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菊與刀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07W

菊與刀讀後感【精彩多篇】

《菊與刀》讀後感 篇一

菊花溫文爾雅,恬靜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徵。作者採用兩個對比如此鮮明的名詞命名,也正說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譯者在序中舉例爲"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

日本作爲中國隔海相望的老鄰居,無論是甲午戰爭到9·18事變,亦或是西安事變到七·七事變,都讓日本同血腥、殘暴等貶義詞一起烙印在中國人的腦海裏。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許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現,可以總結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這幾個原因:日本人的"等級觀念"、日本人的"情義觀念"和"羞恥觀",以及日本社會是如何訓練、培養和繼承這些民族特性,並在社會生活和國際鬥爭中加以運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級制度可謂是異常重要。並且相比於中國來說,在封建時期日本的等級制度無疑要嚴格得多。在中國,科舉考試成爲了從一屆平民到行政官員的橋樑,但在日本,每個人的身份、地位都通過世襲的方式固定了下來。在四個世襲等級之下的賤民大多從事各種污穢職業,不被人們當做人來看待,更可悲的是,他們的後代也將從事這樣的職業。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輩分,提倡"父權"至上。其他人必須絕對服從長者的主持。對於日本人而言,長子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除此之外,性別也與一個人在等級制中所處的位置有關。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權至上",婦女的社會地位便顯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級制度有着分不開的關係,他們不得不無條件的服從比自己權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這突破牢籠的野心,而又對制度無可奈何。

作者將日本文化概括爲恥感文化。據說日本人有羞恥心而沒有罪惡感。在二戰中,日本軍隊的殘暴和屠殺,表現出他們沒有罪惡感,他們戰敗不願投降而寧可自殺,便是因爲他們認爲當俘虜是一種恥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義"佔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圖報"作爲自己的人生準則,在他們看來,接受恩情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是有兩種恩情卻是他們必須報答而無法回報完畢的:一類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孝";另一類是報答天皇的栽培之恩,即"忠"。

從古至今,日本多次引進中國文化,但日本人沒有改變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忠孝恩情義的文化。日本文化的恥感文化,情義觀念以及近代日本發展的如此迅速,確實存在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好好地去了解日本這一國家。

菊與刀讀後感 篇二

其實,《菊與刀》中最經典的一些概括,在蔣百里的《日本和日本人》早有概括。蔣百里是個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可惜其卓越才智不得施展,只能要我們在看了蔣那些未來中日戰爭的預見和判斷時嘆息幾聲。雖然,蔣的判斷和預見爲後來的歷史所證明,但是《日本和日本人》一書比起《日本論》就未免失色太多,所以,戴季陶的《日本論》一書順帶在結尾把蔣百里的文字附上,也不算委屈了它。

比起前面介紹的這些書,黃遵憲的《日本國誌》、周作人的《日本管窺》,今天看都沒什麼價值,尤其是《日本國誌》。

我知道的最後一本企圖全面而籠統介紹日本的書,是臺灣人許介麟寫的《誰最瞭解日本》,許同志對他之前所有寫日本的書都很不屑,但似乎也沒看出格外有價值的觀點出來,也許是他的決心和掌握的史料與他所掌握的理論工具太不成比例的緣故,總之,我對此書沒什麼特別印象,如果不是通過GOOGLE,我甚至不記得這本書的名字和作者本人的準確名字。當然,他給了我一個按圖索驥的作用,要我知道原來還有許多好書。

其實,賴肖爾(六十年代美駐日大使)的《日本人》也比《菊與刀》在全面瞭解日本近現代歷史更有價值,但爲什麼上述書在中國統統不如《菊與刀》更著名,這真是件邪門的事情,也許,所謂民族性的判斷之類東西,比起單純的結合歷史分析的東西,更能滿足大衆獵奇的口味,也許,對大衆而言,一個人、一個國家全面而真實的面目並不值得特別關心,能提供多少新鮮奇特想象的東西才最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

《菊與刀》讀後感 篇三

這是一本相當難懂的書,基於本身它的研究對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寫方法加上人類學家的研究方式,這本書讓我擁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此處用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佈,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的。,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

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爲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爲是歷史的債務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自這種負債感。表示義務的詞彙往往涵蓋一個人的負債意識從最大到最小,這個詞便是恩。一杯冰水縱然微不足道,但總歸我錢那個傢伙一份情,這會影響我的榮譽。不管是一錢抑或半錢,揹負着這份人情債,我將死不瞑目對瑣事如此過敏,如此痛苦而且易於受到傷害在日本被視爲美德。欠債意識會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日本人否認美德有與邪惡作鬥爭的含義,沒有任何惡是人類靈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類不應該譴責的幸事。

《菊與刀》讀後感 篇四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菊與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質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等等。這種異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貫穿了日本的整個文化,成爲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

其實,菊花和刀象徵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兩極,恬靜淡然卻又剛烈殘忍。從對戰爭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視精神的力量,而對物質的對比嗤之以鼻。在他們的戰術手冊上有這樣一句,“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這種重視精神輕視物質的文化內在,使得日本在作戰時常常採取異常極端的方法,兇殘的對待已經放棄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爲什麼會發動侵華戰爭?這當然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日本人“壞”。

