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高二讀後感多篇800字

讀後感7.32K

高二讀後感多篇800字

人生路漫漫,讀書不能倦。多讀知識全,生活不困難。讀書破萬卷,事業登峯巔,生意能賺錢,愛情比蜜甜。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二讀後感大全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讀後感大全1

人得骨子裏總有一種嚮往未來的精神,即使在狂熱的年代,在顛簸的歲月裏,它依然花滿枝椏,儘管不在春天。我想,它應該叫“日瓦戈精神”,因爲它所具有的堅強,執着正是日瓦戈---這位蘇聯醫生的詮釋。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於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地醫生,卻將遵循醫德,救死扶傷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戰爭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裏,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須要維護,曾經上過戰場的他,面對白軍的衝鋒,卻一直瞄準一棵枯樹射擊,博愛之心不言而喻。

誠然,命運不會因生命的渺小而放棄指引它前行,但挫折與失敗仍會不安分的掐絲,直至聚合與離散。日瓦戈的命運也亦如此。日瓦戈喪失雙親,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託尼婭生活在一起。醫學專業畢業有同託尼婭結婚,只惜此時祖國已處於鉅變之時,沙皇俄國被-,蘇維埃成立,誰能料想,隨之而來的不是和平與希望,而是戰亂與饑荒。日瓦戈一家被迫遷往西伯利亞瓦雷金諾,在那裏他又被錯誤得抓去做奴隸,囚禁在游擊隊中。一年半以後他回到住處卻發現家人已流亡國外,家也沒有了。生活在動亂時期的他並沒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棄所有的期盼。書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諾的日子裏,他每天堅持愉快地寫作。即使他一無處可逃,但每望到遠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會有光明的未來。就這樣,他爲自己贏得了兩段可貴的愛情,他反對政黨的鬥爭,反對狂熱的革命,謀求安穩的生活與永恆的和平。

《雙城記》開篇有句話“那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那是一個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個人有必須在夾縫中徘徊,掙扎,美好在善與愛總在那一瞬間閃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雖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後重新擦拭那一顆心,它依然熱忱與鮮活。日瓦戈精神經歲月的洗禮,依然不御鉛華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蘇聯作家筆下的保爾,在戰爭面前,保爾與日瓦戈一樣,想戰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負重任,爲祖國的和平奮鬥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偉大的。有一種追尋未來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種生命,即使脆弱,也會擲地有聲。

高二讀後感大全2

以前很少讀外國小說,或許是因爲篇幅太長,情節發展又很慢。但有一本書讓我打破了對外國着作原有的想法,它留給我的已超越它的結構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細緻的思考,思考着人世的虛浮和人性的僞善與本真會有怎麼樣的碰撞,爲什麼會有這種碰撞。一部真正好的小說就是在故事背後揭示美與醜,黑與白的同時,讓讀者挖掘什麼是人性的光點。

這部小說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20世紀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菲茨傑拉德的代表作。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將他視爲“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個看清自己位置的一個標誌。”相信《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無外乎如此。

小說的主人公是蓋茨比,作者通過蓋茨比的鄰居尼克的視角演繹他的經歷與最後的沉淪。蓋茨比在很久之前愛上自己的遠房表妹黛西,在一次宴會上他與黛西重逢,此時的他已家財萬貫,從前因爲窮酸而未與黛西在一起的傷疤終於癒合,他們又一次墜入愛河。然而此時的黛西已結婚生子,在其丈夫的阻擾下,兩人的關係再次僵局。蓋茨比一直是一個忠於愛情的人,他對黛西的愛是真正的至死不渝,可惜在他生命結束的那一刻,黛西仍未回頭。

蓋茨比的生命就此終結,但人們對他的思考從未停止。作者筆下的蓋茨比是個深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繼承萬貫家產,遊歷四方,甚至還有人說他曾殺過人,但他見到黛西的時候也會緊張得像個孩子,有着天真、單純的一面。在別人熱鬧的時候,他總是孤身一人冷眼旁觀,超然於一切俗世的喧囂之上。爲什麼這樣的人最終卻被人遺忘?只能說人在社會中是渺小的,渺小到瞳孔再清澈也會被人看做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或許作者生活的就是這麼一個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時代,用老舍的話就是“不給好人留出路”。蓋茨比是可悲的,他將愛獻給了一個拜金,被時代腐化的女人,他並沒有發現有時愛恨離愁並沒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被人無情的背離。

縱然作者是心有酸楚得寫的,但我相信他並沒有抹去光明。蓋茨比雖然悲劇,但他的純真與熱情一如往日,在我們這個時代正需要這種正能量,或許這部小說折射現實的背後渴望人們像在仲夏夜看細水長流那樣的樸實,若人世皆爲此人,相信黑暗永遠不會降臨。

高二讀後感大全3

《雷雨》節選讀後感

我想周樸園對魯侍萍沒有感情。當年爲了娶一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周樸園明知魯侍萍不可能在呆在周家卻沒有說一句話。如果說當時的周樸園迫於家庭的壓力和封建制度的壓力二無可奈何,不得不幹魯侍萍離開,那麼三十年後的周樸園更加印證了他對魯侍萍沒有半分真情實意。

在他認出魯侍萍之前,魯侍萍問他說:“姥爺願意幫幫他麼?”周樸園只是說“讓我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對魯侍萍有感情,怎麼會在聽了侍萍的悲慘遭遇之後只是淡淡的說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對侍萍心存懷念和愧疚,難道不應該萬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侍萍麼?如果說這還是周樸園的剋制和隱忍,那在他認出魯侍萍的時候,全無久別重逢後的喜悅甚至仔細端詳侍萍這樣本能的動作都沒有。有的只是戒備,只是一句嚴厲的質問,也許他那一刻顧念的只是自己的名聲和利益。做到如此絕情還能說周樸園是在剋制自己嗎?如果他對侍萍還有感情,爲什麼他連三十年前的死都不願侍萍提?。我想這並不是他對侍萍心有愧疚,而是他急於抹去自己年少輕狂時留下的污點。後來他居然急於打發侍萍離開。“以後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到周家來。”這表現出他急於撇清和侍萍的關係。到最後他也可笑地想用錢解決他們之間恩怨。這些都可以看出他對侍萍沒有半分真情實意。

