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白說》讀後感(新版7篇)

讀後感2.73W

[編輯]《白說》讀後感共含7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白說》讀後感(新版7篇)

第1篇:《白說》讀後感

《白說》讀後感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在白巖鬆的新作《白說》中有這麼一段內容,說的就是成功與失敗。他說道:當下是一個成功學氾濫的時代。中國的很多扭曲和亂象,都與追求面上的成功有關。我們只是追求現實的結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們把結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們從不享受過程;我們爲了實現某種期待,往往不擇手段。

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在回答體育如何影響下一代的問題時,是這麼回答的,“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這是中國人很缺乏的一種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孩子從小到大,什麼時候學習過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其實老祖宗早已明白這個道理,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爲什麼我們從來不教“十有八九”時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極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無以復加。回頭看中國歷史,包括世界歷史,想想看,失敗很可怕嗎?中國有無數的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失敗,而不是因爲成功。岳飛是因爲成功才偉大嗎?項羽是成功者嗎?林則徐的人生成功嗎?

以史爲鑑,迴歸到個人去看,我們應該知道,失敗有時是需要的,而且是偉大創作的重要動因。此外,我們還應該明白,挫折與失敗原本就是變革的機會。要知道,人在勝利的時候是不必做決定的,但在失敗的時候要做決定。做出決定,往往意味着一種變革,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每當失敗與挫折來臨,你應該懷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試圖弄明白它的目的:難道這是一次提醒?難道我應該做出一個更有利的決定?

第2篇:《白說》讀後感

這篇《白說》讀後感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身在這裏,還沒走,守土有責;到點兒就撞鐘,守時,可謂敬業;更重要的是,還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與別人的信仰。”

一直以來,人們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一種誤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其實正是幹好本職工作的體現。按時按點按要求把每天的鐘撞好,就是圓滿完成了你的本職工作,不怕鐘聲擾了誰的好夢,不嫌重複動作的單調乏味,不慕前臺講經的風光。莊嚴響亮的鐘聲自有其神聖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鐘看做是平凡,總想着成名成家接受萬人膜拜,纔是沒有根基的急於求成的功利思想,社會需要的是在各個崗位上安心、負責、不打折扣撞鐘的“和尚”。

“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謠言傳遍天下,闢謠寂靜無聲。相當一大部分人在圍觀解悶。當你認真解釋時,沒人細聽,所以,解決總是遙遙無期。人到中年,已有權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風險的事吧?自己的聲音爲別的人生和我們的社會,起一點小小的作用。”

一直贊同白巖鬆的觀點,媒體人的責任就是把事實完整呈現,不是隻給大衆看某一面,要讓事實去說話,不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做好惡、對錯的選擇。媒體人的責任還有及時地發聲,不必清高地不與之爭論,把輿論陣地自覺地讓位,而普通民衆沒有條件去獲知真相,只能去猜測,或者乾脆誰的都不信,視所謂的新聞爲一縷輕煙掠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重提此話,撞好你的鐘,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離開,讓位於別人,無可指責,別守着鍾,編着鐘不響的理由,又不讓別人來撞。

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一個傳媒人企圖“越位”,事情卻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時所說的一切,都將淪爲不折不扣的“白說”。在我們生活中也如此。

第3篇:《白說》讀後感

給大家帶來《白說》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這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向在思考的問題,人活着的好處究竟在哪裏?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麼。。

人生的好處到底是什麼?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好處,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處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聯),我們就應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於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愛但丁神曲裏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好處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慾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慾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慾望,於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後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覆,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好處的,但是沒有好處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好處,這個好處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後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好處,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慾望也相差無幾。新鮮的反義詞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杯具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杯具的時刻會長於喜悅的時刻,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好處的存在。

第4篇:《白說》讀後感

本站編輯推薦:《白說》讀後感的寫法,請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也可以通過搜索找到更多相關內容。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

自從掀起大學習熱潮後,大家借閱圖書量突飛猛進,整個站區都充滿了讀書的氛圍,看書成了收費員們閒暇時的小甜點,大家都沉浸在書的海洋裏。

我當然也不甘落後,其中白巖鬆寫的《白說》一書深深吸引了我,白巖鬆大家並不陌生,在我的印象裏對他的認知僅限於他是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他被所有的榮譽和光環包圍着,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但當我讀書以後,對他的認知逐漸清晰,他是一位喜歡古典音樂、喜歡足球也愛看球、有思想、敢想敢說敢做、堅持運動、併兼職大學生的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白說》一書,文字直白、道理通透,寫的都是作者當下的感受,其中有很多讓我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總是意猶未盡。書中說道:“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白巖松本人也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證實了這一點,他大學剛畢業那年,分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但報道的那天卻被通知:“對不起,你的關係已經被退回廣播學院了,我們不要你了”,對於當時只有21歲的他,遭受如此打擊之後,不是用衝動解決問題,而是選擇冷靜一段時間再做決定。一年以後,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只換來在《中國廣播報》和一羣中老年人排節目表的工作,他又選擇用冷靜的態度去面對此時的不如意,正是由於他的這份冷靜,纔有後來的成功,他始終堅信失敗是另一個成功的開始。很快,他就成了獨當一面的編輯、業務骨幹,有了此後所有的成就。

每屆“感動青銀”十佳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經受了苦難和挫折,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要勇於面對失敗並要戰勝它,同志們大膽向前,用我們的熱情去爲高速事業做貢獻。

第5篇:《白說》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白說》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你會與自己相處嗎?

