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三字經讀後感(精選61篇)

讀後感1.42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61篇《三字經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三字經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三字經讀後感(精選61篇)

篇1:《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三字一句,兩字一韻,琅琅上口。它的每一個字,都講述着一個故事,每一個字都蘊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

讀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懂得了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書中舉了許多的例子,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是啊,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告訴我們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所以,人要懂得感恩。《三字經》告訴我們“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所以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父母的甘苦,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也只有這樣才能激勵自己刻苦學習,不斷成長。好書不厭百回讀。我要感謝《三字經》,是《三字經》讓我知道了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我每天讀一讀,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斷地鞭策自己,讓我不斷地成長、成長……

篇2:《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是一部廣爲流傳,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它是教育我們要認真學習,孝敬父母,勤奮好學,禮貌待人……都是我們中華名組的傳統美德。近期我認真地閱讀了《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叫,性乃遷……”我被這些簡潔精湛的哲言給吸引了“孔融讓梨”“孟母擇鄰”我因這些寓言深遠的故事所感動國學三字經讀後感400字(4篇)國學三字經讀後感400字(4篇)。

我特別喜歡“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子因年幼時住在墓地附近,常常有人來這葬墓,學會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孟母就把家到了鬧市,孟子整天模仿街上的商人吆喝這做買賣。孟母又將家遷到了學堂旁,並讓孟子在學堂上課。有一次,孟子偷偷從學堂裏跑出來,孟目見了就將快織好好的布給剪斷了,孟子從中明白了道理,從此就好好學習了。

“融四歲,能讓梨。”是講有一次,孔融家來了一些客人,孔融將最大的梨讓給客人,將最小的梨給了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國學。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該刻苦學習,長大做對國家有用的人,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篇3:《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是一本國學經典。距今已經流傳了七百多年,家喻戶曉。《三字經》裏包括道德、天文、歷史、地理各方面的知識。

《三字經》這本書裏還有許多小故事。其中讓我記得最深的就是《孔融讓梨》孔融四歲時,客人送了一筐梨給他家。黃澄澄的梨洗得乾乾淨淨的放在桌上。哥哥姐姐們一擁而上,爭着搶着要吃大梨。而孔融站在旁邊看着。父親看見了就大喊:“你們幾個不要在這邊搶了,讓孔融來給大家分梨。”孔融走過去把兩個最大的梨分給了母親和父親。然後依次分給哥哥姐姐。最後還剩一個小梨,孔融就拿了最小的梨。父親問:“孔融,你自己爲什麼沒有拿大梨?而是把大梨讓給哥哥姐姐?”孔融說:“老師教我們要尊重父母,友愛兄妹。我年紀最小,就應該吃最小的。”

父親聽了點了點頭。轉身對其他孩子說:“孔融年紀最小都知道尊重父母,友愛兄妹。而你們一看見梨就上去搶,不是先拿兩個大梨給父親母親。”

聽了父親的話,那幾個孩子都低下了頭。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妹,不要什麼事都只想着自己。

《三字經》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哦。讓你在快樂的小故事中學習大道理。學習時不會讓你枯乏無味,而是有趣地學習。這樣開心地學習才能把背的東西牢牢記住,不會忘記。《三字經》真是一本特別特別好的書。

篇4:《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本書,這本書,雖然字數不多,但它教給了我們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爲了能使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爲了教育孟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否則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部都是徒勞,便剪斷了正在織着的一匹布,要知道,在那個時代,織出一匹布要用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啊。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堅持到底,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就是不斷地努力,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標不斷前行。“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小孩子貪玩,不好好學習,是非常錯誤的,一個人小的時候,是應該學習吸納各種知識的時候,這樣才能爲以後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如果我們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等到年齡大的時候,還是對任何事情都一無所知,那就真的是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變成一個一事無成的人了。

正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青的時候不付出努力,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只有年幼時的汗水,才能換來以後豐收的果實。“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東漢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孝敬父親,他怕父親晚上睡覺的時候冷,於是,每天都在父親上牀睡覺之前先鑽進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被子暖熱,然後再讓父親睡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孝爲先的民族,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爲先,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就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那長大以後,他必定也是一個善良的,有所作爲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東漢人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最大的梨子讓給年長的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三字經》中告訴我們全部都是做人的道理,我們不僅要看懂,琢磨會,還要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書中的道理體會人生。

篇5:《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它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爲流傳。包含多方面的知識,如歷史故事、古今賢文、人生哲理等,勸我們珍惜時間,講文明懂禮貌。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學書籍,它是每三個字一句的詩歌。每一句所表達的意思都不相同。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每句簡潔明瞭,含意深刻,又能讓我們一讀就懂。要想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除了靠學校教育以外,更需要家長從小培養和引導。女兒四歲了,我開始了和女兒親子閱讀,給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也會慢慢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三字經》裏我最喜歡這一句三字經: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爲的。年輕人應該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杵做什麼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爲了大詩人。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爲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於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麼殘酷的訓練卻爲日後,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後,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爲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面前的每一個國小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教育他們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三字經》它深深地吸引我和女兒,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讓我們的孩子多閱讀一些類似《三字經》的書籍,讓更多的孩子能得到閱讀這種幸福的滋養!小時候,爸爸媽媽爲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我喜歡看漫畫,這樣的書我一拿起就頭疼。在大人面前,我迫不得已的打開書,哎…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着我念《三字經》,老闆着個面孔,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實目的並不是一味地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誘導地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本是善良的,性格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瞭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三字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裏。永遠不忘!

篇6:《三字經》讀後感

這個假期,我反覆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觀點、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這幾句話講得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格,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回報父母和老師。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書裏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怎麼樣?快和我一起去熟讀這本好書吧。

篇7:《三字經》讀後感

暑假裏,我又讀起了《三字經》。

這是一本好書,我讀了不止一遍。書中,總有一些哲理讓我們終生受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總有一些故事感動我們的心靈---“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總有一些感悟陪伴我們成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總有一些經歷讓我們心懷感恩---“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每次打開這本書,讀到這些故事,總是讓我受益匪淺,爲我在成長的道路上遮風擋雨。

三字經,小小的一本書,卻又象一個小小的階梯,帶領我拾級而上,通往知識的`殿堂,教會我做人的道理!

篇8:《三字經》讀後感

篇三字經的內容上面說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從字面理解,意思就是:從一到十,從十到百。從百到千,從千到萬。而我讀完這句話的理解是:做事不能一下子做好,要慢慢來,爭取做到最好。

我還看了一篇,上面說到: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書中的意思是: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循環往復,永遠也沒有盡頭。而我讀完這句話後,我結合學習,總結出一條道理:學習就像春夏秋冬,要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循環往復,形成一個好的學習鏈,你才能讀好書。

三字經可以教大家很多適合國小生用的東西,大家一定要常常溫習溫習哦!

