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共7篇)

讀後感1.11W

[概述]《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共含7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共7篇)

第1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

給你一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一,教育智慧來之於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研究和思考

一個善於思考,能深入瞭解學生的老師,其身上一定閃動着智慧的靈光.智慧的靈光來自於教師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之中.《祕密約定》這個案例講了一個學生上課頻頻舉手,給老師的印象是"不懂裝懂,隨意舉手,欺騙老師".一般老師可能會冷落,甚至譏諷他.可肖東萍老師經過深入瞭解後卻認定他有一顆"好勝,上進的心".學生的一些看似缺點的表象一下子成了優點,老師的視角變了,想法也就變了,可見老師的觀念是極其重要的.老師遇事"三思而後行,不忙於下結論",先了解情況,瞭解是解決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瞭解和思考過程蘊涵科學的探究,纔能有切合實際的問題解決的結果.所以王老師認爲:"成功的關鍵不在於答案,而在於知道如何尋找答案."尋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

1,儘可能周全的瞭解情況,佔有材料.

2,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

3,再根據反饋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循環,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步得到解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老師在瞭解情況是要習慣於瞭解學生的成長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點,有利於搞清孩子問題的真正原因.

二,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教師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師是這樣想事情的,剛說過不能怎麼樣,學生就公然違反,"頂風作案"是明擺着與老師對着幹.於是火冒三丈,處理起來"簡單,粗暴",一頓訓責,學生在高壓之下似乎也立竿見影.可以說這是教師在使用權力壓制學生——"拼力氣",學生是否真的服氣很難說.也可以說這種教育方法是在"製造敵人".而教師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時候體現在教師能否"化敵爲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敵爲友,教師要有科學的精神,研究的心態,前提是教師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師說;"人有研究的心態,他是不會向研究對象發脾氣的……恰恰相反,你得想辦法使自己的認識客觀地反映對方的現實狀況.這是科學的思維方式."我想,人的寬容度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纔可以冷靜的面對意外情況,舉重若輕,把麻煩釀成快樂.可見教師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第2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範文。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王曉春老師。他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國小的典型教育案例,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細緻地點評。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啓發。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學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需要老師研究瞭解學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真心與細心。教育是一門藝術,好比春風化雨,需要教育者們用教育的智慧爲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保駕護航,這樣才能靜待花開。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對於班上一些“異樣”的學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他們。每個老師都會碰到個別特殊的學生,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其獨特性。對於此類學生我們老師應當先撇除“偏見”,以一顆正常心來接納教育他們。教育工作應當從研究學生做起,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雖然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方式各不相同,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興趣愛好等。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學生,他們內心深處都有其最柔軟的部位,也會爲之所動。想要教育改變一位學生,教師應花心思細心地去觀察、瞭解學生,用最真誠公正的眼光對待每位學生,這樣你會發現每位孩子都有一顆稚嫩的心。對於班上的“特殊”學生,教師更要用養花人的耐心與細緻去呵護培育,帶刺的玫瑰也有一顆含苞待放的心,需要用愛去澆灌呵護。

正如老舍先生《養花》文中寫道的:“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裏;有的喜幹,就別多澆水”。教育學生何嘗不是如此,每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特殊的屬性和喜好。老師好比辛勤勞動的養花人,應當根據每朵花的特點進行施肥培養。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善於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綻放的花期,有些孩子的綻放花期會稍微漫長一點,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耐心等待。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第3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

這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與孩子一起讀書學習已經成爲我的習慣。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孩子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孩子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爲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教師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第4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近期,我閱讀了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此書彙集了100個國小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

