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13W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多篇)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

讀書,是既能安靜下來,又能提高素質的一項活動,而讀名著,卻又是別一番滋味。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世上的書千千萬萬,在大千世界中,怎樣的書沒有?真正被稱爲“名著”的那幾本,到底爲什麼是名著?

《世說新語》是一本描寫人物有趣的言行舉止的書,由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小故事組成。《才思敏捷的楊修》就是其中一則。它講了楊修和曹操猜謎的故事“黃娟幼婦,外孫齏臼”竟可以一看就理解出“絕妙好辭”四個字,我們不得不驚歎楊修的才華和文字聯想能力。

還有《爲朋友捨命的苟巨伯》苟巨伯遠道而來看望朋友,可是準備攻城的賊兵闖了進屋,賊兵怕有詭計,質問他們爲什麼不逃跑。苟巨伯毫不畏懼的說:“朋友有重病,我不忍心丟下他,寧願用我的身軀代替朋友的性命。”就這樣賊兵羞愧難當,讓下城池,撤退了。

《世說新語》的一個個小故事分開看,處處閃耀着人們的生活情趣和智慧,合起來看,又是一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盡顯人間百態,世事滄桑。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2

《世說新語》是我最喜歡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我國古代志人小說的最高峯。別看是小說,但大都紀實,可以看作紀實文學——全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歷史現實。作者用機智幽默、妙趣橫生的語言,傾瀉了對錚錚風骨的欣賞謳歌,對卑劣宵小的譏嘲諷剌。那飄逸清麗的翩翩風度,精妙玄遠的名士清談,至今仍讓我傾心不已。

心中的仰慕化作行動,於是我認真地融入《世說新語》,進入那個神異又黑暗的亂世。去追慕先賢們獨特的精神風貌,去體察那個混亂無序的時代。

追源·思友情

讀過《世說新語》,最能打動我的,自然要數“竹林七賢”了。據《世說新語·任誕》載:“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從中可以看出,“竹林七賢”不是什麼嚴密的組織。參與其中的賢士們寄情山水、縱酒放歌,都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全然不摻雜任何功利的東西。

他們不會委曲求全地壓抑自己,不需虛情假意地相互吹棒,不屑追名逐利地曲意逢迎。那麼他們有什麼呢?只是友情,淡漠到近乎濃烈,濃烈到近乎淡漠。俗話說“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有的人一輩子相交,直到頭髮都白了,卻還是像陌生人剛剛認識一樣,根本不瞭解對方。而有的人只是在路上休息時很偶然的相遇,一起坐在臨時搭起的遮陽傘下談了幾句,就像是三生的知交。”傾蓋如故哦,感覺真好!不知當年七賢是否這麼感嘆過。至少,我是被他們的友情深深打動了。

談士·思風度

提起魏晉風度,必談竹林七賢;談及竹林七賢,必言阮籍、嵇康。因爲所謂的魏晉風度,大概只有此二人深得其味。魯迅先生曾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提到:“他們七人(指竹林七賢)差不多都是反抗舊禮教的。”誠然,那些驚世駭俗的“非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就是他們首倡而又身體力行的。

可是,外面的世界實在是太無奈了,他們的抗爭實在是太無力了,即便總是同心協力,能做到的卻還是那樣的少。最終,所有的努力化爲泡影,怕是僅僅鞏固了他們的友情而已。

七賢之中最負盛名的是阮籍、嵇康。阮籍十分會說,談起“玄”來口若懸河,然而他“口不臧否人物”,讓統治者沒有把柄可抓,自己也樂得逍遙自在。這一點嵇康十分羨慕,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寫道:“阮嗣宗(阮籍)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而王戎又說,和嵇康相處了20年,都沒見他有過大喜大悲的神情。這麼看來,嵇康在性格上慷慨激烈,只是喜怒不行於色;但他言辭犀利,禮法之士絕對不能容忍。事實上,他的遭遇確實更震憾人心。

