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品三國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8W

品三國讀後感【精彩多篇】

品三國讀後感 篇一

最近,讀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重新讓自己走進三國,找回幾乎遺忘乾淨的三國故事的記憶。與其中人物作又一次的近距離接觸。對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人物有了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

其實以前我對枯燥的歷史,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是有畏懼感的,但讀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有意思,特別是他常用現代的一些俗語和事例來解釋三國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覺挺新鮮還很有趣:比如他把劉備這一幫人比作一個集團,認爲劉備集團好比一個很有前途的民營企業,可惜缺少一個能幹得CEO,搞不清自己得主打產品和營銷路線,因此生意做得平平淡淡。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職業經理人,可以讓企業起死回生,但沒有自己的公司,他自己也不想當老闆,所以他們兩人就一拍即合了。此外文中易中天教授對三國人物的複雜個性及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作了非常細緻的解說。如“官渡焚書”,曹操表現出來的寬宏讓很多人對曹操敬佩得五體投地、心悅誠服。這在我們處理與學生的關係時是不是有所啓示?

《品三國》讓我們瞭解到鮮爲人知的歷史,也讓我們明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道理,如果你對三國也有點興趣,那也來讀一讀《品三國》吧!

品三國讀後感 篇二

經常好奇,爲什麼經常同一個故事,會有幾種不同的解釋。後來,學習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才懵懵懂懂的瞭解一些。

後來,讀完了《品三國》,我才知道,原來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但我的疑惑非但沒有解開,卻更深了一個層次:爲什麼現代人對事物的看法初期的一致呢?

歷史是客觀的,然現代人的思維卻已成了一個定式:曹操就是一個奸雄,劉備就是一個好人,等等。千篇一律的說辭,讓人不免有些許疑惑:真正的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易教授卻有着一種敢於打破延續已久的觀念,敢於創新的精神。他的書中常常有着與衆不同的觀點,讀時感覺新穎、讀後卻讓人深思。

曹操,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奸賊。在戲劇中,他也只有一個白臉奸臣的形象,讓人想起“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可我讀了《品三國》後明白了這不是對他公正的評價。《品三國》說:“曹操是爲奸雄!”其實做一個奸雄,是因爲當時正處於亂世,是逼出來的。而曹操又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經過戰爭洗禮中原地區出現了“白骨蔽原野”的慘景,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而曹操採用“屯田方針”,富民強國。曹操還是一個大氣的人,他頒佈《求賢令》,主張“唯纔是舉”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風有些小缺點什麼的,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爲他今後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礎。又比如,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三國志》記載曹操悽嗆曰:寧我負人,休人負我。說明曹操還是有良心的,但《三國演義》呢?卻記載曹操理直氣壯地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那就錯了,曹操殺了呂伯奢後,應該是有反悔之心的,因爲《三國志》說的是“悽嗆曰”易先生還幽默地寫道:“曹操不是無恥小人,而是有恥小人。

讀完此書,給人最大的感受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能絕對的、簡單地用善與惡、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觀念來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麼變壞變惡的。更是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從多方面、各角度進行客觀評價,也不要盲目的信服書本,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也是人文科學的優勢,不像自然科學真理只有一個,如果在自然科學真理不止一個的話,對自然科學就很難進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學裏就不需要去證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證明真理,重要的是在於得出真理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能啓迪我們的智慧,充實我們的知識。在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中,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客觀全面看待他,當然,由於我們不是當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資料,可能一些觀點言論有所誤差,所以,我們纔要各抒己見,發表各自的看法,儘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斷,還歷史人物一個本來的面目。

同樣的,面對一個現象,不能簡單地從定向思維出發來考慮、評判,必須要有足夠的想象力。人的思維應該掙脫束縛,而不僅僅侷限於書本。

品三國讀後感 篇三

近日受周圍的讀書熱潮的影響,也捧起了兒子的那本《易中天品三國》,使我重新認識了曹操,認識了一個真實的曹操,認識了一個了不起的曹操。

之一,曹操是個深謀遠略的人。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袁紹、袁術三個亂石梟雄在對待皇帝的事情上做出三種決策: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而曹操確是把現任皇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據地,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打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號。曹操在**之中,走此決策,真是高明之至!儘管他被對手冠以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罵名,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面對昏庸的朝政,流離失所的皇帝,曹操能站出來扶皇帝一把,充當皇帝的保護神,讓他過點安生日子,這已經不容易了!而且,曹操至死也沒有稱帝,從形式上他一直還是漢丞相,沒有違背當初許下的諾言。我認爲曹操能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如果是我,恐怕早就做不到了……

