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千年一嘆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9.44K

千年一嘆讀後感(精品多篇)

千年一嘆讀後感 篇一

看了《千年一嘆》之後,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喜悅。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尋訪古禮貌的禮貌之旅。乍一聽,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卻蘊含着多少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那些禮貌古蹟總讓我感覺它們是在沙漠上默默堅守的一座豐碑,一座很悲涼的豐碑。以前的它們是輝煌的見證者。而今的它們好似煙花燦爛之後留下來的與餘燼。以前創造了他們的人的後代子孫,此刻因爲各種原因,正在遭受這戰亂,貧窮,飢餓,恐怖主義的侵害。餘秋雨先生說,看到作爲一個以前創造過輝煌文化的國家,他們的子孫連學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牆之下那不曾休止過的哭聲,醫院裏亟需藥物治療的孩子,那種就差武裝到牙齒的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又豈是一個痛字可說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個國家,爲了讓旅客能夠安全地觀賞古蹟,每個車隊都派兩輛車前後保護,餘秋雨先生那時候的情緒只剩下難過,他們只但是是想讓外人瞭解一下他們的歷史文化而已。

戰爭越來越讓我感到害怕。它是一個怎樣的惡魔,怎能讓以前的輝煌化爲齏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可他們卻像是一縷輕煙從歷史的上空飄過。恆河邊靜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腳能給出什麼樣的答案?

中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幾千年來,大家打打殺殺,之後因爲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緊緊地團結在一齊,再也部分什麼外夷了。很期望中東有一天也能這樣。發現原先大家是一家人。還有那些製造惡魔的人。

《千年一嘆》讀後感 篇二

記憶中的“餘秋雨”是在中學課本中讀過他的散文,時隔多年纔拿起他的這本《千年一嘆》文化考察日記散文。餘秋雨老師的文化考察日記散文是一場跨國文化思考交流的思想集錦,他在考察時將中國文明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做了一番深刻的思考,遠遠超過當代的一些旅遊攻略讀本。

這本書記錄了餘秋雨老師在千年之交跟隨香港鳳凰衛視的越野車隊跨國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瞭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發展留給當代人賴以生存的瑰寶。

餘秋雨老師一行人選擇從香港出發,途經希臘、埃及、以色列、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爾,從尼泊爾進入邊境回到中國,在新世紀來臨之時回到祖國的喜馬拉雅山脈腳下。一路歷經艱險,經歷了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洗禮,回到祖國後沉重的檢討,感嘆萬千,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之道,是真正值得世界尊敬的文明發展史。

給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餘老師一行人在穿越伊朗的札黑丹地區,就在他們到達當地的前一晚,札黑丹地區三十二名民警被阿富汗的販毒集團殺害,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危險的區域。可餘老師這羣內心強大的人,竟毅然而然的決定夜行穿越,面對未知的重重危機,擁有這樣的膽量之人,非同尋常。讀後感。我曾經好幾次向朋友提及過想去伊朗、阿富汗看看,尤其是在我看完《追風箏的人》後,特別想去阿富汗,但是誰都會告訴你瘋了,可去與不去都怪不得別人,怪自己沒膽量。

還有一點讓我印象最深刻是他們在穿越印度恆河時所看到的不堪入目的景象。恆河本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美麗的傳說是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淨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而佛教徒的信仰也歸結於今生受苦積福,來世享受福報。然而,餘老師一行人所看到的恆河,一半是乞丐,一半是等死的人。河邊隨意行走着毫無遮攔的不同年齡的行人,河流上漂浮着一具具屍體,臭氣熏天,這是文化發源地的悲哀。

餘老師說,希臘是藍色,埃及是黃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說不清是什麼顏色,印度是油膩的棕黑色,而尼泊爾,是綠色。餘老師忘了說中國的顏色,我覺得是紅色,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養育了一批又一批熱血沸騰的華夏兒女。

