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89W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精品多篇】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一

今天讀了《史記》之《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列傳》緊緊圍繞飛將軍李廣的精於騎射,勇猛,正直清廉的特點來寫。李廣生於漢朝,祖先李信也是秦朝的名將。李廣在衝鋒陷陣或與猛獸格鬥中表現出了無比的勇敢。但是他的才能卻讓皇帝嫉妒成恨!只讓他在邊境守衛,但是無論他走到哪裏,那裏都以英勇善戰聞名。

但最終李廣還是被封爲郡太守。皇帝命他在邊境防禦匈奴。一日一名宦官跟他學習卻被3個匈奴打了,李廣帶人打匈奴卻把李廣的幾十個騎兵都射死了,於是又帶兵數百去追趕。可是不久又遇到數千匈奴騎兵,這時,李廣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他冷靜分析後先安慰士兵們不要怕,又假裝出他們是大部隊派來的偵查員。所以又勇敢的向前走到離匈奴只有不到兩裏地的路程才緩緩停下來,接着又讓士兵假裝成要在此安營紮寨的樣子,他的士兵們都怕極了,但是李廣卻堅信自己的直覺。這樣一來敵人們就真的不敢來打李廣他們了。不久,一個騎白馬的首領出來修整隊伍,這時李廣突然帶兵衝上去將他們都射死了,然後,又要求士兵們躺下休息,匈奴人怕有埋伏,趁天色已晚偷偷把兵都給撤了。第二天李廣安然無恙的回到了大部隊。

漢武帝時,經別人推薦李廣從郡太尉調入朝廷當了未央宮太尉和程不識一樣的官職。但是李廣治軍方法簡單且有用,駐紮一般只駐紮在有水草的地方,住下後又人人自便,夜間也不打更巡邏,但他能遠放哨探,同樣可以掌握敵情,所以也未遭到過敵人襲擊!但程不識軍隊制度嚴格,人人軍兵文吏對何事都極其嚴明,全軍很少得到休息,但他的軍隊也沒有遭到過偷襲。李廣對他的軍隊士兵寬容和平,讓士兵生活的很快樂,士兵也很願意爲他拼命。所以匈奴人也都害怕李廣,士兵也都願意跟隨李廣打匈奴。

而且李廣也同樣擁有超人般的巨大力量!!有一次李廣傍晚出去打獵,卻把一塊巨大的石頭當成了老虎,他拔劍就射,近前一看才知道那個是石頭,可他卻射入了石頭中!真是神力呀!

李廣爲人還十分廉潔,得到的一點賞賜都分給自己的部下,吃點好的也分給士兵們吃。所以士兵們都十分尊重他!李廣身爲一名身經百戰的老將軍一直到自己的。年齡已老還要強的統領大軍去攻打匈奴兵且取得勝利!他的勇敢和執着,廉潔等高貴品質真讓人敬佩啊!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二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滕王閣序》

文帝十四年,一位滿腔熱血的青年參軍抗擊匈奴,他的心裏秉承着無數人們從古自今的夢想—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可造化弄人,世事無常。漢文帝的一次評價"可惜你生不逢時,如果在漢高祖時期,萬戶侯豈在話下!”這無意之語就如同魔咒一樣伴隨了李廣的一生。但歷史同樣給了我們一個活靈活現的李廣,一個兼併傳奇與悲劇的人生。 他有勇有謀,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沉着應對,準確地揣摩到了敵人的心思,懾退敵人。輾轉於各邊郡間,任太守一職,守衛大漢王朝邊境長達四十餘年,作戰勇猛,連匈奴都不敢來侵犯。花甲之年,仍能飛身奪胡兒馬匹與弓箭,真是令人敬佩!

他體恤將士,深受將士愛戴。賞賜通通分給部下,士兵不全喝到水,他就不喝。士兵沒全吃到飯,他就不吃。他對將士寬厚和氣不苛刻,讓許多將士樂於效命。

他箭術高超,生於射箭世家,自幼學箭,臂長如猿,平日以射箭爲消遣。世皆驚歎—李廣爲將,才氣無雙。世世受射,射無不當。射箭有射虎之威,入石之效。

但他也心胸狹隘,酒醉過陵亭,路有都尉阻,扣留陵亭下。天子招李廣,任其爲太守,都尉隨其去,誰知招殺手。

他性情高傲,置身於沙場中,對朝廷於不聞不顧。這也是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期李蔡、衛青、乃至霍去病都漸漸得賞地封侯,可他,過錯沒人保,苦功不相成。

