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0小石潭記閱讀心得感想1000字

讀後感3.09W

2020小石潭記閱讀心得感想1000字

柳宗元貶官至永州、柳州後,“自肆于山水間”(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把“堙厄感鬱,一寓諸文”(《新唐書·柳宗元傳》),因此他寫了不少山水遊記,這些遊記不僅描繪了山川景物形態而且反映了作者“堙厄感鬱”的處境和心情,因此歷來人們對這些遊記的評價都很高。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參閱。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1

世間盡是我知己,何懼無人度良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一千多年前,一個老翁,孤舟泛江,獨釣江雪。他是柳宗元,他有一雙通靈的眼睛,他能看出盛世背後的淒涼,能望盡煙花散盡時的落寞,他也能窺視他身體裏那個名爲寂寞的小孩。

寫《小石潭記》的時候,柳宗元的心裏也一定是孤獨的,所以整篇文章讀起來有一種清淨的感覺,文中的“水尤清冽”,清澈的水可以望到底部,河水給人寒意,也許正是因爲柳宗元能夠把世間一切都看透,所以他纔會感到孤涼。在望到,“不可知其源”時,內心馬上聯想到了自己的仕途和未來,也像這小石潭一樣隨波而灣,前途未卜。

人有時候無由來的感到孤獨,儘管周圍人聲喧雜,而自己也會像個冰雕一樣的感到孤獨。然後耳朵會開始聽不到聲音,就像老舊的臺式電視機一樣,會有刺耳的嗡嗡聲。耳朵,因爲孤獨能開始聽到心跳,聽到血液流經大腦,聽到身體破碎的聲音。

我以前經常會在半夜醒來之後再也無法入睡,窗外的路燈冷的暖的,好像都與我無關。所以深夜一個人的時候,人的思維最活躍,我會思念某個人,會幻想世界末日,會在空白的本子裏大片大片的畫畫,這些畫一筆構成,線條交錯,雜亂無章,不見開頭,難覓結尾,就像我的思緒一樣的亂。末了戴上耳機,在震天響的音樂裏沉沉睡去。

昔日,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挺孤獨的人,然後一天一天的難受,一天一天的難過,那種孤獨感,就像是胃裏翻江倒海,想吐。最近我在翻郭敬明的書時,讀到了一句話“只要我們以相同的姿勢閱讀,我們就能互相安慰。”這本書都快被我翻爛了,可我卻是第一次爲了這句話而感動不止。我和街邊的路燈一樣在半夜清醒,我和月亮一樣,始終無法和太陽嬉戲,我和它們一樣孤獨。哦不,因爲我們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並不孤獨。

當然,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時候,比起孤獨,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寬慰,處境相似的一人一景,肯定也在以某種超脫的形式互相安慰。

所以世間萬物皆爲我知己,那又何懼身邊無有佳人伴。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2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這篇文章,是《永州八記》裏面第四篇,題目叫做《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有幾個稍微生僻點的字,其實,這幾個字,不明白的話,根據前後文的意思,猜猜也大致知道在說什麼。所以,這篇文章很容易看懂。

有一種文章,是這樣寫的。有很多人,是這樣寫文章的。

很有鏡頭感的一篇文字。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以下的文字,完全跟隨着一隻鏡頭後的眼睛。

起點,是小丘。往西百二十步,有一片竹林。竹林那邊是什麼?這時候還看不到,竹林隔着。可以聽到竹林後面的水聲,環佩交鳴,用類似風鈴的聲音來形容水聲,作者曰:心樂之。我們想象一下,真臨其境的話,也會挺愉快。

竹子叢生,竹林大約挺密,不是輕易能穿越的,所以,專門說一下,“伐竹取道”,開闢出一條小路。作者這次來的時候,道路其實早已開好了,這裏說一下,是告訴讀者,有這麼條新開闢的林間小路。

