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愛讀後感(整理12篇)

讀後感2.37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2篇《愛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愛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愛讀後感(整理12篇)

篇一:《愛》讀後感

我看了一篇《愛地球》的童謠,這篇童謠寫得很好。

童謠中的“你愛獸,我愛鳥“和“你栽樹,我種草”寫出了人們愛地球環境所採取的行動。而“地球媽媽咧嘴笑”和“地球媽媽直誇好”說明了保護好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地球媽媽才高興。這篇童謠告訴我們保護環境,愛地球,才能使地球變得更美。

這讓我聯想到生活中,一個小細節就能破壞環境。隨手扔一個塑料袋,一年下來就有三百多個,而塑料袋的降解至少要四五十年,那要佔用多少土地啊。再如,吸收廢氣,排出氧氣的樹木,正日漸減少,被人類肆意砍伐,儘管我也覺得這些還是需要的,比如造紙、造筆、傢俱等,但砍伐無度,太影響環境了。

還有,早上有些鍛鍊的人踏進西湖邊的草坪裏,手抓着樹枝,把腳提起盪來盪去。我覺得,運動是好的,但這種方式不好,樹枝承受不了這麼大的重量,有些地方都磨平了,有些樹枝已斷裂。草坪外白紙黑字地寫着:“請勿踏入”。真不知道那些人是不識字,還是明知故犯。

如果再這麼發展下去,樹葉變得枯黃,不斷掉落,草坪露出黃土,風一刮,到處塵土飛揚,積少成多,沙塵暴離人們的家園越來越近了。

我希望不要這樣,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保護好我們的家園――地球。

篇二:《愛》讀後感

今天,我讀完了趙靜寫的“超級無敵的愛”,書裏的人物蔡波波爲了完成老師佈置的調查任務,把爸爸媽媽的不節約用水的習慣都記錄下來,她先去調查媽媽的習慣再去調查媽媽的習慣。第二天同學們說她是爲了表現自己,她不能這樣出賣爸爸媽媽,還說她“大義滅親”。

蔡波波沒想到會這樣,她的心都快要碎了。

一大早她媽媽就興高采烈的跑進衛生間,把水放得嘩嘩響,還問蔡波波她漂亮不漂亮。蔡波波不理她,覺得自己像媽媽手中的木偶人。後來她媽媽的朋友梅阿姨來了,她的兒子只有四歲多,蔡波波的媽媽叫蔡波波和小弟弟玩去,自己跟梅阿姨說話,梅阿姨說:“哇,現在蔡波波都長這麼大了,我記得上次她一歲多的時候我去抱她,她還在我身上撒了泡尿呢!”然後大家都笑起來,只有蔡波波沒笑。

後來梅阿姨才意識到她說的那句話讓蔡波波出醜,就趕緊換了上話題。

梅阿姨說:“呵呵,一轉眼都長這麼大了,真懂事,好乖巧啊。”後來梅阿姨走了…

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很多,如:不能爲了表現自己而去出賣別人;要學會關愛別人。

篇三:《愛》讀後感

世上最淳樸的是什麼?世上最溫馨的是什麼?親情。世上最溫暖的地方哪兒?家。

是啊,一個家只要有了親情有了愛,便能克服一切困難。但事實並未如此。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在一所民房裏,前後藏了300多名受傷或被日軍追捕的抗聯戰士!但是,經過了那次很少有人知道真相的事件後,便很少再有抗聯戰士來躲在此處。直到‘文革’時。他即將被處死時,一位當年躲在此處的戰士前來講述真相時,大家才瞭解到當時他的內心是經過了多久的猶豫多大的痛苦才做出來的……

“房子的主人是一個極普通的中年人,姓李。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那些在這藏過身的人都叫他爸爸。許多次,在鬼子面前,這位老爸爸都不顧自己的安危保護着那些孩子。甚至有一次,鬼子用刀砍下了他妻子的頭,他都沒有說出抗聯戰士的藏身之處。”可是,這樣的人,又是爲什麼會遭受着人們的鄙夷和唾棄呢?“因爲有一次,他出賣了兩個抗聯戰士,致使那兩人慘遭鬼子殺害。

