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荊棘鳥讀後感(精選49篇)

讀後感2.85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9篇《荊棘鳥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荊棘鳥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荊棘鳥讀後感(精選49篇)

篇1:荊棘鳥讀後感

以前曾經無數次的告訴自己,看完一本書要馬上忘記它。否則它就會影響到自己,可有些東西是深入肺腑的,那麼的叫人難以忘記。就如這本書《荊棘鳥》。近來我又重新細細品味了一遍。

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主人公的愛情雖然是個悲劇,但是是悽美的。這種愛就像這麼一隻鳥兒,只有扎進最長、最尖的荊刺上才能放出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的歌聲,曲終而命竭??用響遏行雲的歌聲來終結自己的生命讓整個世界都在傾聽愛讓我們苦楚。

愛讓我們清醒——文章以十分悲切的結局來收尾或許這也使這本書成功的原因吧細膩的筆風描繪一個疆馳萬里的澳洲的風光人情。

克利裏一家的人生都是值得品味的,中心是拉爾夫和梅吉跨越時光和生死的愛戀。無論是菲,梅吉,朱絲婷三代女人,還是好鬥弗蘭克,溫存的帕迪,或是雙生子,早逝的斯圖爾特和迪恩,都讓人無限想象感嘆,感嘆人醜陋的慾望,感嘆那種不顧一切的真實。斯圖和戴恩的死都讓我感到很震撼,很悲哀,怎麼就是那樣的結果,遺憾!遺憾!

拉爾夫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沒有理想又無比自私的人。他無時無刻不在想着和心愛的人廝守終生,可又能怎樣,又有那個女人願意陪他長久熱烈。此時此刻也就想起了愛默生的那句話“不管你的愛人在你的心裏有多沉重都不要被她佔據你的全部”。可又有些同情拉爾夫,他一生只愛梅吉一個女人,愛到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可梅吉也知道痛苦都使自己造成的。

只是任性的不想放棄,哪就只有吧荊棘刺入胸膛,唱世界上最動人的歌曲爲了愛情,嫁給了自己不愛的人。卻把畢生的心血都給了那個所負於自己的人。可悲!可悲!

戴恩一個更爲悲傷之人,只是感到十分的惋惜。他終於還是安詳的走了。,安詳的在另外一個世界追尋他無比深刻的夢。幸虧梅吉的女兒朱絲婷不象她的媽媽也不象她的外祖母。若她的愛情也象媽媽和外祖母那樣,兩個人明明相愛,卻又不得不割捨掉那份情。用現在的話來說,叫愛了不該愛的人。若命運就這麼不停地輪迴着轉,從起點到終點,再由終點到起點,我或許會瘋掉的。還好,儘管朱絲婷的愛情經歷的時間漫長,可還是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這是一場悽美絕倫又扣人心絃的愛情故事或許我們的周圍也有類似的故事吧。我相信愛情,相信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的,或許有時候遺憾也是一種美,愛一個人爲她痛苦着,折磨着,也幸福着,只是這種遺憾讓讀者有點承受不起,不過這也正是此書的吸引人之處。

篇2:荊棘鳥讀後感

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

——題記

書的開頭這樣說道:傳說中有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一切生靈的歌聲都優美動聽。從離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間放開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歌聲響遏行雲,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

這就是《荊棘鳥》。這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一部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爲主線,描寫了克利裏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拉爾夫一心向往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裏家的美麗少女梅吉。爲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痛苦。以此爲中心,克利裏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也得以展現。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

全文對菲奧娜、梅吉與朱絲婷三位女性形象最爲深刻。在男性形象中,則是拉爾夫。他們都是一隻只荊棘鳥:菲奧娜與梅吉,在人間的愛中痛並快樂着,她們至始至終都沒有後悔——菲奧娜與帕克汗的愛情是短暫的,但是她卻是在用自己的一生來對愛情進行詮釋,直到她年老時回憶起此事時,仍舊爲當時的愛情的感到欣慰,沒有半點後悔之意;梅吉也是可憐的,到最後不僅失去了她的情人,也失去了她的兒子,與拉爾夫所生的兒子。然而梅吉也是幸運的,儘管她不能通過法律與拉爾夫結合,但他倆在感情上從未分開過。

有人說,朱絲婷在文中扮演的是一隻另類的荊棘鳥,沒有錯。他的弟弟戴恩的死,使她無比自責內疚。原本他在看到菲奧娜與梅吉的慘痛經歷後,打算終生不嫁。戴恩的死,更使她無比孤傲、冷漠。可雷納的到來,卻喚醒她情感內心深處的一絲絲溫暖,在痛苦的懸崖上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梅吉的歌聲是最美的,一生只爲那一首歌。她的靈魂在戴恩和拉爾夫死後纔得到真正的解放。此時歌聲最爲響亮,也由於痛失所愛而分外悲傷。

說說,書中的獨特愛情結構:三代人的愛,用了三種不同的方式,得到了三種不同的結局。帕迪與菲奧娜潛移默化的愛,梅吉轟轟烈烈卻留下終生遺憾愛,而朱絲婷的愛,柔和了愛情的浪漫與時尚,或許,是所有人中結局最好的。

精神上的挫折打擊無處不在,但之後的涅槃卻是美妙的。願人人做一隻荊棘鳥,爲生存,爲理想,爲愛,奮鬥。譜寫那一生中最悅耳的瑰麗詩篇。

篇3:荊棘鳥讀後感

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讓人的心情處於悲涼的狀態。拉夫爾和梅吉註定無法相守,一邊是事業,一邊是愛情,拉夫爾註定要爲事業風險一生,而梅吉註定要爲守護心中的愛情孤苦一生。在事業上,拉夫爾是成功的,爲了他的上帝,爲了他的信仰,他毅然遠離梅吉,但是心中卻永遠充滿了內疚與痛苦,他愛梅吉,但是他又無法衝破世俗的束縛,他心中的思念,憐惜,落寞,糾結,梅吉又何嘗不知。梅吉對拉夫爾的愛由始至終從沒有改變過,她和一個外表酷似拉夫爾的男人結婚,她把他當成自己的心愛之人,就算得不到拉夫爾,也要和他相似的人結婚,那個男人是個地地道道的守財奴,他享受吃苦受累的過程,他是一個無情,貪婪,自私自利之人,同時也是一個可憐之人。

梅吉借丈夫之名與拉夫爾私通,她終於如願以償得到拉夫爾的一部分,她把全部的愛都給了他們的兒子戴恩,他是她的希望,她的動力。沒有拉夫爾在身邊,她有他們的兒子,即使她與現任丈夫有一個女兒。有了拉夫爾的兒子,她毅然回到德羅海莊園,回到她的親人們身邊,在那裏,她可以盡情的享受屬於她的時光。

他們的兒子長大了,像拉夫爾一樣,戴恩信仰上帝,他不想結婚,他是一個活脫脫的拉夫爾翻版。梅吉把他送到拉夫爾身邊,成全他的夢想。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戴恩是拉夫爾的兒子,而拉夫爾卻至始至終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兒子,而且就在他身邊。戴恩在希臘救了兩個女子卻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還沒來得及知道自己最崇拜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父親,就突然離開了人世。

拉夫爾知道了自己有兒子,而且還是戴恩,但是他卻永遠見不到他了。他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這就是命運,他忠於上帝又欺騙了上帝,上帝用他的兒子懲罰了他。在戴恩下葬後的幾個小時後,他在梅吉的懷裏永遠的離開了她,他終於忘了梅吉,他沒有死於上帝的懷裏,在上帝的光輝下,他死於他最愛之人懷裏,他解脫了,這份愛太沉重,太綿長,太痛苦,太糾結了。

荊棘鳥的傳說: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

篇4:荊棘鳥讀後感

時隔八年再一次讀這本書,用了十小時二十分鐘。

奇怪的是這個女主角梅吉和我以前看過的那些“善良智慧無私”的“傻白甜”都不一樣,她們至少是看起來“高大上”的。而她幾乎沒有受過教育,她的夢想就是當一個家庭主婦,有一些傢俱讓她除去灰塵、有一個丈夫、有一些孩子。

這是有原因的。梅吉的母親,一共有九個孩子。可是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大兒子弗蘭克。剩下的孩子包括她的丈夫都只能感受到她的不苟言笑、鬱悶和漠不關心。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一個幾乎沒有愛的家庭長大。不,梅吉的父親和大哥弗蘭克是愛她的,可是他們陪她的時間非常少。

所以的,只有拉爾夫了。梅吉從小女孩到少女情竇初開的過程,都是有拉爾夫精心關懷的,梅吉對他的感情也由一種對於兄長家長的依戀之情,變成了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

這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也是必然的。在那個相對封閉的牧場環境裏,在梅吉周圍比較親近的人當中,還有誰能取代拉爾夫嗎?拉爾夫對梅吉溫柔、體貼、情感上關懷備至,思想和知識上又是梅吉的老師。拉爾夫必然成爲梅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在終於確定拉爾夫不能和她廝守的時候,梅吉選擇嫁給和拉爾夫極爲相像的盧克。然而盧克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畜生,一個守財奴,一個外表魁偉內在猥瑣狹小的人。這就和拉爾夫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梅吉最終決定返回德羅海達,再也沒有嫁給他人的念頭。只是,她和她母親一樣,更加偏愛拉爾夫的兒子戴恩,而相比之下盧克的女兒朱絲婷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在這一點上,梅吉並不比她的母親更高尚,甚至讓人覺得有點狹隘和厭惡。但是這畢竟就是人性,這就是女人的心理,原諒她吧。

而拉爾夫呢。拉爾夫是一個矛盾的化身。他有能力、有城府;他善於交際,能贏得上至教皇下至平民甚至包括納粹的好感;他的厚黑學也不錯,該黑時黑,該厚時厚,所以能步步登天。

這些都是他強勢的一面。但他卻守着內心的折磨,那就是身爲一個男人,對正常感情、對愛情的渴求。而這段愛情甚至從他年輕時候開始一直到老,折磨了他一生。

拉爾夫第一眼就被梅吉的氣質和美貌所吸引,從此內心被這個女人所俘虜,再也沒有逃出。他外表剛強,內心其實比梅吉要柔弱,所受的痛苦是一種近乎於在絕望中掙扎的痛苦。

直到當他得知戴恩其實是他自己的兒子,親自給戴爾舉行完葬禮儀式後,再也無法承受這一生的折磨和打擊,闔然去世。

篇5:荊棘鳥讀後感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麼講的。”

這是這部小說的題記。這個悽婉的故事也是這部書的隱喻。所有的美好,都是悲劇的;最美好的物事,在悲劇的高潮。

小說第一代荊棘鳥,是女主角菲,她出生高貴,性格溫順,舉止典雅,愛上了有夫之婦,政治前途無量的“漢帕克”。在前途和愛情之間,“漢帕克”自然選擇了前途,他成了菲心中永遠的“刺”。她從他那裏“取得”了孩子,但爲家族所不容,只好帶着孩子下嫁窮人帕迪。她不愛帕迪,但也不是所有的生活需要愛。她學會了沉默,學會了操持家務,學會了忍耐貧窮,她爲生活生兒育女。後來在帕迪的孀居富豪姐姐寫信要求下,她隨丈夫來到了德羅海達,最終住進了“大宅”,擁有了像樣的生活。可是,她仍然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弗蘭克,――她與“漢帕克”的孩子。但一場大火,帕迪葬身其中,她終於醒悟,“我愛他,可是我卻再也沒有機會對他說了,我太不幸了。”

一見誤終身,回首已是百年人,曾經固執的那份愛,自以爲是的,是真愛嗎?榮譽、地位、金錢、理性甚至信仰,那些拋棄愛情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啊!“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是詩人徐志摩的理想與愛情,可惜菲,遇到的是政客,而不是詩人。那個與你煙火人生的纔是唯一,她最後帶着懺悔,在那根帶血的刺上,唱出了自己。

依然是小說的第一代,帕迪的姐姐,瑪麗,行將朽木的老寡婦,貴婦人。丈夫去世,她可以不用守寡,但精緻的利己主義的她,總以爲別人企圖的是她的家產,她僱傭各類人物,但不信任任何人。她變得怪戾殘忍,就像代爾夫指責的那樣:“你沒有選擇再婚,使你無法容忍的孤獨之中”。這種孤獨,考量着人性。她內心是愛着教士拉爾夫的,可是她太老太老了,她無法得到他。得不到的,以另外一種形式毀滅,她變成金庸筆下的李莫愁類人物,但好像又不是。她修改遺囑,讓代爾夫選擇:把財產捐給教會?還是留給弟弟一家?作爲野心家,代爾夫爲了自己的前途,選擇了捐給教會,這樣他獲得晉升的機會,也就失去了他深愛的梅吉。

這部小說,把瑪麗描繪十分陰晦,審美品格低、嫉妒心強、還有些女權主義,作者讓其屍體“佈滿蛆蟲”,爲人生厭。而她生前欲愛不能的代爾夫享受着她富可敵國的產業,一面惡毒地咒其“老蜘蛛”。沒有成全別人的愛,以另一種方式鍾情自己的愛,即成爲不可愛的人。

就這樣,第一代宿命般的糾葛,愛情的災難流向第二代――梅吉。當神父代爾夫第一次看到十歲的梅吉,他被震撼了。是的,愛情是宿命般的,對或錯,都是跌跌撞撞。隨着梅吉的成長,青春蓓蕾的打開,他情不自禁更加愛她。作爲神父,任何女人對他流露愛意,他都無動於衷,卻愛上梅吉?這於信仰的宗教也是不能原諒的。梅吉,也萌發了幻想,愛上了大她26歲的神父。彩雲易散琉璃碎,所有美好都是容易破滅的。她送給他一朵灰色的幹玫瑰花,他夾在書頁,作爲愛的終結。主教的身份,信仰,是他最終的追求。梅吉,決定尋找替身,嫁給了與他酷似的流浪漢尼克。但尼克只鍾情於流浪生活,他沉醉於家以外的勞動體驗。梅吉生女兒時,他沒有回來。代爾夫恰好趕來,在她恢復期間,他們度過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她從他那裏“取得”孩子,她以爲孩子延續着愛,以此方式打敗他信仰的上帝。但是26年後,這個孩子戴恩溺水身亡,他過早地把自己獻祭給了上帝,她還是失敗了,也就是她爲之奮鬥了一生的愛還是失敗了。誰都無法主宰愛,主宰命運,美好永遠是血染的荊棘。

在代爾夫把兒子的遺體帶回德羅海達,六小時之後,他帶着愧疚、懺悔,心力憔悴,死去。死,是最好的解脫,他征服不了自己的慾望,只能征服自己的生命。他的遺願,把自己葬在德羅海達。梅吉曾說,“你在德羅海達,是我的。”紅衣主教的身份,最終是愛情道路上的殉祭?

作者看到了天地間最大的不仁,捧出來的卻是驚天動地的悲憫之心。

第三代,梅吉和尼克的女兒,朱絲婷,一個無愛的結晶。爲了擺脫母親的冷眼,她桀驁不馴,遊戲人間,把愛寄託在同母異父的弟弟戴恩身上。她以超然的、遊戲的態度看待愛情。她選擇當演員,在劇本中體奧深情和背叛。在弟弟溺亡後,自責自怨,要求放棄鼎盛的職業生涯回到母親身邊贖罪。

這是一羣俯首於命運的人,也是一羣不甘於命運擺佈的人。它以悲劇的形式出現,卻以無悔告終。梅吉,最後清醒地認識道:“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有片刻的追悔。”馬利榮先生在《情愛現象學》裏說:“一種受到輕視的愛已是一種十足實現了的愛,就如一個被拒的禮物已是一個完全給出的禮物一樣。”孔子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在愛的經緯裏,最動人的還是“恕”吧。

我在思索,這裏面蘊含的深意絕不僅僅是愛情,而是,而是他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地,主宰自己的生活,主宰身邊的世界。菲,很老很老了在大宅裏主管賬簿;梅吉,一直做好馴牧人的身份;朱絲婷,努力爲理想而歌,成爲成功的演員……他們所有的人都在經歷火災,大旱,戰爭……自願上火場,上戰場,上十字架。無論經歷了什麼,無論有沒有了愛人,他們也能活下去,一直活下去。

其實,荊棘鳥是什麼呢?它,或許是愛着生活,向着生活而愛,爲愛而活的執着的一羣人啊。那帶着血的刺,是色彩,是理想,竭全力以鬥,以生命爲獻祭……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爲愛而活,爲夢而活。

篇6:荊棘鳥讀後感

上學期期末就從同事那兒借來了這本書,一開始斷斷續續地看了幾十頁,中間擱置了很長時間才又開始看,又因爲書太長,直到今天凌晨2點多才看完。說實話,前面是看不大進去的。但堅持着看了大約5分之一,就感到越來越吸引人。

看完之後,有很多的感受想表達,但卻理不出個頭緒來。我概括不出這本書的主題,也概括不出讀完整本書產生的感受或觀點,我能寫的只是一些局部的零星的感受,我甚至無法把這些感受組織成一篇文章。

一、完美依然不在人間――有感於“戴恩之死”

前段時間我推送過一篇文章,叫《完美不在人間》,現在又可以補充一個例子了。梅吉和拉爾夫的兒子――戴恩,真摯愛情的結晶,高大帥氣的外形,純真聖潔的心靈,不摻任何雜質的虔誠。26歲,死於意外。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說不出的難過。正如上篇文章裏提到那些人物死時一樣。可是我早該想到,明明知道“完美”不在人間,明明知道作家的這個”套路“,難道我的內心始終還懷着關於“完美”的憧憬嗎?

二、衰老的肉體盛裝不下豐滿的靈魂――有感於瑪麗・卡森人物形象

瑪麗這個人物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你的老去如此寂然》,文中反覆將一位老太太的生命狀態與“我”(一位年輕女子)進行對比,寫老者的眼神裏還有着對這個世界的熱切的渴望。寫到這裏,我也想起了我的外婆,在她肉體都開始腐爛的時候,她還想活得久一些,再久一些。瑪麗已經七十多歲了,但她想過年輕的生活,她想辦舞會,她想戀愛,她還想要拉爾夫年輕的肉體。她嫉妒年輕的梅吉。

對這個人物我當然沒有什麼好感,可是看到她在樓梯口與拉爾夫道別的時候,我只看到來自生命深處的悲哀。

三、感情、獨立與幸福

昨天,我在文章裏說:一代又一代人不過是重複着同樣的命運。這話並不準確,是重複中又有了新的變化。梅吉和母親菲同樣愛上了不能與之廝守的人,同樣都嫁與他人,同樣因爲得不到心愛的人便把這份愛轉移給了與他所生的兒子身上,甚至因此而忽略了其他的孩子。但雖然都嫁給了別人,菲是被迫的,梅吉是主動選擇的;菲一生都是順從的家庭主婦,梅吉選擇了離開盧克。朱絲婷和母親梅吉同樣有相同的命運,都是家裏被忽視的孩子,又都跟受寵的那個關係十分好。梅吉和弗蘭克,朱絲婷和戴恩。但她們又有不同,朱絲婷對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更強烈,她不願守着本已十分豐厚的遺產過日子,而要遠走他鄉去當演員。她對婚姻的看法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她不再認爲婚姻是人的必需品。

這三個女人共同的關鍵詞當然是感情,毫無疑問,她們的感情都純潔而自然。作者爲了讓他們的感情更偉大,更純潔,甚至讓菲和梅吉一個永遠得不到的愛人,但她們還是要忠於這份感情。是的,女人如果讓愛情沾染上半分俗氣就不再可愛了。

可是追求愛情並不等同於追求幸福。豆瓣上有一段書評寫得很好:

守住無能爲力的愛情就是對幸福的放棄。幸福的生活只能被建立在妥協和對妥協的妥協的基礎上,這幾乎是一種客觀規律。

然而對於太過強烈的愛情,梅吉也只有無能爲力的可能。拉爾夫太過明亮的眼睛就像星辰般註定了梅吉的不幸。他們的愛情如此純真,以至於他們根本無力抵抗。那種玫瑰灰色的美麗的愛情,也不會是他們想要抵抗的。

堅守住這樣的愛情需要極大的勇氣。

梅吉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有勇氣的女子,我想她的形象不會如此動人。就像安娜・卡列尼娜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有勇氣的女子,她的形象也不會如此動人。就像林黛玉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有勇氣的女子,她的形象也不會如此動人。

可是安娜臥軌了,林黛玉香殞了,菲和梅吉不僅無法得到心愛的人,還爲守護這樣的愛情而得到了報應,菲的兒子弗蘭克在監獄裏度過了30年,梅吉的兒子戴恩26歲便溺水而亡。

自古紅顏多薄命,果真不假。我想大約是情感太過濃烈,以致於燒傷了身體。

相比之下,朱絲婷的結局相對圓滿,只有她有情人終成眷屬了。但我們不能不忽略掉比寫她的愛情着墨更多的是她的獨立。她對雷恩的試探,和隨時準備抽身離開的心態固然是因爲她在童年裏因沒有得到媽媽平等的關愛導致的心理創傷造成的。但更多的卻與她獨立的追求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願望有關。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她也沒有依賴雷恩;即使在與雷恩熱戀的時候,她也說不願做只替他做飯洗衣的'妻子。

所以,只有獨立,才能走向幸福,對嗎?

篇7:荊棘鳥讀後感

本書講述了克利裏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的主線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的刻骨銘心的、橫跨五十多年的愛情。

梅吉的媽媽菲是位家境優渥的千金小姐,卻愛上了事業有成、有家有室的政治家,即使他不要她,她還是生下了孩子弗蘭克。家族以她爲恥,讓她下嫁給工人帕迪,逐出家門。對丈夫言聽計從的菲,成爲了一個了無生趣的人,唯有弗蘭克是她的光芒之源。然而弗蘭克二十出頭就踉蹌入獄,分離了三十年。對於丈夫帕迪她有的只是感激,帕迪那麼愛她,她都始終緊閉心門,直到帕迪在大火中燒死,她才發現早已愛上了帕迪,爲時已晚。

梅吉是唯一的女孩,繼承了母親那種淡然的品質,從小被忽視,只有弗蘭克疼她。在她10歲那年,收到有錢姑媽的召喚,舉家來到德羅海達,遇到了28歲的拉爾夫神父,神父對這個獨特的小女孩一見傾心。拉爾夫教士身材頎長,相貌英俊,是不可多得的美男子。他照顧梅吉,陪伴她成長,他的存在貫穿了梅吉的整個青春期,兩人的感情也在不斷升溫。而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媽看在眼裏,女人的嫉妒和佔有慾使她報復拉爾夫,她本來立的遺囑是把財產留給梅吉一家,臨死改成了留給教會,並讓拉爾夫掌管。如果他選擇銷燬這份遺囑,梅吉一家將得到1300英鎊。但拉爾夫成爲主教的野心使他公佈了這個遺囑,放棄了和梅吉的愛情,離開德羅海達奔向事業,夢想成爲紅衣主教。

梅吉只想過普通人的生活,當一名長相酷似拉爾夫的剪毛工盧克出現時,被追求的梅吉以爲自己愛上了盧克,嫁給了他。然而盧克看上的是梅吉的錢和名義上的婚姻,他不關心梅吉的需求,甚至不考慮新婚妻子的身體是否適合長途跋涉,不給她錢花,讓她去別人家做管家,不與她生孩子。這時的梅吉更寂寞、無助。用計才懷上盧克的孩子朱絲婷。

拉爾夫知道梅吉嫁人以後才幡然醒悟,自己愛梅吉是如此的熾烈。爲什麼人總是在失去以後纔想到要珍惜?拉爾夫在度假的小島上找到梅吉,終於在一起。在短暫的美好時光,有了拉爾夫的孩子戴恩,他有着和拉爾夫一樣出色的外表。梅吉不僅偷到了上帝的男人,還偷到了上帝之子。

朱絲婷就像兒時的梅吉得不到菲的關注一樣,她也得不到梅吉的關注。朱絲婷只喜歡弟弟戴恩,她和弟弟相親相愛。戴恩成年後也要去做教士,這讓梅吉難以釋懷。她把戴恩送到拉爾夫身邊,拉爾夫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卻不知情,直到他溺水而亡。而在拉爾夫知道戴恩是自己兒子之後,也病逝了。一時之間,梅吉失去了她從上帝那兒偷來的兩個男人。

朱絲婷是克利裏家族的第三代人,從小在沒人關注中長大的她也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愛情。她的外婆和母親都成了愛情的殉道者,而在最後母親的釋懷與接納下,朱絲婷也接納了自己,贏得了愛情。這也是本書裏唯一的喜事。

故事有點虐心,太細節細膩的我沒記住,就記錄一下當下的感受和發散點吧:一,得到任何東西,做任何選擇,都要支付相應的代價;二是童年時期與母親的關係,影響了我們的愛情和婚姻模式。

篇8:荊棘鳥讀後感

1998年,最感動中國人的是兩個小姑娘,張穆然和桑蘭。那時,正在上國中的鄰居姐姐訂閱了《北京青年報》。我經常跑到她那裏,貪婪的閱讀。某日,北京青年報頭版報道了一個患絕症的女孩——張穆然樂觀抗癌的故事,她說自己最喜歡的書是《荊棘鳥》。巧合的是,兩年後,我從同學那裏借到了一本封面破舊不堪《荊棘鳥》,自此,我進入了作者描繪的美麗的澳洲,還有美麗的故事!