餘老師的“千禧之旅”是在1999年的最後幾個月的時間裏進行的,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19年,這些國家的文明發展又發生了很多變化,待我們自己去探一番究竟。

我在來機場的路上將此書看完,在機場等飛之前寫下了這篇短小的讀書筆記,想及時的記錄下自己的感悟,所以趁着空檔一字一字的敲打出來。這本書是非常值得推崇,我一直很喜歡讀www本站uawen.本站cn上個世紀的老前輩們的文學作品,他們的作品與自身的經歷有很大關係,我們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受到那個年代的人活得那麼鏗鏘有力。

千年一嘆讀後感 篇三

《千年一嘆》爲餘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氣,抱着好奇和崇敬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實際是一本每日艱苦旅行之間的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多公里,不畏艱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險,到達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最後又回到中國,幾乎整個亞歐大陸古文明,把希臘神話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衝突,侯賽因的陵寢,漢謨拉比法典的價值和泰姬陵的聖潔娓娓道來,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想。

閱讀《千年一嘆》,作者餘秋雨帶我們一起領略文明古國的遺址,慨嘆人類文明的精華,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其中既有歡愉和敬仰,同時也承受着這些輝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帶來的震撼。從古至今,希臘有着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作者看到並記錄了希臘的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閒散,談到希臘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並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國家。埃及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作者痛心古文字現已無人能識,導致珍貴古文獻也無人能懂,對金字塔充滿了疑問!作者惋惜古巴比倫剷平重建古城遺址,同時也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也給泯滅了。文明的衰敗也直接導致了當地人民的貧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現實是太多太多的兒童失學、衣衫襤褸在街上勞作,即使在最好的國小,孩子們上體育課踢的球也是完全沒彈力、裂了縫的硬塑料球;在兒童醫院缺醫少藥……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譽爲母親河的恆河邊,作者再次被“恆河晨浴”所震驚,無數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裏,因寒冷而顫抖,以爲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癒,還有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爲這樣他們死後免費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恆河;岸邊的焚燒惡臭撲鼻。

在文末,作者到達了尼泊爾,感嘆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這裏,不是爲尋訪古蹟,而是來沉浸自然;並總結到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麼多古文明遺址,一直在與中華文化對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只有中華文明,概括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於地理環境的阻隔,避開了古文明之間的互徵互毀;二是仰仗於文明的體量,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於統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避免瞭解讀的分割、封閉和中斷;四是仰仗於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五是仰仗於科舉制度,既避免了社會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記。

《千年一嘆》讀後久久不能平靜,更加爲中華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發展。

千年一嘆讀後感 篇四

悶熱的夏日,午後連一絲風也沒有,庸懶的眼神很吃力地掠過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牆,又折回放在那本攤開的書上。

書是從朋友借的,餘秋雨的《千年一嘆》,雖是日記紀實體裁的文字,讀來卻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歡這樣雕啄文字,無聲無息的就走進一個人的世界,能聽到對方的呼吸,輕輕地,緩緩地,像雲,像水,有時也想這炎熱的鬼天氣;

思緒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話語折服,那種隨意,那種釋然的心態,猶如午後的一杯清茶,潤了咽,也靜了心。

這樣的文字我從不急切地去讀完,泡上杯茶,或是放點音樂,纔打開書,用心去走進文字,從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嘆》無聲無息的讓我走進餘秋雨的世界,走進他所描寫的世界,古希臘的文明,古羅馬的風情讓我向往。纔讀罷這本書已經是滿腹的滄桑,隨餘秋雨遊歷了一邊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時間、戰爭所吞噬的文明遺蹟。那是怎樣的一種旅程?