篇9:《三字經》讀後感

這個寒假,我讀了,是文言文的,比較難懂,媽媽也和我一起,我們每天都學習了幾句,要弄懂意思還真不容易。

內容很豐富,有告訴我們要孝敬長輩,友愛兄弟的,有告訴我們天文地理知識的,有告訴我們歷史的,還有告訴我們古人學習的故事的,讀了以後覺得非常有意義,不但教了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了我們很多知識。

雖然每句話只有三個字,很簡潔,但是表達的意思又多又清楚。()古人寫文章還蠻厲害的。

篇10:《三字經》讀後感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爲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篇11:《三字經》讀後感

國慶節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重讀,並給我講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學前背《三字經》時,其中很多語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現在上學了,經過爸爸的講解,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特別是有一段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爲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着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爲祖國的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家長評價:孩子從學齡前,我就開始嘗試對她進行國學方面的啓蒙,縱觀國學經典,我首選了《三字經》。一本幼兒簡化版的《三字經》,在開學之前,孩子已經可以大體背誦了,當然,其中內容,是不可能知其意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一部經典足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道路坎坷曲折,但前途樂觀,因爲我們出生於21世紀的下一代將舉起傳承的大旗,爲民族精神點起希望之火。

三字經讀後感1000字大家一起起來閱讀和學習吧,祝大家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篇12:《三字經》讀後感

書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像我的啓蒙老師,讓我瞭解了許多知識,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記得上一年級時,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剛開始我很不喜歡看這本書,因爲我覺得它不像《格林童話》、《伊索寓言》那些書,有一波三折的情節吸引我,而且我也看不懂。媽媽把《三字經》逐字逐句地解釋給我聽,她的講解使我明白《三字經》裏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更耐人尋味。

漸漸地我愛上了《三字經》。《三字經》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經典。這本書裏,每三個字爲一句話,一段共有四句。它主要講述了人的善、惡、學、孝、禮、儀,是一本很有教育意義的書,《三字經》教育我們要愛國愛校,親師愛友,勤於讀書等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當我讀到:“香九齡,能溫席。”我真的很感動,小黃香九歲時,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爲父親搖扇子,冬天給父親暖被子。他不僅以孝心聞名,還勤奮刻苦,博學多才。我們現在的許多同學家境優越,整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不知道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趕時髦,比吃穿。父母爲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恩情。所以我們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

“融四歲,能讓梨”講得是:孔融四歲的時候,鄰居家送來一筐梨,他走過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你爲什麼挑小的呢?”他回答說:“哥哥們年紀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呀。”我覺得孔融是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也要向孔融學習謙讓之禮。

有一次我和媽媽坐公交車的時候,看見一位老奶奶在我身旁站着,隨着車子的顛簸,搖搖晃晃的,很危險,我立馬站起來扶着她,讓她坐在我的位子上。老奶奶笑着問:“小姑娘,你爲什麼要把座位讓給我呀?我對奶奶說:“奶奶,我學習的《三字經》裏講了‘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所以我把座位讓給您坐”。奶奶說:“你真是一個懂事又孝順的好孩子。”聽完奶奶的誇獎,我心裏美滋滋的,這都是《三字經》的功勞呀!

通過對《三字經》的學習,我明白了古代文化之所以能流傳到現代,是有它的道理的,例如尊老愛幼、尊敬師長、互幫互助、愛護公物等等,我們應該把這些優良傳統一代一代地相傳下去,把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加美麗富強,這是我的夢想。

俗語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同學們,與書爲友,其樂無窮,讓我們點燃讀書的激情,在書海中揚帆遠航吧!

篇13:《三字經》讀後感

“人之初,性本善”,耳邊彷彿迴盪着幾百年前,私塾裏的學童正咿咿呀呀地誦讀聲,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書,有滋有味地看起來。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彷彿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鍊、學習、持之以恆,才能成功。可我有時候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些計劃實行一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有一次,我計劃每次寫完作業就要檢查,提高正確率。開始時我還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看一遍,檢查出些小問題。三四天後,就沒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兩下,就做別的事去了。湊巧“屋漏又逢連夜雨”,有幾天作業特別多,我一寫完連看也不想看了,熱情從沸點降到冰點。後來幾天又偷懶,隔兩天檢查一次,最後還是沒能持之以恆。

《三字經》最後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爲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這可以說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我們是國小生,愛玩是我們的天性,但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不要整天沉迷於遊戲。學習時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苟、認認真真的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回想以前,真是慚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奧數題,每一道題就像一座座迷宮,讓人看得一點頭緒都沒有。於是,我就懊惱的丟下它們去看電視了。然而,我的腦海裏卻一直沒有丟下那一座座迷宮,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電視節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緒帶到九霄雲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記起奧數題還沒做,心中一陣緊張,沒辦法,只能挑燈奮戰把它們做完了。後來,我才發現其實題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卻因爲偷懶沒有認真思考。看來真是“書山有路勤爲徑”啊!學習不就在於勤嗎?要是學習不勤奮,再聰明也沒用。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並要持之以恆,不斷的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裏面還有許多精彩詞句,值得我們深思。每天讀一讀,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斷的鞭策自己,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

篇14:《三字經》讀後感

我們剛剛能聽得懂大人們說話時,父母一直在給我們灌輸着“父母呼,應勿緩”的道理。我們剛剛學會識字時,老師就交於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這不論是做人道理,還是朗朗上口的背誦文章都來自於一本傳承中華文明的瑰寶——《三字經》。

可能《三字經》早已是家喻戶曉了,可這瑰寶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陌生,這使當今的我們開始逐漸忘記其中文明精髓,並不瞭解其中的爲人之本。就在讓我認爲《三字經》將來會變成只知名字,不知內容時,出現了一個可謂是拯救了這即將消逝精華。他就是——錢文忠。

說起錢文忠,大家可能有所聽聞,他是清華的教授,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才華橫溢,讀完《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後》他的分析,他的文學功底讓我無比敬佩。

從《百家講壇》,到《三字經》的再次閱覽,最後讓《三字經》中的道德、文明、文化精髓等步入生活。錢文忠的見解很細緻,開頭是倫理道德,再是經典文獻,然後是中華歷史。若不說,誰能知在這僅僅一千字中,競蘊含了這麼多內容。一字一句的由來,其中的道理,都分析透徹。翻開書字裏行間富有現代感,卻不失其中古人思想。

看完整本書有種被受過了諄諄教誨的小孩,在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把這一切都列爲做人之本,爲人之道。《三字經》一共1122字,字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翻開書開篇就告知如今我們爲何再讀《三字經》,因其中內容廣泛包括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社會道德等,在如今依舊擁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功用。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或許是因爲從小就只記得這一句的原因吧,但是我知道它10年,都曾未知道其中的深層意,只有我讀完這本書閉上眼睛回味其中的韻味時,我才明白,才能被受教一生。錢文忠說“人之初,性本善”的表面意思是人:出生時天性本來就是善的。看完後我在思考,爲何是善而不是惡呢?然而這本書確一一告訴了我答案。從學派、中西文化、名人名事,全部分析透徹讓我全面瞭解跟這句話有關的知識及道理等。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並不是那些所謂的我明白了什麼什麼做人道理,不是空空而談的我要好好讀書。我覺得我的感受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就應該以更現代感的方式傳承,例如《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一樣,運用不同的理解性來把經典分析,使現在的人們更好的接受這份精華,更好的運用其中又用的東西。

篇15:《三字經》讀後感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一本神祕的著作,值得人用一生去解讀;它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承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在這些傳統文化所傳達出的思想精髓中,人們最推崇的當屬孝心,擁有七百多年曆史的《三字經》,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不知向人們訴說了多少個孝順父母的故事。“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黃香九歲喪母,與父親相依爲命。黃香除了幫父親操持家務,冬天還爲父親暖和被子,夏天爲父親扇涼蓆子,對父親十分盡孝。這樣的故事許多小孩都能娓娓道來,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喜歡白雲遊弋空中的飄渺意象,喜歡約上柔柔東風,邀來綿綿細雨,喜歡與萬物一起,住進泛着鮮活的時節裏。這深邃的瓦藍,那澄潔的棉白,被熱情的春神簇擁着,以自然而然之式,開啓了在幽徑裏獨行的春人、心城裏的那扇夢之門。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姓陶的老人將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分給了兩個兒子。自己到外地租房子,以撿垃圾爲生。當他年邁體衰,再也撿不動垃圾時,想得到兩個兒子的贍養,兩個兒子卻互相推諉,老人十分傷心。請問兒子們的孝心何在?

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豐衣足食,不需要像黃香那樣爲父母付出。但我們在生活中爲父母做了些什麼呢?洗衣、做飯、洗腳等,少之又少吧?甚至一次也沒做過的都有。而我們的父母爲我們堅持做了多少年,還將做多少年呢?

