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人間詞話》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31W

《人間詞話》讀後感(多篇)

《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一

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詞以境界爲最上

境界者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宋詞閒適優雅的意境很是值得稱道。一方面,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輕武,再加上國家的內憂外患,統治者對外政策的軟弱,宋代文人將很多注意力都轉移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禪宗和老莊思想在宋朝的盛行,也讓很多文人心性更加的超脫、達觀。而宋朝經濟的發達,享樂風行,歌舞昇平、酬賓贈妓、留戀光景者特別多,青樓楚館成爲文人經常光顧的地方,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閒適(雖說有一部分排遣內心抑鬱的因素)。“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我覺得宋詞更多的將物我融爲了一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文人只有通過詞作來反映自己對於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滿,例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似寫春意闌珊的幽怨,卻實是在寫自己對於政治的幽憤。

二、王國維評價李煜“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爲人君之所短,亦即爲詞人之所長處。”對於李煜,我們不能單方面的評價他的好壞,作爲一個帝王,他沒有承擔起他的責任,縱情享樂,揮霍無度,讓他最終淪爲階下囚。但也正是人生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他的才氣。誠然他有一定的天賦,君王時期的作品卻多是描寫其後宮旖旎生活的,在藝術和思想上並沒有太大的成就。而這次人生變故讓的許多思想上有了昇華與自我感悟,才讓他的作品能夠流傳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亡國之主內心的悽哀。

三、王國維的三境界

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註定要接受世俗的眼光,或者說“高處不勝寒”吧,很多時候,在成功之前,你的夢想在世俗面前只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沒有觸及的可能。這個時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成功者必須先要學會忍受孤獨。“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同樣成功沒有捷徑,而機遇只會寵幸有準備的人。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艱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那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地三境界也。追逐夢想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收穫成功的喜悅卻是無法複製的,彷彿彷彿追尋已久的夢中女神,恍然間就在自己觸手可及的地方。這種心情還可以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逐夢想太過不易,在絕境中一次次告訴自己在堅持一下,那是一種不甘放棄的心在一次次堅持終見到希望後的顫動。

《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二

自參加工作以來,心多浮躁,人多功利,常以現實聊以慰藉,但深夜反思,常嘆學生時代之理想已漸行漸遠。

如今,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卻拿不出時間讀一本書;健身的器械越來越多,卻找不回在學校土操場夜跑的感覺;聯誼的渠道越來越多,卻靜不下心去了解一個人。

組建讀書會的目的,是想有一個角落,讓生活節奏慢下來,在讀書的過程中,讓心靜下來,養成堅持做一件事的習慣。

一直想讀傳說中的《人間詞話》,但總是給自己找藉口推遲,這次把《人間詞話》當作計劃書單中的第一本,監督別人的同時,也告訴自己,這本書堅持讀完了,那書單裏的其他書也能堅持讀完,這本書半途而廢,那自己也就沒有資格監督別人。

初讀《人間詞話》,由於內容爲文言文,並且涉及到的詩詞背景太多,理解上有些吃力,感覺也很枯燥,數次想過要不要換本容易理解的書。但每到換書的臨頭便告訴自己,如果這本書啃不下來,那其他書也會半途而廢。

說實話,最後讀了兩遍,也查了相關詩詞資料,仍然似懂非懂,但對王國維以境界點評詩詞的方式,十分認可,閒暇之餘,重讀之前喜歡的詩詞,別有一番感覺,嘗試點評一二,以作拋磚引玉。

一、李白之孤獨

李白之狂妄,衆人皆知,楊貴妃斟酒、高力士脫靴,仰天大笑出門去,我非豈是蓬蒿人。狂妄之態,無出其右。但李白之孤獨,整個盛唐,也未曾有一知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非體驗過刻骨銘心孤獨之人,難以想象李白,獨自月下醉酒亂舞之孤獨。李白,一生以月爲友,以酒爲伴,最終也因二者而死。李白一生,狂妄且孤獨,孤獨也燦爛。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二、蘇軾之灑脫

蘇軾是我最喜歡的一位古人,入世則濟世爲民,出世則修身養性。是中國文人人格魅力之巔峯。蘇軾之於北宋,猶如李白之於盛唐。一生顛沛流離,仕途三起三落,被貶黃州之後,大徹大悟,看透人生。詞中寫到: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終其一生,於感情,於生活,何曾不是在找讓自己心安的地方。最喜歡蘇軾的一首詞:

