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蒼天厚土》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後感1.59W

第一篇:《蒼天厚土》

《蒼天厚土》讀後感(精選多篇)

當代文學正在成爲經驗的王國。尤其是小說,更是成了經驗的狂歡。然而,好小說決不只是一些故事和經驗,也不只是簡單地在生活經驗的表面滑行,它應該深入到人性和世界隱祕地帶,應該在精神和存在面前展示一種力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很看重廖紅球在《蒼天厚土》(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8月版)中的寫作努力。這部長篇小說寫得沉着、冷靜,25萬字的篇幅讀下來,你完全感受不到一絲當代文壇的喧囂和嘈雜。這些年,外面雖然風雲變幻,但廖紅球的寫作一直是獨立的,誠實的;他不僅面對自己的故土、記憶和經驗,更重要的是,在他所呈現的經驗下面,還潛藏着一道精神的暗流——這道暗流,就是作家對蒼天和大地的敬畏,對人性、人情的溫暖呵護,對故鄉和親人的赤子之心。有了這種心靈維度,《蒼天厚土》才顯得厚重:它的精神方向不是前進,而是後退的——退回到大地、文化的腹地,以期重新理解人性與倫理在當代所面臨的複雜境遇。

這也是《蒼天厚土》一書最重要的特色:它在精神上是有根的。這個根,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人物是從哪裏走來的,他又將走向哪裏。這個根是大地,也是文化——這些,共同構成了人物靈魂徘徊和掙扎的基本場域。這種寫作上的紮根,在我看來,也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回家——回到內心的故鄉,從而爲一種人性曾經的滄桑作證。

正因爲存着這樣一顆溫潤的赤子之心,廖紅球的寫作,在《蒼天厚土》裏才透着一股勁,一股追索人性衝突、探究文化命運的勁,這是一般作家所沒有的。這是一部沉入大地、接近心靈的好小說。它寫的是客家山區的故事,描繪的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在此之前,我還很少看到有哪一部小說,能把客家文學的韻味傳達得如此悠長。客家人是遷徙的部落,身上帶着中原文化的記憶,同時也在漫長的行走中多了一份勤勞、進取和堅毅。他們多依山而居,和大地保持着親密的關係,但他們的心,永遠在尋找自己的遠方。因此,他們既是走得最遠的族落之一,也是在異地把根扎得最深的人羣之一。他們的精神血統裏,忘不了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以致在走向未來的路途中,也扔不下那些沉重的文化記憶、歷史傳統。

因此,客家人往往是最矛盾、最複雜的一羣人。《蒼天厚土》充分書寫了這種矛盾和複雜。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李大牯、月秀、李高堂、李二牯、三叔公等),既有客家人那種責任感和道德情懷,又很難突破歷史和現實的束縛,走向內心的自由——他們因此而陷入重重的倫理漩渦,在情和理、愛與恨、族規和法律之間,他們矛盾、痛苦、彷徨,他們有衝動,也有愚昧,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希望和社會、和大地、和優美的人情和解。他們的堅韌使他們能承受一切苦難和不公;他們的進取,又一次次地激發他們與命運抗爭、與時代同行——他們的愛恨悲歡,生動地體現出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在時代大潮中所受到的深刻考驗。

這一點,可在《蒼天厚土》中的兩場重頭戲裏得到印證:一是女主人公月秀出走八年之後重回月影灣村時,親人、族人的不同反應;一是族人誤解月秀,欲將她以“七出”罪名裝豬籠沉潭處死(這是一種古老而殘酷的宗族刑法)時。這兩件事的主角月秀,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女子,勤勞,勇敢,能忍受生活一切的錯待。她愛着自己的丈夫李大牯,但在那個到處餓死人的年代,她不得不帶着兒子自賣自身,換得三百元救命錢,試圖以自我糟踐的方式來讓自己的丈夫——李大牯父子三人活命。沒想到,這三百元錢卻被月秀的姐姐暗中獨吞,月秀的屈辱和苦心化成泡影。而整部小說最令人震撼的是,月秀始終沒有爲自己曾經遭受的屈辱、苦難辯解,也沒有說出自賣自身的事實真相,她默默承受一切加在她身上的不公的罪名,甚至到了要把她裝豬籠沉潭的前夕,三叔公喝令她向列祖列宗磕頭認罪時,她還使勁揚着頭喊:“你們打死我吧,我就是死也不磕頭!”

