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餘華經典著作《活着》的讀後感

讀後感1.38W

餘華經典著作《活着》的讀後感

餘華經典著作《活着》的讀後感範文1

餘華的《活着》這本書是通過同事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同事對我說這本書是一本描寫死亡的書,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所以,我也就一直未看這本書,直到前天看到華商報連載餘華的《兄弟》,而且當天看到許多報紙都提到《活着》這本書,突然想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歎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徐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氣恨而亡。窮困之中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爲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爲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踊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溼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接二連三地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書中有幾個場景讓我覺得很感動,至今想起仍感悲涼。第一個場景是福貴爲生活所迫把啞巴女兒鳳霞送人後,鳳霞自己跑回家的事情。福貴雖不忍,仍是堅持把鳳霞送回那戶人家那去。那一路走得不僅讓福貴難受,我心裏也很難受。鳳霞是個啞巴,她心裏怎麼想我無法從他們的語言中得知,可是作者在這裏描寫的父女之間的動作表現充分的表達了父親的不忍和女兒的不捨。其實很多時候文章催淚不一定要那種浩大的抱頭痛哭的場面,只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竟能表現的淋漓盡致。"鳳霞是個好孩子,到了那時候也沒哭,只是睜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臉,她也伸過手來摸我的臉。她的手在我臉上一摸,我再也不願意送她回到那戶人家去了。背起鳳霞就往回走,鳳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緊緊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帶她回家了。"就是這樣一個摸臉的動作,徹底的打動了福貴的心,也打開了讀者心靈的缺口。這個場景在我腦海中深深的定格了。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樣一個場景,《活着》還稱不上悲痛的故事。我覺得全書最感人的場景應該是福貴的兒子有慶因縣長的老婆生孩子大量失血而獻血的時候抽血過多,最後結束了幼小的生命。我明白福貴看到有慶屍體的那一霎那所產生的殺人的念頭,也痛心當他發現自己的仇人就是曾經的戰友春生的那種矛盾。在那麼短的時間裏,福貴從悲痛到無奈,經歷了最孤立無援的日子。福貴強忍悲痛,每天善意的欺騙妻子家珍兒子病了。傍晚的時候騙家珍說去城裏醫院看望兒子,其實是到兒子墓前陪伴兒子至半夜。妻子終於覺察到些什麼了,那時候妻子的身體不好,福貴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兒子有慶的死亡而過去了。可是妻子比福貴想象中堅強,她可能察覺到自己快不行了,叫福貴揹她去看看兒子。福貴把妻子背到村頭,妻子說到村尾去,"福貴,你別騙我了,我知道有慶死了。"她這麼一說,我站在那裏動不了,腿也開始發軟。我的脖子上越來越溼,我知道那是家珍的眼淚,家珍說:"讓我去看看有慶吧。"我知道騙不下去,就揹着家珍往村西走,家珍低聲告訴我:"我夜夜聽着你從村西走過來,我就知道有慶死了。"我驚歎於這個女人的承受能力,要知道無論什麼時候孩子都是父母的命根兒,是父母的全部生命,尤其是女人,女人是脆弱的,可是有時候女人比男人還要堅強,尤其是作爲一個母親的時候,沒有人比女人更爲勇敢,更爲堅強偉大。

我始終沒有想到可憐的苦根竟然是活活的撐死。可憐的苦根,剛出生就沒有母親,父親在他四歲那年被板車活活夾死,剩下一個苦命的外公。與外公相依爲命的日子不長,每天被外公叫起來割草,苦根身上有着有慶的影子,填補了福貴生命中的遺憾。但是作者沒有讓幸福眷顧福貴:一次苦根病了在牀上養病,福貴心疼苦根,煮了半鍋豆子給苦根。待富貴回到家發現苦根嘴半張着,能看到裏面有兩顆還沒嚼爛的豆子。"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村裏誰家的孩子都過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難得能吃上。"其實我寧願苦根是病死的,也不希望他是撐死的。是命運,是貧窮,是什麼造成苦根的死亡?諷刺啊,這樣的一個命運的諷刺竟然從一個孩子的身上表現出來,在這個情節的安排上可以說作者對苦根是十分殘忍。既然苦根的出生已經奪走或者說代替了鳳霞的位置,那麼至少也應該讓苦根完成他的使命——陪伴福貴這個可憐的命運的玩伴。苦根撐死這個悲劇讓福貴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再次受到重創,也是最後一次的重創,從此以後福貴的生活的情感再也不會有致命的打擊了,因爲所有的親人都已經離他而去了,活着的福貴只是一種形式,一個例行公事了。

這本書,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可是在那麼多死裏面,讓我們看到了活着的艱難,活着的困惑,面對那麼多人的死亡,讓我們理解了活着的可貴,活着的必要,在衆多親人的死亡面前,讓我們堅持活着的毅力和信心。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隨時可能離開我們充滿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剛強,隨時抵抗着命運的捉弄與嘲笑。死了就是死了,這的確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事實。但是活着的終究是活着。餘華在書中說"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務所活着".

