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國中

讀後感7.91K

讀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國中

話說三國,各路英雄豪傑,不勝枚舉。要論其中翹楚,非諸葛孔明莫許。作爲諸葛“半仙”的鐵桿粉絲,他的英雄事蹟我可以說上三天三夜!可你若認爲我今日是爲了“吹捧”偶像的無雙智謀,那可就失算了。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讀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國中,請您閱讀。

讀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國中1

讀完《三國演義》,最大的感觸就是諸葛亮很聰明,就像魯迅先生所描述的,諸葛亮“多智近妖”。正是他的計謀深遠才使得蜀國三分天下。他一生用計無數,特別是其中的幾個驚險的計謀更是讓我佩服,那就讓我來闡述一下我的鄙見吧。

“三顧茅廬”是他踏上仕途的第一計。他深居隴中,“臥龍”的名聲卻傳得很遠。爲的就是引起賢主的注意。當劉備慕名前來時卻吃了他的閉門羹,但他知道劉備思賢若渴,必定還會來,再加上諸葛亮的幾個好友在沿途的談論,更讓劉備覺得諸葛亮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於是有了“凡三往,乃見。”但他這個計很險,如果賢主不是劉備,或劉備不是求賢若渴,那會怎樣呢?雖然他自比管仲,樂毅,說不定碌碌一生,雖是“臥龍”卻沒有遊弋的江河。當然他那“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軍事才能無法展現,也不會有“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出師表》,更不會使“諸葛大名垂宇宙”了。

“草船借箭”是他寄人籬下時的險計。爲了聯合東吳抗曹,他不得不接受周瑜的命令,並且還立下了軍令狀:如果十日造不成十萬只箭甘受懲罰。這樣正中周瑜下懷,周瑜早就想借機除掉他了。但諸葛亮早就算好了時日,準備去曹營借箭,最後輕鬆地完成了使命。如果那天不是大霧,如果曹操不疑心,他的十萬只箭從何而來?他只好回去受罰。

“空城計”恐怕要算諸葛亮一生最險的計了。用空城計也實屬無奈。當時大軍壓境,自己又沒有可支配的軍隊。只好冒死一試。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冒險的。司馬懿深知這一點,於是在大軍臨城時也不敢貿然進攻,他相信裏面有埋伏,不然諸葛亮怎麼會泰然自若地彈琴呢?最終決定後軍做前軍撤退,遠離這個是非之地。如果帶軍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一介莽夫,管他什麼諸葛亮,什麼計謀,只是率軍直前,說不定諸葛亮已成階下之囚了。

但那些都是“如果”,諸葛亮的計已成功,如果那些“如果”是真的,我相信憑諸葛亮的智慧也有解決的方法。他的計看似驚險,取勝卻又在情理之中。

這就是我讀完“三國演義”後對諸葛亮的計的鄙陋之見。

讀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國中2

這個假期老師佈置我們去看《三國演義》,我在假期快結束時將它看完了,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領略了曹操的足智多謀;劉備的膽識謀略;關羽的武藝超羣;張飛的生性耿直;曹操的野心勃勃和東漢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爲我走進了東漢末年的軍閥紛爭,走進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諸葛亮素有大志。他通曉政治、軍事、天文、地理、陰陽變化。他在隆中就提出了據蜀、聯吳、抗魏的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被以後的歷史證明是最佳的方案;赤壁之戰中,他舌戰羣儒、智激孫權、巧說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妙算華容道,導演了一幕幕壯麗精彩、扣人心絃的戲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他又安平五路、七擒孟獲演出了空城計等,都顯示了他的料事如神、謀略超羣。讓我受益匪淺。

而那劉關張三兄弟最令我輕佩。大哥劉備有着仁政、愛民的明本思想,在當時難能可貴。二哥關羽坐騎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後l來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令我敬佩。三第張翼德敢愛敢恨,愛憎分明。雖然是一員武將,卻粗重帶細,有是也有一定的計謀。

其中曹操是我最注意的人。他首先陰險、奸詐、好弄權術而有狡詐。他還有着過人的膽識才幹,謀略超羣。求才若渴,用人唯纔有自負猜忌。一直是後人評說不盡的話題。他雄心壯志譜寫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的壯麗詩篇。

其中我最喜歡的情節是赤壁之戰。

曹操想要統一南北。那時候,長江中下游一帶有兩個軍閥的勢力有所發展。一個依附於荊州割據勢力的劉備,請有才能的諸葛亮輔佐他;一個是割據江東的孫權,統治比較穩固。南下的曹操迅速前進,劉備見曹軍人數衆多,感到抵擋不住,急忙南逃。諸葛亮建議聯合孫權,共同抗曹,劉備十分贊同,派諸葛亮去見孫權。那是孫權部下主張降曹的很多,只有大將周瑜等主張堅決抵抗。經諸葛亮、周瑜等悅服,孫權同意聯合抗曹。雙方組成五萬人的孫劉聯軍,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和曹軍對峙。周瑜指揮用火攻的方法,打敗曹軍。曹操帶領少數人馬,慌忙逃回北方。

