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39W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多篇)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1

隨着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也一時洛陽紙貴,閒來無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這部被譽爲是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

小說是鄉土中國六、七十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爲背景,並以作者姑姑爲原型講述了主人公“姑姑”這個山東高密地區婦產科醫生傳奇而複雜的一生,並通過“蝌蚪”揭示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尷尬與矛盾,閃爍着對生命強烈的人道關懷和敬畏。

小說中的“姑姑”是一位身份複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說。“姑姑”的身份特殊,是因爲抗日時期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日本駐軍地,而後因男友叛逃到臺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年輕時她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行者,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或者說是孕卻睜隻眼閉隻眼。文中可笑的是“姑姑”曾是高密東北鄉的送子觀音,但而後卻成了當地計劃生育政策的基層工作者,她又不得不在自己無奈的嘆息聲裏中止一個個幼小生命的成長髮育,被視爲殺人的魔王,在那場與那些想超生的婦女們的艱苦卓絕的戰鬥與爭奪中,結果造成她的侄媳王仁美、張拳的老婆死去,或許陳鼻老婆王膽的死與她沒有根本關係,但是也與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小說是帶有悲劇性的,其實她是珍視、敬畏生命的,對強制性人工流產的做法有意見卻無能爲力,內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從本性上說是對生命充滿了尊重和關愛。然而到了晚年的“姑姑”充滿了不安與自責,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卻被蛙嚇着。在她看來蛙聲是那些被她墮掉的成千上萬個嬰兒的哭啼聲和控訴,那些蛙是回來索命的,爲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慚愧與後悔,而自己也因爲蛙與自己身份不符的捏泥藝人結婚,到最後有些精神瘋癲,而小說最後那句臺詞“萬心,你得好死!”是對她生命意義的一種拷問和問責!

小說中的另一主人公“蝌蚪”,爲了個人的前途,最終決定把自己的妻子和差不多足月就要降生的孩子推上手術檯,最終導致兩人的死亡。而後來卻因爲姑姑的勸說娶了自己好友王肝苦苦追求的對象“小獅子”,完全沒有自己的一點主見。名義上是爲了照顧自己年幼的女兒,實則是滿足自己的私慾,被小獅子“盪漾起伏”的胸給征服了,還說什麼對王仁美有多愛,真的是多麼的可笑。後來到了五十出頭的時候又因爲孕更體現出其重男輕女的思想,儘管是小獅子揹着他去弄的,可是到孩子出生後發現是個兒子後那個喜悅與前面的憤怒形成強烈的反差。其實小說中的那些超生的人都是想生個兒子來傳宗接代,這折射出的是對那一代甚至是現在社會依然存在的重男輕女這一不良風氣的一種唾棄和一種拷問!特別是對蝌蚪這一知識分子的不屑與譏諷嘲笑。

小說中那些小人物特別是張拳老婆、陳眉,前者爲了能逃脫姑姑的魔掌,跳入水中就是想生下肚裏的孩子,忍受着痛苦盼望着孩子能早點生下來,然而卻逃不過死亡的命運。而陳眉的出生就預示着她是一個悲劇人物,母親日思夜想想替陳鼻生一個兒子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最後生下陳眉後便逝去。而她父親沉痛在她母親死去的悲痛中將其遺棄給姑姑撫養,即使以後被父親接回去撫養後也逃不過父親的痛罵與折磨,長大後與姐姐在工廠裏打工卻遭遇大火毀容並失去姐姐,最後淪落到爲別人孕的地步,這是多麼地慘痛。其實小說中那些近似瘋癲的人比如晚年的陳鼻、郝大手、秦河都是某種社會畸形的代表,他們用瘋癲的方式來反映這個社會存在的某些陰暗,只能用這種無聲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而小說中出現的代現象也是一種對現實的揭露和批判,因爲目前社會也的確存在這一現象,什麼地下卵子市場等,這都說明那些陳舊的思想還沒有剔除乾淨,這是一種畸形的變態心理的反應,作者呼籲的是一種平等和人性,以及喚醒我們對這一現象的思考。

小說從始至終都一直貫徹的一條線就是對生命和人性的敬畏,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並非一成不變。作者在自我剖析和反思中萌生了對生命的期待與虔敬,也是對自己心靈的一次洗禮,折射着我們民族偉大生存鬥爭中歷程的困難和考驗,閃耀着母愛的偉大和對人性的思考!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與琢磨的,也是我們需要的!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2