定**·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每當自己生活或工作中偶有不如意之時,常會想起蘇軾,以灑脫態度處之,人生在世,怎能一帆風順,逆境更能煉人心。蘇軾被貶黃州,王陽明被貶龍場,皆是在逆境中,完成人生之昇華,又何必爲單位效益、職位高低,影響自己心境。

三、感情之悽美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誰能思不歌?誰能飢不食?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者也。故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古往今來,詩詞中多悽美之感情,很多時候,一轉身就錯過一生。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詩如白話,但詩中之人,詩中之事,詩中之情,何嘗不是身邊之人,身邊之事,身邊之情。

《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三

1927年6月2日的頤和園靜靜的,魚藻軒前徘徊着一位老人,他帶着深度的眼鏡,但厚厚的鏡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憊,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卻滿眼黑暗,他義無反顧的跳入水中,平靜的回想一生,早年留洋學習數理,後回國任教研究哲學文學,在國家最黑暗的時候以病弱之軀做着最高尚的學問,一生有所成就,足矣!王國維先生離去了,一位國學大師就此隕落,而他所留下的作品依然綻放着睿智的光芒,在靜安先生留下的文化瑰寶中,最耀眼的便是《人間詞話》。

“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靜安先生首提境界說,以境界之高低論詩之好壞,而何爲境界呢?“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爲無境界”。作者追求真性情的詩詞,雖唯情體物,窮極工巧也,可成爲出色的詞人,但只是錦衣彩妝的行屍走肉罷了,讀來全無神韻,猶有隔靴搔癢,霧裏看花之恨。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靜安一破故人情景分說,提出情景交融的新思想。景物,意象皆爲作者服務,故能以奴僕命風月,與花鳥共憂樂。

對於古人的詩詞創作,靜安先生提出了“天才說”,“天才者,或數十年而一出,或數百年而一出,而又須濟以學問,助之以德性,始能產真正之大學問”,只有最高深的學問與最高尚之品格才能創作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屈原,陶潛,蘇軾無不如此。文人不僅該學富五車,出口成章,更需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靜安先生以過人的氣魄,客觀的態度評價了古人的詩詞,以傳統的詞話形式,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觀念,讀來全無傳統文人的偏執迂腐,更呈現了古典文學獨有的'魅力,一方面批判了只有華美詞藻而無內涵的糟粕,另一方面推崇豁人耳目至真至情的精華。對後來人的`創作指明瞭方向。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合上書頁,只能默唸,斯人可貴。

《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四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並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裏,許多人把它奉爲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爲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很是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這是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極大評贊。在學習的生活中,我早就聽身邊的朋友和老師介紹過這本書,趁着空當我便也仔細的品讀了一遍。

《人間詞話》寫得很有見地很有特色。這是我個人的最大感觸。書裏面大多穿插着詩詞、註釋和評論。咋一看很凌亂很散的樣子,其實不然。就像一篇散文一樣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罷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爲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三,夢裏尋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後人歸之爲: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爲:“物質、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爲,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爲自己、爲家庭、爲社會;也有人說爲知、爲己、爲人;有人認爲理想、事業、愛情等等,林林總總,琳琅滿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樣喜歡將它喻爲“立志”、“勤奮”、“成功”三個階段。第一境界爲立志,也是最初層次的境界。西風颳得綠樹落葉凋謝,詩人獨上高樓,登高極目遠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爲勤奮,即表述如何去奮鬥的。爲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終不後悔。第三境界爲成功。經過打拼、努力、千辛萬苦地奮鬥,終於水到渠成,獲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須經過立志、奮鬥。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是每個奮鬥的目標。立志是前提,奮鬥是保障。我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踐,爲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經歷百倍挫折,臥薪嚐膽,終於滅了吳國。楚國是個小國,在強大秦國面前十分弱小,但他們通過努力,終於吞併了秦國。此可謂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沒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勞的。只要有志氣,朝着奮鬥的方向努力,我們就會找到我們的成功的歸屬。我們立志不難,但需要認清我們自身的形勢,因材制宜地確定奮鬥目標。

沒有勤奮,一切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朱熹有“業精於勤荒於嬉,形成於思毀於隨”之古訓,今有“空談於國,實幹興幫”鑑言。成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得來的。原北京大學校長季羨林給成功下了個定義: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是先天性,機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獨勤奮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如果不勤奮努力,天資再聰慧都無濟於補,機遇再多都白駒過隙,難以抓住。