同學們,還記得嗎?在我們遇到煩心事時,第一時間聽我們傾訴的是父母;在我們傷心痛哭時,第一時間安慰我們的是父母;在我們犯錯時,能二話不說原諒我們的是父母;在我們獲得成功時,能真心祝福我們的是父母。已經身爲國中生的我們,仍然是父母心裏的牽掛。父母爲我們付出這麼多,而我們呢?嫌棄自己的衣服不是名牌,不是新款,沒有誰的高檔;父母精心爲我們做的飯菜太普通,沒有餐館裏的鮮美……常常因不理解父母而鬥嘴,又往往將自己的揮霍建立在父母的血汗之上。

同學們,孝順並不是要爲父母買什麼,也不是要爲父母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一句關心的話語,一份優秀的成績單,一回爲父母捶背的經歷,一次在週末爲父母做飯的過程——這就是孝!“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爲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孝呢?

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共同努力,在繁忙的學習中抽出一點時間,把孝心帶回家,讓父母沐浴在溫暖的愛心陽光下,把孝的種子撒遍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吧。

篇16:《三字經》讀後感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我是五(四)班的潘思奇,我演講的題目是(熟讀三字經,學好真本領)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三字經》讀後感。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他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三字經》運用事理並舉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的,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可以說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讀後感《《三字經》讀後感》。

作爲一個國小生,我讀了《三字經》,在如何對待讀書方面,感受最深刻的有: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蠶可吐絲,爲人類造福;蜂也可釀蜜,爲人類做事。身爲學生的我們,不懂得自己應盡的本分,好好兒讀書,豈不是連動物都不如了嗎?

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幼不學,老何爲”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懂就問,多讀書,讀好書。知識就是力量,滿腹經綸,一身才智纔能有爲,才能爲社會、爲人類多作貢獻。萬丈高樓平地起,國小生在我們的學業的征途上是打基礎的階段,我們一定要爲進入社會爲長大有所作爲而打好堅實的基礎。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是玉就得雕琢,是人才也得磨練,那怎麼磨練呢?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積累知識,不然長大後就不能成大器。

“頭懸樑、錐刺股”,則告誡我們學習要刻苦,要珍惜學校、家庭、社會給我們提供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整天不愁吃不愁穿,要珍惜時間,學習中也無須“頭懸樑、錐刺股”但也不能沉迷於電視、遊戲,玩樂有度,不忘學習的根本。

而“讀史者,考實錄。”告訴我們學習要認真,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讀史尚得考史進而考實,我們更應該一絲不苟,字不懂就翻字典,記不清拿不準就多翻書。總之學習要認真,掌握知識要牢固,不能在學習上來半點馬虎,馬虎就是捏着自已的鼻子哄眼睛。

一開始學這些的時候,字難認,不好讀,典故又不懂,我很不喜歡,後來讀得多了,書裏又講了它們的意思,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越來越喜歡三字經了,高興的時候我總會不自覺地背上幾段,現在《三字經》成了我的好朋友,伴我成長,陪我長大。

讓我們一起熟讀三字經,參悟其中的道理吧!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篇17:《三字經》讀後感

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師。讀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下來都是很好的,沒好好學習才變得和別人不一樣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更是教育我們: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一無所知,能有什麼用呢?“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說的是古人在艱苦的環境裏仍堅持讀書,爲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還有孟母三遷、五子登科、孔融讓梨這些經典故事,甚至還有天文、地理、氣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識……《三字經》真是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的時候就非常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每次讀到這裏,我的眼眶都是溼潤的,因爲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爸爸媽媽的一點一滴。爲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絞盡腦汁換着花樣給我做好吃的;爲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論下雨下雪都等在學校門口接我回家;爲了我,爸爸媽媽總是上了一天班還不知疲倦地陪我學習陪我玩耍……我小時候很黏人,一離開媽媽的懷抱就哭鬧,媽媽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極了,就坐在那裏睡覺!一次我高燒近40度,爸爸一會兒一會兒地給我擦酒精,幫我降溫,竟一夜沒有閤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因爲值日,走出教室的時候天都黑了,但是媽媽一直在校門口等。看着雪人一樣的媽媽,捂着媽媽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淚啪啪直掉!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很愛很愛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着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學習累了還好發脾氣,媽媽總是給我洗腳而我從沒給媽媽洗過一次……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學習、去思考、去努力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自然,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我愛這本書,喜歡書裏的智慧和精神。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

篇18:《三字經》讀後感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屹立於世界之巔,其中以少數兒啓蒙讀物《三字經》最爲典型。我也覺得這本書很好,這本書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苟不教,性乃遷。教不嚴,師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會受到遷移,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經》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雖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我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孩子,被稱爲“南方纔子”,他就是唐伯虎。他從小擅長畫畫。一次,他被別人叫去幫忙作畫,還得到了獎勵。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自稱在這很有名氣,畫畫得不錯。媽媽聽後,沒有回答。過了幾天,媽媽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師家中學畫,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師認認真真地學,不知不覺就已經學了一年多了,老師說他進步很大,可以回家了,並準備了飯菜送他,飯前,他看見窗外的風景很美,學了一年多了,還沒發現這處美景,準備把腦袋探出窗外仔細看看時,“呯”地一聲,撞到了玻璃,窗戶明明是開着的啊?怎麼……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是老師畫的畫啊!真是栩栩如生!我離這個境界還遠着呢!老師來了,他就要求還學幾年,當然老師就同意了。轉眼間又學了4年多,畫藝比以前好了許多,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畫技有了很大的長進。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許多道理,苟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在這個故事中體現的很好,學習是自已的事,在學習中一定要認真刻苦,比如:有兩個孩子,從小一樣,但有一個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認真,而另一個很懶惰,遇到困難就怕了,最終誰會成功,一看就知道。小時候,不分高低,而每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後,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努力,勤奮……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沒做到,那麼,從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做到《三字經》中的每一條。

《三字經》,簡簡單單地三個字,句中卻蘊含着大道理,每一句都給我們不同的啓發,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努力做到每一條,加油!

篇19:《三字經》讀後感

書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就像我的啓蒙老師,讓我瞭解了許多知識,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記得上一年級時,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剛開始我很不喜歡看這本書,因爲我覺得它不像《格林童話》、《伊索寓言》那些書,有一波三折的情節吸引我,而且我也看不懂。媽媽就把《三字經》逐字逐句地解釋給我聽,她的講解使我明白《三字經》裏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更耐人尋味。

漸漸地我愛上了《三字經》。《三字經》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經典。這本書裏,每三個字爲一句話,一段共有四句。它主要講述了人的善、惡、學、孝、禮、儀,是一本很有教育意義的書,《三字經》教育我們要愛國愛校,親師愛友,勤於讀書等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當我讀到:“香九齡,能溫席。”我真的很感動,小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爲父親搖扇子,冬天給父親暖被子。他不僅以孝心聞名,還勤奮刻苦,博學多才。我們現在的許多同學家境優越,整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不知道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趕時髦,比吃穿。父母爲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恩情。所以我們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

“融四歲,能讓梨”講得就是:孔融四歲的時候,鄰居家送來一筐梨,他走過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你爲什麼挑小的呢?”他回答說:“哥哥們年紀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就應該吃小的呀。”我覺得孔融是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也要向孔融學習謙讓之禮。

有一次我和媽媽坐公交車的時候,看見一位老奶奶在我身旁站着,隨着車子的顛簸,搖搖晃晃的,很危險,我立馬站起來扶着她,讓她坐在我的位子上。老奶奶笑着問:“小姑娘,你爲什麼要把座位讓給我呀?我對奶奶說:“奶奶,我學習的《三字經》裏講了‘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所以我就把座位讓給您坐”。奶奶說:“你真是一個懂事又孝順的好孩子。”聽完奶奶的誇獎,我心裏美滋滋的,這都是《三字經》的功勞呀!

