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散步》讀後感(2多篇)

讀後感1.48W

《散步》讀後感(2多篇)

《散步》讀後感 篇1

《東京散步》這本書擺在面前,你若是當作旅遊指南,那可就錯了。這裏沒有清晰提供網紅餐廳打卡地址及景點攻略介紹。但是某一天某一刻當你有點小無聊,或者有點小低落,就搭配一杯咖啡或者一杯果汁,坐在窗前翻開這本書,立刻會進入一個超治癒的帶着滿滿回憶與溫暖的時空。

南海出版公司今年新出版的《東京散步》,作者弗洛朗?夏福埃是一位法國畫家,這本書記錄的是他2006的一段旅居經歷,《東京散步》可謂一版再版經久不衰的佳作。整個畫面呈現出法式混合日式的風格:精緻細膩夾着誇張詼諧浪漫。去過東京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對於心中最深刻的最美好的片段,會有不同的見解。作者的經歷也與一般的遊客不同,他騎着自行車穿街走巷,半年期間,記錄見聞,一瓶飲料,一棟老房子,每一筆都有濃濃的個人色彩,這也是我最喜歡和最觸動我的地方。

作者說:這本書裏展現的東京,帶着我在這裏的日常生活中滋養的感情,很抱歉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視角。

從剛到東京,開始找房子,到租好公寓,開始生活,作者畫下公寓裏的每個角落,包括蟑螂,藝術家的眼睛是不同尋常的,有孩子般的敏銳和天真。彩色鉛筆手繪,有童趣的筆觸和童話的夢幻色彩,大幅手繪地圖顯示出專業功底。每一頁都令我留連,我渴望一次這樣的旅行,深深地用一支筆和城市產生連接,而不是拍一張照片,匆匆表達到此一遊的空洞和疏離。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靈魂,東京這座城市的傳統感和時尚感給人無限憧憬。作者繪出地鐵站等車的人,便利店的彩色門臉,廟宇神社大橋,警察局的胖警察,路邊唱歌的人,櫥窗裏的鞋子…彷彿電影一幀幀精緻畫面,我們心底的背景音樂時而輕快活潑,時而緩慢低沉,在城市中游蕩,有流浪者的自由和敏感,有智者俯視衆生的超然,也有孩子般看世界的驚喜…我心安處是故鄉,作者經濟不富裕,卻不肯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於是拿着一支畫筆,留下這段珍貴的回憶。

愛着一個人,來到一座城。作者是爲了陪伴前往東京參加培訓的愛人,旅居東京半年,日常小物小事件的紀錄,有限的體驗和無窮的回味。這本書開本大,也厚。但我願意放在旅行箱裏,放在我的水杯和陽傘旁邊。我期待下一次旅行,也想像作者一般,用鉛筆記下我的腳步。這世界,我來過。

《散步》讀後感 篇2

正是桃花盛開的春季,我忙裏偷閒,抽出十分鐘,讀了莫懷戚的散文名篇《散步》。看完後,我深受感動。

作者的母親年紀大了,身體弱,不想出來散步,但作者希望母親出來走走,鍛鍊鍛鍊身體。母親順從了兒子,一家四口人出來散步。在路上時,小孫子天真的說:“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句話體現了他們家的融洽,三輩人濃濃的情。但是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和孫子要走的路不一樣,孫子喜歡走小路,因爲走小路能看到清澈的魚塘和金黃的油菜花。母親要走大路,因爲大路平坦。是爸爸也是兒子的作者還是決定委屈兒子順從母親走大路。最後婆婆疼愛孫子,決定走小路,最終一家人踏上了小路。走到不平坦的地方,作者背母親,妻子背兒子。夫妻二人都特別小心地揹着親人,他們向路盡頭的魚塘和油菜花走去。

這是多麼幸福的一家啊!每個人都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全世界”我想他指的是一家人的全世界。我們一家人也是如此。爸爸常說我們家裏的每個人都是他的命。我以前不懂事,從沒覺得珍惜。現在父母老了,我明白了。作爲兒女的,應該常回家看看。爸爸媽媽辛苦的養育我們,我們怎麼做,也報答不完父母的恩情。在這大好春光裏,讓我們我們一起祝願天下的父母身體健康,笑容燦爛!