——這是一個何等倔強、勇敢的女子。她的勇氣,顯然來自天地良心、來自人生大道。她是清白的,在出走這件事上,她以自己受難的奇異方式,表達了對親人特殊的愛。事後大家誤解她,她不喊冤,不爲自己辯解,只在自己的內心,默默面對“蒼天厚土”——她堅信,自己的苦心和大愛,蒼天可鑑、日月可昭。她不求別人理解,只求在“蒼天”和“厚土”之間,做一個良心無愧、胸懷大愛的人。所以,經過沉潭噩夢之後,她決心再次出走,這次,她“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離李大牯遠一些,不要再影響別人的生活”,“對今後的生活,她感到自己沒有更多的要求,只要能有一個可供住宿的地方,自己養活自己,一切的一切她都滿足了。至於那個地方在哪兒,她只知道在前面,只要自己一路走下去,就能找到。”——她又一次選擇了受難,也許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解開李大牯及其族人心中的倫理死結了。

就在這時候,月秀的姐姐出現在月影灣,她出於天良發現,說出了當年月秀賣身救家的實情。真相大白,但月秀已經遠行,李大牯向連綿的山野發出了悲憤而痛苦的吼聲:“一個弱女子,爲了我們李家幾個男子漢不至於餓死,自我賣身,自我賣身……”原本因月秀的回來而引起的那些家族衝突、倫理裂變,還有那些愚昧、落後的觀念,都被月秀的受難精神所徹底溶解。“蒼天”“厚土”最終爲月秀作了有力的辯護,天道人心再次朗現於世間,這既是人與人、人與歷史、人與大地的和解,也是一種新的敘事倫理——誠如哲學家牟宗三先生在論到《紅樓夢》、《水滸傳》的精神境界時所說:“必須饒恕一切,乃能承認一切,必須超越一切,乃能灑脫一切。”而在這種“饒恕”和“超越”的背後,一個大寫的客家女子,就這麼佇立在天地之間,這是多麼的令人感動和慨嘆。

我也是客家人,所以特別理解《蒼天厚土》所呈現出的這種倫理衝突和精神難題。該書除了描繪月秀、李大牯、左千葉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還見證了在社會思想、倫理裂變時期(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客家人艱苦創業(以李大牯辦自行車輪圈廠爲主線)的心靈歷程。這期間,儘管有文明和落後的衝突,有人情和法律的對峙,但在蒼天厚土的朗照下,善良正在被累積,心靈正在被滋養,困難正在被克服,愚昧正在被拋棄,客家文化那種開放、包容的氣質,在新時代裏又一次煥發出自身獨特的魅力——這或許就是《蒼天厚土》一書的精神旋律。作者廖紅球對故土的深厚感情,對歷史經驗的精微處理,對一種文化精神的溫暖體認,以及他筆法的細膩、寫作立場的誠實與穩健,都是目前略顯浮躁的文壇所匱乏的。

當越來越多的作家只熱衷於書寫慾望的喧囂,《蒼天厚土》卻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寬廣和豐富;尤其是它的仁慈與豐厚,大大擴展了我們對廣東文學的想象。

第二篇:讀《蒼天厚土》的心得體會

讀《蒼天厚土》的心得體會

09電子二班廖海彬20140813078

好小說決不只是一些故事和經驗,也不只是簡單地在生活經驗的表面滑行,它應該深入到人性和世界隱祕地帶,應該在精神和存在面前展示一種力度。 而廖紅球的《蒼天厚土》很符合這種要求,讀完使人受益匪淺。