我用了大約二十來天的時間讀完了它,白天上課偷着讀,晚上在家裏昏黃的燈光下讀。很多細節,讓我默默品味。在書中,作者創造了完美,又親自摧毀了完美。我希望趕快讀完它,卻捨不得那麼快就翻到最後一頁,是害怕讀完之後會感覺失落。它對我的影響極爲深刻,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爲它關於青春、關於堅強、關於回戀。

這是一部世界著名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爲主線,描寫了克利裏一家三代的故事。拉爾夫一心向往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裏家的美麗少女梅吉。爲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育苦。以此爲中心,克利裏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也得以展現。

《荊棘鳥》是一本好書,沒有多麼複雜與華麗,單純的好看,單純的感人。菲和帕迪,梅吉和拉爾夫,梅吉和盧克,安妮和路迪,朱絲婷和雷恩,這並不是一個多麼迂迴曲折的故事,但是讓我們永遠的記住了玫瑰灰,記住了愛情即使在被擯棄後依然不會蒙塵。書中的描述似乎是時光呼嘯而過,而最無望最深切的表白讓人深深嘆息與眷戀。

不僅僅是故事情節,書中對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風景的描寫深深地吸引了我,廣袤的.牧場,神奇的天火,世俗的悉尼港口,溼熱的甘蔗林,一切的一切全部深深地吸引着我,以至於直到現在,我還對大洋彼岸有着特別神往的感覺。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她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界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她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刺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她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書中這段關於荊棘鳥的文字很玄,我對它很是崇拜,長大後,一遍遍的重讀,才漸漸品出那個傳說所揹負的命運和情感。

後來也是在報紙上,看到採訪張穆然父親關於單獨家庭失去孩子的生活,讓我再一次回想起樂觀的張穆然,想起《荊棘鳥》,想起那個夏日的午後,陽光暖暖,一個女孩子,正廢寢忘食的讀一本書。無論是真事還是故事,隨着時間流逝,都在記憶中慢慢封存,但是《荊棘鳥》,讓我感受到勇敢和堅定,重新審視生命,審視愛。

篇9:荊棘鳥讀後感

有這麼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荊棘林,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我讀完了荊棘鳥,儘管是厚厚的一本,但所有的情節都在我腦海中一一閃過,就這樣被這個極美的傳說深深打動……

在那個怡人的大草原上,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相愛了。原本這該是個溫馨的故事,正如無數平凡的戀人一般,他們本該有屬於自己的刻骨銘心。但是拉爾夫把羅馬教庭的權力看成了世上至高無上的美好事情,他可以爲了成爲紅衣主教而生生摧毀梅吉的愛,於是愛變成了巨痛,梅吉用自己的一生時間去等待,試圖從上帝手中搶過自己愛的人。

拉爾夫是成功的,因爲他最終得到了他醉心一生的權力;然而他更是失敗的,因爲即便在他虔誠地捧着聖經時,聖經裏卻夾着梅吉贈予他的白玫瑰,不管他以何種身份回到大草原上,他第一個問起的總是他朝思暮想的情人。在多年後見到萬分憔悴的梅吉後,最終還是違背了主的信條……他輸得很徹底,對主不能忠誠,對愛人不能坦白,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也不敢相認。於是在他親自爲和自己如出一轍的獨生子做完告別儀式後,便懷着永遠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梅吉的大半生都很不幸,他用自己最純潔的愛與上帝的權力抗爭着。一次次的痛苦卻使他更懷念拉爾夫。她是如此執着,如此不悔。在她有了拉爾夫的孩子後,她欣慰了,以爲自己戰勝了主,至少自己全部擁有了拉爾夫。然而結局是那麼出乎意料。也許是上帝的懲罰,孩子長大後不僅和自己的父親長得一模一樣,而且也迷戀着羅馬教廷。梅吉感到失落了,尤其當兒子爲了救人而溺水身亡時,她終於絕望:原來自己根本鬥不過上帝,一切都是註定的。

掩卷回味,不禁感慨萬端。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創鉅痛來換取。荊棘鳥就是在最美的歌聲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諦,那樣的銘心刻骨。也許痛苦是活着的證明,沒有它就不懂何爲雋永。美麗的荊棘鳥告訴我們,要敢於直麪人生,不管是挫折還是困難,那都是一個個跳動的音符,組成你人生樂章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荊棘鳥的歌聲如此悽惋悲涼,但若能同它一樣耗盡一生去唱最美的歌,我想,一定值得。

篇10:荊棘鳥讀後感

前兩天,我在整理上學時留下來的舊書,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落入到我的眼前。這是一部我關注了40多年,但從未靜下心來認真的把他看完的一本書。

《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而且迅速成爲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是20世紀80年代暢銷書之一。

這兩天我從喜馬拉雅下載了這部作品,一週的時間內,我和演播者一起分享了這部不朽的文學作品。

有關《荊棘鳥》主題,自作品問世以來大多認爲他的主題是愛和命運,我想拋開主題談談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拉爾夫神父。

如果把《荊棘鳥》人物形象進行分列的話應分爲兩列,一列是以拉爾夫爲首的,一列是以帕迪.克利裏爲首的。他們的交匯點是帕迪.克利裏應老姐姐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德羅海達牧羊場繼承遺產,他們的命運在德羅海達牧羊場交織在一起。當瑪麗.卡森的遺產被拉爾夫神父選擇性的繼承之後,他們的分列點產生了,在之後50多年的歲月裏,兩列人物走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就像座標軸,一列走成了Y軸,一列走成了X軸。

50多年來,拉爾夫從教士、主教、紅衣主教到紅衣大主教,從澳大利亞走向了羅馬,達到了事業的巔峯,登上教會權力的頂峯,就像座標軸中的Y軸。

50多年來,克利裏家族不與世界接觸,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探索生活的全部意義,始終沒有離開德羅海達,滿足於有大房子住、從一個低級打工者變成了高級打工者,日復一日的重複着往日的生活,沿着地平線走出了一條沒有任何坡度的直線,就像座標軸中的Y軸。如果克利裏家族繼承了遺產,拉爾夫神父註定不會成爲紅衣大主教,克利裏家族註定不會只知道在德羅海達掙年薪,帕迪.克利裏和一個兒子也不會死在辛勤的勞作上,其他的男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也不會扭曲到只知勞作不會結婚。

帕迪.克利裏爲首的這一列,之所以這樣行走,和他們身上的奴役性有關係,他們已經習慣了被奴役的生活,工資高一些、住得好一點就滿足了,同時還感恩於拉爾夫神父,因此就連小說中的律師都爲他們叫屈和打抱不平,拼盡全力也想幫他們贏得官司,拿回本應有的繼承權,這樣的正義之舉也被帕迪.克利裏他們無知的拒絕了。

克利裏家族雖然辛勤勞作,但他們內心平靜、生活富足,沒有慾望、沒有痛苦,祥和的走過了一生,也是一種人生的幸福。

拉爾夫神父與他們恰恰相反。作者將他描寫成一個外表完美,本性自私、內心糾結的善良人。就這樣一個外表完美的男人爲了他的宗教事業偷走了克利裏家族的財產,背叛了他和梅吉的愛情。由於割捨不了和梅吉的愛情又給了梅吉一個兒子,因此,他既背叛了愛情、又背叛了上帝。但是他又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的善良又讓他一生都活在自責和羞愧之中,愧對愛情、愧對上帝。他得到了無上的榮譽和至高的權利,也遭到了上帝懲罰,讓他知道自己有了一個兒子,兒子又早早的死於心臟病,最終拉爾夫因悔悟和自責死在了心愛的女人梅吉的懷裏。

這部作品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內心的寧靜比事業的輝煌更重要,作者本身也是這樣認爲不然的話也不會對克利裏家族人物的描寫以及對景物的描寫那麼細膩那麼的生動,把他們的生活寫的既簡單、福足,安寧和美好。

因此我想對拉爾夫說,你儘管外表光鮮、事業有成、權力無邊,卻在糾結中渡過了一生,在悔悟中結束了一生,得到了上帝對你的懲罰。拉爾夫,你是個貪婪的人,是個不擇手段的人,是個爲了自我勇於背叛的人,我瞧不起你。

篇11:荊棘鳥讀後感

這是一個關於什麼的故事,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說清楚。愛,禁錮,生與死。這麼說難免空洞。

很多次讀完一本書極度想寫些什麼,比如《島》比如《傲慢與偏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紅字》......很多很多帶給我不同震撼的書。可是從來都是一拖再拖,等到想起來的時候,那些感情全部消失殆盡。所以,感謝今天,這麼好的陽光,和這麼閒適的時光。並不打算寫的條分理析,因爲本身腦袋裏被很多詞語充斥着,雜亂無章。我想做的,只是想留住自己每一個小小的感情(如果我抓得住所以曾經存在過的感情的話)。

其實《荊棘鳥》和《紅字》的主題很接近,但讀來感覺並不一樣。《紅字》似乎一直被教會的威嚴包裹着,而《荊棘鳥》多了幾分活力。

下面,從開篇寫起,當讀完結局,大多數時候不忍心再提起開篇。開篇總是陽光明媚,最普通的草地也灑滿金黃。被欺負的梅吉,強勢的弗蘭克,當弗蘭克表達自己不願被禁錮在這片土地的意願時,我認爲他的結局該是成爲一個偉大的特立獨行的拳擊手或其他,只是想不到這個我第一個喜歡上的人物會在監獄中度過自己30多年的歲月,監獄將這個硬漢變成了另一個人,是靦腆?抑或是對周圍壞境的恐懼?而他的身世,我覺得不如說是本書的一個伏筆和線索。說他是伏筆,是因爲戴恩和他的境遇很像,不是嗎?只是假設,完全的假設,如果戴恩不成爲屬於上帝的男人,那他和舅舅弗蘭克的人生道路會不會一樣?當然,這種情況是不會存在的,因爲他是拉爾夫的孩子,那個神一般存在着的男人。他繼承擁有了和父親一樣的完美、天賦。而說他是線索,是因爲基本在書不到三分之一的部分,弗蘭克的身世已經被揭開,也就是說,梅吉的命運已經被註定了,她註定和媽媽一樣,爲了一生最愛的卻不能夠在一起的男人受一輩子苦。弗蘭克和戴恩從她們身邊離開,便是她們一生最大的痛苦。

該說說梅吉和拉爾夫。如果完全闡述情節,名著和現在很多跌宕起伏的言情小說似乎沒什麼不同,按言情小說的套路來講,梅吉和拉爾夫的相遇相知以及她們的一生都是狗血的,原諒我用這麼掃興的字眼。而爲什麼獨獨《荊棘鳥》可以帶給人們巨大的情感衝擊?就我自己來說,好書的語言是更加貼切、看似隨意卻並不隨意的。一般的言情小說或許會用幾頁的對話來糾纏一個問題。但在名著中大約都是惜字如金的,甚至作者用幾個字就讓十幾年過去。(我發現自己在走言情小說的路線,這麼多文字只糾纏在一個問題,就當做是冒充”意識流“寫法吧)

書開篇沒多久,拉爾夫就帶着德羅海達的遺產以及對梅吉的愛離開了。一次離開絕不是永遠,大家都知道在某個重要的節點拉爾夫會閃着金光出現。我一直在等。等着這個完美的男人再次出現在梅吉面前。於是,一場大火過後,梅吉的爸爸和哥哥的兩條生命使得梅吉見到了日思夜想的拉爾夫(這麼說或許很不貼切,但似乎也沒什麼不可以)。短暫的分離過後,拉爾夫以大主教的身份”驕傲“的又一次侍奉上帝,留下梅吉。而梅吉嫁給盧克,不能不說是報復。儘管梅吉似乎並沒有這麼想,這樣的小女人心態似乎人人都有,”我就要嫁給別人,走得遠遠的,讓你永永遠遠也見不到我,當你有一天突然想起我的時候卻發現我已經無影無蹤了,你是不是會痛不欲生,你會難過嗎?“梅吉的潛臺詞無非就是這樣,夾雜着報復的快感和得不到的辛酸。最終的最終,他們故事的末尾(至少我認爲這次之後他們的故事其實已經完結),梅吉最終還是戰勝了上帝,得到了拉爾夫,或者說從拉爾夫那裏偷到了她後半生的精神支柱——戴恩。而拉爾夫以紅衣主教的身份徹底離開了梅吉。我說他是她的精神支柱,但戴恩死後,梅吉似乎也並沒有痛不欲生到要追隨兒子的腳步一起去侍奉上帝。而這份堅韌又完全得益於母親和自己的經歷。因此,所有的人物在複雜的關係中求得平衡,都尋找到能讓自己幸福的平衡點。就像海子的那句詩:把石頭還給石頭,讓勝利的勝利。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卻是大概有很多人並不喜歡的朱絲婷,並不是爲了特立獨行,而是在書中,其他人都太過完美,梅吉的堅韌,菲的冷靜,拉爾夫與戴恩的完美無瑕。只有朱絲婷一人,繼承了盧克的品格,帶着人性的弱點。我不喜歡太過完美的人,因爲我知道我自己就是擁有太多弱點的人,完美的人只適合讓我膜拜,卻並不親近。至於朱絲婷,我認爲我可以看見自己的影子,既不聰明,也不算愚蠢,幾乎完全沒有爲自己做決定的能力。但最終她找到自己的幸福,也難免安慰了我這個既不聰明也不愚蠢的人。

我不知道作者寫作的意圖有沒有反對教會這樣的意味,總之我讀到了很多透露上帝虛假性的語言。梅吉的不幸,其實是上帝一手造成的,上帝從頭至尾搶走了屬於她的兩個男人,這個萬能的上帝,到底是在幫助別人,還是需要別人幫助?

當拉爾夫死在梅吉懷中的時候,其實所有的光環都以褪下。這個纏綿了50多年的情感糾葛就這樣完結,留下空蕩蕩的德羅海達,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安靜。寂寞。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篇12:荊棘鳥讀後感

我今年許下的願望是多讀書多思考,所以,在懶惰了多日之後,還是強逼自己寫點東西,表示自己曾經到此一遊。

《荊棘鳥》初讀非常喜歡,打了五星,評價爲目前讀過的最好的中外愛情小說,------當然有一葉障目的短淺。我平時讀書尤其是小說,喜歡陷進去,把自己設置成女主角,對男主的愛情痛哭流涕,神魂顛倒,甚至方鴻漸那樣一個一事無成的小市民也不放過。可是,在拉爾夫和梅吉的愛情中,我跳了出來,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審視這樣的愛情。

原因是作者自己的客觀視角把我拉出了劇情。麥卡洛刻畫了一個並不完美的拉爾夫形象。拉爾夫是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人物。他有人性的弱點,他熱愛上帝,忠於教士的身份,他認爲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是爲上帝服務,直到實現做紅衣主教的夢想。

29歲之前,他一直執着堅定地爲此而努力,甚至一度會世俗地靠美色博取愛他的老女人瑪麗的支持。然而,這一切,在見到梅吉之後,悄然改變了,梅吉喚醒了他內心男人對女人的愛,從第一眼開始到生命結束,像對上帝的愛一樣,對梅吉終生不渝。他剋制着自己的感情,用一種安全的教士的身份關照梅吉,注視她的成長,解除她成長的憂愁。理智不逾矩,甚至在得到鉅額遺產即將離開德羅海達時,他明知梅吉渴望他的一吻,卻不想用無望的愛傷害這個姑娘。

梅吉成年結婚後,在失望和傷害中逐漸成熟,對人生婚姻愛情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認識,不再是德羅海達時期的單純的小姑娘,拉爾夫對她的感情也由愛護轉變爲真正的愛情,最終,他們得到了彼此。

拉爾夫和盧克都是世俗男人的代表,他們是男人的兩面。只不過拉爾夫的理想看上去彷彿更崇高一些,而盧克對金錢充滿了狂熱的愛。他們都不知道享受生活、理解女人,女人只是需要時的一種陪伴。盧克永遠不會停下掙錢幹活的手給梅吉一個完整的家,而拉爾夫也不會爲了梅吉放棄紅衣主教的地位。

一個女人深愛着一個男人,卻無法佔有他,能從男人那裏得到什麼,作爲愛過他的見證和慰藉。梅吉說,戴恩是她從拉夫爾那裏偷來的,只有這個男人全部的真正的屬於她。而命運捉弄了她,偷來的愛只讓她享用了24年,就被上帝收走了,就像同樣是私生子的弗蘭克的失敗一樣,菲奧娜得不到她愛的人,但得到了這份愛的替代品,但這種身份轉移的愛既毀了弗蘭克的一生,也讓菲心灰意冷。這樣殘酷的現實只會成爲一個女人成長經歷的一部分,女人改變不了什麼,除了認命。

人們很難知道命運會給自己開什麼玩笑。一向孤傲自負的瑪麗屈服於歲月饋贈的衰老容顏,不能像年輕人那樣向拉爾夫示愛,當然,即便是倒退40年,她未必就能憑藉容貌和智慧在拉爾夫心裏佔有一席之地,於是,刁鑽的老女人想要用財富和權力讓拉爾夫的後半生承受痛苦折磨。但實際上,帕迪並未因失去遺產繼承權感到懊惱,而拉爾夫具有掌管和使用這筆財富的智慧,並因此距離自己的夢想更接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軌跡,瑪麗不過是助推者。

帕迪是我喜歡的一種男人。溫和、儒雅、強壯、勤勞,深愛自己的妻子,熱愛閱讀,懂得維護孩子和家庭的利益。儘管和菲過着平淡、艱苦的生活,可他樂天知命,滿足感恩。很可惜,直到失去了帕迪,菲才知道自己有多愛他。單就婚姻而言,相比梅吉,菲是幸運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中人,那是上天安排好的,是心中另一個自我的影子。當他們見面時,彼此會發出神祕信息。雷恩的影子就是朱絲婷。雷恩追朱絲婷很用心,也很辛苦,他耐心等了7年,他深深地瞭解朱絲,怕驚擾朱絲的叛逆之心,只安靜友好地做她的普通朋友,甚至在朱絲決定要徹底訣別舞臺迴歸母親身邊時,他也沒有苦苦哀求和挽留,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深知,如果朱絲不能自己回心轉意來到他身邊主動臣服於愛神,任何人都留不住她,當然,結局是美好的,雷恩成功了,終於贏得美人歸。

我相信,朱絲會生一大幫孩子,像她外祖母一樣,克里利家族的男人不能使德羅海達人丁興旺,女人做到了。

美好的愛情並不能促成完美的婚姻。它需要耐心和智慧,還有上天的恩賜。

篇13:荊棘鳥讀後感

考琳·麥卡洛爲《荊棘鳥》寫的題記流傳很廣,甚至沒有看過全篇的人也知道幾句。“有一隻傳說中的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

愛情和命運,是這部長篇小說討論的主題,它寫了一個澳洲移民家庭——克里利家族三代人的故事。第一遍讀這本書,我看到的是命運的戲弄和輪迴,所以想從克里利家族的祖母菲奧娜、母親梅吉和女兒朱思婷三代女性的經歷淺談感悟。

菲奧娜出身名門,她的本姓是阿姆斯特朗。但少年菲奧娜愛上了已婚的政府官員,還生下了私生子弗蘭克。這是阿姆斯特朗家不能接受的醜聞,所以菲奧娜被毫不留情地“處理”給了剪羊毛的臨時工帕特里克·克里利。而這,就是書中各個角色姓氏的來源。

她本來是富裕家庭的小姐,嫁給沒有感情的莽漢以後,弗蘭克成爲她生活中僅存的光亮。而弗蘭克成年後,不再願意受養父的束縛,在一次爭吵後離家闖蕩。此後,菲奧娜每日與對她百般包容的帕特里克相對,說不上厭惡但也不想付出感情。直到帕特里克在一次大火中喪生,菲奧娜才從自己的反應中明白了內心對帕特里克的感情有多深。可惜她再也沒機會表達,也比以前更沉默了。

梅吉是帕特里克唯一的女兒,她是整個故事中最核心的主角,她的經歷也最令人有感觸。梅吉繼承了母親的美麗,9歲時遇到了27歲的神父拉爾夫。拉爾夫也對這個小姑娘心有情愫,陪伴她成長,亦兄亦友。兩人在後來的相處中產生奇妙的情感。

拉爾夫作爲神職人員,他與梅吉不可能被世界接受,更何況他更向往教會的的權力,一心追求去梵蒂岡任職。命運不算百轉千回,但拉爾夫幾次出現在梅吉命運的關鍵時刻。後來,梅吉生下了神父的兒子戴恩。戴恩酷似神父,成了梅吉的精神寄託。但她並不心安理得,戴恩像是她從上帝那裏偷來的禮物,總有一天會被收回。果然,前途光明的戴恩年紀輕輕就意外離世。梅吉由此沉入深淵。

朱思婷是梅吉的女兒,戴恩的姐姐。她是菲奧娜之後,這個家族裏第二個在富裕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女兒。她卻天性獨立,不喜歡依賴他人。朱思婷表示要追求事業上的成功時,梅吉問她“你不想結婚嗎?”朱思婷一副蔑視,“根本不可能!哭天抹淚,像叫花子似的度過我的一生嗎?像某個連我一半都不如,卻自以爲不錯的男人低眉俯首嗎?哈哈哈,我纔不幹呢!”