《散步》讀後感 篇3

今天我讀了《散步》,讀後我感到中華民族的尊老愛幼的美德。課文講述了作者一家四口人散步,尊老愛幼的美德。

讀完後,我覺得作者莫懷戚是一個對母親孝順誠懇的兒子;文中的母親是一個年老體衰、非常順着兒子的,文中的妻子是一個樸素、賢惠的;兒子是一個天真、可愛、浪漫的小男孩。作者在這課中他委屈兒子,走大路,可母親摸着孫兒的小腦瓜說,走小路。真不容易的尊老愛幼的美德呀!想一想,我們都沒有像《散步》中的人物一樣,我覺得自己很渺小。

記得,有一天,我和弟弟、妹妹,去玩,在路上我們有說有笑,可是媽媽買了兩支棒棒糖把我們有說有笑的局面打破了,我見只有兩支,便拿走了一支,弟弟妹妹,只有一支,弟弟見妹妹有,姐姐也有,就他沒有,他就搶走了妹妹的棒棒糖,妹妹沒有搶贏,還摔了一跤,她便哭了起來,我見了,便把我的給了妹妹,她笑了。

從這件事,我知道了作者莫懷戚一家四口的尊老愛幼是多麼的偉大,無私,有責任感。讀完《散步》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是什麼人,無論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不要用暴躁的手法去對待,要用中華民族的美德“尊老愛幼”去對待。

《散步》讀後感 篇4

《散步》一文中,開頭寫作者的老母親因爲身體不好而不想出來散步,但最後還是出來了。看到這裏,我們都會以爲作者的母親是被作者強迫拉出來的,其實作者本意不是這樣的。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作者也是想讓多病的母親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鍛鍊一下身體,這對老人來說是有好處的。從這兒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敬愛。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爲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爲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爲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於對孫兒的愛,就決定走小路了。

從這件開始由意見分歧到因爲作者對母親的孝心和母親對孫兒的愛而意見一致的事,充分說明了他們一家人是多麼和睦。看出了作者對母親的孝順。

種種事蹟都表明,親情是多麼珍貴。我們都要去愛我們的親人,因爲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其實,我們的親人都深愛着我們,我們也應當愛他們。

我要對天下的兒女說:趁母親還在,好好孝順吧!

《散步》讀後感 篇5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動人心絃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這個三代人的家庭裏,我處於承前啓後的重要地位。每當家庭出現分歧的時刻,我總是主動地站出來,消除分歧,維護團結,增進親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親不想去。原因是母親老了,身體不好,好不容易纔熬過了一個嚴冬,走遠一點就覺得累。母親的想法並非毫無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極的表示順從,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我勸說母親,正因爲年老體弱,才應該多走走。我的話滲透着辯證思想,飽含着對母親的深切的愛,有利於母親身體素質的增強,有利於家庭溫馨氛圍的營造。母親聽了我的話,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從善如流。兒子敬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家庭出現了融洽、祥和的氣氛。

家庭猶如一口池塘,有時波平如鏡,有時波浪起伏。在散步的過程中,這個三代之家就像平靜的水面涌起了波瀾。在岔路口,我的母親要走大路,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小路難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我決定舍魚而取熊掌。我認爲,母親年老體弱,餘年不多,伴隨她的機會已很少;兒子年紀尚幼,來日方長,伴隨他的機會還很多。於是我委屈兒子,順從母親,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這個決定是明智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的時刻,母親忽然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母親疼愛孫兒,瞭解孫兒的心思,知道孫兒喜歡小路旁邊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小路盡頭水波粼粼的魚塘,於是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孫兒的心願。母親改走小路的決定,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親對我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着我。到了一處難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他們怕摔傷了自己所背的親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穩,很仔細。他們的行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散步》讀後感 篇6

近日學了一篇文章,題爲《散步》,頗有感觸。文章講的是一家四口人:我、母親、妻子和兒子,吃完晚餐在一起散步的事。

這篇文章在末尾寫了一句點睛之筆:我和妻子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我覺得,這是無可厚非的真理。爲什麼?因爲它代表了一切:自然界的永不更改的守恆原則以及我和妻子對母親和兒子的愛。因爲我的背上,是母親;妻子的背上,是兒子:這是大自然的終極原則,這是任何一個生命體都必須經歷的過程:生老病死。

但更讓我感觸深刻的,使他們的親情。

我見過無數子女,在長大成人後,便拋棄了父母,在練習冊上,都有着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在經歷了社會後,都會變成這樣的人。

直到我看到了這一家人,直到我讀懂了他們的選擇,我終於得到了一個令人欣慰的答案:人性的偉大光輝,不會因爲任何東西,而泯滅、而凋亡。

我便更堅定了我孝盡父母的原則,因爲我明白了:一切的美德,都不會凋亡。

《散步》讀後感 篇7

《散步》通過一家祖孫三代,在一次日常散步活動中,家庭成員間的相互理解包容、相互支持扶攜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生動地描述了一幅扶老攜幼、幸福溫馨的動人畫面。

每個人都有年幼的時候,每個人也都有年老的那一天,幼年人和老年人都是在身體和心理上最需要關心和愛護的特殊年齡階段的弱者。作爲“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深知尊老是我們的義務,愛幼是我們的責任,老人和小孩就是我們要揹負的“世界”。唯有義不容辭地扛起扶老攜幼的重大責任,我們才能擁有溫馨的家庭、和諧的世界。

