爆發,被迫返回家鄉。然而正是他在家鄉的兩年中,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發明了微積分等重大成果。而之後牛頓卻走向了功名利祿,縱使長時間埋頭於書籍與實驗室之中,其後的研究也再沒有之前的輝煌可言。

目標固然重要,可是若以一顆浮躁的心去探索未來的希望,則無異於揠苗助長,正如同《種樹郭橐駝傳》中他人種樹的方法。目標猶如種樹,需要我們抱以平常之心,自然之心方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老子說“道法自然”講究“無爲而治”纔是治的最高境界。人生的目標需要我們以自然平和之心予以對待,既要避免急功近利也要懂得水到渠成的道理,我們的人生便可到達天性自然。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篇3

愛迪生說,良好的個性勝於卓越的才智。由此可見教育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韓嬰說,賢母使子賢也,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兒童尤其是幼兒的影響最大。其次就是學校教育了,學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學會更好地融入羣體與社會當中;要使青少年獲得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動力、熱情是必備的基礎;要使青少年在紛雜的事物中學會選擇,具有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使他們具有獨立健全的人格和鮮明健康的個性;要使青少年擁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內心和優雅的舉止;要使青少年學會清醒而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價值和在社會上恰當的位置,並養成時時自我反省的習慣,學會自我調整,使自身不斷完善;要使青少年逐漸懂得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包括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人類和對後代的責任。

但在有些時候,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因此有一個正確的教育觀念是十分重要的。

學習了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後讓我印象最深的話就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傳記裏講了一個叫郭橐駝的人,種樹本領優於常人。人們讚歎他能把樹種得這樣高大茂盛,而他認爲自己的種植方法很簡單,就是“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順應樹木的天性,使它得以實現自身的習性,就能茂盛發展。

讓每個人主動發揮出自身的潛力特質、自覺開發出自己的興趣能力。“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如果再把這培植樹木的道理推衍到培育人才上面,那麼,最好的育人,也是“順其自然”,就是能“因材施教”。

學習完這篇文章後我腦海裏第一個浮現的人就是豐子愷。豐子愷愛子女衆所周知,他一生有三子四女,許多漫畫作品就是以他的子女作爲描繪的對象,兒童們爲他的漫畫作品提供了他們理解的世界,這些畫風幽默的作品,實則也探討了放在如今也仍然值得人們深思的教育問題。他的漫畫《某種教育》讓人看了覺得十分的諷刺,一個模子裏做教育,制定一套優秀的標準,老師們就像糕點師傅一樣,努力把每個孩子往“優秀”的模版裏套,這樣纔是“完美的作品”。

但這真的是我們作爲父母想要給到孩子的教育嗎?

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用50種方法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孩子。

有遠見的父母和教育者都應該明白,人生而不同,如同花草植物,只有清晰認識其不同特性,因性施肥澆水,因材施教,才能開出最嬌豔的花朵,結出最甜美的果實。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我們都是把自己最好的都給到孩子,但若是硬把一個孩子往不適合的模子套和培養,對孩子到底是磨礪還是痛苦。

對於教育者也是一樣的,豐子愷的漫畫《某種教師》照本宣科,老師講課猶如錄製唱片,循環播放。不像講課,倒像背書,也不管學生聽不聽,老師完成教學任務,講完走人。

課本是死的,但講課的老師是活的。老師不是說書先生,而是孩子求學之路上的引路人。人們如今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多,老師也早已不只是單純給孩子輸入知識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浩瀚無垠的知識宇宙中爲孩子指明方向,架起橋樑。

“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豐子愷作爲一位父親所發出的最深最真的呼籲,他反對家長和老師按照成人的觀念去幹預孩子,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豐子愷先生用這種風趣幽默的漫畫形式生動刻畫了不合適的教育對孩子們的影響,揭露一直延續至今的教育痛點問題,發人深省。從古到今,哪朝哪代的君王,只要不是昏庸無能之輩,無論怎樣的制度爲主,本意上都希望自己能夠仁政施民,有所建樹。但做來幾何,就不得而知了。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被屬下矇蔽了眼睛,看不到事情的本相;一是所爲與現實情況不符,與愛心初衷相違,即所謂的“好心辦壞事”。

