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04W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精品多篇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一

太陽既出,羣星隱沒。刺目的光芒撕碎了空間,爭先恐後地涌入世人的雙眼,內心的窗戶卻悄然關閉。

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絕對轉化的路上,物質生活總是從好變得更好,人心也在愈加貪婪的路上一去不返了。這本身並無不妥,上進和發展不就是舊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再提出新需求嗎?

但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物質需求都得到滿足,我們難道就真的迎來了極樂世界時代嗎?衣食無憂、隨意性交、唆麻美夢。.。.。.所有感官享受和生理需求應有盡有,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裏,每個人都屬於彼此,穩定的幸福、平和的快樂成爲了永恆。

一艘船更加高大雄偉的代價是吃水更深;冰山一角是個很酷的詞兒,但它意味着水下部分要習慣暗無天日。.。.。.而美麗新世界是一個萬丈光芒暈人眼的天堂,它的水下又是什麼?我想:是內心的死寂。

死寂是直線,是穩定;波動是動盪,是激情。

當縱慾和穩定成爲社會的最高宗旨,誰還會銘記在愛情中嚐盡相思苦,在愛而不得中抱憾終生的傻瓜;誰還會詠歎“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詩句;誰還會在深淵裏掙扎出哈利路亞的絕響;誰還會在雙耳失聰後和命運負隅頑抗;誰又會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馳騁雪山。.。.。.苦難造就偉大,放縱磨平激情。

而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破壞,若是沒有美好的東西,便也沒有了悲劇,正如美麗新世界裏不會有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慘案與圓明園的大火。

沒有苦難,未嘗不是最大的苦難。

死不僅是生的對立面,也是作爲生的一部分而永遠存在。

物質與精神同樣對立統一,物質上毫無苦難的另一端或許是精神上的萬劫不復。

夕陽的餘暉有些蒼老,羣星若隱若現,嘰嘰喳喳。

像是一羣少不更事的小孩兒圍在一個老人身旁,好奇地問詢着那個他窮盡一生也沒想好的問題:

極樂世界是什麼?

一個不是地獄和人間的地方。

如今,我們在人間。

但是,已整<>裝待發。

一個小孩兒如是想到。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二

真正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惡的東西,而是哪些讓我們熱愛的東西?

〖書中的“我們”生活的地方:社會、同一、穩定〗

人人“愛崗敬業”人雖被分成三六九等,在每個等級人發揮各自價值維持着社會穩定,不會產生絲毫的想改變自身狀態的想法。一顆蘇摩解千愁,痛快的遊戲體驗,無道德約束下的男女之間的及時行樂。這裏沒有衰老,沒有疾病,沒有飢餓,沒有戰爭。只有平靜生活中的娛樂至死和盡情享樂。這樣的社會不就是我們夢想中的“美麗新世界”?

一顆蘇摩,解千愁

〖美麗的背後往往不忍直視〗

書中人的出生不在以血緣關係爲紐帶,正常的生育被視爲可恥污穢。每個人出生於工廠之中稱爲“出瓶”。

人的等級是人爲選擇的結果,注射不同的藥物與代血劑,在胚胎時期就開始篩選,進行有目的培育。低下人種,注射含氧量的藥物以影響他以後智力發育。給他代血劑裏混入酒精讓他有其他缺陷。.。.。.

當胎兒逐漸成長,每天按時的“睡眠教育”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對自己等級及所從事工作的認同感。巴浦洛夫實驗的推進讓下等人討厭書籍和鮮花。只喜歡那些短平快的感官體驗。在這些條件約束下還能算人嗎?這讓我想到了《火影忍者》裏的無限月讀。每個人生活在一個系統爲我們編制的夢裏。《黑客帝國》裏不也是這樣的處境?皆爲泡影。

〖我們不得不去考慮一個問題:個人和系統的矛盾〗

從猿人到書中的文明社會。從一開始動物的單槍匹馬,爲了活着承擔着各種風險。到現在從個人到社會,外界各種風險,在社會團體的組成面前被一一化解。在團體組成的過程中,團體的規模和穩定程度決定能解決外界風險的多少。

這時當熵增理論引入到社會團體中來,穩定的社會團體,不需要那些不確定的熵增因素。包括了:親情,愛情,自尊,地位,思想……我們喪失了各種各樣的權利乃至於感受痛苦的權利。人已不再是人,而是巨大社會機器裏微弱塵土的零件。

〖也許應該做出改變〗

系統不在以服務於人爲初衷。當個人爲系統的同一、穩定以摒棄所有爲代價讓道。系統存在的意義何在?個人改變不了社會這個機器的運轉,我們所能做的無疑是當自己遇到需要爲系統讓道時,內心裏有過對作爲人對選擇權自由的掙扎,不至於淪陷其中,以爲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三

《美麗新世界》故事背景設定在福特紀元632年,即遙遠的未來2532年。在故事發生的公元26世紀裏,人類把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尊爲神明,並以1908年福特公司生產上市的第一輛T型車爲始,開始算起,作爲紀念初始單位年。26世紀中,統治者運用類似於福特所發起的汽車統一生產方法,運用在生產一模一樣的人類身上,因爲統治者相信,這樣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這種統一制式的生產空間內,統治者創造出的“美麗新世界”,人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同時與之相對應的是,各自的家庭、個性,甚至喜怒哀樂卻都倘然無存。此時的人類人性已煙消隕落,成爲了嚴密科學控制下,一羣被註定命運、沒有自主意識的奴隸。

