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白說》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8W

《白說》讀後感【精彩多篇】

《白說》讀後感 篇一

看完了,除了封面一切都還好。

這本是白巖鬆這些年來不同場合的演講集,雖然很少看他的直播,但是看他的文字時他的音容笑貌卻就在眼前。說明周圍有些事物的存在對自己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由於是演講集(雖然白巖鬆不承認是),難免會有兩個問題:一是受衆的角度不同,一是舉例的重複使用,所以看過幾篇後會有些不耐。開篇自己解釋書名叫“白說”,就是“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的調侃。但是真的看過一遍之後的感受是白巖鬆真是個“求錘得錘”的實在人,因爲他書中講的一切我看過之後都已經不記得了。說一點不剩倒不是,至少感覺還在,就像喝了一杯白開水雖然沒品出滋味來但是解渴啊。所以這本書的特點就是白巖鬆正的不能再正的價值觀,以及他對生活、對國家、對未來抱有的飽滿、的樂觀、的向上的希望們。這一點也深深地感染着、觸動着並激勵着我這個讀者,也就不算白說了。

做新聞的人真的了不起,白巖鬆好像對各行各業好像都十分了解,並能深入下去。再有做“穹頂之下”,一片赤誠地寫下《看見》的柴靜;取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的孤獨戰士崔永元,以及之前專門做戰爭前線報道的張泉靈;三十年如一日《我遇見你》的敬一丹……有態度的新聞人還是受人敬佩和喜愛的。

《白說》讀後感 篇二

主持人出書,我一直很關注,如果是白巖鬆、敬一丹這樣的主持界大腕的書,我一定要買來,認真地讀。因爲他倆的主持風格與自身的文化底蘊是我一直欣賞崇敬的。他倆都很好地利用了央視這個平臺、得天獨厚的稀有資源來發展自己、積累感悟,厚積薄發,他們的視角也一定會帶給我們啓迪與收益。此文先談談白巖鬆的新書《白說》。先說文章的題目起得妙,人的主要器官嘴是用來說話的,而說是主持人的職業,他們靠嘴安身立命,巧的是巖鬆姓白,我們乍看題目,首先理解爲這是他說的,其次還可引深爲其他含義,比如他自己說的,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白說也要說就另當別論了。

很早就特別愛看白巖鬆主持的節目,他講話的最大特點是思辯性、邏輯性特強,層次遞進中一口氣能說完很長一段話。比如,白巖鬆曾在《東方時空》中慷慨陳詞中國足球:主場不行、客場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紅球衣也不行;中國教練不行、外國教練也不行……一口氣說了十幾個“不行”,淋漓盡致地吐出了球迷久積於心的鬱悶,那凌厲的、咄咄逼人的語勢,讓聽衆與觀衆特別解渴。這本書的絕大多數章節都是他5年以來不同場合的演講集錦,請看這本書的五部分小標題: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哪一句不是充滿了哲理與辯證思維?人生的參悟就在每句話裏。

作爲新聞人的敏感與社會責任感,他不得不說,但他儘可能說真話、實話,不說假話、套話。常言道:一言即出,駟馬難追,這種風險對主持人無處不在,面對誤解和非議還得有勇氣擔當。無論對於古典音樂、體育、閱讀等生活話題,還是對於醫改、公益等社會和政治話題,白巖鬆在書中都能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給予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

可以說長久以來做爲新聞一線的主持人,他見多識廣,博採衆長,絕不人云亦云,這與他的讀書密不可分。所以掩卷深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與我們分享了:“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第一個10年,閱讀打開一個遠方的世界,帶着他走出自己狹窄的空間;第二個10年,閱讀與他的情緒產生共鳴,陪伴着他走過青春的歲月,看似無用實則有用;第三個10年,閱讀曾國藩等引導他面對內心、人性和社會,學會爲人處世;第四個10年,閱讀《道德經》提供智慧、撫慰和解決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後說:“真正使閱讀成爲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好書,都是因爲其中蘊藏着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閱讀的滋養不是一朝一夕,是歲月慢慢積澱,是由內而發的魅力和氣質。”從閱讀中,白巖鬆積累着故事:在講述成功與失敗的時候,衆多的歷史人物出來佐證失敗是另一種新的開始;在論述觀點時,衆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而又有說服力,這都緣於他閱讀的滋養:“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心得到紓緩和解脫,迴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直達讀者心裏的同時,他的閱歷與讀者的經驗得到了共振與印證。

作者用銳利的目光去觀察和沉思整個人類與人性,把“思辯”這顆看不見的種子,經過加工、培養,使之與形象、語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麗的思辯之“花”,進而熔鑄成一個整體的、自成一體的世界,表現了作者博大的思辯胸懷,展示着思辯的永恆藝術魅力。讀着他的書,眼前就能浮現出他的聲音與姿態。這是他獨特的魅力,儘管他不是帥哥。

