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的讀後感3篇

讀後感2.85W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後感1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的讀後感3篇

2021年寒假期間有幸拜讀了幹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其書,如聽其課,其語文課堂,有如坐看行雲流水之閒適愜意,又如雷霆萬鈞般敲醒我幾乎沉睡的靈魂,幹老師深厚的文學積澱,對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對課堂的駕馭、對學生的引領,讓我歎服。現結合我校實際,淺談如下感受:

一、什麼纔是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

怎樣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呢?幹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紮實的教育理論爲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爲養料,以大量真實的課堂教學案例爲土壤,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實“有效教學框架”規定的教學內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師生同步該做什麼,怎麼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的內在魅力,是學生重現探索知識的神奇過程。第三重境界是實現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

二、有效的教學框架纔是實現理想課堂的基礎

現今我們所學習的新教育理念,不正好就提倡要做好有效教學框架嗎?因此,結合我校理想課堂五步三會新課堂模式教學,決定從以下六步開始實施:

1.深刻解讀教材。一般情況下,教材不等同於教學內容,材料是教學內容的原材料,但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不能侷限於教材,當然也不能否認教材的價值,我們需要的是以教材爲基礎進行再創造,確定好教學目標及內容,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材的解讀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多查相關材料,多角度研究教材。

2.確定教學目標。就一堂具體的課而言,教學目標是能夠而且也應該清晰地界定。對於新課程理論提倡的三維教學目標已不陌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式,情感、態度、價值觀。雖然三維目標已熟記於心,但是在實踐中有時候把握得不到位,三維的課程目標就是一個整體性、統一性。新教育的有效教學框架,在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在具體操作中將目標分爲基礎性、階梯性目標、核心目標和附屬性、延伸性目標。具體到每一類目標的確立,都是根據學到的標準,文本中蘊含的價值及學生的特點而制定。這就提醒我在一堂課目標的確立時,不能單單根據教參來確定。

3.明確方向預習。定向預習,讓課堂不在從零開始,學生在課前有充足的預習後,他走進課堂的時候,是一個已經完成獨立學習的個體,而課堂也就不在從零開始,從零開始的課堂弊端顯而易見,充分的預習,才能讓學生有目的、有思考地在課堂上繼續鑽研,帶着問題進入課堂,這樣他在課堂上不在是被動的。預習是學生唯一的獨立學習機會,學生最終的學習能力,體現在預習的水平上。新教育預習的設計有別於我們傳統的讀文識字的簡單操作,是在確定三類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直指教學重難點而設計的全面、立體的預習單。它的目標是通過預習引導學生細讀文本,讓學生帶着獨立的觀點進入課堂,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直接地接觸問題與知識,因此,這樣的課堂就不再是從零開始,而是成了學生思維碰撞的場所,課堂是學生能力展示及提高的地方,能有效地對學生獨立學習效果進行檢測。因此,預習任務的設計充分地針對教學目標,而不僅僅是爲教學做一些準備。

4.嚴謹教學板塊。課堂教學板塊,是對教學目標的最終完成,在新教育的有效教學框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強,因此,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交流。在教學板塊部分,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要求課堂能夠清晰地劃定爲若干板塊,註上本板塊要解決的目標序號及可能所需的時間。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都不被老師隨意的、漫不經心的講解所取代。最影響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學”的教學板塊,真正體現了課堂大容量、小步子、快節奏的特點,使我們課堂的每一分鐘都有計劃、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攔的學生學習清單,改變了以往教案只寫教師教的部分,讓每個教師在思考教學的時候,去思考明確學生的學習,確保在教學中每個學生擁有足夠的、完整的、有序的訓練,真正體現“教”爲“學”服務的教學思想。再次一定要從教學板塊的角度來敘述,不能只是重複教材及解讀,應清晰地寫出教學組織的策略及過程。這就提醒我們老師在課前應做好準備,以提高課堂的效率。

