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9.56K

活着讀後感(精彩多篇)

《活着》讀後感 篇一

不論現實變成了什麼樣子,不論現實剝奪了我們什麼權利,只要我們活着,也只有我們活着,我們纔有義務有權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們不應該讓現實決定我們怎麼活着,而是應該自己決定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活着。

活着,就要面對選擇,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觀的判斷,纔不會讓自己後悔。所以我們沒有機會錯過機會,在可以選擇可以改變的時候,用心做一個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態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對餘華的作品也略有接觸,他筆下的悲劇一向是這樣,大體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時候又讓人受不了。當你讀完整個故事,回頭整理這個完整的故事的時候,纔會不情願、不忍面對的發現,原來把任何一個故事單獨拿出來分析的時候都能真實的感受到那種撕心裂肺的痛,難以承受的痛。他不屑於寫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誕的故事,講述着高度真實的生活。

文字裏的安靜,冷漠,無形間渲染了一種壓抑沉悶的氣氛,不斷的痛苦從而不斷的期待,想發泄卻又束手無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這種單純痛苦所擺佈,甚至是被玩弄於股掌之中,令你無法自拔,也不想自拔。當你痛到麻木的時候,才能看清現實,在簡單單純的感情裏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餘華深沉的講述着生命的悲劇,

對於悲劇這件事我也有一點自己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歡看悲劇,喜歡被這種悲劇所打動,無非是想尋求自我安慰。

活着讀後感 篇二

生命是一個人對自我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餘華

看完這本書後,我第一句就感嘆:這是一個好悲傷的故事啊,這本書以一個流浪漢道聽途說的故事方式寫了下來。其中,文中的第一個“我”,對這個故事是有自我的評論的。這樣的文學手法,我第一次接觸。這樣能夠完整地寫出這個故事,也能夠自由地抒發作者的一些感觸。

福貴原先是個富家子弟,卻因賭博輸了家產,連妻子也被孃家接回去了。好不容易妻子帶着兒子回來,母親卻病倒了。爲了求醫,福貴被抓去當壯丁了。

幾年後回來,雖然母親已經去世,女兒也因一場高燒不會講話,但好歹四人的小家團聚了。又因饑荒,被迫無奈把女兒送給別人。女兒逃回了家,他們再也狠不下心了。但厄運接踵而至,先是妻子病倒了,之後兒子又因獻血過多死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勤懇的女婿,女兒又因難產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外孫。

本還可勉強過上好日子,女婿卻因工地失誤丟了性命。福貴拉扯着外孫長大,卻因爲一個自我都不敢相信的失誤——豆子煮多了——外孫被吃撐死了。就這樣,親人接二連三地去世,這樣的遭際,苦不堪言。

這個故事的時代背景是解放初期前後。先是和國民黨打仗,再是分田地、鬥地主,還有饑荒。我看過的書也有很多是取材於相似的動盪的時代背景。這讓我想起了《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同樣是被社會一步一步碾壓,直至毀滅。可是《活着》的結局不一樣。福貴沒有被壓垮。最終他從集市上的宰牛戶手中救回了一頭老牛,並以自我的名字命名,和它一齊優哉遊哉地種田,喊着逝去家人的名字,告訴“福貴”,不僅有你一頭牛在犁田哦!

這樣的田園生活,是甜是苦難以分辨,只覺得瀰漫着無盡的蒼涼。有人會問,這樣“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有什麼意義嗎?什麼是活着?活着就是你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的歡樂,更能夠經受生命中的痛苦——畢竟如果死了,就什麼也感受不到了。

我的爺爺也出生在這樣一個動盪的年代。我小時候還聽爺爺說過,當時捕來的魚都要充公,饑荒時確實會上山挖野菜,大家都不上學。其實生活的苦難離我們並不遙遠。現實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苦難”。我們不應像駱駝祥子一樣被壓垮,我們應當學着福貴,以樂觀的心境去繼續生活。

像我這樣一個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並不是很瞭解什麼叫饑荒,我也沒有體會過親人離開的痛苦。我只能在看完《活着》後,長嘆一聲,這真的是個好悲傷的故事啊……

活着讀後感 篇三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餘華

闔上書本,心情感覺沉重至極,一爲故事中現實的殘酷,二則是作者那近乎冷漠絕情的敘述筆調。

書中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年輕時,這位地主家的寶貝闊少爺娶了妻,生活本是無憂無慮。但他的的濫賭,最終賭光了家業,使他變得一貧如洗。他的父親上茅廁時死了,而母親後來也病了。爲了幫母親抓藥,他進了城裏,卻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戰場上槍林彈雨,九死一生,幸運的是他在戰亂中還能保住自己的一條命。可當他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而後來,福貴的兒子也意外身亡;還有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緊接着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連相依爲命的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只剩下一頭老牛伴着他,度過餘生。

一次又一次地白髮人送黑髮人,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了,而他卻沒有這種“幸運”,他只能活着,與那頭不會說話的老牛在人間苦苦掙扎着。