這本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啓發。

閱讀了之後給了我一種思想的啓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爲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爲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瞭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係是最爲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的標題之一,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給了老師,我們就要把每個孩子銘記在心,放下姿態,蹲下身去,親近孩子,主動和他們交流。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除此以外,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裏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裏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爲“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不正是我的寫照?每每看到這本書裏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憤懣就會少點,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作爲一名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思考,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第5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暑假期間,我在家認真地拜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籍。順着淡淡的墨香我把整本通讀下去,一切都讓我感受到豁然開朗,讀書中使我深深地領悟到讀書不但能學到無窮無盡的知識,還能使我心中的煩惱消失,真是一種金錢買不到的無價之寶。讀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源頭活水,能增長知識,讀書就會成爲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作爲一名教師,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學生喜歡讀書的學生。人們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句話說的真是有道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教學中鮮活的案例,讓我受到無窮的啓發。

從這本書中的每個案例都讓我深切感覺到,作爲一名國小教師,我們應該用一顆真心、全身心地去愛每個學生。《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教師對學生的愛就如池塘和水,教師心中沒有真心的愛,就沒有教育,我們只有去愛學生,瞭解學生,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只要教師心中有了愛,愛能產生無窮大的力量。不過教育的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既有愛心的教育,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在教育的生涯中教師們都能深深感受到“智慧與愛心都重要”不能夠傾注了愛或智慧。

點評案例1的標題中說道,老師們都傾注了愛,太寵孩子了,而把教育智慧看做其次,學生光得到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也比較多,我們班有個女孩子一直特別嬌氣,有一天星期二的下午學完特長回到教室和同學玩得十分的開心。快要上夕會課時,她就安安靜靜得走到辦公室,低聲細語地對班主任說老師我不舒服頭暈,我要打電話給媽媽來看我。打了電話後走出教室,十五分鐘過去,爸爸來到辦公室和老師瞭解孩子的情況,然後帶她到醫務室看醫生,結果沒什麼問題,就是喉嚨有點發炎吃點感冒藥就好了,孩子就說我特別不舒服。想爸爸帶回家休息,一休息就是兩天,每天老師打電話探望,學習那下了,利用課餘時間補,像這樣的事情不知在她的身上出現了多次。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家長感動,令身邊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真正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家庭的教育。還是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本身的原因,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對一個個活波聰明可愛的孩子,要用心的教育每一個孩子,用心關注“優秀生”更要關注“潛能生”,使童年的孩子在快樂中成長。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多給他們創造表現的學習機會,能使每個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

第6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

給大家帶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教師只有讀書,才能擁有不竭的水源,不斷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長職業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快樂,寒假讀書:《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點評100個教育案例》讀後感。

爲進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師德修養,學校組織教師閱讀教育名著,我選擇的是《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該書爲基礎教育研究專家王曉春所著,本書彙集了100個國小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老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短小,可讀性強;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思路獨特,發人深省,讀後令人深受啓發。本書既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師進行案例研究的範本,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課堂上,作爲教師最討厭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時做小動作說話的學生。雖然對他們多次提醒,反覆教育但仍不見起色,真是恨鐵不成鋼。《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中的案例30講的是黃老師向王曉春老師求教讓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曉春老師的支招,我覺得受益匪淺。其實,原來是我們沒有把握住學生生理、心理髮展規律。王老師告訴我們學生的注意有兩種: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動的收斂的,無意注意是被動的散漫的。現在有不少學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東張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知自己想幹什麼,不知自己該幹什麼。他們雖然坐在教室裏,但並不是"學習者"。這是教師最頭疼的。而無意注意的規律是:哪裏聲音大,哪裏色彩鮮豔,哪個人動作怪異,什麼事情新鮮好玩,他就會往哪裏看,這種情況國小生中表現很突出。爲此,在教學中必須從他們生理、心理所處階段出發,靈活多樣的採取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一種方法集中連續實施的時間不能太長,以免使學生感覺厭惡、疲勞,分散注意,從而出現講話、做小動作的現象。以一種方式爲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進行,降低學生的緊張度。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生理、心理髮展規律出發,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多以身邊熟悉和感興趣的例子介紹,甚至穿插一個故事,一個笑話,絕對不能單一化,從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個教育教學中,讓學生鬆緊結合,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我還沒有全部讀完,但讀到這兒,我已經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第7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爲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xx少年”、“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7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後感範文。

標籤:讀後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