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北京摺疊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5.89K

北京摺疊讀後感(多篇)

北京摺疊讀後感1

很少讀科幻小說,對於閱讀作品的選擇我一向覺得科幻意味着不真實,真實世界的紛繁複雜已經讓我們應接不暇,科幻世界的虛無縹緲便如同一個疾步行走的人腳下的那顆石子,乾脆踢開了事。而這部小說的名字還是吸引到我。

小說一開始就爲讀者呈現了一個奇幻的城市空間和生活模式。故事的男主角是一個48歲的單身垃圾工——老刀。他居住的北京分爲三個空間,這三個空間在48小時輪流切換,共享這48小時。第一空間住的是社會上層人物,分割其中的24小時;第二空間住城市白領、精英階層,佔據 6小時;而第三空間,也是人最多的空間住的都是像老刀這樣的底層垃圾工,他們只分割到8個小時。故事講得就是老刀爲了能賺到養女上幼兒園的費用要翻越兩個空間幫別人送信的經歷。

釋卷後,靜神凝思,對於這個作品能獲得 科幻類小說的"雨果獎",我不禁有些質疑這個獎的含金量。從文筆上來說流暢卻平淡,科幻創意上僅注入了一個新奇的科幻概念,換句話說,只搭建了一個科幻的框架卻填滿了現實。但這個作品的亮點就是披着科幻的外衣、長着現實的軀體。而這件外衣對於每位讀者來說,那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聊一聊文章的亮點吧!現實版的階級分層和固化。北京不用摺疊,我們就已經找到了這三個階級,他們各行其道,涇渭分明。文中"老刀"們的第三空間如同那些生活在城中村的底層民衆,他們爲生活而奔忙卻獲取最低的報酬和擁有最狹小的生活空間,他們是"窮一代",孩子也絕大多數會成爲"窮二代","窮一代"們甚至沒有能力讓孩子進入這個侷促逼仄的摺疊空間,他們囁嚅着:"活着,我們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階級固化"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現實中作爲底層民衆的上升通道都幾乎已被堵死。哪怕是看似最公平的大學聯考,曾有大學聯考作文讓從"中華美食、共享單車、高鐵、移動支付"等詞彙中選擇一個寫成文章介紹給外國青年。農村的孩子在家裏只看到連綿的大山,背靠黃土面朝天勞動的父母,哪裏騎過"共享單車"、用過"移動支付"!

秦天作爲第二空間的代表,現實中應該是中關村的那些"白骨精"們。這個階層有着體面的工作和生活,也可稱爲"中產階級".但想要上升一個空間卻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更要有那麼一點兒"走了狗屎運"的運氣!他們或許因爲租住在某個城中村與老刀有了交集,或許依託高學歷背景能跟第一空間的"白富美"談一場渺茫無望的戀愛。

第一空間以"白髮老人"爲代表的規則制定者和掌控者們,他們的現實意義自不言而喻,他們丟個數據key的小失誤都可以隨意壓榨第三空間所剩無幾的剩餘時間,如同蝴蝶輕輕扇動了一下翅膀,就能引發 "老刀們"生活中的海嘯。

馬克思曾經指出:"階級對立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由這種方式所決定的交換關係上的。文中也着重強化了經濟基礎對於階級分化的重要作用,但精神層面的分化呢?文中沒有提及,但我們不得不思考,精神層面有沒有那麼涇渭分明?是否可以霧靄般地流動、滲透?

再聊幾句小說中的不現實的部分。第三空間的人每天只享有晚上十點到凌晨六點的時間,到了時間要鑽入"膠囊"並被空間釋放出來的藥物催眠四十個小時,這得需要多麼強大的一個膀胱?什麼意識主宰他們會乖乖進入所謂的"膠囊"?北京城外的司機可以目睹全部的摺疊過程,老刀們爲何不可以用八小時以外的四十小時時間到城外打工賺錢?諸如此類的漏洞,都無法細細推敲。

也粗略看過劉慈欣的《三體》,感覺科幻小說應該是那樣的,有科幻的樹幹,更有科幻的枝椏,能在讀者腦中結出豐滿的科幻果實,最後可以細細咀嚼一番,但此篇沒有!

