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全球通史》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11W

《全球通史》讀後感(精品多篇)

全球通史讀後感1000字小說 篇一

剛剛讀完《全球通史》上下冊,這種大褲頭的書,我看的好像並不多,尤其是歷史方面的書。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時間跨度比較大,從史前史到21世紀,基本上還原了人類如何一步步發展到現在的一個過程。

開卷間,感覺人類歷史長河浩瀚無邊,彷彿可以聽到遠古傳來的呼喚,每一朵浪花激起,就蘊含着上百年的故事;掩卷後,又感覺人類歷史曇花一現,那些存活過的王朝和人物,都已煙消雲散,要不是在歷史中讀起,像是不曾存在過。從中我也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偉大。

文明和野蠻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相生相剋,你無法用感情色彩去評價哪種力量更高級,他們之間的衝突,成爲歷史推動的主要動力。這就像人性的善惡一樣,它更像是一種主觀評價,其實善惡並無區分,只在人的一念間。

利益的驅動成爲很多發明、冒險、開拓的原動力。比如最早西歐國家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英國等國家的對外航海遠行,有了很多地理大發現的壯舉。例如好望角、美洲大陸、大洋洲的發現等。他們都是在本國或鄰國權貴的經濟資助下完成的探險。甚至是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的發明,也是源自對紡織品生產效率提升下的創造。

殺戮與戰爭基本也是因爲圍繞經濟掠奪和宗教信仰來展開的。沒有一個永存的王朝,最長壽的拜占庭王朝似乎存在了近2000年。大多數王朝都是你唱罷我登場,有種對空長悲切的感嘆。

近兩百年的歷史加速了世界的變革與發展。最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距離我們也僅僅過去70餘年。還不包括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印之戰距離我們似乎更近,而中東的巴以衝突、敘利亞戰爭還一直存在的局部戰爭,我們目前的和平環境的確是難能可貴。

不包括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中東文明、印度文明在內,中國文明是歷史上唯一沒有遭到大的摧毀的完整文明體系。這讓我想到了習近平提出的中國自信來了。

在經過工業革命、信息互聯網革命之後,人類創造了強大的世界,也面臨着巨大的衝突,人類控制與環境壓力的衝突。在萬千物種中,人類成爲主宰,讀後感。但是巨大的能耗,也無法阻擋人類地球終將毀滅的宿命。開拓外太空,星球移居,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爲事實。人類的競爭帶來的就業壓力、對生活索求不得的焦慮感,讓現代人活得並不比古人幸福。

這不由讓我對“成王敗寇”有了新的認識,人類的慾望成就了社會經濟的發達,一切爲我所用固然很好,但是還是要適度,過猶不及,登上權譽的頂峯也稱不上王,衰落是遲早的事;跌落懸崖也要有再奮起的意志,不必稱寇,給生命多一些彈性,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活在當代,至少勝過那些已成土灰的王侯將相,因些,不必太急,好好活着……

全球通史讀後感2600字 篇二

暑假裏我讀了美國作家房龍的《全球通史》。該書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形象的記敘了全球幾千年的歷史,此書給了我許多的啓示。其實,上到一個國家,下到我們黎明百姓。只要他不思進取、整天吃老本,都會被歷史所淘汰。書中例舉的衆多的歷史事件都證明了嚴復先生在《天演論》中的觀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本書描述的衆多歷史事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屬蘇美爾時代和清帝國的章節了。我先來簡單的說說蘇美爾文明吧!