通過對《三字經》的學習,我明白了古代文化之所以能流傳到現代,是有它的道理的,例如尊老愛幼、尊敬師長、互幫互助、愛護公物等等,我們應該把這些優良傳統一代一代地相傳下去,把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加美麗富強,這是我的夢想。

篇20:《三字經》讀後感

我讀過《三字經》之後,有一句話讓我記憶很深,而且也讓我感到有些後悔,那就是“融四歲,能讓梨”。這是個小故事,孔融的爸爸每次買梨回來,哥哥們總是一哄而上,你爭我奪,都想挑最大的吃。只有孔融不爭也不搶,每次都排在後面挑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買了梨回來,讓小孔融先挑。可他還是拿了最小的梨。爸爸問他:“有那麼多大梨,你爲什麼偏偏拿最小的呀?”“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吃,我是弟弟,當然該吃小的啦!”那一年,孔融只有四歲。讀過這句話,瞭解了這個故事後,我感到後悔莫及,因爲我知道,每次父母買回好吃的,他們總要第一個先想着我,但我如果有好吃的卻怎麼也想不起他們來,而且每次我吃的好東西最多最好,爸爸媽媽還有奶奶卻吃壞的、酸的、不好的。現在我都十歲了,怎麼還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在家裏,每個人都讓着我。吃飯時,把最好吃的讓給我;看電視時,想看哪個頻道也是我說了算;過年買新衣服,給我買得的最多……每一次,我都會欣然接受。一家人圍着我團團轉,就連奶奶也一直關注着我,盼望我更加聰明懂事。

但那一次,我拒絕了。奶奶年紀大了。過年時,許多親戚朋友來看望她,總會給她帶許多水果、補品等。

待客人都走了後,奶奶就向我招招手:“來,來,給你吃!”邊說,她邊拿起身旁的某樣東西塞到我手裏。原來,不懂事的我每次都拿了後便“噌——”跑開了,去享受美味。可是,今年我已經十歲了,我搶過餅乾就往奶奶房裏跑,我要把它讓給奶奶。“奶奶,奶奶!”我大聲呼道。奶奶見我捧着剛纔的餅乾來到房裏,很疑惑:“孩子,你怎麼了?這餅乾不好嗎?”“奶奶,這餅乾很好吃,但我要讓你吃。”“爲什麼?”“你是長輩,晚輩要孝順長輩!”“孩子,奶奶不愛吃纔給你的。”奶奶笑道。“胡說!”我大喝一聲,“你愛吃的,你一定要吃。”說完,我跑出了門外。關門時,我聽到奶奶小聲說了一句:“我孫子長大了!”我站在門外,做了個鬼臉,笑着說:“奶奶,我要學會讓。”謙讓是一種美德,其實謙讓也能使人感到快樂。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在家庭中,讓出的是親情;在校園裏,讓出的是深深友誼……同時,我也覺得《三字經》這本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和道理,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那種精神,把好的先讓給別人,多一份謙讓,也就多一份關愛。讀過我的感受,你們難道沒有這種想法嗎?

篇21:《三字經》讀後感

記得小時候媽媽買過一本《三字經》,從小我就會背誦每句話。因爲每天晚上媽媽總是抱着我,讀給我聽,一句句教我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短短的,三個字。描述出,古到今;短短的,三字經,濃縮了天文、地理、歷史、音樂、求知、處世。《三字經》內容豐富,涉及面廣,不愧爲一部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好書。

“幼不學老何爲”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其中書中有一個故事讓我最受感動。

這個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有個小女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母睡……黃香她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懂得爲父母減輕負擔,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勞累,主動承擔家裏所有家務,還細心地照顧父母,真是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別。我現在雖然讀五年級了,卻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麼事都不幹,吃飯還特別挑食,每天上學也是由爸爸媽媽接送,就連老師佈置的作業也是爸爸媽媽幫我檢查……我和一個小小年紀的黃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可是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國學是《論語》《大學》《中庸》《詩經》。讀着這些書,一開始我就覺得特別晦澀難懂,後來學習幾次,慢慢地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爲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衆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爲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爲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利用茫茫的夜晚,讀國學,跟五千年的文明去對話,拾起孔孟,老莊、諸子百家,看世情變化、歷史的演繹,逐漸的也變得更加通達。

篇22:讀後感《三字經》

我讀過很多書,有天文書,有歷史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等等。這些書使我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得到很多啓示,懂得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師。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下來都是很好的,沒好好學習才變得和別人不一樣。“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更是教育我們: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一無所知,能有什麼用呢?“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說的是古人在艱苦的環境裏仍堅持讀書,爲我們樹立很好的榜樣。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還有孟母三遷、五子登科、孔融讓梨這些經典故事,甚至還有天文、地理、氣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識……《三字經》真是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的時候就非常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蚊子趕跑再請父母歇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每次讀到這裏,我的眼眶都是溼潤的,因爲我想到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也想到我對爸爸媽媽的一點一滴。爲我,爸爸媽媽總是絞盡腦汁換着花樣給我做好吃的;爲我,爸爸媽媽總是無論下雨下雪都等在學校門口接我回家;爲我,爸爸媽媽總是上一天班還不知疲倦地陪我學習陪我玩耍……我小時候很黏人,一離開媽媽的懷抱就哭鬧,媽媽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極,就坐在那裏睡覺!一次我高燒近40度,爸爸一會兒一會兒地給我擦酒精,幫我降溫,竟一夜沒有閤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因爲值日,走出教室的時候天都黑,但是媽媽一直在校門口等。看着雪人一樣的媽媽,捂着媽媽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淚啪啪直掉!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很愛很愛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着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學習累還好發脾氣,媽媽總是給我洗腳而我從沒給媽媽洗過一次……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學習、去思考、去努力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什麼是自然,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我愛這本書,喜歡書裏的智慧和精神。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讓《三字經》伴我成長,讓愛與我同行!

篇23: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是一部古代的書,它三個字一句,我覺得挺有意思,而且裏面還有很多的道理!

讀了幾段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它的意思是說:“玉器不打磨就難以成爲好玉,人不學習,就不能掌握知識,懂得道理”。這就告訴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另外還有“融四歲,能讓梨 弟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等等都有一些很有趣的故事和很深刻的道理。

我要繼續學習《三字經》,學習讓梨的孔融和溫席的黃香,學習他們做人的道理。

篇24:《三字經》經典讀後感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講壇的,時間太晚了。因爲歷史老師讓我們去看,我就在網上挑了一期《三字經》解讀去看看,這個我還是挺感興趣的。也因爲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我才真正認識了《三字經》。

《三字經》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稱三百千。而三字經用“經”這就體現了三字經的重要性。寥寥1720個字的《三字經》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場、歷史人物或血灑疆場,愛國情懷感動一代代炎黃子孫;或助紂爲虐,遺臭萬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於《禮記》的《學記》。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錢教授講到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來展現,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他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的過程。所以《詩經》裏面也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三字經》所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通過對錢教授解讀了《三字經》的學習,我明白了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人必須經歷過勤苦纔會有快樂,纔會有成功遇到困難我也應該有不怕苦的精神,並把遇到的困難當做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打磨的過程。

篇25:《三字經》讀後感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向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啓蒙讀物《三字經》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爲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經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爲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爲這種觀點能夠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可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爲導致人性不一樣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向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爲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本事,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纔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教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教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篇26:《三字經》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三字經》,感覺十分有趣。它講了人性的'趨向。人性的本善,但人性受環境的影響。它還講了“五行”相生相剋,以及從伏羲開始到現代的文明發展和歷史動態,還有四書五經。因此,當你具備了裏面的各種要求時,你就會成爲一個文質彬彬的人,受到人們的愛戴、歡迎。

開始讀《三字經》,看不懂它在講什麼,猶如置身雲霧之中,看不清前方。可當我漸漸深入《三字經》、漸漸懂得《三字經》的意思時,卻靈光一閃,一下子有了辦法,才發現《三字經》的高深精湛,才發現書不是你想的那樣只是用文字和標點符號跟空格組成的一壘厚厚的白紙那麼簡單。當你真正明白它的意思時,你纔看到面前的龐然大物。

讀了《三字經》,我明白了很多。

篇27:《三字經》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的第二段話,有一句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意思是,孟母選擇好的地方給孟子居住,爲了讓他有一個好的環境學習,有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剪掉織布機上的布來教育他。

就好像我天天都練琴,如果有一個月放假不練了,那就等於之前學的都白費了,要再想撿回來之前學的知識,又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下去,纔會有收穫。