這必然是她從祖母和母親痛苦的感情經歷中悟出的道理,受傷的不是她,她卻做出了創傷應激反應。然而這一次,克里利家族的女兒轉運了,命運沒有苛待朱思婷。她遇到了雷納·哈森,一個與她相處多年的朋友。兩個人分分合合,卻最終成爲了伴侶。

人的一生中,命運總是與感情的變化交織。她們祖孫三代中,菲奧娜的幸福被原生家庭葬送,梅吉的感情被宗教世俗綁架。即使她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依然不能自主掌控,始終在狹窄的小路上行走。再看朱思婷,她在最開始就言明瞭不在乎、不妥協,反而得到了相對好一些的局面,迎接她的會是光明的生活。

殘酷的是,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這是作者想要通過克利裏家族的三代女性,尤其是梅吉的感情歷程揭示的道理。回到作者在開頭寫下的隱喻,那隻以生命做代價,只爲了唱一首動聽曲子的小鳥。只有一次的生命,對於任何生物來說都無比珍貴,但這僅有的一次生命,就是追求的權力。

書中的精彩和深刻道理,不是我一篇淺薄短小的感悟能概括的。此外,作者細緻地描寫了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鄉土和風物,讓書中的世界飽滿鮮活。所以,《荊棘鳥》的紮實配得上它的名氣和讚譽,值得一讀再讀。

篇14:荊棘鳥讀後感

每個人都像荊棘鳥一樣,一生不停地飛呀飛,只爲了找到那一棵屬於自己的荊棘,刺進自己身體那一刻的歌唱是如此的美麗動聽,超脫塵俗。

僅僅在序言中,我們就可以隱隱約約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一個傳說,說的是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上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那刻,它超脫了自身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誰不是一隻荊棘鳥。

愛一個人,我們有時候不得已選擇其他人;工作很好,有時候不得已要放棄。我們總是可以拋出這樣一句話:我也沒辦法啊。沒辦法的事情,我們卻只能選擇這樣忍受,並承受其結果,哪怕這結果是死亡。拉爾夫沒辦法放棄自己的職業道路,只能拋下梅吉;梅吉沒辦法,只能選擇拉爾夫,瞞着他生孩子,菲不得已放棄弗蘭克的爸爸,選擇了克里利,瑪麗不得已立下了那份帶詛咒的遺囑……每個人人都不得已的做出一些事情。這些事情,讓他們滿身傷痕,心力交瘁。可在做選擇的時候,她們明明知道就結局的,但是她們卻義無反顧。我想,我們都是被一種力量深深攫住,不得已的走在了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上。一邊泣血,一邊歌唱。可除了歌唱,我們還能做什麼?我們只能把我們的最後一程吟唱至死,纔不枉我們當初的選擇。難道要後悔嗎?其實有什麼可後悔的呢。到處都是荊棘,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選擇一條自己最喜歡的荊棘路,選擇一個最高的荊棘枝頭,將我們心中的一切高聲歌唱起來,讓上帝都動容。

我們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荊棘刺進身體的一瞬間,我們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至。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棘刺扎入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追逐,很多人無形當中都做了那個荊棘鳥,雖然辛苦,雖然無奈,雖然追逐的過程中不容易,但只要有臨死時刻的那一聲美妙的歌聲也算是值了,至此人生算是圓滿了。

我不敢保證自己看懂了多少,總是揣摩不透那種厚重的心理,我姑且認爲是自己的修行不夠,無法承託文字的氣場。我自認爲自己是個敏感的人,但畢竟過於單純,不經世事的磨礪也沒有感情帶來的蹉跎,所以也就不能理解梅吉希望兒子死去,因爲世間有遠比死亡更值得痛苦的事。更具體的形容一下自己的心情,就好像在明淨茶几上浮上了一層灰塵,總看得不那麼過癮和透徹,每每想爲書中人物的絕望處境大聲呼喊的時候偏偏嗓子裏生痰,我想這確實是我沒能真正體悟到那種痛徹心扉的感情吧。雖然與荊棘鳥結緣,可也許是一次有點早的邂逅了。

篇15:荊棘鳥讀後感

荊棘鳥讀後感

這本書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與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爲主線,描寫了克利裏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

年富力強的神父一心向往羅馬教廷的權力,但他卻愛上了牧主克利裏的女兒、

美豔絕倫的少女梅吉,內心處於權力與愛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從而引發出一連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兩位主人公爲中心,展開了克利裏家族十餘名成員各自的人生悲歡離合;尤其是小說的時間跨度恰好橫越了二次大戰,因而兩代人之間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所產生的衝突,更是引人注目。這部小說情節曲折生動,結構嚴密精巧,文筆清新婉麗。在描寫荒蠻廣漠的澳大利業風光時,頗有蒼涼悲壯之美,而作爲一位女作家。對女人愛情心態的探索,又十分細膩感人,故本書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與《教父》、《愛情故事》、《窮人、富人》、《洪堡的禮物》等作品一起,被《時代》雜誌列爲十大現代經典作品。

荊棘鳥故事簡介:

梅吉一家住在新西蘭,她父親替人家剪羊毛爲生,可這一年父親失業了,正在一家人發愁的時候,他們接到姑母從澳大利亞寄來的信。原來,姑母年事已高,準備讓他們去繼承遺產。在經過一番顛簸之後,梅吉一家踏上澳洲大陸,來到德羅海達。剛一露面,梅吉就引起了拉爾夫神父的注意,他對這個女孩十分憐愛。

拉爾夫神父是愛爾蘭人,被天主教會派到德羅海達擔任教士,他是個高大俊美的男人,優雅和藹、雄心勃勃,他很想在教會中升到的職位,但由於沒有背景,直到30多歲還是個普通教士。因爲梅吉的姑母是德羅海達最富有的孤孀,他不得不經常與之周旋,其實心裏十分厭惡她。梅吉的姑母看到拉爾夫對待小梅吉的特殊態度,十分記恨,決定尋機報復。

梅吉一家在德羅海達定居下來,他們很快適應並喜愛上了這裏的新生活。他們與拉爾夫神父結下了親密的友誼,隨着梅吉年復一年地長大,她和拉爾夫的感情也逐漸加深,拉爾夫不但是可以信賴的師長,而且也成爲可以傾訴的朋友,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母--那個富有而乖戾的老太婆看在眼裏,恨在心上。

機會終於來了,在梅吉17歲時,梅吉的姑母終死去。她在臨死前交給拉爾夫神父一封信,讓他發誓在她被埋葬後拆開,拉爾夫答應了。然而,當他拆開信封時,他驚呆了。原來,梅吉的姑母遠比人們想像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稱,她的全部財產達1300萬英鎊,她本來立有遺囑,準備將財產留給梅吉一家。但現在她改變了主意,她把它們獻給天主教會,並聲稱這是由於拉爾夫神父出色工作的緣故,這筆財產將永遠由拉爾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羅海達,但工資由拉爾夫決定給予。

拉爾夫看後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將這不爲人所知的新遺囑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可以繼承全部遺產,但是他就將喪失這個巨大的機會,永遠沒有晉升的希望;如果他公佈這個新遺囑,他必將受到教會的重視並獲得晉升,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權利就會被剝奪。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佈了遺囑,也離開了德里海達,離開了梅吉。

梅吉一家搬入了姑母原來居住的大宅子,重新按自己的愛好做了裝修,從此以後,他們將作爲德羅海達牧場的代管人長久居住在這裏了。拉爾夫給他們寄來足夠多的錢以使他們能夠維持不錯的生活,梅吉的母親也一改以往鬱悶的心情變得快樂起來。但當她從報紙上看到她最疼愛的長子弗蘭克被判處終身監禁時,這快樂也轉瞬即逝了。

梅吉的爸爸帕迪在一次野外轉移羊羣時遇到大風暴,閃電引起的大火,迅速地吞噬着早已久旱的草原,也吞噬了梅吉的爸爸和羊羣。這時,她的一個哥哥也被野豬的獠牙刺死。正在全家哀痛欲絕時,拉爾夫神父趕回來,埋藏了死者之後又匆匆離去。他告訴梅吉雖然自己非常愛她,但他永遠也不可能和她結爲夫妻。不久,他升任主教。

梅吉家新僱了一個叫盧克的剪毛工,盧克的相貌竟酷似拉爾夫神父,這使她心煩意亂,在盧克的追求下梅吉終於嫁給了他,離開了德羅海達。盧克並不愛梅吉,只因爲梅吉很有錢,他計劃用梅吉的錢,加上自己苦幹得來的錢買一個牧場。所以婚後不久,他就帶着梅吉到昆土蘭去割甘蔗,而讓梅吉到一家去做家務,並把梅吉所有的錢都存到銀行。

盧克爲了掙錢,不與梅吉見面,甚至在她生第一個孩子時候,他也拒絕回來看梅吉。而此時拉爾夫卻來到梅吉身邊,他對梅吉的感情始終不渝,這剪不斷的情感時時讓他感到痛苦,他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帶着梅吉來到一個孤島,一起渡過了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爲了到羅馬去擔任更重要的職務,拉爾夫離開梅吉,而梅吉已經懷上了他的孩子。梅吉因此決定離開盧克,重新回到德羅海達,與母親住在一起。她生下拉爾夫的孩子,取名戴恩,梅吉的母親一眼就看出戴恩是拉爾夫的孩子,她很能理解女兒的做法,並且她自己當年也愛過一個人,還與他生下了大兒子弗蘭克。事情發生後,她被高貴的家族驅逐出去,才嫁給梅吉的父親帕迪。梅吉和母親、女兒、兒子在德羅海達生活得很好,女兒朱絲婷和兒子戴恩也已長大,由於朱絲婷我行我素,加之又是盧克的孩子,又所以梅吉不怎麼喜歡她,而是把全部的情感都寄託在兒子戴恩身上,從戴恩身上她看到了拉爾夫的身影。

這時二戰暴發了,拉爾夫也已晉升爲紅衣主教,他在戰爭中運用宗教影響保全了羅馬,受到了人們的讚譽。但在他的內心深處,梅吉一隻是她始終的牽掛。梅吉的女兒長大後當了演員,活躍於澳大利亞和英國成爲話劇舞臺,最後嫁給了德國的一位內閣大臣。而戴恩卻提出要當教士,這對梅吉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思慮再三,她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拉爾夫和戴恩相處融洽,梅吉沉浸於父子二人的親情當中。但好景不長,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臟病突然發作,溺死在海里。這一切使梅吉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

這篇小說的文案不吸引人,但是卻被第一章吸引住了。我覺得文章的開頭非常重要,甚至比結尾還重要,只有開頭能夠攫住讀者的,才能夠讓人有繼續的慾望。這篇小說就是開頭吸引了我。真正吸引人的開頭不一定要轟轟烈烈,不一定要死去活來,真正有水平的作者,哪怕開頭用的是一個很平淡的事情,也可以寫得引人入勝,或許這就是妙筆生花吧。

開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一個小女孩,梅吉,收到了一個夢寐以求的四歲生日禮物,一個芭比娃娃。梅吉給她起了名字:艾格尼絲。然而還沒等梅吉興奮完,兩個淘氣的哥哥就跑來蹂躪她的艾格尼絲。梅吉又氣又急,只能在一邊哭喊着,直到家裏的長兄弗蘭克出現的時候,才趕跑了兩個淘氣的弟弟。然而艾格尼絲已經段成幾段了。

作者的筆法勝在多人物的細膩描繪上。從梅吉在拆開禮物之前的心理,一直到最後都是相當地細緻。當梅吉拆開禮物的時候,那種驚喜甚至有點點難以置信的心理,她一直以爲她不會得到這個小娃娃,竟然在生日的時候得到了;兩個淘氣的哥哥過來搶走了她的艾格尼絲,梅吉那種悲傷無助的心情。弗蘭克趕走兩個弟弟之後,對妹妹的細心安慰,當梅吉看到被扯得四分五裂的艾格尼絲時那種驚慌的表情。一個場景下來,我幾乎是立刻喜歡上了小梅吉,如此純潔的小女孩,如此溫馨的家庭場景。

梅吉的家庭是一個龐大的家庭,前後共有九個兒女,但只有梅吉一個女兒,兒子之中先後又死了兩個。所以到最後這個家族還是有七個兒女。這讓我頗爲汗顏。

全書分成七部,每一部都以一個人物作爲中心。但其中最牽動人心的,也是全書的最亮點的是梅吉和神父拉爾夫之間的愛情。

梅吉一家以前是住在新西蘭,後來遷往澳大利亞的姑媽瑪麗・卡森家,澳洲最大的牧場之一德羅海達,從此便一直在那裏生活。而拉爾夫神父跟梅吉其實是忘年戀,認識拉爾夫的時候,梅吉還只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天主教的神父是不能結婚的,所以這段愛情是禁愛,所以這兩個人,尤其是梅吉一直陷於欲愛不能的痛苦之中。梅吉一家熱愛那片德羅海達的土地,儘管這片土地奪去了他們的父親和一個兄弟的生命,爲了這片土地,梅吉的幾個兄弟都沒有結婚。而梅吉也只有一兒一女。

拉爾夫一直陪在梅吉身邊,看着她成長,直到瑪麗・卡森一張遺囑把德羅海達的一切交給拉爾夫、交給教會,無論梅吉一家是否接受這份遺囑,拉爾夫都沒臉再跟他們一家長期相處。爲了教士的忠貞、爲了將來,拉爾夫公開了這份遺囑,然而梅吉的爸爸卻沒有因此感到氣憤,梅吉家族的寬容讓拉爾夫無法再在德羅海達呆下去,於是便離開了梅吉。梅吉後來嫁給了新請來的長的很像拉爾夫的牧場工人盧克,並且離開了德羅海達,跟着盧克去昆士蘭州闖蕩。但是盧克一直沉迷於工作,這讓梅吉傷透了心,在她一個人前往大堡礁度假的時候,在那裏與拉爾夫度過一生中最浪漫的時光並懷上了他的孩子後,她終於決心離開盧克,回到德羅海達。之後便是開始她的一雙兒女的故事。戴恩長得很像拉爾夫,而且最後也成爲了一名神父,只可惜年僅26歲便死於一次海上救助。女兒朱絲婷最終也確定在歐洲發展她的演員事業。

書很長,概括主要內容起來還真不容易啊。我好不容易纔寫到這樣“短”,而且也已經是刪掉了好多經典的橋段。也好,寫太多就“書透”了。

在這本小說裏面,最讓我思考的不是拉爾夫和梅吉之間的愛情,而是男人是如何對待事業和愛情的。作爲一個“來自金星”的人要去揣摩一羣“來自火星”的人的心理還真是不容易,所以我也不得不說我一直都沒有弄出結果。

說回遺囑那件事情,拉爾夫爲了他的誓言、爲了他的事業,他公開了瑪麗・卡森臨死前寫給他的一份遺囑,這份遺囑雖然讓他在教會獲得了很高的地位,但是他付出的代價是離開德羅海達,離開梅吉。就像他後來說的,爲了他的事業,他把梅吉給賣了。最後他扶搖直上,最好到了羅馬做紅衣主教。

雖然是這樣,我確信拉爾夫是深愛梅吉的,在德羅海達發生大火之後,拉爾夫連夜趕來,當聽到梅吉的父兄在這場大火中死去的時候,他第一句話就是:梅吉呢?梅吉呢?

梅吉難產,而這個時候,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是,拉爾夫居然來了。

篇16:荊棘鳥讀後感

時隔十八年,我再次拿起《荊棘鳥》這本書,不知是緬懷師範時光,還是想在聆聽一種鳥的聲音。十八年前的記憶,只知道是一曲愛的悲歌,但當時內心也深深的觸動了。所以當我們再次交流起來的時候,我就急不可待的想在讀讀她,還好朋友借我了這本一直想看卻又沒機會看的書。

細細品味了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美麗而悽婉的愛情悲歌,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但是讀書筆記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於自己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所以會痛就是因爲自己找的荊棘。

其實這種痛我們從作者的開卷語中就能深深體會,“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問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麼講的。”每每回味這段話,總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篇17:荊棘鳥讀後感

永恆的愛,不滅的魂――《荊棘鳥》讀後感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那麼一種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下來。

――――《荊棘鳥》題記部分

作爲澳大利亞作家的考琳-麥卡洛,1977年在美國出版了這本堪稱澳大利亞版《飄》的《荊棘鳥》,小說情節生動而曲折,結構嚴密而精巧,文本清新而婉麗。在描述荒蠻廣漠的澳大利亞風時,頗有蒼涼悲壯之美。而作爲一名女性作家,對女生感情心理的探索與描述,細膩感人,讓人不覺是在寫自己。

這本小說最動人之處就是梅吉和拉爾夫神父的傾世感情,它並沒有像世人講的,如羅密歐與朱麗葉般悲哀,正因他們的感情至少延續到了他們相識很多年以後,直到他們老去死去,只是他們的感情糾葛綿長,讓人看後又笑又哭又愛又恨。其中描述的克立裏家族是一個傳奇式的家族,從帕迪克立應無兒無女貴婦人瑪麗之召,攜妻子和七個兒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裏達牧羊場,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感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立裏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和中國矛盾文學獎獲得者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情節頗爲相似。小說從1915年寫至1969年,中間的主人公分別都是階段性的出現,沒有重疊,也沒有重複,但是主要還是以梅吉與拉爾夫的感情爲主線。

我們不知道這個綿長的故事將怎樣開始,就像我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怎樣結束一樣。拉爾夫初見梅吉之時,梅吉才只有七八歲,而拉爾夫已是神父,十八九歲,年齡的差距,和宗教的教義,註定他們是難以走到一齊的。何況是像拉爾夫,這樣虔誠的基督教徒,禁慾主義者,或許連感情也不知爲何物吧。但是,他一見到梅吉,就有了那種異於常人,異於教徒的感情。我們無法苛求一個人思想要有多純潔,就像我們無法苛求這世界沒有矛盾一樣。當然他們的感情是純潔的,沒有任何雜質的。

但是讓人憤怒而又想要哭泣的是,拉爾夫並沒有想要娶梅吉,他還是遵從他的信仰,他要做他的主教。梅吉也沒有強烈的想要嫁給拉爾夫,她渴望單純的爲人妻,爲人母。因此許多年直至他們老去,他們也只是純粹的愛着,沒有夫妻之名。就像是《刺鳥》裏唱的,龍舌蘭的花朵,不代表絢麗,選取燃燒了自己,將真愛延續,或許這就是一首悲歌,屬於他們的悲歌。他們讓我看到了永恆,也看到了宿命,看到了奇蹟,也看到世俗。或許,有時候人活着就是這樣吧。真正的感情和一切完美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來換取的。正如小說所寫的哪樣,鳥兒帶着荊棘,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死去。

小說中梅吉曾找了一位酷似拉爾夫的男子嫁了,他叫盧克,一個守財奴似的人物,他是娶了梅吉,但是他的目的太過“單純”,就是衝着梅吉的金錢和財產而來的。試想當感情變成交易,當婚姻變成了工具,一個女生的幸福感,又將從何說起。因此,她“出軌”了,她想起了她的初戀情人,想起了拉爾夫,想起了過去的點點滴滴,她心動過的痕跡。因此當拉爾夫再次在麥特勞克島找到她時,她將她全部的感情傾注給了他,也懷上了他的孩子,他們在那裏一齊偷偷的渡過過了他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或許那已是奢侈了。其實梅吉的動機很簡單,既然不能在此生擁有他,那麼就留下他的孩子,作爲這輩子的念想吧。如她所願,她擁有了戴恩,這個她與拉爾夫的感情結晶。當然,之後她也並沒有告訴拉爾夫,戴恩是他的兒子。就這樣,直到拉爾夫死去,他才知道真相,抱憾終生了吧。

女生的偉大,並不在於她有多少的物質財產,也不在於她擁有多少愛,而在於她付出了多少愛。當然,這樣的愛,有許多人要不起。梅吉,她的愛,給了拉爾夫,給了拉爾夫的兒子戴恩。因此她對她與盧克所生的女兒朱絲婷,過於忽視,過於冷淡,才以致於朱絲婷對她的感情遠遠不及她對夢想的追求。最終,朱絲婷“逃離”了家,去找尋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當然這或許是錯誤的做法,但是對梅吉來說,她所做的都是出自本心,出自於她對另一個人的愛。她無法掩飾這種愛,和它在她今後生活中的滲透。但是最悲哀的是長大後的戴恩卻提出要當教士,這對梅吉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思慮再三,她把最終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拉爾夫和戴恩相處融洽,使梅吉一度沉浸於父子二人的親情當中。但好景不長,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臟病突然發作,溺死在海里。這一切使梅吉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

我還記得在小說中有一些這樣的話,“在德羅海達,你是我的,不是上帝的”“每個人都在唱着自己那支小小的曲子,堅信這是世界從未聆聽過的最動聽的聲音”“咱們製造了自己的荊棘叢,而且從不停下來計算代價。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並且告訴自己,這是十分值得的”。在那個禁慾主義的年代,有教會和教皇的統治,教義的束縛,拉爾夫是不可能擁有感情的,也是不被容許的,但是,卻有一個像梅吉這樣的對感情矢志不渝,最終以堅持和忍讓來造就他們永恆的感情的人,可謂是絕後了吧。就算他們的感情是痛苦的,在世人看來,也是那麼的完美,不沾污穢。

想如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對待感情的珍視程度已經遠遠不及從前了,有所謂的閃婚,就有所謂的閃離。有各種各樣的徵婚節目,讓人眼花繚亂。或許,感情已經質變到必須程度了,可供觀賞,可供把玩。似乎,它就是一個玩物。但是我堅信,在內心深處,誰又不渴望擁有一份像《荊棘鳥》內梅吉和拉爾夫那種永恆不變的感情呢。他們遭遇過分離,遭遇過誤會,更遭遇過現實的打擊。他們是沒有結婚,但是,他們卻勝過那些結了婚,卻不忠於感情的人。他們的隱忍,或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但是他們的堅持,卻成了不朽的佳話。

還記得某老師以前說過一句話,等一個人十幾年的是傻子,那麼等一個人半個世紀的,又是什麼呢。當然並不是叫每個人都去等,正因沒有迴應的感情是痛苦的,也是折磨人的,我堅信這個道理,誰都會懂得。沒有人會深陷一段感情十幾年或半個世紀。尤其是在這樣高速化的時代,什麼都能夠加速的時代。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感情的本真,而去追求功利,使得我們變得那麼痛苦,那麼不滿足。就算是得在手裏的東西,也不會那麼在乎,那麼珍惜。如果你是當今世界的梅吉,他是當今世界的拉爾夫,或許,你們倆的感情,就會在你們分手後的第三天或第四天就消失殆盡了吧。你們又會去尋找新的歸宿,新的伴侶,然後一次又一次的輪迴。

當然如此說來是很殘忍的,但是這也是一個現實。你或許不知道,當拉爾夫在梅吉17歲時,即是梅吉的姑母終死去時。她的姑母在臨死前交給拉爾夫一封信,讓他發誓在她被埋葬後拆開,拉爾夫答應了。然而,當他拆開信封時,他驚呆了。原來,梅吉的姑母遠比人們想象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稱,她的全部財產達1300萬英鎊,她本來立有遺囑,準備將財產留給梅吉一家。但此刻她改變了主意,她把它們獻給天主教會,並聲稱這是由於拉爾夫出色工作的緣故,這筆財產將永遠由拉爾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能夠住在德羅海達,但工資由拉爾夫決定給予。拉爾夫看後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將這不爲人所知的新遺囑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能夠繼承全部遺產,但是他就將喪失這個巨大的機會,永遠沒有晉升的期望;如果他公佈這個新遺囑,他必將受到教會的重視並獲得晉升,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權利就會被剝奪。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佈了遺囑,也離開了德里海達,離開了梅吉。

小說中也有這樣的現實,赤裸裸的現實,但是之後的他還是投降了,他知道他這輩子最愛的人是梅吉,沒有人能夠代替她在他心中的位置。他懺悔自己,也最終得到了梅吉的諒解。如果是我們呢,我們又會怎樣,堅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結果,人總是會有犯錯的時候,有的是出於本心,有的或許是被強迫。但是過後,你若還能回頭,他人是否還會理解呢?感情是靠兩個人經營的,需要的是堅持和忍讓,更需要有回頭的勇氣。

拉爾夫最後死在了梅吉的懷裏,或許這並不是杯具,而是他人生的另一次重生,他們的愛的重生,正因他們將擁有永恆的愛和不滅的魂。

篇18:荊棘鳥讀後感

細細口味了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富有詩意的環境描述,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美麗而悽婉的感情悲歌,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但是讀後感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於自己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因此會痛就是正因自己找的荊棘。

其實這種痛我們從作者的開卷語中就能深深體會,“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問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完美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正因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麼講的。”每每回味這段話,總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說是一個經典的感情故事,之因此經典,也許是正因這是一個感情杯具――從兩人(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的杯具。在我看來,《荊棘鳥》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鮮活的人物描述。從菲到梅吉,再到朱絲婷,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女生們或悲慘或坎坷的命運,以及內心痛苦的掙扎;從帕迪到拉爾夫,再到雷恩,展現了三代男生對愛不一樣的詮釋;從弗蘭克到戴恩,最受寵的孩子被母親極力挽留卻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感情從門第間展開,延伸到宗教,爆發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思刻畫方面所下的工夫。

篇19:荊棘鳥讀後感

《荊棘鳥》讀後感

細細口味了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富有詩意的環境描述,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美麗而悽婉的感情悲歌,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但是讀後感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於自己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因此會痛就是正因自己找的荊棘。

其實這種痛我們從作者的開卷語中就能深深體會,“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問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完美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正因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麼講的。”每每回味這段話,總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說是一個經典的感情故事,之因此經典,也許是正因這是一個感情杯具――從兩人(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的杯具。

