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中國在樑莊》讀書筆記

目錄

《中國在樑莊》讀書筆記
第一篇:中國在樑莊讀後感第二篇:《中國在樑莊》讀後感第三篇:《中國在樑莊》讀後感第四篇:《中國在樑莊》一書讀後感第五篇:推薦書目《中國在樑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中國在樑莊讀後感

中國在樑莊讀後感

漢語言91鄭娜09114026

每次寒假回家過年,興沖沖地收拾東西,頭腦中已經出現我久違的家人的面孔,呈現了一家人終於聚在一起的其樂融融的場景,描繪了在除夕之夜的歡聲笑語,特別是奶奶享受天倫之樂露出的慈愛的笑容。但我又不得不面對長達十幾個小時火車上的擁擠,凌亂,吵鬧,想到這,我就揪心。

已經記不清楚是從哪一次回家對火車的擁擠開始憎恨起來,應該是上了大學後吧,因爲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跟着爸爸從重慶來到西安時雖然擁擠得沒有買到座票,站了十幾個小時,但至少那個時候我是興奮的,只感覺到人很多。每次坐在火車上,首先是有點優越感,因爲能方便地在學校訂學上學生票,但看到每個車廂裏,沒座的人比有座的人多,他們站着,靠着,坐在過道上,互相依靠着,有的甚至還帶着幾歲的小孩,有時候帶着略微開玩笑的語氣跟身邊的同學說,草根階層的生命力真旺盛,有時候略帶憤恨的語氣抱怨“同樣都拿了這麼多錢,憑什麼讓他們站着,要知道要站十幾個小時,有的什麼要站幾天”,可有什麼辦法呢,人家已經加車了,中國流動人口太多了。

從小在西南部的鄉村長大,從小時候到現在偶爾回家的所見所聞所感中,我確信梁鴻在中國在樑莊裏所描繪的鄉村現象在我們那兒是存在的,大量的農民工,重建中的環境破壞問題,留守兒童缺乏關愛,留守老人無依無靠,道德的缺失和新道德的隱患,還有就是農村文化的在漸行漸遠的消失。在這兒,我想說說中國的農民流動問題。

有人說,農民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最大犧牲者,有人說農民的痛苦是一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必經階段,有人說中國的農村必將走向終結。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大量企業在農村落地,這些,我信。但大量的跨省的流動人口不是每個地區都有的吧,他們(本文來自本站)所涌向的地方是東部經濟發達的地區的城鎮甚至是鄉村,好多生活在東部地區的很多人對中國在樑莊中所描寫的農民生活感到陌生,因爲在那兒沒有這種現象的存在。在世界歷史上,關於本地居民或者說是農民的大量流動現象是存在的,如,英國的圈地運動,美國的西進運動,但翻開歷史我們都知道,他們有的是被外來移民者拿着鞭子用武力驅趕的,有的是失去了土地

不得不到城市裏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生存,但新時期的中國人口大量流動現象卻不同,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並且還不用交稅,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們是主觀離開家鄉的,爲什麼他們願意放棄土地自願離開?其實中國在樑莊裏所揭示的鄉村狀況,所描寫的農民生活存在於那些經濟比較落後的省市,存在於大部分與改革開放重點區,經濟示範區絕緣的地區。西部大開發實行了這麼多年,惠農政策實行了這麼多年,爲什麼有的地方還有大量的人離開家鄉?我一直認爲造成農民離開土地,離開親人到經濟發達的地區成爲工人,成爲小商販等等最主要的原因是資源分佈不均勻,是效益優先、兼顧公平這個有良好初衷卻沒有被有效的貫徹執行的政策的原因,當然更有當地政府的原因,最發達的城市、最好的教育資源、最多的就業機會在東部而不是在西部。很多人離開家鄉並不是找不到工作,但工資太低,不願意在家鄉工作,他們把目光放在了走在經濟前沿的發達地區,有的有商業頭腦的農民在異地做生意還算不錯,但更多的人掙扎在最底層,但他們的尷尬也在此,城市的市民認爲這些外地來的農民工搶奪了他們的醫療、就業等資源,城管認爲他們素質太低,影響城市的市容。

