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散步》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9.26K

《散步》讀後感【多篇】

《散步》讀後感 篇一

今天上了《散步》這篇文章,我深感觸動…那是怎樣的一篇文章呀,讀起來是那麼親切、溫馨,通篇充滿着絲絲蜜語濃濃親情:母親的慈祥,作者的孝順,妻子的賢惠,還有那個胖胖的小傢伙兒,更是聰明可愛。

我反覆讀着,文中初春的新綠、樹上的嫩芽、轉季的冬水;特別是那菜花、桑樹和魚塘,那山水畫般的江南春色在眼前明朗清晰起來。不由得陷入沉思,想起一些往事。

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姐姐也顧着學習,但是哥哥只要有時間就會帶我漫步在林間小道中,他會捉一些小昆蟲嚇我,有一次,哥哥問我河水爲什麼朝那個方向流,我不知道,哥哥就帶我往上走,走啊走,我終於看出來了,水來的方向地勢高,我高興得說:“哥,這邊地高,那邊地低。”哥哥牽起我的手說:“是的,我們有一句古話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做人要是不努力、不奮鬥就會像這河水一樣只能往下流了。”長大後,在學習、生活中每遇到困難就想起哥哥的教導和溫情,就有了無限力量。只是現在哥哥已經出國留學了,一年也只能見到一次…。

“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只要有親情在,只要多盡一些責任,我們的生命就是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親情是多麼珍貴,讓我們把愛一棒一棒的傳遞下去吧!

《散步》讀後感 篇二

手指落在鍵盤上,卻不知道從哪談起。實不相瞞,寫讀書筆記完全是因爲要完成單位下發的任務,本身是反感的。但當決定落筆之時,不得不說,這樣的被迫是堅持寫下去的動力。那就從我選的《美學散步》這部書說起吧。

這本書是一本關於美學知識的書籍。最早接觸美學,源於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就是想增強個人的審美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自己熟知的已經適應了的環境中,對周遭的一切已經習以爲常。不管是居住條件、飲食習慣或是生活環境,很少去體會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當我們走出這個環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環境差異比較大一個城市。我們可能會對那裏產生許多的好奇心,或許會對那裏的建築,那裏的飲食,那裏的山川河流,產生各種美感。

反過來,也許那裏的人們來到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因爲差異性,也會產生好奇心和許多美感。聽起來似乎都和距離有一定的關係。當我們將熟知的事物拉開一定距離欣賞時,往往會產生意外的美感。遠方是美景,我們早已熟悉的生活環境其實也是一幅獨特的美景。這需要我們去發現,去睜大眼睛尋找美的信息。除了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們積累一些美學方面的知識。通過加深對事物的理解,來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仔細想來,我最早接觸美學方面的知識,是從聽美學大師蔣勳老師的音頻節目《美的沉思》開始。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車上的路上,飯後、睡前的空餘時間,這檔節目都在陪伴着我。從西方藝術文明起源到歐洲文藝復興,從中國古代美學殷商陶器、雕刻再到唐宋文學的詩詞之美,這些都如雨露清泉時刻滋潤着我的心田。蔣老師就像一位美的佈道者,將我引入這片超越世俗的精神聖地。

《散步》讀後感 篇三

“散步”記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家四口祖孫三代互敬互愛,融洽合睦的生活場景,讀着讀着被作者濃濃的親情所感動,更勾起了我對親情的思緒無限……

我想起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印象中雖沒有“散步”文中的那些影子,只有父母日出日作,忙碌生機的場面;那時,我除了上學讀書外,其餘時光均在幫助家裏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爲兒時的那個家添點生活所需;有時偶能出下遠門,父母總是忙這忙那,不停地叮囑,站在路邊默默地送着我漸漸遠去的身影,然後,數着時辰盼着我歸來的日期……幕幕情景,也依然是跟“散步”文中那樣充滿着幸福,享受着親情。

而今,自己已是孩子的父親,爲人之父自感責任之重,平時,習慣於忙自己的事情而疏忽和孩子的溝通;離開自己多年的父母也沒能接過來好好照顧她們,陪她們說說話,散散步。爲此,心中充滿歉意。

人們都說,人到了中年最累,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身上責任重大,既要贍養父母,又要教育孩子,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幸福。願這份責任能給我們一家人也能擁有“散步”文中的那種融融之樂。

兒子進到國中後大不一樣了;學習主動起來了;成績也上去了,在班上和全年級都排在了前面;還當上了班幹部。這次的家長會感覺就是不一樣,當上臺替兒子領獎狀時,感到特別自豪!

