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51W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精品多篇)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 篇一

“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的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

品味着汪曾祺老人的《端午的鴨蛋》享受着陣陣民俗文化的魅力,不由想起最熱鬧的端午節,心中不由涌起陣陣漣漪。

“端午節,我們那裏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有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的絲線打好了絡子……”

讀着讀着,眼前似乎浮現着孩子們掛着鴨蛋絡子,額頭上用雄黃寫着“王”字奔跑着嬉戲着……回憶着自己童年時的端午節: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黃酒……想想當時玩得不亦樂乎啊!

曾今的端午熱鬧而豐富,如今的呢?

作爲現代都市的一員,大家都爭先恐後的過起了“洋”節日。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早已被拋之腦後,扔給歷史作記錄,取而代之的是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

記得去年的聖誕節,大街上,樹上都掛滿了彩色的小燈泡,孩子們都興奮的向聖誕老公公要禮物,所有人看起來都十分的充實和開心。而端午,確實在寂靜中度過的。有些人早已忘記了端午節,只有一些老人在吃糉子,在給自己的小孫子孫女系百索子。而其他人已沉醉在城市的喧囂中不可自拔。

端午寄寓着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寄寓着我們祖先的人們,寄寓着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而今的端午,而今的古文明已經和現代文學產生了衝擊,致使人們在慢慢的忘記。可是,這些文化這些民俗忘記嗎?

我們的風俗,是歷史演進中不斷沉澱的寶藏,所以我們在發展進步的同時,拾起那將被丟棄的文明吧!

去年的端午,大家丟失了傳承文化的機會,今年我希望可以看見往日的繁華。讓民俗,讓文明在我們這一代傳承、昇華吧!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 篇二

《端午的鴨蛋》語言很有特色,體現了汪曾祺作爲一位語言藝術家的特點。

1、口語色彩濃厚。

2、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魅力。

3、善於運用語言“造型”,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

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鹹鴨蛋裏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從容散淡,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端午的鴨蛋》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纔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端午的鴨蛋》對培養熱愛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充分感受生活,很有幫助。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讀後感 篇三

汪曾琪先生他們小時候過端午節的習俗和我們現在略有不同。

我們現在也帶百索子,但現在的百索子不會發生沾到水後,把手腕染得紅一道綠一道。我個人不喜歡帶百索子,我覺得帶百索子太麻煩,絲線總磨手腕不舒服。

汪曾祺先生他們的食物與我們也不太一樣。我們現在過端午節午餐和平時沒有太大的區別,而汪曾祺先生他們當時卻擺出這麼大的排場,足足有十二道菜,每一道菜都是紅的,可以看出他們當時對節日的重視。

作者描寫高郵的鴨蛋時用了“黃是紅的”這段話。我在遇到黃是紅的鴨蛋前,一直認爲所有的鴨蛋黃都是黃色的。一次姥姥把切好的鴨蛋端上桌,我一看它的黃竟然是紅色的,青是淡褐色的,當時十分驚訝,嚐了一口,它真的是鴨蛋。讀完這篇文章,我才知道黃是紅的鴨蛋也並不特別。

我們現在有個習俗叫插艾蒿,而汪曾祺先生卻沒有寫,大慨那時候沒有這個習俗。每年在過端午節的前幾天,媽媽都會到市場上買艾蒿插在門頭上。每次回家都會聞到艾蒿散發出野草淡淡的清香,一開始它的顏色是淺綠色,幾個月後它開始慢慢枯萎,到最後它變成了深綠色。

我們小孩子還有一項活動叫頂雞蛋,小夥伴用彩筆或染料把雞蛋塗成各式各樣的彩蛋,然後用自己的雞蛋和別人的雞蛋對頂,最後誰的雞蛋沒破誰就是贏家。一次學校舉辦頂蛋活動,我由於在上校車時滑了一跤,把下巴摔傷,遺憾的退賽了。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讀後感 篇四

《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中,我最喜歡第一自然段,講了作者家鄉端午節的風俗,記得小時候媽媽也帶我做五彩線,最後真的做成了。讀到十二紅時,我非常好奇,鹹鴨蛋爲什麼還算十二紅呢?鹹鴨蛋也不是紅色的呀?我就繼續往下讀,讀到下面才知道原來裏面的油是紅的啊。