中國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我記得以前在政治課上談到國家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的優勢時書上這麼說,老師這麼講,我們也跟着這麼答題。但我現在在看到這句話時,我有點矛盾,有點心酸,中國有大量廉價勞動力,我不知道是該爲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勞動者表示尊重、愛戴,以他們爲榜樣,還是爲他們 掙扎在底層,幹最重、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工資,住最便宜的房子,沒有醫療保障,爲了家裏的老老小小還要省吃儉用的艱難的生存狀況感到悲哀、痛心。而那些廉價的勞動力中絕大部分構成了中國的人口流動大軍-----農民工。他們用體力來養活自己和家人,當有一天,總會有那麼一天的,他們透支了自己的體力之後,又沒有退休工資,而他們的孩子也在重複他們的腳步時,他們拿什麼來安度自己 的晚年。我突然覺得,這些爲國家做出貢獻的農民工們,成爲經濟建設中的犧牲品。一直在思考,工資這麼低,生活成本這麼高,他們爲什麼還要拼死拼活往外擠,爲什麼不安安靜靜地留在家鄉,找份工作,生活成本又低,又能與家人在一起,並且還能很好的照顧、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一直認爲,農民是很憨厚、老實的,只要能生活,再苦再累也不怕,當在土地上累了一年到頭來還是隻能填飽肚子,當本地的工廠陸續關停,他們也便把目光投向了經濟發達、需要勞動力大的

地區。大量的勞動力輸出,當留在本地的還只是些老人、小孩和婦女的時候,那麼還拿什麼來發展本地區的經濟,依靠什麼來實現本地的民主,國家的發展不光要有人才,更要有民衆的參與,所以,我覺得,不從根本上解決流動人口問題,也就是如果不解決資源公平問題,西部大開發只能是一個口號,農村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就不會實現。

對農民的感情是複雜的,對他們的淳樸、善良、厚重、憨厚、生命力強、鄰里互助,我發自心裏的讚歎與崇敬,每次回家,總能感受到許多在城市裏面得不到的溫暖,當爸媽不在家時,總是有熱心的鄰居吃飯時叫上我。但也有些隱隱的痛惜,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總覺得他們就像老黃牛,在家種地靠的是體力,出門打工賣的也是自己的力氣。總覺得他們目光不是那麼長遠,還記得幾年前在我們縣有意向惠農政策,農民憑藉自己的身份證可以在郵政得到一萬塊錢的無息貸款,大家都絡繹不絕排隊貸款,可他們不是用來投資,不是用來做生意,不是用來擴大養殖場,大部分農民轉身就存進了銀行,我嘆息,爲了不到100來塊錢的利息排幾天的隊、跑好多部門蓋章值得嗎?我不解,我問爸爸,問什麼不用這錢多買幾頭牲口做個小小的養殖場,說不定年終還會賺上一筆呢,爸爸卻回答我:“國家的錢,不要白不要,你看那些在政策扶持下養豬、養牛的,誰在真正幹啊,還不是上面領導來考察的時候把鄰居的牲口借來充數,檢查完了,錢給了再還回去,再說,你養了,要是養多了,賣給誰啊。”從爸爸的話裏,我至少能聽出來:農民擔不起風險,許多農業政策也只是面子上的工程,農民也沒有得到技術方面的指導,當然也有他們目光短淺的一面。也許是他們一直認爲靠自己的力氣在土地上打拼,爲別人打工是最保險的,也是成本最小的,他們害怕把自己的錢砸進去隨時都會變成泡沫,所以他們不願改變,除非是那種自己擔着自家種的菜去賣這種低成本,甚至在他們看來沒有成本才樂意去做。我終於理解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中國農村的習俗是說的那句“在變遷中,習慣是適應的阻礙,經驗等於頑固和落伍”,我覺得這句話用在一些農民仍舊靠體力吃飯也說得通。

也許,什麼時候中國的流動大軍不在龐大了,中國也就真的在經濟上實現共同富裕了。什麼時候他們看問題的眼光長遠了,甚至以現代化的思維來思考問題,他們就不會覺得體力沒有成本了,農村的勞動方式就應該改變了吧。