篇28:《三字經》讀後感

中國古代的文化歷史悠久,有着許多詩文,就像《三字經》、《論語》等。歷史向一條韌帶一樣,穿着一顆顆文化的珍珠,讓文明古國璀璨奪目。

記得《三字經》中有一段市這樣寫的: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它的意思是:戰國的時候有個叫蘇秦的學生,他讀書時爲了防止打瞌睡把頭髮吊在房樑上,睏倦時便用利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沒有老師的教導,而是靠自己勤奮刻苦。他的家裏很貧窮,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或停頓過學習。這種學習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其實人一生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是他有豐富的知識。要想有知識,首先就要努力學習,正如玉石不經過玉匠的細細琢磨,也就不可以成爲精美的玉器。

人之初,性本善,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爲主。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三字經》可以挖掘人們本性的善良,讓大家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纔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篇29:《三字經》讀後感

例如,這句話:“狗看守夜晚,雞負責早晨。”如果你不學習,你可以爲人類蠶紡絲,蜜蜂釀蜜。如果你不學習,擁有更好。”主要的想法是,狗可以在晚上看守房子,而雞將宣佈每天早上的黎明。如果人們不努力學習,生活在迷茫中,他們的資格是什麼?蠶能吐絲給人做衣服,蜜蜂能釀蜜給人吃。如果人們不努力學習,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就不如這些小動物。

還有一個很好的段落:“如燈,如映雪。”雖然我的家庭很窮,但我從不停止學習。就像負工資,就像一個角落。雖然我很累,但我仍然很痛苦。它的意思是:車印捕捉螢火蟲,把它們放在紗袋裏,照亮閱讀。孫康利用雪的倒影看書。雖然他們的家庭很窮,但他們能夠在困難的條件下繼續學業。漢朝時,朱麥臣以砍柴維生,每天扛柴讀書。隋朝的李密在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讀書。雖然他們很累,但他們仍然堅持閱讀,他們的意志超過了普通人。這篇文章中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述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喜歡讀書,但是他的家庭很窮,甚至沒有錢買燈油。我們該怎麼做呢?一個夏天的晚上,車賢看到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道閃光,於是他有了一個好主意。他抓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紗袋裏,掛在書桌上。車上的人在螢火蟲的燈光下看書。車瑩努力學習,成長爲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學生。

讀完《三字經》,我受益匪淺。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爲他人和社會做貢獻。所有那些勤奮和進步的人都會有所成就,但是光玩和浪費時間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們應該在年輕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當我們長大了,我們可以應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來服務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三子經》是我國古代啓蒙教育的經典教材,影響深遠。這本書有三個詞,一個句子,兩個句子和一個押韻。它容易讀,也容易記。這是值得一讀。

篇30:三字經讀後感

在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幫我買了一本《三字經》,當時雖然年齡很小,不懂裏面的道理,但是由於三字經朗朗上口,使我很快便背完了我的這本第一本認知書。

現在我已經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了,這本書依然陪伴在我的牀頭。每次捧起這本書,我都會被裏面的道理打動。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彷彿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鍊、學習、持之以恆,才能成功。記得剛學寫字的時候,我總是不能堅持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坐姿,寫出來的字很不美觀,每次讀到牀頭書裏的這句話,我就會重新喚起自己的信心,告訴自己要加油,我一定能做好!

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聽媽媽講過,在古時侯,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小時候,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想想自己,我在練習鋼琴的時候也會開小差,一會去看看我家的小烏龜,一會去看看我的可愛的小雞,這樣練琴的效果一定不容易好,還會讓媽媽操心,知道了這句的道理後,我決心不能做《小貓釣魚》裏的三心二意的小貓了。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隨着我的慢慢長大,我一定會明白裏面更多的做人的道理,並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

篇31:三字經讀後感

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他爲了救自己的母親到處去借米,夏啓奪天下等等的故事。看了這些故事後都讓我感觸很深。其中讓我最爲感動的是孔子認錯,有一次,孔子帶着弟子們到一個地方,突然下起了雨,後來有一個小孩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山洞裏躲雨,後來孔子說:“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把沙灘萬點坑。”那個孩子說:“千層浪和萬點坑你數過嗎?”孔子很佩服他,於是就和他的弟子門說:“以前我講過上等人有智慧,而下等人愚昧,看來是錯的。”後來當着衆多弟子孔子糾正了自己的錯誤,並想弟子們道了謙。看了這個故事 讓我明白了做錯事一定要大膽承認,並要誠心改過。

篇32:三字經讀後感

記憶中,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就教我學《三字經》了。那時候,我只是覺得讀《三字經》真好玩,就像唱兒歌一樣,並不懂得其中的'真正含義。上國小一年級了,班主任楊老師又耐心地教我們學《三字經》,還經常講講其中的含義給我們聽。我才知道《三字經》是我國古代人留給我們的一部經典作品。通過讀《三字經》,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並學到了不少的知識。

“人之初,性本善”讓我知道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要保持善良的本性。

“融四歲,能讓梨”就是說,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把小的梨留給自己吃。以前我和妹妹分糖果的時候,總是由我先挑選,然後把剩下的留給妹妹,現在我知道了,當姐姐的要懂得謙讓。

“長幼序,友與朋”讓我懂得了在家裏要尊重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團結同學。

“勤有功,戲無益”說的是凡是勤奮向上的人都會有收穫,而貪玩的人,是一事無成的。有一段時間,我迷上了玩電腦遊戲,放學回家就玩遊戲,結果耽誤了功課。後來在媽媽的開導下,我明白了,貪玩是不對的,我們從小就要努力學習,長大後才能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這部經典作品,不僅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且使我掌握了各種各樣的知識,學《三字經》,真有趣!

篇33:三字經讀後感

這周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收穫很大。它主要講了,人生下來,是善良的,後來,隨着環境的變化,性格各不相同和孟子的母親是怎樣教育孟子的,還講了人要懂禮儀,還要孝順父母,還教我們讀哪些書,怎麼讀。從伏羲神農黃帝時開始一直到宋元明清,這麼多朝代發生的重大事情。最後講了好多古人如何勤奮好學的小祕密。

通過看《三字經》這本書,使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還知道了許多古書閱讀的先後順序,朝代更替的先後順序和如何勤奮學習,我要向書中的好多名人學習,長大變成實驗家,更上一層高樓。

篇34: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這本書教給我們要謙讓、孝順。還教會我們仁愛、懂得義理、有才智、講信用,這五點必須要做到。讀完書我還知道了從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祖宗一代接一代,一隻接到第九代,還是一代接一代……

《三字經》這本書帶給我了知識,也有古人傳承下來的經典。

篇35:《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啓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爲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裏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篇36:三字經讀後感

剛拿到《新三字經》這本書,我覺得特別有趣。心想這本書寫的是什麼內容,與《三字經》又有什麼不同呢?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來閱讀。

原來,這裏講的是許多學習和做人等許多方面的道理,其中還講述了許多偉人的事蹟。比《三字經》更貼切我們的生活,更通俗易懂。

例如:“親養兒,多苦心;報春暉,寸草心。“講的就是父母養育兒女,非常的辛苦,很不容易。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不足以表達父母養育兒女付出的辛勞。使我感覺到,父母對我們的細心地呵護,用我們對父母的孝敬,是無法報答完的。

再如:“求學者,貴恆心;磨鐵杵,可成針。”在學習生活中的人,貴于堅持努力不懈。如果肯堅持磨“鐵杵”,終究有一天會磨成“針”的。這使我懂得了,學習如果一直堅持不懈,方法得當,肯定有一天會成功的,在學習中我也一定要有這樣的精神。

《新三字經》讓我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這可真是一本好書呀!

篇37:三字經讀後感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爲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爲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篇38:三字經讀後感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親子閱讀了《三字經》裏面的內容:“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還一起閱讀了《黃香溫席》和《藥聖孫思邈》這兩個故事,《三字經》我很早就會背誦裏面的內容,但並沒有理解裏面的意思,這次閱讀讓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非常重視孝道,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做的事情,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還能幹成什麼事情呢?