忙裏偷閒地看完了莫老爺子的《蛙》,總體上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蛙》以鄉村婦產科醫生姑姑的一生爲主線,爲我們展現了國家人口政策的歷程,展現了時代變遷給人們精神上、物質上帶來的巨大變化。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掙扎的,邪惡的東西源於美好,而看起來美好的東西卻孕育着更邪惡,這就是讓人感覺不舒服的原因。

《蛙》,據說是莫老爺子四年磨一劍,無疑是成功的。一部成功的小說一定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於非要讓其承載所謂的歷史使命則大可不必。當然,大氣之作是無法脫離歷史而孤立存在的。

對人性的剖析,就如同將一個人放在手術檯上,放在高倍顯微鏡下,把輕易不容發覺的東西淋漓盡致地、暴露無遺地、血淋淋地展現出來。其過程是痛苦的,更是不堪的,如同把心掰開,再揉碎。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鍋裏煎熬,直至水分全無,讓人產生一種透過表皮看到靈魂般的感覺。只有這樣,小說中的人物才鮮活,纔有冒着熱乎氣般的真實,讀者纔會有對號入座的衝動,纔會與作者共鳴。

讓讀者對號入座、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小說就是好小說,《蛙》就是這樣一部小說。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3

剛剛看完,現在還無法描述看後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寫作速度一貫很快一樣,我讀書的速度也絲毫不遜色,這本書大概用了三天時間吧,在這三天裏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時間來讀,我覺得這樣的速度應該算是快的了。

在這之前和剛纔這短暫的時間空隙裏我看到過許多關於這本書的評論,原諒我可能看得太快還沒有來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還想不出那麼精妙絕倫或褒或貶旁敲側擊冷嘲熱諷的讓人讀了肅然起敬的話來寫一篇評論。

但是我要說的是,我讀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罷不能。怎麼說呢,簡直就像吃了一頓美食,大快朵頤啊。

這就足夠了。至少我覺得是足夠了。我向來不認爲小說甚至於其他任何文學形式應該揹負上沉重的歷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鎖,也不認爲文以載道是最高的境界。當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應該有它現實的意義和價值,但是這些價值我認爲都應該是一件藝術品的附庸,我覺得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和一切其他藝術一樣是一種高級的審美活動,如果它讓人愉悅,讓人感受到欣賞到美的滿足就已經足以成爲一件傳世精品,至於其他道德,批判,還有什麼靈魂,那是附加價值,如果有那是錦上添花,沒有那也無關大雅。當然,我在這裏並不想和大家探討文學到底是不是藝術這個命題,也不想研究什麼文學是一切藝術的開始也是一切藝術的終結之類的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命題。

還有一些人跳出來說莫言就是一講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講故事的,他們覺得講故事的就好像舊社會裏的戲子,或者說評書的,說相聲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檯面,無法跟他們心中那些偉岸的大師什麼喬伊斯啦,什麼博爾赫斯拉,什麼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認,他們沒有錯,他們都是有着很高鑑賞力的上等人,而我們這樣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於故事的波瀾起伏,就好像我們聽評書的時候跟着說書的人一起嬉笑怒罵,一起臧否人物,爲了評書裏那些莫須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販夫走卒們的苦難而感到難過,爲了他們的喜事而歡欣鼓舞一樣。我知道這樣的上等人同樣是看不起《故事會》的,他們也看不起《讀者》,那是他們眼中的垃圾,是廢品,毫無價值。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些書讓好多人在矇昧之初知道了善與惡,美與醜,良心與道義,責任與擔當,同樣是這些書最廣泛的影響着一個個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後這些小人物們聯手創造着歷史,展示着人類社會的良心。我當然不敢不承認《尤利西斯》的經典性與其無與倫比的價值,也不敢對《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爲我承認我的無知,我的淺陋,我的粗俗,我讀不懂他們,我所擁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養和道德的美好品質,沒有一點來自於他們,而我也沒有從他們身上感受過絲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絲絲的營養,我只是像供奉價值連城的青花瓷一樣將他們束之高閣,頂禮膜拜,只因爲那麼多人都崇拜他們,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說他們是經典,我永遠讀不懂得經典。但是我知道,我讀不懂他們也沒有耐心讀完他們因此他們也從未影響過我。

我想大多數人跟我一樣,我們的道德與良知,我們的知識就是來自於類似於莫言這樣的作家,來自於他們的故事,那些被別人嗤之以鼻的“只會講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歡這些故事,就像我喜歡《故事會》一樣,我還要用《故事會》去教育我未來的小孩,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樣頂天立地的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上活着,與那些館閣裏打着飽嗝衣着優雅無所事事的批評大師們一起活着,並且比他們更多的爲這個社會的前進出自己的一份力。