餘華經典著作《活着》的讀後感範文2

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說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只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了感嘆一番也就丟下了。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了餘華寫的小說《活着》,《活着》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着作者平實的敘述中,經歷着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_娼,賭博生生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個窮光蛋。這期間,他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後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了佃戶,也許勞動是能改變一個人,不,應該說是生活,爲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標。用書中的話說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反到踏實了。他想着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面對解放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着的理由吧。只是現在想想,如果那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了俘虜選擇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說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裏的人爲了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了。有慶嘴脣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說:'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

看到這裏真是說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怎麼會如此荒唐怎麼會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麼樣的人心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沉重吧。

回頭看我們的主人公,他活着,因爲家珍。兒子有慶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隨時會跟了有慶而去,想着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着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然是個偏頭,卻是個極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着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着。苦根,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讓人心疼。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徐福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歲,發着高燒,幫着徐福貴在地裏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

《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說: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餘華經典著作《活着》的讀後感範文3

一本好書是怎樣的?很簡單,凡是讓你動之以真情的書便是好書。那種書像擁有魔法,揮動仙棒,讓你心中充滿了激情,久久迴盪,而後留下一種感動,或喜或悲。這就是好書的魔力,他能賦予你力量,或影響人生路,或改變價值觀……而《活着》就是這幺一本好書……

——題記

一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所以,人們都珍惜着。生命是一個過程,譬如畫畫,如何用色彩將一張白紙變得美麗;譬如寫作,如何用字符將一個故事表達;譬如唱歌,如何用音樂將文字吟唱……生命的意義,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果,而是過程。這個過程叫做活着,那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付出了什幺,又得到了什幺?我們不斷昇華自我,又爲了什幺?回答是我們付出了努力、汗水……得到了生命的延續,我們昇華自我,爲了生命的精彩。總而言之,我們無論做什幺,都是爲了活着。

那幺活着又是爲了什幺?財富?知識?親人?都不是,我覺得,活着就是爲了活着,很純粹,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有人說: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似乎是對的,所以纔有謊言,纔有人不斷編寫結局完美的故事。或許那個放羊的孩子並沒有錯,或許牛郎一直挑着孩子在銀河的一端等待和織女相會。曾經,我是這幺認爲的。

但餘華筆下的福貴告訴我,人是可以揹負着殘酷的真實,活着。

覺得憂鬱是個美麗的詞,絕望是個現實的詞。但,《活着》告訴我,人可以爲活着而憂慮並思考着,而不是花費時間走到落葉堆裏去憂鬱;人可以將生命走到盡頭,但在盡頭等着的決不是絕望,也許是世外桃源也說不定。換言之,絕望在世上是個美麗的修飾詞,但並不是以一種真實存在的!

進入福貴的世界,前半個世紀是光鮮亮麗的,漫天飄蕩着自由與不羈,是如此愜意,若是我,恐怕也難以逃脫沉溺的命運。世界本來就這麼現實,這麼殘酷,對與錯,不再單純,而是由社會背景決定。在決定命運的賭局時,龍二的狡詐,也許並沒有錯,只是爲了在那個動盪的社會生存,是爲了活着。福貴的單純,反而是他致命的錯,世間的險惡,豈是他這個悠居深宅大院的少爺清楚的?

從賭博輸的那天起,福貴便成了一介草民,似乎有點天子被貶爲庶民的感覺,反正,從前的房子是他人的,從前的田地是他人的,從前的好友也形同陌路了,彷彿全世界在一夜之間翻了個個。福貴年邁的爹,不知是否是受不了這個打擊,死了。我想他爹較後來的人來說應該是幸運的,畢竟沒受那麼多的苦。爹死了,可生活還得走下去,我不知道福貴是以怎樣的心情去向龍二借租原本是自己的田,但我想一定不會好受。從此,福貴拿起了陌生的鋤頭,開始農作。

福貴他娘,一把年紀,還必須開始學習如何過生活,禍不單行,最終還是病了。福貴進城爲她請大夫,卻被抓去當兵。經過許多波折,福貴終於回到家,他娘在他走後過了兩個多月,死了。女兒鳳霞也在一場大病中成了啞巴。兒子有慶也早已出生了,卻不認識自己。心情或喜或悲,具體只有福貴自己清楚。然而在那個大動盪的時代,磨難並不單單發生在福貴身上,詐騙福貴家產的龍二被認定爲大地主,被抓了,他在被抓時,不斷喊着,"福貴,我是替你死的!"