我一定要學習他們,孝敬我的父母,和弟弟友愛相處,我原來有的時候會不聽父母的話,讓他們生氣,還經常和弟弟發生爭執,不懂得讓着他,我覺得這樣很不應該,我要改正過來,做一個尊老愛幼,懂得孝順的好孩子。

篇39:三字經讀後感四百字

學完了三字經這本名著,使我懂得了許多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家裏買了梨,兄弟們爭先恐後地挑大的梨,而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爲什麼你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孔融回答:“哥哥們比我大,所以應該吃大梨;而弟弟比小小,應該讓着他,所以我就拿了一個小梨吃。” “頭懸樑,錐刺股”又說的古人刻苦好學的故事。我們學習的雖然不是他們學習的方法,但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香九齡,能溫席”說的是昔漢時黃香,每當夏日炎熱之時,用扇子扇父母的涼蓆使其涼爽;至於冬日嚴寒,則在父母睡前用自己的身體替父母暖和被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說的是每一塊玉都是經過精細的雕琢才能成爲一塊價值連城的玉。人也是這樣,經歷過種種磨練將來才能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

我要感謝我的老師,感謝他們傳授給了我許多知識:感謝我的父母,感謝他們養育了我;感謝我的同學,感謝他們曾經對我的幫助。今後,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尊敬老師,孝敬父母,積極幫助有困難問題的同學。長大以後回報祖國,回報社會,去實現我美好的理想。

篇40:《三字經》讀後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幾句印象特別深。它們是:“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頭懸樑講的是漢代大學者孫敬將頭髮用繩子吊在屋樑上防止讀書打瞌睡;錐刺股講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蘇秦讀書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他們不需要老師監督也可以自覺地讀書。

讀完後,我感到很慚愧。我雖然讀書很好,但是不能自覺地讀書。我每天心裏只想着玩,非得媽媽大發雷霆纔好好做作業。許多事情都要媽媽提醒纔去做。雖然我們不提倡“頭懸樑、錐刺股”這種以傷害身體來勤奮讀書的辦法,但我們要讀書孫敬和蘇秦勤奮讀書的精神。

“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我牢記在心,是它打開了我刻苦讀書的大門,它時刻提醒着我好好讀書!

篇41: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後感200字3

讀了三字經後,我學到了很多古時候名人軼事,很多孝敬父母,熱愛學習的人。比如黃香扇枕。車胤囊螢等等。這些都是古代的名人。

以後我也要向他們學習,不浪費時間。三字經裏有許多的做人的道理,雖然我還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以後多讀多看慢慢就會明白的。

三字經這本書不僅僅教我們怎麼做人,還能教會我們長大以後怎麼做事。我覺得三字經將是我人生的榜。

篇42:三字經讀後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還記得這叫什麼嗎?對,是《三字經》。讀完後,我的感想很多。如我們應該好好回報社會,好好報答父母。《三字經》裏的每一句話,都有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每個故事裏說的都是懂孝敬的古人,這些都是千古留傳的佳話,它教導着後人,從中能學到怎樣感恩父母。

先從黃香說起吧!黃香,在九歲時,夏天爲了讓父親入睡,他把席子扇涼了讓父親睡。冬天爲了讓父親不涼,先用自己的體溫把被窩弄熱,再讓父親上牀入睡。再說說“盧衣順母”,一個小孩子小時候母親去世了,父親爲他找了一個後媽,後媽很壞,給她親生的穿好的,給他穿盧草做的衣服。後來被父親發現了,父親要休妻子,他懇求父親不要,之後後媽也轉變了,也開始對這孩子很親了。這兩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怎樣孝敬父母。

其實,當父母將我們生下來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孝敬他們。以前,我們不知道孝敬的真正含義,現在懂了,就要好好的孝敬他們。就是現在的生活再好,也不能忘記“孝敬”二字。

就讓我們一起學會感恩,孝敬父母吧!

篇43:三字經讀後感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人人都可以讀書,但讀書有得法與不得法的區別。讀書不得法,就可能讀不懂,讀不透,甚至越讀越糊塗;只有讀書得法,纔可能學到知識,有所收益。

歐陽修善於積少成多,發明了“計字日通”讀書法。歐陽修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規定自己每天要熟讀300字,這樣他用了三年半時間就將這十部書熟讀完畢。然後,他再規定自己每天背誦150個字,這樣只用了七年時間就背熟了。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同樣可以學到大量的知識。

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因爲讀書能給我帶來無限樂趣,和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書是知識的海洋,是人類生活的營養品,書是開啓智慧寶庫的鑰匙。讀書,能夠獲得智慧,使我變得更加聰明。

有一次,媽媽讓我把煮熟的雞蛋放進冰箱裏,我卻不留意把它們和生雞蛋放在一起了。“這可怎麼辦呢?”媽媽着急地說。就在這時,我突然想起在一本書上看過怎樣分辨生雞蛋和熟雞蛋的辦法,於是我把雞蛋一個個的從冰箱裏拿出來,在桌子上轉。書上說,轉的飛快平穩的是熟雞蛋,轉的緩慢搖晃的是生雞蛋。所以很快,我就把它們分辨出來了,媽媽連連誇我。

書,雖然看起來是枯燥的,呆板的,但其實你只要用心去感受書中的每個字的含義,相信你很快就會愛上讀書的。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我們一起讀書吧!

篇44:三字經讀後感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閱讀了《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十分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教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教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必須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我的父母與教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那裏我們能夠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可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齊去讀這本好書吧。

篇45:三字經讀後感

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字經》。透過閱讀和默記,我深深地體會到《三字經》中所講的仁、義、智、信在我們國小生成長中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在《三字經》這些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講述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國小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明白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再比如,我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後,就明白了我們中國以前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我務必要像他們那樣,努力學習,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爲祖國爭光;又比如,我讀了書裏講孝敬那一部分,明白瞭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三字經》中說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爲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後三次搬家,讀到那裏,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爲了能讓我讀書,不辭辛苦的工作,我從心裏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在這薄薄的《三字經》中,蘊涵着許多人生哲理,等待我們國小生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實踐,去學習!

篇46:三字經讀後感

從我有朦朧的記憶起,就記得媽媽常常給我誦讀《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隨着我漸漸長大,經文中句意我也漸漸理解了,並且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我記得有一段經文是這樣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看到不同的生活環境對小孟子的言行有着不同的影響,爲了使小孟子成爲正人君子,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最後把家搬到學宮傍,小孟子學到禮儀和待人接物的細節,孟母才定居下來。但是小孟子並未體會到母親的苦心,他在外求學時,一天因疲倦逃學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舉刀砍斷了布匹,並嚴厲責斥兒子說,讀書就像織布一樣,織絲成寸,積寸成尺,於是成丈匹。半途而廢,最終將一事無成。這就是被歷代傳爲美談的“孟母三遷”和“孟母斷織”的故事。孟子領悟了母親的教誨,發奮學習,終於成爲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

其實,我們的媽媽對孩子的愛也像孟母一樣,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且不說上學送放學接,一日三餐噓寒問暖,甚至陪讀陪學,給孩子請家教報輔導班,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豐富多彩,對孩子的關心是無微不至,爲了讓孩子成才,幾乎是滿足孩子的所有願望。但我們作爲孩子,似乎沒有像孟子一樣及時領會母親對我們的愛。我就不止一次地讓媽媽感到失望。我能夠體會到媽媽對我的期望和付出,但我在學習上總是出現因爲馬虎而發生的錯誤,而且屢屢發生並且反反覆覆。媽媽每次發現我的錯誤後總是很有耐心地給我講解,我卻是總是很不耐煩地告訴她我本來就會作,只是看錯題了。之後便再次犯同樣的錯誤。久而久之,馬虎似乎成了我的影子,總是與我形影不離,我的學習成績也日漸下降。媽媽雖依然像原來一樣對我關心,但卻多了一些思考,在媽媽的臉上我看出了這些思考,一定是在想辦法讓我更細心一些,更耐心一些,更堅強一些,更自信一些……這些都是我一直無法克服的毛病,媽媽沒有嫌棄我,一直在鼓勵我,教導我,這就是母愛,最無私、最偉大、最純樸,永不停止的愛。我希望自己儘快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讓媽媽爲我感到驕傲。我要繼續努力!加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幼時背過的三字經還縈繞在樑,那麼,讀完三字經有什麼感想嗎?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的幾篇三字經讀後感演講稿,希望能幫到你喲。