5.對課堂上學生個體學習的預設與規定。在課前我們會預設很多問題,以及很多可能出現的情況,但是,課前做再多的準備,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他們會在課堂上生成很多我們預設不到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我們不能一口氣否定,更應及時判斷這些問題的價值,有價值的問題正好是我們公共學習的資源。因此,課堂上的學生爲主反思課堂。

6.教學反思。針對某一問題確定目標,朝着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提出相應的對策,並且用我們的行動來踐行,從而獲得一定的成果,最後進行反思評價。因此,我們想要課堂上的精確與高效,就要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特點制定合理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然後根據目標選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以及學習方法,最重要的一點,在每項任務完成之後都要進行反思,反思我們的目標是否合理,我們的方法是否可行,這樣我們纔會有進步,纔會走得更遠。

三、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究竟如何美妙?

1.理想課堂是什麼樣的——探索知識的神奇旅程

課堂的中心,是一個問題的提出、理解以及解決的過程,是師生圍繞着一個“問題—知識—文本”,展開一段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旅程。它的核心是智力的挑戰、思維訓練,是知識作爲問題解決的工具而涌現時的驚喜和喜悅,是對複雜問題形成新的理解時的豁然。這是理想課堂的第二重境界,閱讀此章節,感受到了幹老師的神奇,他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孩子們探索一片他們未知的領域。比如,他將《月光啓蒙》中母親的形象與月光的意象疊加,讓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與“母親”、“母親”與“故鄉”之間和諧的統一,能細細體味這詩樣的意境下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與崇敬,感受故鄉文化對作者的滋養;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喚出一位真實的民間英雄—一個性鮮明的武松。

2.理想課堂的終極追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理想課堂的終極追求,應該達到這樣的境界: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是一種教學中的頓悟,這是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甚至深刻的修煉。課堂終極目標需要實現的最後一個維度是:課堂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通。課堂上,始終關注學生是他課堂最大的特色,他的智力挑戰,他的現場性與對話能力,均與始終關注學生密切相關。他將課堂從關注“教”轉移到關注“學”的觀點真正落實到實處。而且這種關注始終緊密結合着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得學生在他的課堂上很不容易分神,而是始終保持一種輕鬆愉悅。

反思自己所走過的教育之路,對照《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我渴望在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學積澱,通過自己的學習與努力去練習屬於自己的教育舞步。即便過程艱苦,但我願意付出努力,不爲別的只爲向世界開一朵屬於自己的花。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後感2

每個老師都曾在自己的腦海中描繪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課堂。雖然他們對理想課堂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其本質是一樣的。我也一直在思索,我的語文課堂是不是自己滿意的狀態,但一直覺得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讀了幹老師的書後,讓我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

幹老師把理想課堂分爲三種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這可以爲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重境界:發掘知識的內在魅力。幹老師認爲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問題——知識——真理”,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纔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詩”,即從存在意義的角度來理解課堂,要求課堂。這和目前很多有識的教育專家、學者呼籲的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實施生命化教育應該是相通的。

值得我一讀再讀的有很多,比如干老師對於預習的重視,幹老師說,如果說教學目標本該是一切課堂教學的統率性概念,那麼對預習的重視,以及對預習這一學習活動的特殊處理,可以視爲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的一個特色。他認爲,預習甚至是學生唯一的獨立學習的機會,學生最終的學習能力,可以體現在預習的水平上。爲此,預習作業要儘可能全面的針對所有教學目標,而不僅僅是爲課堂教學做一些準備工作。也就是說,要將預習視爲學生獨立完成某個學習任務,而課堂教學,則是對獨立學習的效果檢測、修正與提升。基於這一理解,有效教學框架中預習就成爲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這是與我們前一階段曾經研究過的翻轉課堂的理念相一致的,通過預習將課堂真正做成學生學習的陣地,讓學生有所準備,才能學有所得。