不怎麼不瞭解希臘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臘文化有過怎樣的宏偉歷史;初識希臘是從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開始的,還有就是希臘國家男子足球隊曾拿過2004年的歐洲盃的冠軍。希臘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度。這是我對希臘僅有的瞭解。隨着餘秋雨先生的筆跡慢慢的遊走,讓我知道希臘竟然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這裏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談到希臘衰落的原因,餘秋雨有兩點認爲: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國家。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爲人,是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說;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無末,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裏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經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於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後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着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

終有一天,我會俯瞰整個中原大地。任憑凜冽的風穿透我的單薄靈魂,讓我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摸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旁。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溼我的衣腳,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一本書,一本日記,一次旅行,一種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會爲擁有生活在中華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爲我們的老祖宗雖然焚書坑儒,卻統一了中國文字,這就相當於建立了一種覆蓋神州大地的“通碼”,雖歷經幾千年,但古文字、古歷史、古文明沒有因爲無人破讀而湮滅。最大的湮滅不是書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對古文字的解讀能力。

千年一嘆讀後感 篇五

本週,我再次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這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加了題目的日記。書中每天作者的所見所聞都讓我瞭解着我生活之外的一些人與那些人每天發生的故事——一些在戰爭或是貧困地區人的故事。

“埃及”,“希臘”,“印度”,“以色列”這些曾經意氣風發的國家,現在也成了我們眼裏的“小國家”,“混亂地區”,戰爭與被封鎖的思想讓它們與生存在那裏的人活得艱難。遠古時期人的智慧被現在生活在那裏的人珍藏着。但是現在的後代們可能忘記了當年祖先們艱苦發明創造的過程,忘記了這些偉大的建築不是一時建起的,而是一世。

他們忘記了。這些代表着先人智慧的建築與物品留了下來,可是那些帶有遠古氣息的精神和信念卻隨着時間的長河,越漂越遠。

這些世界的文明去,這些先人智慧的結晶,就這樣在現人一批批愚昧的堅持中漸漸失去了太多價值。

因爲有了這些,人們就不再辛勤勞作;因爲有了先天優勢的地理位置,就不再準備着時刻防範外界入侵。別忘了,你們不進步,但社會還在進步,有了沙漠和海洋的保護又如何,越來越多的武器被研發出,人們再也不需要傷感的與家人別離,再看着他們倒在黃沙之中,一個指令,一座城池或許就從此消失,生活在那的人也就從此消失,連傷感的機會都沒有,那些所謂的“智慧”在幾分鐘裏也就化爲烏有了。

這千年發出的一嘆啊,一定是處心積慮,日夜難眠得來的,這一嘆,嘆的失望,無奈。所謂千年一嘆,也就是一嘆千年……

千年一嘆讀後感 篇六

橫跨十面埋伏的中東,拜謁千年矗立的梵剎;久久徒倚在愛琴海岸,哀文明之衰,歸結於對華夏文明的溯尋,和它智慧的微笑。

素以古文明著稱,現代猶以古文明自居東方的中國,也得承認的事實是,還遠在逐鹿之戰前的矇昧時期,古埃及和巴比倫就出現了驚人的奴隸社會,如今大勢漸去的埃及和伊拉克,不得不敬佩這年輕後生還能駕馭歷久的人文社會結晶。從馬其頓帝國到印度,從王政時代到拜占庭,從巴比倫到波斯,遺留的大多隻是殘破的、或精巧或雄壯的古蹟,和無力迴天的悠悠浩嘆,對自我的堅持,對現實的苦楚。——題記

魯迅,朱自清,餘秋雨等名家作品是永不會令我懨懨欲睡的,儘管朱自清先生有《歐遊雜記》這般非凡的手筆,也着實未到達古文明的高度,由此我才萬分珍惜《千年一嘆》和《文化苦旅》鮮有的大成作。

拜倫鐫刻過的希臘,埃及的詭祕金字塔,巴以之間耶路撒冷的巨大魔力,未定國界的難言之險;風塵苦旅,無數血淚交織,眼畔灰暗的底格里斯河並行齊軀,偉大波斯帝王大流士的沉睡;再走向擁核上身的印度巴基斯坦,在法顯和玄奘的舊跡旁流連。喜馬拉雅山的最後致意,是簇擁的,向他的文字,我們的文明。