拉爾夫,一個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獻給上帝的人,一個以成爲紅衣主教爲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個作爲普通人的權利,他不能談感情,他也以爲自己能夠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就是這樣度過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儘管那時的梅吉只是一個9歲的女孩,卻照亮了拉爾夫的內心。在梅吉長大成人之前,兩人有過一段溫馨完美的時光,正因那時能夠不必避嫌。但是隨着梅吉的長大,痛苦和矛盾也就與日俱增。最終,拉爾夫選取了他的事業,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離了梅吉,期望梅吉能夠有自己的未來和幸福。但是,誰能想到,梅吉選取的丈夫,居然也只是正因他酷似拉爾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這樣的境況之下重逢,最後情感戰勝了理智,拉爾夫屈從於梅吉的願望,梅吉也如願地從上帝那兒偷來了拉爾夫――一個屬於他們的兒子。正因她知道拉爾夫永遠也不屬於他,那麼得到他的兒子,就已經是上帝的恩賜了。從此,梅吉離開了她的丈夫,守着一雙兒女回到了家鄉。結局,偷來的東西自然要還回去的,當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永遠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覺得也卸下了心頭的包袱。拉爾夫在臨終的一剎那,他的心裏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將要應對的是往後更加孤獨

的人生,幸好,她一向是個堅強的人。

在我看來,《荊棘鳥》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鮮活的人物描述。從菲到梅吉,再到朱絲婷,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女生們或悲慘或坎坷的命運,以及內心痛苦的掙扎;從帕迪到拉爾夫,再到雷恩,展現了三代男生對愛不一樣的詮釋;從弗蘭克到戴恩,最受寵的孩子被母親極力挽留卻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感情從門第間展開,延伸到宗教,爆發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思刻畫方面所下的工夫。

可能是作者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熟練的寫作技巧,十分傳神的眼神和心理描述,和很多不經意間說出的經典的有哲理的話,使我不時的產生共鳴,因此會讓我覺得這本書十分好看,同時又說不出它哪裏好看。

篇20:荊棘鳥讀後感

也許看過這部小說的人會說我小題大作,煽情得有點過。但我在看這本書的大部分時刻,眼睛的確是溼潤的----這並不需要得到大多數人的堅信和明白。我總是驚訝於作者那種行雲流水般的文筆和對人性,感情的深刻透漏。我一向在想,這是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天可憐見,看得途中我總是想起這句話。雖然它的大抵意思我並不很瞭解,但我知道,倘若天可憐見,會喜愛小說裏面的每一個人,如果我們也同樣以寬容的眼光來看待,不會去恨裏面的任何一個人---當然,我還沒有看完全部的小說,只是有些話不吐不快。

首先使我觸到悲傷的是弗蘭克---這個私生子,我總是不可避免把它和希斯克裏夫放在一齊想象。儘管他們沒有任何背景的相似。他的出場也太少,只有幾年的時刻他的生活對我來說是可知的,它使我悲傷,是正因他對於母親和妹妹那種不可比擬的愛。我總是細細去品味這一個細節,當在學校被阿加莎鞭打了的梅吉找到弗蘭克,撲在他懷裏尋求安慰。只有在弗蘭克懷裏梅吉才能毫無顧忌地哭出來。對於梅吉來講,弗蘭克是她幼年時期的唯一一個能夠依靠和信任的港灣吧。

但是弗蘭克一出場就註定要走,不只是正因他的身世。更正因他對現有生活的一種厭惡和悲哀,在他心目中,母親永遠像一個女神般美麗,而即使父親對母親足夠的重視和崇拜,也不能彌補他氣質上的差距-----在我看來的確如此,一個美麗的貴婦人,一個憨厚老實的長工,完全不是能夠生活的人。弗蘭克總是固執地認爲父親侵犯了母親,她在弗蘭克明白男女之事後的日子裏,每一次懷孕都讓弗蘭克大爲光火---他怎樣能忍受一個老大粗騎在自己那高貴的母親的身上呢?

弗蘭克正因身高矮小而自卑,他不得不用強壯的身體來彌補這一不足,於是他成了全鎮氣力最大的人------這一優勢也讓他成爲打架的一把好手,事實上,他更樂於以此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篇21:荊棘鳥讀後感

上帝創造人類,人類衍生出善與惡,上帝同時放出潘多拉魔盒使人受到多元的挑戰,但仍很仁慈的留給人以選取權一樣,人在無法選取或面臨多種選取時必然會犯許多錯誤,進而修正,因此上帝拯救的就應是行動中的人,以到達一種相對完美的境界。

人在完善自我之時,也即上帝對人格,生命底蘊的內在轉化。古人云:“真知即因此爲行,不行不是謂之知。”這樣說來,應盡天道無餘常與善人,然而當一種追求與神冥冥相對時,人的生命但是是自然界的一根蘆葦,任何來自自然界的渺小力量都能使其歸於毀滅。麥吉,拉爾夫就是如此,拉爾夫很象《巴黎聖母院》中的那個牧師,不一樣的只是形式,其情之專感人肺腑,美麗的東西但是是瞬間的燦爛,抓住一個足以樂終身。相比而言,拉爾夫是幸運的,神的力量還沒有完全扼住其情感的咽喉,痛苦的理性最終讓位於純真的本能,從而也就抓住了永恆的瞬間,他死了――在愛人的懷中,留下了悽楚的麥吉。幸福總是伴隨着多倍的痛苦,美總是短暫到讓人來不及爲之駐足,痛並快樂着,亦或樂並痛苦着。福兮,禍兮?

一切束縛人的本能的宗教或法則總會在人的持久的沉默後的爆發中被突破,牧師和和尚相似。無獨有偶,《巴黎聖母院》中也着力刻畫牧師受着相思煎熬後的種種痛苦乃至扭曲的心靈,難道僅僅是巧合嗎?生理的慾望只能順勢引導,因地制宜,才能使肉體的凡俗昇華到精神的神聖。

由此種種,經典的感情總是以杯具而告終的。《亂世佳人》,《呼嘯山莊》,《簡。愛》,《紅樓夢》等著作能流芳百世,杯具的好處在於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杯具作家的靈性在於他以大悲的眼光透過現象看本質,由一而衍生出二乃至無數,將個體的悲昇華到整個人類的一種發自脊髓深處的寒氣來,正正因如此,他本人倒是往往樂觀的,正因他悲在質量而非數量,在本質而非現象本身。當這種悲超越了人的承受力的時候,喜劇作爲一種替代品便出臺了。

篇22:荊棘鳥讀後感

作者的開卷語是這麼寫:在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完美動聽,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長滿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進自己的肉體,才能夠歌唱。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了尋找荊棘樹的旅程,直到如願以償,找到那種長滿如針一樣鋒利荊棘的荊棘樹。這個時候,它就落下來,而且要選取最尖、最鋒利、扎進肉體最長的荊棘。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雲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荊棘鳥的血流盡了,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着。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和鳥兒都在向荊棘鳥致最後的敬意,正因大家都知道,最完美的東西,只有用深痛巨創才能換取。

也許這段話說的並不僅僅僅是梅吉,但無疑她所有的歌聲都是帶着傷痛的。正因家庭的貧苦她不得但是早的承受更多的艱辛,她只有一個娃娃(而且被兄長弄壞過),她沒有什麼漂亮衣服,正因窮,她在學校裏受到了修女更多的呵斥甚至鞭打,從她出生的那天起,疼痛已被荊棘扎進了她的生命裏。

但她最大的痛苦卻還是她的情。她的人是優秀的,無論是品質還是容貌都是無可挑剔的出衆,那人,也同樣的愛着她,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阻攔,只除了一條――他是個教士。

如果是有婦之夫也許還能夠離婚,如果是貧窮也許還能夠克服,如果他不愛她,也許還能夠發奮,但他是一個教士,她如何從上帝那裏將他奪過來?我不知道“女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愛上一個不能愛的人”這句話到底對不對,但對梅吉來說愛上拉爾夫的確是不幸的。但能說她是愛錯了嗎?在她隨家人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後是他迎接的他們,是他給了她父親般的慈愛,兄長似的關懷,他帶她參加集市,他教她騎馬,他關心在意着她的任何一個不快和煩惱。她第一次見到他時才十歲,是他陪着她從一個女孩變成了少女,她根本就沒機會再去愛別人,而其他人在他面前又是那樣黯然失色。

但他還是教士,他們永遠不能結婚。他離開了,她嫁給了一個她以爲像他的男生,一個剪羊毛的工人。她跟着這個剪羊毛的工人到了另一個完全不能適應的國家,在那裏,她即不能經常的見到自己的丈夫更不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她身上甚至連一分錢也沒有。但無論怎樣艱難她都忍受了下來,她沒有想過離開,雖然她的丈夫對她是這樣的苛刻,但她還是以特有的堅韌堅持了下來。

但是拉爾夫來了,那瘋狂而甜蜜的天堂般的生活改變了一切。梅吉離開了她的丈夫,帶着她最後從拉爾夫那裏得到的一部分回到了德羅海達。那段時光對梅吉來說是幸福的,在她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就渴望做一個母親,她的第一個孩子是在不受歡迎的狀態下出生的,那是她丈夫的孩子,而這一個,卻是拉爾夫的孩子,一個幾乎和拉爾夫一樣的孩子。那樣的高大、健美、優雅、善良,她是怎樣的愛着這個孩子,甚至比愛拉爾夫更愛,但就是這樣的孩子卻走上了同自己父親一樣的路――他要去做一個教士。

她千方百計從上帝那裏偷來的東西就這樣回到了上帝手中,但不幸並不在此處結束,她的兒子死了,在他最後結束了長達八年的學院生活而利用假期在希臘度假時爲了救兩個女郎被海水吞沒了。這時的梅吉已經五十三歲了,但她再一次忍受了這種痛苦,冷靜而理智的處理着事情,只是在爲了找回兒子的屍體時她不得不對拉爾夫說出以前要發誓要保密的事情――那個兒子,也同時是你的。

荊棘鳥最後的歌聲是美麗的,但那歌聲是在最痛苦的時候唱出的,一邊忍受着疼痛一邊唱着使上帝微笑的歌,歌聲真的那樣引人嗎?還是生活本身就是這樣:如果你不能忍受,那麼你就無法生存,而在你忍受的同時生活也繼續了下來。

拉爾夫――虔誠與野心的壓抑

也許有些人並不喜愛這個教士,誠然,他的人品並非無暇,在應對一千三百萬英鎊時,他出賣了梅吉,出賣了克利裏家,雖然他之後將他們的生活照顧的很好,雖然也許沒有他的接管這家人會落入其他的圈套中,但無論怎樣說,他奪取了他們的財產。

拉爾夫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充滿了矛盾。他信仰上帝,即使背棄了誓言他也敢於在上帝面前懺悔,雖然也許這懺悔可能徹底把他毀了,從這方面看他是虔誠的。但在另一方面,他的心中又充滿了功利,他渴望升遷,渴望向上爬,就是爲了這個目標,他背棄了梅吉。這點在我來看有些無法明白,正因我一向覺得虔誠和功利是互不相容的,我無法想象一個得道高僧一面念着佛經一面理解錢財。但無論我怎樣的不明白,這種矛盾卻統一在了拉爾夫的身上,並且使他這個人徹底的活了起來:我是一個教士,但同時,我也是一個男生。作爲教士的他,是虔誠的,作爲男生的他,是有野心的。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此,這也註定了拉爾夫的痛苦。

在和梅吉相見的第一眼他就喜愛上了這個小姑娘,確切的說,是愛上了她,這並非是什麼戀童癖,確切的說是拉爾夫愛上了梅吉身上的女性特徵:堅韌、忍耐、包容、優雅……

這種愛正因梅吉只是個孩子因此被所有的人都忽略了,包括拉爾夫自己,但是他卻惱恨着梅吉的成長,惱恨着她那不停發育的身體,正因他知道,當她長大就是他不得不離開的時候。

老實說,我是很喜愛這個人物的,正因我總是喜愛壓抑的感情,無奈的痛苦。拉爾夫愛梅吉,但卻不能說出來。只能一遍遍的粉刷她的臥室,只能以一個父親對女兒或者兄長對妹妹的方式表達,而隨着梅吉的成長,他的這種痛苦更爲加深,甚至當梅吉向他示愛時,他也要搖頭拒絕。梅吉最後像他所期望的那樣嫁給了別人,而他得到的並不是想象中的救贖,而是更大的痛苦,這痛苦又是自己親手造成的。

以前流傳過這麼一句戲言: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被拋棄的人是痛苦的,但如果這個拋棄又是自己造成的,我們怎樣說,活該?是的,活該,可對拉爾夫,我們能說他是活該嗎?

也許拉爾夫真是活該的吧,誰讓他即有野心又虔誠並愛上了女生?這個感想一向寫的斷斷續續的,開始,我覺得最少要寫一萬字,正因它帶來了這麼多的感覺,塑造了這麼優秀的人物,可真的開始寫,我才發現找不到語句來將心中的感覺表達出來。個性是對拉爾夫,要怎樣才能說出他的那種壓抑、那種痛苦?是宗教的錯嗎?我能夠將其簡單的歸結爲我們念過千遍的口號:宗教壓抑人性嗎?我不能,雖然在開始我的確是這麼認爲的:一個教士,因宗教的關聯只能將一身的感情傾注在一個小姑娘身上。但隨着情節的展開,我知道這種想法太膚淺了。

瑪麗?凱森――瘋狂的愛恨交織

在我看來,一本優秀的著作裏必定會出現幾個讓人無法評價的人物,他們遊走於好與壞之間,你甚至無法肯定的指出他是灰色的。這種人,表面看和普通人是一樣的,我們都不能肯定的說自己是好人或是壞人,起碼我不能。但,他們和我們是不一樣的,比起普通人,他們更爲瘋狂,他們的瘋狂往往是推動情節的關鍵因素,和他們的人品一樣,他們的瘋狂也無法定義。

瑪麗?凱森是瘋狂的。她沒有任何後臺,沒有高貴的出身,但當她老的時候卻擁有上千萬的財產。雖說她的成功在很大一部分上是來自女生的天賦,但若是沒有十足的發奮,她也不會有此後的成就。

關於她的成功史書中只是輕描淡寫的點了幾句,她的出場並不多,可每一次都令人印象深刻。我堅信感情是沒有年齡的界限的,但是當看到六十多歲的瑪麗愛上二十八的拉爾夫時我還是瞪大了眼。她恨自己的年紀,用妒忌的眼光追隨着拉爾夫和梅吉的身影,最後,她採取了報復。這個報復是在她死後運做的,但卻改變了拉爾夫和梅吉的一生。一份只有拉爾夫才知道的遺囑,只要他公佈出來,就能夠立刻擁有一千三百萬英鎊,他會立刻飛黃騰達,能夠立刻在教會裏佔有一席之地,但如果他隱瞞下來,那麼那一千三百萬鉅款就還是屬於梅吉家的――那本來就就應是他們的。

你懷疑撒旦愛基督嗎?我不懷疑。這是瑪麗遺書中的一句,放在括號裏,如此的大逆不道但又如此的令人印象深刻。

撒旦爲何總要和基督作對,撒旦爲何總要想辦法讓基督痛苦,正因他愛他……

瑪麗愛拉爾夫,瘋狂的愛,因此她要令他痛苦,永遠的痛苦。

寫到那裏我不由得想到十年前那本極爲流行的《北京人在紐約》中的兩段話: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正因那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正因那裏是地獄。

我自然沒有到過紐約,也不知道那裏到底怎樣。但從那本小說和從小理解的共產主義教育來分析,那是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不好和我提目前國內的狀況),而在以錢說話的時代,金錢是一切的源泉,包括痛苦與幸福。

拉爾夫得到了大筆錢財,達成了夢寐以求的願望,於是他進了天堂;拉爾夫爲了得到這筆錢背叛了梅吉,此生此世兩人之間有條永恆的鴻溝,於是他到了地獄。

讓所愛的人在天堂裏嘗受地獄的味道,我不知道這是否是正因瑪麗的恨大於愛,我只知道她成功了。雖然梅吉一家包括梅吉本人都不認爲這算什麼。但拉爾夫還是受着良心的責備――他寧肯他們對他發火,寧肯他們對他進行報復。

要如何總結瑪麗的瘋狂呢?也許瘋狂的並不是她,她唯一的錯誤就是在一具年老的身體裏還跳動着一顆活躍年輕的心……

結語

也許,我還就應再說說冷靜睿智的菲奧娜,桀驁不遜而受到命運作弄的弗蘭克,古怪聰明看似堅強其實脆弱的朱絲婷,個性是後者,她的大膽驕傲總是讓我有種又愛又恨的感覺,但正因這樣我不能再說什麼了。

重新翻到前面的瀏覽一遍我發現這連讀後感都算不上,只是在簡單的重複人物的經歷以及性格。

我一向認爲最痛苦的感覺是無奈,個性是那種你自己造成的無奈,而這本書同樣給了我這種感覺。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造成的,正如荊棘鳥,之因此會痛就是正因自己找的荊棘。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不痛怎樣唱出連上帝都要微笑的歌?但不好忘了,那是死亡前最後的歌聲。正如人類,也許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歡樂,但痛苦,總是痛苦。

篇23:荊棘鳥讀後感

用了很長時刻看完這本書,不是正因它太長,而是書中看似平靜的敘述隱藏的巨大的悲哀讓人無法承受。至此,我明白了我永遠不會有作家的冷靜與近乎殘酷,我寫小說時,在動筆的那一刻,就先被自己的感情淹沒了。

最幸福的時候,也是痛苦將至的時候。就像荊棘鳥撲向尖刺的時候,也是她唱得最動聽的時候。

菲奧娜是一位貴族的女兒,未婚先育,孩子弗蘭克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政客,他愛菲卻不能娶她。菲被家族遺棄,被父親安排嫁給了剪毛工人帕迪。婚後,她對帕迪與孩子極其冷漠,她把自己埋在繁重的家務之中,每一天一言不發像陀螺一樣勞作着。她能夠給帕迪生兒育女,能夠勞累,但她不會愛他,她愛的只有弗蘭克及弗蘭克的父親,她一向都生活在對自己早年的歡樂的幻想之中。直到帕迪被大火燒死,她才突然發現自己原來如此深愛着他。而在他生前,她從沒說過,也從未知曉。

有的感情就是這樣莫名其妙,就像《神鵰俠侶》裏的郭芙,直到嫁給耶律時才明白自己愛的是楊過。她以前專門跟他作對是正因她爲得不到他的愛而氣惱。我們總是自以爲很透徹,卻在自己對自己的決定的堅持中做了傻瓜。

菲的女兒梅吉在孩提無知時,雖然有痛苦的時候,如在教會學校讀書被阿加莎修女責打,被迫和小朋友特麗莎分手及弗蘭克逃走,都曾讓她深深痛苦,然那時她有真實的歡樂,就象艾格尼絲的到來、認識拉爾夫、哺育小哈爾,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只有當拉爾夫被利慾權勢,將自己賣給瑪麗死去的靈魂和天主教廷後,梅吉的生活才陷入無底的黑暗。“梅吉,我把你賣了,賣了一千五百萬銀幣。”拉爾夫說。對穿着玫瑰灰衣服的梅吉說。他痛苦的說,我愛你,梅吉,但是,我是個教士,我將只能忠誠於上帝。然而梅吉始終都愛着拉爾夫。她嫁給了有點象拉爾夫的盧克,只爲了生一個象拉爾夫的孩子。失去的感情沒有在盧克那得到絲毫彌補;習慣單身的盧克從沒有把梅吉當妻子看,充其量只是迷戀她的美貌罷了。而最讓盧克迷戀的不是梅吉的美貌,而是她的錢。這是他接近梅吉的最初的原因。兩個人在一齊的理由都與感情無關。這以後,她對生活的態度與其說是一種熱愛,毋寧說是一種無奈的應對。

結婚時,她沒有告訴拉爾夫,當拉爾夫回到德羅海達農場梅吉的家時,萬分痛苦。梅吉生產的時候(盧克的孩子,叫朱絲婷),盧克都沒來看她一眼。這時來尋找拉爾夫神父突然出現,陪梅吉度過痛苦。此時的梅吉,看着他,看似沒有愛,也沒有恨。其實梅吉還愛他,一生只愛他一個人。然而她有種極強的自尊心,就像她的母親一樣,深深的隱藏着自己的感情。不表示愛,也不表示痛恨嚎啕大哭。

產後的梅吉在好心的安妮夫人的幫忙下去了一個小島度假,在靜謐的氛圍中,她開始想以後的路該怎樣走。“跟盧克就這樣過吧,拉爾夫永遠是一個夢。”她對自己說。但是就在她決定將拉爾夫忘掉的時候,他卻來海島上找了她。她沒有告訴拉爾夫,在海島上,她有了拉爾夫的孩子――戴恩――跟拉爾夫長的一模一樣的孩子,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實上只是一種微薄的安慰。她說,拉爾夫是屬於上帝的,她得不到,但最後從上帝那裏偷走了一樣東西。她對戴恩越喜愛,越襯托出她的孤單與可憐,愛的無力及失去愛人的虛空。她的母親菲說:“沒有人能從上帝那裏偷走什麼,偷的東西總要還回去的。有一天,你必定失去戴恩。”長大後的戴恩第一次見到拉爾夫就開始崇拜他,並最終決定當一名教士。梅吉傷痛欲絕,卻由他去了。在希臘的海邊,戴恩爲救落水的幾個女生而死。在梅吉要求拉爾夫幫她找到戴恩的遺體帶他回澳大利亞時,拉爾夫才知道戴恩是他的孩子。主持完戴恩的葬禮後幾個小時,拉爾夫紅衣主教停止了呼吸。在最後一刻,他沒有想到梅吉。他痛苦與歡樂的來源,他一生只愛過一個的人。他在感情與權力間痛苦掙扎的一生最後結束了,也解脫了。

在拉爾夫與戴恩死後,梅吉纔得到真正的解放。就像帕迪死後,老去的菲纔得到安寧一樣。此時歌聲最爲響亮,也由於痛失所愛而分外悲傷。

同樣因戴恩的死而悲傷的還有戴恩的姐姐朱絲婷。本來她打算與戴恩一齊去希臘度假的,但是爲了陪雷恩,卻去了倫敦。她覺得如果自己不是那麼自私爲了陪自己愛的人而是陪着弟弟戴恩的話,弟弟就不會死。這個外表冷漠粗魯卻感情濃烈的女子,因此逃避雷恩。她覺得自己唯一愛的就是弟弟,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弟弟。雷恩也不能。

雷恩去了澳大利亞德羅海達找梅吉,期望梅吉能幫忙他說服朱絲婷留在他身邊而不是回德羅海達。他說:“一般人是不能滿足朱絲婷的,奧尼爾太太。如果朱絲婷選取了我,她還能夠在舞臺上表演,這是德羅海達無法給她的好處。”這時,他堅定地望着她,就像望着一個敵手一樣。“我是來請求你使她務必選取我的。說這話似乎很殘酷,但是,我對她的需要超過你可能對她的需要。”當梅吉說朱思婷留在德羅海達沒什麼不好時,雷納說:“朱絲婷好奇心太盛,在德羅海達她會感到寂寞的。”他最瞭解朱思婷,勝過她的母親。但是當朱思婷說收到母親不一樣尋常的信時,他的心頭一沉。他想梅吉確實從從容容地思考了這件事,但是,本能告訴他,這是她的行動的開端,但不是他所喜愛的那種行動。梅吉開始耍弄她的女兒弄回德羅海達,以使那個王朝傳之久遠的把戲了。他開始勸朱思婷回家。他開始懷疑,也許她的母親是對的,而自己卻錯了。他的眼睛突然之間顯得冷漠了,好像他的思想十分艱難地集中在與他說的話不一樣的事情上。

她義地反顧地執行着自己離開英國的計劃。在一片混亂之中,某個有這種力量的人打電話來了,只但是不是勸說她改變主意的;雷恩甚至還不知道她要走呢。他僅僅是來請她在他將於萊恩公園他的房子裏舉行的一次宴會上當女主人。“好姑娘,求求你!不好哭!來作我的女主人吧!”他說。最後,朱思婷還是說:“我告訴你我要永遠回德羅海達老家去了嗎?”他從煙盒裏取了一支菸;那雙大手既沒有猶豫,也沒有發抖,反而運用靈活。“你很清楚你沒有告訴我。”他說道。

她要走,他絕不會攔。他還沒有想清楚,到底怎樣對朱思婷纔是最好的。

朱思婷走的時候,她的一生中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要讓他高興。

他似乎並沒有仔細看;至少他沒有說到她精神疲乏或可能有病,甚至連行李都沒提到。這一點兒也不像他。過了一會兒,她開始體驗到世界末日即到來的感覺。他和他平時的那樣貌大不一樣。

能幫忙她把這頓飯吃好,使它成爲那種能夠在旅行中緬懷往事的時候感到愉快、搞笑的事情。只要她使自己堅信他是爲她的離去而感到煩惱,也許事情就好辦了。但是,她做不到。他也沒有那種情緒,相反,他顯得這樣冷淡,使她覺得自己似乎和一個紙人坐在一齊,薄薄的,真讓人擔心會讓一陣清風吹走,以前她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

他再也不管她叫好姑娘了;最近以來,她已經注意到這個詞的使用頻率下降了,這天晚上他一次也沒用這個舊日的暱稱。

朱思婷回到房間時,收到了母親的信,梅吉勸她回到雷那身邊,她最後明白了朱思婷怎樣纔會幸福。此時雷納已經派人來接朱思婷。“其實我自己不瞭解我自己,不得不需要某種幫忙。”朱思婷對雷納說。

“不是你想的那種方式。(lz13)我知道你愛我,我能夠等待。我總是堅信,一個有耐性的男生最終會勝利的。”

雷納比朱思婷成熟很多。有雷納,朱思婷纔會得到照顧。

故事的結尾,朱思婷嫁給了雷納。

這是《荊棘鳥》中,最稱得上完整的感情。

“鳥兒胸前帶着棘刺,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每一個人,都在艱辛地愛着。不管結果。

篇24:荊棘鳥讀後感

荊棘鳥的讀後感

以前以前無數次的告訴自己看完一本書要立刻忘記它否則它就會影響到自己可有些東西是深入肺腑的那麼的叫人難以忘記就如這本書《荊棘鳥》若喜愛感情故事的話,就不能錯過了。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主人公的感情雖然是個杯具,但是是悽美的。這種愛就像這麼一隻鳥兒,只有扎進最長、最尖的荊刺上才能放出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的歌聲,曲終而命竭……用響遏行雲的歌聲來終結自己的生命讓整個世界都在傾聽愛讓我們苦楚

愛讓我們清醒文章以十分悲切的結局來收尾或許這也使這本書成功的原因吧細膩的筆風描繪一個疆馳萬里的澳洲的風光人情

克利裏一家的人生都是值得品味的

中心是拉爾夫和梅吉跨越時光和生死的愛戀

無論是菲,梅吉,朱絲婷三代女生

還是好鬥弗蘭克,溫存的帕迪,或是雙生子,早逝的斯圖爾特和迪恩

都讓人無限想象感嘆感嘆人醜陋的慾望感嘆那種不顧一切的真實斯圖和戴恩的死都讓我感到很震撼很悲哀怎樣就是那樣的結果遺憾!遺憾!