之二,曹操是個善於用人的好老闆。曹操所處的是一個亂世,人心浮動,道德淪喪,人與人之間缺乏誠意和信任,但是曹操卻能廣聚人才,直到曹操去世爲止,他的核心謀士以及各級掾屬共有一百多人。易中天先生用八句話概括了曹操的用人之術。一,真心實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誠待人;三,開誠佈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設身處地,以寬容人;七;楊人責己,以功歸人;八,論功行賞,以獎勵人。

最佩服曹操的便是“焚燒書信事件”。曹操大敗袁紹於官渡以後,袁紹的大量輜重、珍寶、圖書都落入曹操手裏,其中就包括己方一些人暗地裏寫給袁紹的書信。曹操二話不說,下令一把火把它們燒個乾淨。那些暗中勾結袁紹的人,原本擔心要追究的,現在都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回肚子裏去了,對曹操更是佩服與感激。曹操自己的解釋是這樣的:袁紹強盛的時候,連我都自身難保,何況大家呢!這話也只有曹操能說到做到吧,這樣不僅讓那些心懷鬼胎的人疑竇冰釋,便是沒什麼瓜葛的人也會爲曹操的寬宏大量和設身處地所感動。

讀罷全書,我真爲曹操鳴不平,這樣優秀的人才,爲什麼卻被世人所誤傳?恐怕不只是政治原因吧,肯定與我們民族傳統的、愚昧的一些理念有關吧!用現代眼光看,曹操真是一個高明的老闆。他能如此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打了勝仗都歸功他人,打了敗仗卻檢討自己而且每次都做得是那樣坦誠、實在、大氣、自然,爲這樣老闆賣命,真是累死也心甘情願。

讀書,讓我們明理,讀書的終極目的便是讓我們認識自己並改造自己。我們每位教師如果都有一點曹操的謀略,都有一些曹操的用人之術,我們的學生哪能厭學?再重的負擔,恐怕也不會感到勞累。

品三國讀後感 篇四

三國,是一段精彩紛呈又讓人眼花繚亂的歷史;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又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

“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在三國前前後後九十年這一段歷史中,烽火連天,餓殍遍野,戰事頻繁,民不聊生。然而,亂世出英雄,越是滄海橫流,越能顯出英雄本色。

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因此,魏蜀吳三國剛一滅亡,史書的記載就衆說紛紜,學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三國曆史的戲劇性讓它成爲了史學文學家們甚至是老百姓垂青的對象。

有那麼一個人,他雅量,機敏,風趣,深沉卻又狡詐,詭譎,冷酷,殘忍。千百年來褒貶不一,終難蓋棺定論。個性十足又如此富戲劇性。不難想出,他就是——曹操。

曹操在歷史上的形象並不是很好,很多史學文學家都不喜歡他。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我看來,讓他們痛恨的,還是曹操說了“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麼一句話。如果換了別人,一定會反過來說,但是這真的做得到嗎?也就只有曹操一個人坦率地說了出來,至少,他是一個“真小人”,而不是“僞君子”。

《三國演義》中有云: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寫的就是曹操,也可以說是對曹操的一個評價。亂世如三國,曹操身處其中也就只能成爲一個梟雄了。但無論是梟雄還是能臣,曹操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國中時曾經學過一首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若沒有足夠的雅量,又怎能寫出如此氣勢的詩賦?怎能成爲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怎能成就如此大的一番事業?

在各類正史野史中,經常會談及曹操的笑,大笑,苦笑,嘲笑,冷笑,譏笑……似乎他始終都是在笑。就算是做錯了事,打了敗戰,曹操也會笑。因爲他豁達開朗,大氣磅礴,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而且曹操也十分風趣與可愛。據《三國志》載,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馬超、韓遂時,和韓遂在戰場上約見,韓遂的士兵聽說曹操親自出場,都爭先恐後伸長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聲說:“你們是想要看曹操吧?告訴你們,和你們一樣也是個人,並沒有四隻眼睛兩隻耳朵,只不過多了點智慧!”在戰場上,曹操仍然如此灑脫風趣,更不用說在平時生活中曹操是如何了。

在《品三國》中,作者易中天從一個更平民化,更客觀的角度去評價和分析三國故事。歷史總是真真假假,是非紛爭,無人說得清。但在《品三國》中,你將看到一段段更客觀、更全面的三國史,一個個更客觀、更全面的人物。

品三國讀後感 篇五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到底是爲什麼呢?易中天在這本書裏做了分析。