成功是預期的實現值,雖有預見性,但卻隱含未知性。我們理解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於行、親於踐,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國藩“日以學爲業”的精神,加強學習,多於鍛鍊,提高能力,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奮鬥。

因爲,奮鬥其樂無窮。

是的。一旦有了寄託和目標就會奮力拼搏,因爲是自己願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麼,都會是興奮而執著的,這條道路上興許痛苦卻是快樂的。

當你到達一定的高度時,是孤獨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幾個呢。不然伯牙怎會爲子期斷琴,故知音難遇。特別是君王,一個人站的太高,是寒不勝寒的。而後,尋尋覓覓,泠泠清清,終於漂泊歸於寧靜,卻發現原來一直追尋的在你不經意間朝你微笑,這一直尋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收益頗深,可惜只是淺嘗輒止,甚至可謂囫圇吞棗。想到如此,心生遺憾。望有閒時,再細斟讀。

《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五

曾經,有“秋波橫欲流”“魂迷春夢中”的綺麗浮靡;亦有“無淚可沾巾”“飄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慼;然後,有了“垂淚對宮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國之哀。傾盡“一江春水”,換來牽機毒藥。

南唐李煜。

王國維謂:“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一個筆力縱橫,他豪放超逸、恬淡曠達;“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一個,筆力雄厚,他壯志難酬、慷慨悲壯。

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

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對富貴可以輕看,面對仕途亦會厭倦,面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面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嚮往。“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纔是他的《飲水集》。

滿清納蘭性德。

王國維評:“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傑出的學者,在文學、美學、史學、古文字學領域的成就極爲卓著。他的《人間詞話》一書,突破了傳統文化思想的束縛,用新的思想與眼光去鑑賞詞話。

“境界”,是《人間詞話》的核心——“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詞以境界爲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由此觀之,“境界”纔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葉茂。恰如國畫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國維說“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這是王國維對三種境界的闡述。這,是王國維在不斷探索中所總結的經驗,是以他堅持不懈的精神留下的文化瑰寶,爲我們展示人生歷練、提升的過程,由懵懂走向成熟的路途。

王國維認爲“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有我之境”即“入乎其內”,是指帶有較爲強烈的感情色彩,直抒胸臆或者用心去體會感受;“無我之境”即“出乎其外”,是一種自我融合到自然之中的狀態,客觀而無慾無求。恰如永叔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和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懂得從環境中尋找意境;“三種之境界”讓我們看到了探索的態度;“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讓我們將客觀與主觀結合……

在舊日衆多的詩詞論著之中,《人間詞話》見解深遠、獨樹一幟。的確,如黃霖先生稱讚的,“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在中西文藝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它觀點新穎,理論精闢,自成體系,在中國詩話、詞話發展史上堪稱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六

境界乃全書的核心,王國維以開篇第一則就點出它無可替代之性。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隨後他又提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我認爲有我之境與情景通“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有我之境,則境中有我,將我置身於境之中,將我的感情等主觀因素付之於物、付之於境。因爲思念,所以淚眼,因爲愁苦,所以連花也不語,內心的哀怨連自己都嫌棄自己,所以目之亂紅也離我而去。皆因心中悽悽,所以“孤”“寒”“暮”。無我之境,則是一種客觀,將自身摒去,以客觀的眼光去看待景物。不摻雜私情,就像素描,一通都是黑色,無顏色之分別,也無情感之優越。只是一種拓本,將風景轉化爲文字的拓本。

隨後他也解釋道:無我之境,人唯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知。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無我之境,只是對客觀無慾無求的復刻,此之謂靜,是靜美。有我之境,動之靜的動就是指因爲詩人情感加於景物的改變。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鴉是昏鴉。當所有的景物加上作者感情色彩的前綴時,景物也富有了與作者相同的情感,作者作詩,猶如兩人對語。情感或氣象都超一人之孤獨。

將王國維的境界說推向頂峯的就是他那萬世流傳而亙古不變的人生三境界了。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一境界是指凡事開始,猶如居高臨下,面對世界萬物,都感覺俯首稱臣,那是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果敢,那是一種面臨未來風雨之路的一種豁達,那是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胸懷大志的開闊意境。二境界則是實現理想途中的辛酸苦楚。此句雖是寫給愛情,但理想有時也像心愛之人一樣,遙不可及但又不惜拼盡全力。人影消瘦,憔悴不堪,正是在理想之路的坎坷與徘徊,然而兩字“不悔”便堅定自己,頭破血流而勇往直前。三境界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異曲同工。此境妙在“頓悟”。欲成大事者,必先披荊斬棘,百折不撓。第三境界猶如不速之客,讓成功的靈感乍現。此感在迷惘之後,在不經意間,空然降至,讓人豁然開朗,絕處逢生。給人以開闔的意境。