那一天,鬼子包圍了這所房子。當時,房子中藏了14個人,夾壁牆藏着十二個人,還有兩個藏在壁櫃的夾層裏。鬼子沒搜到抗聯戰士,惱羞成怒,便下令要燒房子。老爸爸聽後,突然說:‘不要燒房子,那是我祖上留下的,燒了,我就沒有家了,我告訴你們藏在哪兒!’老爸爸將他們帶到了壁櫃前,鬼子很快將他們搜出來,砍了他們的頭。自始至終,那兩個戰士沒說一句話。鬼子走了,那十二個人從夾壁牆裏出來,紛紛說他的不是。從此,再也沒有抗聯戰士來他這裏避難,那是老爸爸最後一次參加抗聯。直到最後,一位當年躲在此處的戰士前來講述真相,那一次,他出賣的兩個戰士是他的親生兒子!”

是的,這裏是真正的家,因爲,有這樣一所房子,因爲,有那樣一種崇高的愛!

今天我們再讀這篇文章,會有何感想呢?這樣的博愛又如何去報答呢?

篇四:《愛》讀後感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讓自己感動而無以忘懷的書:《無聲的愛》。文中的啞橋是個被遺棄的小孩,天生聾啞,在屈老仙人的幫助下,他懂得用手語交流,待人謙和,與同齡人邱菊花成爲朋友,在總爲小事插嘴的討厭鄰居金嫂撲火,搶救錢財時不幸受傷;爲別人送親自採的姜木子。他用愛幫助人,用行動保護每個人。

讀到這兒,再想想自己,便十分羞愧,我會像啞橋般待人友善嗎?我聽過一個故事:曾經有個窮苦的女孩,她只有一頂帽子一個麪包一件外套一條打補丁的裙子。她每遇到一個苦孩子就把東西分給他,最後她只有一條裙子了,凍得蹲在地上,她的誠意感動了上天,她便成了一位富人。 生活中多少人是“慈善家",又有多少人是"受困者",有人掉進"泥潭",你是該在看熱鬧,還是該扶他一把呢? 我來回答:扶!如果你幫了他,以後你有困難他也會幫你,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嘛! 如果每個人都有愛,世界就沒有戰爭、沒有眼淚、沒有悲傷,只有和平、笑容和幸福。

在讀《無聲的愛》時,我彷彿置身於故事之中,在啞橋被誤會時,我爲他打報不平;在啞橋開心時,我也會有滿足感;在啞橋唯一的親人屈老仙人去世後,我悲傷、痛苦。。總之,我好似與書融爲一體,我敬佩屈老仙人那種"只爲人看病,不求他人財”的精神,我愛書中的好人:啞橋、菊花、邱餈粑、邱繡花也希望對好人有偏見的人能改邪歸正,如:金嫂這個斤斤計較的人。

“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我哼着《愛的奉獻》回憶起那本美好的《無聲的愛》

篇五:《愛》讀後感

父愛如山,母愛似水,父母的愛如同我們人生道路上的避風港,不管何時遇到了困難,挫折,都能在這避風港中得到安慰。今天,我讀了一篇感人的文章――《超越生命的愛》,這篇文章使我頗有感受。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位13歲的女孩和她的母親在感情上出現了分裂,母親不管怎樣爲她忙碌,也不能使她快樂起來。20xx年2月,她們去雪山上滑雪,由於缺乏經驗,偏離了滑雪道迷了路,這時又遇到了可怕的雪崩,她們在雪山上掙扎了兩天兩夜,終於,女兒因爲體力不支暈倒。等到醒來時,才發現自己在醫院裏,而母親已經去世了。原來,母親爲了救她,割斷了自己的動脈,在雪地裏艱難爬行,染紅了一大片雪,終於使直升機發現了目標,救了她。