拉爾夫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沒有理想又無比自私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想着和心愛的人廝守終生可又能怎樣又有那個女生願意陪他長久熱烈哪此時此刻也就想起了愛默生的那句話“不管你的愛人在你的心裏有多沉重都不好被她佔據你的全部”可又有些同情拉爾夫,他一生只愛梅吉一個女生,愛到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可梅吉也知道痛苦都使自己造成的

只是任性的不想放下哪就只有吧荊棘刺入胸膛唱世界上最動人的歌曲爲了感情,嫁給了自己不愛的人。卻把畢生的心血都給了那個所負於自己的人。

可悲!可悲!戴恩一個更爲悲傷之人只是感到十分的惋惜他最後還是安詳的走了安詳的在另外一個世界追尋他無比深刻的夢幸虧梅吉的女兒朱絲婷不象她的媽媽也不象她的外祖母。若她的感情也象媽媽和外祖母那樣,兩個人明明相愛,卻又不得不割捨掉那份情。用此刻的話來說,叫愛了不該愛的人。若命運就這麼不停地輪迴着轉,從起點到終點,再由終點到起點,我或許會瘋掉的。還好,儘管朱絲婷的感情經歷的時刻漫長,可還是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這是一場悽美絕倫又扣人心絃的感情故事或許我們的周圍也有類似的故事吧還好我堅信感情堅信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的或許有時候遺憾也是一種美,愛一個人爲她痛苦着,折磨着,也幸福着,只是這種遺憾讓讀者有點承受不起,但是這也正是此書的吸引人之處

篇25:荊棘鳥讀後感

《荊棘鳥》讀後感

上帝創造人類,人類衍生出善與惡,上帝同時放出潘多拉魔盒使人受到多元的挑戰,但仍很仁慈的留給人以選取權一樣,人在無法選取或面臨多種選取時必然會犯許多錯誤,進而修正,因此上帝拯救的就應是行動中的人,以到達一種相對完美的境界。

人在完善自我之時,也即上帝對人格,生命底蘊的內在轉化。古人云:“真知即因此爲行,不行不是謂之知。”這樣說來,應盡天道無餘常與善人,然而當一種追求與神冥冥相對時,人的生命但是是自然界的一根蘆葦,任何來自自然界的渺小力量都能使其歸於毀滅。麥吉,拉爾夫就是如此,拉爾夫很象《巴黎聖母院》中的那個牧師,不一樣的只是形式,其情之專感人肺腑,美麗的東西但是是瞬間的燦爛,抓住一個足以樂終身。相比而言,拉爾夫是幸運的,神的力量還沒有完全扼住其情感的咽喉,痛苦的理性最終讓位於純真的本能,從而也就抓住了永恆的瞬間,他死了――在愛人的懷中,留下了悽楚的麥吉。幸福總是伴隨着多倍的痛苦,美總是短暫到讓人來不及爲之駐足,痛並快樂着,亦或樂並痛苦着。福兮,禍兮?

一切束縛人的本能的宗教或法則總會在人的持久的沉默後的爆發中被突破,牧師和和尚相似。無獨有偶,《巴黎聖母院》中也着力刻畫牧師受着相思煎熬後的種種痛苦乃至扭曲的心靈,難道僅僅是巧合嗎?生理的慾望只能順勢引導,因地制宜,才能使肉體的凡俗昇華到精神的神聖。

由此種種,經典的感情總是以杯具而告終的。《亂世佳人》,《呼嘯山莊》,《簡。愛》,《紅樓夢》等著作能流芳百世,杯具的好處在於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杯具作家的靈性在於他以大悲的眼光透過現象看本質,由一而衍生出二乃至無數,將個體的悲昇華到整個人類的一種發自脊髓深處的寒氣來,正正因如此,他本人倒是往往樂觀的,正因他悲在質量而非數量,在本質而非現象本身。當這種悲超越了人的承受力的時候,喜劇作爲一種替代品便出臺了。

真正的杯具是一種微妙的形式,它絕非是原本美的東西結合後又因彼此的衝突而告終的那種,而是當好不容易結合後卻時常因外在壓力或內心譴責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思想境地中,最終這種因環境或某種特殊原因的壓力而在實際上或抽象好處上分開,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白瑞德與斯嘉麗,主人公揹負着或沉重或戲謔等特性,在上帝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留給讀者無盡的感傷,同時卻使人心靈得以淨化。只有把一種感情放在記憶中或想象中去品味,同時使之在一種被呵護的狀態中活在當下,纔是最好的,物質的或肉體接觸如果稍有不當都是對它的褻瀆。與人共享青春,但願獨自蒼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感情也一樣,如果麥吉和拉爾夫沒有結合,杯具的味道就會沖淡,與人在逝世前仍對他們所憧憬的保留一份絕對的神祕,的確帶有淡淡的紫丁香般的哀傷!遺憾的是酸澀的,美卻是令人愉悅的,這就是杯具的魅力。

拉爾夫愛上麥吉源於一種直覺,然而這種感覺卻支配着他的一舉一動,很難說請一見鍾情和理智思考後的真情誰更好,但猶如佛教中的密宗禪宗一樣,終能修成正果。

感謝文學殿堂裏杯具的獨特的貢獻,主人公以其悲壯,作家以其刀筆,直入人的魂魄深處,喚醒人性沉睡的或正要入睡的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從而有了參照物以修正自我,潤物細無聲的滋養着人的荒蕪或即將失去的精神家園,使人高雅起來,杯具的高尚正在於以其悲成全人類之美!

――至拉爾夫死在麥吉的懷中及文中對戰後歸來的其弟兄的描述及人物的死亡安排,作者人性化及個性化色彩呼之欲出,躍然紙上,感動之餘遂亂寫下自己的一點感受,時常感動,學會感恩,讓自己成爲“人”!

篇26:《荊棘鳥》讀後感

最近,無緣無故迷上了《荊棘鳥》。我無法理解梅吉對拉爾夫的癡迷,他是那麼的自私。

其實,這個世上有很多隻孤獨的荊棘鳥,不知幸福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尋尋覓覓,無數次尋找,無數次等待,卻一直沒有等來屬於自己的幸福,終以傷心度日。

至於其中到底有什麼意義,我也無法言表。只是覺得這樣很美,很美。

可旭旭不太喜歡這本書,她總是愛看一些雜誌。所以,當她興致勃勃地拿走,又愁眉苦臉地還給我,還抱怨到:“全是寫景的,再說,實在太厚了!”我一點也不驚訝。旭旭就是這樣,做事不能堅持到底,半途而廢,但這也正是她的可愛之處,我喜歡她的天真與活潑,不像我,總是看起來很孤僻似的,也只有旭旭懂,這也是我和她成爲朋友的原因。其實我只是無法融入班級,把自己與同學們用一層薄膜隔離開了,這是旭旭對我的評價。

或許我是該考慮考慮自身存在的這種他人不易接近的性格了。畢竟,有時,我也會感到孤獨、無助。

旭旭的其他朋友,還悄悄跟她說:“你沒事別跟顏荀伊在一起了,看她有點陰暗。”可旭旭總是搖搖頭說道:“你不懂她。”

旭旭果然是我的好朋友,永遠不會因爲別人的流言蜚語而拋棄我這個好朋友!

篇27:《荊棘鳥》讀後感

我是在春節期間讀的《荊棘鳥》,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一方面是世俗熱氣騰騰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人性掙扎與涅盤的痛苦。當我行走在鄉間小道上時,我一邊跟親人閒談說笑,一邊在想着德羅海達牧場的玫瑰。當我坐在觥籌交錯的飯桌前,我一邊嬉笑喧騰,一邊在心中回味着拉爾夫的矛盾與痛苦。――這,是不是一種很美妙的狀態?

喜歡讀這本書,甚至捨不得看完這本書。廣袤美麗而又多災多難的德羅海達牧場,性情各異而又同樣倔強的克利裏家族,表面平靜實則矛盾痛苦的內心世界,糾結纏繞而又苦苦追尋的複雜人性……細細品味,不忍釋卷。

“鳥兒胸前帶着荊刺,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荊刺扎進胸膛。”書的結尾這樣寫,我的頭腦中出現祖孫三代中的三位女性:菲奧娜,梅吉和朱絲婷。

菲奧娜本爲貴族之女,因爲愛上一位政治家有了身孕不得不下嫁給巡迴剪羊毛工帕迪,然後生了一大堆的孩子。她純潔、高貴、隱忍而又痛苦,一直到她發現帕迪是個值得愛的人時,帕迪卻在大火中喪生了。

梅吉與神父拉爾夫相愛,這又是一段不能被世俗承認的愛。拉爾夫在“上帝”與梅吉之間選擇了前者,但是內心卻又難以割捨梅吉。梅吉爲了保全拉爾夫和這份感情,跟相貌與拉爾夫相似的盧克結婚了,盧克卻一心只念着他幻想中的土地,一味攢錢,不懂愛與生活。

朱絲婷是梅吉與盧克的女兒,相貌與性情都不像梅吉,但卻有着同樣的倔強。因爲盧克的原因,梅吉對這個女兒有着複雜的感情:又愛又恨。因而兩人總是不能融合。而緊接着出生的兒子戴恩因爲是梅吉和拉爾夫愛情的結晶,獲得了梅吉所有的感情,梅吉甚至都忽視了朱絲婷。朱絲婷自立自強,有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追求,她不想一輩子待在德羅海達牧場。做一個演員,她這樣想,也這樣做,並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在愛的能力上,她還是像一隻刺蝟,一探頭便警惕地縮回去,用濃密的刺將自己包裹起來。她與雷納的相處就是這樣,深愛着卻一直在逃避着,因爲懷疑自己的愛的能力。

篇28:《荊棘鳥》讀後感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一曲無比美好的歌,在曲終命竭中化爲永恆。 ―――題記

扉頁的傳說把我帶入了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這個美麗的傳說陪伴了我整個週末,輕輕合上書,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此事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

小說情節生動而曲折,荒蠻廣漠的澳大利亞風光,梅吉和拉爾夫神父的傾世愛情,都頗有蒼涼悲壯之美,使我迷戀。

全書以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爲主線,展開了一幅生動的新西蘭―澳大利亞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畫卷。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經典的愛情總是以悲劇而告終,悲劇的意義在於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

在我看來, 《荊棘鳥》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鮮活的人物描寫從菲到梅吉,再到朱絲婷,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女人們或悲慘或坎坷的命運,以及內心痛苦的掙扎,展現了三代女人對愛不同的詮釋……感人的愛情從門第間展開,延伸到宗教,爆發在都市。

它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故事還告訴我們金錢和地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中最寶貴的一些東西:愛情、親情、故鄉、夢想、自然、人生大舞臺的精彩、身心疲累時得寧靜,等等等等,正是它們帶來了極大的幸福和極大的痛苦,讓人在塵世中溫享着美好,卻又留下了累累傷痕!

作爲讀者,我感嘆梅吉的頑強和堅持, 因爲家庭的貧苦,梅吉不得不過早的承受更多的艱辛,她只有一個布娃娃(而且被兄長弄壞過),她沒有什麼漂亮衣服,因爲窮,她在學校裏受到了修女更多的呵斥甚至鞭打,從她出生的那天起,疼痛已被荊棘扎進了她的生命裏。可以說,在梅吉飄搖浮蕩的一生中,寄託了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堅定、執着、不顧一切,即使痛也要愛着,即使受傷也要孤獨地走下去。梅吉,就是一隻荊棘鳥,她窮盡一生,不過是爲了守住那渺茫的愛情中曾經微弱的光芒。爲愛情與命運抗爭了一生的梅吉,品嚐着生命帶給她的得與失、苦與樂。

想想如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對待愛情的珍視程度已經遠遠不及從前了,甚至各種各樣的徵婚節目,讓人眼花繚亂,或許,愛情已經質變到一定程度了,只可供觀賞。但是我相信,在內心深處,誰又不渴望擁有一份像《荊棘鳥》中梅吉和拉爾夫那種永恆不變的愛情呢。他們的隱忍,或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但是他們的堅持,卻成了不朽的佳話。作者在小說結尾處讚美荊棘鳥,就是在讚美那些世世代代爲愛情而抗爭的人們,也在鼓勵我們堅守人類最爲美好的情感。

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小說中的境遇不完全雷同,但都是真實的,一個個純真的女孩成爲堅強的女人然後成爲偉大的母親,這個歷程的確令無數人感慨,尤其是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在應對無數大災大難的中國女性,從沒把自己視爲弱者,無論是在工作中施展才華,還是在生活中相夫教子,平凡的日子,不求鮮花、掌聲和浪漫,只是默默地奉獻着,回看生活中那些成家立業的女性,總會不難發現那份可貴的堅持與頑強,所以我喜歡書中的梅吉。

荊棘鳥,我爲你而歌唱。

篇29:《荊棘鳥》讀後感

《荊棘鳥》讀後感

作者的開卷語是這麼寫:在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美好動聽,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長滿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進自己的肉體,才能夠歌唱。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了尋找荊棘樹的旅程,直到如願以償,找到那種長滿如針一樣鋒利荊棘的荊棘樹。這個時候,它就落下來,而且要選擇最尖、最鋒利、扎進肉體最長的荊棘。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雲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荊棘鳥的血流盡了,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着。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和

鳥兒都在向荊棘鳥致最後的敬意,因爲大家都知道,最美好的東西,只有用深痛巨創才能換取。

也許這段話說的'並不僅僅是梅吉,但無疑她所有的歌聲都是帶着傷痛的。因爲家庭的貧苦她不得不過早的承受更多的艱辛,她只有一個娃娃(而且被兄長弄壞過),她沒有什麼漂亮衣服,因爲窮,她在學校裏受到了修女更多的呵斥甚至鞭打,從她出生的那天起,疼痛已被荊棘扎進了她的生命裏。 但她最大的痛苦卻還是她的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情。她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人是優秀的,無論是品質還是容貌都是無可挑剔的出衆,那人,也同樣的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着她,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阻攔,只除了一條――他是個教士。

如果是有婦之夫也許還可以離婚,如果是貧窮也許還可以克服,如果他不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她,也許還可以努力,但他是一個教士,她如何從上帝那裏將他奪過來?我不知道“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上一個不能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人”這句話到底對不對,但對梅吉來說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上拉爾夫的確是不幸的。但能說她是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錯了嗎?在她隨家人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後是他迎接的他們,是他給了她父親般的慈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兄長似的關懷,他帶她參加集市,他教她騎馬,他關心在意着她的任何一個不快和煩惱。她第一次見到他時才十歲,是他陪着她從一個女孩變成了少女,她根本就沒機會再去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別人,而其他人在他面前又是那樣黯然失色。

但他還是教士,他們永遠不能結婚。他離開了,她嫁給了一個她以爲像他的男人,一個剪羊毛的工人。她跟着這個剪羊毛的工人到了另一個完全不能適應的國家,在那裏,她即不能經常的見到自己的丈夫更不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她身上甚至連一分錢也沒有。但無論怎樣艱難她都忍受了下來,她沒有想過離開,雖然她的丈夫對她是這樣的苛刻,但她還是以特有的堅韌堅持了下來。

可是拉爾夫來了,那瘋狂而甜蜜的天堂般的生活改變了一切。梅吉離開了她的丈夫,帶着她終於從拉爾夫那裏得到的一部分回到了德羅海達。那段時光對梅吉來說是幸福的,在她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就渴望做一個母親,她的第一個孩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是在不受歡迎的狀態下出生的,那是她丈夫的孩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而這一個,卻是拉爾夫的孩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一個幾乎和拉爾夫一樣的孩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那樣的高大、健美、優雅、善良,她是怎樣的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着這個孩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甚至比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拉爾夫更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但就是這樣的孩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卻走上了同自己父親一樣的路――他要去做一個教士。

她千方百計從上帝那裏偷來的東西就這樣回到了上帝手中,但不幸並不在此處結束,她的兒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死了,在他終於結束了長達八年的學院生活而利用假期在希臘度假時爲了救兩個女郎被海水吞沒了。這時的梅吉已經五十三歲了,但她再一次忍受了這種痛苦,冷靜而理智的處理着事情,只是在爲了找回兒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屍體時她不得不對拉爾夫說出曾經要發誓要保密的事情――那個兒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也同時是你的。

荊棘鳥最後的歌聲是美麗的,但那歌聲是在最痛苦的時候唱出的,一邊忍受着疼痛一邊唱着使上帝微笑的歌,歌聲真的那樣引人嗎?還是生活本身就是這樣:如果你不能忍受,那麼你就無法生存,而在你忍受的同時生活也繼續了下來。

拉爾夫――虔誠與野心的壓抑

也許有些人並不喜歡這個教士,誠然,他的人品並非無暇,在面對一千三百萬英鎊時,他出賣了梅吉,出賣了克利裏家,雖然他之後將他們的生活照顧的很好,雖然也許沒有他的接管這家人會落入其他的圈套中,但無論怎麼說,他奪取了他們的財產。

拉爾夫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充滿了矛盾。他信仰上帝,即使背棄了誓言他也敢於在上帝面前懺悔,雖然也許這懺悔可能徹底把他毀了,從這方面看他是虔誠的。但在另一方面,他的心中又充滿了功利,他渴望升遷,渴望向上爬,就是爲了這個目標,他背棄了梅吉。這點在我來看有些無法理解,因爲我一向覺得虔誠和功利是互不相容的,我無法想象一個得道高僧一面念着佛經一面接受錢財。但無論我怎樣的不理解,這種矛盾卻統一在了拉爾夫的身上,並且使他這個人徹底的活了起來:我是一個教士,但同時,我也是一個男人。作爲教士的他,是虔誠的,作爲男人的他,是有野心的。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這也註定了拉爾夫的痛苦。

在和梅吉相見的第一眼他就喜歡上了這個小姑娘,確切的說,是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

篇30:《荊棘鳥》讀後感

《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感情糾葛爲主線,描述了克利裏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之久,橫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年富力強的神父拉爾夫一心向往羅馬教廷的權力,但他愛上了牧主克利裏的女兒,美豔絕倫的梅吉,內心處於權力與感情的矛盾掙扎之中,欲愛不能,欲罷不能!從而引發了一連串的故事。本書以兩位主人公爲中心,展開了克利裏家族十餘名成員各自的人生悲歡離合。作品情節生動,結構嚴密,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澳大利亞的《飄》之稱,被《時代》雜誌列爲十大現代經典作品之一。

考琳·麥卡洛,精妙的語言、巧妙的結構、精緻的故事、對哲理人生的深刻思考,深深震撼着我,感動着我。其中,我試圖明白《荊棘鳥》中人物後面更深處的東西。

一、愛得深,痛得深,世間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麥卡洛以一種平鋪的文筆象在德羅海達上放牧一樣縱橫演繹了克利裏家族及其相關人物的命運、生、死、痛苦和歡樂。“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作者經過克利裏家的滄桑和情感經歷揭示了這個道理。

書中祖孫三代的感情,就在她的筆下娓娓道來。其中拉爾夫與梅吉愛到極致,痛苦掙扎,欲愛不能,欲罷不能,痛苦無奈,悽美得令人心痛。

梅吉和拉爾夫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這是一個感情杯具——從兩人(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的杯具。拉爾夫,一個將自我的身體和靈魂都獻給上帝的人,一個以成爲紅衣主教爲自我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了一個作爲普通人的權利,他不能談感情,他也以爲自我能夠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就是這樣度過的。可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儘管那時的梅吉只是一個9歲的女孩,卻照亮了拉爾夫的內心。在梅吉長大成人之前,兩人有過一段溫馨完美的時光,因爲那時能夠不必避嫌。可是隨着梅吉的長大,痛苦和矛盾也就與日俱增。最終,拉爾夫選擇了他的事業,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離了梅吉,期望梅吉能夠有自我的未來和幸福。他內心長期處於權力與感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他是不能有愛的,他的一生只能獻給上帝。在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拉爾夫懂得取捨,他選擇了權利而非感情。我爲女主人公而流淚,權利權利,在男人的眼中,向上慢慢的爬,永遠都比身邊的女人要重要,哪怕他愛得要死去。等到要死的時候或許會明白過來,原先失去的纔是熊掌而並非魚。

梅吉是聰明的,女人永遠都是如此,總在扮演着荊棘鳥的主角。爲了深愛的人能夠不顧一切,包括生命。當情感最終戰勝了理智的那一刻,梅吉得到了拉爾夫,得到了他的孩子。我很可憐梅吉,與拉爾夫生了一個多好的孩子啊,完美的不象是人,倒象是神。可這是從上帝那裏偷來的,她偷來的東西,終究還是要還給上帝的。上帝就這樣,也嫉妒那個完美的孩子,從梅吉手中把他拿走了。戴恩死了的時候,我偷偷的擦拭着眼角的淚,戴恩很安祥的走了,是尋找他的夢去了吧這令我想起了梅吉的母親菲奧娜,母女兩人的命運卻是如此的相似。同樣都是爲了感情,嫁給了自我不愛的人。卻把畢生的心血都給了那個所負於自我的人。

或許感情便是如此,讓人心痛得無法呼吸媽媽跟不愛的人結了婚,生了女兒,不關心她的成長,把她擱於一邊,有點讓她自生自滅的感覺。而對於那個和所愛的人偷生的兒子,卻是愛的不能自已,是把兒子當成了愛人的影子了吧幻想着有朝一日和他再次重逢,幸虧梅吉的女兒朱絲婷不象她的媽媽也不象她的外祖母。若她的感情也象媽媽和外祖母那樣,兩個人明明相愛,卻又不得不割捨掉那份情,也就是說愛了不該愛的人,如若朱絲婷也是這樣痛苦地放棄的話,我將會爲她如何地心痛啊!還好,儘管朱絲婷的感情經歷的時間漫長,可還是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這是我看這本書時感到心裏最溫暖的一刻。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當我們回憶人生,會發現人生中最幸福的瞬間,也就是心靈最痛苦的劃痕。愛得深,痛得深,也是幸福。拉爾夫和梅吉,這是一場悽美絕倫又扣人心絃的感情故事。我想世間不是沒有感情,而是沒有遇到。最完美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

主人公梅吉經歷了半個世紀的人生,一個天真稚嫩的小女孩被時光洗刷得兩鬢斑白,沒有什麼能夠彌補時間和青春的流逝。她曾得到過所希翼的全部,也曾陷入無盡的黑暗。她是一個有血有肉,極盡真實的普通人,我時常想起故事最終梅吉的話:“一切都是我自我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有片刻追悔。”

即使身處現實世界,我們每個人亦是如此,所追求的完美的東西,就猶如那最長最尖的荊棘,當我們把荊棘刺向胸膛,我們很清楚那種將至的撕心的疼痛,但倔強的我們依然會奮不顧身的這樣做。因爲短暫的一生中,這纔是生命的意義。

二、追名逐利,此念一生,風流盡去。

折磨菲和梅吉的,源於對人間的愛。菲象一個自動陀螺一樣從早到晚在廚房和後園子裏轉,疲勞得難以緩解,因爲她處在一個收入菲薄的家庭,哺育了六個孩子,之後又添了三個,她晝夜不停地勞作、勞作,直到最終麻木,只當她失去勞動本事,到了風燭殘年,才贏得她自年輕時就想要的閒適。

梅吉的歌聲在最美時,也即她痛苦到了極致的時候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梅吉在孩提無知時,雖然有痛苦的時候,如在教會學校讀書被阿加莎修女責打,被迫和小朋友特麗莎分手及弗蘭克逃走,都曾讓她深深痛苦,但那時她有真實的歡樂,就象艾格尼絲的到來、認識拉爾夫、哺育小哈爾,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僅有當拉爾夫被利慾權勢,將自我賣給瑪麗死去的靈魂和天主教廷後,梅吉的生活才陷入無底的黑暗。她嫁給了有點象拉爾夫的盧克,失去的感情卻沒有從這兒得到彌補;這以後,她對生活的態度與其說是一種熱愛,毋寧說是一種無奈的應對。之後她有了戴恩,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實上只是一種微薄的安慰。她對戴恩越喜歡,越襯托出她的孤單與可憐,愛的無力及失去愛人的虛空。她的靈魂只是在戴恩和拉爾夫死後纔得到真正的解放。此時歌聲最爲響亮,也由於痛失所愛而分外悲傷。

與此相比,拉爾夫的歌唱卻不那麼動人,也許只能稱爲掙扎時尖利的呼救,雖讓人震驚卻不能使人震撼。劉墉說過這樣一句話:“追名逐利,此念一生,風流盡去。”拉爾夫的悲哀就在於此,他活得十分痛苦,也給別人帶來了痛苦,所以沒有人對他憐憫,即使是梅吉,如果感情不包括憐憫的話。拉爾夫在躺在梅吉懷裏死去的那一刻,才真正徹底地放下了!