終究李廣是一個不完美的人,但不完美方顯真實。四十餘年的光陰逝去了,曾今意氣風發的青年也變成壯志未酬的老年人。四十餘年讓百姓免遭塗炭,四十餘年使國土免遭踐踏,難哉!難哉!他這一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統治者卻不理不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他逝去了,百姓和將士們的淚水方能體現他的功勳卓著,只有人民才能給予最公正的評價。

歷史是公平的,只有時間才能丈量李廣的偉大。後代的帝王們有的奉他爲先祖,有的爲他修寺廟等等。至今他的形象仍活躍於文字上,他的英姿浮也仍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三

今我讀了《史記》李將軍列傳,感受頗深。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說桃子和李子都不會說自己有多麼好吃,但人們卻都來採摘食用,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此言雖小,卻可以諭大也。

李廣,世代爲將,其祖先李信是秦時追獲燕國太子丹的大將。李家世代授受弓法,精於射箭。李廣更是善於騎馬射箭,在戰場上以力戰聞名,被匈奴稱爲“飛將軍”。只要他出現在敵人軍陣前,敵人便聞風喪膽、抱頭鼠竄。漢文帝感嘆地說:“可惜啊,你沒有遇上時機,如果你趕上高皇帝的時代,封爲萬戶候,那還用說嗎?”他帶兵打仗,對待士兵寬厚溫和而不刻,與士兵共患難、同享樂。李廣死後,全國上下老百姓都爲他流淚。

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本身行爲端正,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本身行爲不端正,雖然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李廣就是此言所說的前者,他爲人忠實誠信,打仗沉着勇敢。他雖然誠懇質樸像個鄉下人,又不善言辭,但士兵們都願意隨他行軍打仗,樂於聽他的指揮。李廣“其身正,不令而行”。

西楚霸王項羽他脾氣暴躁,不納忠言,後來他在陰陵迷了路,向一耕田老者問路,大聲喊着:“老頭,路往哪走?”老者見他沒禮貌,騙他說,往左走。項羽便率領殘餘的騎兵向左騎去,後陷入了沼澤地,被漢王派來的大軍團團包圍,項羽終因寡不敵衆,兵敗自殺。此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

我們學習歷史,要像嚼泡泡糖似的,讀懂《史記》,要像李廣那樣做一個“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諺語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即:能實際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談闊論,能高談闊論的人未必能實際去做。此言非虛言也,人要有真才實料,不要枉有虛言。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四

今我讀了《史記》李將軍列傳,感受頗深。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說桃子和李子都不會說自己有多麼好吃,但人們卻都來採摘食用,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此言雖小,卻可以諭大也。

李廣,世代爲將,其祖先李信是秦時追獲燕國太子丹的大將。李家世代授受弓法,精於射箭。李廣更是善於騎馬射箭,在戰場上以力戰聞名,被匈奴稱爲“飛將軍”。只要他出現在敵人軍陣前,敵人便聞風喪膽、抱頭鼠竄。漢文帝感嘆地說:“可惜啊,你沒有遇上時機,如果你趕上高皇帝的時代,封爲萬戶候,那還用說嗎?”他帶兵打仗,對待士兵寬厚溫和而不刻,與士兵共患難、同享樂。李廣死後,全國上下老百姓都爲他流淚。

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本身行爲端正,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本身行爲不端正,雖然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李廣就是此言所說的前者,他爲人忠實誠信,打仗沉着勇敢。他雖然誠懇質樸像個鄉下人,又不善言辭,但士兵們都願意隨他行軍打仗,樂於聽他的指揮。李廣“其身正,不令而行”。

西楚霸王項羽他脾氣暴躁,不納忠言,後來他在陰陵迷了路,向一耕田老者問路,大聲喊着:“老頭,路往哪走?”老者見他沒禮貌,騙他說,往左走。項羽便率領殘餘的騎兵向左騎去,後陷入了沼澤地,被漢王派來的大軍團團包圍,項羽終因寡不敵衆,兵敗自殺。此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

我們學習歷史,要像嚼泡泡糖似的,讀懂《史記》,要像李廣那樣做一個“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諺語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即:能實際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談闊論,能高談闊論的人未必能實際去做。此言非虛言也,人要有真才實料,不要枉有虛言。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五