日本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這種文化中沒有原罪,沒有懺悔,也不需要原諒。他們的一切行爲都可以用忠義和各得其所來解釋。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於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爲鄙視被儒家視爲最高準則的“仁”。因此,忠和孝成爲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爲了合力。日本人對天皇有着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幾乎成爲一種準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發言是沒有人可以質疑對錯的,這就爲日本的戰爭找到了藉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爲天皇忠誠找到藉口。

表面上,對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瘋狂的、不惜一切撲向中國。但是這一切的起源在哪裏?日本是個有着強烈等級文化觀念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於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裏生根發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裏有種各得其所的說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爲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爲每個國家打上標籤。這正是日本發動大範圍侵略戰爭的深層動機,他們認爲自己在該地區內是處於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於自己應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輸出,背後的精神內核就是可怕的等級制。

另外,從文化內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強烈的負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爲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作爲從中國那裏承受文化恩澤的國家,日本一直對中國懷着複雜的心理,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對近代中國的沉淪感到羞辱,這種羞辱來自於其自身國力的增強,由此感到曾收到過這種國家恩惠的可恥。這種複雜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藉口成爲發動侵華戰爭的內在原因。它要爲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爲日本的附庸,並把這作爲報恩的一種方式。

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要爲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並將這視爲報恩的方式。然而,戰爭中的日本人發現,中國人並不歡迎他們,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圖構建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國際關係的等級秩序,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他們還沒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們缺少實事求是的態度。並非每個國家都向他們那樣癡迷於等級秩序,只能在穩定的等級中才能獲得安全感。中國崇尚以和爲貴,然而在亡國滅種的危機前,所有中國人又會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站出來,即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沒有想到,在中國他們會遇到如此頑強的抵抗,一盤散沙匯聚成了一個堅強有力的鐵拳!

在“實事求是”方面,作爲日本另一個對手的美國顯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個很獨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國人知道他們對日本國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夠了解,他們不能不加區別的就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因而他們組織了學者對日本的民族性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親自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後來,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而歷史也彷彿是在設定的軌道上前進。毫無疑問,美國對日本的佔領方式是有效的,而這種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精神,歸功於人類學家準確的預見。結果是日本投降後幾乎沒有抵抗,完全服從“敵人”的管理,而美國,通過清理並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作爲一種統治工具,爲自己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源。在此過程中,我們驚訝的發現,正確的意識產生了如此巨大的積極作用,指導實踐,趨利避害。

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隻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他們的生活。任何外國都不能命令別國的人民接受某種方式。此所謂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這是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應遵循的,日本已經在這個問題上付了學費,希望它吃一塹長一智。而中國,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國情獨立自主發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現第二個日本,強行輸出自己的價值和認識。

菊與刀讀後感 篇五

在拜讀了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一書後,讓我對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本書是作者受託於美國政府,爲研究對日政策而展開對日本人的研究並最後著書出版,所以在其中對日本人的性格與理念的研究是比較深刻的。

這本書一共有十三章,全書圍繞日本的歷史和背景,對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進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記得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日本人生性好鬥又謙恭溫和,崇尚軍國主義的窮兵黷武卻又同時具有耽美特徵,桀驁不馴而又彬彬有禮,冥頑不靈而又順從靈活,忠誠守信而又出爾反爾,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矛盾的民族,就像書名一樣,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謙遜,溫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種武器,則體現了日本人嗜血,殘暴,好戰的一面。

對於日本人的性格,我對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報恩於萬一,洗刷污名這三章的理解比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體現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會十分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上都存在這等級制度,日本人對國際關係的看法,與他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一樣,都是在用等級制的觀念看待問題。例如:在過去,把世界比喻爲一個金字塔的話,他們認爲自己是站在國際等級的金字塔頂端。二戰過後,西方國家取代了他們,但是這種等級觀念在他們心中依然牢固。

等級制是他們的生活準則,因此他們知道在什麼場合有什麼規定,在什麼情況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他們有一套及其繁瑣複雜的禮儀規定。

其次,報恩於萬一,日本人認爲自己天生就是受恩者。自從一降生,就受到父母與T皇的恩情,這種恩是無法回報的,是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的。而進入社會以後,受到的同事,朋友,老師的恩情是可以回報的,所以他們會盡全力去回報。所以日本人的心中都認爲自己是負恩者,會用盡一生去回報恩情。但是在這裏有一點不同於其他社會的是,人們都認爲最初的恩惠來源於父母,但是日本人確認爲是T皇,這也就是爲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些右派的好戰分子,鼓動國內士兵情緒,宣揚爲T皇而戰,來提高士兵的士氣的原因。在戰場上日本士兵更是以爲T皇而戰而感到光榮,一旦被俘或者戰敗,動不動就會以剖腹自盡的方式來報答T皇的恩情。