當然,不可否認,周樸園的確在懷念着。

他留着侍萍的相片、她喜歡的傢俱,還保留着她的生活習慣。堅持了三十年實屬不易。這一切似乎在無言的告訴所有人周樸園還在還念着魯侍萍,似乎還在證實着周樸園對她念念不忘。但我覺得這更像是周樸園在懷戀自己未能得到的東西,這更像是周樸園貪戀的表現。人總在覬覦。心理學上有一種“契可尼效應”——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覺得好。這種效應放在周樸園身上何嘗不是一樣。他懷戀的只是他無法再得到的,只是他和她無疾而終的愛情。所以所有的人都以爲周樸園對魯侍萍還有感情,也許周樸園自己也這樣以爲。其實魯侍萍只是他這種未得到的貪戀的寄託。

可能三十年前他對她的確是真情實意,但他可能爲這愛活一瞬,絕不可能是一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畢竟,人首先要愛自己。

高二讀後感大全4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那麼,有一天你一定會認爲這是正確的。”——喬布斯

17歲時,喬布斯讀到一則格言:“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這對喬布斯影響深遠,在接下來的的33年裏,他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要做些什麼?”每當他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喬布斯就知道他必須有所改變了。

在喬布斯眼裏,生命有限,時間有限,可事業無限,這種矛盾恰如一場戰鬥。這個偏執的信念,強烈的危機感與緊迫感培養了喬布斯時不待我的創新精神,幫助他戰勝疾病、死亡和挫折,創造了IT行業一個又一個的神話,更激勵着他在創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強烈的緊迫感是史蒂夫喬布斯成功的要訣,也是我閱讀《喬布斯傳》的心得。“誰對時間越吝嗇,時間對誰就越慷慨”,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經歷給予我的啓示是:人的生命長度也許是不能控制的,但生命的“寬度”則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們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生活在競爭激烈的21世紀,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不斷增強緊迫感,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緊緊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唯有這樣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自己的優勢。

《左傳》有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危險令人緊張,緊張令人感到生命力”。居安思危,才能明白自己的差距,明確自己的責任,明察面臨的困難,不敢鬆弛懈怠,保持旺盛的工作學習狀態,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自己的目標。

同學們,已經失去的時間不會再來,珍惜它,它卻會帶給你成功。反之,你將會爲虛度光陰,浪費精力而懊悔。喬布斯雖然只活了56歲,上帝給他的時間是很短的,他卻在這短短的生命歷程裏給世人留下了:用iPod-了音樂,用iPhone-了手機,用iPad和iMac-了電腦。

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虛度年華而悔恨。

高二讀後感大全5

一世浮塵,一生煙雨。隨生命的逝去而隨之飄落,這一輩子的喜、怒、哀、樂,卻只得隨心靈一同隕落,那乾枯的心曾極力的訴說。但無人能懂,無人能安撫那痛苦的心。

人生一世,也許只有在生命凋零或接近凋零的時候,才能明白這一生最主要的是什麼吧!有人極力去追求金錢、名譽,而有人卻極力去追求自由,擁有金錢的人,不一定真正快樂,有樂趣的人也不一定擁有金錢,但他們各自樂衷於此,是天性之別?但又怎麼有人爲此鬱鬱而終?

動物在政治中是被定爲沒有思想的東西,有思想的只有人類。我們以其博愛的胸懷也爲了彌補前輩們犯下的過錯:統計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對其中的弱勢羣體給與廣泛的關注、愛撫,把他們接出原始的被污染的家鄉,放入人類臆造的天堂般的牢房,每日讓無數的人與之歡樂,除了自由、衣、食、住、行。樣樣皆全,真可謂是“富翁級”,但是它真的自由嗎?

它老了,背對所有來和它玩兒的人,人們扔它的石子,他不在拾了,人們粘它的泡泡糖,它也不再從身上拿下了,人們的興趣被大大減損,它也將自己推向了黑暗的深淵。在子午時刻,人們都走了,只有它自己時,它所思索的一生是什麼?它所回憶的一生又是什麼?最佔據它那心靈的恐怕是那由銀變黃的“柵欄”吧!我們說我們有思想,卻怎麼沒有察覺它那“天性”的變化?我們說它沒思想它卻爲什麼做出如此“理智”的事?也許,許多時真的是我們自身太過強大了吧!不,不是強大,是渺小,對!我們渺小到無法主宰自然,那和藹的表情,更無法給予生氣的她消氣的良藥,我們只是自以爲偉大,自以爲自己在努力地做着有用功。對,這的確是有用功,但是,沒有看透病根在何處,做再多有用功又有什麼用?

我們幫助動物中的弱勢羣體並沒有錯,錯的只是我們沒有看到本質罷了。如果真想拯救動物界,拯救自然界,拯救我們人類自己,那就還動物們一個天然的家,讓它們像它們的祖先那樣生活,那樣即使是貧民,它們也會快樂,因爲它們不會向人一樣被金錢迷住雙眼(在黑暗中四處亂撞,當腰包鼓了,也頭破血流了).它們纔是現在地球上僅存的純潔!

一世浮塵,一生煙雨,隨生命的逝去而隨之飄落,它們走了,就留那“事蹟”千人傳唱,萬人訴說吧!

也許它們的確沒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