一個精於種樹、深諳種樹之道的稍殘老人,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這一點當真難能可貴。樹的天性是舒展其根部,培土均勻,原土宜生,築土緊密。這些做到後,不再去動它,也不必擔心它的生死,自然會有它自身的生長長勢。栽種時就像對子女一樣盡心,栽好後就不要再牽牽念唸了,隨它生長去。只有如此它的天性得到保全繼而纔會更好的成長。總的來說,也就是橐駝不妨害樹的生長。其他種樹人呢?則不是粗心大意於樹就是過分溺愛於樹的成長其程。疏忽導致樹死亡,溺愛亦會有損於樹的正常生長。正所謂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養樹與養人,種樹和治民,本無相關,但究其內裏,又如此類似。從種樹中得治民法,亙古皆適,不妨將其視爲顛撲不破之真理。此文涵煦之深,願時下有心人思之,以爲鑑戒。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篇4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種樹郭橐駝傳》。

文中講到:郭橐駝的種樹祕訣在於他只把根基做好。在種樹之初,他對待樹木就像對待嬰兒一樣細心呵護,比如:把樹根舒展,把土培實、培勻等等。在栽好後,就像丟棄它一樣不管它,讓它的本性得以充分發揮。這不也正是育人的道理嗎?

就拿我們來說吧,國小階段行爲習慣的培養就像種樹之七年級樣,正是要打好根基的重要階段。只要有了良好的行爲習慣,長大就能有所作爲,對社會有所貢獻。

比如,獨立性的培養。現在,我們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家長精心呵護着我們,但是如果不及早放手,過度的溺愛,寫作業陪着,上下學接送,課外班陪讀……以至於十幾歲了還未洗過一次衣服,做過一次飯,這樣等到長大了一定是一事無成。如果真是這樣,還能說父母是愛我們的嗎?

種樹如育人。家長們,請重點培養我們的好行爲、好習慣吧,只要把根基做好,我們一定會成長爲參天大樹!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篇5

郭橐駝把種樹做行業,凡是長安爲了玩賞而種樹的富豪人家,和賣果營生的.人,都爭先地請他來奉養。看郭橐駝種的樹,時常有遷徙的,卻沒有不活的,並且碩大茂盛,早生果實,又是繁多。別的種樹人,雖是照樣的仿着他做,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的。

有人去問他種樹的祕訣,他回答道:“我不是能夠使樹木不死,並且繁茂;不過能夠順從樹木的天性罷了。大凡種植樹木的方法:它的根本要舒暢,它的培養要平穩,它的泥土要舊;它的築護要密;既然種好了,不要動它,不要慮它,離開了不要再時時的回顧;種的時候很謹慎,種好了就像拋棄一樣,那麼它的天然性格可以保全,所以我不過不去妨害它的生長罷了,不是教它早生果實並且繁多的。

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樹根拳曲,泥土不舊;這培植的時候不是太過,就是不及;即使不是這樣的人,便又因愛它太殷勤,憂它太過分,朝看夜摸;已經離開了,還要回來再看;更厲害的人竟掐破它的樹皮,來驗它的死活,搖它的樹根,來看土的疏密,因此木的天性一天一天的遠離了。雖說愛它,其實害它;雖說憂它,其實與它爲敵;所以不能及我。我又哪裏有別的能力呢?”

我聽見種樹的方法,就知道養人的道理。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篇6

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是高一上學期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寫了郭橐駝的種樹之道,並由此引申到“做官養人”之道,這兩者有一些共性,作者希望通過這篇文章來警示做官人要正確的“養人”。

初看文章題目,讓人覺得這是一篇寫人的傳記,而通讀全文後,你會發現,文章的深意不在寫郭橐駝種樹本領如何的高明,而是由談種樹轉到談政事上來,可見文章的真正的目的是:接借事說事,要說的其實是爲官的“養人之道”。

文中先說種樹的“他值者”“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再寫官人的:“長人者好飯煩其令”。其實要說的就是官人就如他植者一樣“勤慮害樹”。同時郭橐駝的“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又與作者理想的“順民之性以養民”相呼應,體現出作者對官吏“繁政擾民”的批判。