三、地獄就是長期地被束縛在紅塵之中。

讀後感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於自我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所以會痛就是因爲自我找的荊棘。

有些感情,就那麼讓人莫明其妙、摸不着頭腦,可它來時卻是那麼妥貼、自然,結束時卻也那樣利索與果敢,就像梅吉和盧克的所謂感情。梅吉是想要一個丈夫、一個家和幾個孩子,盧克的夢想是一片肥沃的牧場,雖然這個願望之後一度成爲一個靠賣或者叫炫耀力量而謀生的流浪漢似的割甘蔗工或是製糖工,但他與梅吉結合的最初夢想則是一片富沃的牧場,而與梅吉的結合則因爲梅吉的每年2000鎊的收入能夠讓這個夢想提早幾年實現。梅吉與盧克的愛與婚姻,充滿了痛苦、分離與苦澀,與當初那喜悅的浪漫永別了,這期間還夾雜着羞澀與遲滯。於是,在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這個孩子的到來,是梅吉費盡苦心而得來的),痛苦像颶風一樣把梅吉擊垮了,甚至在梅吉難產而瀕臨死亡的時候,盧克也未曾問過一句,盧克的冷淡與麻木讓人心驚。這時候,神父,應當說是大主教拉爾夫,這個加上太陽光輝的“盧克”,“拯救”了梅吉,給了她活下去、把孩子努力生出來的無窮勇氣與定力。精疲力竭的梅吉產後很抑鬱。幾個月後,在關心梅吉的路迪夫妻的安排下到麥特勞克島度假,離開那潮溼的北昆士蘭,梅吉的身體迅速恢復了健康;而大主教拉爾夫的到來,讓這對久遠就相愛的人的戀情猛地以性愛的形式爆發了。於是梅吉在拉爾夫走後,毅然決然要離開盧克,回到她來的地方——德羅海達去;爲他們的愛畫上一個句號。當然,梅吉不忘記爲她的貞節而補上了一次演戲似的瘋狂的性愛。

有一種愛,讓我們在精神與肉慾相互戰勝中徘徊,卻又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例如梅吉和拉爾夫紅衣主教的愛。在梅吉是一個10歲小姑娘,在拉爾夫只是一個窮鄉僻壤的窮教士時;在拉爾夫從塵土中抱起小梅吉時,這種愛就開始了;這種愛是靈魂馴服後肉體的貼切;梅吉的姑姑、老太婆瑪麗·卡森用一頂紅衣主教的帽子讓拉爾夫抉擇,拉爾夫最終倒向了上帝,用瑪麗·卡森這本該屬於克利裏,即梅吉家族的一千三百萬英鎊登上了高級教士的行列,可對梅吉的愛卻讓他回來,最終在麥特勞克島完成了靈肉的合一。梅吉對拉爾夫的愛似乎已經歇斯底里了,連嫁給盧克的原因都只是因爲盧克長得簡直是拉爾夫的翻版;她竭力從拉爾夫那兒得到了一個孩子,可惜的是,這個孩子之後又像拉爾夫那樣投入了上帝的懷抱。

有一種愛,經歷了多少孤獨、懷疑、試探與不信任後才走到了一齊,例如:朱絲婷和雷恩,疏遠與逃避是他們慣常的,懷疑與生硬是他們生而懼來的,他們幾乎分別是一個冷漠而獨立的自我,一個不可能理解任何外加的個體,可這兩個個體竟擦出了火花,星星之火,是能夠燎原的,愛一旦誕生,就沒有什麼能阻礙它發展下去了,包括上帝和死亡。

“爲什麼在他回到德羅海達的時候,玫瑰花總是盛開此刻是10月,正當仲春,它們當然是一片怒放了。時令正對頭。”上帝收回了戴恩,雖然是以一種壯烈而犧牲的方式,可這件事卻帶走了太多的愛,從拉爾夫那裏、從梅吉那裏、從克里利家人那裏、從朱絲婷那裏、從雷恩那裏、從天主教那裏,從這個世界那裏……也許,地獄就是長期地被束縛在紅塵之中。也許,我們是活着遭受地獄之苦。

篇31:《荊棘鳥》讀後感

以澳大利亞爲背景,文化的差異讓我很難想象出故事的細節畫面。無法體會讓人難以忍受的高溫,不知道那些一再被提到的魔鬼桉都是什麼樣子,卻能對梅吉的代表色玫瑰灰有種特別的印象,恐慌於近似世界末日的巨大天然火災,驚歎德羅海達在十年大旱後堅強存續下來的生命力。已知的太多文學經典都是以悲情爲基調,難道陽光向上一些的作品就不能成爲經典麼。

菲奧娜傾盡一生愛着一個不該愛不能愛的人,用一世的高冷孤獨去祭奠着這份沒有結果的愛。可是到她的丈夫帕迪去世的時候,她才明白帕迪其實早已走進了她的內心,亦被她愛的深沉。可是這份愛的發現,給她帶來的卻是更深的沉默與孤獨,一生都走不出的冷漠。如此看來,菲奧娜愛的並不是這兩個男人,而是她自己心中的一種對愛的感覺,一種自認爲愛的偉大的感覺而已。如果從一開始她就能敞開心扉去接受自己對帕迪的愛,整個家族的悲劇就會被改寫,不會讓弗蘭克與帕迪矛盾激化人生走上極端,不會讓其他的孩子們得不到母親的關懷。不能贊同這種自以爲偉大的愛,卻可能正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讓菲作爲荊棘鳥部分的所在吧,自毀。

如果沒有驚若天人的容顏,拉爾夫是否依舊會愛上這個姑娘?初讀一遍,感覺作者並沒有賦予梅吉什麼過人的優秀品質,沒有那麼值得讓人不顧一切得去愛。拉爾夫神父倒是被描述的萬人景仰,崇尚高貴。他們之間的愛,或許用“愛是沒有理由的”來形容可能更合適。

金錢面前,權貴面前,人性真的經得起考驗麼,外人看來無可挑剔的拉爾夫神父做的又怎麼樣呢?爲了金錢爲了權力,放棄內心的摯愛又能怎麼樣,他依然是人人膜拜的神父,平步青雲。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背叛上帝又能怎麼樣,誰的信仰能建立在完全無私利他的基礎上,最終不過是瞞於天下的僞裝。不管做過什麼,最終都是受人愛戴的紅衣主教。所謂的上帝真的存在麼,能救自己的永遠都是自己罷了。人生於世,不管什麼角色,首先是爲人。

朱絲婷歷經糾結終於有了完美的結局,雖然受到外婆和母親致命的深遠影響,好在最後被獨特的雷恩感化,引入愛的正途,直面愛,理解愛,接受愛。德羅海達時代結束,荊棘鳥的悲哀部分結束,讓人們都能正常的愛與生活吧。

傳說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窩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尋找着那棵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即便是無可超越的華麗,又如何能叫我豔羨。寧願與相愛的人牽手,平平淡淡安然走完一生,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在世間存在過,又不留痕跡的消失。不求愛的轟轟烈烈,但求此生溫暖平凡。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750字古希臘神話故事讀後感平凡的世界讀後感400字白鹿原讀後感900字螢王讀後感

篇32:《荊棘鳥》讀後感

。我無法理解梅吉對拉爾夫的癡迷,他是那麼的自私。

其實,這個世上有很多隻孤獨的.荊棘鳥,不知幸福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尋尋覓覓,無數次尋找,無數次等待,卻一直沒有等來屬於自己的幸福,終以傷心度日。

至於其中到底有什麼意義,我也無法言表。只是覺得這樣很美,很美。

可旭旭不太喜歡這本書,她總是愛看一些雜誌。所以,當她興致勃勃地拿走,又愁眉苦臉地還給我,還抱怨到:“全是寫景的,再說,實在太厚了!”我一點也不驚訝,旭旭就是這樣,做事不能堅持到底,半途而廢,但這也正是她的可愛之處,我喜歡她的天真與活潑,不像我,總是看起來很孤僻似的,也只有旭旭懂,這也是我和她成爲朋友的原因。其實我只是無法融入班級,把自己與同學們用一層薄膜隔離開了,這是旭旭對我的評價。

或許我是該考慮考慮自身存在的這種他人不易接近的性格了。畢竟,有時,我也會感到孤獨、無助。

旭旭的其他朋友,還悄悄跟她說:“你沒事別跟顏荀伊在一起了,看她有點陰暗。”可旭旭總是搖搖頭說道:“你不懂她。”

旭旭果然是我的好朋友,永遠不會因爲別人的流言蜚語而拋棄我這個好朋友。

篇33:《荊棘鳥》讀後感

我用了兩天所有的空閒時間,不玩電腦、不看電視。把《荊棘鳥》這部書重讀了一遍,我在念高中時看過一遍,那時就被這本書深深的吸引。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忘卻,連主人公的名字都忘了。

這部書分上下兩冊,作者是澳大利亞人,名爲科林・麥卡洛。這部家世傳奇出版後被譽爲澳大利亞的《飄》。這部書是以澳大利亞的一個名爲德洛耶達牧場爲基地,描述牧場主一家人顛沛流離、曲折離奇的生活故事。女主人公――麥琪,一個溫柔美麗的女孩,愛上一個不能談愛的教士,一個愛她卻不敢承認的教士。男主人公――拉爾夫,一個完美與智慧的結合體,一個全身心都奉獻給上帝的男人,卻是麥琪一生都愛的男人。

她們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都有一個讓人留戀的故事,但是我只想沉浸在麥琪和拉爾夫的愛情故事中。拉爾夫第一次見麥琪時,麥琪只有十歲,但見第一眼時,拉爾夫的心就被麥琪俘虜了,雖然那時麥琪並不懂得愛情是什麼,只知道喜歡和他在一起,聽他禱告,聽他做彌撒,一起騎馬,一起散步。直到麥琪長大,懂得了愛情,但拉爾夫拒絕了她,拉爾夫是不能結婚的,他把自己奉獻給了上帝,麥琪心冷了,到後來遇到了盧克,一個長得非常象拉爾夫的男人,一個處心積慮騙財騙色的大騙子,一個心裏只有錢的守財奴。麥琪和她結婚後的那一段日子,是麥琪一生中的地獄生活,沒有丈夫的呵護、沒有丈夫的陪伴,就連懷孕分娩時,丈夫都沒有回來看一眼,幸好有一對好心的夫婦――路第、安妮,一直守護着,照顧着,讓麥琪度過艱難的日子。

麥琪結婚沒有告訴拉爾夫,也不讓家人通知他。她想徹底的忘記他,想要好好的生活,沒有想到盧克是一個守財如命的吝嗇鬼,婚後麥琪心灰意冷。隨後拉爾夫通過麥琪家人,找到了麥琪,在一個度假村裏,她們終於走到一起,融合在一起,拉爾夫終於短暫的拋棄了上帝,麥琪因此懷上了拉爾夫的孩子,但麥琪並沒有告訴他,麥琪離開了盧克,回到了德洛耶達,回到了自己的家。當她和盧克的孩子――賈斯丁(女孩)滿十六個月時,她爲拉爾夫生下一個男孩,取名丹尼,但家人都以爲是盧克的孩子。都沒有多想,只有麥琪的母親――菲,一個心細而又美麗的母親。當孩子一生下來,她就看出了是拉爾夫的孩子,儘管麥琪從未提起過見過拉爾夫,她還是看出來了,但是沒有對任何人說,包括麥琪。

篇34:《荊棘鳥》讀後感

傳說中有一種鳥,它畢生只歌唱一次,但歌聲卻比世界上任何生靈的歌聲都悅耳,它一旦離巢去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啼鳴。它超脫了垂死的劇痛,歌聲勝過百靈和夜鶯。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爲代價!然而整個世界都在屏息聆聽,就連天國裏的上帝也開顏歡笑。只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達到盡善的境界……也許傳說就是這樣”

當我第一次看到《荊棘鳥》一書的前引時,我的心就被震撼了。帶給我心靈震撼的書有很多,震撼我的不僅是作者那精妙的語言、巧妙的結構、精緻的故事,更是作者對哲理人生的深刻思考,像上國中時閱讀的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英國女作家艾米莉的《呼嘯山莊》、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然而這次的震撼只是在我看到考琳・麥卡洛的《荊棘鳥》的前引時就產生了。以至於多年後當我申請QQ時就毫不猶豫的給自己取了“荊棘鳥”的網名,在主頁說明中也用的是《荊棘鳥》一書的開篇引子。

拉爾夫,一個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獻給上帝的人,一個以成爲紅衣主教爲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個作爲普通人的權利,他不能談愛情,他也以爲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就是這樣度過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儘管那時的梅吉只是一個9歲的女孩,卻照亮了拉爾夫的內心。在梅吉長大成人之前,兩人有過一段溫馨美好的時光,因爲那時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隨着梅吉的長大,痛苦和矛盾也就與日俱增。最終,拉爾夫選擇了他的事業,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離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來和幸福。但是,誰能想到,梅吉選擇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爲他酷似拉爾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這樣的境況之下重逢,終於情感戰勝了理智,拉爾夫屈從於梅吉的願望,梅吉也如願地從上帝那兒偷來了拉爾夫――一個屬於他們的兒子。因爲她知道拉爾夫永遠也不屬於他,那麼得到他的兒子,就已經是上帝的恩賜了。從此,梅吉離開了她的丈夫,守着一雙兒女回到了家鄉。結局,偷來的東西自然要還回去的,當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永遠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覺得也卸下了心頭的包袱。拉爾夫在臨終的一剎那,他的心裏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將要面對的是往後更加孤獨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個堅強的人。

國中時我還是個懵懂無知的孩子,不可能太理會那字裏行間透出的深沉的滄桑。無論是帕迪的含蓄溫雅,或是菲奧娜的冷漠脆弱;無論是暴烈渴望的弗蘭克,或是驕橫尖酸的卡森夫人;無論是單純執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絲婷。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面容交替出現,我卻無法真正地感覺到他們的愛恨糾纏中所蘊涵的複雜的思想。直至現在,我依舊是無法完全理解這個家族的命運。而我所最鍾愛也是最癡迷的,只有梅吉和拉爾夫神父之間的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

曾經有人把荊棘鳥和枯葉蝶作爲對比。荊棘鳥,把所有的生命精彩都演繹在最後的絕唱中,雖然短暫卻是絢爛萬分;枯葉蝶,在單調寧靜中渡過它的一生,雖然單調卻是歲月綿延。截然不同的選擇,也就註定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縮短了生命,只爲了瞬間燦爛;一個,放棄了華麗,只爲了延長生命。而這本書,正是說明了荊棘鳥存在的意義,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所夢想的一切。

作者考琳。麥卡洛用細膩的筆觸爲我們描繪了從20世紀初葉到半個多世紀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澳大利亞廣闊恢弘的畫面,充斥着克利裏家族傳奇式的家世歷史。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曲折優美的情節發展,刻骨銘心的愛情歷程,都深深地把我帶入了那個傳奇的時代,那片美麗的土地。而到現在,當我重啓記憶,當初的那份熱情早已冷卻,少了些稚氣,多了些成熟和理智,也漸漸能從人生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曾經深深吸引我的小說,最終發現的,也是猶如新大陸般豐盈的感受。這,的確是一本值得讀的充滿魅力和生命精華的書。

篇35:《荊棘鳥》讀後感

很久以前便讀到過這樣一段文字,“傳說中有那麼一隻鳥,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停歇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黃鸝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十幾二都在靜靜的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的東西,只有深痛巨創才能換取”讀完之後是久久徘徊於心的震撼,這是怎樣一個悲傷的故事,如此悲壯惋惜,讓人驚歎。命運給予無限痛苦,卻可以憑着一念執着,拼盡一身傷痛,終於來到勝利的終點,而更大的代價卻是生命終結……

這是一個美麗而悽婉的愛情悲劇,卻也是一首對生命堅毅永恆的謳歌。

《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全書分七部分,每部分以一人爲中心,但又彼此聯繫,本書主要以女主人公梅吉與神父拉爾夫之間不爲世俗所認可的愛戀糾葛爲主線,描寫克利裏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作爲一個美麗的女性,梅吉又有着與生俱來的堅韌,而她最打動人的精神力量,也是個女性永久美的力量――執着。拉夫爾幾乎是梅吉所有的夢想,他給予她最初認知世界的勇氣,他的英俊優雅,父親般地慈愛,兄長般地關懷與陪伴,讓被母親漠視的她燃起了對生命的熱情。然而她戀上的這個男人卻把自己給了上帝,她無法得到他,這就是對於梅吉最鋒利,最長的荊棘。儘管梅吉在執着的追求愛的過程中受到深痛巨創,然而生命卻有了完整的意義。在失去最心愛的兒子後,她終於發現並從心底真正接受了自己的女兒。上帝並沒有帶走一切。梅吉因無法得到而顯得孤單與可憐,她的靈魂只是在戴恩和拉爾夫死後纔得到真正的解放。花開花會落,即便消亡也會變成春泥,這無窮無盡的循環,生生不息,這便是生命的意義。

篇36:《荊棘鳥》讀後感

當你被一本好書裏的情節吸引的時候,是很難把自己置身事外的。

梅吉和盧克的婚姻是不幸的,盧克想從梅吉那裏得到錢,而梅吉想要找一個拉爾夫的替代品而又不完全失去他,他們的結合便意味着更多人痛苦的開始。盧克完全不知道梅吉是和她不一樣的一個柔弱的需要愛和呵護的女人。他從她身邊拿走了所有的錢,連她工作的工資都結在他的賬號下。他砍死甘蔗來便把她拋之腦後,總是好長時間不回家看她。他的自私是他不願意讓梅吉有一個孩子,因爲會多出一張吃閒飯的嘴!而梅吉多想有一個與拉爾夫有幾分相像的孩子聊以慰藉啊!說到這裏,不得不說,這一悲劇是他們兩個心猿意馬的人共同造成的,但即使是這樣,如果盧克給梅吉多一點愛,他們一定會生活的幸福的多。

當我看到盧克生病的時候,多希望他就此死去啊!這樣梅吉就有理由回到德羅海達去了,就會有機會見到拉爾夫了,就可以重新過上舊生活了。當我看到梅吉生孩子備受折磨的時候,我同樣希望她就此死去吧!如此便不需要再經受種種折磨,時間久了,人們也許就會把她這個人連同她曾經遭受過的苦難一同忘掉的。當我看到拉爾夫在梅吉生孩子痛苦難耐最需要他的時候出現時,真是異常欣喜,彷彿拉爾夫真的是一個神,至少真的得到了上帝的指點,就那麼從天而降出現在梅吉身邊,帶給她最深的慰藉。但是,拉爾夫和盧克一樣,匆匆離開了。

梅吉對她的孩子朱絲婷的到來遠沒有她想象的那麼熱切,甚至她是不喜歡這孩子的,甚至在她真正成爲母親的現在,她所體會到的幸福遠比不上她還是小姑娘時照顧她的弟弟們來的真切。

當拉爾夫在小島出現和梅吉見面卻相顧無言的時候,作者是怎樣的暗於世事才能把兩個人物內心的矛盾和糾結刻畫得如此淋漓盡致。拉爾夫的孩子讓梅吉獲得了重生,她的周身有了光芒,也終於讓人在她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跡象和對生活的期待。當她對盧克說出那些決絕的話語,大快人心的同時也讓人忍不住可憐起盧克來,如果他們選擇的不是彼此,也許會有另一個女人和他儘管不完美卻能安然地度過一生。

梅吉最終還是帶着拉爾夫的孩子離開了盧克,她應該感謝盧克那和拉爾夫諸多相像的外貌,至少這讓戴恩後來26年的生命不被世俗的眼光所不齒。戴恩的出生給梅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和慰藉,因爲戴恩幾乎擁有拉爾夫所有的特點和他所沒有的優點――戴恩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完美得連上帝都妒忌的人。所以上帝迫不及待地將他召喚回身邊去,在他26歲的年紀!當我看到戴恩死去的情節時,我是多麼震驚啊,那麼突如其來,那麼讓人悲痛。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當讀者平靜地看着戰爭開始又結束,有的人離開有的人留下,從而覺得故事到這裏就會一直平淡無奇地發展下去的時候,又突然出現一個讓你把心提到嗓子眼上的情節,讓你身臨其境地感受書中人的悲哀和無奈。我很欣賞後來的梅吉看待這件事情的想法,她把戴恩的離譜看作是一種解脫,一種不用再重蹈拉爾夫或者任何人的覆轍的解脫,爲此她爲戴恩感到欣慰,而讀者也爲梅吉的心態而欣慰。朱絲婷就不同了,若不是雷納和梅吉的幫助,她將永遠沉浸在對自己沒有陪同戴恩去羅馬的無謂的自責中。索性,她的媽媽梅吉解救了她,讓她終於成爲了哈爾森太太,到此,也算是全書中唯一找到幸福的一對人兒。