有一種感情叫愛國,有一種巍峨叫堅守,有一種堅毅叫不屈,有一種永恆叫勇敢。當一個人迷茫,當一羣人迷途,當一個民族迷失,來探求將軍李廣,來找尋丟失的民族脊樑,補充堅強的鈣質。

李廣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中有些對李廣近乎神化的描述:“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行十餘里,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等等。先不管司馬遷作爲一個史官是否真正地按照史學家謹嚴負責的態度去記錄李將軍的事蹟,這些事都反映了司馬遷乃至全部民衆對李廣英勇善戰的崇敬。盛唐詩人王昌齡有詩提到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間接反映了飛將軍李廣的勇猛。

細細追究,中國的大地上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十分推崇這種剽悍的民風,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有漢武帝時期西征匈奴,有唐末苻堅破釜沉舟,有滿清木蘭圍場的秋狩,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種精神卻有逐漸淡出人們頭腦的趨勢。想想近代屈辱的近一百年,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次又一次成千上萬兩的賠款,一塊有一塊美麗國土的割劃,一場又一場毫無戰果的戰爭……中華民族在自己的地盤上被欺負,被壓迫,被搶掠,被殺伐,面臨着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卻絲毫不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那一點點反抗意識,勇敢堅毅都去哪兒了?

還好,我們有林則徐,有魏源,有吉鴻昌,有孫中山,有毛澤東,有這些人還肩負着重大使命——重新喚起人們心中的希望,勇敢起來,鬥爭起來,中華民族復興起來!

現在,中國仍面臨着國內國際各種嚴峻形勢的挑戰:--分子肆無忌憚地打砸搶燒,南海爭端形勢錯綜複雜。中國人,不能再一味的低頭忍讓了,要團結一心,爲了國家發展,爲了生活安康,爲了仍有尊嚴地活着,要重拾民族勇敢的脊樑。

勇敢,是民族脊樑堅強的鈣質。

《史記·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六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史記》作爲一本史書,有着極高的史料價值,它保存了五帝傳說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爲一部文學名著,它對歷史事件的精彩再現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讓我們體悟了文學在歷史中的表現力,使我們能細細品味一個史家的苦心、一個史家的風骨、一個史家的理想世界。也許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來者”的真正意義吧!

《史記》以歷史人物爲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對帝王將相、賢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對歷史現象的生動詮釋,當然這些都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學色彩呵文學價值,那麼就讓我們通過《李將軍列傳》來看看司馬遷是如何用文學之筆描繪西漢歷史和這位名將。

一、典型事件和細節展現人物性格和品行

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主要選取了李廣在生涯中具有傳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敵、雁門關脫險、右北平之戰以及出擊匈奴請爲前將軍進行記寫,爲我們塑造了一個在沙場上奮勇殺敵、對敵經驗豐富、藝高人膽大的軍人形象。尤其是雁門關脫險,司馬遷用字精煉,僅選取了“佯死”、“睨”、“暫騰”、“上胡兒馬”、“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不到20字,就將“飛將軍”逃出生天的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宛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個個驚險的畫面,使智謀過人、忠誠勇敢的“飛將軍”形象躍然紙上。同時,文中“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也從側面表現了李廣的英勇善戰。

此外,司馬遷在細節描寫方面爲我們完善了李廣的其他方面特質。他選用了“中石沒鏃”、“善射……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等事件展現了李廣射箭技術之高超;“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展現了他爲人剛猛和爲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賞賜輒分其麾下”、“家無餘財”、“畫地爲軍陳,射闊狹以飲”“待士卒寬緩不苛”等細節反應了李廣廉潔輕財、愛護士卒、與兵士同樂等獨特個性。

二、比較法

《李將軍列傳》中提到武帝初立時以廣爲未央衛尉,司馬遷就將他和當時的另一個衛尉——程不識進行了比較。程不識治軍煩擾,兵士擊刀鬥,至天明不得休;李廣治軍簡易,軍士自便,僅遠斥候警戒,士卒鹹樂爲之死。一繁一簡,可見二人之間的差別,更突出了李廣治軍的卓而不羣和獨特人格魅力。

右北平之戰中,左賢王圍廣,軍士皆恐,而廣獨不懼,派兒子李敢直穿胡陣安定軍心,並在胡兵急擊、漢卒傷亡過半的情況下,憑藉過人箭術殺傷多位敵方裨將,意氣自如地治軍,可見其勇毅、其果敢、其臨危不懼的精神。