這裏其實涉及到了我一個粗鄙的認識,我覺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東西,也絲毫不值得人們尊敬,當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並非好東西,甚至是毫無可取之處。我心目中認爲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賞。而我覺得在雅俗共賞這一點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慘烈的生死虛幻莫測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語言結構文學探索甚至書寫形式屬於什麼主義,因此我覺得完全應該給五顆星。

莫言在這本書裏講到了一個故事,關於鐵柺李的故事,他說面對神蹟,我們應該沉默,不要大驚小怪,所以我覺得我應該閉嘴,不要說話,該用這張嘴去吃飯了。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4

說起來有點兒慚愧,今早讀完的莫言的《蛙》,纔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書籍。就是這樣一本不算厚的書本,卻也整整看了2個星期有餘。

作爲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而記敘這樣一個鮮爲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義,通過“姑姑”內心的掙扎,反映時代的變革墮落,人內心的矛盾變化,無疑在選題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書本的題目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但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着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爲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所以,我也時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着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衝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說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說明知這個政策還懷着僥倖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5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獲獎作品,寫的很好,對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動、逼真,像是把現實的場景做了特寫放在了你的面前。這個作品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中國計劃生育在羣衆生活中、在歷史中做了真實的記錄。

因爲我瞭解到一些計劃生育的實際情況,這部小說並沒有誇張,而現實情況其實更加誇張。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很難進行褒貶,對個人絕對是慘無人道,但是對國家看起來像是好的,事實上究竟是不是好的,歷史與未來也難以評判。但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對根的延續這種情節,又那麼特殊,它並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種本能的圖騰。通過計劃生育這個主線,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關的社會變化。在平實的文字下,卻充滿了各種諷刺。

尤其是老同學見面的寒暄與對白,太常見了,平時裏,人們真的就是這樣說話,但是在這本書裏,看起來卻是那麼諷刺,感覺人與人之間怎麼就變成了這樣呢?後面的話劇,一幕一幕,顯得更加怪誕與意識流,也扣住了主題“蛙”,這個粘膩與怪誕東西,與計劃生育之間莫名其妙的關係,讓人感覺計劃生育像蛙一樣奇怪、粘膩、甚至噁心,可能這個是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無法訴說的形容。

姑姑這個形象,是那個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們那時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個她這樣的人,作品表達了不同歷史背景下,人物命運的變化。人的思想意識決定人的命運,人的思想意識又來自外界對她的灌輸?這個就是人物的悲劇人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獨立思考能力,這個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響和左右。真是個奇怪的世界,時代與人物彼此構造對方,人物有時厭惡這個時代,想擺脫這個時代,又依賴這個時代,又構成了這個時代,最終實際上還是最喜歡自己的這個時代。

總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這樣,越想,就越覺得,好棒。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6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師的小說,一口氣讀完了《蛙》。

小說帶着我走進了那個年代的生活,讓我似乎真切的和他們存在過一樣。我難過,我憤怒,我鄙視,但是這都不能讓我離開這本書半途丟掉,因爲她同樣牽扯着我的心。每一個人都爲了生存而堅持着,爲了更好地活着而努力的堅持着,本來這應該是一副越來越好的生活藍圖,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臨死前的撒嬌是多麼讓人心疼,忘不了王膽爲了孩子是多麼的勇敢無所畏懼,忘不了張拳老婆是多麼的無可奈何,雖然她們違反政策,但那確實是鮮活的人命啊還是兩條啊!

他們活該被流產,這是計劃生育工作者的話,爲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價。我感到恐慌,人民還是通情理的人民,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讓我難過。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工作沒有宣傳到位,人民思想覺悟不高,綜合導致事情的發生,但是沒有人坐下來研究一下文明的解決方案。

雖然我生在和平、和諧的新時代,但是我的骨子裏是傳統的。我對於計劃生育這項工作一直沒有太多好感,總認爲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實行初期,大家還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萬心來,她是多麼的忠於黨的事業纔會有如此強的鬥志和動力,不得不說她是偉大的,是忠誠的。

人的真誠不是僞裝的,比較而言我最喜歡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對待朋友,不管他是多麼的落魄他從不退縮,不會避而遠之,是真心實意的幫助而非虛情假意。