在赤壁之戰前,魯素和諸葛亮得知曹操要攻過來了,魯肅便讓孫權和劉備結盟,方可度過險境,於是孫權再三考慮終於和劉備結盟了。孫權給周瑜三萬精兵再加上劉備的兩萬精兵加起來就是五萬精兵一起去打曹操。因爲當時曹操軍心不定,雖然是“百萬大軍”,但周瑜還是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了。但畢竟那是曹操也老了,他說,在赤壁之戰那一年,孫權二十七歲,諸葛亮二十七歲,周瑜三十四歲,魯肅四十七歲,而他卻是五十四歲。這是在三國中有名的戰爭,後來用來形容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劉備能請到諸葛亮爲他效力嗎?易中天認爲他有誠意,所以諸葛亮願意爲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有兩位結拜兄弟,一是關羽,二是張飛。他們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了那麼多回,但他們還是像磁鐵一樣吸在一起。諸葛亮也是幫助劉備打天下的重要謀士之一,他爲劉備獻出了不知多少條妙計,讓劉備起死回生了那麼多次,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還繼續幫劉備支撐着,直到地盤被消滅以後。劉備他也十分聽從各位謀士即將領的意見,這才使他一次次的化險爲夷。他也十分愛將,有一次,趙雲爲了救阿斗,差點犧牲,劉備知道後反而把孩子往地上一扔,吼道:你幾虧損我一員大將!趙雲見了嚇了一大跳。從這麼多的分析中,我感受到了劉備是個十分重情重義的人。

劉備和曹操一樣,都是三國中的傳奇人物,只可惜他的兒子阿斗整天遊手好閒,最後把劉備畢生的心血都給毀了。

品三國讀後感 篇六

昨天夜裏,我在牀上,我翻過了《品三國》的最後一頁,之後帶着滿足的微笑合上了這本書。

《品三國》爲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所着。衆所周知,這易中天教授曾在cctv的百家講壇欄目上品過三國,而我也是在看了一集之後,就懶得再每天按時的一集一集的收看,便買來了書。

平心而論,作爲女孩子,終究不是那麼熱愛歷史的,而像《三國志》這些正史看起來自是沒有三國演義這種野史有趣兒,所以我初時瞭解的曹孟德,是慘無人性的,小肚雞腸的,忘恩負義的,風流花心的。像殺他的大恩人許攸,還有那句超經典的“寧願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還有納張繡的嬸嬸爲妾,逼得張繡不得不造反。又把那些當時唾棄他是官宦家庭的所謂文人墨客封殺得一乾二淨。天啊,照曹雪芹老爺爺的話說,曹操真是一無是處的,所以以前對曹操是真正的生惡痛絕。看完品三國後,我又參考了一下三國志,才知道野史給曹操扣得大破帽子實在是有點……

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曹操作爲一名亂世梟雄,怎可能一無是處?若是他真的如三國裏所述的那樣不堪,那又怎麼可能會有百十來個謀士跟着他一起共創大業?畢竟人家也需要選老闆,跟着一個沒有任何優點的人,又怎麼可能出人頭地,拯救蒼生,統一大業?這些可是古代謀士們的心中大業。由此可見,曹操並非一無是處。之後參照很多史料,才發現,很多三國演義裏所述並非實情。首先,曹操在誤殺人之後,並不是理所當然地冒出那麼一句,而是挺愧疚的小聲說道:寧願我負人,勿讓人負我。而曹爺爺羊毫小筆一握,便輕而易舉的把他變成了人人爲之憤恨的大魔頭。其二,曹操雖然妾姬成羣,卻也是重感情之人。由於夫妻口角,曹操正室定夫人回了孃家,曹操親自去接,這對曹操而講,實爲不易。還有他殺害許攸和那些文人,都是有原因的。

我記得挺深的就是當時買書的那位小姐對我說:回家好好看看,曹操總算像人了。“當時覺得她說得挺粗俗的,現在終於瞭然。在此之前曹操一直冷血的,現在終於發現,他也會笑,會哭,會同情,會狠心,會大度,也會小氣。這樣活生生的性格也許纔是個真正的人,也是這樣的性格造就了曹孟德,有着大將風範,卻又不失奸雄本性。

晚上我在日記裏寫了這樣一段話:歷史一旦過去,就再也不可以把他重演,可以重複的是不斷地廝殺,卻不能夠造就同樣的人,今天我們在去學的,只是人類的變遷,這裏不包含本身時代的兒女情長,更沒有歷史演繹時的爾虞我詐,我們可以說兩個人所犯的錯誤一樣,卻不會有誰能重複別人走過的人生。而歷史,最終只能隨着時光的奔騰遠去,留給我們的,只是如木乃伊般的殘殼,我們有光網的變遷來汲取經驗和教訓,並自稱懂得了歷史,詮釋了歷史,重現了歷史。卻不知道,真正能理解歷史的,只有歷史本身,和那些生後在那個時代,卻已經死去的幽魂……