《蒼天厚土》這部小說寫得沉着冷靜,25萬字的篇幅讀下來,你完全感受不到一絲當代文壇的喧囂和嘈雜。廖紅球不僅面對自己的故土、記憶和經驗,更重要的是,在他所呈現的經驗下面,還潛藏着一道精神的暗流——這道暗流,就是作家對蒼天和大地的敬畏,對人性、人情的溫暖呵護,對故鄉和親人的赤子之心。正因爲存着這樣一顆溫潤的赤子之心,他在《蒼天厚土》裏才透着一股勁,一股追索人性衝突、探究文化命運的勁,這是一般作家所沒有的。它寫的是客家山區的故事,描繪的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在此之前,我還很少看到有哪一部小說,能把客家文學的韻味傳達得如此悠長。客家人是遷徙的部落,身上帶着中原文化的記憶,同時也在漫長的行走中多了一份勤勞、進取和堅毅。他們多依山而居,和大地保持着親密的關係,但他們的心,永遠在尋找自己的遠方。因此,他們既是走得最遠的族落之一,也是在異地把根扎得最深的人羣之一。他們的精神血統裏,忘不了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以致在走向未來的路途中,也扔不下那些沉重的文化記憶、歷史傳統。因此,客家人往往是最矛盾、最複雜的一羣人。《蒼天厚土》充分書寫了這種矛盾和複雜。

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李大牯、月秀、李高堂、三叔公等),既有客家人那種責任感和道德情懷,又很難突破歷史和現實的束縛,走向內心的自由——他們因此而陷入重重的倫理漩渦,在情和理、愛與恨、族規和法律之間,他們矛盾、痛苦、彷徨,他們有衝動,也有愚昧,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希望和社會、和大地、和優美的人情和解。他們的堅韌使他們能承受一切苦難和不公;他們的進取,又一次次地激發他們與命運抗爭、與時代同行——他們的愛恨悲歡,生動地體現出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在時代大潮中所受到的深刻考驗。這一點,可在《蒼天厚土》中的兩場重頭戲裏得到印證:一是女主人公月秀出走八年之後重回月影灣村時,親人、族人的不同反應,這兩件事的主角月秀,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女子,勤勞,勇敢,能忍受生活一切的錯待。她愛着自己的丈夫李大牯,但在那個到處餓死人的年代,她不得不帶着兒子自賣自身,換得三百元救命錢,試圖以自我糟踐的方式來讓自己的丈夫——李大牯父子三人活命。沒想到,這三百元錢卻被月秀的姐姐暗中獨吞,月秀的屈辱和苦心化成泡影。而整部小說最令人震撼的是,月秀始終沒有爲自己曾經遭受的屈辱、苦難辯解,也沒有說出自賣自身的事實真相,她默默承受一切加在她身上的不公的罪名這是一個何等倔強、勇敢的女子。她的勇氣,顯然來自天地良心、來自人生大道。她是清白的,在出走這件事上,她以自己受難的奇異方式,表達了對親人特殊的愛。

整部小說讀下來,使人的心靈震撼和得到一次洗禮,對人性人情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第三篇:狐狸土 讀後感

《狐狸土》,書名很引人注目,因爲從沒聽說過“狐狸土”。它指的是一種附着在雲杉根部的乾淨泥土,具有黏性。據說,這種泥土是一種天然藥物,具有神祕的療效,能使動物身上的傷口迅速癒合,並且使身體恢復健康。林中受傷的狐狸,最懂得尋找這種泥土,翻轉身子在上面打滾,爲自己治療,所以被命名爲“狐狸土”。小說中寫到一個年輕的葉尼西人(屬於吉卜賽人的一支),他叫彼得,歷盡萬險從納粹集中營逃出來,逃亡的時候被德國黨衛軍的槍打傷,他想着自己快死了,然而傷重垂危的時刻突然發現了狐狸土,才撿回一條命。這不是傳奇,這個小故事要說的就像封面上那句話:如果你不放棄自己,你一定能找到那附着在雲杉根部的神祕泥土——狐狸土。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智者跨越時空的對話,令人如醍醐灌頂,心靈的那扇窗頓時被擦拭得通明透亮。讀托馬斯·昭特納的《狐狸土》就是這種感覺。這是一篇很好看的小說。登場人物很多,個個性格鮮明。作者下筆如畫,有對特殊地理景觀的刻畫,有對神祕大自然的描繪。動態的場面,例如寫葉尼西人的老祖先爲沼澤所吞噬,例如寫納粹對葉尼西人的虐待和迫害,令讀者讀來像看驚悚電影。