活着讀後感 篇四

意義的本身就是活着。

前段時間讀了餘華的活着。我感到一種荒涼的壓力。正像小說中餘華用一種蒼涼的筆調,用全知者的心態,默默還原悲劇。我面對這個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老人,用着看似平淡的樂觀回顧自己的一生。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說裏福貴的所有親人,母親,兒子,女兒一個個離他去,最終只剩福貴一人以及一頭老牛。在空曠的世間相依爲命,一人一牛,同樣的年老,同樣孤獨,同樣活着。

這部小說帶給人們的不應該是生活的態度,更應該意識到文中的他不過是千萬勞苦大衆的一個縮影,從古至今遭受任何磨難人堅持不懈的所有人民。

好好活着,是中國人最樸實的願望,只有好好活着,纔有實現其他願望的一切根源。

希望我在重新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不僅僅侷限於人們所認識到的事物。希望大家都能去讀讀這本書。

《活着》的讀後感 篇五

當我們無法得到上天的特別眷顧而抱怨命運不公的時候,就在想人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我們面對各種困境而舉步維艱的時候,就在想人到底爲了什麼而活着;當我們最愛的。親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的時候,就在想人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年少輕狂的我們毫不吝嗇的浪費生命外,也曾試圖去了解人爲什麼而活着,但我們也漸漸明白這不是課本里用簡單的語言就標註出答案的問題。有人講人活着總有理由:爲了幸福,爲了愛情,爲了親情,爲了金錢,爲了做官,還是爲了別人?我一直在探索,直到讀了餘華的《活着》,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餘華說“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餘華,一位真正用內心在寫作的學者,用一種近似冷酷的筆調帶領我們感悟人生百態,客觀、真實,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不平凡的人生哲理。

《活着》這本書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一貧如洗,父親被活活氣死,窮困中的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並釋放了。當福貴再回到家鄉,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女兒鳳霞也在一次高燒後成了聾啞人,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當他在談到死去的親人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但徐福貴還活着,他奇蹟般地挺了過來。因爲不願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會哭的福貴買下了它並取名爲“福貴”,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當親人健在的時候,總認爲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各種慾望無法滿足,各種困難接踵而來,各種對人生的不滿,殊不知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我,我會不會有勇氣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他沒有因爲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爲活着是爲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到底爲了什麼?人活着不爲什麼,只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有這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是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着,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相信逆境和磨難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寶貴的營養,因爲只有經歷磨難的洗禮,人才會成長,纔會懂得珍惜,去珍愛生命,去感受生活。

活着讀後感 篇六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長吆裏或悲愴或逍遙的韻味吸引了採風人,但撲面而來的塵土的淳樸、乾瘦的人和牛、混合着汗水的沉重的鞭聲,生生囿住了我對人生的好奇和窺探。餘華是位了不起的作家,據說他擅摹生死、寓哲於情,至少對於奔跑在人生中段、首尾不見、迷茫懵癡的讀者,《活着》是富含魅惑力的。可無論是透過簡介,最初開卷,甚至是掩卷回憶,我都只能看到一個老人從荒唐中走來,又無聲無息沒入淒涼之中。他的回憶在絮叨中圓滿的天衣無縫,也奇異地與讀者毫不相干,彷彿這位老人,不過是歷史巨輪隆隆碾過時的一粒渣滓,耳熟能詳的是歷史,終將風乾的是渣滓。就連老人的長吆,也像極了宿命的嘆息與自嘲。這層陰暗的色調,使我不得不閉眼捏鼻,扎一個猛子,才能潛進作者的思想裏僥倖拾得些什麼。

如果說事實是故事的骨架,依附於一定的情境和現實存在,那麼情感就是故事的血肉,人類賴以精神聯結,最易引起共鳴。無疑,《活着》是一部飽含深情的作品,更令人驚喜的是字裏行間唾手可得的感情,幾乎熔於每一個比喻。西方人喜用比喻作裝飾,張愛玲也擅長用比喻狀情,但能夠像餘華一樣,把每個比喻用得恰如其分、自在傳神、力透紙背的卻不多見。他的文字抓住我,像鳥抓住樹枝。

福貴樂於談論人生,不羞於年少時的放縱,不頓於磨難時的煎熬,也不懼於面對至親離去時的痛苦。他沒有在密集的悲劇中麻木,反而因着生活的雕琢,將情感沉澱的更加深刻,這些情感,也像養料一樣滋潤着他日漸乾涸的生命。這是一個磨滅了一切不切實際的妄想,更加清醒地直面現實,珍惜當下、純粹而超脫的靈魂。既能處卑賤,又能處豐富。