最後,洗刷污名,在這一章的內容中,充分體現了日本人對於名譽的追求與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譽是至高無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們會感到十分羞恥,而羞恥感會讓他們感到很大的壓力,所以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珍惜自己的名譽。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譽,他們會毫不畏懼的與上司發生衝突,來保護自己的名譽,哪怕事後再向上司賠罪;而如果在競爭中落敗的話,名譽掃地,他們會選擇引咎辭職,以圖洗刷自己的污名,這與在戰場上剖腹自盡有些類似。

名譽是日本人恆久追求的目標,這也是他們獲得尊敬的必需條件。

以上就是我通過這本書瞭解到的日本人,對於日本這個充滿矛盾與危險的民族,我們對他還有着很多的不瞭解,所以對他不能放鬆警惕,不要重蹈70多年前的覆轍

《菊與刀》讀後感 篇六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菊象徵着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無世無爭的氣節。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時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謙和、自律的'一面。刀則讓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載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戰的一面。

我今天只談日本民族性格中積極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識裏叫自我修行,自我剋制。它在生活中的積極意義是可以提高個人能力,鍛鍊意志,學會做人。在自律的過程中,既有最開始的難以忍受,又有最後的樂趣,進而讓個人的才能與成就更上一層樓。

縱觀中國,我們雖然經歷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基礎設施已經相當發達。許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還缺乏文明和鐵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們遵守規定是天經地義的事,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了。

有一個笑話生動地說明了中日駕車者的區別:在一個有100個車位的停車場中,如果美國人停車只能停80輛,因爲他們的車太大;日本人卻能停110輛,因爲他們會利用空間;換了中國人只能停兩輛——一輛堵在進口,一輛堵在出口!

就拿排隊這事來說吧,日本人從小到大都是規規矩矩地排隊,絕不會有人上前插隊,因爲那會令人非常不齒。在公衆場合時,日本人會觀察周圍的環境,更多地想到別人以及別人的對自己的評價。他們不做妨礙別人只舒適自己的事。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反觀我們似乎從小就學會了插隊,每天都在上演着。經常有同學向我抱怨:別人插了我的隊。我只輕輕地告訴他:你能排隊,而且堅持着,說明你很自律,長此以往,你的自律會讓你踏上更寬廣的人生路!

再說垃圾分類,日本人將垃圾分類做到極致了!日本的垃圾分類是母親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從小教育,從小堅持,習慣成自然,養成了一生的自律。由於我國條件及現狀限制,我們做不到那麼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紙、塑料瓶的回收。也許你不缺賣舊紙的錢,但至少可以讓這件事做得有點溫度:把要丟棄的舊紙放整齊捆好,不要讓它與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這學期在我班,我放了一個蛇皮袋,用來回收舊紙,半學期下來也裝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幾個錢,但從中我們收穫了自律。如果這樣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學習和紀律上,那麼我們將走得更遠!

有人說:“自律的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願我們都能夠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峯。這樣的人生天下無敵!

菊與刀讀後感 篇七

菊花溫文爾雅,恬靜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徵。作者採用兩個對比如此鮮明的名詞命名,也正說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譯者在序中舉例爲“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

日本作爲中國隔海相望的老鄰居,無論是甲午戰爭到9·18事變,亦或是西安事變到七·七事變,都讓日本同血腥、殘暴等貶義詞一起烙印在中國人的腦海裏。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許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現,可以總結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這幾個原因:日本人的“等級觀念”、日本人的“情義觀念”和“羞恥觀”,以及日本社會是如何訓練、培養和繼承這些民族特性,並在社會生活和國際鬥爭中加以運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級制度可謂是異常重要。並且相比於中國來說,在封建時期日本的等級制度無疑要嚴格得多。在中國,科舉考試成爲了從一屆平民到行政官員的橋樑,但在日本,每個人的身份、地位都通過世襲的方式固定了下來。在四個世襲等級之下的賤民大多從事各種污穢職業,不被人們當做人來看待,更可悲的是,他們的後代也將從事這樣的職業。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輩分,提倡“父權”至上。其他人必須絕對服從長者的主持。對於日本人而言,長子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除此之外,性別也與一個人在等級制中所處的位置有關。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權至上”,婦女的社會地位便顯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級制度有着分不開的關係,他們不得不無條件的服從比自己權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這突破牢籠的野心,而又對制度無可奈何。

作者將日本文化概括爲恥感文化。據說日本人有羞恥心而沒有罪惡感。在二戰中,日本軍隊的殘暴和屠殺,表現出他們沒有罪惡感,他們戰敗不願投降而寧可自殺,便是因爲他們認爲當俘虜是一種恥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義”佔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圖報”作爲自己的人生準則,在他們看來,接受恩情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是有兩種恩情卻是他們必須報答而無法回報完畢的:一類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孝”;另一類是報答T皇的栽培之恩,即“忠”。

從古至今,日本多次引進中國文化,但日本人沒有改變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忠孝恩情義的文化。日本文化的恥感文化,情義觀念以及近代日本發展的如此迅速,確實存在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好好地去了解日本這一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