總覺得自己看待農民的視角改變了,小的時候,就一個農村小丫頭,梁鴻小

時候的經歷大部分都有,所以才覺得讀這本書特別親切。那時候,我記時間和農民的思維一樣,以季爲單位,春夏秋冬分明,春天迎着和煦的陽光,任春風調皮的吹拂着我的臉,有時滾動在燦爛的黃澄澄的油菜花裏,有時出現在爸媽勞作的天地裏;夏天盯着火辣辣的驕陽,和小夥伴們蹦跳在田埂上,因爲在那兒可以捉到許多小蟲;秋天,當大人們忙着收稻穀的時候,我們總徘徊在柑橘樹下,看看哪個最大,然後向大的發起猛攻;冬天,南方很少下雪,但天氣溼冷,總是被媽媽拉在火旁邊烤火,拿幾個土豆、紅薯放在火裏邊,還一邊聽着大人拉家常。雖然那時經常穿姐姐們不穿的衣裳,不能像現在弟弟這樣每天喝牛奶,但總覺得很開心,也許那個時候不懂事,也許那個時候還沒有走出那個山村,我覺得我想的很少,甚至我到縣城裏上高中我也沒有覺得農民有什麼苦的。但至少是現在,我不會再以以前的思維方式看問題了,其實我還是農村出來的孩子,但我覺得我要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才能看清,看出其實農村生活條件和城市生活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看出外出打工人的艱辛,看出留守兒童對愛的呼喚,看出留守老人的艱難和無奈,而那些在鄉村掙扎的人們是不是忙得沒有時間來思考這些,還是他們生命力太旺盛,還是他們一直有一種宿命觀,抑或是自己太矯情,我曾問媽媽,有沒有覺得自己特別辛苦,當爸爸不在身邊時會不會太累,但她回答我的只是:那有什麼辦法呢?得生活啊。

旁觀者清嗎?不清楚,我只感覺到這個時候來看他們時愛裏面夾雜着痛,就如梁鴻以走出鄉村後再重新審視這個她曾經甚至一直所愛的鄉村一樣。

第二篇:《中國在樑莊》讀後感

《中國在樑莊》讀後感

葉瑞

對於中國來說,樑莊不爲人所知,因爲它是中國無數個相似的村莊的一個,並無特殊之處。但是,從樑莊出發,你卻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的形象。我是在讀完梁鴻教授的《出樑莊記》才得知《中國在樑莊》這本書的。《出樑莊記》是《中國在樑莊》外延,講述的是在外打工的樑莊兒女的生活。如果說《中國在樑莊》還算得上是一部人類學範疇的着作的話,《出樑莊記》倒是更接近於訪談記錄,而實質上,它也是新浪好書榜中紀實類文學作品排名中的佼佼者。

讀完《出樑莊記》,看到樑莊兒女們在廣州、深圳、北京、新疆全國各地的漂泊生活,我倒是對作爲樑莊打工者們的最終歸處——樑莊,更加感興趣。於是從圖書館借到這本書,隨着那些平實,卻又充滿畫面感的文字走進樑莊,走進樑莊人的生活,並與樑莊人對話,出來後,我竟然發現樑莊和我的老家是那麼相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風景甚至都可以在我的老家找到對應的模型。《中國在樑莊》所構建的確實是一個普通的村莊,其具有中國無數村莊所共有的特徵。中國作爲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所佔的比重之大是總所周知的。所以要想讀懂中國,就不能少了農村,而對一個具體村莊的考察正好給了我們一個切入的視角。有些中國在北京,有些中國在重慶,有些中國在西北,有些地方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國在樑莊。不曾認識樑莊,我們或許就不曾認識農村,不曾認識農村,何以認識中國?