這篇文章使我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爲了女兒生命的延續,她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刻,她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把自己的女兒救出來,護送到安全地帶。而在這樣一個荒無人煙的雪崩地帶,這樣的希望該是多麼渺茫,但是,這位母親並沒有放棄任何一線希望,儘管母女二人曾經出現過感情上的裂痕,但母親對女兒的愛,卻一如既往。這使我聯想到了我的母親,她愛嘮叨,但也是爲我好,颳風時,她提醒我多加點衣服,下雨時,她提醒我上學記得帶傘,有時,我也會不耐煩,但母親總是在背後默默地愛着我,爲我奉獻着。學走路時,母親不厭其煩的叮囑我要小心;牙牙學語時,母親耐心地教我識拼音,認字;我上學了,母親每天早上爲我係紅領巾,收拾衣服……在這裏,我要對天底下所有的母親說:謝謝你們,給了我們茁長成長的環境,給了我們物質上的一切,精神上的安慰……謝謝你們!

冰心奶奶說過:“世界上若沒有了女人,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是啊,這世界正是因爲有了母親,有了母愛,纔會變得這麼美好,這麼多姿多彩!

篇六:《愛》讀後感

剛上高三,《與愛同行》這本書就跟平時的書籍一樣被髮了下來。我本來以爲這本書並沒有什麼特別平時看看就行,翻了幾頁後,裏面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讓我繼續看了下去。當我看完它時,才真正感慨愛原來無處不在,愛原來一直陪伴着我。

這本書裏所講的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無欺,每一個主人公都是滿懷着愛,去幫助、去報答、去關心,這些愛是無盡的,無法用語言描述的。這些愛值得我們所敬仰。

愛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有的愛只是曇花一現,有的愛可能是一生一世,有的愛只是默默;有的愛可能是清晰可見;有的愛只是虛渺,有的愛可能是大無邊的......

有些愛是素不相識的兩個人,從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習慣還有不同的社會,但一方有難,另一方就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些都是無需理由的。

是理解,是包容,是接納,因爲有愛,你願意去理解包容他,你願意去關心他,你願意去幫助他改變得更好。

愛的方式多樣,那就要看我們如何去傳遞。被愛的人如春,有愛的人如夏。

有一次,我乘公交車回家,車上有很多人,很擠,但我卻搶到了一個坐位(我心裏暗自高興着)。我拿出Mp3,聽着音樂,好像周圍什麼事都與我無關。忽然,一個急剎車,車子狠狠地抖動了一下,使我的腦袋撞到了前一個車背上,這才使我注意到在我旁邊站着一個抱着孩子的婦女,剛纔那個急剎車使她差一點滑倒,我的心中產生一個念頭:把這個位子讓給這位婦女。但是,這車上這麼擠,站着可不是很難受嗎?忽然又一個急剎車,這位阿姨抱着孩子撲在我身上。我毅然決定了,摘下Mp3,站起身來,對那位阿姨說:“阿姨,您到我這兒來坐吧。”阿姨高興的答謝着,臉上溢出了幸福的表情。而我呢,雖然站着很不舒服,拉着扶手,手很軟,但是我的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久久沒能平息。

也許許多人都這樣認爲,自己幫助別人,自己就會付出代價,但是你何曾想過付出的代價雖然有一絲絲苦味,而收穫的滋味比蜜糖還要甜呢?

可能大家都聽說了從普通人成爲英雄的人物――文花枝。她是湖南省湘潭新天地旅社的一名導遊。20xx年8月28日下午,陝西省洛川縣境內210國道發生了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輛正前往延安的旅遊車與一輛超速改道的貨車迎面相撞,導致6人死亡,22人受傷,其中15人重傷,現場慘不忍睹!文花枝聽到了大家的呻吟聲,就不顧一切地安慰大家:“大家一定要堅持,等待救援,要活着出去!”當文花枝拼命地安慰他們時,卻不知道自己的傷比他們還重。不久,救援隊伍來了,當救援人員要先救她時,她卻請求先救遊客。最後,遊客紛紛獲救,她卻因延誤了最佳搶救時間而必須實施左腿高位截肢,當所有的人聽到這個消息時,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她獻出了一份愛心,而得到無數人的愛心,由一個平凡的人成爲家喻戶曉的英雄,真可謂:枝折了,花兒仍然堅強!

