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儒林外史》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62W

讀《儒林外史》讀後感精品多篇

《儒林外史》讀後感 篇一

《儒林外史》這本書是吳敬梓寫的,寫成於清朝,作者吳敬梓以寫“儒林”二字爲中心這本書是吳敬梓寫的,寫成於清朝,作者吳敬梓以寫“儒林”二字爲中心,旁及當時的宦海沉浮和時代風尚。對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和抨擊,將封建末世的倫理道德、文化生活,官場腐朽黑暗活生生的展現給了咱們。

《儒林外史》的批判矛頭直指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作品塑造了一羣熱衷科舉,追求功名富貴的讀書人形象,尖酸地諷刺了因謀取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僞、醜惡的社會風氣。

《儒林外史》刻畫人物細緻入微,故事深刻,鞭辟入裏。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的內容大概是:嚴監生就要死了,可他卻遲遲不肯斷氣,原來他有一樁心事未了。因爲氣息奄奄,已說不出話來,只好從被單裏伸出兩個手指頭,讓別人去猜。大侄子、二侄子猜的都不對,嚴監生豎着兩個手指頭怎麼都不肯閉眼。還是小老婆知道他的用意,他是嫌油用兩根燈草,太費油了。這樣的手法值得咱們學習,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吝嗇鬼的形象,真是栩栩如生,令人歎爲觀止!

另外,《儒林外史》是一部時代的縮影。它時間跨度大,一部書中濃縮了一百多年的事情,塑造了二百多個人物。通過各類“儒林”人物被愚弄、被腐蝕、被消磨,深刻的揭露了封建末世文化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嚴重危機。作者用長篇小說的這種藝術形式深刻的反映了“一代文人”受苦受難、不得重用的歷程。

讀了這本《儒林外史》,真的是讓我受益匪淺!

儒林外史讀後感 篇二

楊妍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相信這就是古代封建社會讀書人的真實寫照吧。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爲了能夠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進入仕途,多少讀書人日夜苦讀,廢寢忘食。對於他們來講,中舉就意味着進入仕途,而進入仕途就相當於享盡一切的榮華富貴。爲了權力,地位,金錢,他們可以夜以繼日地在窗前苦讀,可以放棄曾經的高潔品質,甚至不擇手段。爲了這些功名利碌而付出這麼多,值得嗎?許多人也許會這樣想。然而,在那個黑暗腐朽的舊社會,像這樣爲了榮華富貴而沉迷科舉、虛度一生的讀書人,又何止這麼一兩個?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就是一個典例,周進爲了中舉,付出了無數努力,卻直到白髮蒼蒼都沒能實現,還要被比他年經的梅玖稱爲“小友”,甚至被嘲諷,成爲人們的笑柄。由於自己中舉前地位低下,周進受盡了人們對他的冷言冷語,嚐盡了世間疾苦,可卻竟因爲認同這種等級觀念而默默忍受。直到後來,周進與姐夫到省城去買貨,來到貢院。當他想到自己多年以來受到的種種不公平待遇時,卻再也無法通過科舉來獲取功名,心酸、痛苦、絕望頓時涌上他的心頭。他便長嘆一聲,一頭撞上了號板。作爲讀書人,周進的不幸遭遇令人唏噓,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迂腐、卑怯以及對科舉的沉迷。可想而知,當時的封建社會有多麼的黑暗與腐朽。

但也就是在同樣黑暗的環境下,吳敬梓筆下的杜少卿卻走了一條與周進完全不同的道路。相比直到暮年才中舉的周進,杜少卿比其更有才華。可他卻不像周進等讀書人那樣醉心科舉,而是考中秀才後便不再應試。當朝廷請他去做官時,他卻託病拒絕出仕,放棄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生嚮往的榮華富貴。像他這樣淡泊名利,傲視權貴,追求自由的人,在當時的社會裏實屬少見。

書中開篇提到的王冕,同樣也是一個獨立不羈,不慕名利的高潔志士。當朝廷請他出仕時,他選擇了隱居,以保留自己內心的高潔品德。然而,與他處境相似又有所不同的杜少卿能夠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中,堅守着自己的高潔品質和遠大志向,絲毫不受影響。在當時,能做到像他這祥的人寥寥無幾。像他這樣能在濁世中保留本色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纔是作者心目中的真正名士。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追求和志向。要有堅定的信念,執着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才能使我們不受他人和外界的干擾,不斷地向理想的目標前進。即使身處混濁之中,也能堅守着自己內心的那片淨土,而不受別人的影響,這就是對志向和追求的一種執着與堅定吧!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相信這是許多人對蓮的印象,正是因爲蓮的高雅脫俗,才博得了世人的讚美。我相信,一個堅守志向的人,也同樣能夠獲得他人的敬重與欣賞。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 篇三