這也應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

不幸,還遠遠沒有停止。福貴說他的兩個孩子都是爲生孩子死的,有慶是爲了別人生孩子而死,而鳳霞則是自己生孩子,他倆都是苦命的孩子。接下來的是鳳霞的丈夫,在工作時出了意外。最後是鳳霞的孩子——苦根,吃豆子撐死的。

所有的親人都走了,只剩福貴一個。難以想象,他是怎樣用自己的雙手捧着一把一把的黃土,將親人掩埋。更難以想象的是這個人,居然還有勇氣,繼續走人生路,繼續活着。不可思議!

這是命,福貴的命,註定是要這樣的。福貴沒有背棄他的命運,而是決定和命運做朋友,和他同生死,共命運,哪怕是在如斯困苦田地。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背棄命運,即放棄生的希望,放棄好不容易纔得來的生命。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既然你的父母將你帶到了這個世上,就肯定希望你能好好活下去。人,活着,不單單是爲自己而活,還爲別人的希望而活,活得出色,活得漂亮。

人只有一次生命,即使擁有第二次,那也不再是原先的自己了。生的寶貴在於他只有一次機會,不能反悔,如時間般,過去了,就無法挽回,我們只能興嘆一句,好好珍惜接下來的所有,珍惜活着時的每一分鐘,每一秒,直至死亡

有人說,生的價值,要在你死去時纔看的到。當你看見你的肉體,躺在冰冷的棺木之中,請不要害怕地立即離去,請你花費一些時間,數數別人爲你而流的如珍珠般寶貴的淚水,那是你生的價值,是你所擁有的希望,很美好,很純淨,感覺上,像冬天裏的雪花。

我並不否認奧斯特洛夫斯基對生的看法,只是我認爲,活着就是活着,只求無愧於天地,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憑着一顆赤誠之心,或爲國,或爲民,或爲自己。活着就是要昂首挺胸,不是畏首畏尾。不但,要靠別人的希望而活,也要讓自己成爲值得別人依靠的希望!

餘華經典著作《活着》的讀後感範文4

考慮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閱讀時間,我最近就去書店買了幾本,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着》,我之所以買這本書,是因爲我以前看過電影《活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別的震撼。一讀起來,發現這本書很有魅力。我以前,讀思想深刻的書,讀一會就會有睏倦感,但讀這本書卻沒有任何疲倦,隨時拿起,隨時就能讀下去。

讀了一半,我就去書店,又買了作者的兩本雜文集和一本小說,讀了其中幾"我們衛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閒的時候,我就站在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時候會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後來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時候,心裏突然涌上了一股悲涼,我想到自己將會一輩子看着這條大街,我突然感到沒有了前途,就在這一刻,我開始考慮起自己的一生應該怎麼辦,我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我開始寫小說了".這種感覺,我也曾經歷過。當年在一個計算機廠實習,很多同學都在那裏,工作特別的枯燥,我就這麼想過,所以,後來一有機會,我就離開了那裏。

餘華決定開始寫作以後,就鍥而不捨,終於被《北京文學》發現,還被請到北京去改稿,這件事情轟動縣城,不久,他被調到縣文化館工作,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從此,他漸漸走上專業作家的道路。

《活着》是餘華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舉成名。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還獲得許多國際大獎。

《活着》是受美國民歌《老黑奴》的啓發,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他曾經是地主家的少爺,但因爲賭博,輸掉了全部家產,然後,經歷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鍊鋼鐵、自然災害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家庭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艱難坎坷,一個個親人先後離他而去,最後,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着他。作者通過一個人自述自己苦難的一生,反映出人活着的艱辛與無奈,也反映出一種面對人生的豁達與樂觀。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在世人中間不願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裏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髒水也可以洗身。"既然髒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難又何嘗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所強調的,正是外部環境的挑戰,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讀這樣一本書,經常會被書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每次放下書,都會爲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感慨,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臘人之所以創造了"悲劇"的形式,也許正是讓人通過體驗故事中人物的苦難,來釋放人內心中壓抑的傷感,並對現實的生活更加充滿希望和熱愛。