這本書的作者一直期待真正回到自己的村莊,以一種整體的眼光,調查、分析、審視當代農村在中國歷史變革和文化變革中的位置,並女裏展示出具有內在性的廣闊的鄉村現實生活圖景。而當作者真正走進村莊的時候,當她每天和村裏人一起吃飯聊天,以一種親人的情感進入村莊的時候,她發現作爲一個長期離開了鄉村的人,你並不瞭解它。它存在的複雜性,它面臨的問題,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機,所蘊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難釐清,也很難理解。你必須用心聽,把他們作爲一個個體,而不是籠統的羣體,你才能夠體會到他們的痛苦和幸福。他們的情感、語言、智慧是如此豐富,如此深刻,讓人震驚不已,因爲這些情感、語言、智慧來自於大地及大地的生活。

梁鴻教授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對村裏的姓氏、宗族關係、家族成員、房屋狀態、個人去向、婚姻生育作類似於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調查,並用腳步和目光丈量村莊的土地、樹木、水塘與河流,尋找往日的夥伴、長輩,以及那些已經去世了的老人。()在《中國在樑莊》這本書中,作者並沒有形成一些結論性的東西,但是字裏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的一些觀點。她否認鄉村已經完全陷落,但卻又接受鄉村已經千瘡百孔的事實。她不認爲農民的處境已經到了最艱難的地步,但又認同整個社會最多的問題又集中在農民和鄉村那裏。與此同時,政府對於農民工,對於鄉村的種種政策和努力似乎都無濟於事,鄉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模本飛奔而去,彷彿一個個巨大的城市贗品。

在書中,並沒有激烈的措辭,亦看不到明顯傾向性的話語。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以一種相對冷靜的、客觀的立場來呈現鄉村圖景。正如梁鴻教授自己所言,她只是以一個歸鄉者的身份再次進入村莊,所以用的並不是一個啓蒙者的視角。這是一個回到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親人們的心靈與精神的歷程。這本書是一個展示,而不是一種判斷或結論。

我們看到,中國現代化轉型以來,鄉土中國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理結構方面的變化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存在。這種難以用是非對錯來衡量的矛盾存在,讓我們的困惑、猶疑、欣喜、傷感都交織在了一起。

落葉歸根是每個遊子最終的心願,當衆多的農村在城市化進程中一個個消失時,當許多的人已經找不到自己的故鄉時,作爲一個有故鄉的孩子,我覺得我是幸運的。我最終也會回到那塊土地,那個靈魂的歸處,縱使它面目全非。所以,我也想在我有生之年能給我的故鄉也做一次人類學意義上的田野調查,收集那裏的人,那裏的事,那裏的傳統,那裏的建築,將這一切組合成一個整體。當若干年後,現在的故鄉真的消失在了時代的洪流中,至少還有這麼一部筆記,能夠給我的子孫後代還原一個故鄉,縱然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故鄉了。

第三篇:《中國在樑莊》讀後感

邊緣的聲音

——《中國在樑莊》讀後感

最近在老師的建議下,讀了這本小小的薄薄的卻厚重的文學紀實。讓來自農村,在城市裏麻木的我再次驚醒,感受那被邊緣化的農村現狀。

作者用只是用平和的語言真實的描述了回家的所見所聞——家鄉新建和老舊的建築、年輕人的逃離、情感的空虛、孩子的教育老年的留守、選舉的悲哀??,沒有任何虛假,也沒有跌宕的情節,就那樣平和的描述卻比任何故事更能撥動心絃,引發共鳴。

作爲在鄉村出生生活的人,我更能深深的體會到,中國在樑莊的映影不只是中國樑莊形象和縮影,而是映射到了整個中國鄉村的現狀。從城市到農村,短短几個小時的路程,卻是從現代到農耕的穿越。真正生活在村莊的人,才能意識到鄉村是一片貧瘠的土地,雖然生活全球化了,雖然電視、網絡,各種信息都以最同步的速度抵達這裏,但是,這裏——依然貧困。

當現代的小樓和過去的農屋共存的時候,也許我們會感慨,也許還有人固守着自己的老房子,可是他們的情感在城市化過程中顯得那麼的無力。或許根本就不在考慮之中。甚至於那些漂亮的樓房是不是適合農村的生活也沒人知道。就那樣在留戀與碰撞中蹣跚着。

與土地陌生的年親人也正在拋棄農村,甚至是厭惡農村。或許這是城鄉之間的差距在這二十餘年來逐漸被拉大的結果,或許是持續二十多年的打工潮,使得農民對於城市的生活越來越嚮往。尤其是80、90的一代。村莊更像是一個驛站,每年只有過年、忙種的時候,人們纔會回去幾天。等忙完了之後,又迅速撤回到了城市之中,只剩下孩子和老人。他們在向城市靠近,離農村越來越遠。