我還是幼稚着,總以爲會有理想狀態,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我問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會像萬足一樣吧!老公說:不會有那個意外的,我們會好好地過一輩子的。被我逼問急了,就說:我不會像他那樣的。心裏雖然知道男人遇到這事兒都會再娶的,但是聽到老公這句話還是會感動的一塌糊塗。人啊,難得糊塗,難得糊塗好啊!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7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這個題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非常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只是一個題目就已經足夠吸引讀者,贏過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讀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並不是一開始我認爲的只是爲了“賣座”那麼膚淺。“蛙——娃——媧”,這樣一說,會顯示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小說中描寫了做了50多年婦產科工作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新中國60年間農村生育率的起伏,並描述了中國控制人口急劇增長和實現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艱苦而複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本小說的意圖是讚揚還是批評,還是在醞釀更深刻的東西。在這裏,我只是想談談看完小說後的感受。

我過去認爲計劃生育是一項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國人口衆多,造成了資源匱乏、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我是獨生子女,我的親戚朋友也是獨生子女,偶爾也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裏觀念落後。

我一直認爲計劃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實現的事情。我怎麼能想到執行這項政策會如此困難呢?在小說中,在落後中國的一個落後鄉村,“姑姑”爲了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親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兒,間接地摧毀了許多婦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話說的那樣,我不殺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8

莫言的小說,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一陣熱鬧歡樂氣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個村莊的集市,你遊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沒有人與你搭話,你也不寂寞。看小說《蛙》,就像在逛着這樣一個熱鬧的集市,一段段情節像一個個攤位,你在人羣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彷彿都不夠用了,因爲那嘈雜聲、那琳琅滿目的貨品,密集地直朝你襲來。我本身是不太喜好這樣的文字的,因爲我很可能在這文字環境的感染下漸漸地就生出滿心的浮躁,最後只好把它棄之不顧了;也可能在精彩熱鬧了一番過後,卻發現自己其實什麼中意的玩意兒都沒買到,剛纔全是興奮着別人的興奮。

《蛙》,首先是這個題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僅僅是題目這一招似乎已經勝出很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們。讀了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倒不是向我一開始想的純粹是爲了賣座那麼膚淺。“蛙——娃——媧”,這麼一追溯,便顯出此中真意了。原來小說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爲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篇小說的本意是爲了讚揚還是批判,或是醞釀着什麼更深刻的內涵。在此只想談談我自己看了小說之後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覺得計劃生育是一項再正常不過、明智不過的`政策了。中國的人口那麼多,造成了諸如資源匱乏、生存質量下降諸如此類的問題,再不限制人口,那還了得?我在家裏是獨生子女,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基本也是獨生子女,偶爾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們家庭思想觀念的落後。我一直以爲計劃生育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輕而易舉就實現的事情,哪裏會想到原來推行這項政策的過程是那麼艱難?在小說中,在落後的中國裏落後的小村莊,“姑姑”爲了落實計劃生育的政策,親手殺死了2000多個胎兒,更間接殘害了多少婦女的生命?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爲了忠誠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門外對內喊話,勸說我懷孕七個月的妻子不要心存僥倖,乖乖的流產。勸說不成,姑姑便推倒鄰居家的樹、鄰居家的牆,用這種方式威逼“我”的妻子。看看,這舉動是多麼的野蠻。中國人向來推崇火與劍,要秋風掃落葉般地對待自己的“敵人”,倒把個禮義廉恥、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全部拋到腦後。這使我聯想到現在社會很多政府拆遷,對於不願意搬走的人家,就斷水斷電,更有甚者直接用機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種種行爲,只要是打着國家的名義、打着爲了人民利益的旗號,便都是合情合法、正義之舉了。凡是與之對抗的,便都是歷史的敵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頑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說計劃生育政策是正確的,但計劃生育政策落實的手段是否正確,恐怕要大大的打一個問號。操之過急,往往會事與願違。中國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們歷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的,融入我們國人的血液裏的,豈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可嘆,一場急躁的、轟轟烈烈的計劃生育行動帶着火山爆發的宏大氣勢,吞沒了整個中國,分不清這火山的岩漿裏,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國家庭的血與淚。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9

上午就回到家中,用了一下午的時間把莫言的《蛙》看完了。看的人有些暈頭轉向,混沌一片。並不是故事有多麼的曲折或高深莫測,只是莫言的表達太過真實,讓我誤以爲所述之事皆爲真事,實則不然。