第二段寫了作者家鄉盛產鴨和雙黃的鴨蛋,我平時吃鹹鴨蛋時,從來沒吃過雙黃蛋,可作者家鄉的高郵雙黃鴨蛋多,體現作者家鄉是水鄉,鴨子有很多的特點。

第四段高郵鹹蛋的特點和硃砂豆腐,第二句還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讀到”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這句話我就想到了湯圓,我小時候吃湯圓時總是要把湯圓扎個洞還說:“湯圓吐血了。”讀到硃砂豆腐這塊兒時,我就非常得→←想吃,還讓媽媽給我做了呢!真的很美味!

第五段讀到了挑鴨蛋,正好我家有幾個鴨蛋,挑了很長時間才挑出來一個好的。

第六七段是寫把螢火蟲放在鴨蛋殼裏和《囊螢映雪》的故事,讀到這裏我想到了四年級時上《囊螢映雪》時,老師說這故事是假的,我們抓住螢火蟲時螢火就奄奄一息了,因爲人們在抓螢火蟲時,我們覺得我們捉螢火蟲的力氣很小,可對它來說這個力氣很大,因爲螢火蟲非常的小,而且螢火蟲屁股上的亮光很小,根本看不見字,所以《囊螢映雪》這個故事是假的。

我讀了汪曾祺的很多作品,寫了很多作者小時候生活的趣事。讓我對讀書也很有興趣。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讀後感 篇五

端午節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看到關於它的文章,我就立刻閱讀了起來。

這裏寫了很多端午節的習俗,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我這才發現,我竟然有很多都不知道!但上述的習俗我都不太喜歡,我最喜歡的是寫“一筆虎”和主要內容——端午的鴨蛋。

我喜歡寫“一筆虎”這部分內容,是因我學毛筆書法,還是行書,再加上我們最近剛好學了“虎”這個字,我對寫“虎”印象深刻。但是我寫的還是兩筆虎,第一到第四畫爲一筆,第五到第八畫爲一筆,讀了這篇文章,我一定要試試寫“一筆虎”。

我對文章裏面的吃鹹鴨蛋體會更深。爸爸隔三差五就給我吃一次,都像是作者說的那樣豎着對半切開。有一種“單黃”的,特別美味,黃很大,油又紅又多,一不注意就悄悄地順着蛋殼往桌上流,我的口水也在嘴裏不停地打着轉。但是,有好吃的就有不好吃的,另外一種鴨蛋就是難吃的這一類裏的。它雖然是雙黃,卻還沒有一個單黃的大,幾乎沒有油,入口後蛋清更是味同嚼石灰,簡直和書中的北京鹹鴨蛋一模一樣,真的沒法吃啊!

我還喜歡挑鴨蛋的部分,很孩子氣,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孩子們在這方面的挑剔。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我當時挑選柴犬:“這隻怎麼了?”“白爪過膝了。”“這隻又怎麼了?”“太安靜了,回去容易生病。”不過這讓我得到了我家的“蛋卷”——一隻可愛的小狗。

這篇文章我很喜歡,語言生動,不乏味,還讓我瞭解了很多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 篇六

精彩。何爲精彩?何處有精彩?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變亦不少精彩,只是缺少了發現“精彩”的眼睛。而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從來都會忽略身邊的那些小事,從而錯過它們有可能帶給我的驚喜與歡樂。

不過,從我開始與這篇文章起,我不會再與生活中的精彩擦肩而過了,因爲《端午的鴨蛋》正讓我體驗了一回由小事而引出長篇大論的“精彩”,讓我的味蕾上都殘落着鹹鴨蛋的美味。

在作者的家鄉,端午節的習俗真是五花八門,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過於那誘人的高郵鹹鴨蛋,質細而油多,小孩兒們還用“鴨蛋絡子”掛起鴨蛋,又給美味增添了許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憶找到了熟悉的畫面。我也是江蘇人,與作者汪曾祺是老鄉,而俗話說“無巧不成書”,我是江蘇揚州人,而高郵是揚州市裏的一個縣級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郵鹹鴨蛋的香味。