嵇康,字叔夜,官拜中散大夫,娶長樂亭主(曹操的曾孫女)爲妻。他的出現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大奇蹟:詩詞歌賦無一不精,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爲人剛直簡傲,精通樂理,崇尚老莊,好言服食養生之事。”他人品一流,愛做的是寄情山水,喜歡的`是清靜無爲的道家思想,時不時還吃些丹藥強身健體……尤其讓人羨慕的是:他是一個標準的美男子。《世說新語·容止》中說他“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他的朋友山濤也讚歎說:“嵇叔夜之爲人也,巖巖若孤鬆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關於他的優點還可以舉出很多,如善於打鐵,身體強壯,文辭清遠,未失高流……甚至毫不誇張的說,他是集中華傳統美德於一身的名士。

寫到這裏,我心裏不禁泛起一絲擔憂:名士,名士就能逃脫被殺的命運嗎?可惜答案是否定的,《晉書·阮籍傳》告訴我們:“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餘秋雨也在《遙遠的絕響》中寫道:而到了魏晉時期被殺的知識分子,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不一樣了。他們早已是真正的名人,姓氏、事蹟、品格、聲譽,都隨着他們的鮮血,滲入中華大地,滲入文明史冊。文化的慘痛,莫過於此;歷史的恐怖,莫過於此。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3

《世說新語》是一部反映魏晉時代文人風貌,體現時代特徵的筆記小說,是我國古代志人小說的帶表作品。它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包括我也很喜歡。能寫出這樣好的作品的人是誰呢?他就是——劉義慶。

《世說新語》通行本爲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語言、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很多吧!《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詞簡意明,頗能表達人物的個性特點。淡淡的幾筆,就能把人物描寫的活靈活現,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樸素的散文,有的幾乎如口語一般。在晉宋人的文章也頗具特色,因此一來使人們喜歡閱讀,其中不少故事,是詩詞中的常用典故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4

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太過深奧,答案也太多。也許很多人終其一生,等到進入墳墓的那一天,也沒明白。數十年如一日,一生也就這樣過去了。那麼,來此世上走一遭,究竟爲了什麼?怎樣才能算是絢爛一生?

在讀《世說新語》的時候,我看到這樣一則。兩位主人公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鳳雛龐統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兩位主人公是莫逆之交,德才也不分上下。龐統先生後來追隨劉備征戰四方,最終在入川時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而司馬徽先生一生隱逸山林。二者均算死得其所。在這則文中記錄了二人的一次見面: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爲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僕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在這則文章裏,呈現了司馬德操的人生追求:不慕名利,不羨財富。這對龐統也影響頗大。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人的追求是財富、地位等等。有人也在堅持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覺得坐擁億萬,富可敵國便是人生意義所在;有人覺得過好自己的生活便是意義。在這裏我不想評價某種認識或者價值觀念,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每個人因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見識和眼界所限,有自己的價值觀。無法強求,也沒必要強求。

我想,真正能讓人尊重,真正能過好的人生,便是實現自己的期待,實現自己想做的事。不論這些事是像財富、地位這些物質的東西,還是自我實現之類精神上的東西。對於現在的我來說,人生的意義便是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不被外界和世俗所打擾,不被別人的價值觀綁架。無論財富多少,地位幾何,真正將自己想做的事做完,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便不枉此生了。

寫着篇文章並不是爲了說在讀書時感受了什麼,只是想將讀書時的思考和想法記錄下來,談不上感悟,只能算是一點想法罷。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5

我看罷《世說新語》的“文學第四”,心中有一種很不爽的感覺。這種不爽產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晉的古文人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辯論就是辯論,用華麗的辭藻去攻擊別人,自己辯過他人就沾沾自喜、貶低別人;辯不過他人便譏諷他人,不願面對自己的失敗。實在令人作嘔。

讓我最不理解、最討厭的兩個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雖然支道林被稱爲是東晉的大學者、高僧,但我是一點也不想承認這個名號。支道林在自己辯不過他人時,理屈詞窮之時就大聲呵斥對方;在別人辯不過他時,他就嘲笑他人;在別人不願同他辯論時還逼着別人辯論。這些行徑一直令我不願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學識的學者。聽說他對《莊子·逍遙遊》有着自己很獨到的見解,但他的言行舉止讓我懷疑他是否對於這種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連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會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則能寫出真正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