篇七:《愛》讀後感

同學的媽媽送了我本《心靈雞湯》,裏面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尤其是那個《愛》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可敬可佩的老師,在一次車禍中不幸喪失了一條腿,走路總是要拄着柺杖,經過潮溼的地方總會滑到。他的學生們看了十分心痛。

有一次,一位有心的同學在拖地時特意留下了一塊磚那麼寬的乾地方,讓他的老師走。這是非常細微的舉動,但卻無言的表達了學生們的尊師之情。其實,學生們不只是留下了一塊磚大小的乾地,更是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了一塊磚的位置給老師。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愛的真諦:愛,不需要轟轟烈烈、不需要豪言壯語;愛,有時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子和你玩躲貓貓;愛,有時也是刻骨銘心地,它會像大樹深深紮根於你的心田;人生道路上,有愛相伴,生活會更加美好!愛,會像一根接力棒,永不停息地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着幸福快樂……

看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啊!

篇八:《愛》讀後感

這個學期,我讀了《感悟母愛》這本書,它是一本非常感人的書,有103個真情故事。在這本書裏,它可以讓我們懂得母愛是偉大無私的,爲了孩子,母親甘願付出一切。高爾基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在這103個真情故事裏,最讓我傷心、難忘的一個故事是《瘋娘》,它講述了一個瘋女子流落到一個村莊,那個村的人都笑話她,罵她,她還經常當衆大小便,每天披頭散髮,見人就傻笑。村裏有個奶奶因爲家裏很窮,兒子娶不到老婆而收留了她做兒媳,結果她還生了個兒子叫小樹。瘋娘很想抱抱小樹,可她是個瘋子,他們害怕瘋娘把陔子掉在地上。直到有一天,小樹考上了中學,娘天天走九十里山路給小樹送飯,娘在一次給小樹送飯時,發現了小樹最喜歡吃她在路上摘的野桃,於是她天天摘野桃給小樹吃,可是有一天,在給小樹摘野桃時娘不小從懸崖上摔死了,鮮血染紅了周圍的石頭。小樹傷心極了,連石頭也陪着他流淚。讀完這個故事,我已經淚流滿面,緊緊地抱着媽媽,這就是媽媽對孩子的愛,即使她神志不清,也是清醒的。

除了這些之外,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故事很感人。

我終於懂得了,媽媽的愛就像一件溫暖的外衣,時時溫暖着我,保護着我;媽媽的愛就像一把伴傘,時時爲你遮風擋雨。

篇九:張愛玲《愛》讀後感

張愛玲說,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愛情動人,亦傷人。是牽掛,亦是負累。會欣喜,亦會悲憂。有收穫,亦有缺憾。

讀了《愛》我忽然意識到,喜歡懷念過去的人其實未必是因爲“過去的已經過去”才更加的懷念,也或許是因爲心裏有着對曾經美好的嚮往。念舊並不是渺小的沙,也許也並沒有大到關乎人的`道德品性,但是過去的一切無一不需要經歷時間的積蓄和沉積。如果缺少了這個經歷和過程,再過於浮誇和喧譁也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

《愛》寫到“有些愛,只能止於脣齒,掩於歲月。等命運垂顧,留時間解答。現在所經歷的苦難笑一笑,都有甜蜜的回味。”這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歸宿。有些愛,我們確實只能交給命運,等時間爲我們一一作答。因爲沒有誰會停留在同一個地方,尋找所謂的心靈慰藉,現下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太多的言不由衷,只有我們自己釋然了,明白了,剩下的纔會是暮然回首的那份感慨和那份無憾的回憶。

