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多篇500字

讀後感3.08W

阿q正傳讀後感多篇500字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爲歷史舞臺,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爲重點來組織材料,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希望你喜歡。

阿q正傳讀後感1

一個悲劇的人物,的悲劇是他自始自終都不知道社會發生了什麼,周圍的人是什麼樣的人,自己有多可悲。魯迅先生描寫的是一個流浪農民的特性,也是普遍的人性,在當時的社會或者更加普遍。無知無賴的人格特質,以自己的精神勝利法辱罵別人當成是快樂的,把取樂別人引起鬨笑當成是驕傲的。這個社會本來就是人嘲笑人,人貶低人,人取樂人的社會,由此寫出人性。只是他們或許也是善良的,無知造就了單純的性情,即使到死也想不出死因是如何,卻也無法意氣奮發的唱出幾句戲詞來。

書中搜集的其他幾部短片,總體上皆描寫了底層農民不同表達方式的無知和一些底層知識分子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以此反映出社會的悲涼。最喜歡的是《在酒樓上》,兩個曾經同窗的知識分子在陰沉的下雪天相逢小酌,娓娓道來的是潦倒的生活,其中包括貧窮,亦包括美好事物在生活中慢慢消失的過程。

所有人物的生活歷程,都在這個悲涼社會中慢慢隱去,只剩下一團昏暗,讓人窒息到想要《吶喊》。

阿q正傳讀後感2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爲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爲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爲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讀後感3

上回說了阿Q既可氣還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

這章講了:阿Q剛從城裏回到未莊,卻一言不發。天快黑了。他穿着新棉襖,走進櫃檯,從腰間抓了一大把銅的和銀的,說,打酒來!阿Q給掌櫃說,他去城裏了。然後,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給白老爺幫忙。他似乎對城裏人不太滿意。阿Q開始表演殺革命黨,嚇得王胡和別人好幾天都不敢走近他身邊。阿Q從城裏帶回許多舊東西,鄒七嫂、趙太爺都想要,阿Q卻說“沒有、沒有,只剩門幕了”,他只好把門幕賣給了有權有勢的趙太爺。阿Q的態度讓秀才、鄒七嫂非常氣憤,然而,鄒七嫂將阿Q的可疑之點傳了出去,從此,村人對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

我最喜歡文中描寫阿Q吹噓、炫耀,不知羞恥地表演殺革命黨那一段了:“‘你們可看見過殺頭麼?’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了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臉上。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着伸長脖子聽的出神的王胡的後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嚇了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地趕快縮回了頭,而聽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邊了。”因爲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這一段寫的淋漓精緻,讓人讀了還想再讀一遍,還把阿Q的炫耀、自作聰明寫了出來,所以我喜歡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黨是幫窮人解除困難,是讓受壓迫的農民能夠解放出來,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慘遭殺害的吧!我真爲阿Q的無知而感到氣憤、也深深爲當時民衆的愚昧而感到難過!這一段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羣衆,革命思想不能爲民衆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爲榮,並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衆的強烈心聲!

阿q正傳讀後感4

阿Q是魯迅塑造的經典形象,我曾經問自己爲何如今文人筆下沒有如此生動的形象誕生?究起原因,是社會造人。那個封建時代是封建思想頑固、地主當道、軍閥統治的時代,未莊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莊,阿Q是一個弱者,他受到這些地主惡霸的欺壓,阿Q的“假洋鬼子”與“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絕對不是阿Q所獨有,這是時代產物。再如阿Q帶給我們那幾場讓我們苦笑難言的戲:看殺革命黨人、調戲靜修庵的小尼姑、鬧戀愛以及投身革命軍隊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質面前上演的,也並不是某個人願意就能改變的。

但凡看過《阿Q正傳》的人都認爲他是悲哀至極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趙大爺、趙白眼、小D和靜修庵裏那條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擊折磨不必多說,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讓人哭笑不得的取勝法寶,即他所採取的“精神勝利法”。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學,甚至於說是在封建壓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學。

我們總是會帶着笑來讀《阿Q正傳》的,彷彿可憐的阿Q從被創造出來就一直被大家笑着。然而這笑並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帶着諷刺、帶着輕蔑或許是帶着同情與憐憫的笑。他的精神勝利法,戀愛價值觀,他的幸災樂禍往往是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賞。

可以說阿Q是一個當時社會中的一個小角色、一個弱小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一個爲他着想的人,是一個封建亂世時的代言人。而任何時代都會有弱者,作爲一個新社會的現代人,我們從阿Q的遭遇中更加應該去反思、去行動、真正扛起關愛身邊的弱者的責任。

阿q正傳讀後感5

魯迅先生的2113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5261完了,阿Q的形象印4102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爲1653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爲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徵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爲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爲,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裏,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爲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爲這裏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衆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

阿q正傳讀後感6

《阿Q正傳》,隨着年齡的增長,再讀它不禁有了些共鳴。

國中時讀它,覺得這是一篇有點滑稽的文章,還會感嘆阿Q的幽默細胞,在這樣大家都看不起他的情況下,他還能麻木自己,愉悅自己,雖然自己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

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但他的精神卻“常處優勢”,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上輩,現在連老婆都沒有,那哪來兒子呢,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爲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裏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

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就像麻醉藥,總麻醉自己,在嘲笑中任能跟着樂,不知道這算不算“知足常樂”呢,還是“自欺欺人”。不知道他會不會夜裏也感慨自己的不幸而流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