《散步》讀後感 篇四

《散步》一文中,開頭寫作者的老母親因爲身體不好而不想出來散步,但最後還是出來了。看到這裏,我們都會以爲作者的母親是被作者強迫拉出來的,其實作者本意不是這樣的。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作者也是想讓多病的母親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鍛鍊一下身體,這對老人來說是有好處的。從這兒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敬愛。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爲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爲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爲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於對孫兒的愛,就決定走小路了。

從這件開始由意見分歧到因爲作者對母親的孝心和母親對孫兒的愛而意見一致的事,充分說明了他們一家人是多麼和睦。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作者對母親是多麼孝順,而我呢?當母親累了時連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實在是太慚愧了!

從老母親對孫兒的疼愛,不禁讓我想起了《荔枝》一文。這是作家肖復興寫的,文中主要是講作者給母親買了一些荔枝,但是母親捨不得吃,卻給了她最心愛的孫子吃了。

種種事蹟都表明,親情是多麼珍貴。我們都要去愛我們的親人,因爲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其實,我們的親人都深愛着我們,我們也應當愛他們,如果你沒有愛,請從現在開始,愛你們的親人吧!

《散步》讀後感 篇五

我和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在散步。

天氣很好。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濃有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裏的冬水咕咕地吐着泡泡。

在這充滿活力的春光中,兩對母子邊走邊聊,臉上滿是笑意。

看着書上的文字,看着書上的插圖,我覺得天空彷彿爲他們而藍;花朵彷彿爲他們而開;小路彷彿爲他們而延伸……一切富有生機的東西彷彿都在爲他們歌唱——哦!春光中兩對幸福的母子。

後來母親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但我的兒子說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因爲他們一向都習慣聽從於我。我認爲自己陪伴在兒子身邊的機會還有很多,所以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母親摸了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說要走小路。她說那兒風景好,如果有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揹她。她說得很自然,但我看得出……我還是依了她。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慢慢地往前走。到了難走的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們走得很仔細,似乎我倆背上加起來的,就是整個世界。

我愛母親,愛兒子,也愛妻子;母親愛兒子,愛孫子,也愛媳婦;妻子愛我,愛母親,也愛兒子。我們一家人相互關愛。

我拿定主意走大路是愛;母親摸着孫兒的腦瓜變了主意是愛;我揹着母親走是愛;妻子揹着兒子走是愛……

每一個小動作,每一句話,甚至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隱藏着愛。

愛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用心體會,就知道愛在哪裏。愛是偉大的,愛又是最平凡的。愛是轟轟烈烈的,但也是最最平淡的。

一家人一塊兒散步,一塊兒談天說笑,誰能說這不是愛?

奇奇是個六年級學生,他覺得媽媽特會嘮叨。雖然奇奇對媽媽的嘮叨已經習慣了,不過在他看來,這嘮叨聲還是夠煩的,所以當得知媽媽要出遠門去工作,奇奇暗自高興。可過了沒幾天,奇奇覺得更煩了。屋子裏沒了媽媽的嘮叨聲,奇奇是那麼地不自在。他感到寂寞、無助……

奇奇這才明白,媽媽的嘮叨就像生活的鼓點,催促他振作,激勵他奮進。

媽媽對我們的嘮叨,是愛。

兔媽媽和小兔子互相比畫有多愛對方,是愛。

我們幫助同學,尊老愛幼,是愛……

世界上沒有上帝,如果有——那麼我們便是上帝,因爲我們有愛。

散步,因爲有愛,所以溫馨。生活,因爲有愛,所以精彩。

《散步》讀後感 篇六

散步這個名字起的'很平常,但它內容卻是不一樣的。

當讀完這篇課文後。我也在想如果奶奶還在世,那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我的奶奶是個慈祥善良,心思細密的人。記得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想吃雞蛋,每天早上都要吃一個雞蛋。奶奶每次都給我煮兩個雞蛋,旁邊笑眯眯地看着我吃。經常會說:“沛涵,多吃點,多吃一個雞蛋,就長高一釐米。”那時我每次都聽奶奶的話,多吃一個雞蛋…慢慢的長大了,雞蛋吃膩了,就再也不吃雞蛋了,想一想都不舒服。