文章先以種樹的當與不當作對比,再用養民的當與不當做類比,爲了就是說明“順民之性以養民”的道理,從中可以看出了作者“委婉含蓄”的寫作手法,與《捕蛇者說》有許多類似之處。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與官吏相類似之處。比如:有很多父母一味地逼迫自己的孩子,無時無刻都緊盯着孩子,讓孩子在自己鋪好的道路上走,儘量讓他不遇到一點挫折,其實這就和他植者的逆木之本性,勤慮害樹一樣。我們應當正確對待事物的發展規律,一些父母心意上雖然是爲了孩子好,可有時也要放開雙手,讓孩子去創造自己的一片藍天。

我覺得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所闡述的道理現在乃至將來都對育人治民有啓示意義。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篇7

重讀《種樹郭橐駝傳》是在琴姐的影響下完成的。昨天晚上,她在辦公室備課。而我也在辦公室看書。她備的課就是《種樹郭橐駝傳》。相比於很多人喜歡利用網絡備課,我更喜歡用自己看到的直接講給學生聽。總覺得網上的資料亂七八糟的,不符合我的胃口——當然,這也顯然是一種驕傲自大的心理。這也是影響我班級管理成效的重要原因。

郭橐駝種樹,總結四個字:順天致性。具體來說,可以分爲兩個部分:其一曰其蒔若子。其二曰其置若棄。其蒔若子具體表現爲: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其置若棄具體表現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按照郭橐駝的說法,其種樹無它法,不擾而已。相對應的,“不我若也”。要不然就是在其蒔若子階段不踏實,要不然就是在其置若棄階段太憂心。最後的結果就是: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將種樹的理論運用到“治民、養人”,郭橐駝用反面方法來說,官員名義上不斷督促百姓,實際上耗費百姓寶貴的休養和生息的時間和精力來犒勞官吏。也就是“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柳宗元曰:吾問養樹,得養人術。

總結全文,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精心準備,順天致性。或者“其蒔若子,其置若棄”。那麼對於我們的教學應該是怎樣的呢?

高二年級(2013級)總共有班級25個。其中以管理嚴格著稱的班級有G405和G502。班規嚴肅,仿如軍營。兩個班的成績也相當不錯。這是通過外在的力量進行約束取得的效果。令行禁止,若動若靜。以管理鬆散著稱的班級有G106和G205。頗有無爲而治,隨從自然之態。但是成績卻有差別,G106班成績屢屢前茅。同樣是體育生衆多,卻風平浪靜。而G205則是成績屢次墊底。班級紀律也屢亮紅燈。同時,在班級事務的處理上,G106班學生自如灑脫,積極主動;G205班學生則缺少些主動。更有甚者,即使叫了,也容易出現消極怠工的現象。

如是看來,柳宗元的理論是否就此破產?非也!養樹兩部分:其蒔若子和其置若棄。在沒有做到其蒔若子的情況下,也就無從談得上其置若棄。在其蒔若子的基礎上,是否真正實現了其置若棄呢?

分析G205的情況,優秀的人才自然不少。田雨、譚亮、曾榮飛、肖銳等等皆是一時之選。但是人皆有惰性。正如“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沒有做到“欲”後面的內容,這種惰性就會成爲破壞力,影響人才力量的發揮。而筆者一直以來,並未找到真正合適的方法。故此,在其蒔若子部分,已然失分。

正因爲在其蒔若子部分失分,我又貿然力圖實行“其置若棄”,於是就容易出現所謂“甩手掌櫃”的情況。而班級管理那麼瑣碎,真正“甩手掌櫃”是做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現在這種“四不像”的狀態。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必須在源頭入手,也就是“其蒔若子”部分着手。問題來了,如何做纔是“其蒔若子”?把所有的學生都當做自己的孩子來對待。嚴格說,我確實將所有人都當做弟弟妹妹在對待。至於如何當孩子對待,還真是不知道。畢竟我也只是個未婚人士。如果一定要進行猜想,無非是要“愛護”他們。那麼何謂“愛護”呢?會不會過猶不及,成爲了“非其置若棄”呢?充滿了茫然與無措。

郭橐駝給了我們一個樣板,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方向。但是具體的路徑還在摸索之中。柳宗元得到了養人術,我卻還沒有得到治班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