《狐狸土》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書中以一個葉尼西家族老族長向他的曾孫敘說家族歷史的形式,講述了葉尼西人的族羣歷史,以及葉尼西人遭受納粹迫害的經過。說實話,書

中所講述的葉尼西人悲慘遭遇對於我來說簡直是無法想象,種族歧視、虐待、迫害、種族滅絕……葉尼西人一次又一次面臨絕境,可最終總能在夾縫中存活下來。是什麼力量支持着他們一路走下去?他們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老族長的一席話解開了我的疑惑——

當你尋找幸福,別忘了,它不在別處,而是在你心中,只在你心中。

當你想驅走哀傷,跟着河流走,看看飛鳥,聽聽風在森林中的音樂。

當你愛上時,就去愛。

當你不知道該往何處時,想想你從何處來。

毫無疑問,葉尼西人擁有着十分強大的內心,而這一點,即使在現如今也是難能可貴的。葉尼西人是卑微的,他們在社會的最底層苟延殘喘,飢寒交迫、貧病交加。尤其是在法西斯主義盛行的黑暗時期,當這個葉尼西家族深陷納粹集中營,一步步逼入絕境時,他們仍然沒有放棄希望。即使眼睜睜看着至親走向死亡,即使被殘酷的刑罰折磨得不成人形,即使整個世界只是無盡的黑暗,他們的心裏仍舊埋下了向日葵的種子。死去的親人會在另一個世界團聚,而活着的人們,仍然鍥而不捨地在黑暗中探尋着出路。最後,他們終於憑藉着堅忍和生存的智慧捱過嚴冬,盼來新生活的曙光。

葉尼西人是卑微的,卻也是高貴的。他們的處世哲學和生存

智慧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同樣傳承下來的,還有一顆善良純淨的心。這本書中所描述的法西斯暴行,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感到無比的憤慨,可是本書中卻找不到多少憤世嫉俗的字眼。是的,既然無力改變現實,那就運用先人賜予的智慧堅強地活下去,耐心等待光明的到來。

如果懂得生命的真相,那麼也就擁有活着的智慧。在老族長羅伊斯對年幼的小狐狸說的家族故事中,生命的真相和生活的智慧被祖先世世代代流傳下來,這些樸實的道理,本來就存在的,但是被人忘記了。從出生開始,人慢慢成長,卻也漸漸遠離了最本質的自己,我們的人生被那些不重要的東西填充了,房子、穩定、名譽、資訊、關注度,甚至微博粉絲,我們無暇探索深沉的自我,那些信仰、理想、閱讀和愛。我們的自我大而膚淺,飄忽不定,沒有重心。因此我們痛苦、煩惱、嗔恨,當短暫的快樂來臨時又患得患失,一輩子陷在這種周而復始的情緒裏。

“幸福在哪裏?我親愛的小狐狸。”老狼王這樣問小狐狸。同時,世界上每個人也在問。“絕不在自身之外尋找生命的本質。幸福的源泉總是在你自身,而且也只能在那裏找到……我聰明的小狐狸,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是的,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到處流浪的吉卜賽人,看似無家無根,其實他們比任何人更安心、更堅定。他們的根在他們的心裏,不管走到哪個地方,都能發芽發花。樂觀背後的苦難,反而

給他們更深沉的智慧:如果人只能活一口氣,那麼在這短短的片刻,全心全意、目光真誠,以熱誠的吐息聲來呼吸空氣,他就活得比一個虛度一生的老人更有意義。

在本書的最末,小狐狸的曾祖父揭示了葉尼西人眼中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就是活得有意義,也就是,每一刻活在真實和真相中。