北京摺疊讀後感2

其實剛開始讀這本書有一種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的.,或是因有選擇恐懼症的我最近實在不知道讀什麼好,便嘗試去看看。

之前雖然經常看小說,但類似於這種科幻小說是少之又少的,可能是老覺得科幻小說會有太多關於科技發明的說法,便不願去接觸,《北京摺疊》是一本在我意料之外的科幻小說,一方面是從科幻來說,打破了我對科幻小說一貫的粗鄙看法,另一方面從小說來看,這裏好像沒有明確的褒貶,它似是在描繪這個無可奈何卻又殘酷的北京城,似是在訴說這些形態各異的北京人,但好像沒有一個明確對任何人的情感態度,有一種本該如此的感覺,當我讀完這本小說的時候,我腦子想的是:是啊,如今的北京城,好像就是這樣的,如今的北京人,好像就是這樣的,北京應該就是這樣才叫北京的。對於這本書的第一個評價是,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沒有對錯的小說。以上都是一些略顯空白的概說,下面想詳細談談對這本書的內容及感受。

摺疊城市分爲三層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大地的第一面第一空間的五百人享用二十四小時,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的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不同的是,第二空間是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而第三空間是從夜晚十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看似不公的時間分配原則,我們說是命運不公,或是說命中註定,看似無奈看似殘酷,實際上或許是自己最後的選擇的結果。

第三空間:老刀。小說的主人公是底層勞工的代表。他的工作是垃圾處理,生活中充斥着骯髒與黴氣。小說剛開始就提到他去第二空間的理由:爲了金錢(供養女上幼兒園)。“他第一次到第二空間,他並不緊張,唯一擔心的是身上腐敗的氣味”“他討厭自己,可是他想把紙幣抓牢。爲了幫人隱瞞真相,他抓住了”。可是貧窮地卑微是誰的錯呢,我不想說自私這樣的聖母理論,我更想直面這無可奈何的社會問題:教育不均、貧富差距過大、底層貧民工作環境得不到保障。這沒什麼對錯之分,能做的只能儘可能地最小化,因爲生活本身就是存在對比區分才所以爲社會,而北京,更應如此。第二空間:秦天。代表第二空間奮鬥的青年形象。秦天是研究生,有機會去第一空間實習,一個月實習工資十萬左右。就像我們現在的狀態,在模糊地觸碰着現實,但同樣奮力一搏着。還有秦天依言的愛情推動了小說情節發展——讓老刀送求婚信物。而現實卻打破了青年想象中的愛情,最後還是敗給了物質。故事中的秦昊並不知情,而我想這是另外一種成長吧,只能接受的成長,但我相信未來會更好的,奮鬥的青年,無論愛情,無論物質。第一空間:依言和白髮老人。第一空間代表着頂層統治者。依言是老刀來到第一空間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空間出生長大而在第一空間工作的老葛。他作爲這類人羣的代表,書中說到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環境能夠改造和塑造人。正是因爲這樣,揭示出老葛晉升第一空間的原因,才能夠表現出環境對人的影響。我相信命運但同樣會抵抗命運,生活總要奮鬥和抱有希望,你的選擇在哪你就將會抵達哪,到底是命運選擇了你,還你選擇了命運,源於自己。而北京是尋找自己的故事。

這本書講的時100年後的虛幻科教時代,而折射的是當代北京的現實世界。在這個告訴運轉折疊的北京城,各式各樣,各種各類的人,都在爲了現在的生活,未來的生活,現實的生活,想象的生活,奮鬥着……很多人都說,北京,是一個充滿可能和機會的城市,也是充滿現實挑戰和人性殘酷的城市,命運直抵胸膛。“回想這四十八小時的全部經歷,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晚老葛說過的話。他覺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許真相,因而見到命運的輪廓。可是那輪廓太遠,太冷靜,太遙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一切有什麼意義,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卻不能改變,又有什麼意義。他連看都還無法看清,命運對他就像偶爾顯出形狀的雲朵,倏忽之間又看不到了。他知道自己仍然是數字。在5128萬這個數字中,他只是最普通的一個。如果偏生是那128萬中的一個,還會被四捨五入,就像從來沒存在過,連塵土都不算。他抓住地上的草。”——而我們在抓住些什麼呢?

