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有關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有關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爲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爲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請您閱讀。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

希望的種子,以一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當我合上書時,我深深地懂得,做一個教師,愛心比起其他的任何東西都要來的重要。如果說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

《愛心與教育》啓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師,尊敬李老師,因爲他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爲是這樣的人,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爲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覺地油然而生,誠然,我也是愛孩子的。我會爲孩子生病而憂心忡忡,我會爲孩子的退步而發愁,我會爲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萬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李老師卻能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那顆顆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穎會使學生接近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

我們班有一位幼兒叫周張恆,性格及其內向,生活習慣也比較薄弱,他從不願意和老師交流甚至是打招呼,從不願意在幼兒園中吃飯,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一個學期過去了,雖然我們兩位老師都盡了力但是他的進步還是微乎其微。還是《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了我啓示,對啊我們要用心去對待他,要主動和他聊天,要積極鼓勵他。一天他早上來園時又突然不願意和我們說早上好了,而且還躲在奶奶後面不願意出來。他奶奶有點生氣了剛想訓斥她我就馬上阻止了他說:“周張恆不是不願意跟老師打招呼,是已經在心裏打過招呼了,對嗎?”他看了看我點了點頭。第二天,他又躲在了奶奶後面,但是輕輕地說了聲“老師早”。我馬上走過去笑着對他說:“嗯,你說得真響!明天還要再響一點,讓小朋友也聽到,好嗎?”他沒有回答我,但是我知道他已經在心裏默許了。果然在這之後,他每天都願意用響亮的聲音和我們打招呼了。

老師啊,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2

看着《愛心與教育》,裏面樸實的文字,一個個真實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無一不給我帶來心靈的震撼。李老師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一個個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汪斌父親的雞蛋;與寧瑋八年如一日的通信;步行三十多裏山路,來到伍建勞作的田頭,齊聲大喊:“伍—建—你—好—”;“後進生”萬同的轉化過程;對一個個優生的用心培養;和遠方一羣中學生的通信……這些故事無一不向我們傳播着李老師的一個信念——“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一、愛心與童心

李老師首先提出當一個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李老師提到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讀罷這一節,我深深地爲我過去的教育觀念而愧疚。我曾經非常篤信老師必須和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一定的威嚴,學生就必須要尊重老師。學生一看到我就馬上安靜下來,我曾經爲這一點多麼地自豪“看我把這些小傢伙治得多好”。可是開心過後,我卻深知,他們只是怕我,而不是敬我。做了媽媽以後的我,重新站上講臺後,一件小事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小女兒喜歡聽歌,我每天都會在她精神好的時候給她聽上一段輕快的兒歌。上課前的一段時間,我想學生上課很累了,就一些最新的學生感興趣的歌,讓他們輕鬆輕鬆。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事情,學生給我的評價是:這老師真好,上老師你的課很開心。一節課下來,師生和諧,教學愉快。因此我更懂得了老師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應該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二、要公平地愛學生

《愛心與教育》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李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他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在每個父母的眼中,每一個小孩都是最棒的,每一個小孩都是帶着父母滿心的期待來到這個世上的。換個角度來說,我們老師如果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教育一個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子女那樣去選擇教育方法。那我們的學生根本就不存在優生、中等生、後進生,每一個都是好孩子。那麼你不論是用溫和的勸導還是嚴厲的批評,讓學生體驗你那份摯愛和真誠,都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與頑童打交道

“後進生”的轉化,一直以來是令人頭疼的事,“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愛,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對“後進生”來說,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李鎮西老師對“後進生”萬同轉化的過程更像是一個驚心魂魄的傳奇故事,最後萬同成爲我們身邊最可愛的人。

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很特殊,成績的好壞,一般和其他科目的成績是沒有很大聯繫的。其他科目的成績不理想,信息技術這門的成績也可能會很優秀。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是一個雙差生,上課的時候從不注意聽講。後來我就發現,其實這個學生有時候還是能夠完成我佈置的簡單任務的。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讓我就他在前面給同學們做示範,雖然這個過程中他可能不會做了,但是中間老師可以提醒他,告訴他,結果一堂課下來,他不但完成了任務,更重要的是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因爲他已經在同學們面前露了一手。下次上課他還會爭取下一次機會,現在他每堂課都上的很認真,雖然他其他科成績不好,但上我的課總是爭取做得更好。同時其他同學也會受到感染,因爲連平時不認真的學生都在做,那他有什麼理由不做呢?這時你不但使這個後進生得到了轉變,連整個班的學習風氣都得到了改善。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愛可以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甚至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他的一片愛心和殷切地期待時,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鍛造卓越人格