《散步》讀後感 篇8

我的妻子和我的兒子,祖孫三代、母子四人,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一家人在一起散散步。母親年老多病,但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妻子默默無聞,兒子活潑可愛。我和母親在前面走,妻子和兒子在後面走。兒子突然說:“瞧,前面是母親和兒子,後面也是母親和兒子,真逗。”在拐彎處我爲難了: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

他們都看我的選擇,我思考再三,決定走大路。因爲我陪兒子的時間還長,陪母親的時間較短,我說:走大路。

但母親卻改變了注意,要走小路。我說小路不好走,有水溝。母親說:小路花草多,過不去時你揹我,就像小時候我揹你過河一樣。果然過水溝時,我背起了母親,妻子背起了兒子。一路歡歌笑語,開心極了。

《散步》讀後感 篇9

今天晚修的時候看了龍應臺的散步。不得不說,寫的真是好,凡是能夠引發多方面思考的都是好文章。這篇散步很有趣的地方在於題目是散步,但卻用很少的篇幅描寫了和母親一同散步的情景,但卻用了散步這個題目。不得不說,是因爲她自己本身說過抒情的文章不單單是把感情發之於外,其深刻性表現在思想和感情上。我認爲,這篇散步的命名是因爲感情足夠的深。像出題人犯二,說之所以要這樣命名,是爲了做鋪墊。受不了這種鑑賞能力比死海還低的水平。

這文章我看完後一直在想,現在普遍的421家庭,未來萬一父母得了病,獨生子女來不及轉換角色,一邊要工作,一邊要照顧老人直到病好。如果時間短還好,時間長就會出問題了。這個問題我愣是想了好久都想不出個計策。呀,實在是棘手啊。

《散步》讀後感 篇10

我和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在散步。

天氣很好。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濃有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裏的冬水咕咕地吐着泡泡。

在這充滿活力的春光中,兩對母子邊走邊聊,臉上滿是笑意。

看着書上的文字,看着書上的插圖,我覺得天空彷彿爲他們而藍;花朵彷彿爲他們而開;小路彷彿爲他們而延伸……一切富有生機的東西彷彿都在爲他們歌唱——哦!春光中兩對幸福的母子。

後來母親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但我的兒子說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因爲他們一向都習慣聽從於我。我認爲自己陪伴在兒子身邊的機會還有很多,所以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母親摸了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說要走小路。她說那兒風景好,如果有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揹她。她說得很自然,但我看得出……我還是依了她。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慢慢地往前走。到了難走的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們走得很仔細,似乎我倆背上加起來的,就是整個世界。

我愛母親,愛兒子,也愛妻子;母親愛兒子,愛孫子,也愛媳婦;妻子愛我,愛母親,也愛兒子。我們一家人相互關愛。

我拿定主意走大路是愛;母親摸着孫兒的腦瓜變了主意是愛;我揹着母親走是愛;妻子揹着兒子走是愛……

每一個小動作,每一句話,甚至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隱藏着愛。

愛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用心體會,就知道愛在哪裏。愛是偉大的,愛又是最平凡的。愛是轟轟烈烈的,但也是最最平淡的。

一家人一塊兒散步,一塊兒談天說笑,誰能說這不是愛?

奇奇是個六年級學生,他覺得媽媽特會嘮叨。雖然奇奇對媽媽的嘮叨已經習慣了,不過在他看來,這嘮叨聲還是夠煩的,所以當得知媽媽要出遠門去工作,奇奇暗自高興。可過了沒幾天,奇奇覺得更煩了。屋子裏沒了媽媽的嘮叨聲,奇奇是那麼地不自在。他感到寂寞、無助……

奇奇這才明白,媽媽的嘮叨就像生活的鼓點,催促他振作,激勵他奮進。

媽媽對我們的嘮叨,是愛。

兔媽媽和小兔子互相比畫有多愛對方,是愛。

我們幫助同學,尊老愛幼,是愛……

世界上沒有上帝,如果有——那麼我們便是上帝,因爲我們有愛。

散步,因爲有愛,所以溫馨。生活,因爲有愛,所以精彩。

《散步》讀後感 篇11

散步從本意來說就是走路,而讀完《散步》這篇文章,我有了更深的瞭解。

作者筆下的散步,寫出了他和家人的一次散步,因爲一次不同的意見,讓作者明白了家人在一起的溫馨場景。在一個路口有了分歧,媽媽要走大道,孩子要走小道,我爲了再陪伴媽媽,忍着走了大路,而媽媽卻爲了自己的孫子走小道,我揹着媽媽,妻子揹着兒子,一步步的向前走……