還有怎樣去解讀教材,我自己往往是自己讀文章時有什麼感受,覺得什麼地方該使點力就隨機地寫下來。對如何解讀教材其實一直是懵懵懂懂。但幹老師認爲,語文學科含文本解讀和教材解讀兩個部分。文本解讀是儘可能整體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從而顯現文本的價值——這個價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題的、內容的、形式的、材料的。就是說,僅文本解讀,也依然包括有“進得去”的正確閱讀,和“出得來”的對文本的形式和主題進行分析這兩方面的內容。在幹老師的課堂上,我認識了幾個新詞“知性閱讀”、“復活詞語”和“復活文本”,知道了怎樣才叫遊刃有餘,領略了大家風範。一句話:幹老師的課堂能使我們老師看到未來的自己在課堂上所能達到的高度。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課例,讓我們在課堂中瞭解應該怎樣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幹老師以《景陽岡》《月光啓蒙》爲例,讓我們理解了在知識煥發美麗的課堂教學中,知識是如何成爲讓師生環繞的火堆的。

而在書中,點擊最高的詞是“知識”——發掘知識的內在魅力;重現探索知識的神奇過程;知識、生活與生命共鳴。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也強調讓知識活起來,而不是變成不能移動的重物。——遺憾的是,我們有時候不得不碰上這樣一種事實:學生在學習,在掌握知識,然而在實質上卻沒有精神生活。其實這對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個好的教師首先自己要有很高的學識和對知識的熱情,然後帶領學生去實實在在地親歷習得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感動,有心動,有頓悟,有思辨,有挑戰,有困惑。這一切,緣於教師高度的專業自覺、深厚的專業素養及高超的專業能力。反思自已的學習經歷,很少有積極的精神活動,常常是機械地記憶理解。於是,很多的知識成爲無用的貨物,直至漸漸遺忘。

偉大的熱情能戰勝一切,就像法國的作家司湯達曾經說過的:一個人只要強烈地堅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達到目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雖不易達到,雖要經歷“漫長的,甚至刻苦的漸修”,但這片絕美的風景,這至上的課堂境界,值得我們用一生的努力去追尋!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後感3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以紮實的教育理論爲基石,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爲養料,以大量真實的課堂教學案例爲土壤,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是實現“有效教學框架”規定的教學內容,二是發掘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獲得求知的快樂。三是實現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

第一章:有效的教學框架

提出有效教學框架的五個主題部分:1、教材及教材的解讀;2、確定教學目標;3、有明確方向的預習;4、嚴謹的教學版塊(左手欄);5、對課堂上學生個體學習的預設與規定(右手欄)。

結合此部分內容,我校對教案本也進行了新的改革,將教學目標分成三類:A類:基礎性目標;B類:教學核心目標;C類:延伸性目標;並設置了左手教、右手學兩欄。這樣的設計使得教師更能夠很好的按照大師的引領主動去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關於教師的“教什麼、怎樣教”;2、關於學生的“學什麼,怎樣學”。更合理的安排每一節課的教學,所以可以這樣說《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很好的成爲了我們教學的領航人。,

第二章:理想課堂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第二重境界:發掘知識的內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

我認爲落實第一重境界的關鍵就是能夠讓課堂達到紮實有效,而且這種紮實有效,可以說是課堂教學的常規要求、也是基礎要求。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幹老師的引導認真解讀好教材、確立好三類目標、讓學生進行定向預習,做好課後反思、及時進行反饋落實,第一重境界就一定能達到。第二重境界是發覺知識的內在魅力,,而這種魅力只會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才能有所體現,並且這種魅力得以很好展示的主體是全體學生。所以該重境界的關鍵就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按照你所鋪設的路,自己積極地去探索知識的奧祕。師生共同圍繞一個“問題---知識---文本”,展開一個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旅程。幹老師還設計了很多的實例,這些事例中的很多辦法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學習。

第三章:有效教研範式

如果說新教育有效框架是新教育構造理想課堂的基石。那麼真正能將基石很好支撐起來的就是有效地教學研究。幹老師也很好的爲我們提供了校本教研的流程:(針對問題)確定選題、(確定目標)集體備課——(提供案例)課堂探索、(觀察學生)觀課記錄——(謀求改進)集體評議——同課異構或再度探索。我們可能一時做不了很多,但只要我們繼續前行,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相信成功的果實就在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