穿過林間小路,眼前豁然開朗。

眼光平視,眼前的小潭,清澈見底,見底,於是發現潭底全是石頭的。眼光隨着石底看回來,看到池岸,各種形狀的石岸,盡收眼底。

眼光離開水潭,四顧,疏朗的樹,搖弋的垂藤,蕭蕭索索,森森翠翠。

假如鏡頭由着腳下的路,出了小路,便該先見石岸,再見水光,繼而四顧,方顯藤樹。

以上是看,看,視力所及,感受的是環境給人大感覺。

下面是觀察,細看。

野魚,百許頭,近岸處,兩三羣最多了吧。“水尤清冽”,觀魚時,覺得魚似乎在無背景的虛空中浮着。陽光照下來,魚的影子,映在石質的池底上。魚不動,影子也不動。倏地,魚一彈,遊向遠處,霎時,又回來了。觀魚,魚之樂,與人之樂,都是難與人交流的,會心的,便會心了。

看會兒魚,眼光順着慣性尋着水源。水來處,石岸參差,泉水明滅,情緒淡淡地,不想走過去尋個究竟。

坐下來,靜下來,這石潭,其實是在林間的。竹樹環合,林靜風清,坐的越久,越有出塵之想。“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在這種環境中,都免不了有些悠悠的感受。

結尾,原來不是一個人。有同遊的三個兄弟,加上兩個從者。從者,是學生,還是僕人?反正,與四兄弟不是一個級別的。

這樣的文字,我們會想起來晚明小品,想起沈從文,想起俞平伯,想起周作人,想起汪曾祺,不是誰受誰影響,是,文章本來就是這樣寫的。

看到些什麼,有些感受,心裏不妥帖,於是,寫點眼見的,寫點微妙的感覺,想,會心人也有同樣的感受。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3

宛如一曲清幽的小令,和着佩環的脆響落入心間。洋洋灑灑的三百字,宛若天成,如玉璞般華美清雅,渾然一體間彷彿又是處處雕琢,暗託情愫。一潭普普通通的清泉,在柳宗元寥寥數筆之下,確實變幻莫測,意蘊深遠。一汪名不見經傳的清水,究竟寄託了多少故事?

——題記

柳宗元爲訪小石潭,費了不少周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只是一股小小的流水聲,卻讓作者隔篁竹而聞而心卻樂之,還要用“鳴佩環”來喻之,滿心的嚮往還要反覆強調,似乎有一點誇張過了頭的感覺。然而想到柳宗元是爲排解心中的憤懣之情,那這細小清越的流水聲何嘗不是他少年輕狂的理想呢?對於有所成就的渴望,對從政的風光,富足生活的嚮往,一個“了”字,道盡所有年少輕狂。“伐竹取道,不見小潭,水尤清冽”,爲訪小潭,不惜伐竹取道,層層向內,終於見到了自己日思慕想的政壇。遠觀政壇,是多麼清澈,玲瓏狹小,脈絡清晰,還有各式各樣的奇石,爲其平添了姿色。這些奇石恐怕就是范仲淹等改革派吧。

清水,奇石,不由得讓作者心情激盪,想要迫不及待地加入他們,走近他們,進而得到“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美妙動人的未來景色。

走進小潭,發現其中的魚似乎“皆若空遊無所依”,然而當“日光下澈”時,便影布石上,互相暗中糾葛。有的魚看似呆愣,可當你要接近它,觸及它時,卻靈敏地躲開,官場上互相暗中糾葛的黑暗已躍然紙上,“似與遊者相樂”,更像一句諷刺般的感嘆。

作者又遠遠向小石潭源頭望去,卻發現溪水曲折,像蛇一樣陰森毒辣,連波光都時隱時現,政治官場的黑暗完全顯現出來,那曲折蜿蜒的慢慢道路,勾心鬥角的坎坷過程,讓作者心中蒼涼,連源頭似乎也找不到了。

坐在小石潭旁,竹樹閉塞了這裏的眼界,寂寥淒涼,充滿了自私自利的悲劇性色彩,於是作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走了,看似是自願離去,實則是被這裏怵人的寒氣逼走的。短短一篇《小石潭記》,卻極其隱晦迷離地回顧了自己從進入政壇,參加改革,到失敗被貶的政治歷程。