太陽每一天都要升起又落下,月亮每一天也有落下再升起。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迎接白天又送走黑夜,我們送走了黑夜又再次迎來白天。年年如此,歲歲如此,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過是渺小的一粒沙,每天都苦苦的掙扎着,帶着一點點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可我們又在太陽一次又一次升起的時候找尋希望,努力生活。

淺笑淡然,隔着這一程山水,守這那一份妄念。愛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可能像是一團火,真摯而又熱烈,時間的打磨又何嘗不是對我們成長的一份包容。對遲暮之年來說,愛像是一壺醇香的酒。歲月的流逝,讓愛這杯酒早就芬芳四溢。幸福往往不在於我們佔有了什麼,更在於我們成長的過程。在人生的長河中,有的人忙着欣賞沿途的風景,而有的人努力讓自己成爲最靚麗的風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追求,它不盡然是相同的,但人生的美好其實是一程多彩的旅途,我們在這段旅程中存留着屬於自己的那份本真,才能去體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那份淡然。

讀了《愛》我明白了花總有一天會凋謝,但是花兒謝了還有幽幽清香,而青春謝了就音信全無,摸不到尋不着。人這一生,就是循環往復,我們在日復一日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生活就像是單行線,無法回頭,只能向前,而正是這樣的信念,我們急急緩緩,跌跌撞撞纔有了這大千世界,纔有了這諸般色彩。

生活儘管千瘡百孔,但正因爲有這樣的存在所以我們苦苦的追尋,所以我們才懂得了什麼叫做生的希望,死的意義。《愛》告訴我們,對生付諸努力,尊重時間,同樣尊重生命,這就是人生。

篇十:張愛玲《愛》讀後感

張愛玲的散文《愛》短小精悍、洗盡鉛華、膾炙人口,不是傳奇,勝似傳奇,讓人歎爲觀止,堪稱最美愛情悲劇。

開頭一段,僅爲四字,故事性極強,引人入勝。“這是真的”,其真實感不僅體現在對比技巧的真實,還體現在回憶的真實感和敘事的真實性。

爲何提及“小康之家”,無論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都不大可能被拐賣,小康之家之說,表明故事的真實性,也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生得美”寫出了女子的絕世之美,用“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則落入俗套,“生得美”說明了一生下來就是美人胚子,無需任何修飾,純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跟潮汕方言“生好”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贊人“女大十八變”並非好話,有之前很醜或者整容之嫌。“被親眷拐了”,深深的悽美之感便升騰而起,因爲美的東西有價值,一旦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那就是悲劇。這裏先是“月白”,其實爲悽景、悽物,再是“各自走開了”,意味着唯一的幸福瞬間幻滅,到了“就這樣就完了”,讓人感覺到美好的事物或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接踵而至的是無盡的苦難,痛苦又漫長,剛好印證了“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與美好甜蜜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女子刻骨銘心,“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從前那最溫柔最觸及靈魂深處的人和物,以至於“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青人”,讓人憐惜不已、感慨萬分。

愛,要怎麼說出口?“噢,你也在這裏嗎?”是“我愛你”的張氏語言,含蓄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說了一聲”和“問一聲”,看似相似,其實略有不同,前者更傾向於明知故問,脈脈含情。後者,已然是冷冷的陳述,或者是熱烈之後的悽愴。

“春天的晚上”和“後門口的桃樹下”,看似簡單,實爲化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於無形,營造出美好、朦朧的愛情氛圍。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意境雄渾遼闊,與微信登錄界面神似,時空感強烈,存在着巨大的張力美,比起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愛》從絢爛始,以平淡終,悽美至極,有如一顆璀璨明珠,集愛情、時空、人性等永恆主題於方寸之間,今昔感強烈,物是人非,蔥綠配桃紅的蒼涼,閃爍在浩瀚散文之中,讓人愛不釋手。