我身上也發生過這種事,在一個安靜平和的週末,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吃火鍋,有肉有菜,可能是沒來得及買,我最愛的金針菇只有一點點,我只能大海撈針似的在鍋裏找,而我和奶奶同時夾到了金針菇,那時我還小,在我眼中沒有我讓人,只有人讓我。這時爸爸讓我把金針菇給奶奶,可我還是不聽,心想:爲什麼,這是我先夾到的,就要我自己吃。爸爸見不管用,狠狠地訓斥我,一把把我的金針菇搶下來,給了奶奶,我表示不滿和氣憤!因爲我們都是人,誰吃還不是吃,爲什麼從我這拿,到了嘴的鴨子飛了,誰不生氣呢?這時奶奶把金針菇給了我,對我說:“岐岐,金針菇你吃吧。”爸爸見此景對我說:“看你奶奶對你多好,那你吃吧,下回別跟奶奶搶了,要懂得分享。”

雖然這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通過《散步》這篇文章聯想到此,忽然在我小小的內心感受到一股暖流,這就是家人,這就是親情,這就是幸福!如今我再也不跟奶奶搶了,因爲我知道奶奶愛我,我們家人都很愛我,現在“謙讓”成爲了我們家的家風。

《散步》讀後感 篇12

散步於我是爲數不多的可稱之爲運動的項目之一了,上班日每一天早出晚歸,週末又是難得的休息日,竟漸漸連散步也許久不進行了。

至近段時間生病入院,醫生細細端詳我半晌,“是不是每一天沒有什麼運動?”心內暗叫慚愧,這都能夠被人看出?醫生看出了我的疑惑,笑,“不用奇怪,一看你的工作性質,再看你的坐立姿態,就知不是愛運動的人了。”言畢,叮囑我每一天除飲食有度外,必須要堅持早、中、晚的三個半小時左右運動。

於是,散步又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醫院的長廊上,我見到了相濡爲沫的老人相伴着前行,無語但溫馨;看到了白髮蒼蒼的母親顫巍巍的牽着孩子行走,邊走嘴裏還反覆叮囑着說了無數次的句子;當然也有孩子陪着父母散步的,孩子走的雄赳赳氣昂昂,父母們拖着病體,用喜悅、欣賞、疼愛的目光投向自我的孩子,似乎感覺不到病痛的折磨。

當我每一天混雜於這支大軍中,日復一日的看着各色人等,各類家庭演繹着故事,一種沉甸甸的心境愈來愈濃,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前輩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傳承着濃濃的愛,濃濃的親情,濃濃的關愛就是這樣的“潤物細無聲”。

散步,乃至其他運動方式,細細體味,就是善待自我,關愛他人的一種方式了,自身好了,纔有本事去關愛他人,造福社會呢。

《散步》讀後感 篇13

《散文》這一課描述的是發生在子女三代之間的故事:一家四口人,爸爸、媽媽、兒子以及爸爸的媽媽在野外散步,卻因選擇道路而產生分岐,但奶奶爲了孫子,走了孫子的道路,那條路十分趣味,而奶奶無法步行的地方就讓她的兒子揹她……

應對這篇文章,爸爸、媽媽以及我各有不一樣的感受。我就根據這篇文章看出一則很簡單的道理:尊老愛幼。文中的爸爸“尊老”,依着自我的母親,而委屈了自我的兒子;而文中的奶奶則“愛幼”,雖然自我身體已年邁,但爲了孫子,選擇了小路,這明顯地體現出人世間的一種愛。

而爸爸根據這篇文章聯想到了自我:爸爸的母親,也就是我的奶奶,從老家來到南京,而爸爸感到十分慚愧,並沒有做到文中父親那樣總想到母親。爸爸說:“當我和你的奶奶在繁華的都市散步時,我只是快快地走着,而她卻只緊緊跟在我身後,顧不着觀賞在霓虹燈四射的街市,生怕與我走丟。”

最終是我的媽媽,她站在了母親的角度:每個母親都擁有一種偉大的愛,勝過了朋友之間的愛,勝過了丈夫與妻子的愛,勝過了上帝對世間萬物的愛,那就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世上每一位母親都會對孩子無私付出,不管身體是否已年邁,思想是否已遲鈍。