溫 9月4日 在北京35中學教師座談會上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僅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而且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要立足於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努力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和複合型人才,同時要加強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由此可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是教育迫切的任務。

“優生”的培養,“優生”,是指品德、學習和各方面能力都優於同齡人的學生。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的要點有二:一是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優生比“差生”學習成績好,常常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讚揚,他們的優越感與日俱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只重視對優生的學習成績的提高,但卻忽視對優生的心理障礙的疏導,總認爲這部分學生自覺性強、智商高,不用多管也能成才。但是由於這些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干擾,緊張的學習、激烈的競爭、單調的生活、成長的煩惱,還有來自家長、教師及學生自身過高期望值等,常常會誘發這些學生的消極情緒,產生不良的心理現象。如果我們能對優生因勢利導,不斷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培養他們的積極性,會使他們成爲品學兼優的學生。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李鎮西老師的一句句真誠的話響徹心頭,在我心裏撞起了千層浪。愛,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對教書育人這份工作有了更深層的解讀。

我讀了這本書後,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3

隨着女兒一天天的長大,我也漸漸意識到孩子教育問題的重要性。於是藉着學校給我們贈書的機會,選了一本名爲《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書,想從中汲取一些營養,獲得一些教育孩子的經驗。收到書後的那幾天,我便迫不及待地讀起來,不到一個星期便讀完了。因爲讀的匆忙,總覺得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假期閒來無事,便又捧起重溫了一遍,這一次的品讀更讓我感受到了它獨特的魅力。看着同行們寫下的樸實無華的文字,讀着那一個個真實鮮活的親子故事,我的心不禁一次次與之產生共鳴,一次次被書中那濃濃的親情所感染。

《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完全由一線教師自主撰寫的育子故事,共分爲四輯,每一輯有不同的主題,收錄了不同的故事。細細品讀這些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蘊含着智慧,每一個故事都飽含着深情。讀罷全書,我有兩點最深的感受:

一點是要以一顆平常心來養育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劉良華老師說:“研究教育的人很可能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是常有的事。”的確如此,在教育問題上老師是“燈下黑”,對待別的孩子特別有耐心,特別好脾氣,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氣統統到了爪哇國,指導孩子學習,一遍還可以,兩遍時聲音就高了起來,到了第三遍,簡直要咆哮了。我就經常愛犯這樣的錯誤,輔導兒子學習時,如果他總是出錯或是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會忍不住要發火,聲音也自然提高了八度,孩子常常被弄得不知所措,眼淚汪汪的。細細想來,這都是自己沒有擺正心態,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這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作爲老師,我們似乎都對自己有一種心理暗示,自己的孩子要比別人的孩子出色。於是如果孩子沒有我們預想的那樣的表現,我們便會愛之甚而責之切。其實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忘記了,我們的孩子與學生一樣,他也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我們不應該讓自己的虛榮心矇蔽了心靈,而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養育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個性,也有他自己不以我們的意志爲轉移的成長規律,我們不能要求他同樣的錯誤只犯一次,也不能要求他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有人把教師比作園丁,我覺得十分形象。園丁種下幼苗後並沒有強求每一株幼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他只是按照植物的生長規律,讓幼苗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然的成長,因此許多幼苗在他默默的守望中長成了參天大樹。我們的孩子也可以看做是我們種植的一株幼苗,所以對待孩子,我們也應給他們充分的理解與尊重,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在我們愛的目光的注視下健康快樂的成長。或許這樣,我們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讀完這本書,我還從各位老師身上受到一點啓發,那就是要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父母要在閱讀中和孩子一起成長。在這本書中,陳劍鋒老師、沈麗新老師、張家明老師還有扈永進老師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培養孩子讀書興趣,讓孩子愛上讀書的問題。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許多老師、家長都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於是千方百計給孩子買書,教育孩子多讀書。但是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好動,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真的不多,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及時引導,督促。我們應該知道,閱讀是需要氛圍的。如果大人喜歡閱讀,經常捧着書看,孩子就會模仿。因此,我們作爲家長,尤其是身爲教師的家長,最好也閱讀,你以身作則,便會“不令而行”了。況且,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所從事的職業也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讀書,這樣才能更好的勝任我們的工作。所以,我們必須讓自己加入閱讀的行列,把讀書變成一種需要,讓讀書伴隨我們的一生。有了我們的薰陶感染,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閱讀,那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會受益匪淺。