探討文明衰落的根由,如這般嚴肅的話題,提到霸權,太過明晰地指向希臘——資本輸出魁首雅典與武裝輸出斯巴達。兩個聯盟雄心蛻變爲野心相互對峙,一決雌雄,兩敗俱傷。歷史的浩劫兌現了它的使命,霸權利益花落馬其頓。

不過至少我們還有荷馬史詩和奧林匹克,似乎還能遠瞭英雄的矯健身姿,木馬的奇蹟功勳,奧德賽裏從未屈從的靈魂。

古埃及和巴比倫抑或是捱得近,總連體兒的模式出現。擁據着最古老的文字系統和世界奇蹟的魔法建築,以及作文相去不多的悲慘結局。胡夫的棱角侵蝕得早不復直線,斯芬克斯二百年前就終結了使命,喘延着枯槁殘損的軀殼,看着餓殍一般,偌大的巴比倫城,就是這片荒原中的碉堡?圍着鐵絲網的笑柄,悲夫,妄想着神祕的浪名,殊不知豁然絕勝於掩抑。

褐黃的埃及被凱撒拋下的漠漠流沙扼緊了命運的咽喉,豔后的毒蛇凌殺了苟延殘喘的王朝。祭司的消亡將它蓋棺爲木乃伊,無從解讀。

但巴比倫的消逝像是復仇。它的征服是暴君湮滅文明的髮指行爲,叢生的荊棘、廢墟上的野火,糲鹽加上屠刀,處心積慮的遊戲工具呵!無怪新舊王國都遭鐵蹄之辱。浩劫和幾千年後被拿來粉飾太平的荒昧命運,此時播下了天意弄人的種子。

無可否認,非洲、美索不達米亞和歐洲的文明初祖,無一例外的捲進了時空的轅轍下。

讓我們把視角轉向神祕的印度吧。可怖的人口爆炸是這個矛盾的綜合體的代名詞,在三分之一於中國的領土上,過活着少區區一億於中國的赤貧或鉅富。他們千年前吟誦過最慈悲的教義,千年後叫囂着核家歡樂。捏造了一個假想威脅,不過是爲了告訴他人:我似羸弱,心卻強大;針對的竟是曾經最友好的國家。視恆河爲母,恆河得到的是任意施爲。一言以蔽之——古印度文明已經長眠在了新興的遠道上——這也就是說伶仃的華夏文明堅持,孤軍奮鬥。

審視文明之衰,當做是對911的反思吧。不妨做個沉重的推理:宗教是文明的產物,民族主義脫胎於宗教,即極端主義也是文明的產物。它站到了它母親的對立面:野蠻與迷昧。

孕育文明,是爲了相對於非人類主宰區域,自然。當文明不可避免地分化出異端,驀然回首,迴歸自然,重溫文明,迴歸初衷。

萬古流傳歸一嘆,千年鏖遊終久安。

《千年一嘆》讀後感 篇七

從《狼圖騰》的世界出來時,所有痛苦的烏雲都在大門守候。它像親你的朋友,你卻不能推開,不是不能,是不敢,有時亦會迷戀這種痛苦,深深的不能自拔。只能輕輕的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我再出來的時候你們還在,也許我會善待你們的。"於是狠狠地丟下這些朋友,走進一個大門。

我不能獨處一隅,需時時刻刻有人陪在身邊。老師,同學,親人,仇敵,鄰舍,能交心的不能交心的。只要有人能說活就可以了。不然alone就過來了,隨之而來的是lonely,只是因爲L將lonely賣給alone當奴隸了。

沒有很多人可以說話但是學校有一個諾大的圖書館。其實它並不大,面積不到一個籃球場大小的三層小屋,但是對於我來說,這已經很足夠了。馬列,文學,醫藥,化工,計算機,林浪滿目,文學自然是我排遣alone的手段了。說到底,就是讓自己心離L遠一點,它已經支離破碎了,不然後果真的難以想象。

同學介紹餘秋雨的《千年一嘆》。秋雨老師的文章在高中國中的時候有接觸過,但是真正的走進餘秋雨,還是要從這個《千年一嘆》說起。

這書的文藝性不是很強,兼有歷史,紀實,採風文學的性質,但是還是被圖書館管理員放在了散文之列,也許是因爲餘秋雨這三個字的緣故吧!