也許,在某種程度上看,小石潭也許是柳宗元腦海中的零星幻想或是大自然中被借用的一處景觀而已,但柳宗元這位高超的技師,用大自然詩一般的語言敘寫出自己坎坷歷程。

那片小石潭,只是無限陰鬱中的一絲寬慰罷了。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4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近景與遠景的描寫,可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觀察景物的細緻深入之處。他善於融情於景,託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卻把這個小石潭的靜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引起了後人的懷戀。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國中唐時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二十一歲中進士,先後任監察御史裏行(爲見習官)、禮部員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職。他和同時代的韓愈、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被後人合稱爲“唐宋八大家”,都是寫散文的能手。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爲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爲“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爲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近景與遠景的描寫,可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觀察景物的細緻深入之處。他善於融情於景,託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卻把這個小石潭的靜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引起了後人的懷戀。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5

《小石潭記》出自於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之筆。柳宗元被貶謫到湖南永州之後,醉心於遊山玩水之中,聊以排解心中愁悶,寫下了我們熟知的“永州八記”,我們剛學過的《小石潭記》是其中的一篇。

《小石潭記》以風景描寫爲主。遊記開篇於小丘,一行人穿竹林而過,看到小石潭周邊和潭中的一番美景,直到最終離開那裏,詳細地記載了一路的所見所聞,主要突出了周圍的竹樹林,小石潭的石頭和在潭中游動的魚兒。

柳宗元的用詞不僅很恰當還很風趣:使用“全石以爲底”和“水尤清冽”,表示小石潭水的清和淨,我一般絕不會這樣說,用個水清澈見底就很不錯了。我更佩服的是在描繪蜿蜒的小溪的時候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個字,就表達了兩層意識、兩個比喻:水流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如蛇一般快速地遊走。

我覺得第二段落是文章中最有表達性的一段,開頭兩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的七字韻句,彷彿唐詩一般,描寫了水的清澈,能大概知道有很多條魚,池水很受魚的歡喜。後半部分利用了不少個對比對立:“日光”和“影布”相比,“上”和“下”相反,“佁然”和“俶爾”相對,還有“遠逝”和“往來”相對;描繪了那場境況,詳盡又現實,彷彿一潭上好的池水帶着它滿汪的生機出現在我眼前。潭中的魚在作者筆下顯得特別活潑,真想和它們一起逗玩一番。

柳宗元一開始完全沉迷在青山綠水中,感受着身心的平靜,但隨着遊玩接近末尾,心情漸漸生出幾分淒涼,愁悶,甚至在五人之間也能感到寂寞。一開始好好的,怎麼過一段時間就鬱悶了?

文中寫到:“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簡單的瞭解作者寫《小石潭記》的背景,就不難理解這句話,平靜喜悅和淒涼冷清同時盤踞他心中並不矛盾:柳宗元一開始見到小石潭,聽到水聲叮咚,看到驚人的絕美境地,感到了快樂,潭邊和潭中動靜皆美,讓人不由得沉浸其中。不過在那兒呆久了,感到的卻是寂寞無人和淒涼的寒氣透骨,結合歷史背景,我們知道他可能是想到他至所以在這能遊山玩水是由於他被貶謫,撇下了他的家鄉,本該在異鄉大展拳腳之時卻被束縛住,空有抱負而不得施展,想到他的人生突然改變了那麼多,不能像以前那樣,使他感到失魂落魄。而這個寂寥無人,這樣青山綠水的的地方類似於監獄,竹樹林類似於監獄的牆壁,把柳宗元與外界的聯繫斷開,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感到人生的寂寞和絕望。

從這篇遊記閱讀經歷中,在感嘆古人用詞的精妙和對結構的完美把控之餘,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心情是我們看世界的眼鏡,柳宗元在小石潭的美景中都能感到愁悶。一方面,在痛苦或憤怒的心情下,連最美麗的人間天堂會變成最可怕的人間地獄,另一方面,在心情愉悅下,在任何情況下充滿着希望。我覺得獨處不是壞事,能在獨處的情況下平復自己的心情整理自己的思緒,但獨處不能當成習慣,否則無法正常融入社會,甚至在人山人海中感到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