篇37:《荊棘鳥》讀後感

“希臘人說,衆神認爲不可理喻地愛某個東西,是一種有違常情的事。你記得嗎?他們說,當有人這樣愛的時候,衆神就會變得嫉妒起來,而且會在這愛的對象開出怒放的花朵時,將它摧折。梅吉,這裏面有一種教訓。愛得太深,是褻瀆神明的。”

我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也常常缺乏耐心,但是大二的時候從一堆文學小說中一眼就看到了那本破舊殘損的《荊棘鳥》,泛黃的書脊、卷邊的書頁,證明它曾被無數次翻閱,我花了兩個整天讀完了這部小說。我自認爲自己是一個不容易感情氾濫的人,淚點也比較高,我不愛看綜藝,不愛看煽情溫馨類的電影,也不喜歡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可是在這部小說中,我卻摸索到了閱讀的另一種可能:文字原來也可以觸動人身體中那根最敏銳的神經,堪破卻無法道破,真切體會到了李宗盛的那句歌詞:“言語從來沒能將我的情意,表達千萬分之一…”我想我可以把它改成:“言語從來沒能將我的讀後感,表達千萬分之一…”

站在一個男性的角度,我是對梅吉充滿同情與憐愛的,而對於拉爾夫,我亦有理解之意,男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在那種社會背景下,宗教力量遠遠強於世俗權力,人的慾望被壓制,作爲有理想的人,如果在愛情上栽了跟頭,怎麼說好像都說不通。

在這場漫長而荒誕的愛情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什麼是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或許在這個問題上,每個人都是詩人,都有發言權,因爲每個人生來就知道怎樣去愛,只是愛的深淺不一罷了。尚在襁褓中的嬰兒知道尋求母親的吻與懷抱,動物亦能有回饋愛的天性,束皙在《補亡詩》中說:“嗷嗷林鳥,受哺於子”。

記得剛進學校廣播臺工作時,臺裏有一位很喜歡讀書的學姐,她的父親是一名詩人,記得那時候我剛大一,身邊的梅吉對拉爾夫的愛,總是一場空歡喜,在她以爲夢寐以求的愛就要觸手可及的時候,幸福總會化作虛空。

愛到極致卻又不可得,這份愛還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保鮮嗎?熱烈的愛情得不到迴應,時間久了,就會像失去水分的玫瑰一樣腐敗枯萎。梅吉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與命運抗爭,她嫁給了與拉爾夫外貌相似的盧克,可是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後,她對生活的態度與其說是一種熱愛,毋寧說是一種無奈的面對。丈夫畢竟不是拉爾夫,拉爾夫是無法取代的,於是她希望有孩子,讓孩子填充自己的孤獨人生,誰知道,拉爾夫再次忽然出現在了她的生命裏,出現在她人生的麥特勞克島,後來她有了戴恩,那是她從拉爾夫偷來的,從上帝那裏偷來的兒子,她卻覺得自己這一次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實上雖然只是一種微薄的安慰。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D�D《詩經蜉蝣》

篇38:《荊棘鳥》讀後感

與《飄》一樣,《荊棘鳥》是我最愛的一本書,被譽爲“澳大利亞的《飄》”。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一部家世小說。全書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感情糾葛爲線索,從梅吉四歲生日起筆,描寫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而這樣的時間跨越了半個多世紀。拉爾夫,嚮往着神聖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裏家的少女梅吉,爲了他一心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梅吉,一位普通的少女,也是一隻引人注目的荊棘鳥,拉爾夫就是她那根最尖最長的荊棘。此後的幾十年中,梅吉也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變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失去了曾珍惜的一份感情。

“鳥兒胸前帶着荊棘,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那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麼做。我們依然把荊棘刺扎進胸膛。”

這是文章的最後一段話,似乎在嘲笑梅吉一往情深的可笑,又似乎是在講述書中數十人可悲的命運。然而,“人都是複雜的”也同樣在書中得到了證實。

我們常用黑白來分明一切事物,簡單地給生活隨意標價,卻不經意間違背了事實與命理。有時黑與白難以分辨,漸漸模糊,混合,複雜,也成爲了一種不能爲世界所看清的顏色,但人性一樣複雜,以至於從來沒有人探究與反駁,只當視而不見。或是一種更深的譴責,逃避。比如拉爾夫・德・布里薩卡特,他想追逐更高的權力,更大的舞臺,得到肯定認同,但在那時,梅吉從他的生活中出現了,也正是因爲她,拉夫爾找到了寄託精神與愛的中心,那痛苦也在不久後來臨。拉夫爾必須面臨選擇。看到這許多人指責他的無情與自私,認爲他爲了野心,放棄了愛情,負了梅吉的青春。但他似乎已沒有退路,只好做着這種鬥爭,以致自己傷痕累累,但又是爲什麼呢?當拉夫爾不能兩全其美時,他已經擁有了金錢,權利,地位,卻無時無刻不遺憾和渴求着梅吉的愛,無法遏制,也無法停止。

梅吉,毫無疑問,她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女性角色裏最爲鮮明的。她的一生,其實非常簡單:家人,拉爾夫。但漸漸地,她將重心移到了拉爾夫身上,把他當作自己的初升的太陽。同時,這也可笑,這太陽並不能送走她生活中的所有晦澀與陰暗。是不是像《白夜行》中所說:“憑藉着這份光,我便能將黑夜當成白天”?她等得有些癡狂,有些盲目,但這一切又像是順理成章,毫不猶豫,於是,懷着這種心思,她一等就是幾十年。最終以自己“失敗”告終,然後妥協。梅吉深知命運無法重新輪迴,好在她滿意着拉爾夫給她的人生。她不去迴避,而是,坦然又焦慮地過着平靜的生活。

所以,在倆人最後一次相遇,又最後一次分別之後,梅吉也又一次坐在院子裏,看着春意盎然,放下女兒的電報,把那捧了一生的“荊棘”放入心中,踏過最後一次的選擇,她又該去向何方?考琳・麥卡洛,用他們的愛情與信仰演繹着生命,只因一段不完整的愛無法詮釋命運對人生的戲弄。而樹上那隻荊棘鳥,在灰飛煙滅的最後一秒,毅然將荊棘刺入胸膛,只因荊棘絕唱,卻無人旁聽。

篇39:《荊棘鳥》讀後感

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題記

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但總有人樂此不疲,像是菲奧娜,像是梅格安,像是每一個你。

日薄西山,夕陽沉金。他像夢幻中的人,飄然而來,這是梅格安和拉爾夫第一次見面。梅說:“我在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愛他了。”我想,愛這一個令人痛苦而快樂的詞,它串聯着人與人,它也分離着人與人。它讓普羅衆生癡迷追尋,至死不渝。直至像荊棘鳥一樣覓得那唯一的荊棘樹。無論以何種方式,無論以哪種身份,無論是因爲什麼。

我們也總是這樣,總是被一些盲目的自我認知矇蔽了自己的心,讓理智或剋制的繩索狠狠勒住自己的感情,直至失去,直至離開,我們才放鬆痛哭。被勒住的感情才傾瀉而下,卻毫無用處。像孩子丟失了玩具,像是探險者丟失了珍寶,像是遊子失去慈母時悔恨沒有在母親塌前盡孝,像是萬物失去最後的太陽。一切都追悔莫及,一切都徒勞無功。那爲什麼不抓緊時間的繩索,用力的去感受愛呢?爲什麼不表現出自己的感情呢?相信我,擁有時流露出一份小小的愛也比失去後不止的淚水有價值得多。哪怕像火焰一樣燃燒,只剩下灰燼。

拉爾夫終究忘不了梅吉,梅吉也忘不了拉爾夫。雖然是他親手將梅吉推向盧克那個“騙子”,他總是關心着梅吉,卻又從不爲她停留。雖然他以1300萬鎊將梅吉“賣了”背叛了她。可他們依然深深地愛着,糾纏着,痛苦着。令人也隨之痛心,像荊棘扎進心臟,痛楚蔓延在每一條神經。

我認爲他們是禁忌之愛,亦是真心相愛,無論如何他們的相愛是遲早的。梅,這樣一位熱愛孩子的女性終於擁有了拉爾夫的孩子――戴恩。她爲了他願不顧一切,幾近狂熱。“希臘人說,衆神認爲不可理喻的愛着某種東西是一種有違常理的事,當有人這樣愛的時候,衆神就會嫉妒起來,而且會在這愛的對象開出怒放的花朵時,將它摧折。”安妮又說:“愛得太深是褻瀆神明的。”這真是諷刺,愛本身有什麼錯呢?它是純潔的真摯的,又怎麼能褻瀆神明呢?再說那“至高無上”的神明,難道不是統治者爲了禁錮人們的思想而創造出來的嗎?我相信,真正的神明是普愛他的孩子的,是不願意他的生靈受苦的。是封建的信義教條,是世俗的眼光,是權力和利益,是他和她無法改變的時代背景阻礙了他們。可笑可悲,戴恩成長爲一位極具神性的教士,因救人溺死。在僅26歲的玫瑰年華悄然而逝。這是一種報復嗎?梅吉向拉爾夫隱瞞了戴恩,上帝又把梅吉從他那偷走的,又拿了回去。正如尼采所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可是當理由被永遠地剝奪了,我不知道梅吉該如何忍受呢。

“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觸摸痛苦。”――霍爾特。但這幸福實在是太短暫,要讓人用餘生來償還,仍記得在梅吉仍是少女時,她曾在一場大火後從水箱架下面的樹叢背後找到唯一一朵半開的淺粉玫瑰。是啊,少女的她像一朵半開的玫瑰。但他們之間的愛情,卻只是玫瑰的灰燼。這是一場飛蛾撲火的愛,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從中觸摸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都給他們帶來幸福,哪怕是轉瞬即逝的。

荊鳥情深,長荊錐心,心血灌爲花。或許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舉措,寧化爲荊棘鳥,把長長的荊刺扎進心臟,唱出唯一一次也是最悽美的歌聲,只爲那唯一的荊棘樹。而這荊棘樹可以是珍寶,權力,智慧,每個人追求的東西。總有一些事物令我們奮不顧身,縱然萬劫不復。又像那灰暗歲月中的逐夢少年,又像是爲了幸福生活而苦讀寒窗的學子。都爲了自己的理想和慾望付出代價。在這艱苦的泥濘之路,我們卻又是清醒的。一如書中所說,“當我們把荊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釘子扎進胸膛。”誠如譯者曾胡所說。荊棘鳥“令人掩卷且悲不能抑,感不能竭。”是當之無愧,被譽爲澳大利亞的《飄》。

我想拉爾夫早就應該明白了,當他感受到梅吉那雙仰望他的銀灰色眼睛,像熔融的寶石,閃爍着柔和純潔的光芒時,他們就已經深愛彼此了。

曾經的荒蕪土地,長出了新芽,綻出了鮮花。烈火縱燃之地也恢復了原樣,一片祥和。我們曾痛下決心,永勿忘的回憶依然癒合了。儘管他們的愛情是玫瑰的灰燼,我依然記得拉爾夫把梅吉贈予的玫瑰,夾在那本亡父遺留給他的聖經裏。於是那朵半開的淺粉玫瑰變成永恆,補了他們缺失的愛情。

嘆荊棘之惋傷,哀荊鳥之驪歌,頌絕世之愛戀。

篇40:《荊棘鳥》讀後感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窠臼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在那蠻荒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只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聆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的一部長篇小說,在宏闊的歷史背景下演繹着絕世的愛情,是一本言情小說,但又不僅僅侷限於此,被譽爲澳大利亞的《飄》。

你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嗎?你覺得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嗎?你願意拋棄一切只愛上帝一個嗎?該作以主人公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爲主線,講述了克利裏家族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與其說是三代人的故事,我倒覺得寫克利裏家三代女性的愛情婚姻更爲合適,講述了在那個時期澳大利亞女性進步的一個過程,也是整個世界女性進步過程的一個縮影。

第一代菲

菲本是阿姆斯特家族的小姐,在一次社交中認識了一個有婦之夫,便墜入愛河,但兩個人是不會有結果的,她的父親爲了不壞了家族的名聲就悄悄把已有身孕她嫁給了剪羊毛的帕西。她生下了弗蘭克、傑克、休吉和梅吉。可她只偏愛弗蘭克一人,大概是因爲他是所愛之人的孩子吧。她每天鬱鬱寡歡,在家裏忙來忙去,就像個行屍走肉一般,把生活當做了一種工作,沒有目標,沒有信仰,沒有追求,這一切在他們到了德羅海達弗蘭克被捕入獄後變得更加嚴重,她忽略了所有人,忽略了梅吉,忽略了帕迪,忽略了雙生子帕西和詹斯。而當帕迪在一次雷雨天氣中被雷劈中去世後,她才意識到自己這麼多年來早已愛上了那個敦厚、老實、包容她一切的帕迪,世事就是這個樣子,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我們往往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什麼最珍貴,終在德羅海達度過餘生,管理着牧羊場。

第二代梅吉

只是在人海中多看了你一眼,從此便難以忘掉你容顏。愛情這種東西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我們一輩子大概會愛上許多人,但最愛的只有一個;會愛上不該愛的人,最愛的可能就是這個不該愛的人。當梅吉還是個小姑娘,隨着全家從新澤西搬到德羅海達時,她與拉爾夫神父第一次見面,就有了一種不一樣的情愫。她錯把這種感覺當崇拜,拉爾夫錯把這種感覺當做對小孩子的憐愛。隨着朝夕相處,拉爾夫越來越喜歡梅吉,這一切都被梅吉那個富有而乖戾的老姑媽看在眼裏。當卡爾森姑媽去世時留給拉爾夫教士下了遺囑,如果他公開這份遺囑所有財產都將屬於他,他將會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財富、權利,而梅吉一家只能得到農場的使用權,但這意味着他也將離梅吉越來越遠。如果不公開這份遺囑,他將永遠只能是德羅海達這個地方的一個小教士。在慾望與梅吉之間他選擇了慾望,他離開之前梅吉向她袒露心聲,而他以要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爲由就離開了。梅吉飽受相思之苦,有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很貼切:或許我能遇見更好的人,但現在你就擋在我面前,像從天倒掛的瀑布,三百六十度的震耳欲聾,除了你我什麼都看不見。身邊有許多人追求梅吉都被她拒絕了。直到有一天一個酷似拉爾夫神父的盧克出現在梅吉的生活中,他很風趣、幽默,然後梅吉就嫁給了他,其實她嫁的不是盧克這個人,只是像拉爾夫的感覺罷了。雖然有些人註定不能留在身邊,但我們會把他留在心裏,他是一個祕密,我們的祕密,然後瞞着其他人又愛了很久,很辛酸,可至少這樣心裏不會空蕩蕩的。梅吉就這樣稀裏糊塗的嫁給了盧克。可她並不幸福,我覺得是因爲三觀不同,沒有什麼共同語言。盧克一個人出去工作,把梅吉丟給了安妮夫婦。梅吉懷孕了,就在梅吉生產的那一天,拉爾夫找到了她,梅吉把這些年的想念全部化作了憤怒,拉爾夫又離開了。梅吉生下的女兒叫做朱絲婷,她對這個孩子並沒有什麼愛,大概就像她的母親對她一樣。盧克對梅吉的不聞不問讓她傷透了心。在安妮的好心安排下她前去度假,拉爾夫神父在去羅馬前找到了她。“在我是一個神父之前我是一個男人,是我錯了,我不該一直用看待女孩的眼光看你,你是一個女人。”然後他們愉快的度過了幾天。拉爾夫離開了,梅吉也要離開了,她要離開盧克會德羅海達,此時她已懷有身孕,是拉爾夫的孩子,她要以另一種形式留住拉爾夫。孩子叫做戴恩,與拉爾夫像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上帝怎麼會允許你從他那裏竊取東西呢。在戴恩8歲的時候他想要當個教士,也要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命運弄人啊,此時拉爾夫已經當上了紅衣主教,他並不知道戴恩就是自己的兒子,只是像愛梅吉的兒子一樣去愛他。更糟糕的是在戴恩26歲時,上帝永遠奪走了他,因爲救別人溺水而亡。直到最後一刻,梅吉才把戴恩的身份告訴拉爾夫,幾個月後拉爾夫也去世了,結束了他與梅吉這一輩子的愛恨情仇。你不過是先走,深愛是讓不捨離開的人好好走,這一次揮手,再也無法問候。

第三代朱絲婷

朱絲婷,臉上有着雀斑的小女生,她是克利裏家族的最後一個女性,天生叛逆,與她祖母和母親不同,她厭煩德羅海達牧場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想在那個小島上度過一生。她前去倫敦學習表演,成爲了一個優秀的女演員,她經歷了行爲的叛逆與內心潛在的脆弱之間的掙扎,進而追求獨立的人格、成功的事業、平等和諧的愛情與婚姻。在經歷了喪失弟弟的痛苦與內疚的長期的掙扎之後,她嫁給了雷恩,那個願意等她的男人。真正的愛人是值得等待的。而帕迪的其他兒子們都終身未娶,一生都獻給了德羅海達那片他們深愛的土地。

其實整本書中三個女人的故事經歷就是女人們的成長史,菲的對生活的妥協,梅吉對有一點點的反抗,但在兒子去世後又信服了上帝,朱絲婷的頑強抵抗以及不將就,最終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以前車馬很慢,一生只愛一個人。現在交通發達,通訊方便,愛過很多人,可最愛的還是那一個。我們都是荊棘鳥,都在努力尋找着荊棘樹,有的人找到了,展開了歌喉後“曲終命竭”,有的人還在尋找,在找到前絕不歇腳,美好的東西總是要用深痛巨創來換取。人這一輩子啊,總要有一個人,深深地留在心底裏,活在告別裏。你要知道,在某種意義上,有人想念也是一種幸福。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仍要快活。長大之後多了些責任,少了些奮不顧身,就讓那些留戀的.放在回憶裏,往前走。

願漂泊的人都有酒喝,願孤獨的人都會唱歌。願相愛的人都有未來,願等待的人都有回答。願孤獨的人不必永遠逞強,願逞強的人身邊都有個肩膀,願肩膀可以接住你的喜怒哀傷,願你最愛的人也最愛你。

篇41:《荊棘鳥》讀後感

寒假沒事翻開了買了很久卻沒有一直沒有時間看的這本書,關於愛與死亡,悲傷與救贖,關於生活本身,講述了克利裏家三代女人的人生,是自我逐漸覺醒,不斷創造自己人生的歷史。

愛的選擇,家庭的更迭,每個地方都能看到選擇的難題,更難得是很多時候無從選擇,就像梅吉一樣,終其一生都要爲失去布娃娃的恐怖而痛苦。

荊棘鳥這部跨越了三代人,以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悲劇爲主線,以澳大利亞20世紀初爲歷史背景,描述了整個家族在動盪年代的抉擇與抗爭,就像荊棘鳥一樣,當經濟插入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然而我們卻依舊那樣做。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拉爾夫,他爲了權勢放棄了梅吉,作爲懲罰卻永遠無法忘記她,兩個人的開端顯得莫名其妙,但一生的思念糾葛卻兩人動容。菲在失去了愛人之後懂得他的重要,朱思婷在彷徨和害怕了很久之後終於獲得了她的愛情,也算是有個好的結局。

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的代價去換取的。

篇42:《荊棘鳥》讀後感

說來我知道《荊棘鳥》這本書有點晚,是在大學的時候。不只一次在各種推薦必讀書目裏看到過,這就是最初的印象了,也就記住了。後來在圖書館借書時,也多次看到了。可往往只是隨手翻翻就沒有再繼續看下去了,或許是時機未到吧,我一直都沒有看。

至於是什麼原因使我再次想起這本書已經不得而知了,我只是很急切,迫不及待地想要閱讀它。於是便去圖書館找了又找,唯獨沒有它的蹤影。我只好在網上在線閱讀了,最初是斷斷續續的看的。可不自覺的越陷夜深,只要有時間便坐在電腦前一章一章的看下去。看完了,還意猶未盡,又看了不少他人的讀書筆記。然後又看起了根據這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可以用震撼人心來形容。

這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偉大著作。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看這本書同時還看了另外一本時下流行的青春小說,也改編成了電影,可通篇看下來一點感覺都沒有,只是覺得故事很單調,人物更是沒什麼個性,語言也是我所不喜歡的,簡直是味同嚼蠟,我算是有點理解這個詞了。

篇43:《荊棘鳥》讀後感

我曾聽說過《荊棘鳥》這個名字,也意識到它絕不是一本講鳥類的書。但萬萬沒有想到這是一部如此偉大與成功的作品。又大膽地涉足了許多作家所不敢於或不善於書寫的內容,以及一些我聞所未聞的生活。

這是一部包含對禁慾與命運的討論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或新大陸生活的愛情故事。

本書主要講述了克利裏家族三代人的愛情故事。但在主線之外又有着幾條線索,包括拉爾夫主教的升遷之路,德羅海達的繁榮與衰落,二戰在多個戰場進行,一個不知名的納粹兵士在戰後漸漸成爲政界重要人物等。

本書雖僅有約50萬字,但其時間跨度之大在我所讀過的書裏幾乎是絕無僅有的。故事主線從1915年的新西蘭南島開始到1969年的梵蒂岡結束,歷經55年,涉及十個國家及地區,背景更是可以追溯到1801年。

本書時間跨度之大,劇情之複雜,涉足地區之多都令人望而生畏。但更令人驚歎的是,作者考琳・麥卡洛用她縝密的思維與細膩的筆法使這169年裏10個國家或地區發生的事情都離不開主線。

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即便是看似不經意的一筆都有着作者特別的意圖,而每句話之間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就比如作者先提及教皇喜歡自己及周邊的人說德語,隨後幾頁便有紅衣主教們用德語對話的部分,緊接着就是拉爾夫主教在聖彼得大教堂中發現了一個德國士兵,而他就是未來的主角雷納・哈森。這樣的細節數不勝數。

這本書從結構上來看,分爲七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有一個不同的主人公。雖然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不同的主人公,作者仍保持着第三人稱的敘事角度,伴隨着適當的描寫,尤其是心理描寫,將讀者帶入到一個立體的,充滿生活氣息的世界中去。

這種敘事方法可能不是作者所獨創的,但在本書如此大的時間跨度下無疑是成功的,且是相當成功的。若要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自然不能將全部的筆墨用在同一個人的身上,一個人是不能代表一個家族的,且易使得劇情單薄。

因此本書隨着時間發展帶着不一樣的主人公,這些人物的情感與性格都十分立體,獨一無二,而且伴隨着情節發展富於變化。這種設計無疑是十分少見的。其他小說一般採用一個或少數主角在經歷了大量事情後性格和世界觀發生大轉變,而其他人似佈景一般沒有過大改變。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托夫》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如果時間跨度有本書之大的,一般非主人公僅是一個過客,不會去細緻描寫。這麼做可能更爲符合生活實際,但不利於故事的展開與表達效果。很顯然作者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出現的主線人物有約20個,可以較爲輕鬆地刻畫人物。

本書在荊棘鳥的叫聲中開始,也在荊棘鳥的叫聲中結束。我認爲,這給予了本書標題的同時也揭示了本書所想表達的主題。“最美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正如那將荊棘刺入胸口後奮力歌唱的鳥兒,“那歌聲竟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那鳥兒可能正如梅吉愛上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上帝的拉爾夫主教的情形。因爲愛他但得不到他而嫁給了一個貪小便宜,只會勞作的盧克・奧尼爾,忍受了幾年痛苦又冷淡的生活,得到一個完全不愛自己的女兒。終於得到拉爾夫的兒子後,落得一個父死兒殤的結局。

其實,對於這樣的一個話題,我或許沒有什麼發言權的。因爲我沒有得到什麼最美好的東西,更沒有經歷過什麼深痛巨創。也許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深痛巨創被愛我的人全盤收下了。也許是我並沒有完全讀懂整部作品!這或許就是讀書的樂趣所在,思考作者究竟想表達什麼,對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錯誤、不足,並帶着新的眼睛去觀察與認識這個世界。

篇44:《荊棘鳥》讀後感

用生命交換結局的燦爛。有一首叫《刺鳥》歌中唱道:就像刺鳥的宿命悲劇卻勇敢。

兩個人彼此深愛着對方,梅吉與拉爾夫的愛其實就是一場宿命的悲劇。卻因爲身份,因爲宗教信仰而無法相守。愛的盲目嗎?應該不是兩個人認識了那麼多年,梅吉還是一個小姑娘時,就認識了拉爾夫,就喜歡向拉爾夫傾訴心事。梅吉的生命裏,拉爾夫亦兄亦父亦友,最可信賴的人。初到澳洲的那些日子裏,正是拉爾夫帶她融入了這個新世界,開始了一段新生活。拋開拉爾夫那些潛藏的野心不談,拉爾夫身上,其實有着太多的閃光點,比如高大英俊,比如優雅和藹,這些特質和梅吉的哥哥不同,更不同於剪羊毛出身的父親,所以,情竇初開的梅吉怎麼可能不去愛這個優雅的男子呢?雖然明知這個男子是屬於宗教世界,不能和自己有未來的但愛情一旦來了誰能躲得開,誰又能放得下呢?