回想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也都是如此,它們通過一個很小的切入點,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坎坷。它們不只讓我們在精神上獲得一次次洗禮,更讓我們對身邊的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甚至對人生有了一種更豁達的寬容與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閱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其實要感謝我兒子,要不是因爲教育他,我是不會讀這些書的,也不會主動去找來那麼多古典作品來試讀。反思起來,爲兒子而讀書確實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力,我也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獲得了許多意外的收穫。

在陪兒子讀書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地觀察他的成長,看到他每個階段的變化,我都會情不自禁的聯想起自己當年的一些類似經歷。年輕時一些古怪的行爲和衝動,現在看來,就是上帝在不同時期,打開了我們身上不同的開關,我們自己甚至都不清楚爲什麼。但是多年以後,當我們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爲,聽他們講他身邊同學的一些怪異事件時,我們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寬容了,淡定了。

最近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有很多感受。也許,人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過去與現實。我們都從年輕時走過來,但是,回頭看,我們並非完全理解當年自己的所做所爲,也許,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交織中,我們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質。

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雖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膚淺,但卻有着其他文藝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講故事和講道理不一樣,專門講道理的作品往往確定性很強,而故事則能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從一個故事中,讀出不同的味道和內涵。而且,偉大的作品一旦產生,就不再完全屬於作者本人。好象一個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經不完全是父母所給予的內涵,他將漸漸成爲他自己,並擁有自己的生命。

讀完《活着》,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經歷人生的一些苦難,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現實生活中的幸福與美好。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使我明白,人必須經歷幾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讀懂人生這部經典所蘊涵的真諦。

餘華經典著作《活着》的讀後感範文5

暑假裏,我在媽媽的推薦下,讀了餘華的《活着》。

小說以“我”一位旁聽者聽一位老人講述他過去經歷的形式展開,老人用平靜的口吻講述了他自己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裏吃喝嫖賭,無所顧忌的胡鬧很快讓他傾家蕩產,變成了一文不值的窮光蛋。他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但厄運總是追隨着他的腳步。他的父親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一頭栽入了糞坑;爲生病的母親到城裏買藥時,他自己被抓壯丁,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之後,終於死裏逃生,回到了家,但母親已病故;兒子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因爲一次高燒,失去了說話的能力終於長大成人卻死於了難產;妻子家珍死於軟骨病;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他親手埋葬了父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四十年後,他仍然活着!並買了一頭老牛,取名“福貴”,與它相依爲命。

看完後,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着是我,我會不會繼續活下去。想起七年級時我們學過一“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每天都在發生着災難。當災難沒有落到我們自己頭上時,作爲旁觀者,我們往往不敢設想這災難落在自己頭上怎麼辦。但事實上,一旦這種情形發生,你就必須承受,往往也就能夠承受。

在我們老家對面有一個老公公,已經風燭殘年了。每次我回老家,總能看到他一個人坐在牆角曬太陽,安靜平和。媽媽曾告訴我,這個公公苦難的一生,他的父親在他小時候被抽壯丁就再也沒有回來;他的弟弟在剛好成年時因受不了生活的痛苦上吊而死;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小兒子在一次晚自習回家時不慎掉到萬蒼國中前的溪裏淹死了;大兒子兒媳雷雨天氣時在野外割麥被電死,留給他們一個10歲的孫子;他的媽媽傷心絕望一病不起,離開了他;後來妻子也因痛風去世。兩個女兒遠嫁他人,這個公公曆經磨難,帶大了他的孫子。聽完後,我想這簡直就是現實版的《活着》,看着祥和的老公公,我肅然起敬。活着,纔是道理。活着,纔有希望。

記得中國達人秀裏的無臂鋼琴師劉偉也曾經說過“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的活”,表達了他對生命的深刻感悟。無臂的他16歲學習打字;19歲學習鋼琴,一年後通過了七級鋼琴考試;22歲挑戰吉尼斯世界記錄,一分鐘打出了233個字母,成爲世界用腳打字最快的人;23歲不僅成爲中國第一個達人,而且還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舞臺,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男孩的奇蹟。他還用雙腳敲打出來的自述傳記《活着已值得慶祝》,詮釋了精彩的活着。活着纔是硬道理,並且要有尊嚴地活着、要有價值地活着……

人生在世,活着,纔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