他巧妙地把現實與幻想結合在了一起,在閱讀的瞬間讓我分不清真真假假,於是腦袋一片混沌。冷靜下來之後明白,後半段的故事應該是虛擬的,前半段關於他姑姑做計劃生育工作的故事,雖有誇張,但也應該很接近事實。

因爲那樣的故事,同樣發生在我父母、親人的身上,他們也處在那個年代,殘酷實施計劃生育的年代。記得母親對我說,當年在我之後,她又懷了一個女兒,因爲是超生,家裏又窮,在懷胎8個月時被迫終止妊娠了。

8個月是個什麼概念,早產的話,完完全全可以生下來了。母親說,當時生產隊裏的人天天跑到家裏鬧、威脅、恐嚇,逼着把孩子做掉。後來,實在勢單力薄,被一陣毒藥從肚皮上直接注射到孩子的頭上,而終止了生命。

母親現在50幾歲了,都依然清晰地記得這個孩子的面貌。說長者一頭烏黑的頭髮,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樑,粉嫩嫩的小臉,如果順利生下來,肯定長的比我漂亮。

每每談及此事,母親都是無限的傷感和自責。恨自己沒有那個能力能將已懷胎8月的孩子生下來。在那個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年代,這樣的事,數不勝數,全國各地都在上演着如此殘忍、血腥的事。

現在雖然國家發達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策也開放二胎了,但作爲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反而是不敢生了,你說這可笑不可笑?

窮的時候拼命的想生,不窮的時候卻不敢生。

突然想起一句話: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你我不過是一粒塵埃而已。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10

《蛙》是莫言醞釀十多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創作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與他的其他重要長篇作品,如《酒國》等相比,《蛙》延續了這些作品對小說結構、敘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着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近幾年中國原創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是: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爲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爲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 過程的同時,成功 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並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複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爲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說結構新穎而縝密,由劇作家蝌蚪寫給 日本 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信構成。前四封信附有關於當了50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的長篇敘事,當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則附有一部關於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話劇。因此,這是一部將書信、元小說敘事和話劇巧妙地融合雜揉爲一體、拓寬了小說藝術表現空間的作品;是莫言創作中的又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藝術嘗試。

莫言作品蛙讀後感 篇11

第一次聽說《蛙》這本書是在莫言獲得諾獎之後,那時候就感覺莫言這種有鄉土氣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點他的書,但當時上中學,沒那麼多時間。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說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時候在圖書館偶然發現了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說實話,看完這本書的感觸很大的。

文章主要講了有個八路軍父親的姑姑,醫術高明,在農村推廣新法接生,於是在膠東一帶很有名氣,雖然從“姑姑”手中接生的還在有幾千名之多。但是喪生在“姑姑”手中的嬰兒也遍佈高密鄉。她一邊接生,一邊帶領她的徒弟們實行計劃生育,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紮,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

年輕時的姑姑強悍,有幹勁兒,很有能力,根正苗紅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那時的她嗓門大,膽子大,彷彿全世界沒有他幹不成的事。村民們愛戴她,只要是她接生,產婦及她的家人就心裏有底。但隨着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她動員村民們去做節育手術,逼迫那些懷孕超生的去做流產,有無數的嬰兒夭折在她手裏,甚至還有許多母親也命喪於此。村民們開始怨恨她、詛咒她。但她一直立場堅定,即便是自己的親人,也一視同仁。甚至,自己的親侄媳婦兒都是死在她的手裏。她有過後悔,有過對自己工作的懷疑嗎?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沒經歷過計劃生育,或沒有在那個年代的農村生活的人是很難理解爲什麼那些人會冒着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代價去超生。其實我到現在也還是不太理解。我們都看過趙本山和宋丹丹演過的《超生游擊隊》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觀衆開懷大笑的段子,其實都是真實存在的。

我媽說孩兒就是寶,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這個思想。

再來說說姑姑這個人物設定吧。作者採用前後對照,把姑姑這一人物形象寫的非常飽滿。我就是個學生,也不瞭解啥寫作手法,我就來說一下對姑姑這個人物形象內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他爲了自己的工作,親手殺死的自己的親侄兒媳婦兒。當然這只是個意外,就是因爲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發了。爲計劃生育工作奉獻了整個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個手藝人結婚。姑姑的晚年是在懺悔中度過的。

通過這本書,幫我們瞭解到了那個年代計劃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計劃生育工作者們的腕鐵手段,是知道現在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現在百姓的思想轉變了,中國正在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政府也開放了二孩兒,但那個時代我們不能就此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