如果你稍微留意,就會看到農村那些所謂的娛樂。鎮上的網吧裏很是熱鬧,放眼望去,全是十五六歲的孩子在玩遊戲,嘴裏叼着菸捲,神情專注。甚至到晚上的時候,就會濃妝豔抹,登臺唱一些黃色小曲,說一些低俗笑話。過年的時候,外出打工的人掙了錢回去之後,就聚在一起賭。賭得很厲害,有的人能把一年在外面掙的錢都輸掉。毒品,我原本以爲離我們那裏的農村很遠,然而回到家鄉卻常聽到某某吸毒的談論。不是農村的人墮落了,而是社會的發展剝奪了流傳的文化娛樂,卻沒有帶來新的氣息。情感的空虛,讓黃賭毒在這裏悄然蔓延。

教育,同樣在農村經歷着巨大的變化。當大學生褪去光環,農村的教育就沒了方向。誰家讓孩子上大學,誰家倒黴,花了錢,出來還沒啥大作用,又不是鐵飯碗,現在到處都是大學生。還不如及早出來打工,趕上好機會,打工一個月也能掙好幾千。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和老人一起生活。學校早已不是殿堂和樂園。而是長大的驛站,一旦可以出去打工,便不再留戀。早早地走入社會,沒了校園的薰陶,也沒了年輕的花季。農村的老人,就是自然的存在。沒有人陪伴,獨自堅守着那片土地。甚至有的老人去世也沒人在身邊。在村裏,老人的生活還是要靠兒女的贍養。不過,老人們把自己名下的或多或少的田地,交給兒女打理所得收入,並不足以負擔他們的生活,以至於養老在農村逐漸成爲一種沉重的負擔,使得老人的生活質量下降。更多的情況是,老人還是自主生活,除非是衣食完全不能自給,不然還都是一人或老夫妻兩人住在一處小房子內,兒女每年給些糧食和零用錢。在農村,經常會聽見這樣的一種幸福定義“有吃有喝,沒病沒災”。而若是一旦得病,也就常意味着死亡。

村裏書記的選舉,早就不是民主的表達了。要不就是上邊有人的安排,要不

就是灰暗的競爭。農村發展黨員,誰想入黨,必須要經過村書記這一關,先送禮,再表示忠心,於是,發展黨員,也就成爲培養個人親信的渠道。起碼要確保入黨者不會危及其地位。或許他們是聰明地遠離了政治,或許他們爲了生活之艱辛。只剩下對金錢的追逐。“當官的哪有不腐敗的?還是當官好啊!”村人如是說,當官不僅意味着有錢,還意味着有勢力,甚至可以雞犬升天。時常可以聽聞有講述某村的某人在外當官,然後將全家都接走了,又幫誰誰安排了工作,又幾個電話就擺平了某件事情。除了對政治的漠視,就是官民的悲哀。

這就是中國農村的現狀,鄉土與現代之間的關係依然很遠。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正如書上所說:“有些中國在北京,有些中國在重慶,有些中國在西北,有些中國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國在樑莊。”

第四篇:《中國在樑莊》一書讀後感

今天,又看完了梁鴻的《中國在樑莊》一書。

這是一本描寫現實現在農村的真實生活。看完後,一驚:這也叫作品,在我的內心,只要是文學作品,哪怕是傳記、報告文學,它都有在現實上加工的東西,至少給人以驚奇、給人以新鮮、給人以震撼、給人也吸引。可這本書,純粹就是身邊最尋常的事和現象,你從東西南北,那個中國的鄉村都能見到,比如,在我生活的川北鄉村,這太平常無奇,看完後,想:這也叫書,它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流水帳嘛。

可一再思:農村的變化真的如此,一深想,讓人悲哀!或許這本書沒有奇特,就是最大的深刻。

我在農村呆過,不過說實話,二十多年,沒在農村親自生活過了,但六年前,我在鄉鎮國中教書,我的妻子家在農村,偶爾回去,見到、聽到的完全都是另一個一模一樣的樑莊!!不過,我是見怪不怪了,沒有作者那種濟世的胸懷。或許,我從來沒有像作者那樣,生活過在農村,但現在離開了農村到了北京,她對農村的變化如此,有如此的震驚和深刻。因爲我現在即使在一個縣級市裏教書,但可以說,或許我從未離開過農村,對它的變化雖有感知,但已經習以爲常了,我正如作者所說,我對農村的感覺,是慢慢來的,就像用火慢慢加熱的水裏的青蛙,到死的危險時,都不知不覺,或許生活在縣級的所有人包括人民公僕,都是我這種感受,並未覺得什麼,更何況是身在其中的農民呢?