篇47:三字經讀後感

花開花謝,此消彼長,雲捲雲舒,又是一年。曾幾何時,我與經典悄悄相約,它——《三字經》永遠的篆刻在了我的生命中,照亮了我生命的歷程,指引了我前進的方向。

聽媽媽講,我小的時候,好哭鬧,媽媽哄我的方法就是講故事,說來也怪,一聽故事,不聽話的我就會安靜下來,專注的聽着,媽媽的故事也由《小紅帽》、《灰姑娘》到《孟母三遷》,曾記得,在我七歲時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從媽媽手中接過《三字經》,這是一本集繪圖、文言、譯文於一體的畫本,從此,兒童嬉戲的地方少了一個頑皮的身影,客廳裏多了一份難得的清靜,就是這本《三字經》,使我明白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的真理,在學習時不敢偷懶,更怕自己是“不知義”之人。就是這本《三字經》,使我懂得了“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的孝敬,要做一個聽話,不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就是這本《三字經》,讓我知道了……

與經典作伴,與聖賢爲友。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就是這本《三字經》,打破了我沉睡的心靈,讓聖潔的陽光照進來,於是,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開了知識的大門,走進了經典的世界。

篇48: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這本書,是個好東西,很適合兒童背誦,通俗易懂的語言,包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什麼是義?就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懷的爲人處事的原則。“學”什麼?學習先賢哲人的著作,從他們的教誨中,懂得什麼是“義”,去膜拜,去效仿。

再比如“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這一段往往最受現代人詬病,覺得這是愚民說辭,尤其是對“父子恩、夫婦從”、“君則敬、臣則忠”這些話不滿,很多人要挑戰這種觀念。勤于思考、敢於批判當然是好事,但要把事物理解透徹才行,不能懂個半吊子,就揮舞大棒子懷疑一切。“父子恩”強調的是要懂得報恩,父親辛辛苦苦、天天汗滴禾下土,奔波勞累,一口飯一口水把你養大,尤其人還不跟小馬似的,一下生就會跑,人是十月懷胎、十年撫養,再教你做人,幫你成家,而父親只是在年老的時候需要你照顧一下,哪怕伺候個三天五天,也算是對他的回報,這種善良的感恩之心,怎麼可以否定呢?“夫婦從”也不是男尊女卑的意思,倡導的是一種“和諧”,古時候女人不出門,男人在外面討生活,自然就見多識廣一些,也可能因爲生計奔波,情緒波動比較大,回到家裏,女人多寬容他,多安慰他,順着他點兒,這不就是和諧之道嗎?多麼深刻的夫婦相處原則,一個“從”字,便體現了精髓。這個“從”,不是受欺壓,而是包容,是愛。“臣則忠”的忠,說的也不是愚忠,不是君要臣死、臣非死不可,那是後來的偏執狂在理解上鑽牛角尖了。忠是忠誠、沒有外心的意思,就是你在騰訊打工,不能給阿里巴巴送情報。在君臣的合作中,忠是一種道德規範,是心往一起想、勁兒往一起使的意思。那種自虐式的愚忠,其實與忠無關,而是自我構建、自己把自己架弄到一個虛僞的道德高度上,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在愚忠的君臣關係裏,臣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名節,並不是君的得失。

我最喜歡的,是“昔孟母,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段。孟母從小重視孩子的生長環境,認識到跟什麼人玩耍、交什麼朋友,都對孩子的心靈成長以及道德養成有關係。發現了孩子的缺點,也沒有暴跳如雷,而是用一個簡單的“斷機杼”行爲,告訴孩子不堅持學習就會前功盡棄的深刻道理。孟母真是了不起,擱現在來看,也是少有的明白人兒。

篇49:《三字經》讀後感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一本叫《三字經》的書,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師。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斷話就是三字經的開頭。意思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模仿的東西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爲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專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第於長,宜先知。”這斷話在我的腦海裏就像刻着一道痕跡,永遠也忘不了了。因爲東漢的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體溫替父親暖被窩。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弟弟,自己吃小的。說到這裏,我想起了以前,我覺得被離很冷時,從來不像黃香那樣替父母暖被窩,相反而是要父母爲我暖被窩。吃東西時,我也不像孔融那樣把大的讓給他人,而是自己搶過來津津有味的品嚐。但讀了三字經中的這段話,我明白了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也是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的道理。

三字經是宋朝的王應鱗編的,三字一句讀起來嚷嚷上口,它包含了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識,是我國兒童成長的必備讀物。

篇50:《三字經》讀後感

我看過很多很多書,一半左右的書都是我從圖書館裏借來的,偶爾幾次還會借幾本三字經的書。一本三字經的書叫《財智三字經》,它的三字經跟我們學的三字經不一樣,這本書還有第一單元到第五單元,在看過幾頁三字經的時候,也會偶爾相伴幾個故事,第一單元到第四單元都有兩個故事,第五單元有八個故事。三字經下面還有圖,圖下面還告訴我們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一頁是這樣的:人民幣和美元國與國幣流轉元角分十百千可積累能換算。

圖上畫的是:有三個小朋友想交換錢,第一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100日元。第二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一美元。第三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6元人民幣。第一個小朋友拿着6元人民幣,第二個小朋友拿着100日元,第三個小朋友拿着1美元,他們三個都能交換。很多故事告訴我很多道理,有的故事告訴我有錢要慢慢用,要不富翁也會變成窮人;也有的告訴我,錢是一分一分的掙來的;還有的故事告訴我,富人教窮人,窮人也能成爲富人;還有個故事告訴我,我們不應該買不該買的東西,如果你買了,也許最後就是痛苦。

篇51:《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的樂趣

我們的語文課本學完了,開始學習《三字經》了。

在我小的時候,都已經會背了。但是時間長了,有的已經忘記了,有的不知道什麼意思。

從學過的《三字經》裏面,我知道了好多故事。

“孟母三遷”,主要是講一個孩子的'學習環境很重要要想學習好,必須有一個學習和安靜的環境。還要向優秀的人學習,自己才能不斷的進步。並且遇duhougan到困難要想辦法,堅持到底,纔能有大學問。

“黃香溫席”,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爸爸媽媽把我們培養大付出很多辛苦。我們要報答他們,懂得感恩。

學習《三字經》後,我還明白了一些道理。

孩子在小時候如果不好好學習,把時間浪費了,到老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幹不成。學習的時候要認真,不能邊學邊玩,那樣浪費了時間而且掌握不會知識。我們從小要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懂得謙讓,學習好學校的知識,並且好要讀好多好看的書。

每天晚上我都把學過的背誦熟練,然後再預習一下後面的內容。學習《三字經》後,我認識了好多以前不認識的字,還像趙老師一樣給媽媽講她不明白的意思。

我很喜歡學習《三字經》。

篇52:《三字經》讀後感

媽媽在廬山買了一套書給我。這套書的總稱是《中國古典文庫》,裏面有《三字經》、《增廣賢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裏我最喜歡這一句三字經: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必須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爲的。年輕人應當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我必須要努力學習。

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杵做什麼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一天不停地磨,鐵杵必須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我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之後成爲了大詩人。

篇53: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諸子百家,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是歷史、社會、人生的小百科全書。這不,我最近讀了這本叫《三字經》的書。裏面有很多很多的種類如:名人類(孟母)、人生類季節類等等多種類型。

一篇三字經都有翻譯文,原文,故事等。在這中,我也學會不少,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對,習慣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習慣好了,人生也就好了。這四句話告訴我們:人生新的都一樣,到後來習慣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習慣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再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這六句話說得就是無人不知的孟母,她有一個故事,叫《孟母三遷》這句話說明了我們讀書要認真,要有優良的環境,如與旁邊的小朋友玩來玩去的話,那麼學習肯定不好。這讓我想起諸葛亮說過的“非淡泊以無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話。

三字經真讓人受益匪淺。

篇54:三字經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心裏深有感悟。

其中,我感悟最深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句話,我彷彿看見在大熱天裏才九歲的小黃香顧不了擦汗,正用扇子使勁地扇着枕蓆,想讓勞累了一天的爸爸睡得涼快點;我彷彿看見在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冬天,小黃香沒有媽媽,家裏又沒有火爐,所以只能用自己的身體暖被窩,讓爸爸暖和地入睡。

“孝於親,所當執。”孝敬父母,理所當然,今年10歲的我比黃香還大1歲,竟然沒好好孝敬過媽媽,心想不行,我得給媽媽放一次假!