我想,這篇文章正是闡述了這種道理,這種人世的親情。

《散步》讀後感 篇14

我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它主要講了作者、妻子、兒子和作者的母親在田野散步。一開始,母親因爲身體不好所以不願意出來的,母親此刻老了,並且十分信服兒子的話,就和兒子一齊出來了。沒想到,之後卻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平順的大路,而作者的兒子卻要走趣味的小路,但當作者說要走大路時,母親卻說,還是走小路吧,她走可是去的地方讓兒子揹着她。於是作者背起了母親,妻子背起了自我兒子慢慢地、穩穩地走着,好像作者同妻子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雖然這是一篇看似平淡的短文,卻讓我從中讀出了愛,是作者對母親的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代替的”“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由此我還想到了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像作者一樣孝敬父母的人。我們學過《許世友四跪慈母》這篇課文。許世友1905年2月28日出生,當他十三歲那年,因爲家境貧窮當看到母親賣妹妹時,他爲了親人的命運,給母親下跪,請求母親把幺妹留下來。第二跪是:1926年,許世友參加了革命,成了敵人搜捕的主要對象,他們捉不到許世友,就毒打他的母親。他讓母親受到連累,遭到毒打,心中十分難受。第三跪是:許世友看着家裏東西被燒光,僅有兩座草棚,許世友百感交集便跪在了地上。第四跪是:臨別之際,許世友跪在了地下。爲了革命事業,他不能留下來照顧受苦受難的母親,心中滿是愧疚和心痛。從中我們能夠看出許世友對母親深厚的感情。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我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散步》讀後感 篇15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家人散步的事,內容好比較淺,但仔細品味,會感覺到正是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親情,滋潤着家人的心靈,承托起一個溫暖的家。

文中多次提到我背起我的母親,然後我的妻子背起我的兒子,這兩種情況都是母子倆,寫小時候媽媽揹我、照顧我,等我長大後該我背媽媽、照顧媽媽了。也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

從今天的春天來得太遲了和以後,我能體會到在這個冬天,很多老人都沒有挺住,就去世了。然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就是我的母親在度過冬天時,忍受到了痛苦,受盡了折磨。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作者的母親有可能在這個寒冬挺不住了,也有可能在下下個寒冬挺不住了。母親很有可能隨時離開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去多陪她。

當母親老了,沒有力氣了,早已習慣聽從她的兒子。她的兒子還小,還習慣聽從他的父親,妻子也總是聽她的。寫出了父親就是一家之主,相當於家人圍着他轉。他背上他母親加上妻子背上兒子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也被文中那個溫馨的家庭所打動!我希望在生活中能擁有更多更多這樣的例子!

《散步》讀後感 篇16

記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自己總是喜歡在吃過晚飯後,纏着媽媽和自己一起去散步,而無論媽媽有多忙,她也總是願意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很短很短,短地一眼就可以望見盡頭,記憶中的場景永遠是自己在前面蹦蹦跳跳,嘰嘰喳喳,說些不着邊際的傻話,身後的媽媽永遠是嘴角溢着溫柔寵溺的笑意。

漸漸的,我己長大,有了自己的觀念和空間,心中一下子能裝下許多事。幾次媽媽提出的散步,我都是迫於各種威逼利誘,勉強的陪伴她,有趣的是,現在變成她在一邊嘮叨着身邊的瑣事,我卻一直沉默不語,幾年下來,媽媽似乎已經對“散步”這件事失去了興致,我也樂得輕鬆自在,卻一次又一次,刻意避開晚飯後,她眼底那抹不易察覺的失落。

偶然有一天,看見莫懷威寫的巜散步》,心中突然有了一絲的明悟:媽媽的心很小,小的只能裝得下我一人;媽媽的世界不大,我就是她的整個世界;媽媽的愛太多,再多也只給我這個唯一。

《散步》讀後感 篇17

今晚和兒子一起認真拜讀了莫懷戚的《散步》,文中描寫的情景彷彿身臨其境,腦海裏不斷的出現自己生活中同樣的場景。兩位媽媽各自拉着自己的兒子,手牽手、心連心,漫步在臨街的馬路上,公園的小路上、河水邊、過橋上,母親的步履蹣跚和兒子的歡聲笑語再次浮現在眼前、迴響在耳邊。

全家人一起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最爲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對於生活在如此快節奏的今天,這樣的時間也不是每天都可以擁有的。作爲兒女或父母雙重身份的我們,真切的感受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感受到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深深地體會到人到中年的責任重大。面對社會,要愛崗敬業、不斷學習、自我提升、與時俱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面對家庭,我們上有老,下有小,爲兒女要贍養和關愛父母,陪伴他們慢慢變老;爲父母要培養和教育我們的孩子真善美,健康快樂的成長,陪伴他慢慢長大。

人到中年多不易,生活瑣事常相伴;回首往事細品味,真情流露親情在。送給奮戰在敬老愛幼、努力工作的中年朋友們。與君共勉!