其實,孤獨是自己和自己對話的大門,現在的人最怕一個人,怕不被萬衆矚目,怕沒人在意關心,怕融不入羣體。

《白說》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手機阻止了無聊,也阻止了無聊帶來的好處。

多少人每天多少次無意識的拿起手機,仔細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嗎?交心還是交流?深談還是淺交?人們之間越來越疏離,卻越來越在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深怕朋友圈所有人都在曬自己精彩生動的生活時,自己卻閒時光裏做着無用的事。

其實,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反思,做個閒人,在閒時做些閒事,不爲證明給誰看我過得好,不爲故意演繹多彩,只好好享受屬於一個人的時光,是不是比別人嘴裏的自己更舒服呢?

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世界,都有很多面,卸下社會上的面具,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泡壺茶、煮一杯咖啡、停下來,看書也好、聽音樂也好、什麼都不做只思考也好,也不比爲難自己去做那些衆人口中的有意義的事情要沒意義,帶上自己的心,靜靜翱翔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和自己好好聊聊,也許我們會收穫到許多這世界一直費盡心思想讓我們懂得的道理。

引用楊絳老師的一句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這兩天,蘇蘇以一個嶄新的身份思考着:國家爲什麼要放假?百度了、搜狗了,其實,放假的最初意願就是讓我們在放鬆中拜訪自己的內心,跟最真實的自己說一聲:你出來吧,別膽怯,別害怕,歲月還漫長,你總會變得更好。

第6篇:《白說》讀後感

希望本站()能夠成爲你學習與工作的好幫手!

看這些演講稿的時候,非常奇妙的有一種看日記的感受,很輕鬆的聊天對話,然而卻承載着很厚重的內容——國家,公民,民主,民生。能感受得到字裏行間對國家(一切)的愛及期待,令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句話,大意是說,愛生活的歡欣熱鬧,更愛它背後的滿目蒼夷。

作爲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讓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多了許多感同身受。學過的哲學、辯證法,國家間的利益關係等等,都被白老師應用到了寫作、生活、工作、演講、民間外交當中。這提醒我,學過的知識其實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中體現,我不知道自己要多久以後才能像白老師這樣去分析事情,以自己的目光、理智去評價生活、國家,也許需要時間吧。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的新的觀點。我比較驚訝的是白老師在孔子學院的演講,前幾年孔子學院確實很火,但近幾年真是冷淡下來了,這應該是種質疑吧~白老師在國家政治形象之外提出國家的文化形象,我也深有同感,但因着我讀的書太少,卻是什麼也說不出來的。不過大概可窺見,白老師多次強調老子的思想,極少提到孔子,他認爲我們錯過了許多老子的有用思想吧,接下來也許可以去了解一番。

另外是關於信仰的問題,我們中的大部分確實沒有明確的信仰。白老師說他的信仰大概是生活中的美好的東西,這樣可以列舉出很具體的各種。其實一直以來我對信仰的概念並沒有很清晰的認識,只覺得應該是一種嚮往的東西,不曉得有信仰的人會怎麼認爲。大概信仰一直都在內心吧,大家都向往美好的一切,無可否認的。

期待自己有一天能理智、理性、樂觀地看待一切,也希望自己的目光能看得更高遠。

第7篇:《白說》讀後感

請仔細閱讀這篇《白說》讀後感範文,也可以參考它的寫法與格式。

白巖鬆的《白說》已草草翻過一遍,平心而論,還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巖鬆在後記提及這不是一本演講集,但是從每一篇文章結尾的日期和地點,我們仍能感受到演講稿的痕跡。很大的篇幅是在各個大學的演講稿重新歸納整理,之前也散見於不少媒體,不少故事的講述和感悟的闡述,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再看就少了些許的驚喜,如同隔了夜的飯菜,重新加熱總歸少了最初的新鮮。和前幾本書相比,總覺得缺少了些誠意。

因爲是爲大學生做的演講居多,文中難免存在些心靈雞湯的內容,或許對於尚未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讀者比較受用,但對我而言,一方面已經工作多年,一方面離開媒體多年,再看裏面的內容,終歸是缺乏了一些共鳴。

可這些無礙於買一本《白說》裝飾着我的書櫃,書櫃的一層是由包括南方報業叢書在內大批媒體人的書籍組成,曾以爲這些書將會是自己工作中的輔導教材,可至今有些書仍未拆封,但購買如初,說起來這是對媒體工作難捨情懷的一種慣性。

這幾年的媒體似乎被一種悲愴的氛圍所籠罩,南方週末愈來愈少了銳度,那位寫出“即使新聞死了,也留下聖徒無數”的報業先驅身陷囹圄,從前幾年的柴靜、崔永元,再到最近的張泉靈、郎永淳,一個個昔日熟悉的名字的面孔因爲各自的原因從熒屏上漸次消失,他們不是第一批離開央視的主持人,同樣也不是最後一批。不過這樣看來,白巖鬆的堅守顯得尤爲珍貴。

本有千言萬語,落到筆下卻已寥寥。《白說》是否真的白說,並不好說。不管如何,我還是會從書櫃中偶爾取出讀上三兩行。

書中提及胡適的一句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至少我曾振臂高呼過。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7篇《白說》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白說》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