記不得了好像是在“感動中國”十年的一期節目裏,他說過的一段話:“這是一個和好人的約會,約會了十年。十年前我只姓白,頭髮還沒白呢,現在頭髮一半都白了。它就是每年最冷的季節的時候,一個最溫暖的期盼。不同的人總結過去的一年有不同的方法,有人用GDP,有人用掙了多少錢。什麼都在變但是人們心底裏的,對於美好的那種感覺,對於善良的感覺,是不會變的。這就是每年的一種收成,這樣的收成對於中國來說比GDP重要。感動它呼應人們心裏本來就有的那種向善之心。感動應該是防止人的心沙漠化的那種水,有水這個世界不會乾枯,上善若水嘛。希望下一年呢又會認識到一些好人,跟這樣的一羣人,生活在一個時代裏頭,你就會一下子覺得心理特別踏實,好人很多的這種素養是咱們這個人羣當中的DNA吧,不會消失。”他的一些主持話語就如同冬季裏喝一碗熱乎乎的高湯,慢慢滋養你的身心,讓你通體舒暢又令人回味,不僅僅是心靈雞湯,給別人講好每一個故事不容易。

再回到“說”上,我們沒有從事主持人的職業,但除了睡覺與獨處,每天也在說話。能否學着藝術點說,廢話少說,傷人的話少說,放慢語速,不求金玉良言。小事,幽默點說;沒把握的事,謹慎點說;沒發生的事,不胡說;做不到的事,不亂說;傷心的。事,對人要選擇性地說;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麼說;長輩的事多聽少說;夫妻的事,商量着說;孩子們的事,開導着說。腦子總有一根弦繃着:說,還是不說?這是個問題。

雖說是《白說》不會白說,他以主持人的身份傳播正能量,引領和提升了聽衆與觀衆。那我們尋常人好多的話可能是白說,但白說還是得說,只是儘量要開口有益,說好話,這也算《白說》沒白讀。

《白說》讀後感 篇三

在暑假裏,我抽空讀了白巖鬆老師寫的《白說》,這本書讓我深受感觸。

這本書主要講了白巖鬆老師近年來於各個場合的演講,讀完之後我對“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句話的體會又深了一層,書裏的一些內容我還看不懂,有些已知的觀念,又讓我重塑了一遍,有些理念,使我更加堅定,有些做法,我非學不可。

下面我就來談談幾個我喜歡的話題吧。

第一,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其實面對每一次失敗,我的們都應該懷着好奇心去面對它,也要試着弄明白這是不是老天爺在提醒自已,要開啓某種更好的人生?就比如褚時健,大家都認識吧,它作爲八九十年代的明星企業家,接手玉溪捲菸廠之後,迅速使“紅塔山”成爲中國最牛的香菸品牌,使玉溪捲菸廠成爲中國捲菸業的老大。但由於機制的問題,他被判了無期徒刑。女兒也跳樓了,試問還有誰比他當時的人生更失敗的呢?他後來保外就醫,和老伴相依爲命,開始了種橙子打造了“褚橙”這個中國知名的菸捲品牌,八十多歲的老人,每天奔波在果園中,仍有無數企業家排着隊想要見他。

其實這個事例也告訴我們,如果沒有當年的慘敗和挫折,沒有那煉獄般的考驗,他的命運或許就得不到現在這樣的昇華。

這個事例也讓我想起了國中的一次期會考試,那次考試我發揮失常,上演了一次“漂亮”的失敗,這是我上國中以來的第一次考砸,所以我一直沉浸在考砸的陰影中。後來在同學小明來安慰我:“失敗並不可怕,人生不經歷失敗,是難以成功的,你要正視失敗,審視自己,爭取下一次的成功,或許,漂亮的失敗未嘗不是另一種成功。”是啊!漂亮的失敗未嘗不是另一種成功。我漸漸的走出了考砸的陰影。我開始繼續努力,查缺補漏,審視自己的不足。最終在期末考試發揮出了應有的水平,拿到了令人羨慕的成績。我先前不是失敗了嗎?但後來,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

第二,青春:做一個和自己賽跑的人。我認爲青春是一生中,最焦慮、交織着絕望、希望和挑戰的時期。但爲什麼所有人都說青春美好呢?或許那是他們在回憶時下的定義吧。在悲傷時,即使有太陽也覺得天昏地暗;開心的時候,即使下着大雨也恨不得出去狂奔。這種自在隨意,在他們以後的生活裏似乎就都消失了,所以青春應該是美好的。

我們現在正處於青春時期,在校時,我經常聽到許多同學在抱怨,抱怨作業太多啊,抱怨考試太難啊,抱怨老師啊等等。對於那些不停地抱怨現實惡劣的人來說,不能稱心如意的現實,就如同生活的牢籠,既束縛手腳,又束縛身心。但我覺得無論你怎麼抱怨都是沒用的,難道不是嗎?就像作業不會因爲你的抱怨而減少,考試不會因爲你的抱怨而變簡單,老師也不會因爲你的抱怨而改變,你應該一一去適應,並且要通過改變自己去適應,而不應該成天抱怨。就好像我們現在,不要抱怨那麼多,要敢於面對,敢於和自己的青春賽跑!