在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人們在這裏創建城市國家(簡稱城邦),這塊土地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偉大領袖漢謨拉比的多年征戰下,兩河流域第一次得到了正式長久的統一。漢謨拉比頒佈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典。他建設的巴比倫帝國商業繁榮、軍事強大。民衆過了相當長的安定生活。可是,到了晚年的漢謨拉比開始爲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他過着驕奢淫逸的生活。等他去世後,後代們跟壞學壞,在這方面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勞民傷財的空中樓閣,還有通天塔的建造,這些勞民傷財的工程徵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統治者爲了滿足自己的淫慾和虛榮心,大肆向底層羣衆收稅,爲了獲得更多領土開始向小亞細亞及周邊地區進軍。光書中列舉的兩項就花光了國庫的所有資金,強徵的士兵在戰爭中死傷無數,激化了國內矛盾。人民忍受不了統治者的暴政,他們和奴隸一起揭竿而起,攻破巴比倫的都城巴格達。雖然後來巴比倫王國幾度復國,但是由於根基嚴重受損,這些國家不久就被入侵的外來民族所攻滅。古巴比倫帝國的興衰不就體現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麼?

本書還詳細介紹了中國的古代歷史。對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最近的那個外強中乾的大帝國——清帝國介紹的尤爲詳細!房龍先生用了大量筆墨闡述了清帝國的興衰。清朝也不是一來就那麼強大的,那個疆域面積1300餘萬的大帝國最開始也只是白山黑水邊的女真部落。在1600年之前,女真分爲幾部彼此混戰不休。後來建州女真逐漸強大,努爾哈赤對軍隊進行了改革,首創了八旗制。在大汗努爾哈赤的奮戰下女真得到了統一。1636年皇太極定都瀋陽,清朝正式建立。這時的清朝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幾代人的勵精圖治下,開始如滾雪球般的發展壯大。此時的版圖從關外的白山黑水擴展到關內,最後在乾隆二十四年達到了頂峯。構建了一個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及庫頁島周邊島嶼,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南包南海諸島,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的龐大帝國。

清朝之所以能建立如此龐大的帝國和前期幾位帝王近百年如一日的創業分不開。當年,清軍爲了打敗明軍,改進了火器,將騎兵隊、火槍隊外加紅衣大炮相配合的陣法運用到了極致。同時清政府重用漢臣,對內採用安撫、分化政策,不久便得到了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總體上說清朝繼承了漢族的儒家文化,比之前朝無論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上都有諸多的建樹。清朝前期在對外戰爭上更是取得了豐碩的戰果:雅薩克之戰大敗沙俄、在烏蘭布通擊敗葛爾丹部、施琅大將軍收復臺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清朝經濟上也比明朝有了長足的發展,順治皇帝汲取了明亡的教訓廢除了幾千年不曾廢除的人頭稅,從此人口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從原先的7000萬暴漲到4億,人口的增長爲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醫學上,牛痘的種植避免了天花的傳染,使得人們壽命增長,間接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此外鼓勵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爲也促進了帝國的繁榮。到了康熙年間國家已經發展到了家家富足、天下太平的境界。等到了乾隆時期清朝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GDP更是達到了全球的近一半(一說四分之一)。然而,一系列的表面繁榮讓統治者忽視了王朝內部本身存在的危機,正如房龍先生所言:“滿清統治者不思進取,他們並不知道與此同時地球的另一端發生了什麼。英國、法國通過資產階級暴力政變奪取了政權。西歐各國的科技、軍事都得到了質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後,西歐各國進入了工業革命,而清政府依然閉關鎖國,小農經濟束縛着人們的思想,東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清朝最後的結局必然是完敗在西方堅船利炮之下!”是的,正如房龍先生所言,自康熙以後清朝實施了長達200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清軍不求突破,到了鴉片戰爭時期火器裝備還是200年前的老樣子,甚至在陣法上還有了些許退步!而西方已經出現了滑膛槍、前裝線膛炮等新型武器。在這樣大的差距下開戰,清政府自然是輸得找不着北。經濟上,清政府對外封鎖,以天朝上國自居,不管西方發生多大的變革,關起門來過日子。上到皇帝下到臣子只求貪圖享樂。爲維護政權穩定,清政府禁錮人民的思想,大興文字獄,隻言片語就能濫殺無辜!幾場文字獄後,舉國上下都不敢說話。國內人不敢囉嗦,歐洲各國卻開始蠢蠢欲動,尤其是英國在乾隆年間就開始爲侵略中國做好了準備,外強中乾的清政府終於屈服在列強的槍炮之下,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雖然後來統治者內部也進行了幾次所謂的“運動”、“維新”、“變法、“立憲”之類的改革。但由於階級的侷限性,都沒有真正的做到自上而下的改革。於是,敗仗一個接一個打,條約一個接一個籤。問題積壓的越來越多,百姓和統治者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歷經三個世紀的清政府終於在1911年被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推翻。