每次吃鹹鴨蛋時,媽媽總會輕輕揭開鴨蛋頭的殼,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裏一戳,紅油就一下子冒出來,這時,媽媽就趕緊叫我來吸紅油,吸得我滿嘴都是,再挖開蛋白,則露出了紅彤彤的鴨蛋黃,這種感覺已逐漸忘卻了,不知何時才能再吃上家鄉的鹹鴨蛋,我又不禁後悔爲何沒有早點發現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紅”,我隱約也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外婆也給我做過一次,除了莧菜、蝦、鹹鴨蛋外,好像還有菱角、紅糖棕子、涼粉和紅燒鵝,其它的我也記不清了。原來童年進的我,哪裏還會想到幾年後的我,正在懷念這平日的時光呢?哪裏還會想到幾年後的我想勉懷生活中精彩,卻因記憶模糊而感到一陣失落呢?

珍惜現在身邊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後,失落地在回憶中翻箱倒櫃。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 篇七

汪曾祺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劇作家,他的家鄉高郵也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在《端午的鴨蛋》等許多作品中,汪曾祺以滿腔的熱忱,向人們介紹了高郵的風土人情,充分體現出他對自己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

讀過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鴨蛋》,我能夠感覺到,在作者小的時候,過端午節是一件特別好玩的事情。在手腕上系百索子,做香角子掛在帳鉤上,貼五毒和符子,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王字,放黃煙子薰五毒,用黃煙子寫草書的“一筆虎”,午飯吃“十二紅”的菜,特別是從煮熟的鴨蛋中挑出淡青色的掛“鴨蛋絡子”,什麼時候一高興,就把絡子裏的鴨蛋掏出來吃掉,再用洗淨的鴨蛋殼,在晚上捉了螢火蟲放在裏面玩。可惜我沒有過過這樣好玩的端午節。我們過端午節時好像和平時星期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只是要吃糉子,街上有一些賣東西的,好像也是百索子、香包之類的,但是爸爸媽媽從來也沒有給我買過。

從《端午的鴨蛋》裏,我還知道了高郵有名的特產——鹹鴨蛋,還有成批輸出的雙黃蛋。作者介紹說高郵鹹鴨蛋的特點是質細油多,“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都冒出來了”。奶奶經常從老家帶鹹鴨蛋過來,蛋黃都是淡黃色的,但是我不喜歡吃。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介紹,我倒是覺得高郵鹹鴨蛋一定非常好吃。什麼時候我一定讓爸爸媽媽帶我到高郵去,順便好好品嚐一下高郵的鹹鴨蛋。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讀後感 篇八

讀了很多篇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對於一個吃貨來說——《端午的鴨蛋》無疑是更具有吸引力!作者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通過一枚高郵鴨蛋來抒發他強烈的思鄉情。

細細地品讀,原來高郵鴨蛋產自高郵著名鴨種——大麻鴨,高郵人又善於醃製,高郵鴨蛋遠近聞名。我們大連靠海,也生產鴨蛋,大連有名的是莊河黑島鴨蛋,高郵鴨蛋和大連黑島鴨蛋大不相同:高郵鴨蛋的油是紅色的、黃也是紅色的,青是白色的或青色的,黃嚼起來像石灰,只有淡淡的鹹味;而黑島鴨蛋的油和黃都是黃色的,青只有白色的,黃嚼起來特別細膩,而且味道很鹹,得就着粥吃。雙黃蛋在我們這裏很稀少,是個稀罕物。

高郵人的端午節,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這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高興的時候還把鴨蛋從絡子裏掏出來吃了,這是我們這裏沒有的風俗。

我沒吃過高郵鴨蛋,但是大連的鹹鴨蛋是我的最愛,把冒着油的蛋黃倒入熱騰騰的白粥裏,鴨蛋黃的鮮香味在粥中慢慢散開,我會用筷子輕輕地攪啊攪,直至粥變成了淡黃色,我便迫不及待地端起來,一股腦地消滅掉,然後對着笑眯眯的姥姥說:“再來一碗!”

端午的鴨蛋是作者童年的回憶,一枚小小的鴨蛋,蘊藏着無盡的鄉情鄉味,作者瞧不上他鄉的鹹鴨蛋,這源於他對故鄉深深的愛。高郵鴨蛋是好,也許在我的黑島鴨蛋面前,他只能屈居第二了,“月是故鄉明”,蛋是家鄉香,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