北京摺疊讀後感3

雨果獎又火了一本書,好多人說這是中國科幻小說的崛起,但是最近這幾天感覺網上的聲音變得不怎麼好聽了,所以纔想寫這篇。有劇透,正在看或者打算看的朋友慎看。

這本書我覺得最大的一個槽點和諷刺點是:作者郝景芳居然是有經濟學背景的,如果她沒有,大約也就罷了,但是她居然有,那裏面的一個低級錯誤就不能忍了。這本書對經濟學有一個論點,就是機器自動化會帶來大批量的失業,而爲了讓人們不失業,所以只能壓縮他們的生存時間,並且不允許代替人工。這個觀點簡直讓我快笑死啊,舉幾個近現代中國的例子:紡織廠女工下崗後稍作培訓就可以當飯店服務員;曾有個年代司機比縣委書記賺得多,但考駕照的速度遠比汽車增長速度快,趕馬車的很快就學會開汽車;財務軟件出現後,並沒有使大量會計失業,原先會打算盤的也很快學會了打鍵盤。

自動化的發展進程不會導致人力的失業,反而會促進人工技能的發展。歐洲現在爲了保住失業率,所以減少了工作的時間,那是因爲他們已經走過了漫長的發展路線啊!就好像美國總要求印度和中國減少燃煤,什麼混蛋邏輯,美國發展的時候燃煤比我們兇多了好嗎,現在你們不擔任這些又髒又累的活了,你們開始從輕工業和科技方向發展了,還不讓我們這些發展中國家走你們的老路了嗎?一邊享受着我們帶來的廉價商品,一邊還譴責我們污染太多,不是矛盾嗎?這是發展的必經之路啊,等到中國發展到一定階段,會有兩種現象:一是人口不會再快速增長了(現在已經有這種趨勢了啊,即使開放二胎);二是我們的勞動時間會大幅度減少。我們現在就是《雪國列車》裏面人肉的永動機啊,等快速發展過去,我們也會進行高質量的短時間的工作模式。

至於有人從中看到什麼社會分級的現象,我想說我們還用從科幻小說裏面看社會分級嗎?我們現實生活就是如此,這個是沒辦法的事情。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的完全不是社會層級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因爲我沒看到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人對第三世界的壓榨,反而他們很有禮貌,並且在爲第三世界的人謀劃。譬如那個白頭髮的不允許垃圾處理自動化,怕他們失業;譬如老刀受傷之後,第二世界的那個委託人還給他處理傷口,並且讓他洗澡什麼的。

沒有任何的歧視和壓榨,甚至沒有輕視,我覺得我們現實的世界都做不到這麼好的。那麼作者的意圖到底是什麼呢,就是通過一件送信的小事,描述一個科幻的世界,表達一份親情(因爲老刀那麼努力,是爲了一個撿來的娃),就是如此。並且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世界,因爲每個人都沒有壞心眼。讓老刀送信的人讓他洗了熱水澡,先給他打了定金,而委託的任務不過就是去給心愛的人送一封信;收信的那個女的,雖然有些小心思,想瞞着第二世界的那個男生,但是也是怕傷害;老葛不用說,從第三世界上來,對老刀照顧;那個白頭髮管事的,怕第三世界的人失業,不肯使用自動化垃圾處理,等等。雖然等級鮮明,但是沒有衝突。如果不是想給自己撿來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老刀對自己的生活也並不是不滿意的。說句實話,在北京打工那些人,已經比在老家的人好太多了,你看他們衣衫襤褸的,住的環境很差,但是他們可能在家裏蓋着大房子,很風光。否則爲什麼有人前赴後繼地奔向北京呢。人啊,從來都不能縱向對比的,你天天總和王健林比,那你也得能實現那一個億的小目標吧。

書的構思很好,以小見大,喜歡這種簡單的小故事。文筆一般,還需雕琢。但是也不必像網友那麼苛刻,罵的一文不值。國外與我們看重的點不同,就好像《魔獸》在美國被罵得狗血淋頭,但是在中國卻被熱捧一樣。你不一定多牛逼,人家也不一定是瞎,總有你看不到的精華。雖然我也承認《三體》的格局要大很多,文字和整體性也優秀很多,但是《北京摺疊》畢竟獲獎了,說明簡單的小故事也有震撼的力量。爲什麼自己國家的作品獲獎了不引以爲傲還要進行批判打壓呢,這還是一羣讀書的人做出來的事,這纔是讓我覺得震驚和無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