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那時年少》讀後感

讀後感2.12W

第1篇:《那時年少》讀後感

《那時年少》讀後感

《那時年少》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那時年少》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完這本書,我本來是計劃寫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讀後感的,已經寫了1500左右了,但是我感覺自己那1000字好多都是在描述書裏的情節,自己的感想所佔篇幅太少了,所以,我又另寫這篇!

這本書講的是蘇揚與童小語的愛情,及蘇揚身邊的朋友的,蘇揚求職的故事,這本書有點像作者一草的回憶錄,他自己說,文字的功能就是記錄我們正在遺忘的事情,他也是在用這部作品和過去告別,和自己曾經深愛的現實中童小語告別,這樣的方式我覺得很酷!我也一直有這樣的一個願望,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書,將記憶永封筆下!只可惜我現在功力還不夠!

單純是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童小語的特點,在和蘇揚的戀愛中,童小語對蘇揚的那些誓言,“我愛你,永遠愛你”“我們會一輩子在一起”“我們永遠都不會背叛對方”,深信不疑,他倆在網絡上相識,在現實中相遇,相知,相愛,熱戀中的兩個人,體驗了戀愛中的所有快樂一有時間他倆就粘在一起,戀愛中的童小語特別害怕父母知道蘇揚的存在,會因爲朋友吐槽蘇揚的穿着老土而鬱悶幾天,像小朋友一樣超級喜歡吃肯德基,也像很多女生一樣,總認爲自己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蘇揚相比於童小語就社會多了,一張能把死鹿說成活馬的嘴巴,更是自稱爲情聖。他認爲自己和童小語戀愛就像是生活一樣,沒什麼特殊,當時也覺得對童小語和之前的女生一樣,戀愛,分手。大四畢業後,蘇揚到一家藥廠做推銷!

由於上級的排擠,蘇揚被派到杭州去工作兩年,在得到這個通知後,蘇揚的心裏沒有爲自己的愛情擔心,他和童小語說,自己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了,兩年時間那麼短,你一定要等我回來。分離前童小語在蘇揚懷裏痛哭,不捨,我想,她一定是害怕距離吧!到杭州後,蘇揚從沒有過那麼發瘋發狂的想念童小語,給她打電話,發郵件,發qq消息,都是都沒有得到回覆,他心裏清楚,童小語是個網蟲,上海肯定是出事了!終於等來了童小語的來電,卻得知童小語和另一個男人有說不清的關係。蘇揚憤然掛了電話,沉浸幾天的痛苦之後,他請假回上海,他只想見童小語,在見到她後,看到出奇平靜冷靜有點冷漠的童小語,蘇揚不忍心或者是害怕再質問童小語,想把她送回家,到這個要求也被她拒絕了。之後,他倆還是想往常一樣戀愛着,只是再沒有最初戀愛的感覺,出國後的童小語給蘇揚打了一個分手電話.......蘇揚說,她是自己一生的珍寶!

小時候我總是覺得凡事都有好有壞,有邪有惡。改變我的這個觀念的是我大伯,記得那時大伯頗愛《三國演義》,我也隨大伯在房間裏走馬觀花的看過幾集,我總覺得劉備是代表正義,曹操代表邪惡,大伯說,哪有什麼好壞之分啊!是啊,就像這部小說一樣,蘇揚童小語都沒有錯,在兩人相愛的時候,那些感情,那些誓言,那些走過的路,那些開過的玩笑,都是真實的掏心窩子的存在過,童小語爲過上更好的生活,選擇出國,選擇分手,也沒有錯,書開頭是以回憶展開的,我知道了故事的結尾,但我心裏想的分手原因可能出在蘇揚,最後的原因我確是沒有預料到!

人生就是一場經歷,或豐或貧,我們不必再追究過往。前幾天和好友打球,他說了一句,

可能她從來就沒有過在乎你,我當時沉默了,只是不停的撿球投籃撿球投籃。其實我心裏對於這個問題早就有自己的答案,現在看來或錯或對已經不重要。生活還在繼續,時間還在走,或許幾十年之後,我會像一草一樣用文字來和內心最珍貴的東西告別,那應該很酷吧!

第2篇:《那時年少》讀後感

這個網站《那時年少》讀後感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今天下午在單位看西嶺雪的《那時煙花》。這本書我以前就在圖書館見過,單位也有同事借回來,並且告訴我說,很好看。可是我只看了開頭一點,感覺那舊上海的憂傷往事並不太屬於我,也就此便打住了。

這回,同樣是嚷着要看書。當同事把書重新遞過時,那句:很好看,真的說服了我,我即天真地慕名而去,直到一氣呵成地把它讀完。

這個舊上海的故事構思的很好。內容象一抹淡含憂傷的雲朵,悄悄地在身體裏滲透開來,但凡看過此書的人都說,結局不好。可我們讀書,並不是衝着一個好結局去的。相反,象我這樣的人,有時候會討厭好結局。因爲好結局除了討好人以外毫無是處,它不會在人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好結局在更多情況下更象一個騙局。要不,我怎麼會有那麼些熱衷於讀言情小說的朋友,至今還在過着獨身生活。

我不大喜歡此書。一是由於我不太喜歡作者的名字。這是我的偏見。這樣一個討巧的名字,象一個乖巧的網絡作家,總有些賣弄的嫌疑。當然,看過書後,這一點便被推翻了。我覺得我甚至需要在網絡上查找此人,並瞭解關於她寫作的經歷種種。二是我不瞭解《紅樓夢》。我感覺整篇書中運用了太多的詩詞歌賦,越是到了緊要的關頭,這一點便顯得越是明顯。我沒有看過《紅樓夢》,我清楚這其中的詩詞究竟是不是出於此。我個人認爲,如果使用一些淺顯易懂的話語,或許能使文章描繪的更加深刻。舊上海早已不是古代,縱使還不是新社會,總也是離的詩詞歌賦比較遠吧。當然,好作品應當是不分時代的。比如文章中韓可弟經常引用的《聖經》中的那些話,卻使人信服。因爲它比較直白,人們很容易結合文章中的內容感受。這也真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中國人看中國人的古詞竟會有不懂的感覺,反到看外國人世代流傳的經言,感覺如此貼近。

許是《紅樓夢》的影子太多,文章到最後硬是要講幾個人物的形象歸咎於紅樓夢中人物的引申。這固然是一個好的意向。但是在文章裏硬是要死板板的提出來,就讓人覺得有些不舒服。而關於人物黃裳的一生,託着阮玲玉悽苦的短暫生命,就處理的恰當舒服。暗示的作用非同小可。

總體來說,現代人寫往事,確實難以把握那個時代原本就有的一些氣息。加上作者在自述中提到的,她統共對上海的印象也可用稀薄來稱,那麼多少有些遺漏的不知。

標籤:讀後感 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