這個暑假讀了《三國演義》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它豐富了我很多知識。

讀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國中3

我想大部分的男孩子還是很喜歡看《三國演義》的,裏面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寫都把我們深深地吸引住了,也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着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擡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國小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對裏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爲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爲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爲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爲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三國演義》這本書在人生中的不同年齡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也是它有那麼多人喜愛的原因之一。

讀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國中4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該書將天下奇才諸葛亮,一代梟雄曹操,勇者張飛、許褚,庸主獻帝、劉禪等人物,描寫得淋漓盡致,無不各極其態。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關羽,他的忠、義、勇、氣,很令我欽佩。關羽,字雲長,河北解良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人稱“美髯公”。書中描寫爲: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脣若塗脂,手提青龍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風赤兔馬。可謂氣宇軒昂,威風凜凜。關羽文武雙全:他讀過很多書,知春秋,明大義;他武功蓋世,斬大將顏良、文丑,三戰呂布不下,等等。

關羽的忠,驚天地,泣鬼神。“身在曹營心在漢”流芳千古。書中記載:“曹操素愛雲長武藝人才,欲得以爲己用,所以待之甚厚”,既如此,仍未能收得關羽之心。後有人以詩嘆曰:“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羽不降曹。”

關羽的義,驚天動地。“華容道,捉放曹”衆所周知。關羽爲了報答曹操禮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違背軍令狀,以身家性命當代價,在華容道捉又放曹操。當初若不是這樣,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晉朝了。

關羽的勇,驚世駭俗。“千里走單騎,過五關、嶄六將”聞名遐邇。關羽爲見到劉備並保護好劉備的兩位夫人,一路拼殺,無人可敵,無人可擋;“單刀赴會”,隻身入敵深境,無人敢言,無人敢害。

關羽的氣,驚心動魄。“刮骨療傷”時的非凡氣概,歷代傳頌。書載:“華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者,皆面失色,關公飲酒食肉,談笑奕棋,全無痛苦之色。”雖然華佗醫術高明,但能忍受這種痛楚而又不顯形於色的實數罕見。

古人云: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關羽爲人忠孝,又爲劉備之弟,所以事於劉備;關羽仁慈勇猛,所以帳下百萬雄兵,千員虎將,都聽使於他。因此到後來,關羽不單單是人,他已經被神化,而且歷代加封,直封至“蓋天古佛”。

當然,我們要用現代的觀點去理解、學習古代著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的忠,是忠於師長、忠於工作;我們的義,是守道義、講信譽;我們的勇,是勇敢地面對挫折、敢見義勇爲;我們的氣,是做人要有骨氣、有凜然之氣。這,就是我讀此書的最大感想。

讀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國中5

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正史,在羣衆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長篇小說。《三國演義》這部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魏蜀吳三國鼎立互相征戰的歷史過程,刻畫了幾百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裏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其中,我最喜歡蜀國的諸葛亮。他是全書中非常重要的人物,被人稱爲“臥龍先生”。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神機妙算,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爲己任。他通過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現狀,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知識。

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據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他爲報答劉備之恩,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嘔心瀝血,積勞成疾”。在《草船借神箭》中,諸葛亮料事如神,在大霧天巧借曹操箭,讓周瑜心服口服;在《獻書詐投降》中,周瑜的苦肉計也只有諸葛亮一人識破了,這也體現出了他超凡的聰明才智。他謙虛有禮、顧全大局,簡直是個完美的人。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覺得我們身邊不需要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的高人存在。如果有諸葛亮謀算的能力,知道了一件事情最終的結果走向,那麼就會失去自己在過程中探索、成長的樂趣。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有一年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海南的七仙嶺,開始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爬到山頂要多少時間,三人都信心十足、氣勢滿滿的向上攀登。

走了將近一小時,雖然有點累,但我們堅信離山頂已經越來越近了。再繼續走,遇到山頂下來的遊人,得知爬到山頂需要四個小時,媽媽看看時間當即表示放棄,我們就返回了。如果在山腳下時就知道要爬四小時,可能我們連開始的一小時都不會爬,就不能看到沿途的熱帶雨林景象,不能看到樹叢中我以前從未見過的紅色的奇妙的小蛇了。

雖然沒有爬到山頂,但我並不後悔爬了開始的那一小時。掌聲、祝賀聲並不僅僅是送給最後的成功者的,每一個曾經付出努力的人都能得到一定的收穫。

諸葛亮是三國那個歷史時代的特殊人物,在21世紀這個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社會,需要我們具備探索精神,不怕失敗,跌倒了起來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