花了一週左右時間終於把《儒林外史》重讀了一遍,書中情節比《紅樓夢》更家常瑣碎,也無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貫穿,中間科場術語和套話很不少,有些章節(主要在三十回以後)讀起來較爲枯燥乏味。幸虧此書有意無意提到茶的地方甚多,我才得以有動力把書啃完。

據我的經驗,作家有什麼偏好,總會不知覺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來,如金庸先生喜好佛學,所以他的武俠小說涉及佛教之處無論深度還是廣度要遠勝於其他武俠名家;紫式部精通漢學,所以在《源氏物語》中動輒引用《史記》的典故和《白氏長慶集》中的名句,令人歎爲觀止。

顯而易見,吳敬梓在寫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虛與委蛇之輩時下筆是非常狠辣的,尤其是寫他們的裝腔作勢被別人撞破或揭露之後的那種尷尬狼狽,絲毫不留情面。可是作者在寫到飲茶時,筆觸卻突然變得溫情和詩意,在提到江南的富庶與繁華時,更是要濃墨重彩地提及茶的,甚至將其作爲殿軍:“水滿的時候,畫船簫鼓,晝夜不絕。城裏城外,琳宮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時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餘處。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裏面,總有一個地方懸着燈籠賣茶,插着時鮮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裏坐滿了吃茶的人。”這樣的好文字,讓人有種讀《夢粱錄》和《東京夢華錄》的錯覺。在吳敬梓看來,遍地都有好茶喝的城市纔算天堂。

裏面的各種風流“名士”、衣冠君子,甚至販夫走卒戲子,會面時是一定要吃茶的,遇到條件好有講究的人家,佐茶的那些精緻茶點吳敬梓也要言不煩地一一列舉開來,雖然那些茶點於情節是可有可無的。最令人咋舌的是,倒數第三回寫風俗行業的人接待嫖客,那茶也是極講究的:“房中間放着一個大銅火盆,燒着通紅的炭,頓着銅,煨着雨水。聘娘用纖手在錫瓶內撮出銀針茶來,安放在宜興壺裏,衝了水,遞與四老爺……”就是條件不好的牛老,在待客時也會“一個罐內倒出兩塊橘餅和些蜜餞天茄,斟了一杯茶……”條件好的如杜慎卿“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的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衆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看得人垂涎欲滴,也想取茶來同飲。

當然茶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比如第二十二回沽名釣譽的牛蒲爲討好董孝廉,讓自己的舅丈人卜信侍奉茶水,缺了禮數還要一頓批評奚落:“但凡官府來拜,規矩是該換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就不見了……董老爺看見了你這兩個灰撲撲的人,也就夠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錯了才笑!”卜誠也替作者毫不留情地回罵這等勢力小人:“沒的扯淡!就算你相與老爺,你到底不是個老爺!”第四十七回,成老爹吹噓自己被當地有錢有勢的方老六請吃飯(其實並沒有),被虞華軒戲弄。成老爹被虞華軒將計就計騙到方府上赴宴,結果撲了一空,成老爹灰溜溜回到虞華軒家裏,虞正大魚大肉的大宴賓客,並感慨“成老爹偏背了我們,吃了方家的好東西來了,好快活!”讓小廝泡上好消食的陳茶來與成老爹吃,“那蓋碗陳茶,左一碗,右一碗,送來與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餓,肚裏說不出來的苦。”看罷掩卷大呼好玩。

書中我最愛讀的是第十四回,寫選家馬二先生遊西湖,一路飽覽名勝,逛累了就去茶樓吃茶吃點心,吃飽喝足繼續逛,逛累了又繼續進茶樓或茶亭……雖有些記流水賬的嫌疑,但卻是整本書中最有滋有味的一回,有趣的段落不少,如“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腆着個肚子,穿着一雙厚底破靴,橫着身子亂跑,只管在人窩子裏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後後跑了一交,又出來坐在那茶亭內——上面一個橫匾,金書南屏兩字——吃了一碗茶。櫃上擺着許多碟子:橘餅、芝麻糖、糉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栗子,馬二先生每樣買了幾個錢的,不論好歹,吃了一飽。”這樣的文字極鮮活有趣的。

縱觀《儒林外史》全書,裏面的故事主要發生在南京、杭州、蘇州、揚州、徽州等這幾座南方名城,如果不談及茶,還真對不住杭州的龍井、蘇州的碧螺春、揚州的早茶文化、徽州附近的六安瓜片、黃山毛尖、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等,還對不住杭州的天目山茶盞、龍泉窯瓷器和宜興的紫砂壺!

時嘉,枝江人氏,語文教師、國學教師。性率真,喜書法,素日與書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