可一看這本書,我靜靜思索:這真的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旁觀者清啊!!

書中說的,我都見過,甚至經歷過。

農村,平時真的沒了年青人,只有老人和小孩。家境好點的,連小孩都隨父母到城裏上學,或者到城裏上私立寄宿學校,只剩下了老人。有時和妻子回她們農村,只有陌落的房子,很少有人。老人就在路邊打打麻將,過着日子,農民的負擔是少了,但文化精神生活可憐的少,這纔是作者提的最深刻的問題。包括老人的贍養,這也是我在農村見到的最揪心的事。只有每到了過年,鄉鎮的街上纔會有了人氣,可年一過,鄉村又沉寂下去了。

留守兒童,更是如此。這點,我的體會深些,因爲我是教師。

留守兒童,留守學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教,不僅是學習,更擔心的心理教育。我常勸說一些家長,留個家長在家,照顧孩子,孩子國中三年,很重要,未來對孩子只有一次,孩子再大點,出去也行,不要耽誤了孩子的將來。可家長也有苦衷:不出門打工,雖說現在農村負擔少了,但經濟來源單一,只有出去打工,才能掙錢,掙錢爲了孩子,也知道孩子現在重要,可沒錢怎麼辦?因爲現在家長也清楚,讀書的出路並不明朗,也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可現實的讀書無用論,讓家長首先選擇的是去掙錢,這是現實,這也是生活。所以,家長都雙雙出去打工,掙了錢,讓孩子有好點的讀書環境,可那時已經晚了,可即使孩子讀不書了,有了錢,可以讓日子過得好點,孩子也可以出去打工,總比,守着孩子教育孩子讀書,而且讀書,要成就孩子,那是多方面的因素,不是說付出多少就一定能好成績的,若讀不出來,以後孩子既沒有了前途,家裏也沒了錢,怎麼辦?因爲現在大學生的出路不像原來,可以看到光明和未來的。

每次,我給留守學生的家長談話,勸其留下來,陪孩子時,說實話,我都言不由衷,因爲我也能確定孩子的將來如何,可我一直堅信:讀書、教育孩子要靠父母,而不是老人甚至親威們,他們可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可我找不到更好的說服我自己的理由,讓家長能安心留下來。

第五篇:推薦書目《中國在樑莊》

推薦書目《中國在樑莊》

《中國在樑莊》由著名作家梁鴻多年深入農村,用心記錄下的樑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驚奇見聞,瞭解農村的人讀過這本書之後,都會覺得她寫的就是自己見到、生活的村莊,能夠切身感受到樑莊就是我國農村的縮影。《中國在樑莊》是一部比《活着》真實的非虛構文本,還原一個鄉村的變遷史,直擊中國農民的痛與悲,溫鐵軍、閻連科、李敬澤傾情推薦,獲得了2014年“人民文學獎”獲獎作品。

該書記述了河南穰縣樑莊近30年來的變遷,以近似紀實手法呈現了樑莊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無望,農民養老、教育、醫療的缺失,農村自然環境的破壞,農村家庭的裂變,農民“性福”的危機,新農村建設的流於“形式”。 在書中,梁鴻通過口述實錄、現場調查等方式講述了一個個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他們的情感和所面臨的問題傳達出了鄉村內在的生存狀態。

《中國在樑莊》是當代中國農村的現狀縮影,它揭開社會溫情的面紗,讓你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鄉村!傾聽農民在新時代發出的第一聲吶喊!感受農民在新時期的悲歡離合!

本網向您推薦更多文章:

《談話的藝術》 梁實秋讀書筆記

《美麗中國》讀書筆記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偉大的中國革命》讀書筆記

標籤:樑莊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