在福貴的故事中,穿插着其他人不同的生命軌跡。每個人身上都有時代的烙印,每個人又都是時代的縮影。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他們在各自的命運裏顛簸,自顧不暇。當命運對所有人都不公時,反而是種公平。此時,打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幻想,低到塵埃裏去,褪掉所有不忿不平,以一顆被歲月磨礪得粗糙的平常心,專注於當下的自己,活下去,反而難能可貴。“哪怕像狗一樣也要活下去!”不知道電視裏趙麗穎倔強堅毅的神情,在那個年代會閃現在多少人臉上。

在這麼多人物裏,二喜是最讓我扎心的,他是個總會在幽暗中暖心、給讀者以慰藉的偏頭漢子,然而噩運的毒花偏偏精準的開在這個好人的墳頭,這個諷刺讓人不解,甚至埋怨作者的殘忍,但也因如此,福貴的精神世界不斷得以絕處逢生——擁抱苦難,熱愛生活。

一口氣讀完老人的故事,情緒像吊了沉沉的鉛墜,心境卻逐漸開闊。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願你我日後,像福貴一樣,不畏過去,不念將來。

《活着》讀後感 篇七

這本書看完了,這確實是一本不需要書籤的書,對於想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來說,十分推薦這本書,讀起來很流暢。

一本書一共有五篇自序,這還是第一次見。在日本自序中,餘華談到了時間創造了一切,創造了生離死別,創造了酸甜苦辣,並引用了賀知章的一首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對於某些事情的認識,確實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懂。就像對於讀完上面這首詩的感受,國中和現在相差深遠。而現在當我讀完《活着》的這本書時,感觸並不是很深,並沒有覺得這本書寫的有多麼好,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上一兩代人所遭受的苦難沒有切身體會的原因吧。

讀完之後大概有以下幾點感觸:富貴最大的幸運就是取了家珍這麼好的妻子,這一點甚至改變了自己之前的擇偶觀;鳳霞因爲生病變成啞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親成功我感覺還是比較意外的;有慶一定是一個超級可愛的孩子,如果當時能給他一隻狗狗陪他玩,簡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畢竟綿羊和人類的互動還是很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富貴誇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時候,僅有的一次表揚,內心真得比有慶本人還要激動,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係吧;鳳霞因爲難產而去世,二喜因爲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爲吃豆子而去世,這樣類似的事情回老家時也聽長輩提起過,那個年代這樣的事情確實。

只有回老家時,才能聽到長輩講述他們年輕時的苦難,表情狀態大都相似,臉上的皺紋快樂的遊動着,和富貴一樣,精彩的講述着自己。

活着讀後感 篇八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着》,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着,活着,活着就應該學會知足。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着心靈的不滿足幻想着換個環境,一味認爲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爲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爲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爲人的軟弱,因爲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活着》讀後感 篇九

讀《活着》有感:每個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活着是爲了什麼活着?

我們每個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活着是爲了什麼活着?活着這本書告訴我們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書中的主人公福貴的至親相繼死去只剩一頭老牛和他相依爲命。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絕望,爲什麼一個個離去?從富貴把錢輸完以後,他就想平平淡淡的生活,可爲什麼蒼天對他如此不公?最後陪伴他的就只有一個老牛。

他的一生經歷太多,從一個地主少爺,到一個一無所有的農民,最後還是一無所有的過完一生,不,還有另一個《福貴》和他相依相伴。所以最後說"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生活中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打敗我們,能活着就已經是最幸運的事了。

這本書印象很深刻,在我看來福貴是不幸的,親人的相繼離去,到最後只剩自己一個人與老牛孤獨相伴。同時我又覺得他是幸運的,他有家珍的不離不棄,生活雖然平淡,心卻是在一起的一家人倒也和睦的很。

家珍去有慶墳前看望的時候是最讓人心酸的!當家珍告訴福貴她知道有慶死了的時候,兩個人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一個以爲自己瞞下去了,一個讓對方以爲自己瞞住了!(家珍半夜的哭泣,餘華沒寫,是否又不存在呢?)

他的平靜與豁達本是對事態的無奈,因爲他經歷的太多了,可每次都無可奈何;與其洶涌澎湃不如靜待花開花落。

有些人一生都奢望擁有的所以當生活不盡人意時,不要自怨自艾,因爲我們已經做到了生而爲人最有意義的一件事,那就是活着。

生命的無常本是自然,只要活着就已經足夠,在社會的今天,物質的豐富雖然提升了生活質量,更加膨脹了人類的慾望,我們總是想生活至於生存之前,不停的追求和揮霍。

生活就像一杯白開水平淡無奇,活着。

讀過《活着》後,你才知道自己是何其幸運。珍惜眼前,活在當下,坦然面對生活百態。

經歷是個寶,可以讓人看透人生。活着只是爲了活着,幸福從來不是你擁有多少財富來決定的。

我們不能活出生命的寬度,但我們可以活出生命的深度活在當下,足以。

活着這本書裏面的福貴真的是悲慘人物見證了親人一個個離世。

一路成長一路失去纔是生命常態。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在失去。不得不來,不得不走,沒有自己選擇的機會,只有順其自然的活着,能自己控制的,就別讓過程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