第四篇:《厚學養德行爲世範》讀後感

《厚學養德行爲世範》讀後感

閱讀《厚學養德行爲世範》一書後,我的心靈又一次被洗滌。書中列舉的一個個感人的優秀事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句句經典的教育理念也令我深受啓發。它讓我陷入了深思,開始重審自己的教育理念。

一直以來,我都深知,要做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在生活上、學習上給予學生必要的關心和幫助。學生鬧矛盾,我們要給予合理的處理;學生犯了錯誤,我們要耐心地進行教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錯誤並及時改正。所以,我一直以此爲目標,努力去教育好班上的每一個孩子。然而,實際工作中卻總是事與願違,我的教育方法在某些特殊的學生身上收效甚微,有時甚至對他們感到束手無策,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深感煩惱。看完《厚學養德行爲世範》一書後,我頓覺茅塞頓開,原來,我雖能關心學生,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但卻未能走入學生的內心,真正瞭解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更重要的是,我還不懂得如何去真正地愛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好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要做到這些確實不容易。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和信任學生。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從表面上看,學生之間似乎差別不大,但實際上,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與衆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師不瞭解和信任學生,就不可能有對學生真正的愛,也談不上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爲了教書育人,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的過去和現在,又要了解學生成長的家庭生活環境和經常接觸的各種人和事;既要了解學生表現在外的優缺點和特長,又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包括他們的苦惱和憂愁。只有全面瞭解和信任學生,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育,纔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其次,我們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往往會把自己的苦惱、心事和祕密隱藏起來,不願意對 家長或老師說,只是遇到自己無法解釋和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才找人訴說、請教和指點。因此,一位好的教師應當主動與學生做知心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包括內心世界的苦惱與憂愁。這樣,教師纔會更全面、更深刻地瞭解學生。天河區華陽國小的何建芬老師就是這樣做的。她在教學沃土上走過了20個春秋,卻始終二十年如一日地將孩子們的喜怒哀樂裝進自己的腦海裏,儘自己所能地愛他們,幫助他們。何老師的成功就在於她懂得愛孩子,並用愛教育孩子。她讓我想起了優秀教師劉夏。“老師是船,揚起理想與信念的帆,乘風破浪,送同學們抵達成功的彼岸;老師是火把,點燃每一個孩子的激情,爲他們照亮人生前進的航向;老師是一把金鑰匙,開啓童心,喚醒童趣,幫孩子們找回童年的快樂;老師是媽媽,用母親特有的細膩與慈愛,關注着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而這一切的一切,就註定了老師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奉獻。”這是河南省許昌市古槐街國小老師劉夏筆記本扉頁上的一段話。從教 18 年來,劉夏正如這段話所描述的那樣,在三尺講臺上樂此不疲、默默耕耘。 18 年的青春韶華、18 年的風雨磨礪、18 年的探索奮鬥,使她由一名教育新兵成長爲一名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育教學專家。談起對教師工作的感受,她微微一笑,說:“教育沒有什麼祕訣,只要抓住了‘愛’這個教育之魂,就抓住了教育的全部。”劉老師竭盡全力把她的愛毫無保留地撒向了每一個孩子,用她作爲母親特有的細膩和慈愛,關注着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和變化,沒有哪個孩子的反常舉動能逃過她敏感的視線。劉老師始終如一地堅守着自己的師德

理念:讓每一顆幼苗都得到愛的滋潤,讓每一朵鮮花都享有陽光。爲了這一信念,付出多少她都不在乎。爲了拉回沉迷於網吧不能自拔的小卓,她曾深夜遊走於大街小巷,挨門串巷地尋找、打聽,直至凌晨找回迷失的“羔羊”,百般勸說,終於喚醒其昏睡的心靈;愛的奉獻,鑄就了劉老師事業的輝煌,也成就了她所深愛的孩子們。他們的事蹟告訴我: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育的金鑰匙,誰掌握了這把金鑰匙誰就進入了教育的最高殿堂。而這種愛不僅是對心靈的呵護,更是一種激勵、一種引導,它能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形成,甚至能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和人生道路的轉變。

