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31W

《邊城》讀後感精彩多篇

《邊城》讀後感 篇一

距阿爹離開有五個年頭。我值盛年,心下躁動,然而阿爹在時叮囑過,人世繁華不過一場空,有些事急不來,只能等。過渡的人有許多,喜事與喪事也很多。我看慣了人們愁苦的表情,或喜慶的隊伍。我總會觀察喜事的女主人,猜測紅帕下撩人的臉龐,想着想着便手心生汗,迫着自己不再看,免得出些岔子。我強捺着年輕的心,在山水間消耗自己,日子久了心裏也就十分淡定。年歲漸長,我學會坐在青石板上飲燙喉的燒酒,等將要發生的事。

又一個年頭,我坐在鋪了草堆的階前等候要渡船的人。那邊走來一個絞着手絹的姑娘,與我所見的那些趕着進城的女人都不同。她垂着臉,並未抹粉,抿着嘴……我一直愣愣地看着,並未感到自己的粗魯,而我心裏有個聲音在說就是她了。我又想起阿爹的話,我要等。遂捺下不平的心撐船過去迎那姑娘過岸,這一程我只覺河岸太近,水流太急,恨不能使時間凝住。我是不是遇見對的人了,就像阿爹遇着阿孃?

近岸時,姑娘腳滑,我伸手扶她,觸到她溫熱的臂,指尖傳來一陣難以言說的酥麻,一時間竟忘記放手。擡頭正對上她如水的眸,比我日日相伴的溪還要靈動,我真是沉淪了。姑娘輕輕地掙脫,我只當是鬼迷心竅,緊緊捉住她雙手,笑問她,姑娘你叫什麼。她抿着嘴笑着,我叫阿秀,你可以放手了嗎?我癡癡地鬆開,任她絞着手絹離開,緩過神來,瞥見地上不知何時遺忘的荷包。莫不是她留下的信物?我便坐在巖上等她歸時還給她,仰頭看雲也多了幾許暢快。

邊城 篇二

在澳大利亞臥龍崗市的海邊生活着一大羣一大羣的海鷗。它們貪吃、調皮、貪玩,但卻勇敢且很可愛。

這裏的海鷗嘴巴又尖又長,紅色的小嘴格外引人注目。頭上的羽毛如同雪一樣白。小小的紅眼睛像顆精緻的閃閃發光的紅寶石。“紅寶石”鑲嵌在“白雪”裏更顯得閃耀美麗。翅膀雖然不是純白色,但也很漂亮,帶着一些銀灰色中間還夾雜着一點點黑色。最讓海鷗們引以爲傲的是它們紅色的“舞鞋”,讓海鷗看起來像個高傲的小姐般神氣十足,大模大樣地走在金色的沙灘上。

別看這些海鷗平時是那麼的優雅,可一看見好吃的食物就原形畢露了。在食物面前,海鷗們像打仗似的你爭我搶。有的海鷗比較強勢,在餵食的遊客頭上盤旋着,一直“哇哇”地叫着,像是在說:“快給我,我要吃。”有的叼了一塊麪包,悄悄地躲到一邊。正要享受美食時,另一隻海鷗卻猛地飛來了,縮着脖子,全身的羽毛都豎了起來,開始引吭大叫,一副咄咄逼人的樣子。這隻海鷗顯然要來搶食,它竟然趁其不備地咬下了另一隻海鷗的一小撮毛。沒多久,大面包就被海鷗們一掃而空,但它們還不甘心,還會跟着餵食的人們走上一段長長的路,直到確定你沒有食物了才離開。真是好貪吃呀!

海鷗們不光貪吃,還很調皮。在海灘邊的遊客們通常會在沙灘上鋪上墊子,擺上帶來的美食。可是當他們一跑向大海去追浪時,海鷗們就會邁着急促不安的步子去偷食人們留在沙灘上的食物。海鷗們一次又一次地把人們的食物搬走,一直到沙灘餐布上的食物空空如也時,才揚長而去。而追浪回來的人們還困惑不解:咦,我的食物呢?

除了貪吃,調皮,這裏的海鷗還有些貪玩。有的海鷗會飛上游樂園的滑滑梯,然後從容不迫地滑下去,即便來了個小朋友,它們也毫不相讓,自顧自地玩耍,除非你給他們扔些食物,它們纔會離開。你說這些海鷗貪玩吧?

海鷗們雖然貪吃,調皮,貪玩,卻非常勇敢。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其他動物都逃回了家,只有海鷗在海上飛翔。只見它們一會兒掠過海面,一會兒在空中盤旋,雖然烏雲密佈,狂風大作,它們被吹得搖搖晃晃,但卻一直勇敢地在海面上疾飛着,似乎很享受與暴風雨搏鬥的樂趣。哦,可愛的海鷗,大海的精靈!