文中還將李廣驍勇卻無法封侯和李蔡平庸卻數次擢升進行了對比,李廣勞苦功高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但難封一事也讓人無限唏噓。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通過李廣與衛青和霍去病的比較,表現李廣的完美人格。李廣親近士卒分賞給屬下,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衛青、霍去病則寧可封賞物品壞掉業不肯用於慰問忍飢挨餓的屬下,這樣一來李廣的親民與衛青和霍去病的驕矜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形中加深了讀者對李廣的愛戴、同情之心。

三、議論性、抒情性語言

除了典型描寫與對比寫外,司馬遷專門在《史記》中設置了議論語言,如末尾的“太史公曰”。它們是作者抒發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對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昇華也有着重大作用。

在《李將軍列傳》末尾,對於李廣悲情自刎,太史公直接評價爲“天下知與不知,皆爲盡哀”、“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又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彰他的彪炳功績,表達對他在權貴壓抑中引刀自剄的無限同情和哀痛。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司馬遷則引用了蘇建和衛青的對話,來表明衛青身居高位卻不願招選賢士,唯恐觸怒帝王威嚴的心理。從司馬遷對兩位將軍的評價也不難看出司馬遷的愛憎。這種將情感融入歷史的作法,使史料脫離的死板的實錄,喚發出新的生命力,體現了《史記》的抒情性和司馬遷不媚上的風骨。

我們從《李將軍列傳》中看見了“不叫胡馬度陰山”的千古名將,體會到了司馬遷在處理史料時的匠心獨運,也感受到了文學之筆在《史記》中的灼灼光輝。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篇七

他,魁梧高大的身材,百步穿楊的箭法。行走於蒼茫大漠,馳騁於天地之間,如太湖水一般深邃的是他的眼眸,如太行山一樣凝重的是她的背影。那就是李廣,聽,他來了——

“我一生戎馬,立下多少大功!不想,如今不僅丟了身家性命,連封賞也輪不上了。”眼前的這個人,飽經歲月的滄桑,一臉的茫然與無奈。我與李將軍同坐於他曾擁有的山河之間,聽他肆意傾訴他對大漠的愛與淒涼。他說他的夢想就是有一天可以擊潰匈奴,可以佔有那北疆的沃土,這片純淨的天地,包含了它太多的愛,太多的辛酸。李光捧起一把沙土,嗅着那陽光的芬芳。李將軍的情,又多麼深,他是眷戀這山河的呀!

可是,竟落了個功過相抵。“我可打過這匈奴七十場了呀!”是啊,此刻的他,應想着那戰場上,風在耳邊呼嘯,自己的颯爽英姿了吧!“事過境遷呀,我愛過這大漠,可最終還是葬身於此了。”這世道大概恨透了這個“飛將軍”了吧!一生戎馬,可一點功名也沒有得到啊,李將軍不愛功名,可他也愛這大漠阿!只因秦王的一句話,一生功績,就此灰飛煙滅。歷史對李廣太薄,在次征戰七十餘次,竟迷失了生的道路,這也許就是李廣的命吧!

“老天也畢竟待我不差,青史留名呀!哎——”大漠圓圓落日的映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這也許使我永遠難以忘記的千年一嘆吧!

衛將軍青,衛子夫弟弟,同爲平陽公主家奴,衛子夫幸於漢武帝,得皇子,衛青同時受重用。元光五年,就是馬邑之圍後四年,漢同出四路大軍襲匈奴,獨衛青襲龍城得勝而回。元朔元年,衛青出雁門俘虜匈奴千人,明年,得黃河南地,現在的鄂爾多斯草原,建立朔方郡。元朔五年出朔方郡擊潰右賢王,俘虜五千人,拜爲大將軍,其三子皆封候,元朔六年衛青出定襄,無功,霍去病八百騎,深入敵後數百里,斬首二千二十八級,封千戶候。同年,漢武帝新寵王夫人壽,衛青以五百金爲禮。三年後,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功祁連山,得酋塗王,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三萬二百級,獲五王,五王母,單于闕氏,增封候過萬,貴比衛青。元綬四年,去病衛青各五萬騎,衛青會戰於單于,斬首萬九千級,單于失蹤。去病五萬騎襲王庭,封狼居胥山,單于姑衍,登臨瀚海,斬首七萬四百四十三騎。去病增封五千戶,自此去病貴於衛青。衛青禮帶士兵,同甘苦,去病爲人少而不泄,有氣敢任,曾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爲。武帝待之甚厚,從軍時數十太官伺候伙食,經常丟棄剩餘的酒肉,而士兵有飢餓不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