《散步》讀後感 篇18

散步這個名字起的很平常,但它內容卻是不一樣的。

當讀完這篇課文後。我也在想如果奶奶還在世,那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我的奶奶是個慈祥善良,心思細密的人。記得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想吃雞蛋,每天早上都要吃一個雞蛋。奶奶每次都給我煮兩個雞蛋,旁邊笑眯眯地看着我吃。經常會說:“沛涵,多吃點,多吃一個雞蛋,就長高一釐米。”那時我每次都聽奶奶的話,多吃一個雞蛋…慢慢的長大了,雞蛋吃膩了,就再也不吃雞蛋了,想一想都不舒服。

過了幾年,爸爸考到了北京來實習,把我和媽媽也帶了過來。沒過多久,奶奶也跟來了,我問奶奶:“奶奶怎麼來了呀?”“現在我的小妞妞在這兒呀。”她笑眯眯地說。在我的印象裏,奶奶總是笑盈盈的。直到奶奶因爲幹活太多了,累倒了。醫生說病的很嚴重,要住院。經過我們的百般勸說,她終於拋開了經濟問題,答應住院。可沒過多久,放學時間她又出現在幼兒園門口,“您怎麼來了?是奶奶的病好了嗎?”奶奶又是笑盈盈地說:“我的病好了,你爸爸媽媽還要上班,太累了,奶奶總想在放學的時候看到你笑眯眯的,蹦蹦跳跳的出來。”被爸媽發現後,又送回到醫院去。走前還不忘對他們說:“早上記得煮粥喝,別因爲時間太急了,忘了做老帶孩子出去吃,對身體沒好處。”……

三年前,奶奶實在經不住病魔的襲擊,安詳的走了。那一天,全村的人都來給她送行……

如果在夢中,我會夢到奶奶牽着我的手,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她曾經生活過的村子裏散步。

《散步》讀後感 篇19

清晨,太陽初升,那圓滾滾的小月亮仍然依依不捨地在空中停留着,明媚的陽光爲大地穿上了一件金色的禮服。

我們在山間的道路上散步:我、我的爺爺和奶奶。

原本爺爺和奶奶是在家中休息的,畢竟年齡大了,自然是不願出門的。我說,正因爲如此,才應該多鍛鍊鍛鍊,強筋健骨。爺爺和奶奶這才勉強答應。

回想着七年前,也就是我四五歲時,健壯的爺爺和奶奶並肩漫步在路上,中間夾着一個幼小的我。

山間的道路上,我小心翼翼地攙扶着爺爺和奶奶,他們的臉上也一直洋溢着快樂的笑容。就這樣,我伴隨着爺爺奶奶緩緩地,慢慢地,悠閒地走着。道路旁兩排整齊的柳樹是高大的,低垂的柳枝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曳着,這愉悅的溫馨感不由得使我想要回憶往事。

“我小時候是什麼樣子的?”我說。“你呀,小時候可搗蛋呢。”爺爺奶奶隨之應答。哈哈!一說起我小時候,那還真是滔滔不絕呢。

不知不覺,已經走到半山腰的小廣場了。我一眼便瞅到了那棵松樹前的一根木棍,我傻傻地把它撿起來要給奶奶做柺杖,奶奶看到我的樣子,咧着嘴笑了,我也跟着笑了起來。儘管奶奶那泛黃的牙齒已所剩無幾,但在燦爛的陽光中,奶奶的笑容依然是美的。

就這樣,我們在廣場的一個小蘑菇亭下閒聊着一些生活中的繁雜瑣事,笑聲驚動了叢林裏的一片鳥兒,鳥兒在空中盤旋着飛長遠方,笑聲依然在林中迴盪。

此時,太陽已升到了頭頂,一個明媚的上午就這樣飛快地度過了,我們迎着耀眼的光芒,向着山下的回家之路走去。

《散步》讀後感 篇20

最近讀到一兩本關於美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能夠想到讀它們,因爲在此之前對於美學我是個門外漢(現在也不算內行),更不瞭解到底什麼是美。讀易先生的《破門而入——講美學》,才知道美學不是教你“裝房子、買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當大的一個社會科學,它原本是在各藝術門類學科之上的學科,是個統領。抽象而枯燥其實才是美學研究的特點,因此西方美學的大家也都是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康德和黑格爾。既然美學也是哲學,她就必定具備哲學求真理的特點,但什麼是纔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學裏其他問題一樣,往往是沒有統一答案的。雖然易先生講的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讀此書我仍然費力,因爲它需要一顆極其抽象的哲學的頭腦。

真正有點感覺的是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此書較爲具體,如同書名,彷彿是在美學的境地裏做一次心靈的散步,詩樂書畫,悠哉美哉,還可收穫良多。正如他在前言裏說到的: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棄,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說這兩本書究竟與我與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對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來干係的。宗先生在“美從何處尋”這章中,講到了尋找美的兩種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情緒和思想,使之能夠發現美並創造的表達美,以成爲藝術。“我們的情感要經過一番洗滌,克服小己的私慾和厲害計較才能發現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變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爲美的對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來美化世界。雖然宗先生一直強調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看來,無論移我情還是移世界,都將是人爲的主觀的對美的探尋。