在書中,所有人共說一種語言,共同住在城市,沒有愛情的經歷,全部人都出生於一個叫“繁育中心”的孵化基地。在他們出生前,統治者根據他們自身的種族,依次劃分爲“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厄普西隆(ε)”五種社會階層。阿爾法和貝塔屬於最高級,需要特殊保護,用來培養成爲日後的領導和控制各個階層的大人物;伽馬是普通階層,相當於平民;德爾塔和厄普西隆代表最低賤,只能做普通的體力勞動,而且智力低下的種族。每一個人在出生後的睡夢中都會被灌輸階級意識,且實行內容量巨大、不斷重複的道德教育知識。

“美麗新世界”中,人們出生是由孵化基地衍生而來,而嬰兒更是完全由試管培養、從實驗室中傾倒出來,換句話講人們完全不需要書、語言,更不需要生育、負責任。所有人都沒有正常愛情的經歷,每當人們想生育懷孕或想尋求刺激時,都會到統治者那裏領取適量的“唆麻”——一種無副作用的致幻劑,走進一間透明的玻璃房,簡單拉上窗簾,開啓麻痹刺激自我。在這裏所謂的家庭、愛情、宗教、倫理、親情等等皆成爲陌生的名詞,整個社會只相信“共有、統一、安定”的宗旨。

故事主要講述阿爾法生物學生伯納爲了完成他的生物論文,帶着好友列寧娜一起來到了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野蠻人保留區”,通過對當地的居民進行了簡單的觀察,兩個人認識了約翰及約翰的生母琳達。而琳達曾是新世界的居民,來遊玩時不慎墜下山崖而留下,並生下了約翰。伯納出於自己的目的,將琳達母子重新帶回新世界,不幸的是琳達回到新世界後,竟然因爲服用過量的唆麻而死。琳達的死亡,讓約翰對新世界有了重新的認識,由崇拜轉爲厭惡,最終約翰選擇逃離新世界,重新回到野蠻區。然而他與新世紀的衝突卻蔓延到野蠻區,最終走投無路的約翰自縊身亡。

《美麗新世界》讀後感 篇四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會發現廣告比他設想的未來世界裏的。睡眠教學更有效率,更無處不在,對人的影響也更大,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睡眠教學只是期望通過在睡夢中不斷的播放相同的內容來增加心理暗示,而廣告提供的不僅是暗示,還有誘惑,讓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輸,這可比在睡眠教學有效率多了。

《美麗新世界》中的社會是一部完美的機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機器的零件,維持着機器的運轉。人的產生從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變成了流水線作業,成爲了標準化生產的一部分。每個人雖然生下來就被分爲五個不同的等級,註定要從事某個工作,但每個人都是快樂的。通過各種化學或者生物手段,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慶幸自己屬於當前的階層。這種快樂當然也是標準化生產的一部分,相同階層的人過着一模一樣的生活,享受着同樣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壞這種快樂和整齊劃一的東西都被毀滅,任何可能激發人的激情、狂亂的東西都被唾棄,從莎士比亞到愛情都是禁止事項,畢竟你已經得到快樂。

這種把人作爲機器的願景從古至今都有,從馬克斯。韋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現代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各種實踐都有所體現。資本主義最深層次的邏輯就是效率和生產,如果人能夠像機器一樣,那麼生產的效率肯定會更高。人類成爲社會動物是自然的選擇,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開始只是爲了維持我們的生存,但當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爲什麼而活時,我們才真正的成爲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標,我們和動物的區別就在這裏,這就是我們的價值理性。

社會是我們生存的保障,也是我們實現價值的平臺。每個社會階段自有它內部的運行邏輯,在當前和之前的階段我們的社會需要分工、需要貧富差距、需要階級分層、需要工廠、需要人勞動、需要更有效率的生產、需要消費才能維持整個社會的生存,在社會分工中、在貧富差距中、在勞動中確實會有人感到痛苦,但是這是當前階段不能避免的,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的前提,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不需要人們勞動就有足夠的物質時,每個人纔會有真正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價值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是認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們認同把人物化。對於什麼是足夠的物質,我想也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現在的物質生活相比於幾十年前已經是極大的進步,更別說幾百年前,沒有理由相信以現在的消費主義傾向,人類會有滿足的那一天。

消費主義和物化是發達工業社會所特有的問題,我們越來越生活在一個以消費定義人的社會,一個以你買了什麼來定義你是什麼人的社會。在一個生產力富足的社會,物質生產的擴大是靠消費的擴大來維持的,而不是單純依靠生產力的進步,所以社會展現的消費主義傾向就不足爲奇了,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消費主義所帶來的人的物化以及價值選擇的喪失,讓我們實現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目的本身,簡而言之物質生產是我們實現價值的手段,但在消費主義影響下它越來越成爲唯一的目的,我們的價值變成了更多的消費。

在行政控制和消費引導下,人們從出生開始就被預定將要消費什麼,以及將要從事什麼工作。消費平均主義和政治民主一樣給了人們看似平等的想象,當我們所有人都消費同樣的商品,都有投票權利時,它看起來確實是平等的。

“但這一切都無補於如下事實:個人無力控制有關生死、個人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各種決策的作出。發達工業文明的奴隸是受到擡舉的奴隸,但他們畢竟還是奴隸。因爲是否是奴隸既不是由服從,也不是由工作難度,而是由人作爲一種單純的工具,人淪爲物的狀況來決定的。”

《美麗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極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預定好的,只是爲了維持整個社會機器的運轉,它確實給人提供了快樂,但是它也沒收了所有人選擇價值,認識價值的權利,而這種權利是我們之所以爲人的根本。作者:胡云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