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王小波讀後感

讀後感1.84W

王小波讀後感

王小波讀後感 篇1

先須要說明的是,這世上肯定還有人寫的東西,比王小波更能打動我。我只是看到媒體、網絡上都在議論他和他的作品,才引發好奇,試着去讀一些他的作品。那些比王小波寫得好的人,我只能感嘆他們的運氣不好,沒有被這個社會挖掘出來,成己之名,施惠於衆。但又一想,人家還不一定願意被發現,也不屑爲人之師,我這是在瞎操心。

再者,我根本沒有能力將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做全面細緻的分析,好在這樣的事自有人去做。所以這個讀後感是零零星星的、斷斷續續的。聽說人身上有幾個穴位特別敏感,在王的作品裏,有幾個地方像是點中了我的幾個敏感穴位,那種感受倒是記得很深。讀後感就圍繞着這樣的感受來寫。

最後,我覺得挺對不起王小波的,因爲我讀的是盜版,中間有不少錯字。我有時想,就因爲我看盜版,讓王小波損失了一些收入,這是對人家辛勤工作的不敬。我就不說“很多人不都在看盜版嗎”這樣的話了,就把看盜版王小波作品的不安說出來,並決心以後要是有我喜歡的作家的作品,一定去買正版來讀。

喜歡王小波是從《沉默的大多數》開始。最先聽到他,人們總是帶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還造了個“三部曲”,讓人想起了中學的高爾基。因爲中學語文給我少年時的心靈留下了痛苦的記憶,一聽這詞就不舒服。大家議得再熱烈,幾乎是無動於衷。後來,又聽說他的《沉默的大多數》,還是沒有閱讀的興趣,直到有一天,在報上讀到一條消息,說復旦大學自主招生,向前來面試的學生提出問題,其中一個是:《沉默的大多數》作者是誰?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在地攤上買來一本讀了起來,順便說一下,這書都擺上地攤了,地攤的小書販賣的書絕對是暢銷書,不然的話,人家小書販怎麼賺錢。這更說明這部書有“文章”。

讀完以後,我的感想有這麼幾條:

一是思維的力量和樂趣

讀了王小波後,我才知道原來人是要思維的。這話聽起來有些嬌情。但我以爲不是。你要讓我對此做個科學的分析,我做不來。就覺得人人都會思維,但要獨立地思維,這點很重要。

獨立這東西在中國特別珍貴難得,爲什麼?社會環境不好。往大處說,大清垮了,中國處處受人欺,革命了幾十年才獲得獨立,死了多少人,費了多少財?這不是說着玩,有史實爲證;從小處說,中國的家庭往往就是一個封建王朝,父母養育不容易,但是十八歲以後,要想獨立做點啥,還要處處受到牽制。

我覺得人格獨立的前提是思維獨立、思維獨立的前提是質疑。思想不獨立主要是不敢質疑或沒有養成質疑問的習慣。在這方面,不必從大處說起,犯忌。從自己的經歷說說倒也可以小喻大。上中學的時候,老師總是當着全班的面,誇某位女生好,說她如何品學兼優,並號召我們大家向她學習,我們那時也很配合,努力學她。但效果並不好,搞得將自己的生活習慣都搞亂了。回過頭來一想,老師那樣做沒有錯,他總是想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大家,奮發向上。但我的經歷至少可以證明一點,榜樣的力量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的。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後來再遇到什麼號召之類的事,我就比較謹慎了。心裏總是盤算一下,分析一下,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依着這樣的結論去行事的結果可能不是我想要的,但我並不後悔,因爲我不是別人強加給我的,是我經過思考之後,付之行動的結果,又有什麼可後悔的?

喜歡上思考之後,我的話少了。這使我很欣慰。我經歷過話多的時候,與現在對比一下,我認爲那些話多的人如果不是思維缺乏深度,起碼也表明人的心是很躁的。話少之後,會有很多思考的時間,考慮問題也漸漸周全起來,做事也有些靠譜了。做事靠譜,就會心安理得。所以,我覺得這樣很好,願意繼續這樣下去。

說到思維的樂趣,我也是最近才感覺到的。學文科的,感性思維強。什麼是感性思維?,大概意思是從一滴水能一下想到大洪水,跳躍、不着邊就是感性思維吧;但讀了王小波之後,我覺得理性思維更有樂趣。從王小波的經歷來看,理性思維可不是好玩的,需要什麼數學、邏輯知識,或者說理科知識。這方面的知識我缺乏得很,是不是就不能進行理性思維了。恐怕也不是。什麼是理性思維?我的理解是:在日常生活中,想什麼事得靠譜。比如,看到了一個問題,我就開始想:這是怎麼回事?我將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各種因素都在腦子裏分析分析,沒準兒還要動手查資料、做個試驗、實地查看、找個朋友請教一下什麼的,再試着想一個應對的辦法。這個過程往往把腦子搞得很累,但會樂此不疲。這似乎就是王小波常說的思維的樂趣吧。

第二個感受是中國知識分子應多搞一些DIY。這是從《沉默的大多數·打工經歷》想到的。這篇短文我讀了好幾遍,王的文筆太幽默了,好幾個地方我都笑出聲來。文章講的是王小波

王小波讀後感 篇2

在看王小波生平簡介的視頻中,說實話,我的腦海裏從未閃現過這樣一個人的名字,我不瞭解他的事蹟,更不知他的性格特徵,亦不知他對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什麼樣的。

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崇高》,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用犀利的語言揭露了那個時代社會現象中種種醜陋的一面。真的和魯迅有一拼,別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毫無保留地用筆來代替他想說的話。記得《關於崇高》篇中,一位知青爲了能把衝到氾濫的河水中的國家電線杆給撈上來,而丟了自己的性命,此後,便賦予他英雄烈士的稱號,他在書中說道:“難道一個人的命還沒有一根木電線杆值錢嗎?”這一句話赤裸裸地擺在讀者的面前,讓我不得不爲之震撼,處於那個知識青年上下鄉的時期,人們稍稍說錯一句話,都可能會被視爲反動,而他甘願冒着那樣的危險,也要把自己心裏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纔會覺得痛快,即便自己改變不了什麼。

他說崇高是要看什麼事情而定的,一個人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卻是爲了一根撈不上來的電線杆,值得嗎?我覺得在他的眼裏,所謂的崇高不是爲了那些無價值的事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是要看自己有沒有你那種能力,如果沒有,何必爲了那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呢?我敬佩他那種不滿於現實卻又敢於和現實辯解的精神,他不同於凡人,就是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而是以自己的原則處理事情,他說了平常人不敢說的話,做了平常人不敢做的事,不是他戴着有色眼鏡看世界,而是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想要用恭維來充實自己的生活,而他的話語正是在喚醒人們生活在那種虛無縹緲狀態下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