讀了這本書,讓自己發現在原來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不足,也讓我下決心要改正,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書就像老師,多讀書,會幫助我,啓迪我,改變我,彌補我自身的缺點,讓我茁壯成長。

《白說》讀後感 篇四

借一雙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歡央視主持人寫的書,《白說》共分爲“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個部分二十餘章,通過記錄他15年來在各個場合與公衆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書中內容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每篇文章後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後感”,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

許中國夢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對於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巖鬆直言不諱,他說“中國結束了捱打的時代、捱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捱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物質快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蹟,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兩番,財稅的增長速度更是遠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認的是,在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現在似乎成了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但我們不能因此責怪政府、痛罵社會。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模式,歐洲走過,日本走過,有人說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個成長期沒有困難、陣痛?白巖鬆結合自己的成長故事講述中國夢,這也是普羅大衆走過的歷程和該有的夢。

許輿論環境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針對當下社會的紛紛擾擾,白巖鬆則在書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鬥、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不解決。”“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

新興媒體,假新聞太多,傳統媒體,時常態度失真。錢的力量太大了,市場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時間,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層出不窮,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羣中的對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處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傳媒時代,如何處理自己與傳媒之間的關係,面對紛繁複雜的資訊,如何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變得越來越重要。既不能徹底隔絕,也不能沉浸於此。不僅要選擇接收什麼樣的資訊,還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當信息趨於對等,每個人又學會了理性思考,負責表達,這個社會的輿論環境該會改觀。

許個人成長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在關於生活和幸福的話題中,白巖鬆寫了一個細節:“曾經在飛機上看過一篇康洪雷(電視劇《士兵突擊》的導演)的專訪,被一個細節戳中淚點。康洪雷是我的內蒙老鄉,當初當助理導演的時候,每天都要面對亂七八糟各種事。早上起牀,總會有一番掙扎,然後對自己說,你康洪雷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麼過?說完之後衝出屋子幹活去。看到這兒我熱淚盈眶,把雜誌合上了……”有一段時間,因工作的糾纏和人事的紛擾,很有一種想一走了之的衝動,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給自己鼓勁。讀到這兒,一下釋然,堅強銳利如他們,也會如此,於我更不足爲怪。自此,一掃陰霾,一身陽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當遇到挫折和問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適的書籍,靜下心來閱讀。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這樣一本書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你安慰,讓你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再次前行。

一部《白說》,沒有教條,極少理論。只像一個充滿睿智的大哥哥與你促膝談心,以其凌厲但卻無比平實的“白氏”話風直面現實,讀來親切自然,時時處處體現着白巖鬆對人生的參悟,作爲新聞人的敏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白說》讀後感 篇五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

自從掀起大學習熱潮後,大家借閱圖書量突飛猛進,整個站區都充滿了讀書的氛圍,看書成了收費員們閒暇時的小甜點,大家都沉浸在書的海洋裏。

我當然也不甘落後,其中白巖鬆寫的《白說》一書深深吸引了我,白巖鬆大家並不陌生,在我的印象裏對他的認知僅限於他是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他被所有的榮譽和光環包圍着,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但當我讀書以後,對他的認知逐漸清晰,他是一位喜歡古典音樂、喜歡足球也愛看球、有思想、敢想敢說敢做、堅持運動、併兼職大學生的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白說》一書,文字直白、道理通透,寫的都是作者當下的感受,其中有很多讓我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總是意猶未盡。書中說道:“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白巖松本人也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證實了這一點,他大學剛畢業那年,分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但報道的那天卻被通知:“對不起,你的關係已經被退回廣播學院了,我們不要你了”,對於當時只有21歲的他,遭受如此打擊之後,不是用衝動解決問題,而是選擇冷靜一段時間再做決定。一年以後,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只換來在《中國廣播報》和一羣中老年人排節目表的工作,他又選擇用冷靜的態度去面對此時的不如意,正是由於他的這份冷靜,纔有後來的成功,他始終堅信失敗是另一個成功的開始。很快,他就成了獨當一面的編輯、業務骨幹,有了此後所有的成就。

每屆“感動青銀”十佳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經受了苦難和挫折,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要勇於面對失敗並要戰勝它,同志們大膽向前,用我們的熱情去爲高速事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