閱讀了優秀教師們的教育故事後,我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一番反思。一直以來,我的教育方法確實過於簡單粗暴了。對淘氣的學生,我會天天找他談話,實在不行就會向其教練、家長“告狀”??班裏的孩子如果沒有完成作業,我就會把他留下,一直看着他補完作業,然後才放他回家。如果此時正好見到學生的家長,便會一股腦地反映了其在學校不好的表現。雖然孩子們在我的監督下學習比以前自覺了一些,但這些令自己沾沾自喜的所謂“業績”,是以傷害孩子的心靈爲代價的,並不能真正地促使孩子從內心深處瞭解到自己的錯誤,並用心去改正錯誤。每一名學生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座“冰山”,教師看到的學生行爲只是露出來的一小部分。教師要通過這些行爲,去揣摩學生心中隱藏的部分,瞭解學生的需要和渴望,瞭解學生的感受。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貼近學生,瞭解學生需要什麼,真正有效地實現教育學生的目的。

總而言之,通過這次的學習,我得到了不少做人、尤其是身爲教師應掌握的東西。今後,我還會繼續向前,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加強師德的修煉,更加關愛學生,全方位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爲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篇:《厚學養德 行爲世範》讀後感

《厚學養德 行爲世範》讀後感

“學高爲師,德高爲範。”作爲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我認真學習了廣州市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讀本——《厚學養德 行爲世範》,更堅定了自己的師德追求。 “厚學養德,行爲世範”之中包含着豐富的辯證思維。從“學”與“行”的關係看,二者不可偏廢,相輔相成。崇高德行的養成要靠學問修養,高潔的品行又爲“學”提供保障。“厚學養德”與“行爲世範”二者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突出強調了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理想與實踐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本書由三篇內容(道德篇、禮儀篇、廉潔篇)演繹師德的樂章,要求我們不斷學習進步、求真創新、敬業樂羣、爲人師表。

一、爲人師表,以德育人

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問題上,要擺正位置。教書是爲了育人,教的目的是爲了育。不教則難育,只育無教。 《厚學養德 行爲世範》第一部分就用大篇幅地闡述“德育”,如何以德育人作了詳細的解說,分別從六方面細說:一、愛國守法;二愛崗敬業;三、關愛學生;四、教書育人;五、爲人師表;六、終身學習。並列舉了我們身邊很多關於育人的真實例子。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就是以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全面、完整的人作爲己任。因此,我們教師的職業是以教書育人爲中心的一種職業,是承擔着傳播人類文化,開發人類智能,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官和正確的人生觀,用人類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學

生的靈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真正成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二)以身作則行爲世範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身爲教師,深感榮幸萬分,同時也倍感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如何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使命。書中說了,教師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師不是雕塑家,卻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貴的“藝術品”。“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教師個人的示範對於促進學生心靈的健康和成長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燦爛的陽光。

“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們作爲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以自己的形象和舉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爲學生仿效的榜樣。因此,良好的教師形象與舉止,爲學生樹立一個健康、文明、彬彬有禮的良好形象,對教育教學工作也起到一定的效果。

三、清正廉潔,克己奉公

人們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隨着廉潔文化走進校園,一股正氣之風颳遍神州大地。教師,這個古老而又神聖的職業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與監督。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人容易受到“一切向錢看”思想的影響,把掙錢作爲工作的唯一目的,利用一切機會掙錢。高檔的時裝、豪華的房子、私家小轎車??這些都時時刻刻衝擊着辛勤而窮困的老師們。面對這些,我們教師應該怎麼辦呢?我們不能動搖,作爲教師,

要守住這塊既清貧而又富有的方土,不爲所動,要有“貧賤不能移”的堅定信念;教師的心中要充滿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一切。只有愛才能恆,只有愛才能專,只有愛才能敬業。作爲教師要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中去;作爲教師,要愛自己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生有了愛,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惟有教師人格的高尚,纔可能有學生心靈的純潔。 “珍惜名譽,恪守情操”就是讓我們要注重個人的師德修養,拒絕各種誘惑,使自己的品行高尚。

“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師重在自重。”讓我(更多請關注)們自敬自重,做到厚學養德 成爲行爲世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