篇十一:張愛玲《愛》讀後感

一直很喜歡張愛玲。都說張愛玲的小說好,散文更好。她的小說大部分滲透着一種蒼涼,使讀者常陷入一種很深很沉的痛與窒息的壓抑狀態,而她的散文卻常是她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張愛玲的文章向來深刻,她的這篇《愛》很短小,卻又很精美。有着散文的質樸,同時又有小說的情節。它描寫了一段短暫的愛情情感片斷,卻又將這個片斷化爲了永遠。

《愛》描寫了一個很美的故事:春天裏一個月色朦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輕輕地,他問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裏麼?”就這一句問候,卻勝似無盡的話語,深深觸動了她的心。世事的變化無法預料,女孩的命運十分坎坷,他們沒能再相見。老了的時候,她依然懷念那相見短暫卻是她一生中最絢麗的瞬間,依然記得那句“噢,你也在這裏麼?”

這篇文章的結構如它的故事一樣簡單,開頭交代“這是真的”,這是作者的坦言,簡單卻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讓人只能相信。在他們分別時也只用了一句:“就這樣就完了。”無聲的美讓人感到一種缺憾,這種美變成生命唯以回味的愛戀,現實的無奈同時讓這份愛戀倍受時間無情的煎熬。文章的結尾寫的猶爲精彩:“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人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剛巧趕上了”。 這句話構成一段美麗而沒有結果的緣,一切世間的緣分原來也就這麼簡單。作者一她高度的敏銳力和濃厚的文學功底時刻捕捉着情感的觸動與兩極感受的隱性描寫,夾雜着理想與現實中的碰撞,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美的無奈與缺憾。故事從高潮忽地結束了,純淨的故事中暗含殘缺的情愛之美,更拓展了讀者解讀荒涼的無限可能性。

張愛玲寫這篇文章可能也正是自己當時心情的感悟,她是聰明的,可對待愛情她又是那麼得不理智,可能愛到深處,明知不好,還是會義無返顧,張愛玲就是那種女子,她重感情,可不幸的是她沒有遇到對的人。她對胡蘭成愛的那麼深,而忽略了他的缺點,包容他的缺點。這篇文章也可能是她當時心情的寫照,有種初戀的情懷,同時也有着一種迷茫。對他們愛情的不敢確定。然而不管胡蘭成是怎麼樣的人張愛玲對他的愛可以說都是純的,一如文中的感情那麼幹淨。

人生總遇到許多的事,而永遠記得的卻不多。那麼多人,那麼多事,那麼多年後她依然記得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那個人。可想那時的意境是多麼的美,在她的心中的印象是多麼深刻,所以她甚至記得她穿的衣服。

春天的晚上,桃樹之下的邂逅,無言的默契,這是一種萌動的情戀,卻又有着如此動人的力量。無限的感情只化作那輕輕的問候“噢,你也在這裏麼?”就只這一句,生怕更多的言語,都會驚動周圍的小生命,破壞了無聲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離,那一份清泉般的美麗。相比那些直白的海誓山盟,這句簡單的問候顯得簡潔、純淨,靜與動的比照,恰恰給我們留下如詩的空白,更讓人心底泛起愛的漣漪。人世間那麼多轟轟烈烈的愛情,而這件卻顯得如此樸實、純淨。爲愛無聲的守候,這是一種萌動的情意,卻又有動人的美與力量。

人生沒有永恆的瞬間,美麗的東西總是極容易失去。驀然回首事,一切都已成回憶,或朦朧或清晰。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不管結果如何,都將是美的時刻。他們相遇了,沒有抗爭,沒有廝守,卻比無數相守的愛情更純淨,只是短暫的停留,之後各自走開。他們的相遇也許是偶然,偶爾間的相遇,當然不會停留太久;然而命運中又有許多的必然,他們的相見也許是命運的安排,讓她那慘淡的人生多些色彩。張愛玲僅用了一點筆墨,卻把那一晚那一刻化成了生命的永恆,成了她日後悲涼人生的一個閃亮溫馨點。