對比自己,我怕是連第一個境界都沒嚐遍滋味。在這裏,我只是根據所看之書比對着自己九牛一毛的人生經驗來對我未來的見解拋磚引玉。我想,當我垂暮之年,飽嘗人生百態之後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慨吧。

《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七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代詩詞是中國經典文化的代表之一。捧一卷《人間詞話》,與王國維一同發現中國古典美學上的星座與宇宙秩序,洗滌心靈陶冶情操,重拾初心,煥發活力而整裝出發。

《人間詞話》一卷讀畢,再回顧,便明白爲什麼周公度要用“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一句情詩來概括詞之美學境界的王國維了。整卷的語言精簡而不失華麗,遣詞造句別具匠心,體現了王國維先生獨特的欣賞風格以及深厚的美學功底。《人間詞話》名副其實,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提煉的一片清香,散播各方。香遠益清,在於那引人入勝的語言,更在於革故鼎新的思想。

王國維先生跳出了以風格界定詞的美學鑑賞,便陷入了狹隘之見的思維慣勢,在本書第二十六則裏從更高層面,概括詞的美學。即爲“古今之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境界爲“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第二境界爲“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這最後的亦是最重要的第三境界則爲“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境界,是《人間詞話》中最最核心的思想。王國維所說的“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由名句”恰好體現了這一核心。一二境界努力追求,第三境界醍醐灌頂得到領悟。

掌握事物本質,才能更好地領悟它的意義;秉持精益求精,才能深入研究拓展學術。王國維先生在詞的美學方面的卓異,源於他學問的周到和認真以及不懈的探索,車馬前驅,萬人隨後。通方知類,蔚爲大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少不了對事物精益求精的鑽研“月下僧敲”的賈島;“春風江雨”的王安石······煉字鍛句,苦思冥想,終鑄成一詩。

於詞如此,何而爲人!不斷變更的世界中,屹立不倒的是夢想和初心。以夢爲馬,不負韶華又怎能少得了精益求精,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對目標鍥而不捨的追求?又怎能少得了對事物靜心觀察的過程?

王國維先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殉道者之一,他縱身一躍,將最後的生命寄託於了昆明湖畔的一汪春水。“至誠即是趨真,至真即是至善。而“美”則在“真”與“善”之間。抓住“真”與“善”向王國維先生學習。時間流逝,沖洗歷史長河,春花秋月何時了,萬物更替,不變的是《人間詞話》,它將永久的存在於中國文化之中,不會歷久彌新,將永駐人心。

願每個人都能讀一卷《人間詞話》,感“境界”之奇,會詞中妙意;守一份初心,嗅人間芬芳。

《人間詞話》讀後感 篇八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個人對此比較感興趣。要說研究詞這一方面誰最有發言權我覺得應該是王國維。於是在暑假裏我閱讀了王先生的《人間詞話》。

王國維對詞之境界尤爲推崇,開篇就說“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這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理論,詩家所說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

《人間詞話》中最爲經典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他用三首描述愛情的詞,來對標人生的態度。人生的第一個境界,是需要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第二個境界,是確定目標後爲之付出的努力;第三個境界,當你有了目標和方向,併爲之付出了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麼請先緩緩,放鬆心態,也許成功就在不遠處。

王國維說“古人爲詞,寫有我之境者爲多”。古人借詩詞是爲了表達情感,書法心情。他們有的懷才不遇,有的感嘆世態炎涼,有的抨擊時政,還有的是表達離愁別緒,無不充滿了自己的性情。

王國維又對無我之境表達了看法,人只有在靜中可以得到。因此無我之境優美,有我之境宏壯。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大概也是說的是這個意思吧。

當詩人帶着強烈的情感,或喜悅,或憂傷,或惆悵,或悲憫,或思念,眼中的景物都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當花瓣飄落的時候,憂傷的人會看到離別,思念的人會看到遠房的情人,惆悵的人會感到人生短暫。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是在由動到靜的過程中體會到的。

讀完《人間詞話》我不禁爲王國維對中國詩詞瞭解之深感到深深敬佩。讓我更加理解古代詩人或詞人表情達意時候的心境,在讀詩詞的時候也能更加有共鳴。王國維對詩詞的觀察通過短短數言就可以講的如此清楚,實在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