當然,讓孩子喜歡閱讀需要時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是隻要我們用耐心和細心去引導,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喜歡閱讀。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讓人收穫多多。感謝學校給我提供的這頓精神上的營養大餐,讓我獲得了心靈上的啓迪。我會一直將閱讀進行到底,讓書香伴隨我和兒子一路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4

很多人認爲,上學就是爲了讀書,讀書是爲了升學,升了學還是讀書,最後的目的是找個好職業,過更好的生活。

讀好書是不是就一定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怎樣纔算讀好書?分數高是不是就一定等於書讀的好?

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校裏讀書,通過讀書獲得一定的紮實的知識。這樣的人才還要能夠正確的處理社會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經歷順利和艱難、成功和挫折的考驗。他們需要有知識,更需要有理想,有堅強的意志,有優良的品質。這一切都是需要在學校中奠定基礎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爲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於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培養“考試機器”,因此,唯分數至上的的所謂“教育”,是目中無“人”的僞教育!

李鎮西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爲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

李鎮西教授對於“後進生”的轉化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他說:“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愛,是教育的前提;而且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教育者對“後進學生”的愛,絕不應是爲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對“後進學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着: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爲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在批評教育的問題上,師生同樣是平等的:教師當然可以批評學生,學生也可以批評老師;教師如果批評失誤,應該尊重學生申辯或解釋的權利;如果冤枉了學生,教師應該公開主動認錯。

作爲真誠的民主教育,用心靈贏得心靈,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5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終於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獵的心態閱讀的,可越讀越覺得離自己好近好近,不知不覺將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與之相聯繫,相比較。此時的心情不能用言語來表達,心靈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動、有感激、有慚愧、有反省,各種感覺交織在一起,而大腦中則凸顯着幾個鮮明的大字——愛心的堅持創造教育的奇蹟。

“當一個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李振西老師讓我明白,只有愛心的堅持纔會創造奇蹟。“我覺得我的運氣好,每教一批學生,他們都對我特別好。比起學生對我的感情,我欠他們的實在太多太多!”讀着李老師的這句話,我不由地思緒起伏,我想學生之所以對李老師好,並不是因爲李老師的運氣好,而是李老師爲學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試想有幾人能做到每天給學生煮雞蛋?又有誰能做到李老師對寧瑋、伍建那樣的關愛,更何況萬同這樣的學生。李老師那份長達近五十頁的“我與萬同的故事”,着實讓我震撼。我在閱讀中不斷地被感動着,不斷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萬同這樣的學生,我會有多少耐心來等待他的轉變,又會有多少愛心和毅力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想到這些,不覺感到自慚形穢,羞愧無比!從萬同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後進生的艱難,更看到了李老師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我想李老師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耐心與愛心,是因爲李老師始終有一顆感恩的心吧!因爲感恩,他不斷地付出,因爲不斷地付出,他不斷地收穫着學生的感恩,這樣如此這般,周而復始,才使李老師有那麼好的“運氣”,遇到了那麼好的學生。因此不要抱怨學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爲我們還沒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曾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同樣,做一時、一天的好老師並不難,難的是每時每刻心中充滿對學生的牽掛和愛護;愛一個好學生並不難,難的是愛一個如李老師所說的象萬同這樣的差生。閱讀此書時,我不斷的反覆自問:如果是我遇到象萬同這樣的學生,我會怎樣。我覺得自己也是個富有愛心的老師,可遇到象萬同這樣的學生一而再,再二三的犯錯誤,我還會象李鎮西老師那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嗎?我不會,我會生氣,會憤怒,會覺得他無可救藥,會放棄。我們花的功夫和心血遠遠不如李鎮西老師,我們的教育智慧、技巧遠遠不如李老師。我們對學生的愛是零星的、間斷的、不恆定的,而李鎮西老師的愛一如行走沙漠的疲憊者得到了甘霖,又如同痛苦無助、暗夜孤獨的人贏得了星光,讓人找到自信、自尊,讓人振奮。這正是李鎮西老師受孩子衷心愛戴的根本原因。他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值得每一位教師一讀。

讀了《愛心與教育》,反思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相信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教育的奇蹟。