從蘇美爾文明和清朝的興衰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蘇美爾人建立的古巴比倫國還是努爾哈赤以及其後人建立的大清;他們的統治者在前期都勵精圖治,全心發展本國的經濟、軍事、政治……可是到了後期他們的繼任者覺得上一輩留下來的家業實在是太豐厚了,就開始坐享其成了!他們對內一味地享樂,對外一味地採取鎮壓。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帝國的危機就出現了。當階級矛盾到了難以忍受的時候,革命就爆發了!王朝要麼被外族毀滅,要麼被民衆推翻,青史總是那樣驚人的相似!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全球通史》這本書用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告訴我這個道理!讀了這本書後,我個人認爲世界是美好的,也是殘酷的,更是公平的。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爲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創造輝煌,就像蘇美爾文明和清朝最初的崛起一樣。同是世界也是殘酷的,歷史告訴我們當蘇美爾的統治者開始狂妄自大,當滿清統治者開始年年爬起來吃老本時,他們就已經開始被淘汰了。當你無法做到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時代變革時,你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平心而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無論你曾經多麼輝煌,有多少人或國家臣服於你。只要你沒有了進取的心,你離被滅亡也就不遠了!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三

一直都知道讀史可修身知史可養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儘管《史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但是它也只記載了一國之史。

縱觀我國的史學著作超出一國範圍面向世界的無不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這不但體現在思想上而且體現在著作的佈局上。在我國史學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錢茂偉所批評的‘在《傳統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物。

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他們丟棄了史家珍貴的靈魂這靈魂是史家之所以成爲史家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它也就丟失了成爲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寫的並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佔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

二十世紀是一個發展的世紀人們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發展超過了以前的總和。但這也是一個讓人類悲痛的世紀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在發展中也被一些問題所困擾如: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水資源短缺資源枯竭恐怖主義宗教矛盾……

這些讓在發展中的人類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戰結束後爲指引人們走出迷茫韋爾斯寫成《世界史綱》一樣斯塔夫裏阿諾斯爲在迷茫中的人們寫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在《致讀者》中寫道“這種多樣性顯示出21世紀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着巨大的危險。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至於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夠實現則取決於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爲將是有決定意義的。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現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在到了對現存的實踐和機制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性質有效的拋棄那些不合適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這樣一種精神本書纔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於這一在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

全球通史讀後感1700字小說 篇四

讀了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感觸頗深。過去我們的歷史教育塑就了我們狹隘的民族主義歷史觀,這種歷史觀讓我們產生夜郎自大的感覺,對我們是有害的。如果我們要想在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要想開拓未來的全球市場,讀一讀《全球通史》是有好處的,它會讓我們具備全球視野,更加客觀的看待自己和未來的發展。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爲,希羅多德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於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合到一起。”這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後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展長期處於‘停滯’狀態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爲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爲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築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築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啓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誌着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確立。伏爾泰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後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生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致認爲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該書拋棄了在《聖經》基礎上構建的,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爲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宏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範圍,綜合研究作爲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

《全球通史》展現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爲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爲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係方面變革的歷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鑑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爲實現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鑑”。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繫體現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啓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並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於智慧,體現了思想的力量。貫穿於書中作者對歷史富於見解的思考: 作者在本書中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書材料新、範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讀來頗覺新穎,有強烈的現實感。所以,本書初版問世以來,讚譽如潮,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可謂經典之中的經典。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的人類發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作爲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並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爲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於我們瞭解歷史,把握未來。