邊城 篇三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於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與最後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部小說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與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裏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彷彿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處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裏的人情。翠翠與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感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平凡的小鎮充滿了生活與人文的氣息。特別是兩兄弟比賽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於我個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但是翠翠也並沒有怨天尤人,生活還在繼續,她也在繼續努力地生活。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不管我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要記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走下去。

《邊城》讀後感 篇四

這裏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藍天下別樣的桃源,沒有都市的喧囂。邊城是淡的,很美,很純,很遠,像縹緲的白雲,若隱若現;邊城裏發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經不起大風,受不住大浪,只能有楊柳風輕;邊城裏的情還是淡的,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在似有若無中發生,結束,蒙着一層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淡淡的羞,淡淡的情不自禁,淡淡的無可奈何……

青山依舊,綠水東流,變的只是那人、那時、那情。生活仍在繼續,或許本身就註定一個無言的結局。其實,結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稱之爲過程的過程——可喜,可愛,可恨,可戀。

邊城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份無以言狀的情,而是那份如詩如畫,如癡如夢的景。邊城的山水是雋秀的。山是不能沒有竹的,邊城的竹是深翠的,帶有幾分天然的靈氣。還有開篇的“……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是一種純粹,簡單的小城,“一”是其中純淨的主旋律。邊城也是聲音的世界,這裏有草蟲的清音,有儺送唱的把靈魂輕輕浮起的歌,有竹篁深處竹管清脆的小調,有竹雀杜鵑的鳴唱,有爺爺雄渾充滿滄桑的古腔……這聲音是屬於邊城的,起於淡,歸於純。它在邊城的昨日響起,或許它將永遠留在茶峒的文化裏,是今日的茶峒,抑或昨日的茶峒?

茶峒還在,只是茶峒裏的人變了;茶峒的山水還綠,只是渡口的船飄逝了;茶峒裏的白塔還立着,只是經歷了一場暴風雨,那重修而成的不再是曾經的白塔了。一切發生,結束,留下的是淡淡的物是人非,或許,物也非物了。

邊城 篇五

你讀過沈從文爺爺的小說《邊城》嗎?沈從文爺爺筆下那個秀麗迷人的河邊小鎮,就是我的故鄉——茶洞。一條大河流經茶洞鎮,在這裏岔分爲三,將湘、黔、川三省相連,所以人們也叫這裏爲“邊城”。

茶洞鎮古老而秀麗。外公、外婆家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我的童年也在這裏度過。

記得只要站在外公家門口,就可以看見遠處一條大河,繞着小城緩緩流去,它叫酉水河。解放前,這河面上沒有橋,四川和貴州來的商販都是靠船老大的木船、木筏來到這裏,把山外的東西運進來,把山裏的東西運出去。

每當朝陽升起,萬道陽光灑在河面上,頓時,金光閃閃。夜晚月亮升起來了,淡淡的月光照在水面上,河水彷彿是塊巨大的鏡子。解放後,這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橋,橋面寬闊、筆直,連着貴州、四川和湖南三省。

這裏的人喜歡坐渡般,儘管有了橋,仍然這樣。<外公常愛帶着我坐在船上,搖過去,蕩過來。在船上,我愛聽人們講這大河的傳說。那時,我常對着清清的河水,對着白髮、白鬚的搖船老公公想得出神:他會不會就是沈從文爺爺筆下寫的那個搖船老人呢?

河岸邊是一片竹林,竹子長得十分茂盛,密枝綠葉把太陽光也擋住了,竹林成了我們玩垂釣摔跤的小天地。我經常和小夥伴來退裏玩耍、嬉戲、打鬧……玩累了,便躺在竹葉上。那軟綿綿的一層竹葉子,真比睡在牀上還舒服呢!陪着我們玩耍的外婆,指着竹林邊一堵厚厚的城牆,深情地告訴過我:很久以前,茶洞是一個熱鬧、繁榮的小城,人們無憂無慮,過着神仙般的生活。後來土匪來了,茶洞人爲了保衛自己的家園乎織起來擊敗了土匪。茶洞人就這樣世世代代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這塊土地上頑強的生活着。如今,在新社會,茶洞人日子好過了,再也不用操心什麼了。

後來,媽媽把我接進縣城去上學了,隨着歲月流逝,我淡忘了許多人和事,可直到現在,我還常常夢見那“邊城”,那大河,那渡船,那竹林和我的那些小夥伴們。

《邊城》讀後感 篇六

《邊城》一部情感之作,是從作者腦海中摘錄的幼時最記憶深刻的一些事件,經過想象揣摩才成就了這部作品。

沈從文,相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他的《雲南的歌會》對人物的描寫或許正是從湘西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瞭解的。