當代社會機器轟鳴、網絡發達,人們早已沒了賞月的閒情,更別說這晚無月的中秋。問題是這樣的美境就丟失了嗎?如果所有的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麼“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機械的死的過程了?”都市人常常要麼困惑生活無趣,要麼只顧忙碌焦慮,無法發見身邊的美,爲什麼呢?“我們在自己的心裏找不到美,那麼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如果一個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嚐到的是苦悶,而不會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緒的波動、思想起伏,不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心的圈子裏,不只是在自己的心裏而是到廣闊天地裏去尋找美”,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美。

這大概是我這樣的都市人去找這樣的書來讀的原因吧!

《散步》讀後感 篇21

作者莫懷戚選取一件平凡的小事,通過一家三代人散步——兒子背母親,母親背兒子等細節,以小見大,不經意間,寫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間的濃濃親情,道出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讓人回味無窮。

課文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每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言行教育引導孩子。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師,英國教育家巴特勒認爲,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長期的根深蒂固的,其成人後的種種習性,80%來自父母早期的影響和教育。課文從初春陪母親、攜妻子散步,到決定“走大路”,“背起母親”等,無不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關愛呵護,以及對兒子無言的教育和引導。與時下一些不承擔贍養老人義務的人相對照,其對下一代的影響引導是不言而喻的。

課文還揭示了另一個問題:社會和諧的動因。人是組成家庭、社會及人類世界具體的表現形式,人間的親情,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完美和諧,都離不開人的責任——對生命,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每個人都是要老的,而老人是需要贍養的,是需要情感與安慰的,但更需要對生命的珍重和人格的尊重。但這一任務需有誰來承擔?他的兒女們。孩子是家庭的成員,是未來和希望,他們需要呵護,需要教育引導和健康成長,而父母就是鏡子,就是導師。因此可以說,尊敬長者,愛護子女,同時有責任心地完成社會所賦予的使命——如果每個家庭都若此,社會就會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融洽,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一切向錢看,爲了金錢利益父子成仇,夫妻離異,兄弟反目成仇等等違反親情、人倫、道德的現象司空見慣的情況下,家庭美德,人間親情還有無存在的必要?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文明的向心力。中華民族要發展,要實現偉大的復興,沒有人間親情,缺少家庭和睦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是萬萬不能的。

因此,每個家庭必須從現在,從自身做起,摒棄功利思想,從尊老愛幼、教育好下一代入手,發揚傳統美德,以責任心、愛心爲建立和睦家庭、和諧社會出一份力。我呼籲每個家庭,到了春天,都和家人一起散散步吧。

《散步》讀後感 篇22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艱深、晦澀、術語多,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美學,文字清新淡雅。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自己從他解放前後的三十多篇美學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個部分:其一,主要是總論的談美的問題和文藝中的空靈與充實;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學思想的營養,體味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別是莊子的散文、魏晉的人格美以及中國詩、書、畫、音樂的藝術意境;其三,主要是對外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評論以及詩歌方面的專論。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裏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裏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爲,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築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築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藉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徵。

一個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關,也可以說景色的美否是由心來決定的。心也會限制視野,但同時,洗滌、淨化過的心靈也會因爲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廣闊的世界。我們從外界的事物上學習加深對世界的理解,對美的感悟,從而在再次面對着世界時能瞭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徹。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個主觀判別,不是屬於事物的屬性。美永遠是主觀世界裏特有的產物。因此,我們也不能說美是什麼,只能說什麼是美的;也可以說,美不在於物的本身,而在於物給人的感受。生命帶來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感到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是生命的節奏和對人生的關懷。就像劉小楓總結的:“作爲美學家,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爲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那裏,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纔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美學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寶石,折射着理性與感性的光輝,或論詩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築與雕塑,乃至代表着整個宇宙之美的事物,“願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他”。

《散步》讀後感 篇23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五千年中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孝順父母的故事數不勝數。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比如:那二十四孝的故事。讀後,心裏那種感覺無法用語言形容。現代也有。

前不久,我讀的一篇文章—《散步》就展現一個大家庭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的故事。它大概講述的是三代四個人一起去散步,他們散步的時候,發生了一點小爭執,老母親想走大路,大路平坦,走着穩。兒子想走小路,小路風景好,有意思。“我”夾在中間。想了一會,決定走大路。老母親心疼孫子,也要走大路。小路上,小男孩說了一句—“前面也是媽媽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兒子”。啊。一家人顯得那麼和諧,溫馨,令人羨慕不已。