過了幾年,爸爸考到了北京來實習,把我和媽媽也帶了過來。沒過多久,奶奶也跟來了,我問奶奶:“奶奶怎麼來了呀?”“現在我的小妞妞在這兒呀。”她笑眯眯地說。在我的印象裏,奶奶總是笑盈盈的。直到奶奶因爲幹活太多了,累倒了。醫生說病的很嚴重,要住院。經過我們的百般勸說,她終於拋開了經濟問題,答應住院。可沒過多久,放學時間她又出現在幼兒園門口,“您怎麼來了?是奶奶的病好了嗎?”奶奶又是笑盈盈地說:“我的病好了,你爸爸媽媽還要上班,太累了,奶奶總想在放學的時候看到你笑眯眯的,蹦蹦跳跳的出來。”被爸媽發現後,又送回到醫院去。走前還不忘對他們說:“早上記得煮粥喝,別因爲時間太急了,忘了做老帶孩子出去吃,對身體沒好處。”……

三年前,奶奶實在經不住病魔的襲擊,安詳的走了。那一天,全村的人都來給她送行……

如果在夢中,我會夢到奶奶牽着我的手,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她曾經生活過的村子裏散步。

《散步》讀後感 篇七

最近,我讀了一篇散文,題目叫《散步》,是龍應臺寫的。

這篇散文寫了龍應臺和她的好友家萱,爲了使她們已經患了老年癡呆症的母親安心,分別製造了“銀行證明”和大字海報。這讓我聯想到了我自己的親人。

我曾經有一位老太。她是我媽媽的奶奶。老太活了86歲,她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是在老人院裏度過的。

我的父母不像龍應臺有那麼多時間可以陪着她的母親,所以,就讓外婆請了一個保姆過來照顧老太。可是保姆讓老太看不上,老太要求住到老人院裏去。在老人院住了一段時間,在我們去看她的時候,她又開始要求回家住。據爸爸說,當時他們大人覺得老太只是一時的想法,因爲當初就是她自己提出要住老人院的。於是,大人們就沒理會老太的哀求,以“最近很忙”爲藉口,回絕了她。

我們走後,又在門口偷看。只見老太在窗口高喊:“三輪車!快把我送回家!”這聲音聽起來讓人十分不忍。但估計最近大人們真的很忙,於是我們就走了。但不知道,這竟是永遠的訣別!

又過了幾日,老太就這樣在老人院去世了。這讓我們追悔莫及,媽媽說這是她永遠的遺憾。我覺得,應該趁老人活着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孝順一點。不管怎樣,這次老太的事情,給了我們一個教訓。我們家的老人只剩下奶奶和外婆了,一定要對她們好一點。

老人雖然老了,可是還會想着爲下一代多幹些事;而我們還年輕,就更應該爲老人多做些事。烏鴉還會反哺,何況我們呢?龍應臺能細緻入微體貼老人,我們應該也能夠。

《散步》讀後感 篇八

《散步》是重慶師範大學教授、作家莫懷戚的作品。

文章寫的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散步中,面對岔路,兒子要走小路,因爲小路有意思,母親則因身體條件限制要走大路,‘我’權衡再三,決定尊老,但故事並沒有結束,母親又改變主意,要‘愛幼’走小路。

文章用平淡、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家三代在散步的情景。全篇沒有一個生僻華麗的詞語,更沒有讓人費解的句子,除結尾有幾發含蓄外,其餘則明白如話。如文章寫道‘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充滿生活情趣的口語,既表現孩子的天真、聰明,又表現家庭的幸福、溫馨。

散步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又往往是最獨特的。幸福並不一定是名譽等。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地生活着就是一種幸福。

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學所表現的意蘊卻深入人心。反映了古樸的尊老愛幼的家庭道德美。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是家庭的砥柱,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善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成上起下的責任。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這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讓我頓悟人生哲理:人到中年對生活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

那麼,我這個未來的中年人中的一員,又爲何不從現在做起呢?

《散步》讀後感 篇九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家人散步的事,內容好比較淺,但仔細品味,會感覺到正是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親情,滋潤着家人的心靈,承托起一個溫暖的家。

文中多次提到我背起我的母親,然後我的妻子背起我的兒子,這兩種情況都是母子倆,寫小時候媽媽揹我、照顧我,等我長大後該我背媽媽、照顧媽媽了。也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

從今天的春天來得太遲了和以後,我能體會到在這個冬天,很多老人都沒有挺住,就去世了。然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就是我的母親在度過冬天時,忍受到了痛苦,受盡了折磨。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作者的母親有可能在這個寒冬挺不住了,也有可能在下下個寒冬挺不住了。母親很有可能隨時離開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去多陪她。

當母親老了,沒有力氣了,早已習慣聽從她的兒子。她的兒子還小,還習慣聽從他的父親,妻子也總是聽她的。寫出了父親就是一家之主,相當於家人圍着他轉。他背上他母親加上妻子背上兒子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也被文中那個溫馨的家庭所打動!我希望在生活中能擁有更多更多這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