此書所寫,爲鳳凰衛視的千禧之旅欄目。這個節目出衆在不僅介紹了旅遊景點,名勝古蹟,特色小吃,還深入地剖析了當地的人文風情,地理特點,歷史背景,逼真的再現了當地的民情民風,使人深入其境。犀利的筆鋒,深入的刻畫了統治者的昏庸,無情的揭露了政治的腐朽。婉轉委蛇的口吻說不盡民生的凋敝,道不清文明的失落。

書中反覆提及到的中華文明的延續與其他文明的失落,我並沒有太多的感觸,活在一個本土文明覆興的時代中,心中自然不會有如此的文明危機,卻讓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無論是從空間上還是時間上。

而書名所取"千年一嘆"估計也是嘆的文明吧。但是遺憾的是,我對秋雨老師的這種嘆息,不甚瞭解,所以就不了了之吧。

不知道薄薄的500多頁書竟第一次有太多的想說,卻一個也說不出來。大概把我狹隘的喉嚨堵住了吧。太深沉的文化,太沉重的嘆息,是我不能承受之重。

這是我第二遍看這書了。一是這書確實好看。二是時間充裕,最重要的是能排除傷心的干擾。徹徹底底。看完這兩遍,一個星期不到。我想以後還會再爲《千年一嘆》寫一篇讀後感,或許不會。太深太沉得時刻,我只能無言。

今天下午又借了一本書--《冷霜長河》亦爲餘秋雨所作。一是早已仰慕大名,二是讀他的書的時候,內心能非常的平靜,不泛起一點波瀾,不蕩一圈漣漪,好像身臨一個微風徐徐的山谷。右邊是一傾而下的的瀑布,後面是垂直的石壁懸崖,清水環繞,我盤坐於草地上,空氣中混着野草放肆而悠遠的芳香,心中參悟着來自遙遠的禪道,內心如死水。

希望這本《冷霜長河》能讓我有更多的收穫。

千年一嘆讀後感 篇八

我本來對外國的事不怎麼感興趣,《千年一嘆》完全是被逼着看的。沒想到,看完後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千年一嘆》的作者餘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這本書是他經過多個國家並和中國作比較後的感想。不得不向餘秋雨先生致敬:那時候,去的國家大部分都很落後,有幾個還有種族歧視。恐怖分子也相當危險。冒着生命危險,堅持走完全程,真是令人敬佩。

《一屋悲愴》這一篇,是在講巴比倫文明。

巴比倫文明有《漢謨拉比法典》,總結一下就是四個字——以牙還牙。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甲把乙的腿打斷了,那就也打斷甲的腿。殘暴是有點,但我覺得還挺實用的——這樣的代價,應該也沒人想惹事吧。不知道受害者看到和自己一樣有了殘作文疾的仇人,心裏會怎麼想。哈哈。

至於文中所說的博物館,文物少的可憐,真是確確實實的“一屋悲愴”,哪裏還有半點文明古國、強國的影子?

還有讓我震驚的,是某些落後國家的傲慢與無知。很抱歉我用了“無知”這個詞,但我還是想用。

卡爾巴拉的清真寺的主管,認爲最有文化的國家一是他們伊拉克,二是中國。上了劣質的茶,還問:“你們中國,有茶嗎?”

哈哈!

可是,笑着笑着,我笑不出來了。

還是伊拉克。巴格達。

爲什麼伊拉克和很多國家關係緊張?老人答:“因爲巴格達太美麗了,他們嫉妒。”

呵呵。

我突然想到了《三體》裏的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