《散步》是的主題就希望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會繼續發揚光大。柯爾特認爲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我也認爲這樣,可是現在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少,因爲要錢,總騰不出時間去和自己的父母去相處。更別說像《散步》那樣在路上悠閒的散步了,一家人在一起開心的談笑。可憐天下父母心,總想和自己的孩子有多一點的時間聊聊家常話。想一想,我們真的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小時候媽媽爲自己孩子無私奉獻,長大還是,永遠都是。母親永遠都爲自己的下一代奉獻。有時候,家裏難勉會發生一些分歧,要多體諒體諒自己的父母。做事要多想一想。

《散步》這篇作者借散步時出現的“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分歧,”和幾處傳神有趣的細節描寫,逐漸展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兩對母子之間互敬互愛,和睦融洽的關係,淺顯而又深刻地頌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前面也是媽媽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兒子”,這句稚嫩的語言,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讓人感到這個孩子的天真,可愛。

在現在的社會影響下,小小的孩子都精明得不得了。刷個碗都要錢,幹什麼都要錢,沒有錢免談。沒有以前那麼天真了。難道社會越進步,孩子的天真就要被剝奪嗎?應該好好檢討一下了,給孩子一個榜樣。

《散步》讀後感 篇24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裏面的思想卻熠熠發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爲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閒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於泛泛而談,但又不至於過於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爲在看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於對這本書裏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爲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飢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嚥般讀完之後,還是手不釋卷。於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採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美,行文如雲捲雲舒,自然而閒適。從其內容來說,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蘊於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緻時,便要駐足細賞。《美學散步》這部書就是這樣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後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裏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說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淨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經驗主義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爲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爲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黑格爾否定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爲人們普遍運用的比較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徵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麗精警的評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

《散步》讀後感 篇25

我對東京的認識,大概始於曾經轟動一時的《東京愛情故事》。善良陽光的赤木莉香簡直可以算是東京的形象代表,充滿了活力和無限可能。

作爲亞洲第一國際化大都市,東京在我印象中應該是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人來人往,熱鬧而喧囂的樣子。

然而法國畫家弗洛朗·夏福埃的《東京散步》卻利用彩色鉛筆畫,爲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傳統與現代交融且充滿了煙火氣的東京。中國人旅遊有句順口溜,叫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家一問啥都不知道。用來調侃很多人出門旅行的時候,往往直奔當地著名景區,拍了照,買買紀念品,就算是到此一遊了。

而我更喜歡《東京散步》這種騎着自行車,帶着摺疊椅,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中走街串巷,放慢節奏去感受、去發現、去體驗當地居民的生活理念和文化氛圍的“慢旅遊”。作者就像一個頑皮的孩童,在他充滿童趣的圖畫中,有東京的俯瞰圖,有各個站的詳細繪圖,有高樓大廈,也有普通住房和小商店,甚至還有各種商品的小標籤和感冒藥!

除了這些,作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小插曲也是讓人忍俊不禁。比如《一個老酒鬼的舞蹈》、《在上野公園發生的小故事》。最最驚心動魄且令人捧腹的是作者因爲借用了一輛被盜的自行車而被警察審訊的過程。這個小彩蛋在介紹町屋的時候,就被標準在了地圖上。

看着這些在日本小說中曾經讀到過的地名,比如池袋、落合、代代木原宿、澀谷、上野……雖然從未親臨此處,但是仍然透着難以名狀的親切感。還有那些圍觀作者畫畫的普通市民,會送上飲料和食物表達他們的熱情好客。

也許一座城市的溫度便是在這樣一些小細節中慢慢體現出來的,這些小細節也在慢慢喚醒遊客的好奇心,由鋼筋水泥所築成的城市纔多了由日常生活所滋養出來的人情味和煙火氣。

讓我們跟隨着作者的腳步,慢慢欣賞不一樣的東京吧。

《散步》讀後感 篇26

我看過一篇名叫《散步》的文章,故事講述的是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出門散步的故事,文章表現出的和諧溫馨,我十分的喜愛。

文章以“我”(莫懷戚)爲中心人物,從“我”和母親的關係爲主線,選取“散步”這生活的一角,逐步展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關係,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滲透着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於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始終不厭倦,或許是被文章中那體現出的濃濃親情所感染。讀起來也格外的順暢與親切。

我特別喜歡最後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此來,就是整個世界。”多麼平凡的一句話,卻把世界包括在內了。那是怎樣的一種親情。因爲親人,彼此眼中只有對方存在。那又是一幅多麼溫馨的畫面。

這篇文章,有很多語句運用對稱句式,讀起來連貫流暢,富有形式美和聲音美。深深吸引我的,並不是多麼華麗的語句,多麼巧妙的構思。而是文字間流露出的那一股無法言寓的親情。

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我是不會忘記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