《愛》中的故事具有詩一樣的意境,清新而潔淨,纖塵不染敘述簡樸而冷淨,但冷淨中又有種讓人不能釋懷的意味。這正是張愛玲的深,她用那麼簡短的文字,卻給人無窮的想象,讀這篇文章,那種意境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形成、演繹,直到它結束了,卻又使人陷入無盡的回味之中。

文中的主人翁都沒留下名字,只用了“他”和“她”作爲代稱,更具有代表性。“他”和“她”不僅僅是兩個人,而是許許多多人的影子,他們的感情更是無數純愛的代表。張愛玲用內心的傷感和摯愛,品味着這隨時間而去的愛的幸福和痛苦。

看了張愛玲的《愛》,突然感覺世間的愛原來不僅僅是相守,也不需要一定直白地說出來,只要兩個人心靈相通便是最美妙的。故事中的她是不幸的,人生坎坷不平,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在她最美的時刻,她遇見了他,並留下了美好的瞬間,而這瞬間可以穿越歲月,永不褪色。生活中有的東西不要經歷太多,有那麼幾件永遠記得,想起來感覺幸福的也就夠了。

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銘心的話維繫着兩顆跳動的心,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默契,如黑夜裏的一個亮點,支撐着一個人的理性靈魂。這種寓平靜中的“轟轟烈烈”,也許,這就是張愛玲散文《愛》的魔力。

《愛》給人的最大感觸就在於它所表達的愛的純淨,於千萬人之中,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他們沒有想太多,有的只是那份單純的情感,這是幸福的,也是令人嚮往的。這種愛雖然不是完美的,然而無聲的缺憾也是一種美的演繹。這種愛具有無法超越的美,這種美超越了時間,超越了俗世中的許許多多,更成爲一種永恆……

篇十二:張愛玲《愛》讀後感

讀張愛玲的《愛》,不僅讀出了那種情竇初開的悸動,更是讀出了人生的遺憾和悽美。

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有一個村莊小康人家的女孩子,約摸十五六歲,花樣的年華,生得美,上門說媒的人都快踏破她家的門檻,但她卻無動於衷。她穿着月白的衣衫,靜靜地立在後門口,手扶着桃樹,純美的畫面定格在她永遠的記憶之中。她今生也許無法忘記,對門住的那個沉默寡言卻目清眉秀討人喜歡的年輕小夥,竟然主動開口和她說話。她做夢也沒有想到,激動而甜蜜的感覺頓時涌遍全身。彷彿就在這一剎那間,她覺得自己心中的愛情鳥,拍着翅膀撲撲撲地飛向了他,這種感覺,更強烈地堅定了她渴望的愛情信念。她覺得自己這輩子終究要跟着他,無論天涯還是海角,都會義無反顧。

這,就是愛。教人沉醉,又讓人迷戀。

遺憾的是,當他開口說出,噢,你也在這裏嗎?她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他也沒有再說什麼。兩人靜靜地立着,各自走開了。

美好的初戀,有時像一朵含苞未放的鮮花。還未來得及在溫柔的春風中盛放,就被一場突至而來的暴雨打落在地。後來,她被拐賣了。拐賣她的人販子,不是什麼強盜土匪,而是她的親眷,有着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

無數次歷險和飽經風霜後,她再也回不到從前。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滄海桑田。唯有揮之不去懷念,伴隨着深深的喟嘆,祭奠着青春時那夜桃樹下美好的畫面。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那個穿着白衣衫,被皎潔的月光灑滿一身的姑娘,究竟在何方?那個帥氣的小夥子,還會記得芊芊玉手扶桃樹的那個純美的姑娘麼?兩顆青春的火熱心跳,是否被滿枝的花瓣窺見和保存?

春風不語。被命運捉弄的人兒,就像被時光扔進靜靜流淌的河流中去。即使淚流滿面,水底的游魚也不會知道心痛的感覺。

在合上書頁的那一刻,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溼潤了。不是我脆弱,而是被深深地感動了。

在人世相遇的時光中,千萬別錯過了握手和表白。錯過了,也許就不會再來了。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