拉爾夫對於梅吉的愛也是發自真心的看着梅吉從小姑娘一天天長大,同樣。聽慣了梅吉的傾訴,那種愛憐糾結在歲月的流逝裏,已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他雖然獻身宗教,野心勃勃,卻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愛情來臨時,情不自禁,深陷其中。只是愛也像世間大部分男人的愛一樣,要面臨野心和前途的考驗,要進行艱難的取捨。

可以堅決地奔赴前程,以爲他可以舍掉愛情。但再高的神職,再大的榮譽帶來的都只是瞬間的滿足,終究忘不掉梅吉,與梅吉分分合合。

爲了這份愛,而梅吉呢。甚至嫁給了僅僅相貌酷似拉爾夫的盧克,以爲她愛盧克,但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當拉爾夫再一次出現在身邊時,才確信,盧克不過是拉爾夫的一個影子。心裏,從來就只有拉爾夫一人。

註定是一個悲劇,可是與教會爭奪愛人。隨着拉爾夫地位的逐漸提高,不可能離開宗教世界,所以梅吉便只能象以前一樣,繼續在世俗的世界裏守望自己的愛情,而這種守望,幾乎不可能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那天。

讓她孕育了一個與拉爾夫的孩子,好在麥特勞克島那段難得的快樂時光。也算是一段愛情最美好的紀念。戴恩遺傳了拉爾夫的樣貌,讓梅吉也有了情感寄託,可是戴恩也遺傳了拉爾夫對宗教的熱愛,也想當一名教士。這對梅吉來說,實在命運不懷好意的捉弄。這一生,梅吉先是與宗教世界爭奪自己的愛人,結果看着拉爾夫成爲紅衣主教,一步步遠離自己,現在又要與宗教世界爭奪自己的兒子。

有一句話特別讓人傷感,寫給拉爾夫的信中。說“偷了什麼,就還回來。這是一個愛得多麼艱難的女子啊,好不容易從上帝那裏,偷到一段與拉爾夫共處的時光,卻不曾料到這段快樂要通過戴恩收回去,拉爾夫與戴恩相處融洽,大家都在期待父子團圓的情節發生時,戴恩卻在一次游泳時溺水身亡。

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誰都不怨恨,梅吉說。不能對此有片刻的追悔。確實,真心地愛過,並且在愛情發生時,就已經料到會困難重重,會不斷接受打擊和挑戰,這樣的人,勇敢而堅定的不會在傷痛和波折面前後悔的。

愛上了辯機和尚。辯機不是一般的俗世男子,由此我想到中國歷史上一段同樣驚世駭俗的愛情。唐太宗的掌上明珠高陽公主。身爲佛門中人,唐代高僧玄奘的得意門生,曾以優美的文筆撰寫了大唐西域記》但就是這樣一個潛心向佛、才學俱佳的年輕浮屠,卻與高陽糾纏在塵世的兒女情長裏,掙扎在愛和佛學的矛盾裏,一次次爲愛妥協。愛也是一場宿命的悲劇,辯機被腰斬於刑場,而高陽從此用沉淪麻醉自己。

相愛不能相守,世俗難以衝破。多深切的愛,就會帶來多深重的傷。

無論是梅吉,所以從這一點上說。還是高陽,都稱得上是一個勇敢的女人。愛裏傷痕累累,卻愛得無怨無悔。讓人相信,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就像小說結尾所寫的那樣:鳥兒胸前帶着荊棘,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但是當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知道的明明白白的然而,卻依然要這樣做,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篇45:《荊棘鳥》讀後感

一、作者寫的題記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蠻荒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麼講的。

二、故事梗概

《荊棘鳥》講述的是澳洲克利裏家族傳奇家族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迪・克利裏應無兒無女的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開始,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爲止,講述克利裏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故事的主線則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

三、作者介紹

考琳・麥卡洛是澳大利亞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她於1937年6月1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西部惠林頓一個牧業工人家庭,十二歲移居悉尼,此前一家人過着遊牧生活。《荊棘鳥》讓考琳・麥卡洛名利雙收,她後來回到澳大利亞,1980年1月定居諾福克島,寫出了大量書籍,但以《荊棘鳥》最爲著名。

四、《荊棘鳥》的7章7個人物

1、梅吉

故事塑造的最有魅力的女主人公,全篇從梅吉4歲的生日開始,從梅吉成長、成熟,經歷愛情、婚姻、生子、喪子;從她爲人子女、妻子、情人、到母親,展示這個澳洲熱土上勤勞、溫婉、堅韌、熱情、執着、善良女性的一生。《荊棘鳥》重點刻畫的就是梅吉和拉爾夫之間的愛情故事,有十分細膩精彩的性愛描寫和情感塑造。

2、拉爾夫

這段刻骨銘心愛情的男主人公,漂亮、瀟灑、才華出衆、情深義重,但同時他野心勃勃,不甘於凡夫俗子的愛慾繁衍,把他的熱情與智慧全部投身於天主教會,成爲澳洲的紅衣主教。拉爾夫代表了這個世界的普遍男性追求,他們雄心勃勃地想征服世界,寧可犧牲兒女情長,最後獲得了全世界卻難以走出內心的孤獨與痛苦。書中通過拉爾夫這個角色,深入地描寫了宗教與澳洲社會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澳洲與歐洲精神世界的關係。

3、帕迪

梅吉的父親帕迪是早期澳洲移民的代表,從牧羊工、剪羊毛工、到牧場管理人員,勤勞辛苦、恪守嚴格教規,對澳洲這片土地以及自己的妻子兒女傾注了全部的熱情,最後在連續的乾旱之後、在德羅海達的一場大火中喪生。

4、盧克

梅吉在長大後遭到拉爾夫的拒絕,嫁給了流浪牧工盧克。盧克是優秀的剪羊毛工、也是出色的甘蔗工人,熱愛遊動不寧的勞動生活。他的理想是在幹不動的時候,買下屬於自己的牧場,因此有意識地接近梅吉,取得她的好感,從而獲得了梅吉的積蓄。梅吉在和他生下一個女兒之後帶着孩子離開盧克,回到了德羅海達。

5、菲奧娜

菲是梅吉的母親,本來是澳洲著名移民阿姆斯特朗家族的女兒,但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並生下了私生子。那個男人爲了政治上的前程犧牲了菲,菲的父親以她爲恥,將她趕出了家族,嫁給了貧窮的牧工帕迪。菲一言不發地接受了命運,生下了9個兒女,任勞任怨、深藏不露,直到丈夫帕迪在火災中喪生之後,才猛然醒悟其實她愛的是帕迪。菲奧娜以她貴族的審美和品位執掌德羅海達,得到了所有子女深切的愛。

6、戴恩

梅吉和拉爾夫的私生子,梅吉把他當做盧克的兒子帶回德羅海達撫養長大,是一個天使般的男孩。戴恩長大後也要求進神學院,梅吉將他送回了拉爾夫身邊,父子倆在一起十分和諧卻不知道彼此之間的關係。戴恩後來在一次意外中喪生,直到此時,梅吉才告訴拉爾夫戴恩是他的兒子,使拉爾夫受到了深刻打擊。

7、朱絲婷

梅吉和盧克的女兒,叛逆、獨立、個性非常強,作爲克利裏家族的第三代繼承人,她不再羈縻在德羅海達這片土地,以其堅強的個性和不隨俗的決心闖蕩世界,開創出屬於她自己的未來。

五、《荊棘鳥》描述的澳洲大陸風情

《荊棘鳥》全書50萬字,是一篇描寫澳洲的長篇小說,內容涉及宗教、自然、家族力量、愛情、親情,小說重點描寫的時代跨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很多,對羅馬教廷在澳洲經濟、文化、軍事、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詳盡深入的描寫。《荊棘鳥》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了澳大利亞的自然景觀,以及牧場、甘蔗農場的日常生活,在乾旱、塵土飛揚、悶熱的艱難自然環境中,在火災、蟲鼠、貧病的生活條件下,澳洲人以巨大的生活熱情獻身於這片土地,不知疲倦地勞作,恪守宗教規則,熱愛文化知識。當一個牧場遭遇天災,其他附近的牧場不約而同往來相助,這不是一種要求,而是一種刻入骨髓的生活方式,因爲人們必須這樣才能活下去。作者的經歷顯示,她從小就生活在這種動盪的遊牧羣體之中,從書中大量的細緻描寫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遊牧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澳洲大陸的深厚熱情。

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1977年問世,之後走紅美國,與《教父》同爲美國十大暢銷書;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以上爲本人之淺見,沒有查究資料,一家之言,不準確不正確之處還請見諒。

篇46:《荊棘鳥》讀後感

與你相遇太遲了,一個嗜文者怎麼可以讓你我的相遇遲了這麼久!―――題記

《荊棘鳥》所表達的不僅僅是克利克家族十餘成員的不同命運,也不僅僅侷限於拉爾夫和梅吉的禁忌之愛,它描寫了最爲真實的人性,彰顯着宿命輪轉、興衰交替的不可逆轉。作者筆下那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不管是菲、拉爾夫還是梅吉,紛紛走向了不可掌控的命運,然而,這,正是生命原本的樣子。就如梅吉所言:是我們自己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荊棘叢。

拉爾夫神父,當他第一次在德羅海達莊園遇見10歲的梅吉時,他的宿命便開始了。可是當瑪麗把本應該屬於帕迪的一千三百萬鎊遺產莫名留給他時,他一生的荊棘之路也便開始了。爲自己的教士之路,拉爾夫沒有把這份不合理法的遺書投入爐火而是選擇有利於自己攀升而昭示於教會。正是因爲內心對帕迪一家的歉疚,拉爾夫便不遺餘力關心着帕迪一家及梅吉,愛情在日常的關愛中產生。從此,愛情與教會、人性與神性的衝突,便如同一根荊棘一樣橫亙在拉爾夫的心裏。

神父這一特殊的身份及對教會權勢的野心決定了他不可能留在梅吉身邊。他活着的目的“不只是一個男人,而是某種偉大得多的東西,某種超乎僅僅成爲一個男人命運的東西”。可是在他成功地完成從教士到紅衣主教的攀升時,同樣也無法逃離作爲一個男人的折磨――那就是對梅吉的愛。當他得知梅吉嫁給了盧克並離開了德羅海達莊園後,他幾盡崩潰。正是拉爾夫矛盾的心理,人物才更加真實,命運才更具有了戲劇性。

16年後,當拉爾夫終於敗給了人性,以男人的方式得到梅吉,他又一次清醒地認識到:她是他的玫瑰花、是他的創造物,同時也是他垮臺的根源。所以,他依然選擇了上帝,選擇了離開。這一生,拉爾夫便生活在神父與男人這兩個角色中,因此,他的一生,註定會負載着痛苦與折磨,註定彷徨與無措,他在上帝之愛和人類之愛間苦苦掙扎,活在自己的荊棘叢中。

當他70歲時,得知自己親手培養的下一代教主、最後溺水而亡的戴恩是他的親生兒子時,是誰在說?“拉爾夫,你瞎了眼,你想不明白,拉爾夫・德・布里薩特紅衣主教,這就是你所希望的,這種希望勝過了梅吉,勝過了你的兒子,勝過了你的兒子!”透過文字和紙張我們聽到那劃過天際的一聲嘶鳴,那是拉爾夫的。當他的意識離開身體的那一刻,他終於走下了神父與主教的祭壇,歸於凡塵之中。

戴恩死了,從拉爾夫身上偷來的唯一的印記最終也沒有守住,這就是宿命。拉爾夫死了,作爲讀者的我,流下心疼的眼淚,我們都愛這樣的拉爾夫,他神聖卻跌落凡間,他是一個教士,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我們愛他的黑色法衣和紅色權杖,愛他的粲然一笑和痛悔之淚。有一種鳥,叫荊棘鳥,它一生只能飛一次。“鳥兒胸前帶着荊棘,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棘扎進胸膛時,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拉爾夫是,菲是,梅吉也是。

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是一首生命之歌。整個世界都在趨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那是每一個人起落於凡塵間的泣血而啼。

篇47:《荊棘鳥》讀後感

難以想象讀完這本《荊棘鳥》,斷斷續續用了我3個月的時間。用女兒的話來說,這就是所謂的蝸牛爬行,還是打着盹兒的蝸牛。

在文章的結尾,如願以償地看到朱絲婷終於戰勝了自己,向從來沒有中止愛她的雷恩“繳械投降”了。這圓滿的愛情結局應該是文章中所有人,也包括我在內的所有讀者的願望吧。愛情與其說是甜蜜的,真不如說是折磨人的。爲了這個倔強、有追求、思想又獨立的女孩,成熟穩重、充滿魅力的雷恩用愛用耐心,用了七年的光陰來等待朱絲婷愛上自己。當然,朱絲婷一直以來極力抗拒着愛情和婚姻,是源於原生態家庭中外祖母與母親的那種壓制自我、放棄自我的不幸婚姻。

母親梅吉是個堅強勇敢,敢愛敢恨的女性,但對於朱絲婷成長來說,梅吉是有過失的。梅吉把所有的愛給了戴恩,這個從拉爾夫身上得到的兒子。梅吉知道她永遠也得不到拉爾夫,但她得到了他的兒子。可最終這個集一身寵愛的,從上帝身邊偷來的,完美無瑕的教士兒子還是早早的回到了上帝的身邊。無望的愛情,無愛的婚姻,到最後兒子的意外身亡,一度以爲要從此擊垮她,但是廣闊無垠的德羅海達土地不僅給予了她倔強,還有堅強。正如她最後爲了促成女兒的幸福所寫的那封信所說的:“如果你以爲我們在德羅海達這裏靠哭泣而過日子,你就大錯而特錯了。我們的日子過得很有意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你這團火光依然在燃燒着。戴恩的光明永遠熄滅了。親愛朱絲婷,請盡力承認它吧。”所有愛的缺失在這封信裏得以彌補和激發,這裏的人們都用着一種奇特的方式在愛着彼此。弟弟戴恩的死實際上又潑滅了朱絲婷那難以喚醒的激情,要知道等來這激情,雷恩已經等了很久。德羅海達的人是奇怪的,他們不願意擠在一堆傷心,寧願獨自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在所有人的情感都到了一個瓶頸口的時候,梅吉和母親菲以內心深處的愛融化出一道突破口。正如母女倆的交談:“我希望咱們做的這件事是正確的。”菲凝視着她,點了點頭。“啊,是的,肯定是對的,朱絲婷的麻煩是她沒有做出這種決定的能力,所以我們就別無辦法了。我們必須爲她做出這個決定。”這何嘗不是深愛着彼此,但從不表露痕跡的三個女人在人生道路上一次破天荒的表白和和解呢!

那麼接下來我們說說梅吉從小就愛上的男主角拉爾夫吧。一位英俊的天主教會的教士,承諾終身爲上帝服務,禁婚主義者。爲了自己的紅衣主教夢想,博取教會行政統治集團中的一席之地,保證以後的得酬壯志,他接受了帕迪的姐姐瑪麗卡森的遺囑分配,決然的放棄了與梅吉的愛情。不得不在此提一下,這個被嫌棄爲臃腫的老蜘蛛-瑪麗卡森,也愛着拉爾夫,愛誰錢就給了誰,死了還爲拉爾夫鋪好一切,雖然口口聲聲的表示,是用這種方式對拉爾夫進行報復,但是她的鉅額財富遺囑分配助拉爾夫登上了紅衣主教之位,也從此保證了帕迪一家世代無憂的衣食住行啊。爲什麼還要給她扣上驕橫張狂、滿腹尖酸之名呢!?只是因爲她老了,而且是個不美的老女人而已吧!?唉,有點替她不值。

後來梅吉嫁給了盧克,一個長得與拉爾夫相似的男人。這個盧克的人物描寫吧,有點不切實際,你說他利益薰心,爲了利益娶了梅吉,那又爲何不再繼續佔有她更多的財產?!而是莫名其妙的苦戰在甘蔗田裏,還用對待兩條狗都不如的態度去冷落和漠視梅吉和剛出生的女兒朱絲婷!實在令人費解。這無疑就是梅吉與拉爾夫經過長期的思想交鋒之後,突破底線,最終身心都合一的促成劑。梅吉和拉爾夫在那一段時間的雲朝雨暮之後,梅吉幸福又偷偷的懷上了戴恩,但拉爾夫必須離去,回到教會和他的職務上去。在戴恩死了之後,拉爾夫才知道這個兒子的存在。

在爲兒子做完彌撒後,拉爾夫在心愛的女人梅吉的懷抱中合上了雙眼,永遠的合上了雙眼!如果盧克能有帕迪一樣的善良,像帕迪寵愛菲一樣的寵愛着梅吉,那麼梅吉和拉爾夫還有下文嗎?是不是梅吉和拉爾夫的這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就可以在歲月的長河裏消失殆盡了!雖然帶着愛情私生子的菲同樣也是嫁給了沒有愛情的帕迪,但是能夠拴住一個女人的心,那就是這個男人拼了命的去愛她。可惜這樣的帕迪在一次意外的森林大火中死去。這時候的菲歇斯底里地哭泣着,她才意識到,其實她是多麼的愛着帕迪,就好像她是終生都在愛着他似的,但對帕迪來說太晚了,對菲自己來說也太晚了!她多麼希望能有一次機會,把帕迪摟在自己的雙臂之中,對他說:我愛你。雖然之前毫無感情的爲帕迪生了一大串孩子,包括梅吉。神神叨叨地聊完了書中的主人公,認真地咀嚼着她們的人生和自己的生活,感慨時光的變遷,唯愛不可辜負吧。

這本荊棘鳥,被誦爲一曲美麗而悽婉的愛情悲歌,稱之爲澳大利亞的飄。但是我覺得除去不該發生的人亡讓人痛心並絕望之外,裏面的愛情並沒有讓我心生悲哀。我倒認爲該得到的都得到了,心靈上和肉體上都得到了啊,最終還是心心相印的。你認爲這世上有多少人能在短短的的幾十載遇見珍貴且稀缺的愛情啊!

篇48:《荊棘鳥》讀後感

關於書名:

一開始看整部小說的的時候,是不理解爲什麼起名爲荊棘鳥,感覺不怎麼搭邊。後來看完的時候,才發現再沒有比它更貼合的書名了。

荊棘鳥有我們所缺乏的的忠貞、勇敢和執著。在文中每個有各自特點的人身上,都不可避免的發現他們的性格都具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那種不顧一切的態度――飛蛾撲火般致死的執着,就像荊棘鳥一生都在尋找那可能讓它以一曲絕唱結束生命的荊棘一樣,讓人震撼的同時又感動到想哭。荊棘鳥的性格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種悲劇,但也是另一種成全和幸福,只有和着血的歌唱才能打動人心,正如永遠追尋着永不消亡的愛情才最經典一樣。

心得感悟:

小說和現實還是有所區分的,小說中的某個人可能會有我們活着我們身邊某個人的影子,但是我們不是也永遠不可能是書中的某某某。作者寫了致死的執著,但是卻未提筆寫道誰誰誰因爲忍受不了生活/命運的折磨而選擇逃避或者自殺,就連弗蘭克那個生活在絕望之中的人作者都未捨得給他一種放棄命運的結局,雖然我覺得他死了可能會比活着更爲解脫。

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讓我們的精神不會感到空虛的東西,或者是宗教的信仰,或者是某種理想和夢想,只要是讓我們能夠對生活有所追求就行。這樣我們纔不會在碌碌中迷失了本心,我們或平凡或不凡,都是需要一種能讓我們不放棄的精神來面對這個浮華的世界。

每個人面臨選擇時不可能都是從一而終,有誘惑、有迷茫、又不知所措,但是隻要我們選擇了就勇敢的走下去。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梅吉選擇嫁給盧克時,我覺得一瞬間所有的美好都破壞殆盡了。甚至不想再看到那本書,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梅吉和拉爾夫的結局,所以我有期待,有糾結。看完整本書時,我真的不知道是作何感想的,只是會經常性的在某個瞬間就想起了書中的故事片段,感覺還不至於那麼破碎,因此耐着性子再讀了一遍,只能感概不愧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

篇49:《荊棘鳥》讀後感

薄著名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小說“荊棘鳥”,描述了一個環境詩意味道,人物栩栩如生,美麗和悲傷愛情悲歌,這一切都讓我着迷,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書評觸及最深那種痛苦,那種沮喪,那種自找無奈,荊棘鳥,疼痛原因是因爲他們發現荊棘。

事實上,這種痛苦,我們可以深切作者用這句話開始感到,“有一個傳說,說是一隻鳥,它一生只唱一次,但唱歌是比在世界上所有生物唱歌聲音更美麗從離開巢窩那一刻,它是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它有一個休息一下吧。然後,他身體扎進最長,最尖荊棘,要求釋放聲音,野生分行。在奄奄一息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這是一個非常美麗歌,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靜靜地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爲:最好東西只能用於神通巨創來換取.不管怎麼說,傳說是這麼說。”往往通過令人難忘,總是能不能幫助,但身臨其境,不能自拔。

小說是一個經典愛情故事,是經典之作,也許是因爲這是一個悲慘愛情故事-從兩個相遇時刻(拉爾夫和梅吉),就已經註定了悲劇。

拉爾夫,身體和靈魂獻給上帝,他生活,他長期作爲普通人權利喪失,他不能談論愛情追求樞機,他認爲他們可以做。78年之前,他會見了梅吉,他花了。但此刻遇到梅吉,他心很大變化,當梅吉只是一個9歲女孩,但照亮拉爾夫心。梅吉長大,他們有一段溫馨美好時光,當沒有避嫌。然而,隨着梅吉長大,痛苦和矛盾也越來越大。,拉爾夫最終選擇了他職業生涯,他神,他教會,遠離梅吉,梅吉可以有自己前途和幸福。然而,誰曾想到,梅吉丈夫選擇,其實只是因爲他是酷似拉爾夫?婚姻自然是不幸。再次在這種情況下,最後情感克服原因,屈服於拉爾夫・梅吉願望,梅吉也從牆上被人偷走拉爾夫-一個屬於他們兒子。因爲她知道,拉爾夫永遠不會屬於他,然後他兒子,已經從上帝恩賜。從那時起,賢士離開她丈夫,守着一個兒子和女兒回家。結束,被盜東西自然也回去時,他們唯一兒子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們,他們認爲它刪除了心臟負擔。拉爾夫死亡那一刻,他心真正放下賢士。梅吉,將要面對是更孤獨生活,但幸運是,她一直是一個堅強人。

在我看來,“荊棘鳥”這本書是最大亮點是生動肖像。來自菲律賓賢士,朱選址,然後,前向讀者展現婦女或悲慘,或跌宕起伏命運,以及心臟病痛苦掙扎;從稻田到拉爾夫・雷恩,顯示三代男人愛不同詮釋;弗蘭克・戴恩,最受寵孩子由她母親極力挽留,是上帝傻瓜.從第一道門愛,並延伸至宗教,在城市爆發。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描繪下工作思路。

細緻入微觀察,許多熟練寫作技巧,非常富有表現力眼睛和心理描寫,無意中說出了經典哲學,所以我共鳴,不時,所以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在同一時間,不能告訴它在哪裏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