《品三國》讀後感 篇七

我很愛看《三國》,其中我喜歡智勇雙全的姜維,喜歡求賢若渴的劉備,喜歡趙雲的勇猛,更喜歡諸葛亮的智慧。說實話,我很最敬佩的人是諸葛亮。

在書中,他有些仙風道骨,半仙半人,足智多謀,幾乎百戰百勝,極會調兵遣將,會天文,會地理,神機妙算,幾乎無所不知。在《借東風》中,他先走一步,讓周瑜計謀失敗,同是還讓吳軍勝利,在華容道中他網開一面,這麼多的事能是巧合嗎?不,不能。是他頭腦中有一種思維和邏輯,有虛擬的事情結構。最主要的是讀書多,知道很多的知識才行。在書中他還會些仙術呢。

我還很敬重徐蔗,是他推薦才能,要不然諸葛亮一生也等不到劉備,這就是“先有伯樂,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我很愛看《三國》,品《三國》,能悟出許多道理。

品三國讀後感 篇八

讀完了義中天先生的《品三國》,讓我對三國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從這本書裏學到了很多知識,但也有意見和分歧。

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具有漢室皇家血統,書中這樣評到:劉備是胸懷大志之人。這本書對劉備的評價,讓我更深入的瞭解到劉備的一生。我很贊同作者對劉備的評價,我也認爲,未成蜀主之前的劉備,渾身上下透露着高貴的皇室氣息,虛心謹慎,重情重義,求賢若渴的劉備,在兩個兄弟張飛、關羽和大賢諸葛亮的幫助下,終於打出了自己的江山,做了蜀國皇帝,有因一時衝動,想給兩位兄弟報仇,而落了個病死白帝城的悲慘結局。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正如書中所說,諸葛亮乃一位奇才,神機妙算,足智多謀,鞠躬盡瘁,胸有成竹讚美他的成語多的不勝枚舉。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想要陷害他,可諸葛亮巧妙應對,使周瑜咬牙切齒,憤然而去。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在城門前吐血氣絕,諸葛亮作爲劉備的軍師,也就是丞相,爲劉備出謀劃策,初出茅廬時就新官上任三把火,打得敵人落花流水,狼狽而逃,扭轉了張飛、關羽對諸葛亮的看法。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在給後主劉禪的奏章《後出師表》中寫到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可當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時,不夠外面百鳥稠鳴還是春風盪漾,他只關心軍事,由於過度的操勞而不幸過世,死時年僅五十四歲。英明一世的奇才諸葛亮臥龍先生就這樣的走了。

書中給予曹操的評價是個狡猾奸詐的小人,可我卻不這麼認爲。在我的腦海裏,曹操治國有方,教子有方,是個天生做皇帝的人才。他乃是一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多疑的性格塑造了這個“保守黨”的魏王。而多疑不是在這亂世中處事的方法嗎?三國人物中,我最欽佩曹操和孔明。

暢遊在書海中,遙想三國人物,李白的《詠赤壁》寫得好,只見滾滾長江東逝水,來到江邊,那火海滔天的景象彷彿有呈現在眼前。《品三國》這本細品三國的書,令我受益匪淺。

品三國易中天作品讀後感 篇九

這是一個羣雄逐鹿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裏以往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豪傑。在沒落的東漢末年,三國九這樣悄然的登上了歷史舞臺。說它是一段歷史,說它是一段演義,還是一幕精彩的話劇。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國爲歷史的畫卷增添了絢爛的一筆。

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三國,簡單的把自我幻想成三國的一員,意氣風發的稱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場之上。隨着年齡的增長,也發現小時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許是從最簡單的對三國的喜愛產生的。越是喜愛,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實。《三國演義》畢竟是在幾百年之後的角度上用文學的方法來描述那段歷史。然而文學形象畢竟替代不了真實的那段歷史。之後就開始閱讀《三國志》,想到作者能夠以史學家的身份將歷史與感情融合在一本史書真的很不簡單。當我仍然在三國的歷史琢磨的時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國》,易教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說歷史,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讓我明白到底應當去看待三國,去正確認識三國人物。翻開塵封的歷史書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歸根到底是他們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與失敗。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可是經過三國裏面人物的鬥爭,我們能夠發現,分析戰爭還是政治上的勝利與失敗,總歸是領導者做人的成敗。勝敗豈無憑?事實上早在鬥爭的一開始就已經有做人上的優勢與缺點決定了。這一點已經不再僅僅侷限在三國裏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僅僅是鮮活的歷史人物,而是讓我們明白,要以史爲鑑,爲自我在前進的道

路上鋪就基石。命運爲你安排了起點,行程則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劍影,慣看秋月春風。多少英雄豪傑,繁華盛衰,都已經隨滾滾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談中。學習三國,學習歷史,讓它爲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鍛鍊磨練自我,一步步實現自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