這部小說主題爲邊城,之所以爲邊城,作者說過:雖然離開了那條河流,我所寫的故事,卻的確是水邊的故事,這就是邊城。

《邊城》裏最難寫的,也就是寫得最成功的翠翠,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與爺爺相依爲命,辛苦並開心的接受家中的擔子,划船渡人……15歲的翠翠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的害羞又矢志不渝,與爺爺的矛盾,自己的出走,爺爺的去世,大佬的去世,二老的躲避讓這弱小的女子不堪重負。守候,等待,夢中才有甘甜。從翠翠身上,可見苗族青春少女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出色的心理描寫是《邊城》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成就,能夠把一個年少女孩的心理琢磨的那麼透。

當賽船時,翠翠聽到閒人話語,說:“二老歡喜一個撐渡船的,看二老今天那股勁,就可以猜想的出,這勁兒是岸上一個黃花姑娘給他的。”聽到這個,翠翠心中不免有點亂,快樂,煩惱,害羞……一起涌上心頭,淋漓盡致的刻畫了一個青春少女躁動不安的心理。

接着,在後面的章節中,在水中式岸上討生活的強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生意謀生的吊腳樓******女,終生漂泊的行腳人,老妻老夫的命運……紛紛來到沈從文的筆上。

《邊城》裏沒有喧譁的辭藻,也沒有強烈的色彩,但這親切,自然,內心的語言更能深入人心……

邊城 篇七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的喧囂,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情節簡樸優美。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爲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爲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天真善良,溫柔恬靜的翠翠、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着光輝!

邊城 篇八

靜夜,空氣中泛着點點涼意。燈光下,翻看《邊城》,我慢慢地品讀起來。曾經,看過許多風格不同的作品,有的辛辣犀利,有的幽默風趣,還有許多極盡華麗的詞藻……已經記不得有多久不曾這樣眼前一亮,身心舒暢得彷彿沐浴了一場和煦的春風。

《邊城》,並不是那種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慷慨激昂的作品。它的文風十分質樸、爽朗,窺見不到多大的起起伏伏,卻在平實之中承載着由表及裏、真真切切、動人心扉的美。邊城的美,不浮誇,不造作,純樸自然,有種洗淨心靈的力量。

邊城美,美在民風。端午時節,邊城熱熱鬧鬧,健壯的小夥子們比着賽龍舟,捉鴨子,家家和美。在那個充斥着不幸掙扎的年代裏,略微閉塞的邊城反倒成了“世外桃源”,人們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和和睦睦。在邊城人的生活裏,無不體現着對生活的熱愛。邊城的人們,不一定富足無憂,可性子中的簡單知足,使他們懂生活,會生活。一羣可愛和樂的人們住在邊城,又怎麼會不美呢?

邊城美,更美在人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萌生在青山綠水之間。結緣於拌嘴的兩人,給彼此留下深刻印象……這樣朦朧純潔的愛戀,實在令人怦然心動。而爺爺與鄉鄰互幫互助、飲酒言歡的淳樸友情,與翠翠相伴、互相扶持的深厚親情都令人動容。在如今這個追名逐利、過於浮躁的社會裏,也許大多數人都戴着一副面具,僞裝自己,實在讓人不禁唏噓慨嘆:生活條件好了,可人情淡了,人與人之間越走越遠了……而在那小小的邊城,卻始終演繹着溫暖人心的故事。

細讀許久,才戀戀不捨地合上書,腦海中迴盪着沈從文的話:“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真的很感謝沈從文先生,留下這樣一部美好的經典。或許,如今的人們若是遺忘了人性最初的乾淨透徹時,翻開《邊城》,便能找到最真摯的答案。

忽然想到一句關於人生的感慨:人的存在猶如電光石火。人生短暫,何不做智慧的選擇,去等候、去護衛值得真心對待的人,簡單一些,日子也許會過得潔淨純美。

此時此刻,胸中有火苗漸漸升起,給這個夜晚增添絲絲暖意。月光靜靜灑在窗臺,月季已經開了幾朵,滿室清香,興許會飄進我那關於邊城的睡夢中……

邊城 篇九

一年了,當我再次翻開那本熟悉的《邊城》時,仍會被那悽美的鄉村愛情故事所感動。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獨自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上次讀它是在國中畢業的那個暑假,當時並未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很是不理解翠翠的“瘋狂舉動”——孤獨的等待與離開。更是不能接受故事悽愴悲涼的結尾——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心中一連串的疑惑給了我再次打開它的勇氣。

隨着故事的再次演繹,迷惑也一步步地被解開,我對結尾的理解是這樣的':作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來凸顯湘西茶峒人們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但這樣的悲劇也是由當時的年代造成的,清朝末年,鬥爭四起,辛亥革命的不徹底與中華民國的建 立讓當時人們的思想混亂不堪,而這裏,湘西的古城裏的人們卻依舊保持着純美與善良。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樣的美景難道不會早就如此善良與友好的人們嗎?

但就是再完美,誰又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而儺送爲卻了親情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不是嗎?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作者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而如今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就這樣,《邊城》的故事演繹完了,而我心中的疑惑也隨它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