全球通史讀後感1400字 篇五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啓蒙時代編史傳統的復興。近代年鑑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於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爲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迴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衝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爲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爲當代西方多數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曆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實和虛假的社會現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爲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着無數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着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衆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瞭解這些財富有助於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瞭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爲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裏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爲一個整體,把它作爲一個整體,把它作爲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麼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冷戰”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爲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爲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爲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係方面變革的歷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鑑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爲實現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鑑”。

全球通史讀後感1500字小說 篇六

在《中文版序言》一節中,斯塔夫裏阿諾斯劈頭就上來一句“不過我也感到有點不安,因爲我擔心中國學生在閱讀時將不會給予足夠的批評。”這倒奇了,人家不批評他倒感覺忐忑不安?作者緊跟着說道:“人們閱讀任何東西都應提出批評,這是因爲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沒有任何東西能作爲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時代。”

要知道,在這個社會,“危機即商機”,任何缺陷只要能夠被及時發現,並加以改造,便可以不斷獲取成功,反之則步步被動。

正是持着這種批判的態度,作者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國,我們發現太陽並不明亮,人民也並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國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國家,許多嚴重的問題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麼世界性的社會模式了,因爲所有社會都處在深深的危機中……就總的社會模式而論,卻沒有一個可鑑用。”作者還不無幽默地告誡我們“或許,我們應該記住毛主席的勸告:我們能從反面的經驗中學到某些東西。”

作爲一位西方學者,作者能夠勇敢地批判其所屬的的社會,而不會像我們諸多的歷史粉飾家那樣遮遮掩掩,粉飾太平,大叫“光明是事物的主要方面”、“應該多看光明面”!這一點對於研究歷史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的。

更爲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爲打破史學界多年的積習——“西歐中心論”(或“歐美中心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全書應用了嶄新的“全球史觀”,亦正如作者所說“就如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球體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倫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觀察者的觀點判然不同。”

長期以來,我國的史學研究深受“西歐中心論”和意識形態的束縛,動輒用十分機械的“階級分析法”來切割歷史。而今,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的逐步推進,我們應當以更加科學和全面的眼觀,來看待我們的歷史,我們現在周邊發生的事件,以及我們的未來。這也正是我們學習《全球通史》的意義所在。

西方人著史,習慣於擺出史實,羅列例證,再在最後做一個概括性的總結。而非像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一樣,喜歡給出現成的結論,讓你去背誦。實際上,真正的歷史學也正應如此,擺出史實,是非由你讀者自己去作獨立判斷。不應該爲了強求個人思想與主流意識形態“高度統一”而把作者的意志強加在讀者頭上。實話說,對以前歷史教科書上的諸多說法,我是不能苟同的,有時爲了應付考卷上的試題,不得不照搬書裏面的結論,總令我感到陣陣的噁心和不服。

本書的作者又言:人類歷史中的許多災難都源於這樣的一個事實,即社會的變化總是遠遠落後於技術的變化。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爲人們十分自然地歡迎和採納那些能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術;但是,人們卻拒絕接受新技術所必需的社會變化,因爲採納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總是令人不快的

在書中,作者主要提出瞭如下這些內容,值得我們思考。第一是關於學習。作者認爲,人類進步關鍵在於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響。只有那些最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的民族,才最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並處於領先地位。他們是被迫這樣做的,因爲這樣做既選擇了機會同時也選擇了壓力。如果沒有抓住機會,他們就會不斷被同化或消滅。這樣的理論頗可以引用到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上。我們的社會充滿競爭,只有不斷向周圍的人學習,我們才能適應社會的競爭環境,避免被淘汰的命運。一味地閉關自守驕傲自大,最終則是自取滅亡。

第二是關於合作雙贏。作者認爲,以往人類生活在短缺的世界中,可資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一方得益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受損。因此不可避免地導致個人之間和國家之間爲了生存和發展進行的損人利己的戰爭。而在當代,人類進入一個物質財富能滿足所有人類需求的時代。目前我們人類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不再是經濟效率,而是能否建立一種合作雙贏的社會關係,使充足的物質財富得以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從而使人類迴歸到自由和睦的狀態之中。

這些便是我泛讀《全球通史》後的些許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