今天,忙了一天的媽媽又回到家準備給家人做飯,“媽媽今天就讓我來爲您幫大家煮一次飯吧,您好好休息一下。”我高興地說。媽媽欣慰地笑笑,就在一旁坐看我做飯。一會兒,媽媽看我手忙腳亂、滿頭大汗,心疼地說:“你去休息,還是我來做飯吧!”我勸了媽媽許久終於答應讓我來,但是媽媽看見我笨手笨腳還是不放心,所以在一旁邊看邊教我,不一會兒飯菜就出爐了,媽媽直誇我長大了。在生活中爸爸媽媽天天爲我忙東忙西,不辭辛苦,我們也應該爲爸爸媽媽做一些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也放個假!

《三字經》不僅讓我學會了怎麼樣孝敬父母,而且學會了許多其他的人生道理。

篇55:三字經讀後感

寒假裏,老師佈置了背誦《三字經》的作業,剛開始背誦時我覺得特別的難,而且特別枯燥乏味。媽媽告訴我,不要着急背誦,先把每句話的意思弄明白,再讀一讀後面相應的小故事。慢慢的,我喜歡上了《三字經》,它竟然像魔法一樣特別的吸引我。

《三字經》簡潔明瞭,每句只有三個字,卻蘊藏着中國千百年來璀璨的歷史文化,從歷史故事到古今聖賢,從美德故事到人生哲理,寓意深刻,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三字經》中有太多經典的小故事值得我們去學習,像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古人好學的故事。“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它的意思是路溫舒小時候家境貧寒,放羊時就割沼澤中的蒲草編成“簡”,抄寫從別人那裏借來的《尚書》。另一個叫公孫弘的人,也因爲買不起書,就在竹林間削竹簡抄寫《春秋》。他們都因爲貧窮買不起書,但是都懂得不能荒廢學業,一直勤奮苦讀着。讀到這時,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我現在的教室寬敞明亮,我的老師和藹可親,我有漂亮的課本和豐富的課外書,我有這麼優越的條件,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三字經》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它啓迪着我做人的道理,指引着我學習的方向,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篇56:《三字經》讀後感

國小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讀“三字經”,每天放學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們會排着整齊的隊伍,象唱歌一樣的齊聲朗讀,對於“三字經”的內容沒有太多的理解,現在,再次聽到一年級的小同學們背誦“三字經”的時候,我彷彿又看到了我們的樣子。

“三字經”教會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特別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兩句話,使我深有感觸、至今難忘。這個故事講了孟子的母親,爲了讓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遷住所,孟子不好好學習,母親就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來讓孟子明白學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像孟子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家樓上住了幾個小朋友,對門鄰居叫陳方儀,我們都學習鋼琴,練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晚上我在看電視,這時響起了鋼琴聲,我知道陳方儀在練琴了,這鼓勵我馬上也去練琴,我們相互影響,已經堅持學習了四年多了,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樓上的鄰居叫朱熹,他上五年級了,跟誰都合得來,不管是上國中的大哥哥,還是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喜歡跟他玩兒,跟他在一起,我學會了要和別人友好相處。讓我更深刻理解了孟母擇鄰處的重要作用。

我像大海里的一隻小船,“三字經”就像一個燈塔,它永遠指引我行駛的方向。

篇57:《三字經》讀後感

寒假期間,學校要求背誦《三字經》,我想:背《三字經》有什麼用?我極不情願地向書店走去。誰知拿起這本內容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便於記誦的《三字經》,我竟一眼不眨地看了兩個多小時,直到肚子唱起了空城計,我才匆匆付完錢,興高采烈地向家裏奔去。

每天寫完作業,我沒心思看曾經讓我朝思暮想的動畫片,而是拿起《三字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你可別小瞧它,這裏面含意無窮呢!其中書中有一個故事讓我最受感動。

這個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有個小女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母親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母睡……黃香她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懂得爲父母減輕負擔,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勞累,主動承擔家裏所有家務,還細心地照顧父母,真是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別。我現在雖然讀五年級了,卻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麼事都不幹,吃飯還特別挑食,每天上學也是由爸爸母親接送,就連老師佈置的作業也是爸爸母親幫我檢查……我和一個小小年紀的黃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三字經》有一段是這樣寫的:“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戰國的蘇秦,讀書時爲防止瞌睡把頭髮吊在房樑上,睏倦時用利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沒有老師教誨,而是靠自己勤奮刻苦。晉朝人車胤夏天抓螢火蟲裝入紗袋,當作現在的電燈泡照明,用來晚上讀書;孫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來的光看書。他們家裏都非常非常的貧窮,但從來沒有放棄和停頓過學習。我覺得古人的做法雖說有些不合科學道理,但這種自覺學習的精神影響了一代代的後人。從歷代文學家、政治家和科學家的經歷來看,沒有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是不愛學習的。想一想自己,感覺十分慚愧: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讀書,學校是全市規模最大的學校,老師教學水平也很高,可以說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可以更廣泛和深入地學習知識。可是自己沒有好好珍惜,學習不刻苦,有時還做了違反紀律的事,回想起來真是後悔。今後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篇58:《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裏,還有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呢!我知道了五嶽,有岱山,華山,嵩山,恆山,衡山。啊,我還知道我的老家湖南的衡山居然還是五嶽之一呢。

我知道了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得以前我才知道四個天干呢,現在,我哪個都知道了。

我還知道了唐代有個神童,叫劉晏。他才七歲呢,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兒童。相對起來,我比他笨多了。《三字經》裏面是這麼說的:“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爲者,亦若是”。後幾句的意思是“要想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我一定會把這句話牢記在心。

我還知道了人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羶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我以前還不知道有腐朽味哩!

我還知道了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爲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還知道了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它們分別是:“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原來如此啊。

我知道了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爲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爲“八音”。 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爲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從今天開始,我要把《三字經》看完。我喜歡《三字經》,因爲它好有趣,因爲它裏面有太多知識了。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裏面的知識應有盡有。如果你有空的話,請你也來看看吧!

篇59:《三字經》讀後感

在暑假裏,我做了一件錯事,媽媽就讓我看《三字經》,讓我懂得多一些道理,不再做這些愚蠢的事情。一開始,我就想:“看這本書有什麼用呀?”看了之後,我真的學到的了許多道理。比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這句話。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就應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從那以後,我就發奮起來,對自己說:“務必要好好學習,不要做個沒用的人。”

還有這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務必要後悔的。所以,我就又對自己說:“務必要勤勞,讓自己活得更加真實。不要浪費時間,否則,就會後悔,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吃的。”

它雖然短小的篇幅,卻蘊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爲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搞笑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

中國古代禮貌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爲中國古禮貌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篇60:三字經讀後感

新學期,我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來,同學們喜歡並熱衷於背誦《三字經》的內容。通過自己背誦和老師講解使孩子們對《三字經》有了認識,收穫頗多。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爲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

篇61:三字經讀後感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爲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纔是社會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